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解剖學
九大關節基本構造
(一)頸肩肘腕
【頸部】
【頸】:頸部有三組非常重要的管道通過。第一組是脊柱中央的通道,脊柱里裝著人體主要神經-脊髓;第二組是氣管:第三組是食道。頸部是人體內氣管、許多重要神經、血管及淋巴管的集中處,左右頸動脈負責把血液運送到頭部和腦部,內頸靜脈負責把其中大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臟,而外頸靜脈則負責送走臉部與皮膚里的血液,在人類和其它有些動物身上,這些血管非常接近頸部表面,因此很自然成為被攻擊的目標,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頸椎】:頸椎由7塊椎骨構成包括寰椎和樞椎:
【寰椎】在脊柱頂部,比其它椎骨更像環狀。脊柱在寰椎處與骨頭連接起來。
在骨頭基部的枕骨上有兩個隆起,它們正好扣在寰椎的兩個凹陷理。它兩側滑
動的關節使頭部能仰起和低下,【樞椎】緊接在寰椎下面,有一個扣進寰椎凹
槽內的栓狀齒突,這種栓環系統使頸部可以轉動及回頭看,每一節椎骨都有突
出的側翼叫做 【橫突】,脊動脈就貫穿在這些橫突的孔內,也是椎骨肌肉的固
定點,在第七椎骨上有一個向後伸的鉤,叫【棘突】,上面固定一條頸韌帶, 它
是頸基部的突起,只要摸摸看就能感覺到。
【相關基本肌肉群】:斜方肌、斜角肌、提肩夾肌、胸鎖乳突肌、頭夾肌、頸最長肌、枕下諸肌…等等
1. 斜方肌:是最大的肩部肌肉之ㄧ。它的形狀扁平且呈三角狀,
能幫助頭部轉動、抬頭與傾斜,使手臂舉起和扭動,並且使肩
膀聳起或不動。
2. 胸鎖乳突肌:當你把頭歪向兩側,或把臉轉到反方向時,就會使用到位於頸部的胸鎖乳突肌。
3. 頭夾肌:兩條頭夾肌,是把頭骨基部與脊柱連結起來的肌肉群中的一組。它們能使你的面部轉動,並且讓你的頭左右歪斜。
4. 提肩夾肌:這塊肌肉固定在上方的寰椎、樞椎與頸椎上,以及下方的肩胛骨上方。當你的肩膀承受重量時,提肩夾肌就會繃緊,變的又僵又硬。
【頸椎活動範圍】:中立位為面向前、眼平視、下頜內收
1.前屈:約35—45度。 2.後伸:約35—45度。 3.左右側屈:約45度。 4.左右旋轉:各約60—80度
【頸椎常見癥狀】
1.頸部拉傷及扭傷:約有85%的頸痛是因肌肉或韌帶傷害而引起,原因多為長時間姿勢不良或突然受到牽扯(如車輛、跌倒)而受傷,俗稱的『落枕』即屬此傷害。
2.肌膜疼痛症候群:約有50%的人可能患有肩頸肌膜疼痛症候群,主要的癥狀是肩頸部肌肉酸痛僵硬,且常有壓痛點。此外,疼痛往往會傳導至其它地方,如後腦、頭頂、膏肓處、前額。眼框及手臂處,此癥狀常與姿勢不良,長時間使用計算機或維持一個固定姿勢有關,通常休息後酸痛即可改善。
3.頸部椎間盤病變:多發於中年人,癥狀為頸部或肩胛骨中間疼痛,若神經根受到壓迫手臂會有刺痛,麻電感或肌肉無力,若脊髓神經被壓迫,則可能導致四肢麻木,無力。
4.感染、腫瘤、也可能引起頸部或上背部疼痛。
【提醒事項】:頸椎有問題千萬不要隨便去整脊,以免造成骨折、中風、脊髓損傷,甚至死亡等更嚴重問題。
【預防保健運動】:
1.側彎牽引運動:左手掌勾住頭往左側斜拉,臉朝正下方。 2.旋轉及側彎牽拉運動:頭向左側轉45度,低頭看著左側,再用左手勾著頭,往左側下壓。3.前屈牽拉運動:手交迭抱在頭後,再輕輕下壓。4.聳肩及放鬆運動:將兩側肩向上提起,然後放鬆,強化斜方肌。5.肌力運動:左手掌至於左顳骨處,脖子用力將頭靠向左肩,與左手掌相對抗,然後放鬆。6.睡覺時頭部後面可墊毛巾,毛巾高度約一個拳頭高,讓頸椎能獲得適當支撐。
【瑜伽小技巧】
1. 長時間固定不動的姿勢與情緒緊張,都會造成頸部與肩膀僵硬與不適。只要一天3次,每次10分鐘的頸部保健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就可以有效預防肩頸酸痛。
2、做頸部運動時速度盡量放緩、動作放慢配合【呼吸】有規律慢慢進行。
3、頸椎盡量不做360度旋轉、如想做也請伸長頸椎不擠壓頸椎(想像木偶頭頂牽一條線再旋轉)。
4、頸椎避免快速左右壓,容易造成頸椎長骨刺。(計算機族很容易的習慣的動作)、
5. 姿勢正確,避免快速突兀動作,以免傷害頸椎構造。
6. 體位法伸展時不折頸(利用延伸),例蛇式、後彎、貓式等 。
例:
【後彎】:在後彎的動作頸椎最後延伸,不先抬頭,延伸頸椎的前提是背後肩胛骨要有力,肩胛骨有力內收,胸自然擴展開來,就像做了一個穩定的枕頭,頸椎順著胸擴展開來的弧度再往上延伸。(其實頸椎沒延伸反而會有卡卡的不舒服感覺)頸椎的延伸可以幫忙胸更加擴開。抬頭時眼睛順著鼻尖往遠處看(凝視)不要翻白眼,如此可減輕頸椎的壓力。
※瑜伽動作:如 蛇式、蝗蟲式、弓式-----等等
【頸部在地支撐的動作】:不要用頸椎去支撐身體的重量,要利用肩膀、頭後枕骨下壓的力量,下巴上提,製造頸椎的安全空隙。(頸椎的構造微前屈)若不舒服可於頸椎後墊毛巾。頭倒立時也不可壓頸,要鎖骨往上,頸部延伸。
※ 瑜伽動作:如 橋式、鋤式、肩立、-----等
【肩部】
【肩膀又稱肩帶】由鎖骨、肩胛骨及肱骨所構成的肩膀可提供大範圍的運動,由肩胛骨和肱骨所形成的杵臼關節(球窩關節)是全身最可動關節【肩關節】,這裡說的球就是肱骨的圓頭,所指的窩,則是在肩胛骨上的一個凹陷,又叫做【關節盂】,為了達到最大程度的活動範圍,關節盂不像髖骨窩那麼深,很靈活但不穩定,這就是為什麼肩膀在重壓下容易脫臼的原因。
【相關肩膀關節】 1.胸鎖關節:胸骨與鎖骨的關節。 2.肩鎖關節:肩膀與鎖骨關節。 3.肩 關 節:肱骨與肩胛骨關節。 4.胸廓肩胛關節:肩胛骨位於可滑動肋骨上方,所以又稱為滑動關節。
