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了凡四訓讀後感

了凡四訓讀後感

來自: 凈修齋主(凈明居士 持金剛手 啟蒙學人) 2011-12-29 13:10:59

了凡四訓讀後感 微風 1·立命之學:看了這一章後對因果的概念有了些了解。以前自己和大多數人那樣遇到困難總是歸咎於命運。從這章看到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命運後一切遭遇都不出孔先生所算。他也是在京城整日靜坐,對人生失去了期盼。直到在棲霞山遇到雲谷禪師了凡先生的命運才開始轉變。了凡先生經過雲谷禪師的啟發,認識到自己不得功名沒有兒子接事由於自身不能惜福,為人不夠寬容謙遜,不好好養護精神等原因。這是了凡先生通過自己反省認識到的缺點,非常可貴,這種反思就可以產生觸動內心的力量。在看我平時的反省都是留於表面,沒有用心思考,凡是所發懺悔都是泛泛的不夠真切,所以不能有對峙煩惱的力量。雲谷禪師進一步開導讓了凡先生明白一切的福田不離方寸,要想得到快樂必須從善業著手,要去除痛苦就要避免惡因。心力若的就會被數所束縛,反之心力強的就不能被業力束縛。趨吉避凶的方法就是要通過行善斷惡來實現。通過兩人的問答,了凡先生了解了因果的規律,也真實信受。可以看到了凡先生根基確實是上等,從雲谷禪師處獲得教言後就依教奉行,發了做三千件善事的大願求功名。對於我來說佛法方面也反覆看過有關因果的教言,就是沒有從內心深處真實的信受,導致平時有種種的期盼,心不能安。如果真相信因果就不會這樣,只要按理去做,不必期盼也不必追求結果如何,一切都在因果中。表面上了凡先生顯示的是改變命運的竅覺,求的是人世的福報,但如果按照這種對因果規律的信受率去行持出世間的法,怎麼會得不到效果呢。這裡的道理實在是很深,難怪祖師要流通《了凡四訓》,這裡面的大寶藏實在是深不可測的。 雲谷禪師開示的畫幅和念咒要專心,不能夾雜,這些方法深入進去就是伏斷妄念煩惱,顯露真心的妙法。很多道理放在我面前,難的事不能真正的起信心,所以不是法有問題,而是我的煩惱習氣特別深重,對教言不能真實信受。這樣平時行持學習都打折扣,加上惡業的不斷發動,使得學習和課誦效果不能提高。因果確實很難相信,差距擺在眼前。自力不夠,對三寶的祈求又不能做到至誠懇切,現在的我問題確實嚴重。了凡先生通過身體力行的行持善法,吧自己的業轉變。在第二年他考試就超越命運得了第一名。接著又發求子求得近視的念頭。因他行善能夠長遠持久,對自己反省審查的功夫非常細緻,敬畏天地鬼神其實就是對客觀因果法則的尊重。在看他能學習趙閱道晚上焚香向上天禱告白天所作,這種傳統的人文精神值得敬佩,現在的我實在是差距太大了。這裡說明了古人的一種恭敬之心。堪布的講解結合了佛法,看起來更能體會到這本書的可貴。從業的角度有對鏡、索求、所依、事相、心力的差別,看後對業的差別也有所了解,對將來行持肯定有意。 這章最後部分了凡先生教戒自己的兒子的教言非常真誠重要。興旺發達時候要做不得志想,富貴要做平窮想,受人恭敬要做恐懼想,學識出眾做謙下想等等,都是出自真心,教人怎樣處於順境能夠惜福自律的方法。六種思維也是體現了儒家人文修養。遠的方面要思維怎樣發揚祖宗的德行,近的方面要思維怎樣掩蓋父母的過失,替父母懺悔,上要思維報答國家,下要思維造福家庭,外思維救濟別人,內防止邪念的產生。要時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每天都要改過,一天不改過就一天沒有進步。這些珍貴的教言非常難得,其中包含了世間的人文修養功夫和出世間因果的智慧。這些如理作意古人是出自真誠的信受,沒有一點夾雜造作,而我得到這樣的法後沒有重視珍惜,口頭上說好實際相續沒有真實的接納信受,才會導致現在法和相續脫離的問題。 2·改過之法:改過的方法有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三個方面。從事上改過的方法是一種強制的方法,比較容易反覆。