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的名義、種類及修習次第--佛教禪的種類
二、佛教禪的種類
佛教諸乘諸宗的禪定方法,總計起來不下數百種,僅藏傳佛教的密法,據稱就有兩千多種。對這麼多禪法,佛經中和中國佛教的有些宗派早就作過分類,其劃分的標準,主要是看修禪的宗旨和用以指導禪觀的見地。按此,《法律三昧經》分所有禪定為外道五通禪、羅漢所入禪、辟支佛禪、菩薩禪、如來禪五類,後四類皆屬佛教。《楞伽經》有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援如禪、如來禪四類之分。天台宗慧思分佛教禪為次第、不定、圓頓三類止觀,其後繼者智顗分為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三類,或世間禪、亦世間亦出世間禪、出世間禪、非世間非出世間禪四類。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分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如來清凈禪(如來禪)五種。以上幾種分法,從實質上來說,其實差別不大,其缺欠是沒能把後出的密乘禪概括進去。按照這一區分原則,佛教所有禪法,從宗旨、見地、修習方法及與此相應的教乘劃分,大體上可分為小乘禪、大乘禪、密乘禪三大類,每一類都有各自嚴整的禪法體系。
1、小乘禪
小乘禪的修習目的,如《法律三昧經》所言,重在「畏苦厭身,一心思惟,取欲自度」,即從畏懼生死之苦出發,一心追求個人解脫生死,其觀智以三法印為宗。禪定入門方法,按智顗之說,主要為觀息(專註呼吸)、觀色(觀想一定的形相)兩門,所修禪的性質,分世間禪與出世間禪兩類。南北二傳小乘禪,內容雖大體相同,但組織結構和入手門徑有別。
南傳上座部的禪法,依《清凈道論》、《攝阿毗達磨義論》,修止有四十門,稱「四十業處」,分七大類:
⑴.十遍(十遍一切處):包括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十門,從觀想地大等十種東西各遍一切處為門。
⑵.十不凈(不凈觀):包括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十種觀,觀想屍體從腫脹青瘀到變成骸骨的十種情景。
⑶.十隨念:十種繫念某種對象的禪觀。一佛隨念,念佛的相好、功德等;二法隨念,思惟佛法;三僧隨念,念僧尼的清凈功德;四戒隨念,念戒律;三舍隨念,念捨棄煩惱及舍財物等而布施;六天隨念,念諸天的快樂與善德;七念死,有九種觀修法;八身至,念出入息及身中三十二物;九安般念,數息觀,從數呼吸入手,有數、隨、觸、止、觀、還、凈七門,即北傳「六妙門」;十寂止隨念,念禪定寂靜。
⑷.四梵住:又稱「四護衛禪」,念對眾生髮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即北傳「四無量心觀」。
⑸.四無色定: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種不見身體存在的定。
⑹.一想:食厭想,觀想食物的難得及食後消化、吸收、排泄等過程的污穢不凈,從而生厭棄食物之心。
⑺.一差別:界差別觀,觀想自身由地水火風四大集成。
除以上四十業處外,列入定學的實際上還有色界四禪、五神通禪,被攝於十遍中。
上座部慧學所攝觀,《清凈道論》說有四諦觀、十二因緣觀、三隨觀(觀無常、苦、無我)、三解脫門(空隨觀、無相隨觀、無願隨觀)等。
