高適詩歌中數量詞的研究

(2010-05-04 15:28:35)標籤:雜談分類:語言學自二十世紀上半葉,學術界開始零散地針對高適的性格和思想進行研究。到目前為止,學術界無論是針對其個人的性格和思想的研究還是就高適詩歌本身文學性、藝術性進行分析和評價,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但是,結合古漢語知識對其詩歌作品中大量出現的數詞和量詞進行系統梳理與研究的工作尚未展開,今單純針對其詩歌作品中出現的數量詞進行分門別類的梳理和分析。與其他語系中的數字不同,漢語數字在表達數量和次序以外本身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在哲學、宗教、神話、巫術、文學、習俗、娛樂等方面,有些數字還兼有一些數字和非數字的性質。在文學作品上,數字往往都有一些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點在言簡意賅的古漢語,特別是唐詩中表現尤為突出。數字入詩的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至兩漢和南北朝時期已基本成型。唐代時詩人偏愛數字,甚至達到了成詩必有數字的地步。近體詩成熟以後,許多傑出的詩人如大李杜、小李杜、韓柳等無不是活用數字的高手。總之,古代詩歌中數詞的使用是個從少到多,從一般選用到追求神奇效果的過程。高適做為唐代邊塞詩人中頗有成就的一位,他的詩歌作品中也出現了眾多的數量詞。當前詩歌研究者已初步達成共識,唐代詩歌中數詞的大量出現不僅是「數詞本身的需要,更是數詞有獨特藝術價值造成的」。[1]到唐朝時期數詞在詩歌中的應用達到鼎盛。由於在古漢語的發展進程中數詞和量詞的發展具有同步性,在實現其語法功能的時候數詞和量詞也多是粘合出現的,所以數詞和量詞的研究又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以下主要分數詞和量詞兩個大的方面來進行研究。數詞現代漢語中對數詞做如下定義:表示數目和次序的詞,分基數詞和序數詞。事物無論抽象還是具體,無論時間還是空間,都存在一定的「量」,都必須藉助數詞來表徵。全觀高適詩歌,一、二、(兩)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幾等數詞皆有出現,它們在詩句中不僅承擔起表示數目和次序的語法功能,而且作為詩歌結構的重要成分還起到了表示對稱、虛指、省略以及用典等諸多作用。由於客觀事物的可計量性與數字的粘和性,使高適詩中的數詞呈現出不同的配伍形式:數詞的出現形式:(1)名量式:①數詞+量詞+名詞,這是數量詞最常見的組合形式,這種用法在古今漢語中出現都最為廣泛,有時連量詞都可以省去而使得數詞與名詞直接結合卻不影響其表情達意。量詞充當句法成分是很有限的,但一經同數片語合就大大活躍起來。例如:方知一杯酒,猶勝百家書。《閑居》牛壯日耕十畝地,人閑常掃一茅茨。《寄宿田家》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醉後贈張九旭》從語法功能來看,數量詞做定語是它的本質功能,上面詩句中「一杯」「一壺」「十畝」就分別做了「酒」和「地」的定語,對其進行了量的表徵。②數詞和名詞的直接組合: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五霸遞征伐,宋人無戰功。《宋中十首》五侯相逢大道邊,美人弦管爭流連。《行路難》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薊門五首其四》一生稱意有幾人,今日從君問始終。《題李別鶴壁》何意千年後,寂寞無此人。《宋中十首》悠悠一千年,陳跡唯高太。《宋中十首》寂寞向秋草,悲風千里(路)來。《宋中十首》三清皆不忍,妖星終自移。《宋中十首》(其中上述幾例中「年」「生」可以看做一般的名詞,也有學者認為屬於由名詞借用的物量詞,在下面量詞部分將進行詳細論述。)(2)動量式:數詞或數量片語與動詞直接組合,語言簡潔,但不及名量式常見。例如:一為天下客,三見南飛鴻。《奏寄平原顏太守》迢遞千里游,羈離十年別。《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因以留贈》在上述兩詩句中「一」、「三」、「千里」、「十年」就直接與「為」、「見」、「游」、「別」等專用動量詞直接組合。(3)疊加式:此類型是指在同一句詩中數量片語相加,形成或並列或順承的關係。例如:一二故人不復見,三十六峰忽眼前。《送楊山人師嵩陽》曙鍾嘹亮三四聲,東鄰嘶馬使人驚。《送別》城頭畫角三四聲,匣里寶刀晝夜鳴。《送渾將軍出塞》(4)習慣式:其組合方式約定俗成或具有專指意義,內容具有文化歷史意韻,不可以隨意更改。這類用法又可以分為專指和用典兩類如:A.專指:①軍事持三略,兵戎自九天。《信安王幕府詩》傳說是指黃石公授張良的兵書。