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發展】寶寶大小便那些事兒

這是 和孩子一起玩吧 第39期 分享。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將對我們了解更多。

(不好意思先發個提醒:陳忻博士講座的心得體會徵文,截稿時間是8月5號,請抓緊哦!詳細情況可回復「徵稿」或「視頻」獲得。)

寶寶大小便那些事兒

有位媽媽留言希望我寫篇關於肛欲期的,因為最近她被女兒大便折磨得快瘋了,某天拉了8次!每次都是一點點!小寶貝2歲3個月,拉大便時總喜歡躲到窗帘後面,問她就說,不是不是,媽媽走開。外出時知道提前說,在家卻不行。

這對話和情景真是太熟悉了!我家小妞從2歲11個月開始也喜歡憋大便,後來我摸出規律了,如果她忽然安靜地在某個地方呆著,不說話也不動,十有八九就是在干大事兒呢!這時如果我問她是不是在嗯粑粑,她也是矢口否認:不是不是!這狀況持續了三四個月,到最近才有所改變。

微博上媽媽們的爆料也各種精彩:

1歲8個月:我家從一歲八個月開始有兩周左右時間每天要拉好幾個硬屎蛋蛋,我感覺她是想拉但是又努力憋著,實在憋不住了就拉一個出來,跟兔子一樣。我猜是肛欲期也沒管她也跟家裡老人說不要干預,持續了兩周就好了。但是現在的狀況是她拉屎的時候我不能靠近,如果是在卧室還要求我必須躺在床上(拉在紙尿褲里)。

1歲9個月:能順利表達便意並且都在坐便器里快兩三個月了,近十天來開始憋大便,寧可肚子疼的捂住腿部使勁夾住也不肯拉,實在憋不住了才拉,所以從原來很規律的一天一拉到現在三天一拉。

2歲3個月:最近小便經常不說,內褲是一點一點開始濕的,看到他內褲有一點濕提醒他去上廁所,然後說沒有小便,要到內褲很濕了小便很急了才說上廁所。

2歲5個月:拉完不坐馬桶,堅持說自己沒拉,不臭,拖半個小時不洗屁股,到處竄,一屋子shit味。

2歲6個月:我兒子兩歲半左右的時候,必須站著綁著尿布拉,他蹲著腿不會使勁兒。而且不綁尿布也不可以,因為粑粑會摔壞了。。我們也是忍了很久,問他才說的,給我也逗夠嗆。他對便便感情好像很深,前幾天帶他在商場拉蹲便,還說「粑粑淹死了」,而且故作悲傷。然後看到有一些便便在那個水裡浮起來了,他又說:「哎!粑粑會游泳!」(現在已經三歲多了)

2歲9個月:那天我忘了給穿內褲,拉的家裡到處都是……

3歲+:喜歡笑哈哈地告訴你我要把尿尿出來了,然後就直接站著尿出來(不脫褲子),還一直笑,學校好幾個小朋友也這樣;

以上這些都是肛欲期的表現:

1,憋住不拉

2,憋著一點一點地拉

3,憋得很急了才去拉

4,喜歡獨處著拉,不願他人靠近、打擾

5,喜歡自己的大小便,欣賞、觀察、不願洗掉、向家人展示

6,自豪自己能控制,樂於向家人報告

肛欲期有兩個子階段,第一階段的快感來自於排大小便,第二階段來自於憋大小便。

前一階段讓父母們欣喜,寶寶長大啦!

而後一階段則常常令父母煩惱與困惑,寶寶怎麼好像變小了呢?

很多媽媽都知道肛欲期這個現象,百度詞條里也做出了部分描述:「隨著括約肌的發達,孩子開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大便的積累造成強烈的肌肉收縮,當大便通過肛門時,黏膜產生強烈的刺激感,這樣的感覺不僅是難受,也能帶來高度的快感。另外,大便對嬰兒還有其它的重要意義。對嬰兒來說,大便是他身體的一部分,排出大便相當於做出「貢獻」或獻出「禮物」,而且,通過排便,他可以表達自己對環境的積極服從,而憋著時則表達的是自己不肯屈服。」

肛欲期的概念由弗洛伊德提出,屬於他心理性慾理論的第二個時期,這五個時期依次為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潛伏期、青春期。

雖然弗洛伊德對心理學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但他的理論仍受到不少批評,首先,這一理論過分強調性經驗在發展中的影響,其次,該理論是基於那些受到性壓抑的成人而提出的,不能應用於所有人;再次,弗洛伊德從未直接研究過兒童,雖然成年精神疾病往往能回溯到童年創傷,但今天,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具有相當的心理彈性,而並不像弗洛伊德認為的那樣那麼容易被創傷事件和情緒壓力所損傷。父母也無法期待通過給孩子灌輸愛,就能夠讓他們抵禦未來的任何困難、災難、痛苦和心理疾病。

同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埃里克森發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論,提出了心理社會理論,認為人的發展經歷八個階段,其中1-3歲為自主期,兒童形成新的心理與動作技能,希望自主選擇和決策。若父母允許孩子做出合理的自主選擇,不強迫、羞辱孩子,孩子就會形成自主性。

下文繼續沿用「肛欲期」這個詞語來代表1-3歲孩子對大小便的控制,但就其詮釋而言,我更傾向於從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理論以及兒童生理髮育角度來共同看待這個現象。

我們先來了解與大小便有關的生理髮育情況。

【肛欲期生理髮展—排尿】

泌尿系統由下圖中的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組成。

泌尿系統各組成部分的功能及幼兒發育特點:

