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9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昨天跟諸位同學介紹過十普菩薩。這是在華嚴會上一百七十多個團體,排名這是第一個菩薩眾。上首一共是列了二十個人,二十個人實際上就是代表整個華嚴法會的圓滿法輪,意義很深很廣。我們修學,尤其是要發心修普賢行的同學,這個綱領是必須要抓住的。就在菩薩名號之中,我們很清楚的了解名號裡面的含義,雖然我們了解得不夠深、不夠廣、不夠徹底,只要能夠信解幾分,都得很大的受用,可以說都是在修普賢行。修普賢行的重要,《無量壽經》上就說得很清楚,在第二品裡面「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要如何學習?這二十位菩薩所表的就是。普賢大士之德無量無邊,會修行的人掌握住它的綱領。這裡面最重要的是普賢菩薩,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他是代表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就是佛法當中的根本法輪,代表整個「大方廣佛華嚴」這個法門,所以是法門主。為什麽他代表這個法門?因為他是法界之理體,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普,普的意思,普遍虛空法界。後面跟他同名普的菩薩有九位,連普賢是十位,這是十普。普賢是別中之總,其餘九位是總中之別。總別圓融,普的意思才圓滿,這裡面有總有別。

後面從「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以下,這是在十一面最後一行,這十位菩薩異名,跟前面這十位菩薩同名,這又顯示第二層的意思。前面這十位裡面講總別,這兩段合起來看就是同異。同是異中之同,異是同中之異。總別不二,同異不二,這才顯示出一真法界,顯示出大圓滿。總別也好、同異也好,都是講的我們自己真心本性,不是講別的事情,這一點一定要把它掌握住,然後才知道這部大經跟我們的關係多麽密切。什麽關係?生活的關係、工作的關係、修學的關係,了生死、出三界、成佛果的關係,沒有任何經典能跟這部經相比。這部經我們能夠在一起共同學習,這個機緣無比的稀有,我們要能體會到。

前面雖然把同名的菩薩介紹過了,為了加強我們的認識,便利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修學當中,真能夠用得上力,我們再將這段經文簡單做一個總結,加深我們的印象。普德菩薩,我們可以簡略的稱,中國人喜歡簡單,「普德最勝燈光照」這個名字太麻煩、太多,我們就用兩個字,大家就知道了。普德菩薩,這是講大德普。哪些是大德?在佛經裡面總說是三德密藏,三德是般若、法身、解脫;要細說,那就講差別的德相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差別德相,歸納起來這三大類︰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德密藏我們聽說,沒見過,跟自己可以說毫無印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麽?法身菩薩才證得,十法界裡面的眾生都沒有,都只是聽說而已,所以我們得回過頭來,落實在差別的德相裡面。差別德相裡面我們也要抓到總綱領,總綱領是什麽?孝敬,這是在差別德裡頭的總綱領。

諸位要知道,整個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的教學,教初學從戒律教起,從規矩教起,《菩薩戒經》裡面說「孝名為戒」。所以我們在地藏法會裡面給諸位同修報告,佛法自始至終就是講一個孝道,從孝親開始,孝道做到最圓滿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還欠缺一分,還不圓滿。這是總綱領。孝養父母,《觀經》上三福十一條是普德,我們講差別的普德。養父母之身,父母年老了,生活起居,做兒女要盡心照顧,這養父母之身;還要懂得養父母之心,讓他的心情愉快,沒有煩惱、沒有憂慮,這才算盡孝。除這個之外,還要懂得養父母之志。什麽是志?父母的願望,違背父母的願望那就是不孝;你能夠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心,你不能養父母的志,父母的願望你做不到。

