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區域環境的創設與教育

隨著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大家對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學習越來越重視。區域活動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過程。在區域活動中,幼兒處於主體地位。有相對寬鬆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他們能自主地控制活動內容、時間、地點、材料及玩伴。

一、區域活動創設的內容:

隨著幼兒園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我園在環境創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何創設一個能吸引兒童、引導兒童、支持兒童活動的區域環境?這是我們首先關注的問題。

區域活動的環境和我們以往所想像的有所不同,區域環境不再局限與桌面上的學習活動,而是既要提供一個有準備的、豐富的、精心設計的、有序的環境,又要提供一個開放的、變化的、有多種探索發現機會的環境。我們的教室面積不算大,但是地面、牆面、桌面都被充分利用,環境布置、材料、設備等蘊涵的教育因素充分發揮作用,兒童獲得充分活動,和諧發展。

我們具體設置了以下區域:

(一)生活勞動區(二)語言區(三)益智區(四)在科學探索區(五)美工區(六)文化區(七)建構區

因為創設了豐富的區域活動內容,孩子們在具有情景性的環境中學習、遊戲,從而提高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也促進了孩子的發展。

二、區域活動創設的要素

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主題活動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隨著幼兒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區域活動的開展已越來越受到老師的重視,它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動機會,其潛在的教育價值也不斷被挖掘出來。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不同於集體活動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在於幼兒自主性得到了體現。通過創設豐富的環境與材料,孩子能夠自由、自主地開展學習,遵循了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與個別差異性。本學期,我們繼續從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材料的提供和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指導策略兩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提供合適的活動空間

建構主義代表人物皮亞傑認為:兒童是通過自己主動的努力活動和外界相互

作用,不斷獲得豐富經驗,從而實現自我建構和發展。「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習不簡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反覆的、雙向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

我們班的教室面積比較小,教室既是幼兒學習的地方,又是幼兒活動的地方。空間小給我們區域活動的開展帶來了很多難題,在開展區域活動之前,我們充分考慮到本班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設置區域,創設區域環境,合理投放區域材料。

1、充分利用好地面空間。在室內外地面上畫上各種圖形和格子、字母、數字等。例如:在「春天來了」主題活動中,我們用綠色的即時貼剪成略寬的線條在地板上進行區隔,創設了「小花園」「小池塘」等活動區域,甚至利用吃完的蛋糕盒子的外包裝進行組合作為圍欄。將運動區域設置在走廊外,在地面畫上了格子,貼上寫有數字的小花,幼兒可進行跳躍運動。

2、充分利用好牆面,讓牆飾成為孩子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記錄。以往,牆飾多是老師的事情,牆飾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裝飾美化教室,孩子很少參與牆面裝飾,他們與牆飾很少產生互動。本學期,我們布置主題牆飾時,主要以幼兒參與為主,充分調動幼兒積極性,讓他們與環境產生互動。例如:在「我喜歡的動物」主題活動中,我們的主牆面就是老師和幼兒一起完成的。老師將主牆面設計成了春遊時參觀動物園的背景,由幼兒自己繪畫自己喜愛的動物、和父母一起收集動物郵票而成。

3、充分利用好櫥櫃、桌面及窗檯、廢舊材料等,做好隔斷,創設了一個有利於幼兒發展的區域活動環境。根據幼兒活動的需要和特點布置成封閉的、半封閉的、開放的活動環境,使活動不受干擾的完整進行,也能滿足不同個性幼兒的需要。如在「周圍的人」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利用隔斷,把教室創設成一個個類似居住的小區環境,其中有開放的麵包房,也有較封閉的兒童醫院等,讓幼兒的活動既能獨立開展又能相互聯繫。

4、充分利用好教室上空的空間。空間布置主要是通過弔掛各種具有教育性和裝飾性的物品實現的。例如: 「春天來了」主題活動中,我們在屋頂掛了多根柳條,將孩子們和家長自製的迎春花和樹葉弔掛起來。這樣,不但裝飾了環境,而且推進了主題的進展。

