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為什麼以白為美?
在生活中,我們常說的「白富美,小白臉」都泄露了當前大眾的普遍審美觀:以白為美。這種審美從何而來,是中國獨有還是全世界通用呢?
女白男黑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選取了各種族最吸引異性的2000多張廣告照片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白人女性膚色白皙度比男性高15.2%,黑人女性膚色白皙度比男性高11.1%。對於個人來說膚色是天生的,但站在兩性角度來說,這是長期進化的結果。同種族的女性膚色普遍比男性膚色更白,表明男性在擇偶時更偏愛膚色較白的女性;女性在擇偶時更偏愛膚色較深色的男性。
我們的審美偏好反映出道德標準的偏好。白皙皮膚讓人聯想到天真、單純、端莊、貞潔和善良,因此男性會不自覺地為妮可·基德曼等皮膚白皙的女性著迷。女士們則易對膚色較黑的男性傾心,膚色黝黑,讓人感覺性感神秘,更具男子氣概。比如約翰尼·德普。
事有例外
但「女白男黑」理論也是有例外的。《皇家賭場》中身著泳褲的007就讓不少女性心神蕩漾。但克雷格是個皮膚白皙的人。還有的男性喜歡膚色較黑的女性,比如莫妮卡·貝魯奇。因為他們認為這類女性身上潛藏一種危險感,更性感,但這種偏好相對少見。
為什麼以白為美?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考慮,這是男性長期進化作出的判斷標準。遠古時期,男性在進行擇偶選擇時,膚白的女性會更顯年輕,而隨著年齡增大,膚白較膚黑也更容易顯露皺紋,從而讓男性更準確地判斷年齡和生育能力。
另一方面,各種族的文化以及身處的時代環境,包含了關於理想異性相貌和言談舉止的一系列期望。膚色與這些期望密切相關,被賦予特殊意義。因此人們會下意識地用膚色衡量異性是否符合這些期望。而且人們對於美的評價標準一般和當時社會上層的形象或者媒體宣揚的偶像相類似,以便你可以快速在一群人裡面識別出地位高、最特別的那個人。
中國古代經典《詩經》的《碩人》里寫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還有詩詞頻現的「冰肌玉骨」「皓腕凝霜雪」等描繪女性的辭彙,都標明我國文化一直崇尚女性以白為美。這可能是因為古代的勞作幾乎都在室外,容易晒黑,一個人膚色白就說明他不幹活也能生存,自然有錢有勢。
比如饑荒時代胖子相對會有錢。而當社會發展了,中農富農家也能養出健康胖丫頭,矯情的上層就要以瘦為美,甚至以病弱為美。到了近現代,大量的工人和白領轉入室內,大家都挺白的,所以歐美的上層人士就以小麥色、古銅色的皮膚為美,以彰顯自己有時間曬太陽。而當代中國還有大量室外體力勞動者,所以上層人士暫時還是以白為美。
推薦閱讀:
※姚言:白酒的文化時代結束了,以後要賣酒哲學
※關係社會中的寄生與偏執-分裂
※美版《無間道風雲》的獲獎理由
※傅國涌:陽謀還是陰謀?———天益:學習型社會領航者
※【幕後】文晏導演想通過《嘉年華》向觀眾傳遞什麼?
TAG: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