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提升國民素質
秦鳳珍 孫恆存
《 人民日報 》( 2011年11月25日 24 版)
文化育人。文化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而國民素質又是一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一國綜合國力的基本指標。因此,對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的相對滯後和國民素質的相對偏低這一基本國情,我們不能忽視,不能任其發展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進步和現代化進程的主要瓶頸。
文學藝術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於數學、物理甚至哲學、歷史,文藝教育在培育國民精神文化、提升國民素質方面有著獨特而深刻的作用。這尤其要歸功於它的廣泛性,它不僅包括狹隘意義上的學校文藝教育,公共圖書館、電視台、影劇院、文藝劇團、展覽廳、音樂廳、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農村書屋等文化場所和文化形式所提供的文藝教育也是其重要組成;歸功於它的深入性,它是文化中最深刻和最敏感地觸及國民精神狀態和文化價值取向的領域,好的文藝可以直抵人心,將其感染力和影響力最大化;歸功於它的堅固性,文藝的接受是一種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得到形塑的文化活動,在文藝教育實踐中,哪一類文藝佔據主導地位,將直接影響到哪一種文化價值觀得以塑造,哪一種文化取向得以養成,因而它是整個人文環境氛圍和走向的根本性基石。正因為文藝教育的這些特性和功能,發揮文藝教育,推動國民素質進步,將是我們實現文化立人強國的必要前提。
首先,發揮文藝教育啟迪國民心智的作用。文學藝術是社會最敏感的一根神經,體現著時代的脈動和社會的氣象,是時代精神轉向和社會思想革命的寒暑表。在20世紀初社會飄搖動蕩之際,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適時提出了文學藝術新民立人的啟蒙思想,以求喚醒沉睡的東方睡獅。梁啟超在《新民說》中指出「欲其國之安福尊榮,則新民之道不可不講」,而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更振聾發聵地強調「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正是這種文藝教育的啟蒙運動的開展,拉開了20世紀中國革命和改革的偉大序幕,使得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的新思潮新運動蓬勃開展。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啟蒙的不僅是國民的心智,也是社會的心智,藝術喚醒的不僅是國民的靈魂,也是時代的靈魂。
其次,發揮文藝教育陶冶國民情操的作用。一則,文藝教育能夠有力提高國民的審美能力、鑒賞水平。再則,較高的藝術修養和文學素養又反過來推動文藝教育的不斷發展。文藝教育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情操,能使欣賞者在優美中舒暢身心,在崇高中追求超越,在悲劇中凈化對人生命運的憐憫恐懼,在喜劇中笑對人生百態,在荒誕中求索缺席的永恆真理。更重要的是,文藝教育不僅可以形塑個體的道德情操,還可以塑造一個時代的道德追求和精神風貌,是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的不二法門。
再次,發揮文藝教育塑造國民人格的作用。文藝教育在復歸人性、塑造國民人格、實現自我價值等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文藝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解放、建構完美人性的必經途徑。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所散發出的人格魅力和偉大理想無不讓國民動容,在文藝教育的耳濡目染中,健全的國民人格慢慢形成,擁有這種健全人格的國民才能果敢地承擔社會道義和社會責任。
市場化經濟大潮下,消費主義文化迅速崛起,享樂主義觀念一時盛行,給整個社會生活帶來了價值觀的畸變,尤其表現在強烈的實用功利色彩、拜金主義風尚和感官化慾望化潮流上面。這一切也不可避免地深入和滲透到文藝領域,使得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之作興起,給整個文藝生態和精神文化生態帶來惡劣影響。這就要求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自覺堅持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抵制「三俗」和娛樂至上的傾向,更好地發揮文藝的內在凝聚力和外在傳播效應,提升大眾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境界。
推薦閱讀:
※唯物辯證法對中國青少年毒害頗深
※8.10歲月靜好
※8.1做一個有益社會的人
※劉遠舉 : 中國的形象輸在國民素質嗎?
※這麼沒素質,一定是中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