②國風沖融邁三五,朝廷歡樂彌寰宇《別韋參軍》劉琨《勸進表》:「三五以降,靡不由之。」劉良註:「三五謂三皇五帝也。」③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和賀蘭判官望北海作》《詩·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周到逶迤」。詩序以為:「勞使臣之來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④詔書下柴關,天命趕逡巡,赫赫三伏時,十日到咸秦。《答侯少府》《詩·大雅·雲漢》:「赫赫炎炎」傳:「赫赫,旱氣也」。《陰陽書候》:「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終伏,故謂之三伏」。⑤雷霆七校發,旌旗五營連。《信安王幕府詩》《漢書·刑法志》註:「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凡八校尉,胡騎不常置,故此言七也。」《後漢書?順帝紀》:「五營,五校也,謂長水、步兵、射聲、胡騎、車騎等五校尉也。」⑥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答侯少府》孫綽《游天台山賦》:「混萬象以冥觀」意喻萬物之象。⑦兩河歸路遙,二月芳草新。《答侯少府》兩河指河南河北。《文苑英華》中歸路作歸客講。⑧關山唯一道,雨雪盡三邊。《別馮判官》古詩特別是邊塞詩歌中「三邊」泛指邊境之地。⑨俱為千里游,忽念兩鄉辭。《宋中別周梁李三子》借用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馳暉不可接,何況是兩鄉。」⑩殺氣三時作陳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燕歌行》「三時」為時間的一個代稱,是指一天當中的早、午、晚,即終日。B.用典:①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自薊北歸》《漢書·匈奴傳》:「遣御使大夫田廣明……凡五將,軍兵十餘萬騎出塞,匈奴遠遁逃,是以五將少所得。」②為問軒皇三百歲,何如大道一千年。《玉真公主歌》《大戴禮記?五帝德》:「宰我問於孔子:『昔者予聞諸榮伊,言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於三百年乎?』空子曰『黃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身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③深沉謀九德,密勿契千齡。《留上李右相》《書·皋陶謨》:「行有九德,……寬而栗,柔而栗,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疆而義。」孔疏:「人性不同,有此九德,人君明其九德所有之常,以此擇人而官之,則為政之善哉!」④唯夫二千石,多慶方自茲。《題尉遲將軍新廟》《漢書?循吏傳》:「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註:「謂郡守、諸侯相。」此處指張嘉佑。⑤龍鍾還添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人日寄杜二拾遺》(同上)⑥古來同一馬,今我亦忘荃。《宋中十首》《莊子·齊物論》:「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王先謙註:「近取諸身,則指是;遠取諸物,則馬是。……故天地雖大,特一指耳;萬物雖紛,特一馬耳。」⑦羽翼時一看,窮愁始三省。《同呂員外酬田著作幕門軍西宿盤山秋夜作》《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⑧雖負忠信美,其如方寸懸。《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蜀志·諸葛亮傳》:「徐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於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一般常見用法:(一)基數詞表示數量:九月桑葉盡,寒風鳴樹枝。《宋中十首》不然買山田,一身與耕鑿。《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十年守章句,萬事空寂落。《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一朝金多結豪貴,萬事勝人健如虎。《薊門五首其四》幾載困常調,一朝時運催。