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注釋手跡年代背景七

毛澤東詩詞-注釋-手跡-年代背景七

收藏日期:2011年10月27日

30.七律 登廬山 (1959.07.01)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手跡】

【注釋】

①四百旋:廬山盤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處轉彎。

②九派、三吳:毛澤東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致鍾學坤的信,」九派,湘、鄂、贛三省的九條大河。究竟哪九條,其說不一,不必深究。三吳,古稱蘇州為東吳,常州為中吳,湖州為西吳。」

③江天:江和天。

④浪下:江水流下。

⑤陶令:陶淵明。曾作彭澤令八十八天。

⑥桃花源:見陶淵明《桃花源詩並記》,一漁人溯著溪流而上,發現盡頭處是一片桃林,將一群秦朝避難者的後代,與塵世隔絕;他們在山中過著自給自足,無優無慮的隱居生活。

【賞析】

廬山之美天下聞名。歌詠廬山的名篇佳作隨流瀉不止的瀑布世代傳揚,淳厚的文化氛圍為廬山的自然美增添了異彩。1959年六月底的一天,毛澤東也登上了廬山,站在襟江帶湖的廬山頂峰,眾目遠眺,水色山顏,盡收眼底。如此風光欹麗的山川,怎不令人情動於衷?極富浪漫主義氣質的詩人毛澤東神馳目極,手心相應,又為廬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開篇橫空一個「飛」字,氣勢磅礴,讓人體味到那由運動造成的動態美--勁力嫵媚,神采飛揚。毛澤東寫詩填詞愛用「飛」字,這正是他的超越意識的藝術外化,是他欲突破一切束縛與限制的自由精神、自由意志的審美物化。在他筆下,廬山防腐天外飛來,巍峨聳立在大江之濱,依然保持一種凌空欲飛的雄姿,似乎暫留此地,稍事休息,以再展宏圖。以「大江」與「飛峙」的廬山相映襯,廬山的雄姿更加鮮明突出。首聯上句寫山,下句寫登山。「蔥蘢」代指廬山,同時又順手補描了山色的鬱鬱蔥蔥。一般來說,形容詞是詩意的詞,能夠一掃純為陳述服務的名詞的呆板,而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故此處以形容詞代名詞,更添詩情畫意。「四百旋」是寫盤山公路之曲折迴環,亦見廬山之高峻,而著以「躍上」二字,則如此高峻的山,輕輕巧巧就被詩人踩在了腳下,字裡行間透露出詩人所特有的那一種豪邁之氣。

頷聯上句入眼一個「冷」字,既有冷靜之形,又有冷淡之態。作為黨和國家的領袖,詩人擔負著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任,此時此刻,他屹立在時空交織的「制高點」上,冷靜地審時度勢,同時又冷淡地看待反華勢力的叫囂。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那種「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傲骨。毛澤東非常敬重魯迅先生,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贊道:「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額與媚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和新中國的人民,骨頭同樣是硬的,任憑世界上風雲變幻,我「自巋然不動」,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敢教日月換新天」。下句「熱風」一語雙關,既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同時也喻指當時轟轟烈烈的「大躍進」。國內外的敵人曾經預言共產黨將無力應付六億張嘴的吃飯問題,因為蔣介石有美援也未能做到,何況被封鎖的新中國?但經過我們黨和全國各族人民近十年的艱苦奮鬥,不僅這個問題奇蹟般地得當了基本解決,而且還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工業體系。雖然歷史已證明了當年的「大躍進」違背了經濟發展的規律,犯了「左」傾錯誤,但回首當時人民群眾那種澎湃的熱情、真誠的參與,仍令人為之動容。

慢咀頸聯,我們耳邊響起了李白那豪放的詩句:「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完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毛澤東屹立廬山之巔,眺望大江,目追其洪流奔騰入海時的氣概,正與李白詩相彷彿。「雲」本陰柔纖弱,而冠一「橫」以飾之,它便有了力度,有了性格,顯現出一種厚實的陽剛之美。「九派」系指江河,但方圓九州亦映帶其中。如果說「雲橫」句是向西逆望上游的話,「浪下」句則是向東橫掃長江的下遊了。滔滔大江,帶著時代的喧囂,消失在天盡頭的氳氤霧氣之中--那裡,是富饒的江南地區。這兩句,亦雄奇,亦空朦,一片詩意的深沉,既是寫景,也是抒情。自然風物與人文哲理兼攝交融,象外有象,餘味無窮。

尾聯巧用了一個與廬山有著密切聯繫的歷史文化名人--陶淵明的典故。詩人將陶淵明筆下那超越歷史的理想社會、烏托邦式的「桃花源」同今天的新社會相比較,以不乏幽默的語調問道:「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園裡可耕田?」妙在一問便收,發人深思,給讀者以充分想像的空間。

綜觀全篇,這首詩氣象恢宏,境界遼闊,歷歷現出詩人胸襟的博大,器度的軒昂。誠然飾中所歌頌的「熱風」亦即「大躍進」,但那是政治、經濟決策失誤的歷史產物,對此無可諱言。然而,詩的確是一手藝術水準很高的詩作,,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題解】

本詩原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廬山,望鄱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萬壑爭流,紅日方升,成詩八句。」當時毛澤東上山開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他在九月一日致《詩刊》的信里說,」近日寫了兩首七律,錄上正改。自以為可,可以上《詩刊》。」又說,」近日右傾機會主義猖狂進攻,說人民事業這也不好,那也不好, … 我這兩首詩,也算是答覆那些王八蛋的?

 

31.七律 答友人(1961)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手跡】暫缺

【詩譯】

九嶷山上空白雲飄飄,

兩名妃子乘著微風翩翩下山。

青青的竹枝上閃爍著淚光,

片片紅霞若天風織成絢麗的衣衫。

洞庭湖水波浩蕩捲起白色的浪花,

橘子洲當歌一曲感天動地。

我將為此而夢回祖國遼闊的河山,

在我芙蓉盛開的家鄉朗照著清晨的光輝。

【注釋】

①九嶷山:《史記·五帝本紀》,「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即九嶷山)。」

②帝子:指娥皇與女英。傳說中,她們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 舜南巡死於九嶷山,她們倆追到湘江畔,「以涕灑竹,竹盡斑」,自沉湘江,死而為神。楚辭《九歌·湘夫人》首句為「帝子降兮北渚」。

③翠微:指青山。傳說中九嶷山有娥皇峰與女英峰。

④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⑤雪:形容白浪。

⑥長島:有人講就是長沙的橘子洲。我欲因之夢寥廓: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⑦我欲因之夢寥廓: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⑧芙蓉國:指湖南省,五代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有「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芙蓉國是說木芙蓉花到替換盛開的地方,這裡指湖南省。

【題解】

這首詩據說是寫給毛澤東的同學,青年時代辦《新民學會》時的老友周世釗的,兼寄李達、樂天宇。他在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致周世釗的信里寫道,「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朝雲薜荔村。」西南雲氣來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同志,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豈不妙哉?」

周世釗,字敦元,別號敦元、東園。1897年生於湖南省寧鄉縣。九歲入學。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後併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1918年秋畢業,與毛澤東同窗五載,情誼甚篤。周世釗是詩詞大家,是毛澤東的同學、摯友、諍友、畏友,更是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詩詞的傳播者和注釋家。

周在校品學兼優,詩詞上頗具造詣,為師生所稱道。受徐特立老師的言傳身教,矢志從事教育。當時在一師有一個總務學友會,毛澤東任會長,周世釗任文學部部長。周世釗與毛澤東這時既是同桌又是詩友。毛澤東在校時贈給周世釗的詩竟有50首之多,可惜後來都失傳了。現在記得起的僅有殘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就是那時游泳活動的寫照與詩詞寫作的記錄。毛澤東與周世釗少年同窗結詩緣,詩詞唱和是他們當時學習與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1918 年夏,周世釗加入毛澤東發起並領導的新民學會,兼工人夜校管理員,積極支持和協助毛澤東從事革命活動。一師畢業後任長沙修業小學國文教員。1919年應毛澤東之邀,周世釗擔任毛澤東創辦的《湘江評論》顧問。毛澤東發起湖南各界人士「驅張運動」,周世釗帶領學生參加示威遊行。「驅張」後,毛澤東與周世釗等創辦了「文化書社」,向青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不久,何叔衡主辦《湖南通俗報》,周世釗應邀任編輯,為該報撰寫了一些抨擊時弊,宣揚新文化的文章。