北傳小乘禪法以北印說一切有部為主,其名目與南傳同異不等。據智顗《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所總結,漢魏六朝以來中國流傳的小乘禪,最重要者為根本四禪(色界四禪)、四無量心觀、四無色定十二種,合稱「十二門禪」。入手有數息(安般)、不凈兩種觀門,稱「二甘露門」。又有數息、不凈觀、慈心觀、十二因緣觀、念佛觀五種禪門,稱「五門禪」。另有九想觀(脹、壞、血塗、膿爛、青瘀、噉、散、骨、燒九想),與南傳十不凈觀大同小異;八念(念佛、法、僧、戒、舍、天、出入息、死)較南傳十隨念少安般、寂止二念;十想(無常、苦、無我、食不凈、一切世間不可樂、死、不凈、斷、離、盡)中,僅食不凈想與南傳食厭想大體相當;八背舍(內有色相外觀色等八種背舍下地禪以升入上地禪的方法)、八勝處(內有色相外觀色少等八種從不凈觀入門的禪法)、十六特勝(從觀息入門的一種禪法)、通明禪(從通觀息色心入門的禪法)、九次第定、獅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等,其名目皆不見於南傳「四十業處」,僅有一部分內容如十六特勝等被攝於四十業處中的某一門。總之,北傳小乘禪的止門約六十種以上,較南傳四十業處多出近二十種。北傳小乘的觀,有四念處、四諦觀、十二因緣觀、三解脫門等,其內容大體與南傳的觀門相當。
關於諸禪門世間、出世間的性質,南北二傳的看法也頗有不同。南傳把止門四十業處全劃歸世間禪(依此修禪不能超出有生死、生滅的世間境界)的範圍,把修觀的慧也分為世間、出世間兩種,認為只有依四諦、十二因緣、三法印等出世間(足以超出世間生死、生滅境界)智修觀,才屬出世間法。而就全部禪法論,無論從哪一止門入手,都必須修出世間的慧觀,因此,其禪法從整體結構而言,都可以說為出世間禪。
北傳智顗把與外道相共的色界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判為世間禪,把從調息入手的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判為亦世間亦出世間禪,世間出世間,系據定中修觀的智慧性質而定。把從觀不凈或觀色入門的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遍處、九次第定、獅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判為出世間禪,其中初三種稱「壞法觀」,中三種稱「不壞法觀」,後三種依次稱煉禪、熏禪、修禪。智顗的這種分法,其著眼點看來並不完全符合印度禪學劃分世間、出世間的根本原則。依有無出世間的觀,把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判為世間禪,把六妙門、通明禪等判為亦世間亦出世間禪,把九次第定、獅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判為出世間禪,是正確的,但僅據修止的觀境,判九想、八念、十遍等為出世間禪,就不對了。按印度佛學止定觀慧的基本思想,這幾類禪既僅屬修止,缺乏出世間觀智,不足以稱為出世間禪。
小乘禪的基本特色,是禪觀內容和觀智都帶有厭世、出世,追求個人解脫的強烈色調,以入於停息一切心識活動的「滅盡定」為最高禪境,偏於寂止的、個人解脫的一面,因而被大乘佛教斥為「沉空守寂」,「灰身滅智」,認為它缺乏濟度眾生的宏願和發揮心性妙用創造自利利他生命價值的精神,是不徹底的、狹隘的。大乘的這種批評,可謂擊中了小乘禪的要害。但這也僅是小乘禪的一個方面,小乘禪中亦不乏四禪、四無量心等有價值的禪法,此類禪法其實也為大乘所繼承發揮。
2、大乘禪
