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夏雨清涼節要 智諭法師

釋智諭著:夏雨清涼節要作者:智諭法師夏雨清涼節要 作者:釋智諭 序 壹、正見慧解 《一、啟發智能》 智 慧 慈悲和智慧 智慧的本質 清凈心開智慧 智慧怎麼生怎麼障 不打妄想 圓顯悟性 清凈耳根 如如文字修 清凈心就是智慧 清凈心為因廣學多聞為緣 根本智與後得智 《二、入正知見》 學佛貴在正 學佛要有誠直心 起正見正思惟 先深而後廣 勇猛精進 開發二諦 實 相 不可住著有為法 一切法不可得 踏 實 人有死沒有 身體究竟是不是我 《三、慧解立行》 慧解立行 銷歸自性 入理入事 解義即修行 八宗並重導歸凈土 持戒念佛律凈雙修 以戒為基礎修學大乘法 深入大乘護持正法 貳、念佛法門 《一、信願》 至心聽佛號深契中道義 念佛心就是實相 起道念止情念(佛一午齋開示) 念佛心中無伎倆 念佛往生西方真正度眾生 應當發願 及早念佛 放下放下放下 《二、持名》 念佛功在制心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善心一處住不動 萬緣放下單提一聲佛號 心住一聲佛號 對治昏沉提起覺觀 念佛念到心定 《三、臨終正念》 願我臨終無障礙 持戒念佛臨終不顛倒 以堅決心持念佛號 往生西方二力法門(佛二午齋開示) 臨終正念 好語安慰臨命終者 助念存三種心 參、道人心行 《一、律已省非》 道 德 應學好樣 以人為鏡 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 改正自己缺點原諒別人缺點 常懷慚愧心不放逸不失初心 至誠懇切懺悔業障 問心無愧 直心深心迴向心 慎 獨 持戒不犯犯能懺悔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 聞過則喜知過必改 知過認過改過 當勤精進慎勿放逸 正己隨緣不生煩惱 《二、惜福培德》 少欲知足莫生貪求 節身儉口莫生奢泰 莫損福報 吃點小虧正是賺大便宜 苦我最先甘我最後 謙受益滿招損 培養道人心 修道人處下不處高 心愈下道愈高 忠厚與聰明 慈悲喜舍 除我利人 眾生忍法忍 肆、趣解脫門 《一、脫離惑業》 修學佛法要求解脫味 心清凈 恭敬一切 不起憎愛心 放下攀緣心 不動心得無上佛果 修清凈法身莫修業報身 有病不要煩惱 斷除淫慾 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 大丈夫不被業系 六道生死之因相及如何用功了生死 掙脫生死系縛 學佛了生死 一切心行不為後世作因緣 走上聲聞乘進趣菩薩乘 《二、清凈三業》 清凈身口意從口業防起 不犯口四過非佛法不說 不談是非 慎 言 聖說法聖默然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思善思說善說作善作 清凈身語意 三業不掉散 三業清凈光明照物 護根不放逸 發悲愍心三業清凈超度亡靈 《三、作人天師》 作人天師 出家真正的意義 出家人務實不務虛 出家要耐飢耐寒耐熱耐苦 情不空道空 為避世俗來出家出家豈再染世俗 道人無親以法為親 精勤則道成懶惰則道敗 持戒念佛作人福田消受供養 持戒念佛勇猛精進 精進佛道上報親恩 各自精進為報父母恩 自度度人自利利他 修道人利人不利己 不要怕熱應念眾生苦 以平等心迴向一切法界有情 伍、續佛慧命 《一、護法安僧》 建立正法幢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發揮菩薩精神 道德經法戒律支持佛教 不要名利只為建設道場 護持常住 忍讓和合護持常住 護持常住應有不足之心 和 合 大眾和合 忍讓和合 和合為上 《二、承擔如來家業》 承先啟後 作佛的法將 承擔如來家業 能說能行能學能做 安心學講經 上台能講經下台能做工 放舍自身成就眾生 內功外德 弘法利生皆以正法為基礎 《三、入世之道》 要作好僧不作名僧 不把佛法作人情 作時代的主人不作時代的窗飾 不求名利謙德最好 不要名聞利養 遠離名利 處世之道 處世間重在淡字 處世間不染世間 保持沙門魂 編後語 序   民國七十六年之後,眾弟子結集家師之結夏開示與平時開示,陸續出版了《夏雨清涼》 ( 共三集 ) 及《師父的話》與大眾結緣,深獲好評,再版多次。最近,圓明出版社簡澄鏞居士有感於一般書店不易購得,乃提議將之節要出書,以便流通坊間,普遍弘傳,廣利有緣眾生。  因此,由慧甫師發起編輯之事,並由慧道師、慧謹師等協助分類整理,俾便讀者披覽,易得受用。  本書所選取之內容共歸納成以下五類:   一、正見慧解:1.啟發智能 2.入正知見 3.慧解立行   二、念佛法門:1.信願 2.持名 3.臨終正念   三、道人心行:1.律己省非 2.惜福培德   四、趣解脫門:1.脫離惑業 2.清凈三業 3.作人天師   五、續佛慧命:1.護法安僧 2.承擔如來家業 3.入世之道  其中,若有多篇類似,則精選可含攝其餘者為代表。依如是等編輯原則,再經家師認可,今將以《夏雨清涼節要》之書名出版。惠敏奉命代為作序,因此得以再溫習家師之慈悲教誡,亦感懷老人家二十餘年教導之恩。      民國八十四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日 釋惠敏序於西蓮凈苑壹、正見慧解 《一、啟發智能》 智 慧 今天和你們講「智能」。這個問題比較深,希望你們隨緣隨力隨分聽取。   佛道的智能,和世間智能不同。世間所謂智能,是世智辯聰。這是我見,不究竟。同時,往往是非量。佛道的智能,所謂智,是分別法相;所謂慧,是洞達法性。   法相有分別,智者如實知,稱為智;法性無分別,智者如實知,稱為慧。這就是古德所說的:「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分別一切法是智,不作分別想是慧。   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分別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法,稱為智;一切法緣生無性,無性則空,稱為慧。   智者──燭有;慧者──鏡空。智,如實知一切有法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無自性即空,所以智者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慧,鏡空,如實知空是無性,無性能隨緣,隨緣現諸法,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稱為妙智能。就是金剛經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菩薩智能,修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緣者,燭有也;不變者,鏡空也。菩薩隨緣入生死而不住生死,所以稱為隨緣不變。不變者,涅盤也。菩薩證涅盤不取涅盤,所以稱為不變隨緣。   佛智究竟,稱「照而寂、寂而照」。照者,普度十方,分別一切法,稱為遍知。寂者,不動法身,不生不滅,稱為正。佛的智能是正遍知。   照而寂,雖然常化六道,常是法身。所謂「常六道常法身」。寂而照,雖然常法身,常度化六道。佛如實知如實證,究竟證到,所以常六道常法身;眾生不如實知,遍計執,識心計度,雖然是常法身,可是常輪轉六道。   此法說起來,如果廣說無量,略說稱為智能。智能不遠,在各人的性中。   世間智能,皆是識心計度,不究竟,總歸生死。佛道智能,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因為什麼呢?有即空,則有不可得;空即有,則空不可得。甚而言之,不可得亦不可得。既然是不可得,所以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希望大家精進上求。這是出家人的上求佛道。如果你一時聽不懂,下去以後,善思惟。 慈悲和智慧   今天有兩項有關修行的事和大家講。第一,我們能安安靜靜用齋,要起慈悲心。颱風來,不知多少眾生喪失生命,譬如我們放生的那些鳥,颱風不止,沒東西吃。剛生的小鳥,怎麼能生存?所以大家要起慈悲心。   慈悲心怎麼發起呢?各人精進修道,就可超度他們。希望大家精進辦道。   第二,昨天修學華嚴義海,講到智能,智能是母,生一切知識。世間凡夫,僅僅有一點點常識,好比小孩子,他知道一按開關,電燈就亮。比常識再高一點,是知識,但不是智能。智能知一切法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   聲聞乘人,知一切法皆歸寂滅,一切法空,這是二乘的智能,在不二法門中僅僅知道空,天台把這叫做入空觀。   菩薩知空就是無量,叫出空入假。二乘開慧眼,知道空,其實還是有,有法不了生死。凡夫眾生執一切法實有,落入生死。二乘執空,了分段生死,還落變易生死。菩薩知一切法假,知空即無量,逐漸了變易生死。佛究竟,無作。於空知無量,於無量知空,於有知空,於空知有,知此法不二,叫無作。無作,就是無生,空即是有,空不生;有即是空,有不生,一切法不生,這是佛的無作大智能。   智能就是一種力,在佛時叫十力,十力就是十種智力。在世間叫才,有才必須有德。德又稱之為仁,才又稱之為智。智仁勇,勇就是力行。這是什麼道理呢?比 如說,德和仁,叫仁德,等於有目標了。你射箭的功力到了,一定射中;射箭射不到目標,是智力不足。智能就是此力。   所以,智能莊嚴法身,沒有智能,不能莊嚴法身,其力未充,其力未足。文殊師利菩薩說,見生死邊際,但,不了生死,就是其力未充。   最後和大家講,各人切身的問題。大家都知道貪瞋痴不好,可是不能不起貪瞋痴,這是什麼原因呢?知道有目標了,智力不夠。唯有智力可斷。 智慧的本質   今天再和大家講,智慧的本質,智慧到底是什麼東西?就是我們天天講的無性隨緣、隨緣無性,無性隨緣謂之智,隨緣無性謂之慧,這是佛的正法。   