【相關肩膀韌帶】最主要的韌帶有三條:喙鎖韌帶、肩鎖韌帶和喙肩韌帶。
【相關基本肌肉群】:
- 將肱骨連到肩帶的肌肉,包括三角肌、胸大肌、闊背肌、岡上肌、岡下肌、大圓肌、以及肩旋轉袖肌群(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四條連接肩胛骨和肱骨所組成的肌肉群)???等肩膀疼痛而致抬不起來,可能是肩旋轉袖肌發生問題所致。肩旋轉袖 肌包在肩關節外面,主要控制肩膀側舉、內外轉的動作,一旦發炎或破裂,就會出現肩膀疼痛手抬不起來得癥狀。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能支持和保護肩關節,使肱骨的頭固定起來。
- 將肩帶連到軀幹的肌肉,包括菱形肌、提肩夾肌、斜方肌、闊背肌、前鋸肌及胸小肌????等。
- 和肩膀有關的肌肉群和關節非常多及複雜,所以肩膀酸痛其實是不容易治療的癥狀。
【肩關節】肩關節之所以可以如此靈活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肩胛骨,肩胛骨的運動能改變窩狀部位的角度,而肱骨上端的球狀部位就套在這窩上,當你把手由大腿側高舉過頭部,做180度擺動時,肩膀有一半的活動度就是靠肩胛骨不斷改變位置而達成。
【肩膀活動範圍,以肩胛骨為主】 1.外 展(兩肩胛骨距離加大):圓背 2.內 收(兩肩胛骨距離變小):擴胸 3.上 舉:舉肩 4.下 壓:壓肩 5.內 旋:旋前 6.外 旋:旋後
【肩關節活動範圍,以肱骨為主】
1. 前 屈.:(手往前舉平,關節最小)約70 - 90度2. 後 伸:(手往後舉平,關節最大)約 40 - 45 度3. 外 展 :(手往兩側伸直舉平)約 80 - 90 度4. 內 收 :(手往下朝身體中線收回)約 20 - 40 度5. 內 旋 :(姆指朝下轉手)約 70 - 90 度6. 外 旋 :(姆指朝上轉手)約 40 - 50 度7. 水平外展:雙手平舉往左右展開8. 水平內收:雙手平舉往中間收回
【什麼是五十肩】:又稱冰凍肩,正式名稱為「粘黏性肩關節囊炎」。主要是肩關節囊發炎,附近軟組織受傷、外傷後固定不敢活動,或不明原因導致粘黏,因而使肩關節活動角度受限。因為好發於中年以上女性,所以稱【五十肩】。關節粘黏,活動度低,附近的肌群、韌帶僵硬緊繃無力,便會影響到平時的生活作息,手無法伸到背部,側睡時若有壓到患處,會痛到無法入眠。
【復健運動】:鐘擺運動、抬手運動、手指爬牆運動、肩膀毛巾運動----等等全方位肩膀運動(內旋、外旋、內收、外展----等)。
【改善肩膀僵硬操】:1. 縮頷運動:長時間坐著脖子容易向前傾,增加後頸壓力,需要多做回復性動作。(下巴向內縮,注意頭不可低下來)2. 聳肩運動:可放鬆肩部斜方肌。3. 夾背運動:鬆弛背部肌肉,強化肌肉力量。(肩膀不聳高,讓肩胛骨盡量靠近)
【預防保健】:
1、平時提重物時,需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要超出肌肉、關節承受度,以防拉傷。
2、肩關節是人體最不穩定關節,所以平日需多訓練關節周圍相關肌群和韌帶,保持肌肉柔軟有彈性。
3、運動時過度抬肩的動作,需維持在安全範圍內。
4、如果有發生肌腱發炎,或不明原因肩痛,應儘速就醫。
5、每天都能作一些關節全方位運動,預防五十肩。
【瑜伽小技巧】:
- 1.蛇式伸展時,肩胛骨朝上盡量靠近耳朵,肩膀外旋不下壓、將鎖骨拉寬,往後延伸。
- 2.雙手舉高時,小指頭往內旋,使腋下前鋸肌、肋間肌延伸,而非肩背往內擠壓。
- 3.下犬式、棒式;肩胛骨上緣往外開(拉寬鎖骨),肩胛骨下緣往下、往內收。
- 4.做雙手背後互扣的動作時,手伸直手心需朝上,像端盤子一樣,肩膀先往前往內旋,等手扣住肩膀再往後往外旋。※ 瑜珈姿勢:扭轉(綁手)、背後祈禱式、鎖蓮式 等等 。
- a.肩膀拉寬b.鎖骨拉開c.肩胛骨上緣外開下緣往內收,適用於著重手用力的瑜伽所有動作。如手倒立、頭倒立、烏鴉式、孔雀式等。
【手肘】
【肘關節】:肘關節是一個三重關節,肱骨與尺骨、肱骨與橈骨、尺骨與橈骨的交匯點在此匯合,整個關節稱為【前臂關節】或【肘關節】。
肘關節與球窩關節不同,它只是一個簡單的鉸鏈關節,功能在使手臂彎曲或伸直,這個關節雖然能使前臂稍作扭轉和旋轉,大部份動作是靠肱骨的旋轉,或橈骨及尺骨互相旋轉來完成,韌帶是堅韌粗大的帶狀組織,它們把骨頭連結起來,並且防止關節過度屈張。
【相關基本肌肉群】:手臂的許多肌肉運動仍源自肩膀,有助於整個手臂運動的肌肉,包括三角肌、肱三頭肌、肱二頭肌、肱肌,前臂肌肉包括肱橈肌、肘肌、旋後肌、旋前方肌、橈側伸脕長和短肌---------等等肌群。
【肘關節活動範圍】:肘關節中立位為前臂伸直
1、 屈 曲:約135 -150度2、 過度伸直:約 10 度3、 旋 前:約 80-90 度4、 旋 後:約 80-90度
【常見手肘癥狀】:網球肘(肱骨外上髁肌腱炎)、高爾夫球肘(肱骨內上髁肌腱炎)、肘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居多)、-----等等
【什麼是網球肘】:網球肘,正式病名肱骨外上髁肌腱炎,是因附著在肱骨和其外髁的伸展肌腱受傷所導致。患者在手肘外側附近會感到壓痛,疼痛會進一步影響前臂,腕部或上臂,以致無法提重物,尤其是用力緊握、扭轉東西如毛巾,疼痛就會加劇。
【預防保健】:
1.平時注意工作或運動姿勢,避免手提重物。
2.打球前,確實作好手肘、手腕暖身操。
3.可配戴適合的手肘護具。
4.勿長時間重複、固定作一個工作或運動。