古時候人心純樸,雖然教育不普及,可是古代這些帝王、地方上這些宰官(我們現在講縣市長),父母官愛民如子。他要教化人民,國家沒有辦那麽多學校,用什麽方法教?用歌舞、用詩詞、用戲劇,用這個方法來教,收到良好的效果。這種教學的方式是中國古時代傳下來,孔老夫子做了一番整理,刪詩書、定禮樂。夫子做這個工作,提倡用歌舞、戲劇,用這些方式來教化老百姓,把教育跟娛樂結合在一起,非常高明、非常有效。中國古代的戲劇,歌舞就更不必說,內容是些什麽?常講用四個字︰忠孝節義,教忠、教孝、教節、教義,戲劇的內容總不外乎這個原則。而歌舞裡面也是有一個很高的原則必須要遵守,孔老夫子制定的,所謂「詩三百」,從前的詩就是唱歌的歌詞,孔老夫子選了三百篇,他是到處去蒐集,蒐集來之後選裡面內容最精彩的,不符合標準的都把它淘汰掉,這樣保留下來。他的標準是什麽?「思無邪」三個字,「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歌舞啟發人正知正見,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寓教於樂,完全走上藝術化,使人觀聽印象深刻。他看了、聽了,他學會了,一生處事待人接物他就有標準,以這個為準則。這都是大德。

「孝」這一字我們平常也講得很多,這一個字,兩個小時也講不完。所以佛法是以孝道為基礎,因為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今天佛法為什麽這麽衰?有道理,孝道衰了,師道怎麽能不衰?沒有這個道理。你的基礎鬆動,孝道是基礎。所以我們講到德,第一個就是孝道,師道就是尊師重道。古聖先王治國平天下,他就把這兩樁事情抓到,他的國家就安定、就穩固。孝道跟師道太重要了!現代人把這個問題疏忽掉,疏忽掉之後社會是什麽樣子?天下大亂,人民生活過得很痛苦,這都是事實,我們親身所經歷的。今天我們讀佛經,我們的感觸應當比古時候的人要深刻很多倍。古時候這個基礎穩固,苦少,還有一點小樂;現在我們的基礎鬆動,可以說是苦多沒樂,哪有樂?所以讀了佛經,感慨萬千。

儒家講的德目,目是綱目,德行的綱目,五倫八德,儒家教學教人的。五倫是講人與人的關係,關係要清楚、關係要搞好,這是倫常。五倫造端於夫婦,古人講得非常有道理,夫婦是兩個人住在一個房間,室,這是最小的一個單位,室的外面是家。所以教學從哪裡教起?從夫婦開端。夫婦和睦,給諸位說,家庭興旺,國家富強,天下太平。這個道理現在幾個人懂?沒人懂了。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社會離婚率這麽高,就知道家庭破碎,社會就不能安定,世界就沒有和平。你能說你沒有責任嗎?整個世界的動亂不能怪別人,回過頭來想想,自己造成的。從室展開這是家,家裡面有父子、有兄弟,父子相親、兄弟友愛,這向外擴展。家的外面是社會,社會有君臣、有朋友,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互助合作,共同創造整體的繁榮興旺,這是倫常的教育。懂得人與人的關係,然後再給你說人與一切萬物的關係,與大自然的關係;再推展,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是中國古代教學的內容。中國這個教育政策,最早是漢武帝制定的,雖然兩千多年來改朝換代,可是教育政策始終沒變,從漢武帝一直到清朝,中國的教學都還重視倫常八德,都是以這個來教導。

「常」是五常,五常是什麽?五種常道,所以常永遠不能變更。如果不守常道,這個人就跟畜生沒有兩樣。人是動物,人為什麽比其他的動物高一等?人懂得五常。五常是什麽?仁義禮智信,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仁」是仁慈,知道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幫助別人,這是仁。中國造字,「仁」的寫法是二人,就是教你想到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推己及人,這才算是個人。如果連這個都不懂,那人跟畜生沒兩樣。「義」是只盡義務,不接受權力。我幫助別人,我為社會大眾服務不求報償,這叫做義務。如果說是我做多少事情,需要多少報酬,這就不是義,那是什麽?是禮,禮是講往來,禮尚往來,是要回報的,回禮,送禮要回禮。義務是不要人家回報,我們現在講做義工,義工就是不要報酬,義務,應當為社會、為國家、為一切眾生服務。諸佛菩薩就如是,做最好的樣子給我們看,所以經典裡面稱諸佛菩薩是大德,他知道盡義務。他自己生活所需非常簡單,三衣一缽,過最簡單的生活,對社會做最圓滿的貢獻,他們是一種義務教育的工作者。義務教育就是不求報酬,不希求果報,這樣才值得社會大眾尊敬,才為社會大眾的好榜樣。天人導師,這是一切眾生對如來的尊稱,真做出了一個好樣子。

