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 錢文忠教授解讀《三字經》40精彩片段

《三字經》作為一部蒙學經典,在梳理完中國歷史之後,開始進入最後一個部分。通過介紹一些具體生動的,古人勤學的故事,來告訴人們作為一個求學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學習態度,遵循什麼樣的學習方法。而這其中就提到了孔子拜項橐為師的故事,孔子被譽為至聖先師,學有大成,後世都尊稱他為「孔聖人」,而《三字經》中所提到的這個項橐,只不過是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那麼,孔子為什麼要拜他為師?這個叫項橐的孩子,有什麼過人之處?

《正文》三字經一直是通過講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既然是講學習誰最合適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誰是一個學習的楷模呢,毫無疑問是孔子。所以接下來三字經講昔仲尼,師項橐(駝)。古聖賢,尚勤學,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當年孔老夫子拜項橐為師,而那時孔子已是一個學有大成的人物尚且還要勤奮學習,這裡就引出一個新的人物項橐。項橐是春秋期間魯國一位神童,當然在歷史上沒留下多少關於他的確切記載,民間傳說很多,講他眉清目秀非常可愛,在我腦子中從小就認為項橐應該是胖墩墩的但沒什麼理由,因為沒看到哪個記載說他是胖是瘦,但我就是這樣一個印象。這個孩子無師自通聰明無比,從小特別喜歡也特別善於去觀察周圍的一切,觀察人物,觀察自然而且與生俱來有一種鑽研精神,像這樣的孩子在今天往往是父母比較頭疼的,因為他什麼都得問個為什麼,什麼都得追著往下問,一般父母見到這樣的孩子心情好時非常喜歡,心情不好時就煩得要命,項橐就是這樣一個孩子,雖然只有7歲但孔子居然拜他為師,後來的人就把項橐尊稱為聖公,因為孔夫子是聖人嘛,聖人的老師不論多大這個名字總得叫得大一點所以叫聖公。孔子在魯國設壇講學,他聽說在莒(舉)國有個小國,在莒國的東南沿海邊有個地方,那個地方的百姓非常淳樸但都很有學問,有這樣一塊知識寶地,孔子是哪裡有學問就要到哪裡去的,全世界的古代的這些聖人都有這樣一個特點,追著知識走,哪裡有知識就到哪裡去。文鍾寄語:聖人都是追著知識走,哪裡有知識就到哪裡去。所以孔子就跟弟子商議我們出去旅遊一次去看看這個地方,體察一下那裡的民情感受一下那裡人民的聰明程度。孔子就帶著眾弟子乘著馬車風塵僕僕就來到這個地方,到了一看,風景非常好,孔子正在非常高興地觀賞風景,觀賞長得非常好的莊稼,看見前面大路上有一群孩子玩,孔子的馬車就慢慢走過去,別的孩子噌噌全躲了唯獨有一個小孩就站在路中一動不動,這個孩子不用說就是項橐了,給孔子趕車的是他的弟子子路,子路是個比較勇武的人脾氣比較急就大聲呵斥,這個小孩子,老夫子在此,你怎麼擋在路中不走。那這個孩子呢聽了子路的話還是不動,還叉開雙腿叉著腰就擋在路中不動,孔子當然很有教養就在馬車上探出頭來問,哎,這個小孩子,這個小頑童,你攔在路中不走是什麼意思啊。也不知道項橐認識不認識孔夫子估計是不認識,他一聽這位老人家叫他小頑童心裡很不爽就下決心要作弄作弄這位老先生。他就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過去』,這裡有個城池啊有城牆啊,你車馬怎麼過得去啊。孔夫子說,噫,這明明是一條路哪裡有城池啊。就問他城在何處。項橐不是叉著腿站在那嘛,就指一指,城在足下。我腳下這裡就是城池。孔子一看這有點意思,這兩腳叉開像城門,他用了一種象徵,我就是城牆我擋著你。孔夫子一看這孩子不卑不亢氣質非凡就動了一點童心,下車去看,看你腳下哪裡有城池。一看,這小孩有點絕,兩腿中間放著幾塊小石頭搭了一道小城牆,那麼就是有城牆在這裡,是吧,人家沒說我的城牆有多高,就說有道城牆嘛。孔子就問這孩子,哎,這個城牆有什麼用啊,小孩答『御車馬軍兵』,說我這城牆就是擋你這個車馬的,還可防防軍隊和兵。那孔子就說了,哎呀,小兒戲言。小孩子你就是開玩笑嘛,車馬從此過又當如何,你這麼小一道城牆我車過去又怎麼樣了。項橐說,這不對,這總還是一道城牆,既然是城牆你的車馬怎麼過得去。孔子上下打量著這個孩子覺得這個地方的人真是聰明,小孩子如此聰明伶俐,只不過這孩子有點恃才傲物。孔子也懶得跟這個小孩子多說因為他要趕路嘛,就跟他說,那我怎麼辦呢。就問他,孔子已經自降身份了。那項橐就說,哎,到底是城躲車馬呢還是車馬應該繞城而走呢?孔夫子一想,沒辦法,只能趕著馬車從他旁邊過去了。

