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濱州無棣縣吳式芬紀念館

吳式芬紀念館作者:吳氏蒙學在無棣縣城古城的南門裡有一座明清時代的院落,氣勢恢宏,別具一格,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吳家大院。無棣古稱海豐,「海豐吳氏」是清代著名的科舉家族。自清代順治至光緒,歷九朝,計230餘年間,科甲聯第,宦跡四海,有20人科舉中試,其中進士9名,翰林學士3名。有仕錄考稽者逾百人,含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5人,五品官18人,六品以下62人。被稱為「進士門第」、「賢官世家」,有「儒林翰苑」之譽。  吳氏家族人丁興旺,支脈繁多。而吳家大院的主人主要是吳式芬這一支,因此,吳家大院也被稱為「吳式芬故居」。  一、風格獨特的明清官宅  吳家大院由南院、北院兩部分組成,兩個院落既相互獨立又緊密相連,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南院北院的大門均朝東。  南院以「寶硯堂」為主體。南門五級台階,重檐四柱,門楣上懸「世典邦禁」董浩手書金字朱匾。進門青磚影壁上鑲有「玉麟吐書」石刻一方,古藤盤旋,雅境如鏡。院內南廂是帳房,北廂是儀仗廳,停放轎幃、儀仗。北廂的北側還有一座舍房供人居住。西進四柱朱門、漏窗屏風後南轉月門,便是廳堂三進相連的主體建築南客廳、寶硯堂、卧室。寶硯堂,因吳家珍存宋代蘇軾的「雪堂寶硯」而命名。堂前古樹參天,堂中豎置南雕繡花屏扇,上掛「寶硯堂」鄧石如篆書扇形竹青金字匾額,中掛大理石刻山水條屏四扇。名家書畫,輝映壁間。吳氏翰墨會友、嘯歌吟詠、品茶清談多在此堂。  南院的西側便是西下院,西下院面積也很大,主要是膳房、倉房和下人們居住的地方。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在吳府服務的下人們不經特許是不準和主人們走同一個門的,所以,西下院另有門出入。  北院與南院緊靠在一起,整個院落規模很大,由四個小院落和一座花園組成。重檐歇山式高台門樓、青磚碧瓦,五脊六獸、粉牆朱柱、墨門銅釘,門楣上懸「尚書第」橫匾一方,乃大學士、金壇于敏中於乾隆丙子(1756)年所書。楹聯是「四省承宣三掌節鉞,九封光祿兩列史晟」。框對是「忠貞世胄」「恭定家風」。進門影壁上嵌有「龍鳳呈祥」漢白玉石刻一方,下築小型太湖石假山一座,翠竹數叢。影壁後即為第一個院落,院中椿槐伴柳、青石砌路。南北各有三小間廂房,迎面是重檐歇山式大廳三間,名曰「父子進士廳」,迎門高懸「父子進士」金匾一方,為軍機大臣張廷玉所書。廳內紫檀几上設置皇位、香案,脊椽上懸御賜「忠貞可嘉」、「奉天誥命」朱金豎額匾兩方。此廳為吳家接待貴賓之處,迎接聖旨也在此廳。出廳西行就進入第二個院落,南廂為「陶嘉書屋」,系吳家藏書之處,北廂「雙虞壺齋」為主人著書立說之地,齋內存有大量的金石器物和拓片。再往西走就是吳家的內宅,這是第三個院落,南北兩廂均為太太夫人的卧房。緊靠卧房的是一個深閨小院,南側是家廟,北側是聞名無棣縣城的十間房,這裡是吳家小姐們的閨房。再西進花牆月亮門便是被稱為「十畝治園」的吳家西花園了,幽竹伴岩,曲徑花香,「聽雨軒」、「秋韻亭」等仿江南園林建築藝術風格的景觀點綴其中,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  吳家大院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廊廈圍院,單體建築由長廊連接起來。因此,整體建築風格布局既具明清官宅之氣勢,又備江南園林古建築藝術之情趣。  二、吳家大院的主人們  吳家大院並不是一氣呵成的,是經不斷改建擴建而成的。  吳家大院南院為先,該院原系明代戶部尚書王佐的府第,俗稱「王府」,始建於明正統6年(1441年)。清康熙3年(1664年)吳氏11世祖、吳自肅購「王府」為私宅。