第三是「禮」,剛才講禮才有往來。禮有節度,換句話說,禮是規矩、秩序,社會的秩序、規矩,今天的法律也包括在這裡面,它的範圍非常廣大。人人能守規矩,人人守禮,人人守法,大家就可以和睦相處。譬如說人與人相見,相見有禮,最恭敬的禮是三鞠躬。我們是現代人,要學現代的禮。學佛的人,我們只有對佛像才行跪拜禮;對人,從我們本身提倡不行跪拜禮,合掌三問訊最敬禮,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常講佛法要現代化、本土化,大家要真干。你要走上現代化、本土化,佛法推廣容易,大家都願意入佛門來學佛法。有很多很多人一看到學佛,見到法師都要跪拜,他不學了,怎麽樣他也不進來,他膝蓋骨很硬,彎不下去。你看看,我們用這個方法把許許多多人擋在佛門之外,罪過!如果是合掌三問訊,他說這個我也可以,你就帶多少人入佛門。要從我們本身做起,任何場合見到法師,我們嘴巴裡頭給法師頂禮,實際上問訊,絕對不要去頂禮。法師絕對不會怪你,他要是怪你的話,你把我講的這個話跟他說。我們有道理在,會嚇到很多初學的人不敢學佛。

還有一個,吃素,這也障礙許許多多人入佛門,大家一聽要吃素,不學佛了,你看看這個素食,障礙了多少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李炳老一生教學,他教得很成功,他有他一套辦法,他絕不勸人吃素,絕不勸人受戒。他只勸人皈依,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吃素,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發心,這個很有道理。他在台中能夠接引幾十萬人念佛,有他的道理在。有些同修問,吃了多少年的素,忽然之間又有人強迫,家裡人說他身體不好要他吃肉,著急得不得了,「法師,我這樣能不能往生?」我說你去查,淨土五經一論裡面都沒有說吃肉就不能往生,沒這一條。所以我們也不要堅固的去執著,好像看到人家吃肉,就好像犯了好大的罪一樣,不可以用這個眼光,不可以用這個心態去看人。素食可以勸他,要說一個道理出來。素食對於健康真有好處,這個有道理。現在肉食,給諸位說跟從前不一樣,為什麽?毒!這肉不能吃。這個地方我不太清楚,台灣那邊那些同修們告訴我,台灣養豬六個月就殺。天天打荷爾蒙、打針,讓牠趕快長胖,非常不正常。豬吃的都是有毒的東西,肉怎麽會沒毒?所以現在人吃肉食,得些奇奇怪怪的病,病從哪裡來的?古人講得很清楚,病從口入。

雞就更不能吃,六個星期就殺,而且都是養在籠子裡面。養在籠子裡面,我們想一想,如果一個人從生下來就把他關到監牢獄,關到養胖再把他拿來殺,你說他是什麽樣的心情?那個怨恨,怨恨是毒!不要以為人有怨恨,動物都有怨恨。過去我們養的家畜都是養在外面,沒有殺牠的時候牠很自由、很自在,牠生活得很快樂,心情不一樣。現在是統統坐監牢,每天喂毒藥,那個肉能吃嗎?從前一般也吃肉,生怪病的少,現在生病的不曉得有多少,奇奇怪怪的病。實在講現在麻煩還大,蔬菜都有農藥,你說糟糕不糟糕!但是畢竟比肉食是要好得多。蔬菜裡頭有農藥是沒錯,肉食裡頭有細菌、病毒,比素食要高很多倍。所以我們想一想,為了自己身體健康,我們選擇素食。你這樣分析給人家聽,人家想想有一點道理。看到我們素食的人很健康,不比他們天天吃肉食、吃補品的,不比他差,甚至於他健康程度還不如我們吃素的,讓他知道素食對於健康長壽有真正的利益,用這個方式來勸導他,這就對。