五四運動以後,毛澤東、周世釗各奔前程,走著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毛澤東投筆從戎,「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率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傲然屹立於世界東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他始終沒有丟下詩詞創作。正是在戎馬倥傯中寫出了大氣磅礴的豪壯詩詞。周世釗一直留在「芙蓉國里」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也為人才的培養和國家的振興貢獻著自己的才華與力量。同時周世釗也無時不關心著毛澤東的動向,毛澤東在延安時就曾給他寄過書信。

1945年8月,周世釗得知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而為爭取和平建國而奔赴虎穴龍潭的重慶時,周世釗立即寄信安慰,表達自己的問候之情。可惜這封信未能送到毛澤東手中。新中國建立前三天,周世釗即寄信毛澤東。在新中國誕生僅15天之後的1949年10月 15日,毛澤東即回信給周世釗說:「迭接電示,又得九月二十八日長書,勤勤懇懇,如見故人。延安曾接大示,寄重慶的信則未收到。兄過去雖未參加革命鬥爭,教書就是有益於人民的。城南學社諸友來電亦已收到,請兄轉告他們,感謝他們的好意。兄為一師校長,深慶得人,可見駿骨未凋,尚有生氣,倘有可能,尊著舊詩尚祈抄寄若干,多多益善。」

此信中既有懷舊更有期望鼓勵,特別是提出向周世釗索取「尊著舊詩」而「多多益善」的懇求,使兩人從此開始了詩詞唱和頻繁交往的新時期。

1955 年6月20日上午,毛澤東橫渡湘江後,棄車步行登山。此時他雖年過花甲,仍健步如飛,走在最前面。他粗氣也不喘一口,還和陪游的周世釗等談笑風生,不覺間一直登上了矗立在嶽麓最高峰的雲麓宮,仍不肯停下休息。又走到宮外的望湘亭,憑著石欄,眺望美麗如畫的橘子洲和北去的湘江。長沙市區煙霧繚繞彩旗招展,一片繁榮昌盛的和平景象,與過去「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時代迥然不同了。然後又巡視雲麓宮壁間懸掛的詩詞對聯,詢問柱子上懸掛的「西南雲氣開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的對聯和「一雨懸江白,孤城隔岸青」的詩如何不見了?有關人員告訴他說:「嶽麓山曾經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火的摧殘,解放後才逐漸修復。但對聯、詩詞等尚來不及恢復原來面貌。」

這次橫渡湘江和健步登嶽麓宮,周世釗一直陪侍在毛澤東身旁。看到老同學的矯健身姿和老當益壯青春煥發的精神狀態,十分高興,夜不能寐。不覺詩情涌動,不吐不快。就取筆在手,一首情深意切的七律油然而成:「滾滾江聲走白沙,飄飄旗影卷紅霞。直登雲麓三千丈,來看長沙百萬家。故國幾年空兕虎,東風遍地綠桑麻。南巡喜見昇平樂,何用書生頌物華。」後來將這首題為《從毛主席登嶽麓山至雲麓宮》的七律詩寄毛澤東「審正」,同時還寄去了自己的另外數首詩作。

於是便有了毛澤東於1955年10月4日致信周世釗的解放後的第一次唱和:惠書早已收讀,遲復為歉。承錄示程頌萬遺作,甚感,並請向曹子谷先生致謝意。校額諸件待暇當為一書,近日尚未能從事於此。讀大作各首甚有興趣,奉和一律,尚祁指政。春風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尊前談笑人依舊,域外雞蟲事可哀。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毛澤東信中的程頌萬為湖南寧鄉縣晚清詩人。曹子谷即曹籽谷,長沙人。解放前擔任過湖南省教育廳長、湖南大學校長。解放後曾任湖南省政協常委、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信中所說「赫曦台」是嶽麓書院的附屬建築,據說是宋代朱熹曾講過學的地方,毛澤東的這首《七律·和周世釗同志》現鐫刻其上。

1950 年9月29日周世釗受毛澤東之邀,北上京華國慶觀禮。列車到河南古城許昌,因同行朋友要在這裡辦點事,趁此機會周世釗遊覽許昌古城,尋幽訪古,憑弔曹操,發思古之幽情。但遺迹早已杳不可尋。但見人熙來攘往,絡繹不絕;秋風颯颯,葉落苗黃。不覺詩情勃發,一首《五律·過許昌》噴詠而出:「野史聞曹操,秋風過許昌。荒城臨曠野,斷碣卧殘陽。滿市煙香溢,連畦豆葉長。人民新世紀,誰識鄴中王。」

出人意料的是6年之後的1956年12月5日,毛澤東致函周世釗,又是在信中以一首《水調歌頭·長江(後改題為「游泳」》答其「秋風過許昌」之句。信不長,全引如下:兩次惠書均已收到,情意拳拳,極為高興。告知我省察情形,尤為有益。校牌仍未寫,因提不起這個心情。但卻時常在念,總有一天要交賬的。時常記得秋風過許昌之句,無以為答。今年游長江,填了一首水調歌頭,錄陳審正。

水調歌頭 長江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1961年12月26日,毛澤東68歲生日這一天,他又給同學周世釗寫了一封意味深長的信函:

惠書收到,遲復為歉。很贊成你的意見。你努力奮鬥吧。我甚好,無病,堪以告慰。「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朝雲薜荔村」。「西南雲氣來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同志,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豈不妙哉?

這封信中毛澤東有兩處筆誤:即將「暮雨千家薜荔村」誤為「暮雨朝雲薜荔村」;「西南雲氣開衡岳」誤為「西南雲氣來衡岳」。同時寫了一首《七律·答友人》給周世釗(手跡原題為「答周世釗同學」,後改為「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1958年7月,周世釗當選為湖南省副省長。受任新職,重擔在肩,不免有些惶恐。周世釗於10月17日致函毛澤東,申述此種擔心。不料只隔7天,毛澤東就給周世釗去信,給予鼓勵,消除其疑慮,並且用很大篇幅解釋了《送瘟神》二首中的疑難問題:

「賜書收到,十月十七日的信,讀了高興。受任新職,不要拈輕怕重,而要拈重鄙輕。古人有云: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二者不可得而兼。我看你這個人是可以兼的。年年月月日日時時感覺自己能力不行,實則是因為一不甚認識自己;二不甚理解客觀事物--那些留學生們,大學教授們,人事糾紛,複雜心理,看不起你,口中不說,目笑存之,如此等類。這些社會常態,幾乎人人要經歷的。此外,自己缺乏從政經驗,臨事而懼,陳力而後就列,這是好的。這些都是實事,可以理解的。我認為聰明、老實二義,足以解決一切困難問題。這點似乎同你談過。聰謂多問多思,實謂實事求是。持之以恆,行之有素,總是比較能夠做好事情的。你的勇氣,看來比過去大有增加。士別三日,應當刮目相看了。我又講了這一大篇,無非加一點油,添一點醋而已。坐地日行八萬里,蔣竹如講得不對,是有數據的。地球直徑約一萬二千五百公里,以圓周率三點一四一六乘之,得約四萬公里,即八萬華里。這是地球的自轉(即一天時間)里程。坐火車、輪船、汽車,要付代價,叫做旅行。坐地球,不付代價(即不買車票),日行八萬華里,問人這是旅行么,答曰不是,我一動也沒有動。真是豈有此理,囿於習俗,迷信未除。完全的日常生活,許多人卻以為怪。巡天,即謂我們這個太陽系(地球在內)每日每時都在銀河系裡穿來穿去。銀河一河也,河則無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們人類只是"巡』在一條河中,"看』則可以無數。牛郎晉人,血吸蟲病,蠱病,俗名鼓脹病。周秦漢累見書傳,牛郎自然關心他的鄉人,要問瘟神情況如何了。大熊星座,俗名牛郎星(是否記錯了?),屬銀河系。這些解釋,請向竹如道之。有不同意見,可以辯論。十一月我不一定在京,不見也可吧!」