作為小乘禪的發展,大乘禪的內容至為豐富,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與小乘所共的禪,大乘經中說小乘所有的修行道,都是大乘菩薩應修持的課目,禪當然不在例外。但大乘修小乘禪時,是用大乘見地為指導而修觀,這樣,即使修習與小乘同樣名目和止門的禪,內容和性質也都有了不同。這種不同主要表現在宗旨和觀智兩個方面:在宗旨上,與小乘禪只求個人解脫不同,大乘以盡度一切眾生皆共成佛為旨,講究以出世間心入世行菩薩道,不局限於片面出世;在觀智上,與小乘主要觀苦、空、無常無我、無我觀又主要觀人無我不同,大乘觀五蘊皆空,又觀真空所現妙有。
大乘禪的第二部分,可謂大乘禪的主體,智顗稱為「出世間上上禪」、「非世間非出世間禪」,為大乘所獨有,這一部分禪種類名目甚多,《大般若經》舉一百一十八種大乘三昧,號稱「百八三昧」,其名目為:健行(首楞嚴)、寶月、師子遊戲、月幢相、一切法涌、一切法印、觀頂、法界決定、決定幢、金剛喻、入法印、善立定、放光、力莊嚴、等涌、入言詞決定、等入言語、觀方、總持、無忘失、諸法等趣海印、遍覆虛空、金剛輪、幢頂臂嚴、帝相、隨流向、師於奮迅、曠平(轉換)、離塵(舍喧諍)、遍照、不眴、無相住、不思惟、無垢燈、無邊光、發光真妙(凈堅)、無垢光、發妙樂、電燈、無盡、不敗(不可勝)、具威光、離盡、凈月、日燈、無受異(無迴轉)、無動、慧炬、發明(凈光)、作行、智幢相、金剛鬘、住心、普明、善住(妙安立)、寶積(寶頂)、妙法印、一切法平等性、舍愛樂、入法頂(法涌)、飄散、分別法句、平等字相、離文字、斷所緣、無交易(無種類)、無品類、入名語(入決定名)、離蘙暗、具行、不變動、度境界、集一切功德、無心住、凈妙花、無邊辯、具覺支、無等等、超一切法、決判諸法、散疑網、無所住、一切莊嚴、引發行相、一行(相)、離行相、達諸有底散壞、入施設語言、解脫音聲文字、炬熾燃、嚴凈相、無標幟、具一切妙相、無盡行相(無盡篋)、具陀羅尼(總持慧)、攝服一切正性邪性、靜息一切違順、不喜一切苦樂、離憎愛、無垢明、具堅固、滿月凈光、電光、大莊嚴、能照一切世間(一切相發光)、定平等性、無塵離塵具趣(理趣相應)、無煩惱寶聚(無諍等趣)、有諍無諍平等理趣、不樂一切住處精進、決定安住真如、離身穢惡、離語穢惡、無染著如虛空等,皆名三昧。又說有寶盛(湧出寶)、安住、不搖(不動)、不退、寶生、日光威、一切義成、智炬、現在佛面(般舟)、健行(首楞嚴)十大菩薩等待,具灌頂、具智、清凈音、無盡篋、盤無際無邊旋、海印、蓮花嚴、入無貪門、定入各真解(決定入無礙相)、佛嚴攝受、無邊色、佛身色現成圓滿十二種菩薩總持三昧。
其它大乘經中,所舉所述佛、菩薩所入三昧的名目還有很多,如《華嚴經·十定品》說菩薩所修普光大三昧、妙光大三昧、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清凈深心行大三昧、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智光明藏大三昧、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眾生差別身大三昧、法界自在大三昧、無礙輪大三昧等十種大定。佛所入的三昧,如不動三昧等,據稱有一百二十種,乃至八萬四千種、無量種。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菩薩地持經》異譯)總結大乘經中菩薩禪為九種,稱「九種大禪」:
⑴、自性禪。《菩薩地持經》解釋:
於菩薩藏聞思,前行世間出世間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觀分,或此二同類,或俱分,是名自性禪。