五常裡面,「智」就是現代人講的理智,不感情用事。「信」是講言而有信。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常道,做人一定要懂得。如果這五種常道不講了,沒有了,《左傳》上有一句話,「人棄常則妖興」,妖魔鬼怪就興旺。人要不講求這五種常道,社會上妖魔鬼怪就多。什麽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不講仁義禮智信;換句話說,不講仁義禮智信的就是妖魔鬼怪。這也正是《愣嚴經》上所說的,我們這個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就是《左傳》上講的妖魔鬼怪。這五種常道,倫常兩個字就包括這個內容。另外在德目上有八條,叫八德,八德在古書裡面一般的說法: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八德。非常重要,一定要懂得,一定要奉行,你才算是個人。儒家定人的標準是這個,你做不到就不算是個人,你做到才算是個人;而佛法的標準是五戒十善,你能修五戒、行十善,你這才算是標準的人道。

人有人的道,人的道就是五戒十善,符合三福裡面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能把這四句做到,佛法裡面講的人道,得生人道的條件;如果你這四句做不到,人身失了之後,你就不能再得人身。所以佛說,一個人失掉人身之後,也就是你死了以後,再得人身,來生再得人身,佛說「如爪上土」,指甲縫裡留的一點土,這是佛的一個比喻。世尊當年在祇樹給孤獨園,他做了一個表示,向地上抓了一把泥土,抓了一把土然後撒掉,手上沒有了,指甲裡頭還有一點。學生看到釋迦牟尼佛做這個,問他什麽意思,「老師,你這表什麽意思?」佛就說,人失掉人身,來生再得人身,就像我指甲上的土;不能得人身,像我撒在大地上的土。說明這個比例少,機會很少。我們想想有道理,我們現在世間這麽多人,幾個人真正在一生奉行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幾個人?幾個人認真在做?他如果毀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造十惡業,來生不就如大地土?三惡道去了。所以倫常八德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我們講差別德相裡面,差別德行裡頭最大的、最重要的我們要掌握到,決定不能夠疏忽。其餘細說太多了,也不必在這裡一一舉。每一尊菩薩的德號,都是代表性德裡面的差別相。

普光如來,這是表「慧普」。因為後面有智普,智跟慧就要分開來講。什麽叫慧?什麽叫智?慧是善於揀別,就是他對於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他懂得區分,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代表這個德行,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看破,慧眼才能看破世間。看破,意思是什麽?正確的明瞭,沒看錯,沒有看偏差,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這是慧,沒有一樣不清楚。這個慧也遍法界,這是「普」的意思;慧高,高明,「幢」的意思。

第四位「普寶焰妙光」,他代表行,日常的生活行為,他修的是淨行。我們的行,佛講凡夫的行歸納起來有三大類︰善的行、惡的行、無記行,分為這三大類。善行感三善道的果報,惡行感三惡道的果報,所謂是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菩薩高明,他修的是淨行。寶,寶都是清淨的,沒有污染,污染的寶石就不值錢。真正名貴的寶石一塵不染,一絲毫瑕疵都沒有,這個寶石才名貴。所以寶有淨的意思、有光的意思。淨行,清淨心,能夠叫一切眾生看到他、聽到他(聽說)、接觸到他,都能夠受感動,那就是放光,光明遍照,就有這個意思在,他代表淨行普。淨行從哪裡修?從清淨心修。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寶焰就放光。為什麽?外面境界清淨,給諸位說,人事的境界清淨,物質環境的境界也清淨。我們今天修行修淨業,外面環境沒轉。對!沒轉,為什麽沒轉?你自己都沒有轉過來,你怎麽能轉得了境界?先轉正報,然後依報會隨著轉。正報就是身清淨,這是我們修學最起碼的功夫。真正修行的人,心地真誠、清淨、慈悲,那個相貌會改,相隨心轉;體質會改,身也隨心轉。你的相貌沒轉過來,你的體質沒轉過來,你怎麽能轉外面的境界?所以外面境界不好是我們修得不好。我們身相不好、身體不好,我們就修得更糟糕。一定要懂理論、懂方法,轉自己的境界。如理如法的修學,效果非常顯著。