在此信中,毛澤東稱周世釗為「賢者在位與能者在職」可以得兼的人,又把周世釗10月17日的信叫作「賜書」,這在《毛澤東書信選集》中的372封信中是極少見的。毛澤東的《七律·送瘟神》二首寫於1958年7月1日,最早發表在《人民日報》1958年10月3日。詩發表後的第22天就在給周世釗的這封信中寫下了對「巡天」、「千河」的正確解釋,達300餘字,糾正了蔣竹如等人的錯誤說法。這是公開發表的毛澤東自注詩詞文字中較長的一篇。信中有小小的筆誤:牛郎星不屬大熊星座,而是天鷹星座的a星。

周世釗先後撰寫出版了《湘江的怒吼--「五四」前後毛主席在湖南》、《毛主席青少年時期鍛煉身體的故事》等文,計數十萬字。周還在省內外學校與工廠報告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革命活動,教育青少年繼承先輩的傳統,激勵青少年健康成長。

周世釗周為人襟懷坦蕩,正直無私,實事求是,反映下情民意,言人之不敢言。擔任副省長主持湖南科教工作期間,親自為一些受冤屈的知識分子奔波平反。對於 「左」傾錯誤,他多次在人大、政協會議上發言,並上書毛澤東主席,坦陳已見。「文革」開始,即上書毛澤東陳述已見。1967年赴京期間,晉見了毛澤東主席,向毛澤東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種種問題。並進言:「今天這個局面,民主黨派還起什麼作用……連個廟都沒有了。」1972年8月,再次向毛澤東進諫八點意見,涉及「解放老幹部」、「為知識分子正名」、「恢復共青團、少先隊組織」、「制止開後門不正之風」、「消除派性」等方面,其耿介氣節令人欽敬。

1976年4月20日,周世釗病逝長沙,先於老同學、好詩友毛澤東四個多月離世,享年八十歲。

【賞析】

詩人這首詩在詩人所有詩作中最為絢麗飄逸,工藝上也最為講究。前四句妙用古典神話傳說,想像力瑰麗斑斕,情景交融,從神仙世界寫到後四句的現實世界,可謂舉重若輕、自然婉轉。

那麼這首詩到底要寫什麼?而且寫了什麼?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作者自己的回答:「人對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鄉,過去的伴侶,感情總是很深的,很難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憶、懷念這些。而『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就是懷念楊開慧的。楊開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現在有的解釋卻不是這樣,不符合我的思想。」(引自蘆荻《在毛主席身邊讀書》一文,此文載於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報》)

從毛主席自己這段話中,我們明白了作者作這首詩的主旨。而且此詩的題目就是「答友人」,毛主席在這兒所答的友人是他年輕時代在長沙求學時的三個湖南老朋友:林業專家樂天宇、湖南省副省長周世釗和武漢大學校長李達。

樂天宇的家鄉在湖南的九嶷山下,故毛主席稱他為「九嶷山人」。他在60年代初帶領一個科研小組去九嶷山考察斑竹、香杉等情況。後與李達、周世釗(二人均為毛主席的老朋友)聚會,於是決定送幾件九嶷山的紀念品給毛主席,其中有斑竹、斑竹管毛筆等。樂天宇還署名「九嶷山人」寫了一首七言詩《九嶷山頌》「贈呈毛澤東主席案右」。毛主席收到老朋友們的禮物,分外高興,欣然提筆寫了這首詩相答。

所以詩人這首詩的主題是寫友誼與愛情,以及對故鄉的無盡眷念。

此詩起首二句就為我們幻化出一個仙女下山的浪漫飄渺的圖像。神話傳說中舜帝的兩名妃子娥皇與女英正依傍了清風在飄飄降臨。而九嶷山正是葬舜之處。這二行詩也自然讓人想到《楚辭》里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的二行詩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今天二位仙子又從青山白雲之間乘風而下了,她們為何而來?為情而來,為美麗的霞姑(楊開慧)而來。

接著的二句寫仙女的音容面貌,其中也植入了楊開慧烈士,詩人早年的妻子的美麗身影,天上人間神人合一,難以區分。斑竹上凝結了萬千晶亮的淚珠,而紅霞片片是仙女的衣裙,也象徵及比喻為楊開慧的英靈。猶如唐代劉禹錫《瀟湘神》一詩的「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一樣,詩人毛澤東也在詩中借「斑竹一枝千滴淚」寄託他對楊開慧的綿綿哀思。這是一種多麼深沉的永恆的相思啊!詩人對年輕時的愛侶刻骨銘心的相思,正形象地通過斑竹露珠般的淚花漸漸浸透出來。但英烈的犧牲是美好的,是絢麗的,她已幻化為萬千紅霞飄蕩在祖國萬里河山之上。「斑竹一枝千滴淚」整個借用清代洪升《黃式序出其祖母顧太君詩集見示》詩中二句中其一:「斑竹一枝千滴淚,湘江煙雨不知春。」但詩人妙化恰切,在上下文的語境中有自然天成之功。

這首詩整個場景都屬湖南,自然所寫之情景也立足於湖南。詩人的懷念之情通過最初的四行之後又來到了一個新的畫面,這畫面不僅令詩人高興,同時也可以告慰詩人的朋友以及過逝的親人、愛侶。新中國陣陣洶湧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浪在洞庭湖畔、橘子洲頭翻卷一曲感動天地的頌歌響徹湘江大地。詩人從憶念之情轉入對欣欣向榮的祖國的感奮之情。

接著最後二行詩人再度緬懷故鄉,並激勵故鄉兒女再織錦繡,再創黎明般的輝煌。其中「我欲因之夢寥廓」借用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我欲因之夢吳越」句,以「寥廓」代「吳越」境界更為擴大,隨著這寥廓蒼茫的晨景,詩人似乎真的夢回到他芙蓉盛開,朝霞滿天的家鄉。

再補充一點:「斑竹一枝千滴淚」整個化用清代洪升《黃式序出其祖母顧太君詩集見示》詩中二句中其一:「斑竹一枝千滴淚,湘江煙雨不知春。」但詩人妙化恰切,在上下文的語境中有自然天成之功。

毛澤東的這首形象綺麗、意境深邃、韻律悠揚的七言律詩寫於1961年,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出版的《毛澤東詩詞》中。是毛澤東迄今為止公開發表的15首七律詩中爭議最大的一首,也是較為出色的一首。

這首詩自1963年12月問世以來,索解的不同觀點及版本不少,主要有如下幾種:一、大躍進主題,這是中國文學家郭沫若的觀點;這樣的觀點對不對,好不好,讀者可自個見仁見智,顯然,這種提法有其時代性、局限性。二、描述湖南新氣象;這種觀點也有些牽強,但是要比第一種觀點全面一些,這是著名老詩人臧克家的看法。三、這首詩是懷念楊開慧的。四、這首詩是作者對湖南友人的懷念和祝願。第四種觀點出得比較晚,似乎概括了第二、三種觀點,相對客觀一些,也比較切合詩詞的實際內容。

然而,對於這樣一首空靈飄逸、意蘊深遠的詩作,我又覺這些提法都有些個人化。事實上,這是一首非常優秀的作品,企望用三言兩語評說這首詩是非常困難的;從政治或科學的角度看這麼一首優秀的以山水寄託深情的詩篇,也只能產生以偏概全的觀點。有的詩評家總想通過對毛澤東的這首詩詞的寫作背景去加以解讀,並希望從此找到解剖的通路,儘力將詩詞的藝術性明朗化,將作者藝術創作的內心世界現實化,結果是將這首詩詞豐富多姿的意蘊有所「拆散」,使人覺得有些牽強,阻滯了讀者賞析時的「參與」意識。

毛澤東對中國的山山水水非常熱愛,尤其是對故鄉的熱愛更甚。毛澤東早年領導秋收暴動時就希望將革命根據地建在湘南的九嶷山區;到延安後,他對九嶷山也還是記在內心,他曾經對來自湖南九嶷山的農林科學家樂天宇說:「我也是湖南人,但我卻沒有去過九嶷山」。毛澤東在言談之中無不透著一些遺憾。建國後,毛澤東更是無暇顧及踏訪。

但是憑此就認定毛澤東沒有去過九嶷山是不夠準確的,毛澤東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就「經過」九嶷山,也許就是因為僅憑這些零碎的印象去追尋詩的感覺吧!毛澤東的詩詞意象更空靈洒脫。事實上,毛澤東只是借九嶷山、斑竹、長島等具體形象來抒發內心感想而已,他也犯不著一定要去過某地,有距離感的詩詞創作更有利於作者想像力的發揮。

