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承:儒家的起源與思想主旨(7)

  4、孔子中道的智慧

  孔子在《論語》里還有管理的智慧。剛才講的是對人的智慧,那麼對管理呢?怎麼做一個出色的管理者?孔子的《論語》里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智慧,這個智慧是什麼?就是中道,在《論語》第二十篇堯曰篇里,孔子說了四個字:允執其中。"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爾舜,上天的規則在哪裡?就是你的國家發展得興旺不興旺,它內在的規則是什麼?是爾躬,是你自己一定要勤奮,要自強不息。要怎麼做呢?四個字,允執其中。反過來講,如果你自己不能勤勉地從事政治管理工作,如果不能做到允執其中,結果是"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到那個時候,天下就會大亂。那麼,怎麼才不大亂?四個字,允執其中。"允執其中"這四個字是《論語》里關於如何從事管理,包括企業管理和政治家的極大智慧。我自己的體會,如果大家能做到"允執其中"這四個字,那你就把握了管理的精髓。大家今後無論從事什麼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允執其中了,你就能深刻體會到堯舜禹的智慧、孔子所說的智慧,你就會在政治管理上做得非常出色。

  什麼是允執其中呢?其實就是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在各種對立中,一定要找到中道,這個"中"不是說物理學、數學的正中的"中",它是各種力量在對比的過程中的那個"中"。我舉幾個例子,為諸位闡述什麼是中道。治理國家時,對外開放和以我為主就是一對矛盾,我要強調以我為主,又要海納百川學習別人,這就是一對張力,這對張力的中道是什麼?就是既要以我為主,一定又要海納百川,這就是中。如果完全以我為主,這就叫閉關鎖國;不以我為主,完全向別人學,這就叫全盤西化,都錯了。

  我們看中國的歷史,盛唐氣象,大唐初期,從李世民到武則天,既發展自己,儒家、道家、佛家在文化上可謂蔚為大觀,汪洋恣肆,唐詩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同時,盛唐一點都不封閉,唐朝高僧鑒真東渡,給日本帶去了先進文化,玄奘法師用一雙腳,丈量十萬里路,到天竺求取大乘佛法。盛唐氣象,既是以我為主,又海納百川,這就叫中道。可是到了明朝以後,尤其是明清之際,清代開始搞閉關鎖國,文字獄,使得民族生機一下子萎縮了。你沒有一個渠道向其他民族吸取營養,你做不到和而不同,中華民族一步一步衰落。所以,滿清閉關鎖國種下了一個惡因,果報什麼時候來的?就是鴉片戰爭。鴉片戰爭那麼多列強欺負我們,這個惡因在明清之際就種下了,只不過這個果報在鴉片戰爭之後才呈現,而且一直到了1949年,我們才重新站起來,這中間的苦難罄竹難書。如果堅持允執其中,永遠以我為主,保持大中華的特色,同時海納百川,永遠敞開胸懷,向世界其他民族去真誠地學習,這個民族怎麼能敗落?可是我們當時沒有做到。所以,以後一定要學習聖人的智慧,在治國方面一定要注意中道。

  我再舉例子,比如經濟和文化建設,我們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文化建設,靈魂的建設、心靈的建設、信仰的建設一條腿,另外一條腿是老百姓要吃飯、要富裕。這兩者之間一定要堅持中道,既要讓人民活得富裕,同時讓我們這個民族活得有信仰、有文化。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建國之後,老百姓一日十年,吃飯問題沒有解決,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文化、信仰建設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所以,我們習總書記現在為什麼那麼強調傳統文化,實際上就是對"發展是硬道理","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補充。這就是中道,比如在環境建設方面,很多人指責環境,可是大家想過沒有,一個由農業文明轉向信息社會和工業文明的時期,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實際上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堅持中道,不要以犧牲環境,犧牲後代子孫的利益,來謀取飲鴆解渴的發展,我們要保護環境。可是,我們也要社會的進步,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也要保護,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又是一個中道。你如果不做到中道,經濟沒有發展,就業解決不了,社會也有問題。空氣污染了,水污染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不可獲缺空氣和水都出問題了,我們發展的意義何在?