《宋中遇劉書記有別》意氣能甘萬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送渾將軍出塞》怨別自驚千里外,論交卻憶十年時。《送前衛縣李少府》清風幾萬里,江上一歸人。《別劉大校書》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薊門五首其五》昔為一官未得意,今向萬里令人憐。《送田少府貶蒼梧》十上多辛苦,一官恆自唏。《哭單父梁九少府》一生雖貧賤,九十年未死。《由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三》萬騎爭歌楊柳春,千場對舞愫麒麟。《九曲詞三首》漣潭萬木影,插岸千岩幽。《同薛司直諸公秋霽由江俯見南山後》軍容帶甲三十萬,國步連營一千里。《古大梁行》即今江海一歸客,他日雲霄萬里人。《送桂陽孝廉》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待御赴安西》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塞下曲》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塞下曲》表示對稱:(時間與空間、同指、多與少、少與多)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崇尚對偶、對稱這一觀念已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在各個方面都有淋漓盡致的表現。中國是詩的國度,在古典詩歌的創作中,對偶就成了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段,這可以看成是這種觀念在文學藝術上的表現。比如大家都熟知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還有人總結出了一些對格,如:「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高適的詩歌中大量運用對稱或對偶的句式。一個最顯眼同時也是最毋庸置疑的美學價值,當然是對偶能夠造成對稱且對比之美。數量詞出現在詩句的某些位置造成語言形式和內容上的對稱、對比之美,同時數量詞的特殊音韻與之構成更加和諧完美的對稱、對比的整體。具體到高適詩歌中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①「時間」與「空間」對稱:怨別自驚千里外,論交卻憶十年時。《送前衛縣李少府》迢遞千里游,羈離十年別。《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因以留贈》意氣能甘萬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送渾將軍出塞》昨時攜手已十年,今日分途各千里。《平台夜遇李景參有別》千里忽攜手,十年同苦心。《淇上別劉少府子英》②「時間」與「時間」對稱:幾載困常調,一朝時運催。《宋中遇劉書記有別》殺氣三時作陳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燕歌行》一生雖貧賤,九十年未死。《由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三》十上多辛苦,一(為)官恆自唏。《哭單父梁九少府》③「空間」與「空間」對稱:清風幾萬里,江上一歸人。《別劉大校書》④其他形式的對稱:一為天下客,三見南飛鴻。《奏寄平原顏太守》一朝金多結豪貴,萬事勝人健如虎。《薊門五首其四》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薊門五首其五》萬騎爭歌楊柳春,千場對舞愫麒麟。《九曲詞三首》漣潭萬木影,插岸千岩幽。《同薛司直諸公秋霽由江俯見南山後》牛壯日耕十畝地,人閑常掃一茅茨。《寄宿田家》兩河歸路遙,二月芳草新。《答侯少府》軍容帶甲三十萬,國步連營一千里。《古大梁行》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醉後贈張九旭》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待御赴安西》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塞下曲》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塞下曲》關山唯一道,雨雪盡三邊。《別馮判官》清風幾萬里,江上一歸人。《別劉大校書》(二)序數詞:洛陽無二價,猶是慕風聲。《贈別褚山人》此句中「無二價」即「第二個價格」的意思。(三)特殊用法—-虛指:詩句中出現的某些表示時間或空間的數字並無實際意義,而是一種概括,或者僅僅是為了滿足詩歌結構的需要。