5.在桌上工作,盡量不要將手肘長時間緊靠桌上。
6.手肘、手腕、手指若有骨折、脫臼、發炎不可以輕忽,早期治療是痊癒不二法門。
7.疼痛癥狀消失後,可配合正確的伸展拉筋,肌力訓練運動。
【瑜伽小技巧】:
1.需用手撐地的動作,手肘微彎,肘眼相對,肘關節不用力前推,不
讓肘關節過度伸張,關節不死鎖,尤其手肘天生有過度伸張的人更
需要注意,微彎手肘可保護關節,避免關節直接承受身體重量。瑜珈 動作如:蛇式、斜棒式、貓式、下犬式--、烏鴉、手倒立????等
2.手肘特殊性,手肘固定住,上手臂不動(肱骨不動)只轉動小手臂
(橈骨與尺骨轉動),公主手臂原理。
【手腕、手掌】
【腕關節】手腕上有八塊骨頭(腕骨),可連接前臂骨頭(橈骨、尺骨)和手部骨頭。腕骨外形可創造出每一塊骨頭間的滑動關節,故使其可彼此滑動而造成如屈曲、伸展及左右等手部運動。大約有40條韌帶把手骨緊束在一起 ,這些韌帶大都集中在【手腕】
【腕關節活動範圍】:腕關節中立與前臂成直線,手掌朝下
1. 背伸:約30 - 60度2. 掌屈:50約 -60 度3. 橈側傾斜:約25 -30 度4. 尺側傾斜:約30 -40 度
【手掌】在解剖學上,在手掌理有5塊掌骨起自手腕,一直延伸到掌指關節上,手指的形狀是由14塊指骨構成。手部的骨頭位在手腕的腕骨和手指的指骨之間,在手部骨頭(掌骨)和手腕相接區及手指間的關節可使手部獲得整體的靈活。
【常見手部癥狀】: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板機指------等等
【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是手上的正中神經在經過手腕處,會經過由腕骨與韌帶圍成的腕隧道,受到位於神經上方的韌帶壓迫所造成的臨床癥狀。
癥狀為正中神經所支配的感覺神經分布區域(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的一半)出現麻木、疼痛等癥狀。麻木、疼痛在夜間會加劇,甚至會痛到醒過來。麻木、疼痛癥狀逐漸在白天也會出現,且因重複手腕動作而讓癥狀加重。嚴重者會出現感覺喪失、肌肉萎縮等癥狀。
【腕隧道症候群手部運動】:
1. 手腕擺正 ,手指、拇指彎曲。2. 手腕擺正 ,手指、拇指伸直。3. 手腕擺正 ,手指伸直,拇指外展伸直。4. 手腕向背面完全伸直,手指伸直,拇指外展伸直。5. 先將手心朝上、手腕、手指、拇指伸直,再以另一手輕拉拇指。
【瑜珈小技巧】:
1.手掌貼於地面的動作,手掌4個點需穩穩貼於地板,5根手指盡量張開,中指朝前,指腹扣地,虎口不離地。兩手腕橫線成一直線,而且手腕橫紋線均勻用力深淺一致,內側不用力過多。
2.腕、肘、肩成一直線垂直地面,寬度以虎口對肩膀為準,若肩膀比較緊,手掌可微微外八狀。
(二)脊椎【脊椎】
脊柱是從上而下穿過背部中央,是頭和身體的主要支柱,脊柱也稱為脊椎或背骨,是由一連串骨頭緊密相連組成的柔韌骨煉,這些骨頭叫【椎骨】,由關節連接在一起,關節能讓上下的骨頭輕微移動。這種移動經由整條脊柱的累積,成為靈活的活動力,如此便能讓上身扭動,彎腰碰腳指或翻跟斗。脊柱內含有脊髓,【脊髓】是一圓柱形構造,連接於延腦,由枕骨大孔延伸至第二腰椎的位置,它是一條粗大的神經束,在腦和身體其它部位來回傳遞訊息,它在頭骨的基部與腦會合,沿著由椎孔形成的通道向下延伸。肌肉、血管和神經則位在脊柱前面和兩側。
【脊椎構造】人體所有軟綿綿的組織與器官能『掛』得起來全靠骨骼系統幫忙,而骨骼系統的支架,全在脊椎骨。脊椎即是我們所俗稱的『龍骨』。從側面看脊椎是一條和緩的S形曲線(有兩處S型)。脊柱是由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薦椎(薦椎是一個堅強的三角契形結構,它的上部與腰椎底部相接,兩側與髖骨相接,下部連著尾骨它是人體唯一連結脊柱和骨盆的骨頭)和尾椎所形成。脊柱上有些突出似鉤狀的部份,叫作棘突。它們具有固定肌肉的功能,這些肌肉能使你整條脊柱緊繃和伸直,這能讓你較重的前身不會往前倒,脊髄並不延伸至脊柱底部,而大約在第1和第2腰椎的位置處,分支成眾多個別的神經,又稱為馬尾或終絲。
【脊神經】脊神經共有31對。包括8對頸神經,12對胸神經,5對腰神經,5對薦神經和1對尾神經。 31對脊神經根從脊髓中分支出來,並且穿過椎骨之間的淺溝,向外延伸到周圍的器官與組織。
【支持脊柱的韌帶】韌帶的功能是穩定脊柱,並限制脊柱在數個平面上的動作。每對脊骨之間的韌帶(主要的韌帶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橫突間韌帶),以及一條貫穿整個脊柱的堅固韌帶共同支撐和固定著脊柱。這條貫穿脊柱的韌帶叫做岡上韌帶(岡上韌帶起於頸基部,一直向下延伸到脊柱底的尾骨上)。附在脊柱上的肌肉和肌腱控制著脊柱的運動,並給予脊柱額外的支撐力。
【椎間盤】每對椎骨的主體(中央體)間,有一塊叫椎間盤的軟墊。椎間盤的角色是支撐和轉移椎骨之間的負荷。椎間盤讓椎骨之間得以活動,並幫助吸收整個脊柱的震動。每一個椎間盤都有一個堅固的外層,和一個像果凍的中心。當你行動時整個椎間盤能幫助減輕震蕩,在脊柱彎曲和扭動時,它能承受擠壓力。若你患有【椎間盤脫出症】,第五腰椎和骶骨之間的關節就會常受傷。
【上背部】