(二)區域材料要定期更換

區域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幼兒無法與操作材料產生相應的動態性的互動,就不能也無法獲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各種經驗的積累。因此多層次、多遞進性的多元操作材料才能夠滿足幼兒的不同發展需求。

因此,每一個新的主題活動開展時,我們首先根據主題活動的內容與要求,熟悉主題活動中的各個站點,一起分析哪些內容適合開展集體活動,哪些活動適合投放在區角活動中,然後再製作合適的材料投放其中。

1、區角材料根據活動區域的不同、季節不同要定期更換,例如建構區的玩具要定期更換,保持孩子的新鮮感,娃娃家的玩具可以讓孩子自己從家帶玩具與班級孩子分享,也可教師自己動手來豐富區角材料,同時家長對區角材料的投放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為孩子創造活動的材料。例如:根據在小班時,我們請家長幫忙做小衣服,讓孩子給娃娃系扣子,整理服飾等簡單的生活服務能力。現在孩子們升入中班,發動家長收集假髮套、毛線、鞋帶等,讓孩子自己動手給娃娃裝扮各種髮型,學習編辮子和系鞋帶的技能,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是孩子在區角活動中快樂的完成的,這樣讓孩子在玩中自己的動手操作的能力不斷的提高。

2、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經驗、能力和需要製作相適應的材料,並且注重材料的多樣性、豐富性、情趣性、層次性,力求使材料能夠引發幼兒的活動慾望,滿足幼兒現階段的實際發展的需要。讓幼兒在對材料直接感知和具體操作擺弄的過程中,積累主題活動的經驗。

我們亦看到了區域活動的隨機性特徵,區域的安排並不是刻板不變的。它要求教師在觀察研究的過程中適時進行調整,由班內兩位教師隨時討論,一周進行一次調整。

(三)、區域材料要做到與教育主題相結合

教師可根據建構式活動教材中提及的對環境創設的要求,來投放豐富區角材料,做到區角與教育主題相結合,並作為孩子對教育活動的延伸部分,使孩子保持對某一活動主題的持久興趣,並給予孩子區角活動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孩子進一步探索、鞏固我們的教育活動。例如:最近本班主題《我喜歡的動物》,活動目標是讓孩子了解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特點,培養幼兒喜愛動物的情感。我們教師就對這一主題的區角材料結合活動主題整體考慮,我們首先創設用一張大大編製的網懸掛在教室的天花板上,網上垂掛著各種模擬樹葉和花朵,地上鋪好綠色的泡沫板,讓幼兒放入走進綠色森林中。隨後,參觀動物園的春遊活動更是過足了一把癮,讓孩子對動物的生活習性有了初步的了解。隨後鼓勵孩子從家中帶來各種長毛絨玩具,如帶來了小猴子就布置成盪鞦韆的情景;帶來了大小不同的小熊就指導孩子用積塑構建大小不同的房子給小熊居住;教師事先用紙盒子製作一個簡易的長頸鹿、山羊等動物,然後請幼兒動手給動物們用繪畫、粘貼、剪紙、撕紙的方式進行裝扮。牆上張貼著孩子們喜歡的的動物圖片和動物常識,環境的創設進一步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喜愛小動物的情感也油然而生。

幼兒的興趣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最佳源泉,因此我們在實際的操作中,重視及時把握幼兒的興趣,生成主題並開展相應的區域活動。例如根據動物這一主題教育,相應地在區域活動中開設了語言區:聽故事「動物的冬眠」(了解動物會冬眠的常識);美工區:動物的花花衣;(給動物設計衣服);科學區「吃的東西到那裡去了」(知道每個動物所吃的食物有所不同)通過相宜的區域活動促進了教學的整體最優化。

區域活動隨著環境的變化、主題的輪換不斷更新,這些變化都讓孩子有了更多的新鮮感和探知慾望,也比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