如:昨時攜手已十年,今日分途各千里。《平台夜遇李景參有別》一二故人不復見,三十六峰忽眼前。《送楊山人師嵩陽》十載常獨坐,幾人知此心?《贈別沈四逸人》去家百里不得歸,到官數日秋風起。《秋至封丘作》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塞下曲》一卧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薊門五首其五》釣魚三十年,中心無所向。《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三》曙鍾嘹亮三四聲,東鄰嘶馬使人驚。《送別》城頭畫角三四聲,匣里寶刀晝夜鳴。《送渾將軍出塞》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送李少府貶巫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千里忽攜手,十年同苦心。《淇上別劉少府子英》高適詩歌中數詞的廣泛使用除了承擔語法、結構功能以外對於抒情、描寫及多種修辭格的交融還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例如:喈君此別意如何,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猿涕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稀。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這首《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是詩人送別兩位摯友遠謫他鄉時所作。「數行淚」和「幾封書」兩種意象無須多言便可以真切表露出作者對朋友的深切同情與離別之悲,意隨象生,情在景中,極具匠心。量詞對中國古典詩來說,錘鍊字詞與調整句式決非雕蟲小技,因為中國古詩,尤其是唐近體詩,是一種十分凝練,講求格律的詩體。要在如此短小的字句中,在如此多的束縛下抒情、敘事、狀物,且曲盡其妙,就非鍊字、鍊句不可。到高適時期,對字詞的錘鍊已經成為一種風氣,而許多「用來表示事物或動作單位的」 [2]量詞的運用正是出於這個目的來考慮的。量詞的初步分類早在兩漢時代就已經開始,而「量詞的全面分工在南北朝時代是已經初步地展開了」。[3]到唐代時,量詞的類系大體說來可分為名量詞(物量詞)和動量詞兩個大類。高適詩歌中年、里、聲、石、歲等量詞皆有出現。(一)名量詞名量詞,是量詞類系中的第一大類。這類詞發展和完善的都比較早,到唐朝時已經呈現出詞類豐富,分工細密的特徵。在古漢語中量詞的分工完全是以服務名詞為目的的,什麼樣的名詞用什麼樣的量詞具有嚴整的規範。從性質上說名量詞又可以細分為物量詞、動量詞兩類。名量詞用來表示人和事物的單位。從句法功能上看,此類量詞常作定語使用,量詞的陪伴形態正是通過這種句法功能表現出來的。具體表現在高適詩歌中有如下幾例:方知一杯酒,猶勝百家書。《閑居》牛壯日耕十畝地,人閑常掃一茅茨。《寄宿田家》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醉後贈張九旭》一生雖貧賤,九十年未死。《由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三》萬騎爭歌楊柳春,千場對舞愫麒麟。《九曲詞三首》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薊門五首其四》一生稱意有幾人,今日從君問始終。《題李別鶴壁》「杯酒」「畝地」此類也即是古漢語研究中所謂的「稱量詞」,來直接表示名詞的多寡,這樣的用法可以追溯到上古語法。(二)動量詞動量詞是量詞類系中的又一大類,表示動作行為的單位,王力先生在其《漢語史稿》中認為動量詞的興起是在唐代以後,可「事實上漢語動量詞是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產生了」。[4]具體詩句中的應用如:①曙鍾嘹亮三四聲,東鄰嘶馬使人驚。《送別》②城頭畫角三四聲,匣里寶刀晝夜鳴。《送渾將軍出塞》③一為天下客,三見南飛鴻。《奏寄平原顏太守》例①②中「聲」字同為名詞借轉為動詞進而又轉化為動量詞;③中「為」字直接由動詞轉化為動量詞。量詞豐富且搭配靈活是漢語詞類的重要特點,因而使得其在用法上量詞在具有分類計量(表達效果)的同時還具有強化形象(修辭效果)的作用。量詞與名詞的搭配不是任意的,是要遵循一定的語義規範的。如:匹馬迎朔風,一身濟河滸。《送蕭十八》城頭畫角三四聲,匣里寶刀晝夜鳴。《送渾將軍出塞》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薊門五首其五》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薊門五首其四》一生稱意有幾人,今日從君問始終。