第五尊菩薩,普音菩薩。這個音也是遍虛空法界,什麽音?圓滿音。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什麽是圓滿音?宣揚諸佛淨土之音。從普音菩薩他所表的,凡是宣揚大乘佛法,將大乘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這個音聲叫圓滿音。何以說是圓滿?圓滿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本懷。在供養佛裡面,實在說佛是智慧福德都圓滿,我們拿什麽供養?我們覺得供養這朵花很美很香,如果佛要像我們凡夫一樣,看到這花一文不值,我們說很香,他說氣味難聞,不知道他們那個寶香。我們是用這表一點心意而已,實在是沒有法子表示,送一點小禮物表示一點心意。可是佛不在乎這個表示,在乎真誠。所以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最,法供養當中第一條是依教修行供養,我們能夠依教修行,這是佛菩薩最歡喜的事情。佛菩薩最歡喜我們是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紹給別人,我們自己得佛法殊勝的利益,也要把這個利益與一切眾生共享,這是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本願。特別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裡面尤其殊勝的是《無量壽經》。不是講經、不是說法,講經說法不一定把這個經從頭到尾說過,不一定,《金剛經》上講,為人說四句偈,就是經文裡面隨便哪四句,每天遇到人就講,你這個就叫做講經說法。會講一句就講一句,會講兩句就講兩句;不會講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行。這都是圓滿音,跟佛的心愿、跟法界完全相應。

第六尊菩薩,「普智光照如來境」。這個地方有智,前面有慧,這個智慧就要做兩種解釋。慧是你能夠分別,這叫慧;智是能夠決斷。能分別,分別之後你要下決心,你到底選擇哪一個,你要下決心。我們對於佛法無量法門都能夠辨別、都能夠理解,那是慧;無量法門裡面選擇一門專修,那是智。如果我們用打仗來做比喻也很好懂,打仗當總司令,他要有智,因為這個仗打的勝負是他來決定。出主意是底下一幫參謀,參謀有慧,各人出這些主意出來,提供這些意見,最後由他來裁決,由他來決定選擇哪一個,那是智。從這個比喻諸位就曉得,智跟慧是有區別的,是有兩個意思。大智普,大智普選擇《無量壽經》,選擇西方淨土,無量無邊法門裡面選擇這個法門。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切諸佛都有淨土,特別選彌陀淨土,這是大智。怎麽曉得這個選擇是真實的大智?西方淨土、彌陀淨土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的,一切諸佛如來勸導一切眾生修學的第一法門。你不相信、不能接受,佛才給你講第二、第三,講別的法門,來讓你修學。你如果真有智慧,真正善根福德成熟,決定以這個法門來勸導你。如果不以這個法門勸導你,佛菩薩對不起你,因為這個法門是穩穩噹噹一生圓滿成就,所有一切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更穩當、更快速、更容易。必須要有智,普智光照如來境,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境界。

第七位,普寶髻菩薩。這位菩薩表法的意義比較上不容易看出,其他的菩薩,名號裡頭意思字面上都能看出來。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跟我們講,這位菩薩是「心普」。這個心是指心量,不是指心體,心體普在普賢裡面表了,這是心量,正所謂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表這個意思。所以名號裡面用「寶髻華幢」,用這四個字。我們要學菩薩的心量,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諸位要知道,心量拓開之後無比的舒服,你那些憂悲苦惱自自然然都沒有了。世間人生活得很苦,實在講苦從哪裡來的?心量太小,天天在計算,愈算愈苦;心量大了,大而化之,什麽事都沒有,沒事才樂,什麽事都沒有。一定要把心量拓開,然後才真正是隨緣度日,修學的功夫當然就得力。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都很重要很重要。

第八尊菩薩,普覺菩薩。這個意思很明顯,覺悟,大覺普。覺悟的音聲悅耳、好聽,覺悟的音聲,迷惑的音聲很難聽;迷惑的音聲是煩惱音,覺悟的音聲是梵音、清淨音,當然聽起來悅耳。佛陀這個名相當中就是覺的意思,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首先要自己覺悟,怎麽覺悟法?覺悟的樣子是什麽?如果我們搞不清楚,天天念覺也覺不了。覺悟的樣子是自在、是快樂。覺悟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第二,一切萬緣放下,這是覺悟的方法。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我們能夠做的,也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一定要依靠經典。經典上(就是我們讀的這段經文),這些所有菩薩名號當中所表的德能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如果都做到了,覺悟了;做不到還是迷惑,沒覺。