智慧被兩種法障住。那兩種法?就是我見和我慢。我見是凡夫;我慢是二乘,叫增上慢人。這兩種人,不得智慧。   菩薩降伏我見我慢,初降伏,叫伏忍位,伏忍位在三賢──住位、行位、向位。初二三地叫信忍,華嚴經如來性起品講,這是佛的正法,所謂:「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皆悉寂滅性。」寂滅性就是無性。這是佛的正法。到四五六地,順乎此法了,叫得柔順忍。七八九地的時候,證此法,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所以七八九地得無生忍。無生忍究竟處,生也滅,滅也滅,生滅俱滅,寂滅現前,叫寂滅忍,這是十地菩薩、佛所證到的。所以,大家要是不知道這個道理,光起我見,光生我慢,從文字相、言語相去求,那叫緣木求魚。   佛說過,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不說得很清楚嗎? 清凈心開智慧   你們念佛要會念,光數念珠,數得很快,這是白用功,沒功德。   閱讀不妨閱讀,但,不是看經文就可開智慧。一定要有清凈心,才能開智慧。不然,不得智慧,愈看愈糟糕。   什麼是清凈心呢?清凈心是性空,性空怎麼會入?須入二諦。所以看經,要依二諦,依二諦看經文,則一切皆是佛說,大家切實注意到。   清凈心看經文,才能開智慧。並非多看,才開智慧。   大家不要胡塗,若證二諦,在禪宗叫見性,見性就是證二諦。 智慧怎麼生怎麼障   現在和大家講,智慧怎麼生、怎麼障。   清凈心是智慧種,一般人誤會,認為多讀誦可以生智慧,其實錯誤。佛說,多讀誦是禪定障,有禪定障的人,不開智慧,所謂定能生慧嘛,散亂心不生慧。所以般若經上說,一念不生般若生,心清凈到一念不生的時候,般若生,般若就是智慧。   生智慧有三種緣,障智慧也有三種緣。生智慧的三種緣,第一個是持戒,第二個修定,第三個發慧。佛說戒能生定,定能生慧,如果能夠持戒,修定,自然發慧。修戒定慧,一定可以了生死。如果不持戒能有定的,無有是處;沒有定能夠發慧的,也無有是處;沒有戒定慧,能夠了生死的,也無有是處。如果有戒定慧功德,此人雖弱必強,雖愚必智。   所以,記著,清凈心是智慧種,一念不生般若生──以戒定的功德生智慧。佛說過,生死煩惱要以戒捉,以定縛,以慧殺,這樣才能了生死。   還有三種緣,障智慧,第一個就是不持戒,第二個喜攀緣,如果人的攀緣心重,不發智慧,什麼原因呢?散亂心不生智慧嘛!第三個好憒鬧,這也是智慧障。發智慧,一定居空閑處,空閑處,外無憒鬧,內無五欲五蓋。   總說起來,持戒律,就可息你的攀緣心;持戒律,就可息你的五欲五蓋。   沒有智慧,而可了生死的,無有是處。凈土法門大慈大悲,要是至誠懇切求阿彌陀佛,也可往生西方。如果這三種障障得你念佛心都不真誠,往生也是無望,所以大家應該提高警覺,智慧是以清凈心為種。   清凈心怎麼得到呢?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香嚴禪師,修禪不開悟,天天善思惟,飯吃不下,覺睡不著,逐漸達到一心不亂的地步。有一天鋤土,往外一丟,有塊石頭打到竹子上,ㄆㄚㄌㄚ一響,他開悟了!這不是你多讀誦得來的,這是不思議法。真要到你開智慧的時候,睡夢中可以開智慧,靜坐中可以開智慧,工作中可以開智慧,甚而言之,走路的時候也可開智慧。   我們都是漸根人,不是頓根人。佛法踏踏實實,真真確確。我們漸漸地修,必可漸漸地開智慧。 不打妄想   保持住不打妄想,不散亂,不昏沉,不計較人我是非,一點一點開智慧。   如果一打妄想、散亂、昏沉、計較人我是非,間斷!能保持一段時間不打妄想 ,不散亂,不昏沉,不計較人我是非,開智慧。   這無量無邊。不是一下子開悟。一點一點開悟,可能是禪宗說的開悟。古德說,小悟無量,大悟十八次。 圓顯悟性   悟性,怎麼教它圓顯?祇須不障它,不可幫助它成長。你如果幫助悟性成長,反而障住。   孟子說,有人揠苗助長,到田裡看到自己田裡的苗,長得不夠高,於是往上拔一拔,使它成長。結果中午回家了,說我今天累壞了,我今天幫助苗成長了。他兒子到田裡去看,苗都死光了。   悟性也是這樣,不障它,本來就是了。幫助它成長,正是障住它。大家千萬注意到。不障悟性,不助長悟性。教它自己圓顯,圓顯以後,功德無量。   為什麼不障它?悟性是無作而作,作而無作。你要是幫助它成長,完全是作法,反而障住。 清凈耳根   我看見你們很多人。喜歡把耳機掛在耳朵上面,他不知道這樣妨礙道業。那是世間法,求學問的。我們修道不同,修道是要教你會「能聽聲塵的是誰?」這樣,一定六根清凈。   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於無為。把耳機放在耳朵聽,保證你學識一天天進步,名相越來越多。可是相反地,悟性卻越來越闇昧。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於無為,就近乎佛法的無分別心。得無分別智,則能分別一切,這叫正遍知。   大家要知道,你所聽的一切皆是有作法,有作法是生滅法,是隨生死流的。   佛道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而無作叫做定,無作而作叫做慧,這叫佛道。定慧要是增進的話,你的悟性自然增長。你不知道的事情,可以慢慢地知道,入理就深了。   大家注意到──要求耳根清凈。   耳根初攝的時候,有一種感覺──好象重聽,好象耳聾一樣。其實,不是重聽。那個時候,聲塵入於耳根,不擾亂意根。你達到這個地步,色塵入於眼根,不擾 亂意根,鼻、舌、身、意皆如此,那你的悟性就慢慢開發了。悟性開發以後,入理就深了。別人聽不懂的,你可聽懂,你可慢慢達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的境界。你如果光聽聲塵,增加一點世間學問,這是知解之徒,根本沒有用,希望大家切實注意。   真正的佛道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也就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希望大家警覺,不要再走錯路了。 如如文字修   今天講看經不可著文字相,一定要求其義理,這樣教理具足才能啟發智慧。   智慧如火,經文如膏,古人說以膏助火,膏就是油,以油助火,才得受用。如果是沒有火,僅僅是油,不能照物、照東西。有智慧火,則以經文為助緣,才能照遍十方。   所以大家不要取著文字相。取相,佛呵責為如狗逐塊。文字相都是假的,智慧才是真的。僅有文字不能生智慧,必須教理具足。   經上,佛說文字顯總持,總持離文字。總持,梵文叫陀羅尼,文字不過是要顯示陀羅尼法,可是陀羅尼離文字相。   大家如果能知道這個道理,文字相皆是你的助緣,如果取相稱為智障,不取相稱為智母。在梵文中智障、智母,都稱爾炎。   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於諸文字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心無所住,如此起修,稱之為如如文字修。   我講出來,聽也在你,不聽也在你。如果聽了,保證得受用,要不然,恐怕你白學佛一場。 清凈心就是智慧   如何增進智慧?很多人認為讀誦是增進智慧的方法。   智慧生長,是有因有緣。有因有緣,智慧才生。什麼是因?清凈心。清凈心的緣是什麼?廣學多聞。清凈心為體,廣學多聞為緣。廣學多聞依附於清凈心,否則,背道而馳。   好比世間人父母生子,子之所生,依母為因,依父為緣。母是其體,父是其緣。父緣可改變,母體不變,生子絕對不能離開母體。   如果有人只重讀誦,不知清凈心,沒有母體,怎能生子?那是愚痴人的想法。所以要記著,清凈心為因,廣學多聞為緣,如此,智慧才生。   如果沒有清凈心,佛說多讀誦是禪定障,障乎禪定,如果一障禪定,叫狂慧,不了生死,不得解脫。   什麼原因呢?所謂解脫,勉強說起來,解脫就是清凈心。失清凈心,怎會得解脫?所以廣學多聞、讀誦時,要注意清凈心,狂亂心不入。   所以古德讀經,先燒一爐檀香,好象對佛菩薩一樣,不敢絲毫大意,心不狂馳,然後讀經。不但是道人如此,世間人也如此,世間人有一句話叫「焚香夜讀」。現在人不同,不知道這個道理,看著電視讀書,那是白讀。   所以知道這個道理,始終保持清凈心。最好看經時,先合掌默念佛號,心確實凈下來以後再看。看不懂,合起經本來,念佛凈心,或者一天兩天,不一定,上午下午也不一定,它一清凈心自然發智慧。如果看到頭昏腦脹,還是死逼著看,沒用的。就算得到一點智慧,那是狂慧。   還有一點要注意,看經,看一遍,是一遍的層次;看十遍,是十遍的層次。因為經文里有教有義,義理要深入。如今天看的經文,和三年前、十年前所看的不同,今天看經則深入了,好象知道其真實義了,以前是懵懵懂懂。如果愈深的經文,須要一遍一遍地看,清凈心以後,再看,這是定慧等持。   因為什麼原因呢?廣學多聞,是能熏;阿賴耶識,是所熏。它不是一次熏進去的,如讀心經,一遍背不下來,十遍、百遍,一定背得過來。   所以,眾生皆不究竟,就算你懂了以後,不過是皮皮毛毛,還須要進步,究竟者唯有一人,就是佛。叫無上正等覺。大家不信,你看一遍的情形,和再看就不同,今年的水準比去年提高。因為等覺以還都要進步,何況眾生?   所以大家記住,有因有緣智慧生。清凈心是因,廣學多聞是緣。若顛倒執著,不得受用。   實在說起來,清凈心就是智慧,清凈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清凈心,智慧就是清凈心,可是這要八地菩薩以上才得到,得這地位稱之為陀羅尼。 清凈心為因廣學多聞為緣   今天和你們講,誦經有誦經的因緣,誦經要想解入,有其因緣。清凈心為因,廣學多聞為緣。   有人誤會,他認為廣學多聞就行了。不是的!無論世出世間法,皆以清凈心體 了解。如果沒有清凈心體,廣學多聞沒有用。   