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與世界」主題研討會紀要
2016年9月21日上午9:30,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揭牌儀式主題研討第一場在靜園四院201室如期舉行。研討會以「中華文明與世界」為主題,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張輝教授、考古文博學院孫慶偉教授召集,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錢乘旦為主要發言人,來自校內外各學術領域的專家學者,也做了精彩發言,熱烈參與了討論。
葛兆光教授首先發言,他發言的主題為「中國文化理解與研究中的難題」。他結合自身研究經歷,指出了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史研究中遇到的幾個難題。第一個難題是中國文化的界定之難。自從晚清以來,關於文化的討論一直非常抽象。同時,我們對西方文化概念的界定,也是非常模糊的。第二個難題,我們講的中國文化,仍然是漢族文化。經過蒙元、滿清,中國變成了地域廣大,民族眾多的國家,不能僅僅把漢族文化等同於中國文化。現在的多元一體的中國,是歷史上逐漸形成的。葛教授承認多元,但認為一體有待商榷。第三個難題,是中國文化史書寫的困惑。我們現在所有的中國文化史都存在兩種趨勢,一種是分門別類,比如政治、思想、文化等;另外一種,是按時間來,然而還是在每個時間段內分門別類。文化史要有一個主軸,一個目標。葛兆光教授認為《法國文化史》有一個非常清楚的主軸、路標,即法國是怎麼樣形成的,在古代歐洲的一個地方,逐漸形成有共同歷史記憶的民族的一個過程。這一點在撰寫中國文化史的時候應該借鑒。大尺度用西方作為背景,將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象徵,並非中國文化史本來面目。
接著,錢乘旦教授做了「文明多樣性與文明的回歸」的主題發言。他先從人類文明的源頭開始,以大量史實介紹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模式和進程,指出文明多樣性是個永恆的主題。最遠古的文明都出現在大河旁邊,如兩河流域、黃河流域,河是古代人類交通最為便捷的通道。不僅是河邊,海邊也可以出現人類文明,比如歐洲文明,古代希臘文明等。錢乘旦教授指出水作為溝通渠道對於文明產生的重要性。接下來,他著重闡述了古希臘文明的兩個特點:城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一般人們認為這兩種制度是固化的,是西方文明的基本特點,並被認為具有「普世價值」,但繼承希臘文明的羅馬文明恰恰在這兩點上發生了偏移,從城邦變成龐大的帝國,羅馬八百年的歷史裡涵蓋了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政治模式,卻沒有民主制度。錢乘旦教授認為,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明也並非如現在所謂的普世主義者所言是按照一個既定模式發展的。
除了希臘文明,錢乘旦教授還舉了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等多地文明來解釋從遠古到現在,人類文明一直呈現多樣化發展。在這種文明背景下,錢乘旦教授講到了中國文明,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國整體而言都處在大一統的局面,這種局面是讓漢文化地區得以社會長期穩定,在中世紀遠遠超過西歐的基本因素之一。文明需要載體,包括政治載體和精神載體,中國古代文明的載體是大一統局面加孔子學說,這兩者的結合可以說非常完美。因此中華文明的特點不在於出現的時間早,而在於延續的時間長。中世紀的破碎與混亂,讓西方率先崛起,從文藝復興開始,西方便走上了現代化道路。現代化不僅僅存在於西方國家,哪怕西方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現代化模式也是各有不同,甚至一個國家之內也不斷轉換自己的制度,說明了一個國家裡也存在文明多樣性。錢乘旦教授總結說,只承認文明單一性,不承認多樣性是不對的。
介紹了文明多樣性,錢乘旦教授提出了文明回歸的概念。他不贊成文明衝突的說法,文明的多樣性不一定非要靠戰爭來解決。文明回歸便是一種比較好的解決辦法,現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不一定要通過西方的辦法解決,而應該回歸自己的古老文明。