這首創作於1961年的詩詞,其初稿的形成也許更早一些,所以郭老認為他是在寫大躍進,但是詩詞中的豪邁、暢想之情甚為高昂、激越,且用詞精準、奇特,想像豐富、洒脫,韻律清逸、悠揚,並很有象外之意。一首用豐富的內心情感、靈動飄逸的詩感覺和意象思維寫成的詩詞,是很難與政治現實划上等號的,它更不會是某一特定精神的標籤。

用感人的詩歌藝術形象,表達詩人的觀主情思和內心世界,《七律·答友人》因景生情,借物言志,渾然天成。在詩詞中,詩人通過九嶷山、帝子、斑竹、紅霞、芙蓉等等虛實相生的詩形象,展現了詩人對故鄉的讚美和對故人的懷念。是一首充滿時代色彩的歌頌祖國壯麗河山和懷念故人的優秀力作。

對於《七律·答友人》中的清逸悠揚的旋律,我們如果僅從外在的語句節拍去領會,也是很難準確把握的,因為這是一首內在節奏搖曳多姿態,且波瀾壯闊的詩篇。我們在這首詩詞的鑒賞中,不僅要領悟詩人的語句構成的外在節奏,而且要重點把握詩詞本身的內在節奏;只有獲得雙重領悟,才有可能深入領略詩詞的動態之美,才能更進一層地把握詩人在詩詞中的藝術底蘊。

《七律·答友人》諧調平仄恰到好處,且對仗嚴整,首尾相呼,結構嚴謹。在作者看似散淡的入詩角度上,我們就可以看出詩人寫作這首詩詞時的藝術信心。奇異的想像,充滿質感的母語運用,豐富的意象組合,真摯的思想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無不虛實有度地滲透到詩的字裡行間,從而升華了詩的氛圍和藝術感染力。這樣的詩詞,又怎麼會不廣為傳誦呢?

誠然,一首詩詞被普遍接受,其原因決不會是單方面的。沒有正確深刻的思想作為詩的內核,這樣的詩詞,其技巧再圓熟也是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的,但是沒有成熟的詩藝運用,光有思想也不行。《七律·答友人》不僅用正確深刻而又具有時代特色的思想情感作為詩詞的內核,而且在詩藝運用上,通過比興、象徵等手法,深化了詩詞的意蘊。

一直以來,毛澤東詩詞研究者大都會側重於詩詞的政治思想研究,而且這種重政治而輕藝術的傾向直至現在也沒有太多的改變,這樣的所謂毛澤東詩詞鑒賞,多數成了「政治詩詞」評述。事實上,毛澤東的詩詞的技巧性的東西很多,是最值得我們加以研究的;雖然一代偉人毛澤東首先是位政治家,因此如郭老、臧老等前輩之所以有這樣的觀點也是情有可原的,但現在的鑒賞家們似乎應該回到詩詞的技巧上來。從詩藝的角度切入毛澤東詩詞的內核,我們就會發現,毛澤東的詩詞不僅僅給予了我們豐富的政治情感,而且給予了我們最美的詩意和詩享受。對《七律·答友人》的鑒賞,就應當從詩藝的運用上入手,而不是從寫作背景著筆,將個人觀點與寫作現實一一對照著圖解政治。

我們知道,文學是用語言來表達人類情感的造型藝術,文學作品尤其是文學的最高藝術形式——詩詞所藉助的文字,其表達審美意象和人類情感的功能是有限的,因此聰明的作者往往通過虛實互聯、跳躍、空間留白、象徵等藝術手段,給讀者留下更多的審美空間,使讀者能在鑒賞的過程中得到愉悅的審美體驗。《七律·答友人》以帝子這一超現實人物為詩形象的核心,並因此展開想像的翅膀,用人們熟知的神話傳說帝子、斑竹和平凡的景象白雲、紅霞等等串起詩的意象。詩中的神話、傳說、典故、風物、湖光、山色、盛世前景與作者的主觀情思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組成了絢麗多姿的詩境界。其中因為詩中留下不少任由讀者超越想像的藝術空間,因而這首詩詞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觀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32.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1961.09.09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手跡】

【詩譯】

在蒼茫的暮色中遙看挺拔的青松,繚亂的雲陣翻湧周遭仍顯得從容。千仞之間天生有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竟在那萬丈險峰。

【注釋】

①仙人洞:在廬山佛手岩下,牯嶺之西,高約兩丈,深廣各三四丈,傳為唐朝仙人呂洞賓所居,故名。

②李進:即江青。

【賞析】

松樹在暮色蒼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陣陣亂雲從容地飛過。天設地造好一個仙人洞,正是在這險峻的山峰上才能領略到無限美好的風光。

此詩為毛澤東於一九六一年所作,雖然所描寫的場面較小,但卻體現出了偉人從容不迫的心態。六十年代我國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的內外矛盾交迫,使國內局勢出現惡化,國家困難重重,這是考驗國人的關鍵時期,而作為國家領袖的毛澤東依舊錶現出在大革命最艱難時的宏偉氣魄,泰然處之,以積極主動的心態迎挑戰而上。偉人以高超的寫作技巧將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濃縮於此七絕之中,從中可以領略到作者「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的悠閑自得的超然風度。

松樹一向就是被國人視作堅強不屈、不怕壓迫、敢於反抗、敢於鬥爭的精神象徵,在暮色餘輝中,更能激起人們對它的敬佩。即使是亂雲飛渡而來,它仍然從從容容,若無其事,顯示了「勁松」不怕被包圍的堅強風格。作者將當時的形勢比作「暮色」,「勁松」比作自己以及敢于堅持真理、不懼外來壓力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偉大的中國,涵蓋深遠,蘊魅無窮,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甚至於激起讀者洶湧澎湃之激情、臨危不懼之遐想。

「蒼茫」為「無邊無際、模糊不清」之意,「暮色蒼茫」表當時的國際形勢變幻莫測,但「勁松」依然剛勁挺拔,從容不迫。當時毛澤東面臨具大壓力,國內由於天災人禍帶來的空前經濟困難,使他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指責。在國際環境中,美國第七艦隊不斷在台灣海峽游弋,核潛艇經常出沒於日本沖繩海域,嚴重威脅著我國安全,而蘇聯方面又因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而背信棄義地擴大對我的經濟制裁,使得我國的發展難上加難,雪上加霜。如何這對待一複雜局勢?這的確是個極大的考驗,決不亞於情勢嚴峻的大革命時期。

一個人精神上究竟能承載多大的極限負荷呢?又該怎麼承受來自各方壓力呢?而毛澤東仍然鎮定「從容」,似乎是渴望地等待那激烈場面的到來,甚至很感興趣地主動迎擊而上,好「其樂無窮」地與之奮鬥,一如既往地發揮他的鬥爭哲學,「梅花喜歡漫天雪」正合此意。

「天生一個仙人洞」亦實亦虛,虛實結合,從寫意中取寓。「無限風光在險峰」可以說是對詩人一生的人生哲學的概寫,在「暮色蒼茫」的環境中,他獨能登臨「險峰」,看「勁松」,觀「亂雲」,寄託著深遂而豐富的哲理的思考。將所描寫之實物注入自己的意志,使人領會奇異於平淡之中。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資本論」法文本的序和跋》)使我們不難聯想到在帝國主義反華的重壓下,中國共產黨人縱觀五洲風雲的「從容」人英姿和偉大氣魄。

詩人能將複雜的社會局面同自己的意志寄寓於短短的28個字,足見其卓越的文學造詣。「勁松」、「亂雲」、「從容」都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神用相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劉勰語),此詩典型的藝術風格構造出不凡的意境,可以讓人思維在此意境中任意馳騁,給人以剛鍵奇特之美,「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文心雕龍·神思》)

另,至於文學界對是「勁松」「從容」還是「亂雲」「從容」之爭,其實大無必要,詩人既以「勁松」自比,「亂雲」意為國內外形勢,很明顯「從容」固理當為「勁松」之「從容」,就是顯而易見的,有人說是「亂雲」「從容」於情於景皆不妥,胡喬木先生之觀點僅為「個人的一點看法」,可作參考。但對於這樣一首有嚴謹組合的詩來說,應當謹慎對之,深刻理會詩人之意,當為「勁松」於「亂雲」之中「從容」。