【胸椎】:胸椎在身體上段,上連頸椎、下連腰椎。胸椎有12個,每一節椎骨的中間有一個大孔,叫椎孔。當椎骨一個一個往上堆砌時,全部的椎孔就會連成一 條管道,把脊髓容納在裡面,這條管道就叫作椎骨管。上背部的每一節胸椎都支持著一對肋骨,胸椎上的小凹陷把肋骨固定起來當你彎腰或向後仰頭看時,胸椎就會和上面的頸椎配合運作。肋骨附著於胸椎上,肋骨有12對,前7對肋骨會包圍胸部,並在前面與胸骨連接,又稱為真肋,第8~10對肋骨並沒連接至胸骨,而是由肋軟骨彼此相接,而連接至第7對肋骨,稱為假肋,第11和第12對肋骨稱為浮肋,因未附著於前面的肋骨及胸骨上,不安定且容易受傷。【肌肉群】:背部的強壯肌肉可穩定背部,且提供脊柱支撐與運動,表層肌肉如擴背肌、斜方肌、下方還排列許多條狀肌,彼此交叉,以提供最大穩定與支撐。位在胸部前面的有胸大肌與胸小肌等兩條胸肌,此外還有肋間肌、前鋸肌、橫膈膜與腹部肌群-----????等。深層豎脊肌群分布於脊柱兩側,由中心往外展開。深層豎脊肌群必須不斷對抗地心引力,幫助脊柱執行動作與保持穩定度。【胸與呼吸】:在吸氣時,胸廓的容積會因前後、左右即垂直徑變大而增加,這是因肋間肌收縮將肋骨上堤所致,呼氣是一個被動的過程,主要是肋間肌鬆弛而使胸廓回復到其原先位置所致。雖然橫隔是參與呼吸過程的主要腹肌,但仍需其它的肌肉協助來完成呼吸動作,橫膈收縮會使腹腔的壓力上升,迫使腹肌運動。【胸腔保健運動】 1.呼吸運動例如:腹式呼吸、胸腔呼吸。 一般呼吸是由鼻子吸氣、鼻子吐氣,除了可以過濾灰塵外尚可溫暖空氣,潤濕空氣, 以及維持氣脈通暢。用口吐氣只有在加強吐氣(如核心運動時,用口吐氣用以強制吐氣), 或練某些特殊功法時用。 2.擴胸運動:伸圓背運動,例如貓式等。前彎(圓背)、後仰(將氣吸飽於胸腔稍作 停留伸展)3.伸展運動:左右側彎,扭轉等。伸展脊椎兩側肌肉使肌肉富有彈性。 4.身側伸展開,再加以手掌輕拍胸脅,放鬆肋間肌使胸擴易於伸展。【瑜珈小技巧】:1.在橋式、肩立、鋤式、魚式~~等都要保持擴胸伸展,不要壓胸2.在前彎、後彎、側彎時須先吸氣擴胸,脊柱延伸後再作動作。3.瑜珈的呼吸模式:吸氣時延伸脊椎,吐氣時做動作,適用於前彎、後彎、扭轉等。 而後彎是直接延伸脊椎的模式,所以吸氣動作、吐氣跟著吸氣的腳步穩定延伸。
【腰部】
【腰椎】人體腰椎位於身體中段,上連頸、胸椎,下連薦椎、尾椎。腰椎一共有五個。脊柱越靠近基部,負荷的重量就越大,因此位於下背部的腰椎也就比較粗大強壯。腰椎的椎體較頸椎和胸椎大而厚,主要由海綿骨組成。腰椎,從靈活度上來說,它不如頸椎,從穩定性上它不如胸椎,但是從生物力學上,腰椎卻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腰腹部相關韌帶、肌肉群】 腰椎的連結和支持除了椎間盤外,周圍的韌帶、肌肉、髖部、胸腹部的肌肉也發揮重要作用。主要的韌帶有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黃韌帶、脊間韌帶、及脊上韌帶。一旦腰椎韌帶發生損傷,也會造成腰部不同程度疼痛。腰、腹部、髖部支持腰椎穩定的肌肉相當多,直接作用於腰椎的肌肉有闊背肌、後下鋸肌、腰方肌、髂腰肌----等等。間接作用的肌肉群有腹部前外側肌肉群、臀大、中、小肌群、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等。這些肌群以腰椎為軸心,前後、左右相互平衡與協調。【腰椎活動範圍】腰椎活動範圍在脊柱中居於中等程度,即是比頸椎少一點,但比胸椎又強一些。1.前屈:一般只能前屈(骨盆固定時)約45度左右。(骨盆不固定時,作用在髖關節) 前彎可成約90度,正常狀況下手指可碰地。2.後伸:約30度。3.左、右側屈:約30度。4.左、右旋轉:(骨盆固定)約30 -45 度。※腰椎的活動範圍與年齡成反比,即隨著年齡增長,腰椎的各個方向的活動範圍逐漸 減少,從另一個方面,腰椎的活動範圍大小與平時的鍛煉有密切關係。
【腰椎常見病症】:
1.急性腰扭傷:(俗稱閃到腰):姿勢不正確,用力過猛或跌倒,造成腰部肌肉、筋膜、韌帶拉傷,引發腰部急性疼痛。
2.肌 腱 炎: 肌肉、肌腱長時間且重複使用造成肌肉、肌腱疲乏。
3.椎間盤突出:是一種類似骨刺的現象,有人稱此骨刺是軟骨刺,椎間盤突出可能會 壓迫到周圍神經造成疼痛。
4.腰椎退化性關節炎(俗稱骨刺):是一種關節退化、老化現象。
5.坐骨神經痛:源自腰椎第四、第五腰椎神經經大腿、小腿一路痛到腳指頭,因為是 沿著坐骨神經走下來,故稱坐骨神經痛。下蹲伸展可立即紓解不適。
6.骨質疏鬆症:骨頭所含的礦物質減少,骨頭內部結構破壞,而使骨頭變的疏鬆、脆弱, 支撐能力變差,當遇到碰撞,跌倒比常人容易骨折、斷裂。
7.骨盤前、後傾:以髂前上棘位置為基準,髂前上棘往前為骨盆前傾、髂前上棘往後 為骨盆後傾,骨盆前傾會造成腰椎前凸,骨盆後傾會造成腰椎平坦,脊柱的腰椎與 薦椎之間的連接處,對日常生活運作所產生的負荷是非常敏感的集中點,這些壓力 會使腰椎與薦椎之間的連接處容易受傷,造成腰酸不舒服。
【預防保健運動】1.抱膝運動:采仰卧姿,雙手抱膝往胸部盡量靠近,此運動有助伸展背部運動,增加 脊柱屈曲。2.撐背運動:(蛇式)采俯卧姿,雙手壓地面將上半身撐起,下半身平貼地面,若有 困難先由手肘支撐方式,此運動有助伸展腹部肌肉並能增加脊柱後仰活動。3.轉體運動:采仰卧姿,上半身平貼地面,將下半身(彎腳)扭轉向側邊停留,此運 動有助增加脊柱旋轉運動。4.貓背運動:四肢著地,仿效如貓般拱背、凹背,此動作有助脊柱肌肉協調與控制5.肘膝運動:采仰卧姿,以右肘碰左膝,再以左肘碰右膝,交替進行,此動作可訓練 兩側腹斜肌,可增進肌力維持脊柱穩定。6.壓背運動:采仰卧姿,兩膝彎曲,將下背部向地面壓平,此動作有助骨盆後傾以減 少脊柱前凸。【日常保健】:1.運動:多作一些簡易脊椎骨矯正柔軟體操以減緩老化和鈣質流失。2.正確姿勢:坐姿端正,站立時挺胸收腹,睡覺時選擇適當枕頭,拿取重物先蹲下。3.充份睡眠,有助壓力舒解,放鬆肌肉。4.良好飲食習慣,由於脊椎受壓迫經常是血液循環不良,因此應避免攝取油脂含量高的食物,降低血液黏稠度。