譬如說,你們校對稿子,就知道了。如果是甚深道理,非要心清凈,善思惟,深入以後才能了解;你們校對稿子光讀經文,有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意思。所以了解在清凈心,廣學多聞是緣。   清凈心是因,好比母體;廣學多聞,好比父親。生小孩子從母體身上生,不從父親身上生,父親僅僅是緣就是了。父親之緣可改換,母體不能改換。   佛法甚深,深到不可思議,最深的──無相法。無相法,你怎麼了解?以清凈心去會。所謂無住心就是清凈心,以無住心契合無相法,才能深入佛法。僅僅玩弄文字,不知道甚深佛法的。   所以以後你們注意到,誦經一定要善思惟──清凈心。了解佛法,有深有淺、有正有誤,要求他了解得深、了解得正,不可僅僅知道淺的文字相,不可認識錯誤。怎麼能使它深?使它正呢?這要了解二諦理。合乎二諦的,是正;不合乎二諦的,是誤。二諦甚深不可思議,合乎二諦的,深;不合乎二諦的,淺。如果不知道二諦,僅僅在名言相中,無法深入佛法。   佛法有教理行果。或者你們認為名言相,可以了解到教。不是的!教不離理,理不離教,僅僅知道名言相,不知道道理、不知道佛法。因為教理是體用之別。理 無以明,因教而顯;教無以立,因理而立。如果教沒有理,不成立;理沒有教,眾生不知道。教者俗諦,理者真諦,這是二諦。   我們真是大幸,得聞凈土法門,凈土念佛法門就是行法,直入無為。   所以希望大家以後看經的時候,要注意到清凈心。不要說甚深佛法,小孩讀書也是一樣,心不清凈,光看書本沒有用。大家如果不相信,深深去體會。 △看經時,不要思索,一直看去。虔誠相信,才能和佛相應;絕對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明白後,法自然現出。佛法是不思議法,總在虔誠恭敬中求。 △佛法深到不可思議。要深深求佛法,不以少為足;要時刻求進步;要究竟覺。 △演教,不要死於教下,是要起修。古德云:大開圓解,不了生死。修一分,是一分。 根本智與後得智   蓮池會時,居士問:「何謂根本智?何謂後得智?」   如實知實相無相,無相是根本智;實相一切相,一切相是後得智。知實相無相,是一法,一生萬法,能生萬法,是根本智。萬法由一生,是後得智。華嚴經雲,一即一切,一是根本智;一切即一,一切是後得智。   根本智又稱總相智,一切法皆以總相為相,由總相生出無量差別相,差別相為後得智。   所以根本智、後得智有很多名,根本智又名之為實智,後得智又名之為權智。根本智是無性,無性隨緣才能生一切法,所以是一切法的根本,名為根本智。一切法性相,皆以無性而生,所以稱為根本智。根本智、後得智,沒有先後差別。如果有先後差別,不叫二諦融通。   無性就是隨緣,隨緣就是無性,所以說根本智就是後得智,後得智即根本智。好比人照鏡,人的形狀是根本智,鏡子里照出的影子是後得智,可是人的形相,和鏡子里影像同時,沒有先後差別。   根本智又名之為實智,後得智又名之為方便智。在般若裡頭,根本智叫般若,後得智名之為漚和。實在說起來一句話,即是二諦。無性是根本智,隨緣是後得智。無性能隨緣,根本智即後得智;隨緣故無性,後得智即根本智。   在攝大乘論中,有五種後得智,都是方便智。其實要如實知,方便有無量無邊 。法門無量誓願學,即後得智。   名相了解不在重要,希望大家確實修行,才得實際受用。   最後談凈土法門的根本智和後得智。心中沒有一絲一毫雜妄想,才單提一句佛號。沒有絲毫雜念是根本智,單提一聲佛號是後得智。所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是後得智,無念是根本智。正因為無念而念,才叫根本,所以念是後得。念而無念,後得智即根本智;無念而念,根本智即後得智。   以菩薩修行和佛的境界而言,菩薩修行,不變,是根本智,隨緣,是後得智。不變才能隨緣,隨緣才能不變。在佛的果地上講,根本智是寂,後得智是照。寂而照,根本智即後得智;照而寂,後得智即根本智。   雖然介紹名相,重點在於修行,不要光求名相。 《二、入正知見》 學佛貴在正   末法時期學佛貴在正,不在多。佛法有兩方面──性、相。相的方面名之為教,性之方面名之為理。   如果教以顯理,理以成教,名之為正。如果有教無理,名為戲論,那是不正。你們學佛要注意到,不要光追求名相,認為那是佛法。   如果教以顯理,理以成教,是正法,沒有錯;如果有教無理,不是正法。希望大家注意到。   由教理而立修行,由修行逐漸證果位。在佛法中有四種,稱之為教、理、行、果。   唯識宗把性相(理、教)合為一說,稱之為境,根據境起行叫行,以行證果。其實他把教理行果,合併說為境行果而已。   所以大家修學佛道,有教有理是正法,是佛法。有教無理不是佛法。要有擇法覺分。   有教有理,能做到這一步,是你用名相;有教無理,是名相用你。要注意到。 學佛要有誠直心   學佛要有誠直心,誠直心就是光明之心。使你的心光明好比日月,沒有絲毫委曲之心,委曲之心就是弄小心眼。如果心誠直,才能感佛加被,使你得定力,開智慧,破惑業苦。這是很重要的,這是不思議法。希望大家千萬要相信。   什麼是惑,什是業,什麼是苦呢?所謂惑,就是貪瞋痴。貪瞋,在見思惑;痴這一項,通於無明見思。貪瞋痴不起,一切惑沒有。什麼是業呢?就是殺、盜、淫、惡口、妄語、綺語、兩舌。大家時時刻刻檢討,十項惡業不犯,就沒有惑沒有業。無惑無業,稱之為斷集。斷集者不過是斷惑斷業。什麼是苦呢?苦,總說就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死,見思惑造成生死,無明惑造成識名色六入觸受。   如果誠直心一發,蒙佛加被,你漸漸會感覺自己平安,定力智能皆增加。千萬不可動心機,一動心機,障住了,一被障住,恐怕你無量劫難以超脫。所以,大家記住,誠直心為道場,可以成佛,希望各自勉勵。   大家千萬不要認為,我動心機別人不知道。不是這樣的,你一動心機,諸佛菩 薩皆知道,天地鬼神皆知道,閻王那兒早有登記了。 起正見正思惟   末法時期,魔障紛起,我們大家,不管出家在家,要同心協力,保護正法船,不要在魔海里翻了。   所謂人間佛教,要把三界火宅變成清涼池,而不要把巍巍三寶,葬身於人間火窟。大家認清方向,把穩舵,保護正法船。現在驚濤駭浪大得很,如果不留神,這正法船不知什麼時候覆沒,希望大家提高警覺。   記住,以正見、正思惟,確定我們的方針,起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佛法領導世間法,以佛法覺悟世間,把人間火宅,化為清涼池。   基本上,人間佛教,是讓佛法成為一枝火中蓮,這一點,大家要確實認清。 先深而後廣   今天跟大家講學佛之道。   學佛好比入海行舟,先深而後廣。一定先入,然後自然就廣了。深即是廣,廣 即是深。   現在一般學佛的人,受到社會一種思想的感染,總喜歡「多」,流於「雜」。其實,學佛最忌諱的是一個「雜」字。過去章回小說總喜歡講「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就等於說十八般兵器樣樣稀鬆。他不知道先精。現在的博士是在精不在廣啊!   有一些人,他喜歡把各宗各派一切佛法都引進來,這不是學佛。這怎麼能深入呢?要知道,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就是深,智就是廣啊!   因為這個先深後廣的原則,所以自然地形成各宗各派。在中國這八宗裡頭,天台、華嚴、三論這幾宗,重於性理,深入性理,深得其大益處。唯識宗重於法相,也得益處。其餘的,禪宗、凈土宗、密宗、律宗,重於行。不過在這裡邊,禪宗、凈土宗、密宗,偏重於法性方面,律宗有一點點偏重法相方面。這個我們大家要了解。學佛千萬記住──不要雜。好象包袱一樣,一切我都包含容納,那是種錯誤的觀念。   你深入以後,自然就廣了。得其門而入,自然就廣了。 勇猛精進   逐漸入大乘,要記住,危險時是在將入未入之間,一定魔來擾。在將入未入時,一定勇猛精進,突破這一關,魔擾是擾,沒辦法了。   慢慢入了以後,有個感覺,對佛法如飢如渴,那稱之為餐法味。   入大乘,入深的話,漸漸得受用。   入大乘,方便就是二諦,二諦就是教理,就是法和義。入二諦可以慢慢得法無礙,至於詞無礙、樂說無礙,更深。   入二諦可得一點味道,再說法,很少阻礙;有人請法,不假思惟。   法和義在性里,不在識里。思惟在第六識,若問難,答出來往往不對。性里出來的東西,橫說也對,豎說也對。 開發二諦   二諦,在唯識論、瑜伽論稱世俗諦、勝義諦:法華玄義雲,二諦之名,見於各經。     其理甚深難測,正待開發,各宗沒有發揮徹底。希望你們發揮力量,開發二諦理。   天台、華嚴,我們沒看到整體敘述。三論宗吉藏大師二諦義不太完整。二諦義初初發現,上卷、下卷,吉藏大師向來著作很嚴密,可是二諦義不太嚴密,可以說不太成熟。以後又發現中卷,證明這部著作不很完善。以前二諦義祇有上下卷,後來改為上中下三卷,引敘道理很深,可是不太成熟。   希望大家大力發掘,可以說,二諦這個道理,還是處女地。大家注意到。   我忘了佛在那本經,雲無論弟子說、菩薩說、天說、化人說,祇要合乎二諦,皆是佛說。大家切實覺悟,不要光貪著名相,不是佛法。自古以來,大德們都說,不可入海算沙。智者大師說,應該去丈就尺,去尺就寸,舍掉銅錢換銀子,舍掉銀子換金子,舍掉金子換珍珠。有多少潛力,大家要發揮出來。   元旦修學會,要講「唯識與二諦」,唯識三性遍、依、圓。遍計執不入二諦;於遍計執知道虛妄即依他起,就是俗諦;於依他起知道世俗諦如幻,如幻無性,即圓成實。   入二諦後,先得總相智,逐漸得別相智。 實 相   不取著名相,叫念佛,怎麼知道呢?佛本是無,清凈則有,佛是實相。入實相者念法,法是實相。入實相叫念僧,和合眾,無諍是實相,僧是無諍,實相是清凈、寂靜、平等、無諍。什麼是戒?實相。六祖不是說「自心清凈自性戒」嗎?那是實相戒,大乘戒。   我問你們一句話,你們怎麼知道自己?要是所知道的是自己,能知道的是誰?要是你知道這個道理的是你自己,能知道的又是誰?如果你說,能知道的是我自己,那所知道的是誰?都不是。你不求不知不聞不問,原來就是自己! 