就是詩人有「從容」之心態,才有「無限風光在險峰」,也不難想像,當時全國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嶇小路上攀登,在艱難險阻中尋求治國自強的真理,並表現出浩浩傲然之骨氣,正是有這樣的領導集團,才得以頂住了強大的外來壓力,戰勝了來自國外的挑戰,使國內經濟建設事業得以在困難中繼續向前推進,「不畏勞苦的人」正在「勞苦」中苦苦尋覓。

毛澤東正是有著這超然的氣魄和智慧,才能將前蘇聯與美國兩個超級大國玩弄於手掌之間,巧妙利用通過博弈所贏得的空間化解了許多危機和國內紛爭,為新生的共和國贏得了自信。

【題解】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寫給江青的。

毛澤東所寫的「李進」,是江青1951年底去湖北武漢附近深入土改時用的化名。那張照片則是江青1959年上廬山時拍攝的。詩曰: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20世紀60年代初是中國複雜而嚴峻的年代。國際上,中蘇兩黨分歧擴大到兩國關係,蘇聯單方面撤走全部專家,撕毀了幾百個協議和合同,並挑起中蘇邊境糾紛。而在國內,經濟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東南沿海一帶面對著所謂「新月形包圍圈」,西部北部邊境也存在安全威脅。在嚴峻形勢下,作為共和國主席的毛澤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他依然鎮定自若、信心百倍,「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的詩句,與其說毛澤東是觸景生情,倒不如說他是借景抒情,把自己在特定歷史年代的情懷,寄寓在題照詩中。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詩詞》里。

33.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 (1961.11.17)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手跡】

【詩譯】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自從風雷震動了大地,

就有白骨堆中變成的妖精。

和尚雖糊塗卻可以教育,

妖精是鬼怪將必然帶來災難。

金猴王奮勇揮起金箍棒,

澄清了天地的萬里塵埃。

今天我們要歡迎孫悟空這位齊天大聖,

只因為妖魔重新又到來。

【注釋】

①愚氓:蠢人。

②鬼蜮:蜮是古代相傳的一種含沙射人的怪物。《詩經·小雅·何人斯》有「為鬼為蜮,則不可得」,後來稱暗中傷人的東西為鬼蜮。

【賞析】

白骨精的故事,見《西遊記》第二十七回,「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這裡講的是紹劇(紹興大板)改動過的情節,孫悟空在被逐後扮作白骨精的母親,誘使白骨精得意洋洋地在唐僧面前自己揭露自己三變三騙的經過,從而使唐僧幡然醒悟。

毛主席這首詩是和郭沫若所賦(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而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浙江紹興劇傳統劇目。1961年10月上旬,毛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了浙江紹劇團演出的這一劇目,多次鼓掌表示讚賞。10月18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也觀看了這齣劇。演出結束後,紹劇團的同志請郭沫若提提意見,郭沫若就在25日夜作七律一首贈予劇團,結合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的鬥爭,表達了自己的觀感。郭詩的主題是反對當時所說的現代修正主義,即前蘇聯的赫魯曉夫集團。但詩里將唐僧當作批判、打擊對象(郭原詩中的一句:「千刀當剮唐僧肉」),混淆了原劇中人物的敵友關係,持論不甚妥當。不久,毛主席在廣州讀到了郭沫若的詩,並於11月17日和詩一首,在表現出與郭詩相類似的主題之同時,對原詩中的偏激觀點,即「千刀當剮唐僧肉」作了糾正。第二年1月6日,郭沫若在廣州讀到了毛澤東的和詩,欣然接受了毛主席關於「僧是愚氓猶可訓」的觀點,接著於當日步毛主席和詩的原韻又作了七律一首。毛主席讀了他的這第二首詩後,寫信給郭沫若:「和詩好,不要『千刀當剮唐僧肉』了。對中間派採取統一戰線政策,這就好了。」因郭沫若第二首和詩中已將唐僧的形象徹底調整過了:「僧受折磨知悔恨」,也就呼應了毛主席的「僧是愚氓猶可訓」的意見。

詩人相互間的唱和,自古以來頻頻不絕,但應酬奉承之詞甚多。而作為一代偉大領袖的毛主席卻不是這樣,他在唱和中將自己的不同觀點極其鮮明地表達了出來,還幫助了郭沫若同志更仔細地明辨是非。

毛主席在這首詩中層次分明地亮出了他對三種不同的人的各自態度。

一是對「妖精」即妖魔鬼怪,即全世界一切反動派,應毫不手軟,因為這些「鬼域必成災」,所以要打擊,徹底打擊,直至全殲。

二是對唐僧,即中間派,應該「猶可訓」即是可以教育好的,可以爭取的,可以團結的革命力量。

三是對孫悟空,這位齊天大聖,當然應該熱烈歡迎了,「今日歡呼孫大聖」,只有這位金猴王奮起千鈞棒,才能掃除一切害人蟲。

從以上三種態度看,我們不由得又想到了毛主席曾說過的至理名言:「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一個革命的首要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一切才好辦了。與此同時,毛主席還一貫提倡建立「統一戰線」,即儘可能地,最大範圍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共同對付敵人。

所以我們通過這首七律,也認請了「孫大聖」是朋友,「唐僧」是中間派,「妖精」是敵人。  

【題解】

白骨精的故事,見《西遊記》第二十七回,」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這裡講的是紹劇(紹興大板)改動過的情節,孫悟空在被逐後扮作白骨精的母親,誘使白骨精得意洋洋地在唐僧面前自己揭露自己三變三騙的經過,從而使唐僧幡然醒悟。

【作法】

律詩對聯中最受人欣賞的叫流水對,說得是上聯和下聯無法分割,如流水般天然渾成。一般的對聯,上聯和下聯是平行關係,說得是不同的事。但流水對的上聯和下聯之間往往以因果關係過渡,兩句一氣呵成。流水對使一首詩結構緊湊,如果是用在擔當著拓轉詩意的重任的頸聯,常可使整首詩意像流動,習習欲飛。」金猴玉宇」這一聯就有這樣的妙處。

  【附】 郭沫若原詩《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

  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聖毛。

  教育及時堪讚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34.卜運算元 詠梅 (1961.12)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手跡】

【譯文】

風風雨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飛雪又把春天迎來。懸崖已結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麗競放。雖然美麗但不與桃李爭艷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來報。等到滿山遍野開滿鮮花之時,她卻在花叢中笑。

【注釋】

①卜運算元:詞牌名,駱賓王詩用數名,人稱卜運算元。山谷詞「似扶著,賣卜算」,取賣卜算命的意思。

②風雨送春歸: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賞析一】

梅花,在中國文人的筆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徵或意趣的指向。由於審美情趣的差別、吟詠時心緒不一,他們筆下梅花的風姿與味道卻各異其趣。

毛澤東這首詞前有引語:「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創作契機。「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詞的起句就以健筆凌雲之勢,表現出了與陸遊明顯的不同的胸襟與氣魄。「風雨」、「飛雪」點出了四季的變化,時間的更替,「春歸」、「春到」著眼於事物的運動,既給全篇造成了一種時間的流動感,又為下邊寫雪中之梅作了飽歷滄桑的準備,詞句挺拔,氣勢昂揚。

接下來「已是懸崖百丈冰」一句,描繪出寒冬中梅花嚴酷的生存環境。但就在逼人的環境和險惡的氛圍中,竟然「猶有花枝俏」。「懸崖」表明環境是如此險峻,「百丈冰」顯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這冰凝百丈、絕壁懸崖上俏麗地開放著,一個「俏」字,不僅描畫出梅花的艷麗形態,更兀現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傑的精神氣質。詩人筆下的梅花充滿著自豪感,堅冰不能損其骨,飛雪不能掩其俏,險境不能摧其志,這和陸遊筆下「寂寞開無主」、「黃昏獨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結合毛澤東這首詞的寫字背景看,詞人如此地刻畫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當時正值我國遭受三年自然災害,原蘇聯領導人有挑起中蘇論戰,對中國施加政治上的、經濟上的、軍事上的壓力,內憂外困,共和國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已是懸崖百丈冰」正是當時政治環境的象徵。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寫這首詞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國共產黨人的決心,在險惡的環境下決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戰,直到取得最後勝利。雖然「已是懸崖百丈冰」,但「猶有花枝俏」--中國共產黨就是傲霜鬥雪的梅花。就是那俏麗的「花枝」。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為報春的使者,進一步熱情禮讚。英國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唱到:「嚴冬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遙遠嗎?」嚴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報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這種無私五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為豐滿。