此謂依大乘經論得聞思慧,以慧為導,以戒為基,修學止觀,為菩薩禪的自性或基本內容。
⑵.一切禪。能得自度、度他一切功德的禪,分世間、出世間兩類,兩類各有三種禪:離妄想而得身心輕安,名「現法樂住禪」;出生種種三昧、智慧,名「出生三昧功德禪」;有利濟眾生之功用,名「利益眾生禪」。
⑶.難禪。甚為難修的禪,分三種;雖能自在入諸禪定,但為度眾生故,舍色界四禪之樂,生於欲界人間,名「第一難禪」;從一三昧中出生無量無數諸深三昧,名「第二難禪」;依禪定證得無上菩提而成佛,名「第三難禪」。
⑷.一切門禪。一切禪皆從此門出生,指共外道、小乘的欲界定、初禪未到地定、色界四禪。
⑸.善人禪。大善根人(菩薩)所修的禪,分不味著(禪味)及與慈、悲、喜、舍四心相俱的禪凡五種。
⑹.一切行禪。包攝大乘一切菩薩道的禪,分十三種:攝一切善法,名「善禪」;能顯現無量神通變化教化眾生,名「無記化化禪」;攝心入定,名「止分禪」;以智慧觀析照了,名「觀分禪」;自利利他,名「自他利禪」;無諸雜想,唯一正念,稱「正念禪」;出生一切神通,名「出生神通力禪」;通達一切名言概念,名「名緣禪」,通達一切佛法義理,名「義緣禪」;永離一切散亂掉舉,名「止相緣禪」;能照了諸法起滅的因緣,名「舉相緣禪」;能舍離一切善惡而無染著,名「舍相緣禪」;得法喜之樂,安住於心之實性而不動,稱「現法樂住第一義禪」。
⑺.除煩惱禪。能滅除眾生種種痛苦、疾患,有救世濟人功用的禪,分八種:以咒術消除熱病、鬼病、毒蠱、災害等諸苦,名「咒術所依禪」;能治療眾病,稱「治病禪」;能興雲降雨,名「雲雨禪」;能除眾生恐怖畏懼,名「等度禪」;能以飲食施予饑渴眾生,稱「饒益禪」;能以財物布施調伏眾生,名「調伏禪」;能使眾生開悟,明心見性,名「開覺禪」;能使眾生所作之事得以成功,名「等作禪」。
⑻.此世他世樂禪,能利益眾生,使其今生後世皆得利樂的禪,分為九種:以種種神變調伏眾生,名「神足變現調伏眾生禪」;能隨機說法教化眾生,名「隨說調伏眾生禪」;能以說法教誡加神變調伏眾生,名「教誡變現調伏眾生禪」;能現出鬼、畜、地獄的景況令眾生見而改過遷善,名「為眾生示惡趣禪」;能以辯才說法令無思辨力的眾生開悟,名「為失辯眾生以辯饒益禪」;能開發智慧,寫出弘揚佛法的論文偈頌,名「為造不顛倒論微妙讚頌摩得勒為令正法久住禪」;能以世間的書畫算計、工藝技術利益眾生而化導之,名「世間技術義饒益攝取眾生禪」;能放光令惡道眾生暫時息滅痛苦,名「暫息惡趣放光明禪」。
⑼.清凈凈禪。能斷盡諸煩惱而臻解脫成佛的禪,有世間清凈不味不染禪、出世間清凈凈禪、方便(度化眾生的技巧)清凈凈禪、得根本清凈凈禪、根本上勝進清凈凈禪、住起力清凈凈禪、舍復力清凈凈禪、神通所作力清凈凈禪、離一切見清凈凈禪、煩惱音度斷清凈凈禪十種,大略皆以清凈心地為旨。
大乘經論中的禪名目雖然極多,但從其宗旨效用而言,大體上可分為《瑜伽師地論》卷四二所說的身心現法樂住禪、引發功德禪、饒益有情禪三大類。身心現法樂住禪,謂能止息妄念而入正定,伏斷煩惱,延年益壽,使身心現前享受輕安之樂的禪。引發功德禪,謂通過禪定開發自性本具的智慧、辯才、神通、善心等功德的禪。饒益有情禪,謂成就向外度化、利益眾生的種種能力,諸如說法、著論、顯現神通辯才、治病、息災、降雨、生財、精通工藝技術等,成就以利濟眾生為旨的種種事業,這也稱「辦事禪」。不難看出,與小乘禪相比,大乘禪顯然具有寬廣豐富得多的內涵,極為瑰麗多彩的境界,不片面墮於求個人解脫、寂靜出世的一面,而富有開發自性潛能,用於度化、利益眾生之事業的精神,頗有積極的、入世的意味,有不少值得繼承發揚的內容。