從心上改的方法要求能隨時隨地提起正念,一般人很難做到。從理上改的方法比較適合一般人行持,通過觀察修的方法,明了了過失對人的害處,知道業報的種種差別果報,這樣就容易提防過失的產生。通過思維觀察的方式能讓普通人產生斷惡的心力。在能認識過失錢重要的就是要有改過的三個條件。要發恥新、畏新和勇新。恥心主要是和聖賢比較,明白自己同樣得到人身,別人能成為聖賢而我卻造罪業而墮落,使得自己有慚愧感,同時也是激發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畏心分三方面,畏懼天地鬼神,畏懼人間言論,畏懼後世報應。這三點比較全面的包括了一般人畏心的方面,通過對三方面的思維使得人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勇心的作用是讓想要改過者當機立斷不拖延不懈怠,一息尚存還能有機會改過懺悔,如果拖延退縮那就沒有改正的機會了。改過的驗相 不一定葯執著產生某某相,關鍵在於心相續能真實的接受改變。以上的道理容易看懂,但實行起來非常不易。 3·積善之方:在積善的利益看到了十則公案。大致都講了做善行能對現世自身和後世子孫積累福德。這些善人做善事時候發心真誠,有悲憫心,做起善事來能髮長遠持久的心。如林家的老婆三年如一日的 給先人粉團。在如楊榮家祖父和曾祖父百度行船發大水後不部貪圖財務,一心救人,給子孫積累了身後的陰德。包憑遇到觀世音菩薩聖象露天淋雨,捐出衣物銀兩修建廟宇,這種發心都是非常真誠圓滿。這些行善的例子都表現出擁有一顆善心十分可貴,行善之時也能把自身的心量打開,一心只為利他,沒有夾雜自私自利念頭,捨棄了我執,展現出自心的慈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句話得到了應證,緣起規律絲毫不錯亂,稍做善行得到的是成百上千倍的回報。在善的辨別里明白了做善行也需要明理,要不然所行和所願可能就相違背,反而積累惡業。辨別善的真假裡面總的說就是要有利他心就算做的是打人罵人也是善,如果不具備利他心就是禮敬人愛護人也是假善。還有真心所發的善事真,反之為假。 行善為公是真,為私是假。無為是真有為是假。端善是只懷有濟世之心、愛人之心、敬人之心。曲善是只行善時候懷有媚世之心、憤世之心、玩世之心。陰善和陽善主要是看行善有沒有追求明利 的心態,如果追求名聲之類的肯定會損消福報,反之積累陰德能使得福報不被損耗。是善和非善主要從能否凈化人的相續移風易俗方面來考慮,子路救人後接受了一頭牛的酬謝,表面看子路是貪圖小利,但孔子十分讚賞,主要是子路的行為能夠促使其他人也同樣去就落水人,能夠促進社會好的風氣。子貢從諸侯那裡贖人後不接受政府獎勵,這種方式不能鼓勵大家行善,所以孔子不贊成。現在所行是善,但流弊影響損害世人是非善,如果所行是不善但結果能救濟他人就是是善。偏善和正善,主要看做善事的結果,如醉漢無禮呂公仁義不計較,最終導致犯了死罪,這是正中偏。再如大富人家遇到亂民,稍加懲罰,就避免了大禍,這就是偏中正。 半善和滿善從三方面來區別。第一是善行要靠逐漸的積累,如果不積累就是半善,積累則為滿善。逐漸積累善行如韓琦和葛繁等都是從平時生活工作上逐漸積累。 第二是行善的新滿則為滿善,心半則為半善。如貧女施二文錢住持親自替她懺悔,後來貧女成了王妃在來施千金,由於發心不如前次圓滿,住持命弟子迴向。呂洞賓為了不害五百年後的人不肯學點鐵成金的法,一念之間圓滿了修仙的三千功行等都是說明了滿善半善的道理。第三不著善為滿著善為伴,這裡講了一個非常高的三輪體空的境界。一般人難以達到大善和小善從兩方面區別,做事情能想到國家天下雖然做了小小的善事這就是大善,如果發心為了自己雖然做了很多善事也屬於小善這裡還有明了雖然發心行善沒有成功,也具備功德,如衛仲達上奏朝廷不要做勞民傷財的工程,事情雖然沒有成功,但也有功德,而且超過了他四十年起心動念所做的罪惡。善的大小取決於行善時候的心量,心量越大善的功德也越大。