吳自肅,康熙甲辰科進士,曾官山西河東道布政司參議,贈光祿大夫、刑部尚書。吳自肅子孫眾多,但到了13世,只有吳自肅的孫子吳紹詩成了大院的主人。  吳紹詩,歷任甘肅鞏昌府知府、陝西督糧道、貴州督糧道、雲南按察使、甘肅按察使、甘肅布政使、刑部右侍郎、江西巡撫、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後因罪降職,後又擢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原品致仕,加尚書銜。清雍正12年(公元1734年),吳紹詩擴建南院。吳紹詩有子二人,均官至巡撫。  長子吳垣,即為吳式芬的曾伯祖,字薇次,號樹堂。乾隆壬申恩科舉人,仕至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廣西巡撫、湖北巡撫。  次子吳壇,即吳式芬的曾祖父,過繼給了堂叔伯叔吳紹謨。字椒堂,號紫庭。乾隆甲子舉人,辛己恩科進士,仕至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蘇巡撫加二級。清乾隆38年(1773年),吳壇建北院「尚書第」,據說是為其父吳紹詩所建。而吳垣則在外另建宅院居住。這樣,吳家大院就盡歸吳壇所有了。吳壇只有獨子吳之勷。  吳之勷,吳式芬祖父,字翊臣,號淦崖。乾隆己亥恩科舉人,歷官湖北安襄隕荊兵備道、貴州太守。清嘉慶年間,吳之勷又在南院增建「寶硯堂」。  吳之勷只有一子吳衍曾,即吳式芬的父親,可惜其壽不長,在吳式芬出生9個月後去世,在吳式芬9歲的時候母親又去世,吳式芬是從小跟祖父成長起來的。  吳式芬,清道光乙未科進士,翰林院編修,仕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加三級。清咸豐3年(1853年),吳式芬在北院建雙虞壺齋,咸豐5年(1855年)又重建南院儀仗廳。吳式芬有子二人,在19歲的時候得子吳重周,在43歲的時候得次子吳重熹,兄弟倆整整差了24歲。  吳重周,二品蔭生,同知銜,侯選通判,沒有為官,一直在家。吳重周有子吳峋,是吳家大院也是吳氏家族的最後一名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掌湖廣道監察御史,加二級。吳峋年齡上只比其叔吳重熹小一歲。  吳重熹,以舉人仕至江西巡撫、郵傳部侍郎、河南巡撫,是吳家大院也是吳氏家族最後一個二品以上大員。清宣統2年(1910年),吳重熹修建了北院的西花園。吳重熹有四個兒子,最高也就做過知府之類的官,沒有成大事的。此後,吳家就開始敗落了。  日本人入侵無棣後,把司令部設在了吳家大院,吳家大院易主,大院主人的命運不得而知。  解放後,產權逐漸回歸無棣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使吳式芬故居得以保護和發展。  經歷戰火和人為的破壞,吳家大院損失嚴重,大門沒有了,父子進士廳沒有了,西花園沒有了,十間房沒有了,長廊沒有了,下院沒有了,珍貴的金石器物和拓片四散而盡,值得慶幸的是尚存有七排主體建築。  三、吳式芬,使吳家成為清末全國研究金石學的交流中心  吳式芬出身著名的科舉望族,但科場並不順利,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40歲的時候才中進士。他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西南安知府,廣西、河南按察使,直隸、貴州、陝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對金石學的研究。吳式芬一生酷愛金石考古,收集的金石遺物和拓片僅周、秦、漢就達130多件,並著有《捃古錄金文》、《捃古錄》。《捃古錄金文》三卷九冊,共考釋商周至元代有銘文的青銅器物1329件;《捃古錄》二十卷,共著錄了自商周至元代金石文18128種。