《題李別鶴壁》寂寞向秋草,悲風千里來。《宋中十首》十年守章句,萬事空寂落。《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以上幾句中,量詞分別表示人、物、動作、行為的數量,這也是漢語量詞存在的主要邏輯依據。「匹馬」即「一匹馬」,「千鍾」「十歲的應用就遵循了量詞運用的規範性。但是,從現代漢語言規範來看,在文學語言特別是古體詩歌中,有些量詞和名詞的搭配,有時卻突破常規,超越規範,從而收到很好的修辭效果。這一點在高適的詩歌中表現尤為突出,具體情況如下:1、表達事物,形象生動。例如:①寒楚十二月,蒼鷹八九毛。《見人臂蒼鷹》「在整個唐詩的意象或者代碼體系中,除了龐大的寫景抒情,隱喻意象和典故以外,不能忽略借代與代字的用法。」 [5]以上詩句中量詞的超常運用使文采大增,例①中以「毛」為量詞以部分喻整體,在說明了蒼鷹數量的同時,形象地表達出了 「寒楚十二月」的蕭索與遼闊。2、創造意境,增加韻味。例如:②片雲對魚父,只鳥隨虛舟。《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作》「字的最基本的層次是避俗露,追求字詞的婉曲華美」。 [6]例②中省略數詞,直接借用單指的量詞來表示事物的數量,用詞簡約卻效果顯著,「片」「只」更加強了孤獨、清寂的味道,用白描的手法創造出難得的意境。3、化虛為實,朦朧真切。例如:③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五》量詞化虛為實的作用,是由運用修飾具體名詞的量詞來修飾抽象名詞而形成的。從修辭的角度看,即為量詞的比擬用法,例③中「峨峨半天色」,其中,「天色」是虛無的、朦朧的,抓不到,摸不清,然而「峨峨」的太行山,遠遠望去竟然佔據了「半天色」。太行山的綿延與巍峨讓讀者如臨其境地感受到了。正是這種以實狀虛,以虛稱實,虛虛實實,朦朧真切的修辭手法,表達出了邊地山嶽的崔巍與壯觀。量詞這種特殊的表意作用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省略量詞:二十(歲)解書劍,西遊長安城。《別韋參軍》可嘆無知己,高陽一(個)酒徒。《田家春望》四十(歲)能學劍,時人無此心,如何耿夫子,感激投知音。《別耿都尉》把向空中指一聲,良馬有心日馳千(里)。《詠馬鞭》省略量詞的用法在古文,特別是古詩中頗為常見。在此種情況下量詞的缺失非但沒有造成句意的改變,恰恰相反,還使得詩句言簡意賅地表達原意外,更好地兼顧到了詩歌整體的合仄押韻。總之,高適詩歌中數量詞的大量運用是在中國文化與漢語數字特性基礎上,有意或無意識而為之。數量詞的大量應用不僅承擔起了詩歌結構布局與表情達意的作用,而且從一個特殊的層面上充當了數量詞實現語法、句法功能的典範實例。注釋:[1] 陳文運 .古代詩歌中數字的獨特藝術價值. 文史哲 ,2000,66(11):32-33[2] 張斌.現代漢語.北京: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1988,241-242[3]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1965 ,5[4]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1965 ,6[5] 楊啟高.唐代詩學.南京:正中書局,1935,23[6] 譚德晶.唐詩宋詞的藝術.長沙:學林出版社,2001, 161-162參考文獻:1.李道英、劉孝嚴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2.吳相洲《高適岑參詩選》中華書局2005年8月第1版3. 劉開楊《高適詩集編年箋注》中華書局1981年12月第1版4. 黃伯榮、廖序東 《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第2版5. 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商務印書館1962年8月第1版6. 王力《漢語史稿件》中華書局2004年9月第1版7.「國學網」 《二十世紀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綜述》2006年4月【轉載文作者:萇楚出自:隰有萇楚瀏覽/評論:431/0 日期:2009年7月31日 20:10
推薦閱讀:

八字研究????[十九]
周六研易01:深入研究甲木選用法
歷代易學研究概論第三輯
2006年中國製鞋市場研究報告
Nature:胰腺癌研究重大發現!基因複製或能解釋胰腺癌的侵襲性和轉移性

TAG:詩歌 | 量詞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