不可住著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什麼是有為法呢?凡是有生滅相的,都是有為法。有為法是生滅無常的。   舉例子說,名聞利養,皆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興衰、毀譽、稱譏、苦樂,皆是有為法。大家不要隨著有為法轉。   如果廣說的話,凡是世間事相,皆是有為法。我們對有為法,可以知道,不可以住著。因為有為法是緣起的,緣起無性,住著就是遍計執。   所謂「知法不住法」,就是對有為法應該知而不住。   什麼是知法不住法呢?就是──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分別一切法,就是知法。不作分別想,就是不住。   希望大家勤加觀察。不可住著有為法。 一切法不可得   今天和你們講,一切法不可得,你們不可生有所得心。   世間人認為,名利可得,妻財子祿可得,天天爭名奪利,以致於沉醉在煩惱之中。   若人起有所得心,一定有貪;貪就生出瞋;一切法本不可得,他起心要想得,就是痴。貪瞋痴生一切煩惱,造一切惡業。   你們要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有漏法無漏法不可得,世間法出世間法不可得,聲聞法菩薩法不可得,佛法外道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你們為什麼還起有所得心,起煩惱呢?   四諦法苦集滅道不可得,十二因緣法不可得,六度萬行不可得,甚而言之,佛 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甚至無上菩提,不可得。   要是知道一切法不可得,就可以破無明了。心經上說,無苦集滅道,無十二因緣,無智亦無得,那有法可得呢?   或者大家迷惑,認為:無上菩提怎麼不可得?不可得大家為什麼修佛道呢?   佛說的不可得嘛!佛在經上說,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這不就是告訴大家無上菩提不可得嗎?不可得正是無上菩提。不得一切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間人愚痴,總在無所得當中起有所得心,實可憐愍。   龍樹菩薩有一句偈,我時常和大家講:「若人見般若,是人被法縛;若不見般若,是亦被法縛。」下面又說:「若人見般若,是人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這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見般若、不見般若,都被法縛?又說見般若、不見般若,都得解脫,什麼原因呢?   若以有所得心,見般若、不見般若,皆被法縛。若以無所得心,見般若、不見般若,皆得解脫。   大般若經說,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一切法。簡單說,以無所得為方便,知苦;以無所得為方便,斷集;以無所得為方便,修道;以無所得為方便 ,證滅。   什麼原因都無所得呢?一切法緣起性空,故不可得;一切法本來畢竟空,故不可得;一切法一相,故不可得;一切法無相,故不可得;一切法無生,故不可得。   希望大家不要再迷惑。在名利當中生有所得心,是愚痴人的行為。 踏 實   求觀世音菩薩,還是求你的心。問觀世音菩薩要如法正問。佛法講正法,不講神神鬼鬼。一切因果都是業力。   善惡皆是業,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眾生有所問時,我們是凡夫,要以道理答之。不以事答之。小孩信佛心清凈,自然用功,一定考上。觀音菩薩是尋聲救苦,不是管家婆,信佛要信正法。   末法魔很多。說凶說吉,都是魔。這些邪法不離貪淫。   邪魔侵犯當如何?正念現前。念佛是正念,念佛最好。念佛念到五陰皆空。正如光,魔如風,風吹不動光。一心念阿彌陀佛,魔就不能轉你。我沒神通,就堅決念阿彌陀佛,能把你怎麼樣?   邪魔想侵犯你,一心念阿彌陀佛,把身心皆空。   凡夫都執著身心。佛能入一切無礙。眾生被心心所障住。但不障於佛,佛心無所住。眾生所執不外我人眾壽相。無我人眾壽相就無所障礙。凡夫在善惡有漏之中,造惡業運氣自然不好,造善業運氣自然好。   佛與眾生業不同,佛沒煩惱故不受報,眾生有煩惱故受報。    一切法畢竟空,五陰皆空。   廟裡看地理是使眾生歡喜(順眾生心,度眾生)才看地理。度眾生最要緊的一點,使眾生歡喜。若出家人窩窩囊囊、鬼鬼祟祟,不能度眾生。出家本來放舍一切,穿的服裝儀容是為度眾生故。為什麼出家人要穿長衫,令眾生歡喜故。   問地理,要先問自己心。佛告持地菩薩,欲平大地,先平自心。世間法如幻如化,出家人為度迷惑人故。   從道理說,只要心善,一定可以改變。心惡,好地理對你沒用,是唯心造。毛病出在心,不在地理,心不夠才會問神、問菩薩。   一切法本來畢竟空,心不空,一切法就不空。心是法。行善得善報,善報從行善來,心不善沒善報。行惡得惡報,惡報從行惡來,心不惡沒惡報。   要想求解脫,先求你的心。先解脫心,再求解脫智能。阿羅漢得心解脫,不受 後有。凡夫心天天有所住。居士住家庭、錢財、事業、淫慾。淫慾念斷就不受他限制。   學佛不求神通、福報。學佛在求不受閻王限制。唯一辦法增進道德。唯有煩惱斷、道德高,閻王才不能奈你何。   不受世間法限制可以離開世間法。離開五欲、五蓋、十惡。如果還在欲蓋中怎能不受限制。修學佛道就要離五欲五蓋十惡。   地理沒有,在地理中怎不被地理限制?淫慾沒有,在淫慾之中,怎不被限制?抽籤沒有,落在簽中,怎不受限制?在業力當中,不受業力限制不可能。   拜佛、拜菩薩可以消業,不敢說一拜佛業全消盡。要長期念佛、拜佛,業自然消。三世諸佛以三大阿僧祇劫消業成佛。 △說十分,不如作一分,身體力行。 △你們把筆記影印,那是別人的血肉,得不到益處。所以,學佛要踏實,不要怕頭疼。 要付出相當的耐心、相當的代價,才能得到法。以後學佛要踏實,一步一個腳印,這樣才行;不可以飄飄浮浮,投機取巧,學不到的。 人有死沒有   我看見你們有很多人,天天為些不急之務操心,真正切身大事反而不注意到。我今天提出一個問題,大家善思惟。人死以後為鬼,鬼死以後生天,……構成六道輪迴。可是我們知道,滅法不生,火滅了不能再著,那麼人死為鬼的話,到底死沒死?死了的話,誰去做鬼?鬼死生天,既然能生天,到底死沒死?這個問題大家善思惟。如果有一天你證到了,你可以在六道輪迴之中,見你歷劫的親緣。   過去祇夜多尊者,他有一生要出家,他太太百般地阻攔,但擋不住他,太太叫他小兒子去求他,他小兒子很小很可愛,他說,爸爸,你要是出了家,誰管我啊?祇夜多尊者當時心軟了,出家念頭就打消了,墮入地獄之中受苦多劫,從地獄出來,又托生人道,出家修道,證成阿羅漢。   有一天,祇夜多帶著弟子進城,有一隻小鳥,唧唧叫,祇夜多笑了。進城辦完事情,出城以後,弟子問他說,師父,你進城的時候看見小鳥叫,你怎麼笑了?他說,這隻小鳥,就是當初,不叫我出家的那個小兒子,他現在墮入畜生道,所以我 看到牠笑了。   大家知道,如果你親證此法的話,你也可以見歷劫親緣,他們沒死嘛,不過改頭換面就是了。   希望大家不要光忙些不急之務,真正切身問題,反而不精進。   你是願意做祇夜多呢?還是願意做那隻小鳥呢?希望大家善思惟。 身體究竟是不是我   大家學佛都很精進,在佛法中懂得不少,現在有一個謎讓大家猜一猜,這謎很難,大家慢慢地猜。自古以來,猜對的沒幾個。如果你能猜對,你得解脫。   我們知道,我們被身體所障,現在大家猜猜看,這身體究竟是不是我?如果身體就是我的話,我的身體是由父母的精血所成,那我的身體是父母的身分;如果父母的身分就是我,父母的身分是男精母血,那一切眾生的男精母血都是我。   或者有人說,父母的身分不是我,父親的身分不是我,母親的身分也不是我,父母和合才產生我。這個於道理不合。父親的身分沒有我,母親的身分沒有我,兩個沒有我加起來應該還是沒有我,怎麼兩個沒有我加起來變成我?不合道理。所以 ,父母身分一定有我。   如果父母身分有我的話,那有問題。我們請問:父母沒出生以前我在那裡?他沒出生以前沒他的身分啊,那時我在那裡?如果父母沒出生以前已經有我,那父母的身分不是我,他沒出生以前就有我了嘛!再換句話說,如果父母沒出生以前就有我了,那何必等到父母再生我?那不是重複嗎?假定說父母沒出生以前已經有我,那有我一定有體性,因為我是有法,有法一定有其體性,如果我已經有體性,何必等到父母再生呢?   或者說,父母沒出生以前那個我,有是有,不過他沒有體性。如果法沒有體性,等於虛空,我等於虛空,怎麼說有我?橫說豎說,想不通。   如果有人猜對了,想通了,你得解脫。我們知道自古以來得解脫的,只有幾個老祖師。大家不妨費點腦筋猜一猜。 《三、慧解立行》 慧解立行   慧解立行。怎麼才能慧解?教理,教必須融於理,理必須建於教;如果教不融於理,狂慧,如果理不融於教,外道。所以說,智能雖尊,非定莫深。然後才立行。如果不從教理,沒有慧解,怎麼能立行呢?   佛說信解行證,信是教,解是理,行是修行,證,然後才有證。慧解才能立行,學佛要像入海行舟,先深而後廣,深一定要證。   佛在經上說,信者發願,願生彼國。佛說,汝等當信是如來誠諦之語,才和大家講,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信者請進來,不信者各隨所安。沒有辯諍的,道理就是這樣。 銷歸自性   如何銷歸自性?這個法門沒其它技巧,吃飯、穿衣、睡覺就是了。   吃飯的時候,老老實實地吃飯,不要起妄想,不著幻化(幻化即非為正法)。 睡覺的時候,老老實實地睡覺,不要起妄想,不著幻化。念佛時也如此,不要起妄想,不著幻化。   老實吃飯,老實睡覺,老實念佛,就「老實」二字而已。   如果你能老實吃飯,老實睡覺,老實念佛,沒有出定、沒有入定,沒有妄可斷,沒有真可證。