【瑜伽小技巧】:1.前彎時身體先站直吸氣使髂腰肌拉長,肋骨上提,脊椎往上延展,然後吐氣前彎, 髖關節往後延伸,配合呼吸讓氣到脊椎再慢慢往前延伸讓腹部先貼大腿、胸部貼 小腿最後頭才放下。不要用力上下震蕩腰椎以免椎間盤突出。2.任何前彎動作要回正時,先平背收尾椎,大腿後側有力量、再吸氣緩緩上來。3.後彎時根鎖(會陰收)、臍鎖(肚子縮)利用大腿股四頭肌、腹部核心力量,讓身體 成弧線往後延伸,不折腰。4.加強腹部核心肌群鍛煉:腰椎上接頸、胸椎下接薦、尾椎,若腹部核心肌群無力(腹 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橫肌),會讓腰椎無法承受上身重量,導致骨盤、膝 關節、踝關節受傷。5.有力量又具備延展性的QQ肌肉,是身體健康的主要基礎。
扭轉的功效與重要性:1.強化脊椎骨,經由脊椎骨的強健,可以對脊神經和整個神經系統都有很好的效果。2.柔軟背部肌肉群使之富有彈性,從而預防背痛、腰部疼痛。3.因為扭轉腹部器官必須用力收縮,因而讓腹部器官周圍的血液循環更好,進而幫助消化、 排泄系統的強化(有助於預防和治療便秘)。4.扭轉還可以調整腎上腺分泌,強化腎臟功能。5.擴展胸腔,強化肺部功能。6.對第一、第二輪脈功能強化有很大功效,對第三、第四、第五個輪脈也有功效。7.對於修練提升生命之氣(拙火)的修行者而言,扭轉是一個重要的式子。
扭轉需強化的主要部位與肌群:1.頸椎、頸部肌群(胸鎖乳突肌、頭夾肌等)。2.肩帶、肩關節開展。3.脊椎柔軟與背部肌群強化(菱形肌、擴背肌、前鋸肌、腰方肌與豎棘肌群等)。4.腹部核心肌群強化。5.髖關節開展,臀部、大腿肌群強化(梨狀肌、臀大、中、小肌與骨盆底肌群等)。如何輕鬆作扭轉:1.坐姿需正位(坐骨坐地、會陰朝下)。2.脊椎往上延伸。3.漸進式由較簡易的式子練習起。4.配和呼吸,意念專註集中。隨著吸氣脊椎延伸,順著吐氣讓身體做更深的延展。 在每一個呼吸之間,讓身體放鬆、安定、舒適。
任何一個瑜伽體位法都是全身性、全面性的,需要鍛煉的也是全方位的,包括全身關節、肌肉、腺體、神經、三脈與七輪及其相互間的協調性,也需要心靈的平衡,方能達到身、心、靈合一的瑜伽。
【骨盆、髖關節】
【骨盆】骨盆是由左右兩髖骨(每一髖骨是由髂骨(腸骨)、坐骨與恥骨三塊骨頭相組合而成)、以及薦椎和尾椎的椎體所組成的圓盆狀結構。一般男性的骨盆較大且較強壯,承受更多的重量。女性的骨盆較淺較廣以便分娩。骨盆是人體內主要接合點之一。血管、神經和淋巴管都在這裡延伸出分支。男性恥骨弓小於90度角,女性恥骨弓則大於90度角。【骨盆骨骼名稱】髂前上棘:位於骨盆前部左右兩個中心點。恥骨連合:前部中央骨骼。坐骨:采坐姿時,位於下方的骨骼。髖關節:股骨銜接處,使腳部可朝各方向移動。薦髂關節:薦髂關節位於薦椎和髂骨的相接處。【使骨盆安定肌群】肌肉的長度與肌力會影響骨盆的平衡與穩定度,負責骨盆後傾的肌肉群有腹部肌群(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橫肌)臀部與大腿後側肌群等。負責骨盆前傾的有豎脊肌群、髂腰肌、股四頭肌、縫匠肌、髖關節屈肌群、髖關節旋轉肌群…等。【薦髂關節】
薦髂關節(左右共有兩個)是由脊柱基部的薦骨與骨盆的髂骨所相接而成,骨盆會因為上半身的重量轉移到下半身而承受壓力,為了對抗壓力,薦髂關節會被堅韌的韌帶緊緊的固定在原位,薦髂關節在幾個平面可作些微的滑動動作(每個關節大約有3-5度的活動度)。薦骨的位置會依上方所施的力量而定,而髂骨的位置,主要是依下方所給予的力量而定。薦髂關節若出現功能上的障礙,會造成動作僵硬,長期下來也會導致姿勢異常。【髖關節】
髖關節是一個球窩關節,股骨是體內最大的骨頭,它的圓頭就剛好套在骨盆「髖骨」上一個杯狀的窩裡,形成「髖關節」。髖關節比其它杵臼髖節更需要穩定,四周包圍著強勁的關節囊、韌帶與肌肉,是全身受力最重的關節,故可將上半身重量轉移至下肢,此關節可提供大範圍運動。【髖關節相關基本肌肉群】髂腰肌、恥骨肌、內收大肌、內收長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骨盆底肌群…等等。髖部和大腿部大約有24塊肌肉,這些肌肉負責使大腿能向兩側、向前、向後擺動。作用於髖關節的拮抗肌群必須先達到功能性的平衡,才能讓下肢,與骨盆維持在正常位置。其中一側的髖內收肌是另一側髖外展肌的協同肌,一般來說,內收肌與外展肌從兩側所施加的力量是相等的,若兩股力量失去平衡,將使髖關節偏移。【髖關節活動範圍】【站姿】:骨盆正1. 屈曲(腿往前舉直)2. 伸展(腿往後伸直)3. 外展(腿往兩側伸展)4. 內收(腿往中心線內收)5. 水平伸展(單蹆彎曲外展)6. 水平內收(單腿彎曲內收)【俯卧姿】髖關節伸直,臏骨向上1. 屈曲(仰卧一腳伸直貼地,一腳盡量彎曲)約130-140度。2. 伸展(仰卧一腳伸直貼地,一腳往上伸直)約90度左右。3. 外展(仰卧一腳伸直貼地,另一腳彎區屈往外開)約45-60度。4. 內收(仰卧一腳伸直貼地,另一腳彎區屈往內收)約20-30度。。5. 外旋(仰卧雙腳伸直,整隻腳往外轉)約30度。6. 內旋(仰卧雙腳伸直,整隻腳往內轉)約35-45度。7. 伸位旋轉(俯卧,將膝彎曲90度,)正常內旋約40-50度, 外旋約30-40度。8. 屈曲位旋轉(仰卧,髖、膝屈曲90度)做髖關節旋轉運動,正常時外旋約30-40 度, 內旋約40-50度。【骨盆不正原因探討】1. 