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後女人就不是單身媽媽了?呵呵,太天真!
作者:女王C-cup
在最新開播的第四季《奇葩說》里,辯題為:
「要不要做單身媽媽?」邀請的女神嘉賓是徐靜蕾。(哈哈
,老徐可能已經是「單身女性生育權」的代言人了)
選擇「不要做單身媽媽」的蔡康永認為:
生孩子是一個承諾,它需要為此付出自己的自由,它是一種自願加上的束縛。
但是如果一個人選擇單身,她肯定是不希望有這種束縛,不希望放棄這個自由的。
我覺得這個部分確實是很多女性的顧慮。
結婚是一種責任和束縛,生孩子更是一種責任和束縛。
如果一個人主動選擇了單身,很有可能她不願意交出自由去對他人負責。
做一個單身媽媽,意味著接受很多人的檢視。人人都覺得自己有權利指點你如何當媽媽、如何承擔好媽媽的責任,這些檢視這些指點是逃不掉的。甚至,還有很多「偏見」會降臨。
你一個選擇自由生活的人,在可以不選的時候,為什麼要去選「單身媽媽」這麼辛苦的一條路走呢?
而「支持做單身媽媽」的張泉靈,沒有去迎接康永哥的這個質問,她另闢了一個角度,直言單身媽媽之普遍:
「你們以為有了一個婚姻,女性在裡面就不是單身媽媽了嗎?!」(哎呀說的好
!)
她提出:在大多數中國家庭中,父親是缺位的,對孩子的情緒影響,和單身是一樣的。
張泉靈用研究來論證「認為單親家庭出身的孩子會受到傷害,是我們的偏見」。
雙盲實驗之下,你根本區分不了哪些孩子來自「單親家庭」,哪些來自「雙親家庭」。
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行為模式,負面影響最大的,是充滿了矛盾的「雙親家庭」。
不過,辯論情境給我們的設置往往是簡單的、甚至是理想化的。是一種由得你選擇:你可以選擇「不當單身媽媽」的。
但這個話題真的很有價值,我想藉此拓展一下:
哪些人在當單身媽媽?one第一種情況:非婚生育。
它也是我們關於單身媽媽最淺顯最直接的認識 ,沒結婚生了孩子。
在中國,未婚單身媽媽是少數,這跟我們的文化和婚育政策有關係。「未婚生子」不容於世俗,也很容易在戶籍政策和經濟上遭遇阻力。
隨便搜一下相關新聞就能看到:
「2013年12月19日《新民周刊》報道,因單身母親無法繳納33萬元的巨額社會撫養費,8歲的孩子小傑一直沒有戶口。」但仍然有一些人主動想要當單身媽媽。
近些年,不斷有女性呼籲政府放開「單身女性生育權」,要求將對單身女性生育的政策限制取消。
徐靜蕾遠赴美國凍卵,她說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生孩子,但希望可以在準備好的時候,多一點生孩子的機會。
有些人會不管有沒有準備好、先把孩子生了;
但也有一些人會因為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而延遲這個決定。
這是一個追逐個人成就的年代。
大多數人渴望的不但是「財務自由」,而且是「生活方式選擇」上的「自由」。
金錢是實現這些自由的一個工具,它需要投入專註、時間,需要抓住機會,需要cut掉很多其他成本。
當你想要的自由越大,你需要的工具就越強大。
「凍卵技術」的存在,就是女性通往更大自由的另一個工具。
第二種情況:離異或喪偶造成的單身媽媽。
這種情況的單身媽媽是一種「被動」,而「非主動」的選擇。中國離婚率逐年走高,單親家庭只會越來越多。
( 註:粗離婚率是指年度離婚數與總人口之比 )
不要再說「有了孩子、離什麼婚」這種殭屍話。
一個女人不應該因為是母親,就必須要放棄她個人的一切自由和權利。
真的考慮孩子的成長,那麼,就提供單身媽媽更多幫助,而不是告知她:當初選擇了生育,那就承擔起無限的責任吧。
時代變了,對於婚姻和孩子的觀念也在改變。
我姐當時離婚的時候,雖然也會為了孩子猶豫再三,努力挽回。但最後還是會意識到,有些事挽回不了。
單親家庭可能確實不是最好的選擇,但相比一個矛盾重重的雙親家庭,對孩子來說傷害還是要小多了。
第三種情況:養育母職化,也就是常說的喪偶式育兒。
我個人認為,這也可以被視作是「社會學調查」需要更近一步反思的地方。
當我們在做出「雙親家庭」及「單親家庭」這樣的家庭劃分,並依據此來進行調查、下結論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考慮到:
即使同樣是雙親家庭,仍然有些家庭其實是「單親養育」的模式呢?