過去心已滅,未來心不生,現在心不住,你所修的和諸佛所證的一,沒有分別,那是大德你的自性。   現在大家應該覺悟,不吃飯是著幻化,不睡覺不過是著幻化,求神求鬼還是著幻化,皆非正覺,大家應該覺悟。   記住!吃飯老實吃飯,睡覺老實睡覺,工作老實工作,念佛老實念佛,就對了,這叫銷歸自性。 △學佛階段:  一、入名相──凡夫位。  二、出名相(知名相是假名)──小乘偏空,離假名。  三、入理(自然出名相)──菩薩位。    四、出理──佛位,得大自在。 可怕在入名相後不出,無藥可救。從經中出來,才得道,即:雖洞達三藏十二部經,不受拘束。 看經的目的,是使自己的佛性圓現。經藏如油,可助火而燒。 入名相後,要有求出之心。理者法性,入理者登地菩薩。所以,天天看經,要有求出名相之心。見幻即離,離幻即覺,無所離處,當下圓覺,不必外求。看經,要用經,不被經所用,叫大丈夫;初向道,要不被煩惱所用,要有「用煩惱之心」,對煩惱不起心。 入理入事   入理容易,入事難。入事就是入方便。   入事是融理入事,是入方便,得方便智,得別相智;入理得總相智,得實智。那些人入理呢?六地得實智。那些人是入事呢?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圓滿方便智,我們不夠那程度,不夠那資格。   你們先入諦理,然後以理融事,就可說法圓融,所說皆不離佛法。   我們不能像菩薩一樣、像聲聞聖人一樣,我們是凡夫。僅僅儘力修習而已。 解義即修行   大家千萬不要輕視解義。解義即修行。你解甚深義,愈解愈深,深到了相當程度,豁然開通,所以,解義即修行。   千萬不要起卑下慢心,說我重於修行,我不學這一套,那你錯了,佛法不二嘛!   深深解義,深深解義!天天求法,天天求法,到了時候他會豁然貫通,哦!生死原來如此! 八宗並重導歸凈土   今天跟大家說修行要領,佛法修學有所不同。在學方面要廣,八宗並重,我們講經時就知道,八宗皆有所引證。修要專,因為什麼?因為眾生根機不同,一定採取一個法門,一個方便。   大家修凈土,不可說其它各宗不對。因根機不同,故採取凈土法門,其實佛法是和合一味,號召大家「八宗並重,導歸凈土。」   為什麼導歸凈土?我們根機只有修凈土。八宗皆是佛所說,同是一根生,不要互相排斥。千間大廈不是一根柱子支起來的,如果排斥其它各宗,是滅佛法的,八宗支持佛法,滅一宗則少一宗。大廈絕對不是一根柱子可支持。所以號召大家,八宗並重導歸凈土。   我們念佛為什麼始終保持一個腔調?因臨命終時,為苦所逼,起大苦惱,若聲調太雜,一時記不起來。   大家都知道,平時修行失念,不知道這句偈,怎麼念來的,必須把它念得滾瓜爛熟。所謂失念,是想不起佛號怎麼念的,甚至念阿彌陀佛,自己都不知道。平時都如此,何況臨命終時,大苦所逼,心慌意亂,根本記不起來怎麼念。所以始終一個腔調,念得滾瓜爛熟,準備臨終那一剎那,佛號自然起來。   念佛採取一種腔調,並不是其它腔調不好,是要大家種入第八識。不相信,一個腔調一個腔調轉變,臨命終時大苦所逼,一定記不起來。   有很多念佛人,佛號念得很好聽,那不管用。雖然旋律美妙,那是戲台上八式,不管實用。   學宜廣,修宜精。出去講經,千萬不可批評其它各宗,我們修凈土宗,不可能八宗都修,大家知道這要領,學一切經,學一切律,要培養這一聲佛號。命終時, 天崩地裂,千經萬論一點用不上,唯有一聲阿彌陀佛佛號用得上,可救我們。   臨命終時,救你的,不是千經萬論,是那一聲阿彌陀佛佛號。   各法門好是同樣好,都是佛所說,恐怕不是我們這根機可用得上。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記住,我們是八宗並重,導歸凈土。 持戒念佛律凈雙修   佛法有二門,解門和行門,解門是幫助行門的,若只求解門,沒有用的。   行門大略有四種,禪宗、凈土宗、密宗、律宗。其它各宗也有觀行,如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不過還是解門多,其理玄奧,難得受用,因和眾生根機有一點不相合,自古以來都採取禪、凈、密、律。因有具體辦法,具體層次,使眾生可能受用。   大家看你的根機,在那一項上面,能得利益,可修那一項。如果不能得利益,則趕緊改過來。   凈土宗最方便修,臨命終時,一聲佛號提得起,可救你。若僅重於解門,不會 行門,臨命終時,大苦逼迫,一切經論毫無用處,僅憑小小知解,想得佛道,等於用釣魚竿,釣火車頭,一點用不上。   採取看那一門和你適合,是禪宗?凈土宗?密宗?律宗?我們是持戒念佛,律凈雙修。   記住,行門和解門要並重,解門是幫助行門,無解門,則行門不正確,不管禪、凈、律、密,無解成外道,難得正確,為了修行正確的緣故,才求解慧。解門是文殊開始,行門是普賢圓成。所以說,文殊為始,普賢為終。   看你們很多人,僅重解,不了生死,臨命終時,起大恐怖心,解怎用得上?我們是律凈雙修。臨命終時,持戒生好處,念佛得往生,是靠得住的。恐怕到那時候,唯有一句佛號能救你。   現在結夏已過了一半,還有兩個月,希望大家各自用功,救自己的慧命。 以戒為基礎修學大乘法   大家修學戒法很好,戒法是成道的基礎,不過千萬要明白開遮持犯,不可執著於戒法。   佛告迦葉(迦葉是頭陀行第一),說,迦葉你堪任護持大乘法。所以,我們要以戒為基礎,修學大乘法。   佛告迦葉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戒隨順波羅提木叉,住善律儀。如是之人,如來賜給他人天之樂。四眾弟子,若能降伏四魔,如來賜給他四真諦,得滅盡解脫。若四眾弟子,求如來藏,信大乘常住法身,如來以薩婆若水而灌其頂。薩婆若,翻譯一切種智,就是佛智,灌頂,受佛位,稱為法王子。   所以,大家要以戒為基礎,修學大乘法。 深入大乘護持正法   苦心培養你們多年,就是希望你們能接棒,深入大乘,護持正法。   正法是般若,金剛般若經說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正法是離相無住,所以它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還是講正法。   離一切相,就是於諸法離相,於一切法離一切相。   於諸法離相就是實相,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諸法實相。不過,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從因上說;諸法實相,從果上說。有很多名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中道義、圓覺……都是正法。華嚴經講「法界緣起」,法界是實相,緣起是諸法,還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著相追求,正法即滅。不過,正法離一切相,是於相離相,不是在相以外有無相;如果相以外有無相,是斷滅。相是無相之相;如果於無相外有相,是定有。   正法就是這樣。現在正法要滅了。佛去世太久。法運如此。我們凡夫難以挽回,不過盡我們力量,能度一個人,就度一個人。末法時期,魔已經打入四眾弟子當中。這是法運的關係。……希望你們能深入大乘,護持正法。   正法意義,又深又廣,今天和你們講,是大略地講。如果你們入了的話,就知道離一切相是離一切作法,即一切法就是無作法。你們可以演繹這道理,有很多可知道。離一切相不著隨緣(著隨緣是遍計執),不著隨緣就不著相。即一切法就是無性。希望你們大家本此努力。貳、念佛法門 《一、信願》 至心聽佛號深契中道義   念佛法門,大家都知道目標是一心不亂。所謂一心不亂,並不是心裡什麼都不想,那錯了。一心不亂,是把心制於一聲佛號,不動。所以,最好的辦法,至心聽佛號。   有人說,住心於一聲佛號,那不是有念嗎?無念是佛,有念是眾生。這個人他沒修過念佛法門,他只知道從理論上說,他沒踏實地修過,如果修過以後,他就知道了。住於一聲佛號,才真正一心,真正不亂。心中無想是外道,叫無記法,斷滅空。他不知道,念就是無念,無念就是念。如果在念以外另有無念,那是斷滅空,此人落於斷滅空;如有在無念以外另有念,那是定性有。著二邊不會中道。   制心於一聲佛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深契中道義。大家修久了就知道了,不可從理論上面,光虛談理論,那是沒有用的。不過我告訴大家,這個法門,並不是一天兩天可修到的,要下一番苦功夫。   所以,奉勸大家,最穩當的法門,求阿彌陀佛接引,光憑我們自己的力量是不 夠的。佛號一起,就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來接引我往生極樂,這樣才保險。 念佛心就是實相   今天和大家講一點修行的方便,希望各自用功。   我們念佛心,就是實相,大家各自去體會。   單提一聲佛號,把自己的心住於一聲佛號,久久用功,沒有妄想。妄想是取相,沒有妄想就不取於相了,這個時候就是實相無相。   各自去體會,不必空談理論。你如果念佛念到妄想沒有了,自然會歸實相無相。   當然無相之時,心中了了明明,那就是實相無不相。不必從理論上求,從實際修上去體會它。   實相無相境界,是照而寂;實相無不相,是寂而照。   照而寂的時候,照就是一念不斷,寂,就是無念。體會到這個地步,就知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是實相,不必他求。實相法只在你的心,也不必他求。   諸法實相,就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不過這個境界要你念佛念到妄想沒有了 。如果妄想紛飛,煩惱紛飛,不會體會到的。所以,如果你體會不到,求阿彌陀佛接引,念念求佛慈悲,求觀音菩薩慈悲,接引往生。   今天和大家講的,不是理論。告訴你這個境界,希望各自用功,體會它。   你們起煩惱、起妄想,自失大利。   △凈土法門最可貴。三藏十二部所稱讚的,皆是凈土。