姿勢不正確:想想平時的一些小習慣,是否習慣翹腳、是否習慣站立時 把重心放在一隻腳上(如俗稱的三七步)、站立時是否習慣依著牆或靠 著桌子或任何可讓你覺得放鬆舒適的位置,這些小小的舉動將讓你的 肌力退化,骨盆不正。2. 生產:媽媽於懷孕時,為了讓小嬰兒順利生產,骨盆會慢慢張開,生產 時骨盆會張到最大,控制骨盆的韌帶與肌肉會漸漸鬆弛,若生產後沒有 正確讓骨盆恢復、修復回原位,就容易讓骨盆歪斜不正。3. 肌力退化:人體是由脊柱、骨盆為中心連結頭、手、腳,而腹肌、背肌 等肌肉群又支撐著人體基本的骨盆、若肌肉無力、松垮,就無力維持 骨盆的穩定與正常的位置。4. 肌群不平衡:平時工作時,常固定同一個姿勢,活動的也只是特定的 幾個肌群,當內側或外側肌群任何一方較發達時,就會出現鬆緊不一的 現象,骨盆也會相對的不正。5. 股關節移位:因為受傷或不明原因導致股關節向外側移動或錯位。若未 及時修復而繼續行走或運動,則會讓肌群僵硬,失去柔軟度,血液循環 不良,長期下來也會形成骨盆不正。6. 不合適的鞋:不合腳的鞋會影響走路姿勢,鞋底單邊磨損也同樣會帶給 雙腳不良的影響。走路姿勢會造成股關節和骨盤變形鬆動。7. 壓力大、精神不穩定:如果是壓力過大或精神狀態不定時,自律神經 (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無法維持正常狀態,便無法正常運作,無法 正常傳達訊息,時間一久便會影響脊柱與骨盆的正常位置。8. 骨盆與髖關節或說薦椎的上面接的是腰椎,當腰椎有問題時,在動態 活動時常會影響骨盆的正位。此外,骨盆與髖關節下面經由股骨連接 膝蓋,所以膝蓋有問題或甚至是踝關節有問題時都會影響骨盆的正位, 因為人的活動是整體性。【骨盆與髖關節常見癥狀】1. 髖關節扭傷:髖部急性扭傷,常是因為腿部伸展太快,或突然跌倒所 引起。髖部慢性扭傷,則是由於髖關節囊和韌帶的長期過度伸展所 造成。慢性拉傷大都會發生在舞者,舞者往往要求髖關節作大幅度的 外旋、外展。重複使用髖關節相當容易造成受傷,也有的是因為舞姿 為了配合節奏而瞬間轉換動作過快所導致。2.髖關節炎:髖關節炎以退化性關節居多、髖部、鼠蹊有疼痛感,也可能 延伸至腿內側或膝蓋。3.梨狀肌症候群:梨狀肌主要作用是將髖關節外旋,若髖關節過度外旋, 會導梨狀肌(單側臀部)酸痛。【日常保健】1.正確的走路:縮小腹、收下顎、脊椎挺直、腳尖抬由腳跟先著地,還可 預防跌倒。2.買一雙合適的鞋:選擇一雙合腳並讓腳趾能穩穩踩在地面的鞋。3.背皮包與手提物品:皮包要輪流換肩膀背,不要只固定背單邊,手提物 品時,盡量分雙手提分散重量。4.俯卧拉筋:俯卧雙手伸直,左膝及髖屈曲,將右腳伸直下壓。5.仰躺拉筋:仰躺臀部貼牆,雙腳打開伸展(時間循次漸進不可強求), 雙腳收回停留(髖關節回復)。 6.仰躺旋轉髖關節:仰躺雙膝彎曲,雙手放膝蓋由外往內旋轉,再由內往 外旋轉。7.仰躺將普通的PVC水管(直徑大約10公分)放在腰下,可以改善腰痛的癥狀,而這個動作亦同時伸展大腿與股關節、也會增加股盆周圍肌肉的柔軟度。
骨盆的重要性與開胯的功效:1. 骨盆的位置與穩定度會直接影響脊椎的排列。2. 骨盆包覆腸道、膀胱等內臟,並支撐著脊柱,是人類踩踏路地行走 不可或缺的骨頭。因此股盤一旦扭曲變形,就會壓迫到內臟或使脊椎 彎曲變形。3. 骨盆是身體的中心,只要骨盤達到平衡,全身自然能達到平衡。4. 髖關節是全身受力最重的關節,若是不正,將影響骨盤,導致左右 兩腳長短不一。5. 柔軟髖關節與骨盤周圍的肌肉是很重要的,可使骨盤迴歸正常位置, 同時亦可減輕胃痛、腰痛、生理痛…等的效果。6. 有人說『股盤閉鎖,身材比較苗條』但股盤過度緊,易導致體力下降, 腸道不順、便秘、雙腳成X型腿,所以需適度開展骨盤與關節。7. 買褲子時是否有大腿太緊,腰太大的困擾,那是股關節往外移動, 大腿、小腿外側肌肉發達,相對大腿內側肌群無力,堆積指防,甚至 形成O型腿。8. 骨盆相關肌群的柔軟與靈活,與瑜珈動作完成有極大關係。只要相關 肌群柔軟,幾乎所有動作都變容易了。 骨盆與髖關節主要強化肌群與注意事項:1. 骨盆有一套自己的反射機制,不會胡亂扭動,運動伸展時,也務必要 順勢而為。如過度刺激時恐造成反效果,凡是「適度、適量、均衡」 最重要。2. 大腿股四頭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股中間肌、股直肌)的鍛煉。3.背部、腰部肌群鍛練(擴背肌、腰方肌、豎脊肌、髂腰肌…等)。4. 腹肌鍛煉(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腹橫肌)。5. 臀部與大腿內側、外側、後側肌群的鍛煉(臀大、中、小肌、梨狀肌、 內收長肌、內收大肌、恥骨肌、縫匠肌、骨盆底肌群…等)。6. 髖關節的開啟與閉合,是身體的自然反射動作,有「開展」就必須有「收攝」。 任何瑜伽動作都須有反向動作,尤其髖關節的開展更需注重伸展、收縮之間的配合。7. 靜坐雙盤時不要固定同一條腿,需交替盤腿,以免造成骨盆腔高低。盤腿是髖關節 外展、外旋的動作,記得要讓腿部加強內收、內旋的鍛煉,以免因為肌群力量 不均衡傷及髖關節、膝蓋、腳踝等。【瑜珈小技巧】 1. 髖關節的靈活度會影響所有的瑜珈動作,動作做不來都是因為髖關節的 因素,尤其是瑜珈初學者,瑜珈的秘訣就在髖關節,前彎動作就是 髖關節曲屈、後仰動作就是髖關節伸展、前後劈腿就是髖關節曲屈和 伸展、左右劈腿就是髖關節外展和外旋、扭轉動作要配合髖關節內收和 內旋等。在中國武術又稱為開胯,指的是髖關節全面性的動作,內收、 外展、屈曲、伸展、內旋、外旋這6個方向的動作鍛煉。 2. 在前彎動作時配合髖關節外旋可以使關節較大較靈活,例如,仰卧姿 單腳舉腿,在骨盤穩定的狀況下一般只能到90度,最多120度,但 加上髖關節外旋可以達到180度,否則很容易拉傷大腿後側肌群,並 磨損髖關節。