羅振宇在節目中坦言,他雙胞胎女兒出生到現在八個多月,他這個父親幾乎不存在,他夫人就相當於是一個「單身媽媽」。
雖然羅胖這個做法很不好,但確實是很普遍的現象。
中國的雙親家庭中,媽媽往往承擔了絕大部分養育工作。
在以上三種單身媽媽中,養育母職化是被歌頌被讚揚的,各種言論諸如「一個全心付出甚至不顧個人發展的媽媽是偉大的」,甚囂塵上。
其他兩種,都在沒有得到多少支持的情況下,被否定、被貶抑。
但我覺得,後兩種單身媽媽,才是潮水的方向。
犧牲女性的發展換來的育兒,是不可持續的。
單身媽媽的困境有哪些?two一、大眾對單親家庭存在歸因偏見。
在這個問題上,大眾可能走入了一個「注意力偏差」。
我們看待兒童的視角並不客觀。
當一個單親家庭的兒童表現出了什麼問題時,我們會歸因為「ta來自單親家庭」,這個時候家長的單身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而當一個雙親家庭的兒童表現出了什麼問題時,我們會歸因為家庭教育。
區別在於:
當問責「家庭教育」時,靶向是「方法論」;
當問責「家長的單身」時,靶向是「存在」。
方法論是可以研究改進的,是可以學習的,而存在卻只能要麼是這種存在,要麼是那種存在,它本質是對現有存在的一種冒犯甚至否定。
說白了,是歧視。
二、單身媽媽成本太高、支援太少。
單親撫養會遇到的問題,並不是單親「製造」的,而是單親的力量「難以解決」的。
面臨的問題
Part 1 : 單親撫養會短缺人力,工作和養育很難兼顧
Part 2 : 單親收入,尤其是單身媽媽收入低,可能會使家庭陷入貧困
Part 3 : 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面臨社會壓力
我姐離婚之後不但是單身媽媽,孩子年齡還很小,她還是一個很忙的老師。
她面臨的現實問題是:人力短缺。
她需要工作,但孩子也一定要有人照顧。如果她學校有類似日托所這樣的地方照顧孩子,她可能就不需要這麼擔心。
但沒有。
所以,最後是我媽媽提前退休去幫她照顧孩子,幫她承擔了大部分的養育成本。
恐嚇著讓女性承擔所有成本,是很壞的示範 —— 這讓更多人迴避生育。
成為母親不是一種錯誤,能力不足也不是懲罰她的理由,她需要幫助,而不是無限的道德壓力。
如何幫助單身媽媽?
歐美國家一般會提供住房、醫療、職業培訓、生活必需品、救助金,以「兒童權益」為優先考量,保障其生活和入學。
中國做不到這些福利,但至少可以取消一些對單身媽媽的懲罰措施,從而保障兒童的生活和入學,幫助單身媽媽職業發展,讓孩子有辦法得到照顧,讓家庭不至於落入貧困。
至於社會壓力,從同伴間的霸凌,到戴著有色眼鏡的善意或非善意的歧視,這些身為父母能做的其實只是「防禦」。
對單身媽媽來說,她不是帶來了這些壓力,而是她「失去了一個防禦」。
能解決這些壓力的,正是對她們而言的外界,也就是社會,也就是我們。
每一個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去霸凌,每一個社會人克制貼標籤和無論善意還是惡意的歧視,不以一個人的出身而給ta下結論。
每一個不假思索的臆斷,都只是讓她們的環境更糟糕了一點。
單身媽媽會越來越多的three我能理解很多人的質疑,或者說擔心。
說到底,我們欠缺的其實是一種「安全感」。
所以,我們隨大流、跟從別人的腳步、融入群體、不做異類、在合適的年齡結婚生子。
這些大多數人都在做的事,帶給我們「安全感」。
但仔細思考一下這種安全感。
當它意味著「只能選擇這種、而不是其他」時,準確說,它帶來的並不是安全感,而是一種免於懲罰的幻覺。
你越需要安全感,意味著,你越判斷這個環境是不安全的。
而如果我們假設這個環境「不安全」到了這個程度,那麼勢必,我們為之付出的「防禦成本」就要不斷提高。因為我們需要時刻警惕著不安全的整個環境。
你很容易感受到這種心力交瘁。
一直防禦的姿態是很累的。而且,只需要一半的人都如此,它就將最後提高整個社會的成本。
所以文明社會是怎麼發展的,是怎麼降低這部分成本,令社會更高效的運轉的?
是合作。
是交出一部分信任給外界。
想想看,只有你信任食物不會讓你中毒,你才會在外就餐。
只有你信任司機不會謀你財、害你命,你才會放心打車。
只有你信任生孩子不會讓你孤立無援,你才有勇氣做這件事。
這些,就是你和外界合作的方式。
潮水的方向就是:人們會更文明,更個體化,更重視自由和權利。
所以,生育、養育和婚姻肯定不會必然綁在一起。
單親撫育幾乎是必然會越來越多,或極可能會在人生某一個階段出現。比如在婚姻從「離異」到「重組」之間的時間。
趨勢如此。
它不是反對或阻攔可以停下來的,而應該考慮,往怎樣的社會努力、怎麼促進合作的發生,才可以幫助「單親撫育」更好地完成。
我喜歡張泉靈說:不要因為社會沒有Ready,就不去前進,社會永遠不會Ready。
十幾年前,「開房」都還需要結婚證才可以開的,但現在也慢慢改變了。
而且,正是有人在踐行,所以才會有聲音出來說:
「我們要這樣的權利,我們需要這樣的幫助」。作者 | 女王C-cup,性科普作者、心理諮詢師,多家媒體的性方向欄目作者及顧問,出版物有《第一口蘋果的滋味》。致力於科學而詩意地,談談性與愛。
女王C-cup
( ID : gkc-cup )
科學而詩意地談談性與愛
推薦閱讀:
※嚴歌苓:一個女人的史詩
※女人皮膚白對男人意味著啥|女人|男人
※5種束縛毀了女人的「性」福
※無福女人的手相,自制力差,容易漏財必定,一輩子窮困潦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