難善和易善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等方面可以區別,如舒老先生能夠捨棄自己兩年教書的錢替人還債,邯鄲張老先生 能舍自己的十年積蓄救濟鄰居,都是難行能行難捨能舍 的崇高行為。在如鎮江的靳老先生不接受妻子為他找的小妾,發心不願意耽誤鄰家女子的青春,這就是難忍能忍的榜樣。第三是扇形的種類,分十種與人為善:就是協同別人一起做善事的意思。如舜花了一年時間在捕魚人群中隱惡揚善,終於改變了這些人自私的念頭。愛敬存心:內心有一顆善良的新市非常可貴的,關鍵就在這一念心中。人有遠近親疏智愚賢劣等差別,但都是同體,怎麼不需要愛敬呢。從佛法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具備佛性,都應該去禮敬的。成人之美:凡是他人所行善事,或者他人遭到誹謗,都應該扶持幫助,讓他的善行能得到圓滿,困境能夠脫離。勸人為善:凡是人都有一顆善心,但因為蒙蔽不能顯發,所以要用語言書本等方式勸人為善,如果失言失人都是智慧不夠的表現,應當反省。 救人危急:這裡有三個例子。宋朝的周必大帶他人受過丟去了官職,免除了五十多人的死罪。范仲淹拿出自己的錢送孤兒寡母回家鄉。再有范純仁為了救濟災民在沒有朝廷同意的情況下開倉救災。這都是救人危急的好榜樣。興建大利:在一鄉或一縣之內凡是有利於人的工程都要儘力去承辦,如修橋鋪路,建造堤壩等舍財做福:主要是對峙自己的慳吝之心,還能夠幫助別人。護持正法:正法如同眼目,可以帶來世間和出世間乃至究竟成佛的利益,一切功德也從政法中產生。所以見到經書論點,以及聖者的教言都應該尊重護持發揚光大。敬重尊長:這裡講了對父母兄弟國家的軍長,德高、年高、見識高的人都應該加倍的恭敬。因為這些對鏡能迅速積累福德,如果稍作損害那罪惡也非常嚴重。在家能孝順父母,出門就能做忠臣。所以要從孝順父母開始。佛法的利益都來自老師,如果能敬愛師長,那擴展開來對於依指老師也有大的幫助,沒有前面的功夫就不能產生後面依止上師的功德。同樣的對於兄弟之間的和睦擴展也能使得自己在佛教團體與師兄弟和睦相處。如果笑道做好了,在推廣到法界眾生,吧眾生都看做父母對待,這樣慈悲心就能發起增上。古人說視君如天,如果平時在團體中部聽從領導安排,做事不忠誠,不能公平對待下屬,這些都會積累大的惡業。愛惜物命所謂愛惜物命就是愛護萬物的生命。之所以要修福積德就是為了保存一點惻隱之心。所以這裡講了四種肉不食的道理,見到、聽到、自己養的、為我殺的都不能吃。還有我們平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間接造殺業,穿衣吃飯等都是用生命換來的,不能浪費。一切有情皆具佛性,也是我過去父母。所以對待生命應該愛惜。積善之方關鍵在於能否做到,所謂三歲孩兒雖道德,八十老翁做不得所以觀察自身的差距遙遠。 4·謙德之效:這裡講了五個公案。前四個公案都是表現了一種謙遜的態度,最終都考試得重。證明擁有謙虛的美德能夠迅速積累福報,開發智慧,無論求世間和出世間的功德都要從謙上下功夫。張畏岩的公案也證明了能接受勸導,改過自身的傲慢習氣,三年後考試就得了105名。一個人能謙虛就能積累功德,也會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如果我慢升起,肯定會損福報。從古人的德行也看出一種和因果規律暗合道妙的功效。所以當時的人容易接受佛法。他們改過自省的功夫值得我好好去學。看了這部教言體會到祖師大德的良苦用心,弘揚這部法的利益實在是很大。益西堪布的講解吧這部《了凡四訓》的精華全面展現出來,而且結合了佛法,讓人學習更容易理解,整部法從傳統人文到出世間的因果法則都涵蓋其中,讓我學完以後有在看一遍的感覺。這些妙法的內容實在寶貴,每次學習都有一些不同的感受。裡面有很多寶藏需要反覆看反覆挖掘。


推薦閱讀:

《怎樣賞詩》讀後感
——《孤獨的進化者》
《先發影響力》第七章讀後感
<立憲派與辛亥革命>-書摘-1

TAG:讀後感 | 訓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