佛說的經,不外說一個「佛」字。法界清凈,唯是一心。法界清凈,是凈土;唯是一心,是佛。   △佛說一切法,對治一切心。眾生有苦,教念觀世音菩薩;落惡道,教念地藏王菩薩。 一句佛號念到底,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也是阿彌陀佛。何必分別?不二法門。法身是一。 起道念止情念(佛一午齋開示)   念佛,要注意,要起道念,莫起情念。古德講,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眾 生就害在情念上,情念重,不得出離六道輪迴。   什麼是情念?佛教講有六情,世間法有七情。六情者,眼見色生情,耳聽聲生情,鼻聞香生情,舌嘗味生情,身接觸生情,意念法生情。七情者,喜、怒、哀、樂、愛、惡、欲。喜怒一對,哀樂一對(哀是悲哀,樂是快樂。),愛惡一對(愛是愛著,惡是討厭。),欲是慾念、欲貪、情念、淫慾。   不管六情、七情,都害眾生。所以,念佛一天,大家觀察自己,不要起情念。   什麼是道念?全心是阿彌陀佛,全心想往生西方極樂,是謂道念。   如果情念不動,則能制心一處。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念佛就是教你制心一處,心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一心不動。   如果制心一處,心則清凈,不被六情所擾,心凈佛土凈,即得往生。希望大家各自努力。   大家回去以後,如果能夠起道念,止情念,保證你日日變化氣質,漸漸轉凡成聖。 念佛心中無伎倆   今天和大家講「念佛心中無伎倆,清凈平等就是佛」。大家要甚深體會清凈平等的可貴。清凈在菩薩因地叫不變,平等在菩薩是下化眾生之行。清凈是上求佛道,平等是下化眾生。   我們念佛為何?清凈就是無量壽、不生不滅;平等就是無量光、橫遍十方。念佛保持心中清凈平等。   清凈是無量慧,平等是無量福,佛福慧兩足,從清凈平等來。   以前有一位法師在山中修行,一切虎狼皆不怕,如同一家人一般。人問法師,你是不是有神通?法師說,幾十年我不用心機就是。現在還有法師住山,也不用心機,沒大成就,有小成就。有一隻蜻蜓飛來,法師手指伸出,蜻蜓飛到手指上就是了。   念佛心中無伎倆,清凈平等就是佛,希望大家各自精進。最後我把它點破,我是號召大家修道進德,修道進德才能轉凡成聖。原來清凈心是道,平等心是德。釋智諭著:夏雨清涼節要(2)作者:智諭法師 念佛往生西方真正度眾生   念佛是二力法門。恐怕自己自力不夠,念念要求阿彌陀佛接引,念念要求阿彌 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求觀世音菩薩慈悲攝受。   千萬不要像有一般人,說是:「我不求往生,我要留娑婆度眾生。」龍樹菩薩說,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才能度眾生。   最低限度,你要有八種行,才能不染於世間。   那八種行呢?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有這八種行,可以天上人間不失人身、不墮三塗。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得解脫,他僅僅是少分不染世間,因為還要到欲界來嘛!   這八種行要是不具足,佛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我們凡夫眾生,可以有其心,然而沒有其力。   大家都知到,得八種行是那一位的人了?初果須陀洹。不然三塗有分,遑言度眾生?   凡夫要立志度眾生,一定要持戒念佛。佛說持戒生好處。持清凈戒的人,天上人間不墮三塗,可以方便行度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所謂「聞法即得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才真正度眾生呢!   要不然,自度尚且不暇,怎麼能說度眾生?   所以,往生西方,真正是度眾生的道路。希望大家念念求佛接引,往生西方。 應當發願   佛傳留下來佛法不簡單。   世間無常。智能者如實知,愚痴人起煩惱。   事情一定有變化,安忍,發菩提心。   要願一切眾生皆往生。他們被業障障住。   時時懺悔。   發心:無論到什麼地步,害人之心不可有,願一切眾生皆得往生。記住,願一切眾生皆得往生。   從古以來,佛法受了多少魔難。三武一宗。民國時代,沒收廟產開學校,八指頭陀到內政部請願。北洋軍閥辯不過八指頭陀,氣起來打了八指頭陀一嘴巴,八指頭陀沒講話也沒生氣,就念阿彌陀佛,回去以後就往生了。   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有阿彌陀佛接引,甩手就走,不貪戀。這一剎那來接,這一剎那就走。   念佛要發願往生。如果不發願往生,念佛號沒有用。   阿彌陀經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慧解立行,凈土念佛,也要慧解,發願就是。   慧解沒有行,也不行。所以釋迦牟尼佛弘法,第一是文殊,最後是普賢。   △一切願中,「往生」願第一。   △要仗阿彌陀佛加被,有事不計較我,裝傻瓜,傻瓜往生。不要作聰明人,要作傻瓜,求往生。   △我現在確實相信:阿彌陀佛不是假的,因果不是假的,菩薩住世也不是假的。本著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佛,一定得受用。 光陰一去不回頭,要至誠懇切、毫無懷疑,死心塌地,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給阿彌陀佛。你們都光為自己打算,不信阿彌陀佛,應付公事。如果一拜佛痛哭流涕,一念佛痛哭流涕,一定往生西方。 △聽人家說別的法門好,我的心動了,怎能忠於阿彌陀佛?要一心念阿彌陀佛,一即一切故;不可對阿彌陀佛不忠,不忠怎能往生? 記往:無論什麼時候,對阿彌陀佛不可不忠。好象孝父母一樣,別人家父母再富有,我對父母還是孝。   △千萬不要等來生,痛哭流涕也要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   △念佛,為何不至誠懇切?沒發大心。若發大心,能至誠懇切,若刀在頭上,不知何時落下,就至誠懇切了! 所以,修行人不求無難。有難,就至誠懇切;有病,能至誠懇切(病重,不知何時咽氣,就至誠懇切)。有病,正好念佛;人罵,正好念佛;心懊惱,正好念佛。如:有人推你時,站得最穩,所以,修佛道不求無難、無病、無煩惱。有煩惱,正好念佛。大家好好念佛,保證往生。平時至誠懇切。臨命終能痛切求往生。   △念佛法門功德無量,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帶業往生。 見人,為介紹念佛法門,教懺悔,持戒念佛。能勸一人念佛,一人得度;勸萬人念佛,萬人得度。 聽此法門,深感佛恩。天天記住,願生西方,絕對得度。佛號一起決定心求往生,別處不去。 我們大家都發心,盡此一生,盡量弘揚凈土。末法時期,沒有別的法門救眾生!   △末法時期,魔長道消。要以孤臣孽子之心,信仰彌陀,稱讚彌陀,禮敬彌陀,弘揚彌陀。 及早念佛   健康的時候,身體好的時候,要念佛,機會難得。有病的時候,要念佛,來日不多,早做往生準備。病重的時候,趕緊念佛,正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的時候。   希望大家各自努力。 放下放下放下   大家都知道,修念佛法門,須要放下。有人不知道,他認為放下,放下財產、金銀、身外之物。同時要知道,我和我所、憎愛二心,皆要放下,才得往生。   黑氏梵志經,佛告黑氏梵志說,放下前際,放下後際,放下中間。放下前際,則無生;放下後際,則無滅。放下中間,則無住。無生、無滅、無住,則無我。   大家都知道,我是有生,是前際;有滅是後際;有住是中間。佛說一切法無我,眾生虛妄執著。如果無我,我都沒有,怎麼有我所呢?所以應該放下我、我所。既然沒有我和我所,怎麼會對我我所起憎愛二心呢?應該放下憎愛二心。   我和我所,我稱之為人我執;我所稱之為法我執。人我執構成煩惱障,法我執構成所知障。如果沒有人我執、法我執,斷煩惱障和所知障。   大家放下以後,就斷煩惱障和所知障。斷煩惱障可以得涅盤,斷所知障可以證菩提。涅盤屬定,菩提屬慧,定慧二道,是無上佛道。無上佛道由於放下而來的。   不是光放下身外之物;放下我和我所、放下憎愛二心,自然成就佛道。   黑氏梵志經,佛說放下前際、放下後際、放下中間,就是說一切法無我。希望大家不要再執著於我,放下!放下!放下!才得往生西方。   *******   △這一念怎麼對?怎麼錯?放下就對,放不下就錯了!放下!就是四聖。 慎防一念,此念凡夫一定起,但要觀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起惑,覺遲就是現行,定要受苦報。 業受二報,善、惡二報。若修凈業,才可往生西方。凈業是放下。 修行不難,放下就是。   △始終記住:「我」不貪。貪從「我」來。大家落入三塗六道,都從我;遇到環境,先起我。我要是不起,天下太平,是佛。 念佛,自己聽得清楚,當中沒有我,沒有我,妙湛總持不動尊。   △怎樣才能放下我執呢?要生氣時,教他不生氣,就是放下我執。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大家要持戒念佛,求生西方。 要放下人我執、法我執。先放下我是男人、女人,再放下我是人。   △有什麼放不下的?生死輪迴,無常、不實;過去、現在、未來,是假的。 放不下者,過去心放不下,現在心放不下,未來心放不下。 放不下,要念佛。阿彌陀佛有定、有慧。煩惱時,想阿彌陀佛是我父、母,是我皈依處。   △初學放下,叫賢人。 完全放下,叫佛。 此心凡夫亦可發。 看見男女色,放不下,是退道心。 放不下,是地獄。放不下,才把沒有的當作有,落入人道、天道……。 都放下,假名西方凈土。   放下的人,往生極樂,成佛。   不來不去,叫如來,是放下,是道心。   不生不滅,叫如來,是放下,是道心。   不垢不凈,叫如來,是放下,是道心。   不一不異,叫如來,是放下,是道心。   中道義,叫如來,是放下,是道心。   實相(無相,一切相),叫如來,是放下,是道心。   要起觀照,修佛道。   一起念,考慮自己,是不是放下?   所受供養,能不能消受?若放不下,滴水亦不能消。   放下,不哭,也不笑了,也不去攀緣了,也不吵架了。   想我要成佛,是沒放下;放下,當下就是佛。   想我要往生,是沒放下;放下,當下就是西方。   你們天天退道心。退道心,會墮地獄。若道心不退,決定往生。   你們沒發心,一天二十四小時,不知道亂想些什麼?   你們沒想到:心攀緣,想些見不得人的事,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類眾生。   凡夫有一方法,你們若想辦到──觀照自己,放下。永恆的放下,就是得道。徹  底的放下,就是道。   一起攀緣心,就是退道心,頭出頭沒。   要想往生,不必問師父、問佛、問任何人,祇要問自己。   要觀心無常。有人自師其心,無法可救,千萬不要以心為師,要以佛為師。   道心退,空消信施;道心不退,堪受十方供養。每天起真正道心,足以受十方供養。   真正一切放下,最起碼是離染人。   喜歡出去攀緣,就是放不下。   凡夫只要下決定心,一定可以放下,就是聖人。佛不過是放下的人。   △自己不下決心,沒有人能救得了你。   △起煩惱時,想到死,什麼煩惱皆可放下。 十念法門,最後一念為念死。念死之一念,有大好處。真正念死的人,念佛必至誠懇切,看破、放下,不會打妄想、打昏沉。 念死,修一切法門可以成就。所以,印光大師將「死」貼於床頭。   △念佛一定要念到一個程度──心中無物。若有很多事情不了,叫眾生(心中有物,叫眾生)。萬緣放下,一切放下,叫心中無物。好好念去! 心中無物,心中光記阿彌陀佛,光有阿彌陀佛,得證往生。「念不一,不生極樂 。」 念佛要求往生,若不能往生,念佛作什麼?真誠心念佛,懇切心念佛,念久了,自然知道往不往生?自然會到唯心凈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往生,是往生心中之凈土。 十方佛國土,不出我一心。   △大家攀緣心太重,重則為執著,執著則分別。分別是二法,二法是生死。生死,不是西方。西方,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放不下之事太多,古德為了放下,隨緣消舊業;大家不是隨緣,是染緣,所以與人競諍。 佛教比丘隨緣、無諍。徹底悟到無諍,求生西方,叫無相心念佛。 大家求往生,其實不想去。   △六根貪著六塵,叫做業障。業障有煩惱障、所知障。 脫出六塵生死關,叫做往生。   △佛七,不要求感應,要求心清凈。心清凈,自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必得往生。   △佛七,不同平時念佛。佛七,要勇猛心;平時,要長遠心。 清凈心一發,佛自知,功不唐捐。   △不要說「我沒有時間念佛」,阿彌陀佛,就是時間(無量壽);阿彌陀佛,就是 空間(無量光)。 大家要多念阿彌陀佛,這是一服好湯藥,吃了,才能救命。   △念佛是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生活分不開。 念佛最大的效果,是可以使眾生減少煩惱、業障,不落苦道。所以,念佛要知道如何消業障、除煩惱。 佛加被我們,是要我們念佛時不起煩惱、不造惡業。   △念佛要時時刻刻不忘。天天用功。天天用功,日久方成。大家念佛可功不唐捐,到臨命終時,就知道念佛功不唐捐。念佛第一,看佛經是幫助,真正得受用的是念阿彌陀佛。   △大家要照我所說的念佛法門去修,如果發善根,可以不受閻王那一關。 平常不要計較,計較人我是非,逃不過閻王那一關。盡此一生,好好去修,要發善根。   △善根發,內為菩提心,外為六度。會注意戒相,不犯。對淫慾,會厭惡。所以,要起不念作意。要求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加被,以發大善根,往生西方。   △一天念幾萬聲佛,拜幾百拜佛,不算修行;要心清凈,才算修行。 念幾萬聲佛,總有一、兩聲心清凈;拜幾百拜佛,總有一、兩拜心清凈。若不念 、不拜,怎麼會心清凈?要點在: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阿─彌─陀─佛。   △要好好念佛,把心清凈下來。過去惡業會翻起,唯一辦法──念阿彌陀佛;壓不下去──一心念阿彌陀佛;若業障不消,還會起──用佛號,死心念佛;再以後,可能不起──業障消了! 《二、持名》 念佛功在制心   今天告訴大家念佛用功的辦法。念佛,不是空空念一句佛號。有用功的法門。要點在制心。如果你念佛不攝心,沒有用。你發現你的心跑掉了、散掉了,趕緊把它捉回來,安置在一聲佛號上,天天這幺用功,久久用功,若干年以後,你的心才慢慢地、漸漸伏下來了,那時你會開兩種慧:開無漏慧,近小乘法;開中道慧,近大乘法。我們不夠資格,大略能開無漏慧已很知足。   各人觀察自己,我的心跑掉了、散掉了,到別處去了,趕緊念佛,教你的心制於一聲佛號。如果你的心散掉了,那是太可憐了。   平時,什幺樣的人可以得成就呢?不用心機的人。   你們出坡做事,當然要用心;事過無心,不可記在心裡頭,憶持不忘,那總被六道輪迴所限制。   如果有一輩人喜歡用心機,這個不得了,遲早要到業鏡台前去。所以大家記住,事過無心,這樣才能得成就。   還有一個要點,制心禪,並不是獃獃地無想,那錯了,走入外道了。制心要怎樣呢?要使你的心朗朗(就是清楚明白)而寂寂(不散亂),雖然是你的心寂寂,而朗朗,如果僅僅的什幺都不想,那是愚痴法,是六道根。   記住,念佛功在制心,你久久用功,可知道你念佛功夫深淺。   我們看出來,四種念佛,觀像、觀想、持名、實相,唯有兩種念佛制心最好,就是持名與觀想,都在制心。如觀像,教你心不亂啊;觀想,不是教你隨自意亂想,要按照十六觀經,一步一步觀,還是一心不亂。可是最方便的是持名。實相念佛直接入一心,沒有方便;持名念佛有方便。   所以,你的心假使感覺散亂掉,隨外面的環境轉了,趕緊念佛,用功。   我特別提出這法門,大家要留神用功,救你自己。   譬如你們做事的人──執事僧,難免用心機,如果發現心有負擔了,心散亂了,心被系縛了,趕緊念佛,念幾句佛號,把它住於一句佛號。佛號念清楚聽清楚以後,叫朗朗寂寂,朗朗一定是寂寂,事中不留心。   希望大家,各自用功。千萬不可用心機,用心機,遲早自己受害。閻王老爺殿里的業鏡台上,那都是用心機的人,到閻王那裡還用心機:「我沒有做那些事!」好!到業鏡台去,就現了。現出來的,你自己做的自己看,跑不掉的!所以千萬注 意到。   制心法門是無上法門,佛所傳,大家還記得「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吧?天台家立凝心禪、制心禪,再進一步就體真禪了,那入聲聞四果道了。所以,制心一門很重要,希望大家本此而修。   大家不相信自己觀察,如果你如此用功,會感覺你的心好象獼猴一樣,沒有一剎那停止,如果要教它停止,唯有停止在一聲佛號上。它沒停止叫什幺呢?生死流!停止在一聲佛號上,叫涅盤流。不相信你現在觀察,現在你的心就沒有停止。   △修行不簡單,也很簡單,只要抱住一句阿彌陀佛,心不亂就是。辦不到,沒有辦法。   △不昏沉、不散亂,如騎馬,馬隨人;否則,人隨馬,不得作主。不能作主,不能轉凡成聖。所以,靜坐要作到心清凈、心明白的地步。   △佛號不斷,阿彌陀佛離你不遠;散亂昏沈,無常大鬼在你旁邊。   △用盡全身的力氣,對治昏沉,是為發心求證;若隨妄想(散亂)、昏沉,是生死路。   △不可故意損減睡眠。真正用功,不昏沉、不散亂是。如將軍臨陣,不敢眨眼。佛號舉起,好比一把寶劍。   △心裡亂想,是攀緣六塵。精進者六塵緣影心不起。打坐者,心清凈,不被六塵束縛,叫靜坐,叫佛。行住坐卧,以皆擺脫六塵緣影束縛,叫靜坐。   △初學佛時,在靜處修。學久了,千軍萬馬營中,還是定中念佛;臨命終時,還是定中念佛。   △隨緣修,是一種最高的修法。走路、作事、吃飯……佛號不斷。   △念佛在行住坐卧一心不亂;念佛不談是非,不起貪瞋痴。 不可言「作僧眾事耽誤念佛」,不可言「說法耽誤念佛」。若作僧眾事能念佛,勝過在房內才能念佛百千億倍;若說法度一人念佛 往生,勝過在房內打坐念佛百千億倍。   △若念佛、打坐凝滯、停頓,則看經、拜佛……以修慧;若看經不耐煩,則念佛以修定。總要定慧等持,才能消業障;否則盲修瞎煉,增加業障。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今天開示念佛法門,念佛有一法門,叫制心法門。發現自己的心跑掉,打妄想隨境轉,趕緊抓回來,住在一句佛號上,一心求往生,一心想見阿彌陀佛,這是制心的法門。   大家的心,一定經常跑掉,你祇要提高警覺發現,發現時,趕緊念佛,又跑掉,又念佛。   天台方便禪,稱之為制心禪。我們制心念佛法門和他不同,他在聲聞乘,我們是圓頓大乘,住在一句佛號上,究竟佛果,一乘教法。   龍樹菩薩稱之為,善心一處住不動。少室六門稱為識心無一動念處,心住一緣,就是這法門。什麼是善心一處住不動?三性當中有善、惡、無記。惡法不修,無記法不修,修於善法,善法究竟可成佛,成佛時叫眾善普會。   弟子問佛,世尊,無上佛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起不作,云何可得可證?佛說行一切善法,自然得者。什麼原因呢?何為善?何為不善?取相是不善,不取於相是善。心有所住是不善,心無所住是善。執著於人我、法我,是不善;不執著於人我、法我,是善。