兩書對金文著錄之多和詮釋之精,遠遠超越前人,故被清末以來的金石學家所推崇和引證。除此之外,吳式芬還著有《金石匯目分編》、《印譜》、《江西石存佚總目》等10餘部著述。同時,他在研究四川、陝西等地出土封泥的基礎上與濰縣陳介祺合編了《封泥考略》10卷,它是中國最早編輯封泥資料的專書,收錄秦漢官私封泥849枚,並逐枚考釋。  吳式芬在金石考古方面造詣,吸引了國內學人的目光。他們紛紛前來造訪,與吳式芬交流實物、交流研究心得,使無棣吳家大院、北京的宣南坊吳宅成為金石學研究的交流中心。北京宣南坊吳宅是吳式芬祖父吳之勷退休後所置,在這裡,吳式芬也建有雙虞壺齋作為他的金石收藏研究之所。  與吳式芬來往的都是一些著名的大學者。如,  許瀚,字印林,山東日照人,室名「攀古小廬」,為吳式芬摯友。有時到北京就借居在雙虞壺齋,就金石學方面的問題與吳式芬進行探討。  陳慶鏞,字乾翔,別字頌南,福建晉江(今泉州)人。曾官戶部主事,後官至御史,直氣震天下。陳氏平生精研漢學,著有《籀經堂集》、《齊侯罍銘通釋》二卷、《三家詩考》等。陳氏所居之宅曰「問經堂」,在北京宣武坊,與式芬京師居所相近。  龔自珍,吳式芬的北京宣武城南坊雙虞壺齋,與龔自珍隔巷毗鄰而居。於所收藏金石碑版拓片相互傳賞,龔自珍有十八封寫給吳式芬的信,多記述金石碑版事。《定庵文集補·己亥雜詩·別吳子苾太守》云:「子云識字似相如,記得前年隔巷居,忙殺奚童傳拓本,一行翠墨一封書。」  何紹基,字子貞,湖南道州人。官至四川學政。何氏為學廣博,通經史、精律算、工詩,尤擅書法。書法自成一體,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他又是近代早期宋詩運動的重要詩人。著有《東洲革堂詩鈔》二十七卷、《東洲草堂文鈔》二十卷。何紹基《癸巳九日走訪吳子苾仁兄,適見襄陽夏侯夫人兩志拓本即題》詩云:「憶昔戊子冬十月,舟行瑟縮氐樊口。芒鞋徒步叩郡閣,騎馬攜朋陟峴首。」由此想見二人的友誼之深。  陳介祺,字壽卿,號伯潛、簠齋,山東濰縣人,書房名「簠齋」,又名「十鐘山房」,道咸間著名金石學家和文物收藏家。陳介祺收藏數量最大的是古璽印,59歲時,他的藏印竟達7000多方。此後又得吳式芬所藏古印2000餘方,使其藏印多達萬餘方。命其齋為「萬印樓」,自號為「萬印樓主人」。為吳式芬摯友,二人又是兒女親家,合著《封泥考略》十卷。著有《簠齋金文考》、《傳古別錄》、《十鐘山印舉》、《簠齋吉金錄》等。  陳介祺曾說:「余自應試始至萊,秋試始至歷,見三代秦漢印即好之。在都見葉東卿世兄所藏,與李方赤外舅所有,吳子苾親家所拓,每拓必分贈者,二十年遂好日篤。」由是可見,吳式芬常將自己所拓分增同好金石諸友,這樣不僅使他的朋友越來越多,更大大促進了他的學術水平。  四、吳家最後的輝煌—吳重熹  吳重熹可以說是吳家大院中最後一個值得重視的人物。  吳重熹,字仲飴,清道光18年(1838年)生,同治年間考中舉人,至光緒初年,出任河南陳州知府,與袁世凱結識 。那時,袁世凱閑來無事,手又有積蓄,辦起了「麗澤山房」和「勿欺山房」兩個文社,袁「主其事,捐資供給食用。」期間,袁與陳州知府吳重熹約為「詩酒友」;袁還得吳之助,以蔭生進學讀書。這樣,吳重熹成了袁世凱的受知師,為吳重熹後期的快速升遷埋下了伏筆。  然而吳重熹早年仕途蹉跎,在陳州任職十年未得升遷。後轉任開封知府,任滿調任江南江安糧台,這才算得到了些安慰。後逐漸升為福建按察使、江寧布政使。袁世凱出掌北洋後,沒有忘記吳重熹,使其擔任直隸布政使。在袁世凱回京葬母期間,吳重熹還護理了40天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自此,吳重熹便進入了袁世凱的北洋系列,升遷甚速。袁世凱將電報局的大權從盛宣懷手中奪來後,立即把它交給了吳重熹,讓吳重熹擔任住滬會辦電政大臣,主辦此事。在上海期間,吳重熹參與了中國第一個紅十字會的初創工作,受到了海內外的關注。之後,改授倉場侍郎,後任江西巡撫、郵傳部侍郎、河南巡撫。民國文人胡思敬在《國聞備乘》中說:「光緒末年,熱衷功名者用以獵取富貴的捷徑有二個:一個是商部,載振為主;一個是北洋,袁世凱為主。