再跟諸位說得現實一點(看經上這太玄了,初學的同學總以為佛經跟我們的生活有好遠好遠的距離,不知道根本就沒有距離),就是我們現前的生活,我們活在現在這個社會上,你首先要覺悟到苦。佛給我們講的四諦法,第一個是給你講苦,你有沒有覺悟到?人從生下來,第一句話說什麽?苦!第一句話就說苦。苦到底,苦一輩子,哪有樂?第一句話是真話,一點都不假。尤其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災難頻繁。今天早晨有同學告訴我,早晨看電視新聞(我們沒有看電視不知道,可能明天報紙上就有),印度有龍捲風,聽說有四百萬人無家可歸,死傷的人數還不曉得多少,這是很嚴重的災難;又聽說俄國的經濟崩潰,不得了。所以我昨天說,你天天都知道這些訊息,知道這些消息,你的日子怎麽過?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麻木一點,麻木不仁,少知道少煩惱。一定要覺悟這個世間苦。

苦從哪裡來的?苦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那叫集,集就是煩惱,苦從煩惱裡頭來的,煩惱是因,苦是果報。佛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我們也懂了,懂了之後,苦能不能離開?能不能擺脫掉?如果不能擺脫掉,我們知道又有什麽用處?還不如不知道的好。佛說這個苦是可以擺脫得掉,不但我們這一生的苦可以脫離,三界六道,生生世世那些苦統統可以出離,有出離的方法。出離的方法叫道,道就是出離之道、離苦之道、了生死之道、脫離輪迴之道。這些道,道路、方法都在經典之中,尤其是這部《華嚴經》,《華嚴經》對這個道講的是最圓滿,給我們講修行的法門,方法、門徑,就是離苦得樂之道,講了兩千多個法門、方法,任何經典裡面沒這麽多。兩千多個方法,到最後普賢菩薩給我們選擇,他選擇西方淨土,選擇念佛法門,這個不可思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做為大會圓滿,這個大會達到最高潮。一定要覺悟這個世間苦,想想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安全一點,我們要想辦法移民到那裡去。給諸位說,世界上沒有安全的地方。我們移民到極樂世界,那才真正安全,這是正確的。

我今天早晨跟我們出家的同修談話,我提醒他們,現在很多人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什麽?學講經的法師高人一等,念佛堂裡敲法器帶領大眾念阿彌陀佛,這個好像差一等,錯了。佛給我們講是平等的;我給你們講,領眾念佛的法師比我們講經的高。為什麽?我們在這裡講經是勸你相信,是勸你了解;念佛堂領眾法師是帶你修行,幫助你證果。信解行證,講經的法師是講前面兩個,念佛堂法師帶你修後面兩個,後面比前面重要。昨天我給諸位舉的小公桉,修無師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行重要。真正發心到念佛堂領眾,菩薩乘願再來,不是假的。像慧跟智一樣,講經的法師有慧,念佛堂領眾是智,智高過慧,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在這個地方講經,說老實話,一天講八個小時、講十六個小時,救不了世界的災難。如果我們有念佛堂,大家在這裡一心念佛,長年佛七,等於說天天都打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不間斷,這個世界上災難能化解。講經的力量不行,念佛的力量行,念佛是行,信解行證。真正有大心的菩薩,自度度他,要走進念佛堂。所以要真正覺悟,這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九尊菩薩,「普清淨無盡福光」,這個名義很明顯。福,福裡面清淨福,這是真的福報,揀別不是洪福。我們世間人享福,常常講「洪福齊天」,洪福是紅塵之福,那個福裡面有煩惱,福愈大,它那個副作用也就跟著大。所以世間人相逢的時候,有的是祝福,「祝你好福氣,你福氣真好!」上面一個福,底下有氣。中國言語裡面真的有智慧,你想想福後頭有氣,這個福還是不享的好。真正懂理的人,有福報不享,把福報分給大眾去享,他就沒氣了。佛教給我們,這是古時候講出家人,出家人享清福,清福是真正的福報,沒有副作用;清福是寂靜之福,心地清淨自在。可是世間人喜歡熱鬧,什麽地方他叫享受?歡樂場所,他認為那是享受。哪一個人不喜歡到歡樂場所?歡樂場所,實在講那個福後頭連著氣,不是一個好地方,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歡樂場所裡頭尤其最糟糕的是賭場,你看看人進賭場,多少氣死了回不了家,進入那個場所人都發狂。這個世界上許多大都市都設立有賭場,那個地方千萬不能進去,賭場你一進去,裡面那個氣氛(我們講磁場)不正常,我們進去之後就覺得陰森森的,感覺到寒毛直豎,一身都不自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賭場我去過一次,我不是賭,我是去看看,這個世間東西不能不知道,說起來我都知道,我都去看過。馬來西亞雲頂的賭場我也去看過,那個規模比拉斯維加斯小得太多。不是好地方。我們學佛的人常常講經,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定要去看看,看了我們如如不動,但是感覺得那個場所,在那裡頭一身都不舒服,那個磁場不好。