腎 臟(形成尿的場所):幼兒腎小球濾過率低,年齡越小,腎小管越短,腎小管重吸收的能力差,產尿相對較多。

輸尿管(將尿輸送到膀胱):尿管長而彎曲,管壁肌肉彈力纖維發育差。

膀 胱(暫時貯存尿):容量小、貯尿少;黏膜柔弱,壁上的平滑肌(逼尿肌)和彈性組織不夠發達;神經系統功能尚未成熟,膀胱黏膜的反射刺激常引起不自覺的排尿。大腦控制排尿的能力差,排尿次數多。

尿 道(是尿從膀胱排到體外的通道):尿道短,黏膜薄嫩,易感染。

嬰幼兒隨著年齡增長,泌尿系統和神經系統的發育使得排尿次數逐漸減少、每次排尿量逐漸增減,並最終發展到能控制排尿。下面的數據能給我們一些感性認識:

出生時每天排尿20~25次;

1歲時每天排尿15~16次;

6個月時每次排尿量為30ml;

1歲時每次排尿量為60ml。

(尿量在個體之間的差異很大,並受到氣溫、飲水量等因素的影響。)

相應地,排尿間隔時間變長。我家觀察到的情況:

1歲時排尿間隔時間為20~60分鐘;

2歲時排尿間隔時間為1~2小時;

泌尿系統的發育和神經系統的發育,使得幼兒貯尿容量增大,同時使幼兒開始能夠控制小便的排出和憋住。幼兒2歲時一般已能夠控制尿的排出。

【肛欲期生理髮展—排便】

排便節制由肛門內外括約肌和盆底肌的靜息節律和反射活動維持,如下圖所示。幼兒肛門括約肌和提肛肌的肌緊張力較低,直腸和肛門周圍的組織也較鬆弛。

嬰幼兒隨著年齡增長,直腸、肛門內外括約肌的發育以及神經系統發育使得排便次數逐漸減少,並最終發展到能控制排便。下面的數據能給我們一些感性認識:

6個月以內每日大便3~4次;

2歲之後每日大便1~2次;

【肛欲期心理發展】

從埃里克森的八階段理論出發,1-3歲這個階段屬於自主階段,兒童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心理上與母體開始分離,開始表達自己的意願、表達自我,他們希望自己不僅能在大小便這件事情上,也能在別的事情上做決定。這個階段我們常聽到寶寶說的就是「不」。

不僅如此,我認為幼兒在肛欲期排便憋便的行為還是一種技能練習,就如同他們操作積木、豆子時一樣,例如反覆地將積木推倒、疊高、推倒、疊高;反覆地將豆子從盒子里拿出來、放進去、拿出來、放進去……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利用神經系統對自己身體內部器官進行「操作」,而後者是運用肢體對外部物體操作。前者我們外人看不到,所以疑惑以致反對;後者我們能看到,所以理解並支持。

另外,對於大小便,我們成人常常嫌惡其味道、形狀,但孩子卻視如珍寶,還記得前面那位寶寶對大便的態度嗎?「不綁尿布也不可以,因為粑粑會摔壞了。」太萌了有沒有!我家小妞則是每次沖馬桶之前必須和粑粑說拜拜,還不忘點評一下,長長的,像麵條!

寫到這裡,相信我們對於孩子排便的態度就很清楚了:

1,能控制排便是後天發展獲得的能力,並非出生就有,值得欣喜;

2,不僅排出意味著成長,憋便也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成長,並非倒退。

3,在孩子每次排尿量增多、排尿間隔時間變長到一定程度時,再開始如廁習慣培養(刻意不用「如廁訓練」這個說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尊重孩子練習、控制的意願,雖然這可能會增加我們的工作量。但這個狀態最多持續半年,一去不復返,珍惜吧!

5,在小寶寶每次尿濕褲子或排便到褲子里時,不責備、不羞辱,只需淡定地換下衣服、提醒他/她下次提前告知,這種現象一定會漸漸減少直到消失。

6,在孩子有了好的如廁行為時,給予及時的、具體的稱讚。

附上小妞的情況:

2歲1個月:開始白天不穿紙尿褲,會說「要尿尿」,並喜歡坐小馬桶;

2歲10個月:開始憋小便,持續有一個月,經常尿濕褲子;

2歲11個月:開始憋大便,蹲在一個地方不動也不發聲音,問她是不是要大便,回說不是不是,但實際就是;持續三四個月,最高紀錄一天四五次,每次一點點;

3歲2個月(現在):從2014-7-30開始,已連續四天主動跟我說「要嗯粑粑」,然後去坐馬桶,很快順利排出。每次我都稱讚她是幼兒園小姐姐啦 :想嗯粑粑但還沒嗯出來的時候就跟媽媽說了!她很受用,但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是時候到了,稱讚、尊重都只是輔助,雖然也很重要。所以,耐心等待很重要。

推薦閱讀:

QQ空間里有四類人。一是平均每天好幾條的說說,二是平均每天一條,三是平均幾天一條,四是平均好久好久才發一條或者乾脆都不發。請問這四類人分別是什麼心理或者說為人是什麼個性?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是不是有相當一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自己是善良的?從而下意識地無視自己的惡?
人的自我欺騙能達到什麼程度?
你最想推薦給別人看的5本書有哪些?為什麼?

TAG:心理 | 寶寶 | 發展 | 大小便 | 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