《畫外音》孔子慕名來到莒國卻被年僅7歲的項橐攔住了去路只得繞道而行,這種事情雖說讓孔子有失體面但孔子畢竟是至聖先師學有大成,不會與項橐計較,可接下來卻發生了一件事讓這位博學的老者自愧弗如甘拜下風甚至願意拜項橐為師。那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正文》孔子一進到這個地方實際上就輸給了一個小孩,心裡難免也有點不爽,一路怏怏不樂。趕路,趕在路上看見路邊有一個農夫正在鋤地,孔子心裡不快嘛,就下來問那個農夫『看你忙忙碌碌 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幾度』他不是拿著鋤頭在鋤地嘛,看你那麼忙,你知不知道你每天這個鋤頭要抬起來幾次啊,農夫一下憋在那了,這誰知道啊,我天天種田我還一下下數啊。孔子和他的弟子都竊喜,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好像被問住了,正好僵在那時突然看見遠方趕過來一個小孩,就是項橐了,趕過來說,哎,我爸爸年年種地,原來這人是他爸爸,當然知道手中的東西每天抬起來幾次了,你老夫子『行必乘車馬』只要出門就得乘馬車,那你一定知道每天馬蹄要抬起來幾次了,孔子當場蹶倒,搞不過這孩子,但孔子看到這孩子聰明得不得了實在是少見,那當然認定這就是個神童了所以就下車仔細打量項橐,跟他講,哎呀孩子,你的確才智過人這個沒錯,這麼著,我出一道題你出一道題互為應對勝者為師如何?誰贏了誰當老師。項橐的回答是,不可戲我。你是老人家不可玩我,不能跟我開玩笑啊。孔子就講,童叟無欺。不管老的小的都不欺。孔子接著就問『人生於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 地生五穀方養眾多生靈 且問小兒 天上有多少星晨 地上有多少五穀』出了這麼一道題,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都要靠著日月星辰的光芒,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要靠五穀生存,這兩樣東西都離不開,那我就問問你這個小孩子了,天上到底有多少星辰,地上到底有多少五穀,這題目照理說無解的。項橐怎麼回答呢?『天高不可丈量 地廣不能尺度(奪) 一天一夜星辰 一年一茬五穀』,天太高了我沒法量,地廣了我也沒法用尺子量,一天一夜星晨,一年一茬五穀,每一天有一晚上都是星晨,一年總歸一茬五穀,莊稼那時都是收一茬,不像今天有雙季稻三季稻,這個當時都沒有。孔子當時就幾乎要暈了,這個回答挑不出一點毛病。

《畫外音》孔子和項橐君子約定相互出題勝者為師,可讓孔子沒想到的是這個項橐雖然年僅7歲但卻才思敏捷聰明過人,孔子出的題根本沒難倒他,接下來該輪到項橐給孔子出題了,那項橐會給孔子出什麼題呢?

《正文》該輪到項橐出題了,項橐說『人之體比地小 目之眉比天低 二眉生於目上天天可見人人皆知 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你孔子一上來就跟我講天啊地啊,那我不講那麼大的,我是小孩嘛,我就講人身體比地小吧,那麼眼睛上的眉毛比天要低吧,我們講點小的,兩道眉毛生在眼睛上天天可以看見,眉毛總是人人都看得見吧,那夫子您知不知道兩道眉毛一共有多少根啊?這個還真沒法回答,它也不像一夜星辰一茬五穀那麼好回答,你總不能說眉毛兩根,這個肯定是不對的,是吧。孔子沒有辦法只好按剛剛的約定要拜師了,誰贏誰是老師嘛,剛剛要請教項橐,沒辦法了嘛,準備請教這個孩子怎麼拜師,這時候看到項橐噗通跳到旁邊水塘里待著,孔子就問,你怎麼跳水了,你幹什麼呢?項橐回答,沐浴以後方可行大禮啊,怎麼樣請夫子也下來沐浴,要把孔夫子也請到池塘里去。那孔夫子就說了『吾不曾學游 恐沉而不浮』,我沒有學過游泳,我要到池塘里就會噗通沉下去浮不上來了。項橐說不對,您這個話不對,鴨子不曾學游反而浮而不沉啊,說鴨子也沒聽說學過游泳啊,可鴨子怎麼浮在水面上不沉呢?孔子說『鴨子有離水之毛 故而不沉』。孔子上當了,其實那個時候不理他就完了,孔夫子還跟他解釋,還是比較好為人師嘛,以為項橐在請教他,說鴨子因為身上長著這個毛,鴨毛是不沾水的,叫離水之毛,那鴨身上長了這個毛所以它不沉啊。項橐又說,哦,是這樣嗎,那葫蘆無離水之毛也浮而不沉啊。葫蘆沒毛,扔到水裡它也不沉啊。這回孔夫子被他繞進去了,孔子說『葫蘆圓而且內空 故而不沉』,就是葫蘆是圓的裡面是空的,所以它不沉。項橐又說,鍾圓且內空,何又沉而不浮啊?這個鐘啊,大銅鐘,廟裡的鐘啊也是圓的呀,裡面也是空的,怎麼它扔下來就沉下去不浮起來啦。孔子面赤於腮,臉通紅,很不好意思,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項橐在水塘里沐浴好爬上岸,孔子設案行禮拜項橐為師,打道回曲阜從此再也不東遊,不出門了,往東不敢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在我們很輕鬆的哈哈一笑之後領悟了什麼,這個故事實際上告訴我們一個很深刻的道理,即使學有所成的人也要隨時學習,能者為師無分長幼。一個真正把學習放著人生中崇高地位的人,一定會向比自己強的人,比自己多一技之長的人虛心學習,而不會過於在乎自己的年齡,地位和身份。


推薦閱讀:

《中華聖賢經》-1
第六章 樂見聖賢
詩書聖賢(二十)
《古代聖賢最有智慧的20句話》
《天傳彌勒新經》:八、以善為法渡聖賢,以惡為戒懲冥頑

TAG:聖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