  再比如,近代史上列強欺負我們,階級鬥爭在當時的環境裡面,鼓勵中國人站起來,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客觀的說是起了作用的。可是環境變了,這個時候我們要安安靜靜的搞社會主義建設了,政策就要調整,怎麼調整?你要回到中道上來,這個中道就是社會的發展、社會的和諧、安居樂業。所以,大家以後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在管理過程中,在所有的矛盾和各種衝突之間,一定要找中道,不能偏。

  可是,有的時候,這個社會出了問題了,社會已經開始偏了,就需要"矯枉過正"一點,把社會發展趨勢給拉回來。就好比小平同志,改革開放初期,連飯都吃不上,那個時候不得不提出發展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當時那個社會狀態下,更多的是強調經濟發展。可是今天不能這樣,到今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濟社會取得一定程度發展以後,我們一定要重視中華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家園的建設。中華民族將來真正的強大,除了經濟富裕、強大的國防之外,還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價值觀,一定要有讓其他民族能學習和借鑒的文化和價值觀,那是中華民族真正屹立世界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中道。

  所以說,允執其中是一個非常大的智慧。我們很多時候實際上是偏的,我們人類的管理之所以出問題,其實是偏了。比如企業管理,業績好了我就有獎金,這叫物質獎勵。但是,單純注重物質獎勵,這個企業一定會死,為什麼?物質獎勵是能激發人,可是當企業經濟效益不好的時候,員工如果沒有利益了,他不就走了嗎?所以一個真正偉大的企業,物質的獎勵之外,還一定要建立企業的價值觀,這就使得企業發展的動力源,不僅有物質的積累,還有企業所塑造的那份價值觀的認同。這個時候,當企業真面臨困難的時候,即便是經濟效益差一點了,員工仍然有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還能凝成一股繩,使企業渡過難關,這個政策也叫中道。企業的激勵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價值觀的認同也是一個重要的舉措。這就是《論語》里中道的智慧,它對我們有非常重要的啟發。

  (二)人們怎麼做到孔子所提倡的境界和智慧?

  孔子的思想非常多,說完它需要很長時間,我們在這裡就稍微結個尾。孔子這麼高的境界和智慧,人們怎麼做到?這個問題就來了,孔子做了回答:"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做一個有仁義道德的人,我就能做到。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其實很深刻。孔子說,我講的這些高妙的境界看起來很有智慧,很有境界,可是他不懸空的,是人人都能做到,只要你想做就能做到,叫我欲仁,斯仁至矣。這背後傳達了中國儒家思想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什麼觀點?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大智慧。好比人人心中都有一顆光亮的明珠,這顆明珠有的時候蒙上污垢了,所以變得自私,變得狹隘了,變得愚蠢了。那麼,孔子說,只要我想做,我想把我心中這個珍珠給擦亮,讓它光芒四射,我就能做到,這叫我欲仁,斯仁至矣。

  孟子接著說過,人人心中都有覺悟自己的那種能力,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叫良知,而且這個良知人人都可以感受,怎麼感受?你哪天在河邊散步,一個人不小心掉到水裡了,也許你不會水,沒辦法去救,可是你看了一個人在水中掙扎的時候,心裡是非常難過的,這叫惻隱之心。比如,你坐公交車,好不容易排了一個座位,剛坐上過了兩站,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拄著拐杖,顫顫巍巍擠上車,就在你身邊,你什麼感覺?你如果假裝看不到老太太,那會如坐針氈,很不舒服,這是禮讓之心。所以,我告訴諸位,你看到很多事情的時候,是你的良心在起作用,任何一個人都有那個東西。比如,我們黨反腐敗,好多被撤查的官員痛哭流涕,他也知道自己錯了,也沒管好自己。他知道自己錯了,那就是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我們說,做了虧心事,心裏面難過,這就是證明那個良知在。孔子說,我說的那個智慧和境界沒什麼,是我們都能做到的,關鍵是你能不能把心中那個智慧找到,把那個大智慧找到,你願不願意真心去做。

  所以,我這裡給大家做一個小結,孔子的這個話,代表了中國文化一種非常重要的精神,誰能拯救人類,我提出這個命題。當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認為,一個造物主來拯救,中國文化不這麼認為,誰來拯救你自己?人類自己拯救人類,這就是孔子的一句話,叫敬鬼神而遠之。

推薦閱讀:

啟蒙思想導致廢奴?
思想複雜的人要怎樣回歸簡單,找到幸福?
《易經》卦爻體系中的性情思想初探
章立凡演講:民國思想界的歷史高度(2)

TAG:思想 | 儒家 |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