最後,詞人以「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作結,將詞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層。春天來臨了,人間充滿了柔和溫暖的氣息,懸崖上終於山花爛漫,一片絢麗。梅花以自己的赤誠迎來了燦爛的春天。此時,原來一枝獨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沒有絲毫的妒意,卻很欣慰安祥地隱於爛漫的春色之中。「叢中笑」三字,以傳神之筆寫出了梅花與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悅,特別是「笑」字,寫出了梅花的神韻--既謙遜脫俗、又豁達大度的精神風采,極大升華了詞的藝術境界。在陸遊的原詞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與眾花是對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現了他孤芳自賞、離群索居的情緒。毛澤東此詞的結尾,突出梅花「叢中笑」的風度,從自喻的角度看,內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進一步引申,則表現了共產黨人鬥爭在前,享受在後的崇高美德和奉獻精神。

這首詠梅詞,結構精緻和諧,在塑造梅花形象時,上片重點寫背景,以背景反襯對象,使梅花具有錚錚鐵骨和挑戰精神;下片則濃墨重彩寫對象,突出梅花甘願隱於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開朗至剛無欲的品格。一個「俏」字,成為過渡的橋樑,使詞的境界渾然天成。自有詠梅詩詞以來,毛澤東的這首詞是前無古人的。

【賞析二】

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詠不絕的主題。宋代林和靖,這位賞梅愛梅的大隱士就有不斷吟唱梅花的詩篇。以「妻梅子鶴」的感情寄寓於梅花之中,可謂愛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這裡所據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的《卜運算元·詠梅》的確與陸遊所寫大相徑庭。陸遊寫梅花的寂寞高潔,孤芳自賞,引來群花的羨慕與嫉妒。而主席這首詩卻是寫梅花的美麗、積極、堅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中國寫梅之詩不計其數,大意境與大調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確以一代大詩人的風範,出手不凡,一首詠梅詩力掃過去文人那種哀怨、頹唐、隱逸之氣,創出一種新的景觀與新的氣象,令人嘆為觀止,心服口服。

年復一年,風雨送春歸去,但漫天大雪又將春天迎了回來。哪怕縣崖峭壁上結下百丈冰棱,面對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獨秀,傲然挺拔。詩人當然也依古訓,以詩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這「高天滾滾寒流急」的嚴峻當口(即:當時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鬥爭),詩人以隆冬里盛開的梅花勉勵自己,勸慰他人,應向梅花學習,在如此險峻的情況下,勇敢地迎接挑戰,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詩人這個「俏」字用得極好,梅花從未出現這的形象就在這一個字上出現了。這是喜悅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勝利者的形象,當然這不僅是詩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詩人自己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形象。這個「俏」包含了多少層深刻的含義啊,積極進取、永不屈服。

下闋,詩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縱深引導,它雖俏麗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為我們送來春的訊息。而當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時候,梅花卻獨自隱逸在萬花叢中發出欣慰的歡笑。梅花,它在詩人眼中是一名戰士,它與嚴寒搏鬥,它只為了贏得春天,通報春天的來臨,然後退去,並不強奪春天的美景。這一形象是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的形象。詩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為一名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的形象,它已從一個中國革命者成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國里,它的形象已被詩人塑造成型,更加豐滿高大了。

【附】 陸遊原詞《卜運算元·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譯文】

驛亭之外的斷橋邊,梅花自開自落,無人理睬。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梅花並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斗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賞析一】

這首詠梅詞,作者詠物寓志,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

上闋狀物寫景,描繪了風雨中獨自綻放的梅花。 梅花長在偏僻的「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種的,它寂寞地開放著。「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在這樣的暮色黃昏中,獨自挺立開放的梅花難免會有著孤苦無依的愁苦,更何況環境如此惡劣,風雨交加,倍受摧殘。這實在令人深深嘆息。

下闋抒情,主要抒寫梅花的兩種美德。「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樸實無華,不慕虛榮,不與百花爭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開放,它的與世無爭使它胸懷坦蕩,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節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淪落到化泥作塵的地步,還香氣依舊。這幾句詞意味深長。作者作此詞時,正因力主對金用兵而受貶,因此他以「群花」喻當時官場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達了雖歷盡艱辛,也不會趨炎附勢,而只會堅守節操的決心。

陸遊曾經稱讚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絕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得護理,也無人來欣賞,隨著四季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是無主的梅呵。「寂寞開無主」這一句,詩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孓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凄涼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幾個字與上句的「寂寞」相互呼應。而且,偏偏在這個時候,又颳起了風,下起了雨。「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均,寫出了梅花的艱困處境,然而儘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總之,從上面四句看,這對梅花的壓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無所不至,但是這一切終究被它衝破了,因為它還是開了!誰是勝利者?應該說,是梅花!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象這象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詞人描寫這麼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上片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

下闋,托梅寄志。梅花,它開得最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己);「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張謂)。是它迎來了春天。但它卻「無意苦爭春」。春天,百花怒放,爭麗斗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只是一點迎春報春的赤誠。「苦」者,抵死、拚命、儘力也。從側面諷刺了群芳。梅花並非有意爭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妒忌吧。這裡把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花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說「爭春」,是暗喻。「妒」,則非草木能所有。這兩句表現出陸遊標格獨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最後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凄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辨何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這是第三層。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看,梅花的命運有多麼悲慘,簡直令人不忍卒讀。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腿上最高峰。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請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一絲一毫也改變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凄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見盡節」(卓人月〈詞統〉)。而這「盡節」的得以「想見」,正是由於此詞運用比興手法,十分成功,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為一首詠梅的傑作。

驛亭之外,靠近斷橋的旁邊,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卻無人作主。每當日色西沉的時候,總要在內心泛起孤獨的煩愁,特別是颳風下雨。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斗春,一意聽憑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殘變成泥又碾為灰塵,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賞析: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是陸遊一首詠梅的詞,其實也是陸遊自己的詠懷之作。上片寫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涼的驛亭外面,斷橋旁邊。驛亭是古代傳遞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處所。加上黃昏時候的風風雨雨,這環境被渲染得多麼冷落凄涼!寫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

下片寫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卻無意與它們爭春鬥豔。即使凋零飄落,成泥成塵,我依舊保持著清香。末兩句即是《離騷》「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的精神。比王安石詠杏:「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之句用意更深沉。

陸遊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參加考試被薦送第一,為秦檜所嫉;孝宗時又為龍大淵、曾覿一群小人所排擠;在四川王炎幕府時要經略中原,又見扼於統治集團,不得遂其志;晚年贊成韓侂胄北伐,韓侂胄失敗後被誣陷。我們讀他這首詞,聯繫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縮影。詞中所寫的梅花是他高潔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與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寫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隱士的情懷;雖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寫品格的,但也只能說:「原沒春風情性,如何共,海棠說。」(南宋肅泰來《霜天曉角·詠梅》)這只是陸遊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陸遊的友人陳亮有四句梅花詩說:「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寫出他自己對政治有先見,不怕打擊,堅持正義的精神,是陳亮自己整個人格的體現。陸遊這首詞則是寫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認為在宋代,這是寫梅花詩詞中最突出的兩首好作品。

【賞析二】

   陸遊(南宋)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首《卜運算元》,作者自注「詠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陸遊曾經稱讚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絕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得護理,也無人來欣賞,隨著四季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是無主的梅呵。「寂寞開無主」這一句,詩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賞析三】

這首詠梅詞,作者詠物寓志,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

上闋狀物寫景,描繪了風雨中獨自綻放的梅花。 梅花長在偏僻的「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種的,它寂寞地開放著。「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在這樣的暮色黃昏中,獨自挺立開放的梅花難免會有著孤苦無依的愁苦,更何況環境如此惡劣,風雨交加,倍受摧殘。這實在令人深深嘆息。