福要淨福,我們講經的道場這是淨福,念佛堂、禪堂都是淨福,讓你在這個地方身心清淨,真正享受到自在快樂。所以修道之人願意選擇在很清淨的地方居住,養道。人少,建一個小茅蓬;人多,建一個小道場。古人選擇地方多半是一般人很少能到的,不方便他們到達,才能夠保持清淨。現在人不行,現在我看到許多古時候道場也開了馬路,車可以直接上去。以前一定在山下要走路才能上去,有些人不能走路,他就不上去。現在人習慣出門都坐車,走幾步路受不了,所以現在建道場不修馬路,就可以拒絕許許多多人來擾亂。淨福範圍也非常廣大,譬如我們修六度,以布施來說,三輪體空就是淨福。《金剛經》所說的,你能夠離四相,修一切福都是淨福,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才是修淨福。

第十位尊者,「普光明相菩薩摩訶薩」。昨天我們也特別提醒同修們,這位菩薩表形相的,「相普」。這十位菩薩都與真心、本性、法界相應,所以名號上有一個「普」字。第十位,我們說最淺顯的意思,他的形相可以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一切菩薩的好榜樣,這才是相普的意思。怎麽樣修行才能給虛空法界菩薩做好樣子?這個菩薩裡面包括《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位要曉得,這二十尊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他們所證的果位跟普賢菩薩完全相同,無二無別,《華嚴》所說的究竟圓滿,任何一位都具足一切位。我們今天初發心,可以學等覺菩薩的德行,我們可以模彷、可以學習;等覺菩薩那麽高的地位,他也不捨我們初學人的因行。這才叫圓融,這才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話雖然是這麽說,實實在在講,我們今天這個形相怎麽能跟菩薩比?跟初果須陀洹我們也比不上,我們跟人家在一起也會慚愧莫名。那今天我們怎麽學法?我們如果能做到,現前出家人做到一切出家人的好樣子,在家人做到一切在家人的好樣子就不錯了,佛法決定興旺起來,佛法決定受到社會廣大的尊敬,受到社會一切大眾的愛戴、擁護、修學。所以要做出一個好形象給人看,這個重要。你講得再多,你勸人讀得再多沒用處,那個印象都不夠深刻;做出樣子給人看,給人的印象就深刻。所以諸佛菩薩在華嚴會上表演樣子給我們看,我跟諸位說,這二十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示現,他們現在地位都是等覺菩薩,而實際上,這裡面許許多多菩薩都是古佛再來。前面我們講過「道後普賢」,成了佛之後再退回作等覺位的普賢,倒駕慈航。為什麽這樣做?做榜樣給我們看,做出這個樣子讓我們來學習。

這種經不能夠含煳籠統念過就算了,那個不行。一定要記住佛的教誨,深解義趣,要對這裡面理事了解得愈深愈好。但是深解也不是我們想想就能做得到,要怎麽樣做到?要行到,你理解一分,你把這一分做到。解,行幫助你理解,解幫助你修行,解跟行相輔相成才能深解。如果你只是在這裡學,只是在這裡研究,天天聽、天天講,不做,你的境界就到此為止,為什麽?沒有深度。完全沒有修行,你完全在文字表面上,一分都沒有深入,古人的注子注得再好,你也是看它表面,你也不可能有深度,你體會不到。深度是講體會,字字句句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我們常比喻作佛法大海,佛法大海就是性海,就是自性的性海,哪有邊際?不行,那怎麽能成?行就是一定要把它做到。所以昨天雖然說得很詳細,今天不能不再做一次補充,希望我們對於每一尊菩薩,他的名號裡頭含義要懂得,我們抓住這個綱領,怎樣去學習。