在自由發言階段,與會學者各抒己見,對兩位主講人的報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同時結合自己的研究經歷,集中討論了關於中華文明、人類文明多元一體等一系列議題。北京大學哲學系吳飛教授認同中華民族是多元,但是不是一體還不很確定。特別是經歷了蒙元和滿清之後,中國文化本身確實是已經變得非常複雜。在這樣的一個一體的格局當中,不管是政治上還是文化上,一直是有一個中心和邊緣的關係。在這樣的差異中,展現出格局的差異性,把異質的東西統一到一起。吳飛教授同時認為,錢乘旦教授不斷強調歷史學科注重史實,這和哲學不同。今天所說的西方普世價值,是經過了許多現代的重新的詮釋和建構之後的自由民主精神。它不是一個事實角度,而是作為一個理論可用到世界各個文明當中。不同國家通過具體的路徑,最後都是達到了相對來說比較接近的現代的結果。
對此葛兆光教授和錢乘旦教授分別給出了自己的回答。葛兆光教授教授談到,多元一體問題是費孝通教授1990年提出的觀點。他不贊成多元一體說法,是因為它是倒著說的,是從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過來中國歷史。隨後,葛兆光教授通過列舉西方文化對近代中國的影響,認為文明不是普世的,它是一個階段的強勢規則。邊緣常常被中心的強勢文明被壓迫,無論是好是壞,文明只能說它在邊緣。錢乘旦教授認為「文化」與「文明」確實難於區分,歷史總是不斷在進步,最終有盡頭的單線思維只是人類種種思維方式的一種,西方把普世價值強行推行到全人類的思維上,也只是一種推想,未必能經起歷史的考驗。
接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許宏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韓建業教授就文化多元一體這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見解。許宏教授認為,近些年來學界談論中國國家問題,這是一種集體焦慮。他指出,到現在為止,我們的思維還有天朝上國式的考慮,以自我為中心看世界。我們的多元一元都在一個井裡面,比如我們的博物館沒有以外國文物為主題。許宏教授認為,按照考古學本位的說法,劃分中國上古史:第一個是無中心的多元,即蘇秉奇先生所說的滿天星斗,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到二里頭,才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二里頭前後是一個大的分野。中國考古學正在面臨巨大的轉型,已經開始從民族主義考古學轉型到世界的考古學。三代考古學,從證經補史的考古學轉型為全方位的學科。由於這種轉型,要引發文明進一步思考。
韓建業教授認為文明多元一體是一個辯證的、哲學的問題。對於約四萬年前彷彿一夜之間出現的刻畫符號、壁畫、墓葬、裝飾品等,他認為文明更多的還是一體。韓建業教授還強調,在當今人工智慧發達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應該更多的思考人與自然的問題。
北京大學中文系秦立彥教授和北京大學歷史系黃春高教授則對中國文明與世界的關係提出了疑問和看法。秦立彥教授提出了在當代中國儒學、三教合一等傳統文化淡化的情況下,應該如何繼續使用「中國文化」這一概念的問題;黃春高教授則給出了不同文明一定有一個一致性的觀點。對此,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袁明教授結合前面幾位學者和自身研究經歷提出了當代中國需要對古典文明做出迴響的觀點。袁明教授特別指出,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鳴教授在今年系畢業典禮上與學生一起背誦《前赤壁賦》的例子,便是對古典文明一種很好的迴響。與會學者熱烈討論,對兩位主講人的主題報告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見解。接下來,錢乘旦教授對此做了一個小結,他強調文明多元還是一體是一個問題的正反面,不同時代下應該強調不同的側面。以自己國家的文化看待世界是人類的一種本性,任何一個文化都不可避免以自我為中心,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對待其他國家文化。
最後,召集人孫慶偉教授做了總結髮言,孫慶偉教授認為大家對理解什麼是中國,差別很大。晉南一定是最早中國的地理正統,後來移到了河南。二里頭不會是最早的夏。他認為中國就是一個變數。歷史是有很多偶然性的,不會按照上帝設定的方向去發展的。錢乘旦教授的發言更強調中國學者敢於認識世界。兩位老師代表當今認為學界最頂尖的兩位學者,是中國學術界的自信,既有勇氣去懷疑自己,也敢於去認識世界。
撰稿:曾靜蕾、李靈均
攝影:楊 揚
責任編輯:徐海翔
推薦閱讀:
※跨宗派對話|第五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全景掃描 | 「中國社會學派與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創新」研討會精粹
※搶劫殺人案件定性研討會綜述
※資訊 | 「一國兩制」與香港基本法研討會在香港順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