三、區域活動的教育意義

剛開始設計區域活動的時候我們老師常常熱衷於「克隆」與跟風,以為把握新信息即是緊緊跟隨潮流,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處於一種聞風而動的狀態,比較盲目或沒有頭緒。開展一段時間以後,我們逐漸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並得出結論:不人云亦云,而是根據我們自己的特點創設區域活動,並以幼兒的現實生活為依據,儘力為幼兒提供發展的機會和條件。以下是我們在創設過程中得到的一些思考:

(一)區域活動可以作為正式學習的延伸並豐富教育活動。在上完課或集中教育活動之後,幼兒在活動區內可以通過相應材料的操作來複習鞏固與應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目標內容豐富,有些能通過上課等正式學習來實現,而有些則要通過遊戲、自由活動等非正式學習來實現,如培養交往能力、獨立自主性等。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活動區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二)有利於幼兒個體充分發展。在活動區內,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及能力、水平自選活動,輕鬆自主,沒有心理壓力,不受局限,獲得充分的活動機會,任思維和想像自由馳騁,並體驗成功及活動過程的愉快,增進交往,發展社會性和健康人格。 (三)有利於教師因材施教。教師既可以在孩子自選活動中給予具體的個別指導(如指導正在搭積木的孩子展開想像的翅膀),又可以利用活動區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小組或個別教育(如在表演區進行分組教學,練習某種節奏等)。

(四)有利於提高幼兒自由活動的效率,規範幼兒的行為。豐富多彩的活動區活動能有效地避免幼兒以往自由活動時出現的無所事事、無聊乏味地浪費時間,甚至追逐打鬧或出現破壞性行為等種種不良現象。

(五)有利於有耳的社會性發展。區域環境作為幼兒活動的「小天地」,作為一個小團體的「小社會」,應充分聽取幼兒的意見,幼兒在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其社會性認知會獲得不斷的提高。例如:在進行「交通工具」為主題的區域環境設置時,環境布置當然要體現有關交通工具的知識,環境的創設完全可以引導幼兒自己來完成。幼兒可以走到街頭,認識交通信號燈、觀察車輛的通行,同時認識汽車的種類,自己向有關人員諮詢交通方面的知識,或與家長交流,還能從中發現路段車流量的問題等。最後,將自己所獲得的知識作用於環境的創設。其實,幼兒在了解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社會化參與的過程、關注社會的過程。與此同時,幼兒的社會認知系統也得到了豐富與提升。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區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吸引了幼兒極大的興趣。有的孩子自己感興趣的區域探究一個小時,因為科學區里會變的顏色,有趣的磁鐵,顏色變魔術等深深吸引了他們,而這個區域的設置,不僅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探索一些簡單科學原理、現象的機會,使許多淺顯易懂的道理都會在玩中獲得。

區域活動為幼兒的自主化學習和探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通過一學期的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的研究,我們驚喜地發現我們的孩子變了,變得更會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達表現;我們的老師也變了,變得更聰明能幹、更懂得以集體的智慧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我們發現,只要樹立正確的區域活動觀念,把區域活動作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基本活動,不斷開拓活動空間,解放孩子,讓孩子們在玩中求發展,發揮區域活動的實效性,使每個區域真的活起來,那麼個體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讓孩子們在自由選擇、自主探索中得到真正的發展。

幼兒園作為幼兒活動的主要場所,區域遊戲活動又作為幼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學習活動,相信隨著教育時代時的改革、研究的深入,區域活動將會帶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啟示和收益。


推薦閱讀:

區域物流
重磅!粵港澳大灣區規劃5月底正式出台,這些區域即將迎來大爆發
謹慎個別區域長痣多晦氣
悉尼買房幾個公認的安全區域一定要知道
張憶東:港股曙光初現,處於戰略性底部區域!【格隆匯】(16.4.21)

TAG:教育 | 幼兒園 | 環境 | 幼兒 | 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