下面有十位異名菩薩。前面說過,異是同中之異,同是異中之同,說明同異不二,才真正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確確實實是一個自己。《華嚴經》上所有這些菩薩,將來連這些神眾都包括在內,總有一百七十幾類,都是自己的性德,離開自性一無所有,全是我們自己的性德。佛常講我們迷了自性,通常大乘經上說這一句說得沒錯,我們聽起來,迷失了自性是一句含煳籠統的話,我迷失哪些自性?《華嚴經》上一樁一樁給你點出來。我們想想沒錯,真的迷失了,德普迷失了,慧普迷失了,行普迷失了,確確實實迷失。佛在經上講,自性裡面萬德萬能,這話不是假的,性德本具的。那個萬是個形容詞,比喻不止一萬,一萬太少了;那個萬是十,十代表圓滿,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十表大圓滿,表這個意思,萬德是表大圓滿,實在講是無量無邊。《華嚴經》讀過,如果能有一、二分的體驗,你這個人哪有不尊重自己的道理?我們常常勉勵別人,自己要尊重自己,要自重、要自愛。《華嚴》要是體會到一分、二分,這個人真的會自重,真的會自愛。能自愛就能愛人,能自重就能重人,一定的道理;凡是不能愛人的人不自愛,不能尊重別人的人不自重,一定的道理。他為什麽不能自愛愛人?為什麽不能自重重人?迷了!世尊一句話把這個根源給我們說出來。業障習氣深重的凡夫,如果不是這樣的大經,這樣長的時間薰習,我們確確實實對佛所講的話沒法子理解,理解深一層更難了。大經有緣在一起共同學習,無量劫的因緣,這是世間人講無比的福報,沒有大因緣、大福報你怎麽能遇到?

我們看向下經文,十尊異名菩薩。第一尊:

【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

我們要從名號裡面去想像它的境界,大海、夜晚,夜晚才有月光,白天哪會有月光?夜晚是非常安靜。如果諸位要有航海經驗的人,曾經坐船去旅遊的人,會有這個經驗,在大海當中,夜晚月光很好的時候,你在船上甲板上散散步,這個味道就能體會出來。佛經上日、月、燈明都是代表智慧,月光是代表清涼的智慧,特別怡人,這是表智慧之行。智慧之行是什麽?智慧的生活,行就是生活行為。你每天生活在清涼智慧之中,就好像夜晚在大海裡面看到月光,景色清淨深遠,海的景讓你看到很深很遠。生活行持裡面要依大海,海是性海,真心本性。生活在菩薩十波羅蜜之中,性海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智慧德能把它融在文殊的十度(十波羅蜜)、普賢的十願,這二十條。十度、十願都是依自性無量的智慧功德顯現出來的,就好像我們看月光清淨。不但海水深遠,天空更是深遠。以清淨心、清淨行,清淨心像虛空一樣,空中的明月,清淨行像大海一樣,莊嚴這個國土。莊嚴國土,用這個心行服務現前的社會,服務現前的大眾,這叫莊嚴。換句話說,每一尊菩薩所表的智慧德行,我們在生活上都用上了、都兌現了。這是我們天天念迴向偈,「莊嚴佛淨土」,你怎麽莊嚴法?落實在生活當中;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造福社會、造福國家、造福人類,這叫莊嚴。自己如果沒有清淨心、沒有清淨行,每天念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是在那裡喊口號,無濟於事,拿什麽去莊嚴?要拿我們的心地、要拿我們的行為出來莊嚴才行,才是真的,真實功德。

我們學了,學了一定要學明白,決定不能含煳,含煳籠統趕時間把這個趕過去,經是講圓滿了,一點用處都沒得到,這叫白講了。不如講個一句、二句,細細的講,我們真搞清楚、搞明白了,確實可以落實在生活上,我們做到了,做到這個形象就能夠影響社會,就能夠影響大眾,光照大千,意思在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十九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019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74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103-Andrew Zimmern:一名旅行者眼中的多元文化
為什麼我妹妹(7歲)不看小馬寶莉?但我喜歡?(?ω?)?
多元文化養育的太極拳

TAG:文化 | 新加坡 | 佛教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多元文化 | 儒釋道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