下闋抒情,主要抒寫梅花的兩種美德。「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樸實無華,不慕虛榮,不與百花爭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開放,它的與世無爭使它胸懷坦蕩,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節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淪落到化泥作塵的地步,還香氣依舊。這幾句詞意味深長。作者作此詞時,正因力主對金用兵而受貶,因此他以「群花」喻當時官場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達了雖歷盡艱辛,也不會趨炎附勢,而只會堅守節操的決心。

這首詞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堅貞不屈,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比較閱讀相同點

  (1)都寫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特點。

  (2)都表現梅花不與群芳爭春的特點。

  (3)都讚頌了梅花的高潔的品格。

  (4)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點

(1)梅花的形象不同陸遊:寂寞凄涼、飽受摧殘,象徵屢受排擠的主戰派。毛澤東:傲寒俊俏、積極樂觀。象徵革命者的堅貞不屈鬥爭的精神。

(2)感情基調不同陸 游:低沉孤高。毛澤東:積極樂觀,充滿信心比較

【陸遊簡介】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陸遊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鑽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紹興二十三年(1153),他到臨安應進士試,因「喜論恢復」,受到秦檜的忌恨,複試時竟被除名。直到秦檜死後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見,賜進士出身。歷任鎮江、夔州通判,並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後被劾去職,歸老山陰故鄉。他「身雜老農間」,為農民送醫送葯,與農民結下濃厚的情誼。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他生當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他懷著「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國難」,但在政治鬥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將近萬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還有詞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為顯著。前期多為愛國詩,詩風宏麗、豪邁奔放。後期多為田園詩,風格清麗、平淡自然。他的詩最鮮明的特色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詞,多數是飄逸婉麗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滿悲壯的愛國激情。毛晉《放翁詞跋》說:「楊用修(慎)云:『放翁詞纖麗處似淮海(秦觀),雄慨處似東坡。』予謂超爽處更似稼軒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為南宋宗匠。所寫的政論、史記、遊記、序、跋等,大都語言洗鍊,結構整飭。

陸遊是愛國主義詩派的一個光輝代表。他的作品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了重要地位。他繼承並發摺了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在當時和後代的文壇上產生了深刻影響。

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傳世。本文選其詩十一首:《游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病起書懷》、《關山月》、《夜泊水村》、《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其詞五首:《卜運算元》(驛外斷橋邊)、《夜遊宮》(雪曉清笳亂起)、《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鵲橋仙》(茅檐人靜)、《釵頭鳳》(紅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記》。

陶淵明愛菊,為的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周敦頤喜蓮,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而陸遊重梅,則為的是「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的堅貞。這可以從他的《卜運算元·詠梅》中得到印證。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讀罷此詩,我們也不禁會生出「天下可憂非一事,書生無地效孤忠」的感慨來。作為一代偉大的愛國詩人,陸遊很早就有「上馬擊狂胡,下馬草君書」的愛國之志,二十九歲時,他以狀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對的不僅僅是一部分賣國求榮的投降派,更面對著敬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對積貧積弱的現實,詩人只能眼睜睜看著南宋走「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排擠、貶謫,使詩人不得不發出「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浩然長嘆了。儘管如此,但是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不從俗媚的節操沒有絲毫的改變。即便到了「食且不繼」,因為沒錢,葯也停了吃;因為省燈油,書也沒的讀,甚至不得不連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賣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跡不踏權門,他依舊胸懷杜稷,心繫百姓。我們從中彷彿聽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與堅定,我們彷彿看到了杜甫那「窮年憂黎園,嘆息腸內熱」的抑鬱與沉重。真可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進亦憂,退亦憂」也正是有這樣的社會背景,有這樣的思想根基,使我們在品讀《詠梅》時,更能清楚地看到詩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詞的開篇,便推出了一組凄清的鏡頭,冷清的驛站旁,自開自落……一「外」字,一「邊」字,讓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縱有滿腹才華,卻無人賞識的落寞。接下來,鏡頭更近,蒼茫的黃昏籠著濃濃的愁緒,凄風苦雨交相侵襲。大有不推殘至死絕不罷手之勢。一「更」字,不僅寫出了嫉妒者的歹毒、凶狼和仇視之深。同時也反襯了詩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堅貞。這樣詩人通過描寫梅花的困難處境,揭示了「木秀於林,風必吹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眾,人必非之」的黑暗現實。從而暗示了自已政治上遭受的強大壓力和沉重打擊。詞的下片,進一步詠物明志。「無意」「苦爭」不正是詩人「位卑未敢記憂國」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么,這不也正象這梅花雖先百花而放,卻不為爭早斗寵嗎?「一任」寫出了梅的孤傲拔俗,堅貞自韌,「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是說即使凋堆成為泥土。碾碎化作塵埃,心中的那縷馨香不改變。這就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強烈地表達了詩人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雖九死猶未悔」的自尊,自愛與自律。

縱觀全詞,詩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飽受摧殘,花粉猶香的梅花,比喻自己雖終生坎坷,絕不媚俗的忠貞,這也正象他在一首詠梅詩中所寫的「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氣憐」。陸遊以他飽滿的愛國熱情,譜寫一曲曲愛國主義詩篇,激勵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謂—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35.七律  冬雲 (1962.12.26)

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手跡】暫缺

【譯文】

大雪低壓著冬雲而雪花紛飛,萬紫千紅一時間都調謝了。長空翻滾起湍急的寒流,大地吹送出微微的暖意。唯有孤膽英雄在驅殺虎豹,大豪傑也絕不會懼怕那熊羆。漫天大雪令梅花歡欣鼓舞,凍死蒼蠅當不足為奇。

【注釋】

①冬云:即冬雲壓雪,指雪稠雲低的樣子。作詩日期十二月二十六日(作者的生日),在當年冬至後的第四天。舊說「冬至一陽生」,所以詩中說「大地微微暖氣吹」,這裡是比喻雖在冬至,大地並沒有完全不必寒流控制。

②羆(pí):熊的一種,現在叫馬熊或人熊。

③凍死:是對經受不住考驗者的蔑視。

【賞析】

毛主席寫這首詩時正好是他的生日,這一天他剛滿69歲。

這一年國際國內形勢依然嚴峻,一面是嚴寒的冬天在姿意橫行(其實正值隆冬,屬寫實,但實景中蘊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景寓情,作者再次抒發「無限風光在險峰」般的豪情),一面是國際上各種反動派在咆哮反華。在詩中作者形象地展現了這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緊迫狀況。

頭兩句肅殺茫茫之冬景昭然若揭,大雪橫飛,烏雲滾滾,萬紫千紅都已凋零。雖是客觀描寫,卻帶有強烈的象徵味——反動派暫時不可一世。

接著三、四句,使嚴峻局面微露春光。冬天湍急的寒流終會過去,冬天並非「窮陰殺節,急景雕年」。俗話說:「冬至一陽生」。也就是說最寒冷的時刻,也正是陽氣初萌的時刻。猶如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所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毛主席同樣告訴了我們:「大地微微暖氣吹」。也正如主席早年所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樣一絲暖氣也會最後吹走隆冬,迎來朗朗春天。

第五、六句毛主席又展早年英邁豪氣。一個「獨」字用得極好;從「獨立寒秋」開始,毛主席就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獨驅一切「虎豹豺狼」,對這「獨」字毛主席情有獨鍾。這二句的「虎豹」、「熊羆」都指反動派邪惡勢力,同時在詩意上又與冬景相諧調。

最後二行,毛主席以「梅花」,這最寒冷的季節獨傲霜雪的中國國花,象徵詩人及大中華不屈不撓的鬥志和高潔精神。面對漫天大雪,梅花歡喜得很,根本就不怕嚴寒。毛主席在此借用中國古典文化中梅花清高,孤潔的形象,一變為革命浪漫主義的無限壯美的情懷。詩人在此似乎在高唱:來吧,狂風大雪儘管來吧,一切反華的惡勢力儘管來吧。而結果只能是將「蒼蠅」全凍死。這裡的蒼蠅仍指一切壞蛋。

毛主席在這首詩中用了「虎豹」、「熊羆」、「蒼蠅」三個意象指敵人,僅用「梅花」一個形象指革命者,也算是一個特色。另外整首詩抒情的氣勢雷霆萬鈞,出入於無人之境,又一次體現了毛詩大氣壯闊的特徵。