大乘佛典中雖然說了很多禪,但大部分都是作為大菩薩與佛的境界來描述,頗具有想像或理想化的味道,佛教徒實際修習者並不多見,其修習方法也多語焉不詳。北傳大乘佛教徒所實修的禪,卻較小乘禪大為簡易,只有實相禪、念佛禪等不多幾種,實相禪以諸法實相、真如、心性為禪觀境,為大乘一切三昧的根本。《般若經》中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楞伽經》中的觀察義、攀援如、如來清凈三種禪,《起信論》的真如三昧、一行三昧,天台宗的「一心三觀」、「圓頓止觀」及四三昧中的隨自意三昧,華嚴宗的法界三觀,唯識宗的五重唯識觀,《思惟略要法》的諸法實相觀,凈土宗的實相念佛,及禪宗的祖師禪,皆可歸於實相禪一類,皆同緣一實相,只是方法有頓漸、見地有深淺之差而已。念佛禪以佛的名號、相好、法身、功德、凈土等為所觀境,大乘經中的念佛三昧、般舟三昧(佛立三昧),凈土宗之念佛,天台宗四三昧中的常行三昧等,皆屬此類,而尤以念阿彌陀佛最為流行。除這兩種禪外,如天台宗四三昧中的半行半坐三昧(法華三昧、方等三昧)以誦經、持咒、思惟實相為內容,雖終以實相為旨歸,但具體方法有不同於實相禪、念佛禪者。
3、密乘禪
密乘實屬大乘中的一門,其宗旨與大乘一致,不過更重他力救度,追求即身成佛,其禪法從大乘禪發展分衍,別具特色。密乘禪法最多,一般按出世流行的早晚及理論的淺深、修法的區別,分為事、行、瑜伽、無上四部瑜伽,四部中各有多種密法。從修習目的與方法論,全部密法大略可分為三類。
⑴.本尊法,亦稱「本尊瑜伽」。以某一位或幾位佛、菩薩或金剛、空行母等為「本尊」,以本尊的形相、咒語、曼荼羅(眷屬與所居境的模型化)、心性為所觀境,繫心入定。實屬大乘念佛禪的發展。四部瑜伽各有多種本尊法,下三部密法的本尊分為佛部(以大日如來等五方五佛為主尊)、蓮花部(以觀音菩薩為主尊)、金剛部(以不動明王為主尊)三部。無上瑜伽的本尊分父部、母部、無二部,父部本尊以密集金剛為主,母部本尊以上樂金剛為主,無二部本尊以時輪金剛為主。無上部的本尊法是在「生起次第」(起分)所修。本尊雖多,形相、標幟、真言、眷屬等各各有別,但修習方法大體皆相近,不出「三密相應」的路數。
⑵.氣脈明點修法,屬無上瑜伽部各本尊法的「圓滿次第」(正分)所修。以觀想或調息、誦咒為門,控制自身氣與明點,令其化為智慧所依,有寶瓶氣、金剛誦、拙火定、欲樂定、金剛拳等法。
⑶.菩提心、光明修法,以心性、光明為禪觀對象,下三部密法的「凈菩提心觀」(月輪觀)及無相瑜伽,大圓滿前行的觀心,屬此類中較漸的法;無上部光明大手印、大圓滿澈卻、妥噶法等,屬此類中的頓法。
除小大密三乘禪法外,佛典中還說一種「外道禪」,如《楞嚴經》說有十種仙修鍊法,此類禪法不為佛教所主張,佛典中對其修法也語焉不詳。
若僅從修習方法而言,三乘禪法,大至可分為顯教止觀(次第禪)、密乘止觀與顯密頓悟禪三類,本章即按此三類,分別概述其修習方法。
摘自:?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第三章 禪定的基本方法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陳兵,1945年生於甘肅武山。蘭州大學中文系卒業後在新疆勞動、工作10年。1974年開始研習佛法。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現任四川大學宗教學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四川省文史館館員、成都市第12屆政協常委。指導佛教專業的博士、博後、碩士生70餘名。
推薦閱讀:
※佛既然沒有阿賴耶識, 那又要如何受報?
※千年古剎多寶靈岩禪寺將於農歷四月初八在山西雲丘山舉行浴佛節大法會
※回諍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