基礎解剖學(四)九大關節基本構造(四)膝關節與足部 【膝關節】膝關節是連接大腿及小腿的主要關節,在負重與運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膝關節由股骨、臏骨和脛骨所形成。膝關節骨頭間的連結並非一種特別緊密接合處,而是以韌帶肌肉與軟骨來維持關節的穩定。膝關節是身體內最大的關節,也是最脆弱且最複雜的關節之一。膝關節是一個樞紐關節,具有全身最廣泛的滑液膜。主要位於股骨與脛骨之間,膝關節的作用與手肘里的絞煉關節一樣(不同的是肘關節是三重關節,而膝關節是兩塊骨頭的會合處),因此能屈曲跪地,或者邁開大步向前走,但它只能作輕微的旋轉,讓你轉動腳掌,使腳尖朝內或朝外。【腿部相關基本構造】:1.膝關節上有許多韌帶和軟骨,它們能固定和支持膝關節,使膝關節不會左右移動 關節的外部有堅韌的韌帶(主要有脛骨側韌帶、腓骨側韌帶、髕骨韌帶---????等),關節的內部有兩條既短又富有彈性的交叉韌帶(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它們把股骨固定在脛骨上。2. 骨頭末端有一般的軟骨,膝關節內還有兩塊半月型漂浮的軟骨盤,稱為【半月版】它能減少骨頭移動時的摩擦。3. 臏骨即是膝蓋骨,它與股骨下部的前端形成一個奇特的滑動關節。這塊圓型的骨頭位在股四頭肌群共同的肌腱上,髕骨幫助股四頭肌的力量,從不同方向傳送並引導會合至同一點上。坐姿將雙腳伸直,放鬆肌肉,便輕易可用手將臏骨左右移動。 4. 大腿前面及外側有4塊大型肌肉覆蓋著(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股中間肌),這4塊肌肉組成一個肌群,稱股四頭肌,對於膝關節的穩定占很重要的部份,它們另一個功是能把屈曲的膝蓋伸直,例如踢足球。一般來說腿前肌群負責膝部伸直,腿後肌群負責膝部彎曲,而內收肌群可將腿拉往中線。5. 腿部後側與前側一樣,包覆著龐大的肌群,大腿後側肌群(股二頭肌、股薄肌、半膜肌、半腱肌…等)小腿後肌群(腓骨長肌、短肌、比目魚肌、跖肌…等)這些肌肉會有一些突出,透過皮膚、脂肪層可感覺得到。 6. 縫匠肌是身體里最長的肌肉,它像一條斜帶,從髂脊向下延著大腿內側延伸,最後固定在脛骨上頂端。縫匠肌能幫忙彎曲髖關節和膝關節,並且扭動腿部。7. 坐骨神經是身體內最長的神經,從脊柱的腰五到骶骨一路往下延伸過大腿里的腿後腱肌。負責傳送往來小腿和腳部所有的肌肉神經訊息。坐骨神經大約在膝蓋的位置分開,形成了總腓神經和脛神經。 【膝關節活動範圍】:1.屈曲:約120 - 150度2.過伸:約5~10度2.旋轉:屈膝時內旋約 10 度 ,外旋 約 20度。【膝關節常見疾病癥狀】:1. 韌帶損傷:前十字韌帶損傷,通常是由於膝關節過度伸直;或運動中突然改變方向,使大腿與小腿扭動方向相反,或於跑步中急速煞車,力量超過前十字韌帶的負荷,就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通常也會合併內側韌帶損傷。若是撞擊來自脛骨前方,就會造成後十字韌帶損傷。2. 肌腱炎:(1).長期不當的跑步訓練,在不規則的地面上跑步,或跑下坡路段,都有可能造成傷害。(2).膝蓋過度屈曲、伸直。3. 半月板(軟骨)損傷:造成半月板破裂或損傷的原因,主要原因膝關節扭轉加施力不當所造成的。內側半月板受傷的機率通常比外側高。除了不當施力以外,外傷、退化、磨損也是常見的原因。4. 運動傷害:近年來流行戶外騎自行車,戶內騎飛輪,如果過頭了會造成膝蓋、頸部、手腕受傷,尤其是膝蓋,當騎乘速度加快,加重踩踏力量時,會使得阻力或重力增加,膝蓋就容易受傷,另外車座太低,騎乘時間太長,也都是造成膝蓋受傷的因素。5. 退化性膝關節炎:骨頭上覆蓋著一層軟骨,軟骨如同具有緩衝作用的墊子,減少膝關節的摩擦。隨著年紀的增長,膝關節在長期承受重力或外力,造成膝關節的軟骨磨損,膝關節囊的潤滑液變少,且會隨著年齡逐漸惡化的關節疾病,而造成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甚至變形的情形,初期的癥狀是呈現酸痛,膝關節本身或周邊肌肉更緊,關節活動範圍減少,上、下樓梯感到疼痛,且較好發生於膝關節內側,嚴重會造成膝關節彎曲,呈現O型腿,使得走路產生困難。 【運動治療】1.平躺,運動腳的膝蓋下放枕頭,使膝蓋彎曲30度左右,吸氣將腳用力伸直小腿抬高,停留約5個呼吸再放下,也可在腳上增加重量,加強訓練效果。2.平躺,非運動腳彎曲90度,運動腳先將腳踝下壓、腳背用力,吸氣再慢慢抬高與另一腳大腿同高,停留約5個呼吸,放下完全放鬆後再進行下一次抬腿。3.平躺,雙腳膝蓋彎曲90度,雙膝中間夾球或毛巾(預防雙膝蓋摩擦)配合呼吸雙腳左右輪流交替抬腿。4.坐姿,坐在椅子或床邊,雙腳放鬆垂下,運動腳小腿舉起到感覺到大腿後側有被拉緊時,將腳板連腳趾翹起,停留約10個呼吸。【日常預防保健】1. 減輕膝關節負擔,節制體重,減少上下樓梯及爬山的頻率或避免激烈運動。2. 避免讓膝關節長時間固定在同一姿勢上(如盤腿而坐)。3. 穿合適的鞋子,增加避震效果及減少關節損傷。4. 大腿肌群強化訓練。5. 運動前充分暖身:運動傷害常造成膝韌帶、肌肉、半月軟骨受傷,所以運動前要有足夠暖身,讓體溫提高1-2度。【瑜珈小技巧】1. 保持膝窩有一個凹洞的放鬆狀態,不要讓膝蓋過度伸展。2. 高、低弓箭步,前腳彎曲時,膝蓋不超過腳趾尖,第二腳趾與距骨、膝蓋、坐骨四點成一直線。3. 低弓箭步時,後腳先往後伸直,後大腿前側往上提,小腿肚往腳後跟用力延伸,穩定後再將膝蓋輕輕放下(髕骨不壓地板)。4. 肌力訓練:股四頭肌(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股中間肌)訓練。、5. 肌耐力訓練,可減少膝蓋的負擔,增加關節的穩定性。6. 站姿時,維持會陰、尾閭收(根鎖),肚子內縮(臍鎖)大腿內側收,膝蓋骨(髕骨)上提,重心放在兩腳中間。※瑜珈動作:椅式、蹲馬步、平衡、踩腳踏車~~等等【足部】