【作法】

這首詩上來的」飛」和」稀」是五微,下面的」吹」、」羆」、」奇」屬於四支。《冬雲》押得是四支大韻,組合力強的字多得是,大可不必從五微借字,而且一借就是兩個。

  

36.滿江紅 和郭沫若同志 (1963.01.09)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

   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

   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

   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手跡】

【注釋】

①螞蟻緣槐: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有個叫淳于棼的人,一天喝醉夢見自己在「大槐安國」當了駙馬,做了南柯郡太守,醒來才知是夢。後來他在屋後發現一個白螞蟻穴,還建有王城,原來這就是「大槐安國」。

②蚍蜉撼樹:唐韓愈《調張藉》,「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③西風落葉下長安:唐賈島《憶上吳處士》,「秋風生渭水,落葉下長安。」

④鳴鏑:響箭,漢時匈奴冒頓單于用來發號司令。有人稱,「我們的文章如同響箭一般飛過去,修正主義招架不住了,如同西風卷落葉一般,紛紛敗下陣來。」

【題解】

這首詞,自六四年初紀念毛澤東七十誕辰發表以來,就被說成是寫中蘇論戰的。一九六二年是中共的多事之秋。國內,大躍進的「人禍」毀傷未愈。國外,美國上來一個雄心勃勃的肯尼迪,宣稱要支持所有朋友,反對一切敵人。年初,美軍顧問進入了越南。中國的另一個有麻煩的鄰居 --

印度,則被肯尼迪稱為落後國家的「民主櫥窗」,並多次公開指出,美國必須幫助印度,讓它成為亞非國家的榜樣,使它們不至於向中國學習。台灣也派遣了多支武裝小分隊在沿海各地登陸騷擾。

  【附】 郭沫若原詞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人六億,加強團結,堅持原則。

  天垮下來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聽雄雞一唱遍寰中,東方白。

  太陽出,冰山滴;

  真金在,豈銷鑠?

  有雄文四卷,為民立極。

  桀犬吠堯堪笑止,泥牛入海無消息。

  迎東風革命展紅旗,乾坤赤。

【賞析】

本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期,世界局勢動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思想分歧不斷加劇、激化。以赫魯曉夫為首的前蘇聯共產黨領導集團在對外關係上奉行霸權主義,熱衷於和美國做政治買賣,而對堅持原則的中國共產黨採用陰謀手段,發動突然襲擊,並將蘇中兩黨的分歧擴大到國家關係方面。他們撕毀合同,撤走專家,斷絕援助,挑起邊界糾紛,妄圖通過政治和經濟的巨大壓力,迫使中國共產黨放棄原則立場,順從其大國沙文主義的意志。「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面對來自西伯利亞的滾滾寒流,,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馬列主義旗幟,同國際上的反共、反華、反社會主義的逆流進行了毫不妥協的堅決鬥爭。這首詞就寫於那場大規模的公開論戰前夕。

詞以「小小寰球」起筆,氣勢恢宏,境界壯闊。在浩瀚無垠的茫茫宇宙中,地球不過是一個小而又小的行星而已。這種化大為小的空間壓縮,顯示了作者在青年時期就有的「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的雄偉氣魄和包容日月星辰的寥廓胸懷。地球尚且小,那麼幾個碰壁的蒼蠅就更加渺小了,微不足道矣。作者將國際上那些猖狂反華,群聚起鬨的醜類視作嗜腥逐臭、見逢下蛆的蒼蠅,其鄙夷、輕蔑、厭惡、嘲諷之情意溢於言表。將「蒼蠅」數量縮小為「幾個」,以狀其虛張聲勢、極其孤立的處境。而「碰壁」二字,既喻其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蠢舉,又隱喻其必然敗亡的命運,可謂一庄一諧,相映成趣。作者似立於天宇蒼穹,,俯視塵寰,以沉穩、傲岸、泰然之態度姑且作冷眼觀,且看「蒼蠅」如何動彈,如何表演,成何氣候。「嗡嗡叫」三句承「碰壁」而來,以聲狀神,以聽覺形象充實視覺形象,生動地描畫出那些「蒼蠅」們喧囂起鬨,聲嘶力竭,卻累遭碰壁,斷股折翼,窮途末路,向隅哭泣的無奈之狀。

「螞蟻」兩句仍以誇張和比喻手法,借用典故,引申發揮,勾勒霸權主義者可鄙、可惜、可厭、可笑的醜態。前一句典出唐人李公佐所撰《南柯太守傳》,故事的本意是希望那些竊踞高位者引以為戒,「幸以南柯為偶然,無以名位驕於天壤間」。毛澤東則藉以諷刺赫魯曉夫們依仗其大黨大國的地位,自吹自擂,為所欲為,頑固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打著少數超級大國首腦主宰世界命運的如意算盤,不過是蟄身蟻穴中做著一廂情願且倏忽短暫的南柯夢而已,其下場也必然將如「大槐安國」里的螞蟻一樣,終被世界革命的風暴所吞沒。「蚍蜉」句則借用唐人韓愈詩句,賦予新意,嘲笑國際反華勢力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中國的種種誹謗、中傷、詆毀、訛詐,都如蚍蜉想搖撼大樹一樣不自量力,愚妄可笑,枉費心機。

蒼蠅、螞蟻、蚍蜉們歲也曾猖狂一時,奈何秋風意起,枯葉飄飛,「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蟲家們氣數意盡,末日將臨。「正西風落葉下長安」,又借用唐詩以渲染霸權主義者們蕭條凄涼的處境。而這時,我方聲討他們的響箭已發出呼嘯。「飛鳴鏑」三字,簡括遒勁,聲形並茂,寫出我方反擊赫魯曉夫集團的批判文章如響箭般風馳電掣、騰空疾飛、銳不可當的凌厲之勢,同時也為詞的過片作了有力的鋪墊。

換頭後六句,承上結「飛鳴鏑」的意脈,一氣貫通,節奏一反上片的從容舒緩,變得緊湊急促。作者站在歷史、時代和宇宙的高度看待這場論戰,通過急速變化的時空交互映襯,表現出一種力挽狂瀾的膽魄、一種義無反顧得決斷、一種急昂奮進的鬥志。「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四個整齊的三字短句,筆力雄悍,似銅板鐵琶,促節鏗鏘;如黃鐘大呂,巨聲鏜琅。「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則點明這場論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難關須突破,詭辯怕公評」(謝覺哉《北戴河海濱》詩)。事關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勢在必爭,刻不容緩,不能坐待歷史作出結論,而必須積極主動地迎接挑戰,爭取時間,以加速世界革命的歷史進程。「我們正處於世界革命的一個新的偉大時代。亞洲、美洲、拉丁美洲的革命風暴,定將給整箇舊世界以決定性的摧毀的打擊」(毛澤東《致阿爾尼亞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的賀電》)。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一聯正是對當時世界革命形勢的藝術概括和樂觀展望。這兩句對仗工穩,自然渾成,境界壯闊,氣勢磅礴。作者大匠運斧,匯天地海陸、風雲雷電於筆下,形成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之力,動人心魄、令人鼓舞、催人奮進。至此,詞情已被推向了最高潮,終於引發出高亢激越、斬釘截鐵的誓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這裡的「一切害人蟲」與《國際歌》中的「毒蛇猛獸」是同義語,「一旦把他們消滅乾淨,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這首詞自始至終貫穿著反帝反霸、捍衛馬列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思想意志。上片多用典故,對霸權主義者的反華行徑予以嘲諷、揭露和鞭撘,筆調冷峻而不乏詼諧。下片則「高吟肺腑走風雷」,融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熱情歌頌風起雲湧的世界革命,風格雄渾壯偉。上下片渾然一體,形成大開大合波瀾起伏的藝術特點,表現出一種至大至剛的氣概之美。無論從內容上看,還是從藝術上講,都稱得上毛澤東的巔峰之作。

  


推薦閱讀: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下卷)_
玄空玄髓賦---明.黃一鳳傳 冼烺(金周)注釋
喜忌賦+注釋
《靈城精義》注釋6 [南唐] 何溥 撰
《靈城精義》注釋2  [南唐] 何溥 撰

TAG:詩詞 | 年代 | 背景 | 注釋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