······袁世凱初蒞北洋時·······吳重熹為世凱府試受知師,遂擢升為河南巡撫。」但是,吳重熹也跟著袁世凱挨了不少罵。袁世凱的對頭梁鼎芬罵曰:「奢侈無度、聲名至劣之唐紹儀,市井小人、膽大無恥之楊士琦,卑下昏聵之吳重熹,亦皆袁世凱之私交也;使之為總督,為巡撫,為侍郎,而袁世凱言之,奕劻行之。」  清帝遜位,吳始解職,寓居於津門。袁世凱仍以公府顧問名義,每月致饋八百元。可見其交情之深。有一點可以肯定,現在還沒有資料證明吳重熹支持過袁世凱復辟活動,這說明吳的頭腦是清醒的。吳晚年在天津除編輯印行《吳氏文存》、《吳氏詩存》、《世德錄》等之外,還搞了不少創作,在文化上是有貢獻的。民國十年(1921年)吳重熹病死於天津。  2006年12月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魯政發[2006]136號文件)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吳式芬紀念館」解說詞  歡迎大家光臨吳式芬紀故居參觀吳式芬紀念館。  吳式芬紀念館是在縣委、縣政府的關懷下,在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和無棣縣文化局直接領導下建立起來的。為了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傳承和光大歷史文化名人吳式芬的業績和精神,我們通過長期的實地工作,憑藉收集整理的大量實物資料,組織專業人員深入研究考察論證、撰寫學術文章、編印專題資料、引進能工巧匠、整修設施、陳列館臧,終於在二00五年十二月份完成了該館建設的第一期工程,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社會隆重推出。  吳式芬紀念館的主展廳設在吳式芬故居的儀仗廳,儀仗廳是海豐吳式故宅現存的主題建築之一,該建築是吳式芬之子、護理直隸總督吳重熹在咸豐初年所建,經過數度維修,恢復了舊觀,展示了高雅凝重的官宅氣象。其東側北垣牆鑲嵌著三方名人碑刻,中間一方刻石是清代主盟詩壇的王士禎所書。儀仗廳門匾「尚書第」是清大學士于敏中題寫,橫匾「進士世家」是清軍機大臣張廷玉所書,廊柱楹聯是吳式芬金石學盟友何紹基撰題,廳內對聯是清甲骨文專家王懿榮篆書。  「吳式芬紀念館」展廳含櫥展壁展兩種展出形式。  一、櫥展第一展櫥可分為肖像櫥:這裡陳列的是吳式芬六十歲時卸官歸里的半身畫像和一品夫人劉氏57歲時的畫像。吳式芬,字子必,號誦孫。道光壬午年舉人,乙未年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御加三級,誥授光祿大夫,賞戴花翎,一品官,生於嘉慶元年(1796年)卒於咸豐六年(1856年)享年61歲,劉氏,誥封夫人,晉贈一品夫人,直隸高陽丞相劉環公女,生於嘉慶二年(1797年)卒於咸豐5年(1855年),終年59歲,生二子,長子吳重周(二品陰生),次子重熹(北洋大臣),一女,適海豐張氏鎮安知縣張守嶠。  第二展櫥是譜牒櫥,展品有中國吳氏通書和無棣吳氏家譜等。海豐吳氏始祖吳士安,明永樂二年(1404年)自直隸遷安縣遷居山東省海豐縣。占籍坊國里,卜居東南關,以耕讀為業。吳氏家譜共九卷,記錄了海豐吳氏600年的滄桑之變。吳式芬為海豐吳氏十七世傳人。  第三展櫥展出的是國家一級文物吳式芬的殿試卷,殿試卷長260公分,寬44公分, 卷首鈐有清宣宗皇帝的御寶,卷末記有印卷官職位和姓名,卷面正文(楷書)88行1951字,啟封署文「應殿試舉人臣吳式芬年叄拾柒歲,山東武定府海豐縣人,由例監生應道光二年鄉試中試今應殿試 並開具三代宗親為後。卷宗完整無損,字跡俊秀,文筆犀利,論述精到,堪稱文章經典。  第四展櫥是吳式芬的善本書稿書影,這是文管所吳式芬手跡藏品之一部分。  第五展櫥展出的是作為金石學家 吳式芬的金文手稿,摹刻精善。前無古人。