【踝關節】踝關節是由距骨與小腿的骨頭(脛骨、腓骨)所形成,這三塊骨頭的連接可形成一個相當穩定的樞紐關節。脛骨與腓骨的下端整齊圍繞著距骨(即腳部七塊跗骨之中位置最高那一塊)此處便是【踝關節】,踝關節是一個絞鏈關節,它能使腿部做上下運動,雖然踝部和腳部骨頭較脆弱,但是踝部和腳部里都有強壯的韌帶和肌肉把它們束縛在一起,當你站立時,你的體重主要靠兩塊踝骨支撐。【腳掌】雙腳是身體姿勢的底座,可以支稱整個身體,當你站立不動時,你的腳掌承受了全身的重量,當你邁開步伐時,它卻承受相當你身體5倍的重量。腳掌是身體主要支撐物和移動者,它幾乎完全由骨頭、肌肉、肌腱、韌帶所組成,此外還包括一些輸送養分的血管,感覺神經和運動的神經,每個腳部有七塊跗骨,五塊跖骨,大姆指上兩趾骨和另四隻腳指頭三塊趾骨(共26塊),構造與排列幾乎與手掌相同。【足弓】腳部是由3個弓形骨頭所組成,正常的足弓弧度對姿勢非常重要,它們使我們的腳既靈活又有彈性,也鞏固足部,讓雙腳有更好的避震能力。當這些弓骨承受你身體的重量時,它們會下陷變平;當上面的力量移去時便會恢復原狀。【相關基本肌肉構造】:腳部主體中央埋藏著兩組肌肉,他們是4塊骨頭背側肌(上部),和3塊骨間跖骨肌(下部)這些肌肉固定在踝關節附近的腳掌骨上,並且與趾骨連接起來。腳踝將小腿連到足部。小腿大部份肌肉會彙集到腳踝而便變細成肌腱。走在腳踝後面的是小腿區最有名的肌腱,即阿基里斯腱,此腱是由小腿後側腓腸肌和腓腸深肌往下延伸而附著於跟骨上(腳跟)。【踝關節及足部關節活動範圍】踝關節中立足與小腿成90度,足無外翻或內翻狀態下。1.踝關節背屈(足背上抬):應於屈膝及伸膝分別測量,以去除小腿後側肌群緊張影響正常約20-30度。2.踝關節跖屈(足背下壓):約40-50度。3.距下關節內翻:約30度。4.距下關節外翻:約30-35度。5.跖趾關節運動:正常背屈約45度;跖屈約30-40度。【足部常見疾病】1.足底筋膜炎:體重過重、站立太久、走路或跑步時間太長及扁平族(足弓高度低於正常值)的運動者,若鞋子的支撐性、彈性不好,缺乏良好的足弓支撐及吸震力,都很容易產生足底筋膜炎。2.跟踺發炎:跟踺拉傷大都發生在過度進行跑、跳運動,或肌纖維反覆磨損。3.拇趾外翻變形:有先天因素與後天足底施力不平均,例如舞者穿著腳跟過高、鞋頭過尖、過窄又大都將力量集中於大拇趾,故容易造成拇趾外翻。【腳踝扭傷】:是最常也最容易發生的意外傷害在足踝扭傷中,足部向內翻轉並傷害到外部足踝的韌帶,有時也傷害到內部韌帶,這是最常見足踝扭傷,在足部外翻的扭傷中,一樣會傷到內部、外部韌帶。【腳踝扭傷癥狀】:在突然關節扭轉之後,先是劇烈疼痛,接著關節不能荷重及做內翻動作。扭傷部位會出血而形成皮下血腫,此時可在外足踝前方觀察到一個腫塊;血塊會在12-24小時之後溶解,造成足踝附近瘀青,未適當處理的話,受傷的韌帶會持續出血發炎、疼痛、腫脹。【腳踝扭傷處理】急症:1.保護關節:因不知傷害的嚴重性,要先保護關節。2. 休息:避免再加重傷勢及二度傷害。3.冰敷:在受傷三天內,每天冰敷5次,一次5~10分鐘,促進局部血管收縮,減少腫脹發生。之後腫脹漸漸消失,再使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4.壓迫:用彈性繃帶包紮,從腳趾部位往上包至小腿中段,鬆緊程度以腳趾處較緊,愈來愈松,促使血液及淋巴液迴流,以達到消腫的目的。 5.抬高患肢:最好是高於心臟位置,也可以避免腫脹的惡化。慢性處理期:以電療、熱療、超音波與徒手按摩治療來止痛,加速組織癒合,減少患部外圍組織沾粘。再配合溫和的拉筋舒展運動,加強小腿後側肌群的柔軟與彈性。【日常保健】1.泡腳:足部末梢神經離心臟較遠,循環較差,利用泡腳促進血液循環(高度需泡到膝蓋)2.足底按摩:足底是全身器官、五臟六腑、經絡反射區。按摩可幫助器官活化、排毒、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瑜珈小技巧】1.腳踝、腳掌需全面性四面八方的轉動讓其柔軟,。 2.站姿:腳掌需平約施力於地板,大拇趾先往下踩(啟動大腿內收肌群,連結會陰收攝,腹部內收有力)小指頭下踩包覆(小腿外側肌群有力,尾骨自然內卷)感覺內、外、前、後用力均勻。3.金剛跪姿:雙腳大腿須合併,後腳跟併攏,腳背正面貼地,可舒展腳背,亦可改善高弓族。 4. 蝴蝶式:兩腳掌相貼,腳掌不內翻,腳球互推,腳趾撐開,並且起動腿部肌肉保護膝蓋關節,避免膝蓋疼痛,並可矯正X型腿。5.閃電式:雙膝盡量併攏,可矯正O型腿。 6.扁平族:需加強支撐足弓的內側肌肉。例如,將毛巾平鋪在地板訓練腳指頭抓毛巾。7.外翻足、內翻足:訓練足弓肌肉彈性、腳尖墊高平衡、單腳平衡、站姿時腳要穩定均衡往下紮根。8.常墊腳尖可改善足底筋膜炎。
推薦閱讀:
※精準瑜伽解剖之樹式
※千字解剖:腦幹解剖概覽與Wallenberg Syndrome
※基礎解剖學(一) 九大關節基本構造(一)頸肩肘腕
※得「天芒」者得天下 +=《深入淺出筋膜學》=> 時下筋膜健身VS傳統力量訓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