這裡 有吳式芬批註標示的國家級文物毛公鼎的金文摩稿,堪稱國寶。  第六展櫥展出的是 吳式芬的印學著作《雙虞壺齋印存》之一部,該書抉擇之精,為古銅印譜中佼佼者。上海書店檢出的珍藏品吳氏第二次原印鈐本.包括六面印、三面印共1015印精印出版。為篆刻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印璽資料。  第七展櫥展示的是吳式芬兩部著作《封泥考略》《捃古錄金文》。前者是吳式芬和陳介祺合著的一部封泥最早的專著,全書10卷,收錄秦漢官私封泥849枚,逐枚考釋,對研究秦漢官制、地理以及秦漢篆刻藝術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後者是吳式芬金石學名著,全書3卷9冊,本書由著名古文字學家王懿榮的奏呈為序言,北京中國書店刊印發行。展櫥的右邊是一部由吳式芬祖父吳之嚷校勘的戚繼光的兵書。  第八展櫥展出的是海豐吳氏小四庫全書之一的《無棣吳氏世德錄》,全書5卷16個章目,139個專題,約計12萬字,該書原版本在光緒年間遭回錄之災燒毀,這是在民間發現的一部翻刻本,這將成為研究吳氏家族人文至為珍貴的史料。  第九展櫥展出的是吳式芬的金石學名著《捃古錄》,全書20卷,收入迄元金文1781種,石文15230種,磚瓦文1105種,共18116種,許翰校訂,袁行雲撰寫前言。  第十展櫥是海豐吳氏家藏最為珍貴的「陽嘉殘石」和「劉玉墓志銘」的拓本書樣,收入中國書法大辭典石刻章目。明代大方便佛報恩經(泥金本)、清代五彩人物瓶也是其珍貴家藏。這裡還展出了吳式芬的一方手硯和名章,以及其他藏品的照片。  第十一展櫥是2005年10月出版的一部研究吳式芬的學術專著《金石學家吳式芬》,本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山東新華印刷廠印刷,全國新華書店發行。全書14萬字。由山東大學劉聿鑫教授題寫書名,濱州市委書記孫德漢題詞,縣委書記劉星泰作序,丁寶譚、於長鑾主編。全書含吳式芬的列傳、行述、誥命、年譜、著錄、收藏、手稿及殿試卷等,並收入學術文章若干。  第十二展櫥是多種報刊雜誌和文史書籍。刊載和集入海豐吳氏人文及吳式芬的專題資料和有關的文章。展出的是有關報刊書籍的一部份。  第十三展櫥的展品是研究考證吳式芬的部分工具書。《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美術家人名詞典》均有吳式芬簡介,《中國書法大辭典》有海豐吳氏的家藏品介紹;《中國美術詞典》有吳式芬的重要著述。二十四史清史稿有吳紹詩、吳垣、吳壇、吳式芬的列傳。  第十四展櫥的展品是海豐吳氏家藏的漢代銅鼓,堪稱海豐吳氏的鎮宅之寶。  二、壁展部分共有七個版面,五個書軸。內容包括海豐吳氏家族重點人物介紹,從始祖吳士安到十九世傳人吳峋。先後有12個人物的簡介。北牆正中是吳式芬的畫像和列傳,「吳氏科貢名錄」「官位品級總覽」兩個版面分列左右。標明9個進士20個舉人的中式時間和117個人不同官階的品級,其中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至六品官計37人,充分顯示了「九世朝臣」的榮耀,印證了「七侍郎八巡撫九封光祿」、「三翰林五資政十朝邦禁」的歷史地位。
推薦閱讀: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微型組詩)
【敵後武功團紀念文章】20141222 「閱讀與人生」—白岩松廈大演講實錄
我縣召開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0周年座談會
【敵後武功團紀念文章】20141120 如果《星際穿越》的那首詩未驚艷到你,一定是沒用巫寧坤譯本
【敵後武功團紀念文章】20141106 誰能告訴我,網上那些心靈雞湯都是誰寫的?

TAG:山東 | 紀念 | 濱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