起煩惱障、所知障,是不善;不起煩惱障、所知障,是善。有所得是不善,無所得是善。所以說,究竟處是佛果。   佛就是諸法實相,實相諸法。諸法實相,諸法不可得;實相諸法,實相不可得 。這就是至善,也就是佛果。   念佛要這樣修,記住,自己起觀照,觀照不是叫你取相,觀照自己心要清凈,稍微有起心動念處,趕緊抓回來,住於一聲佛號上。所以龍樹菩薩說,善心一處住不動。   有人問文殊師利菩薩:「何法不生?何法不滅?」文殊師利菩薩回答:「不善不生,善法不滅。」這就是制心念佛法門。 善心一處住不動   今天講修行的真實義。我發現你們之中,有人盲修瞎煉。有的不吃飯,有的不睡覺,有的不倒單,有的尋神覓鬼,他認為是修行,那正是墮地獄的。   你們之中有教人邪法的,這要不得,害眾生慧命的。你們作課打坐,可能睡得很高興,那你是自誤誤人,此身一過,牛頭馬面,不知道,實在可怕。打坐的人,痴痴獃獃坐在那裡,那是愚痴法。   真正修行打坐怎麼修?心住一緣,也叫心緣一境,也名之為心住一境,心一境性。   龍樹菩薩說,善心一處住不動。在三性之中有善、惡、無記,簡別惡法、無記,須善心一處。   實在說起來,就是阿彌陀經所說的「一心不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如果你坐在那兒痴痴獃獃,心中一念也沒有,那是無記法。要教善心一處住不動。心一境性,住於一緣,不散不亂,那才是正修行路。再打坐的時候,就如此修。不可落入惡法、落入無記。   你們不是修惡法,就是修無記法。不吃飯、不倒單、不睡覺,那是無記法。求見神見鬼那是惡法,皆非善心一處,要以此教眾生的話,一盲引眾盲,一同入火坑。   如果心住一緣,心一境性,一心不亂,它不單獨是定,而是定慧等持,叫清凈心。再打坐往這裡用功。   有兩種法破清凈心,一種散亂,一種昏沉。你們大部分打坐,不是痴痴獃獃落入無記,就落入昏沉,通體無明。你能活多久?不及早下手用功,到臘月三十那天到來,你將什麼法對付生死啊?希望大家注意。   善心一處住不動,此法修行最好。最方便的方法,單提一聲佛號。在一聲佛號裡面,沒有別的雜念,這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最高修行法門。希望大家各自 努力。   打坐的時候要注意到,如果心單提一聲佛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那就是涅盤。才一起心動念,就落入生死。 萬緣放下單提一聲佛號   今天和大家講,萬緣放下,單提一聲佛號。   萬緣放下,把興、衰、毀、譽、稱、譏、苦、樂,能為後世作因緣的,放下。為後世作因緣,就是現在作因,後世受果報。   那幾種法使後世作因緣呢?有三項:善、惡、無記。善,是貪念起的;惡,是瞋念起的;無記法,是痴念起的。都應該放下,單提一聲佛號,念念求願往生,念念求佛接引,隨緣度日,等待往生。希望大家都往這兒用功。   隨緣度日,就是不為後世作因緣,一切心行,不生貪瞋痴,這樣不被娑婆所系、所留,念念求見阿彌陀佛,求願往生,求佛接引,就得成就往生因緣。希望大家各自努力。 心住一聲佛號   念佛在求一心不亂。求一心不亂的辦法,是沒有妄想。心住一聲佛號,就可達到一心不亂了。   心住一聲佛號,有幾種方便:   像聽佛號,可以使你心住一聲佛號;再就是三三四的辦法,可以心住一聲佛號;再就是觀自己有沒有妄想,若有妄想,就令其除滅,也可心住一聲佛號;再就是觀察自己清凈心,一念不生,也可心住一聲佛號。   不過,這幾種方便,可以交互運用。譬如說:   聽佛號,剛一聽的時候,沒有妄想,不久的時候,亂想又起,這個時候,如果還用聽佛號,就不太方便,不能制心一處;就改用三三四,制心一處。   剛三三四,心沒妄想,念不了十聲八聲,心又起妄想;可以再改換用「觀察妄想、除滅妄想」,也可制心一處。   初一用的時後,可以制心,不久的時間,心又散亂;可以再改換用「觀察清凈心」。   就這樣,幾種方便交互運用。   如果你還有其它的方便,也可以交互運用。   不妨大家試試看,這個辦法可能有效。   大家念佛的時候,試試看。總教他心住一聲佛號,自得益處。 對治昏沉提起覺觀   打坐念佛是對治散亂昏沉的好辦法,你如果能突破昏沉這一關的話,進步會很大。   先對治煩惱,妄想紛飛時,以佛號對治。這也有幾種人,第一種人,真正用功對治,妄想逐漸不起了。這個時候他身體可能會震動,有人疑惑是八觸發動,不是的,八觸發動在初禪以前,這是血氣的關係,表示覺觀力不夠了。   初初對治震動,深深地吸一口氣,慢慢地吐出來。如果再重的話,趕緊睜開眼睛。如果你隨他去的話,輕的會進入昏沉。有的人站著煮飯、坐著辦公,一靜下來就震動,再重就是魔。   所以,要提起覺觀,提起覺觀就是作意。現在把作意方法和大家講一下:震動不久以後就昏沉;有的人不震動,馬上暗相現前,直接入昏沉,身體歪了,頭垂下 來了   如果你能夠提起覺觀,用作意對治下去,你可能進入欲界定,以這個功德,求往生,是有希望的。在這個時候,你趕緊用念佛的方法。念佛方法對覺觀最好用了,既可對治昏沉,又可對治散亂。   昏沉要是對治下去以後,心中會出現一種相,這種相好比房間沒有風,點一盞蠟燭,一點也不動,靜靜地,亮亮地,雖然亮亮地,可是他一點不動,真正得到這個境界時,斷出入息。   我們辦不到,我們只能稍微嘗到這種味道。大家要發心,把昏沉對治下去。不要隨他暗相起,要起明相觀照。明相觀照,就是用覺觀,覺觀就是作意,作意就是提起覺觀。   有的人真正用功,初初對治散亂,慢慢對治昏沈,昏沉對治後,得定意,這有很大受用。有人散亂沒有對治,直接打昏沉,那個沒有救藥,有這種情形的,要趕緊用功。   昏沉有時節睡眠,大家自己觀察就知道。早晨這個時間打昏沉,別的時間就輕了,這是你的時節睡眠。早晨容易昏沉,用什麼辦法對治呢?用覺觀,用作意。對治一次,慢慢就輕了,三次以後,保證你不再昏沉。   用作意把昏沉對治下去後,作意就要舍掉。作意、覺觀是分心、散亂心。怎麼說呢?初禪以前都用覺觀,初禪就舍覺觀了。只要對治下昏沉,就不用覺觀,取定、取靜。如果再昏沉,再散亂,又用覺觀,斷斷續續地用。   如果有人不是昏沉,就是散亂的,希望你趕緊用功,要知道,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今天和大家講的都是實在的修行要領,希望大家切實入心。   △念佛,生死心要切,有如劊子手站在旁邊,那敢打瞌睡?要願阿彌陀佛接引往生。 念佛念到心定   每天念佛要有定數,剛開始定數不要太多。慢慢增加。念佛一定教他不起妄想。   一定念佛念到心感覺定定的,才有往生希望。如果心還動,不可以。只管用功,念佛要念到心定沒有妄想。所以大家要切實用功。   有一天念佛念到自己知道,心有定意了,與西方才相應。   古德講,念佛要念到心在自己的腔裡頭。   △念阿彌陀佛,要把功德念出來。功──不起貪瞋痴,德──不起身三口四,即去十惡業,則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不管定中見佛、夢中見佛,是見自心。 見佛,若有佛光,佛光無暗,見之清涼。是為誠敬所感,還不是清凈心,但已令人敬佩。要保養聖胎,繼續努力。 真正清凈心,想見佛就可見佛,想見西方就可見西方。這不容易。   大家若有境界,也不必起歡喜心,應以平正心、平等心、清凈心,繼續努力。若無境界,也是進步,一片清凈故。   總要以無我心,不可有一絲一毫的我念,自私自利。若以我念,則八萬四千劫永不見佛。   大家要繼續努力! 《三、臨終正念》 願我臨終無障礙   昨天和大家講,四種念佛,功在制心,可是修其它法門,也是在制心,那麼,念佛法門和其它法門的制心有什麼不同呢?其它法門制心是自力,念佛法門制心是自力佛力二力。唯有念佛法門二力。這是出於什麼呢?四十八願!念其它的佛名,稱揚諸佛功德經說都有其功德,可是唯有阿彌陀佛,念其名號就可往生。這是願力。   因為靠自力,末法時期靠不住;雖然是佛大慈大悲,可以使你帶業往生,可是你心力羸弱,信心不堅,臨命終時,很容易招來障難。所以念佛時,念念要「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時時刻刻,要不忘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念念中要想往生極樂。如果佛不接引,你怎麼帶業往生呢?所謂帶業往生,是佛接引啊!所謂佛接引者,是你心愿強、信心強;你信心不堅,自找麻煩,怎能夠蒙佛接引呢?所以大家注意到。   念佛的制心,是二力法門,其它的法門也制心,是自力法門。二力法門是不是要兩個心?不是的。你要是一心向於阿彌陀佛,制心一處西方極樂世界,就自然具 有二力。因為佛有慈悲願力要接引眾生,我們要以信願力求願往生,二願相應,即得往生。不需要再另起一個心。念佛法門制心一處,就是二力。   所以,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除去實相念佛,其餘的都是二力。當然實相念佛也是二力,如果達到那個程度,也是佛接引,因為佛有四十八願。大家注意到,切實忌諱自己信心不堅,心力羸弱,那佛接引你也接不去。要念念求見阿彌陀,念念求生西方極樂,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此心一起,二力具足。   所以,我們末法時期眾生,由於信心不堅,心力羸弱,說不定我們臨終有障礙。所以平時要發這個心,念念不忘。   大家要知道,禪、密、律、天台、華嚴、唯識、性空,皆是修一心,不同的是自力,唯有阿彌陀佛凈土法門是二力。當然你要修彌勒凈土也是一樣,但它也是自力,彌勒沒發過四十八願。修藥師法門也可以,但沒有說藥師佛親自來迎接。唯有四十八願,二力法門只有這一門,其它法門皆是同樣好,二力只有這一門。   我還告訴大家,二力功德如何產生──不造十惡業!千萬記住。如果你還造殺、盜、淫、惡口、妄語、綺語、兩舌、貪、瞋、痴,不感二力,西方沒有這種眾生嘛!   所以,我們命終時有障礙沒障礙,不知道,趕緊一心念阿彌陀佛,願我臨終無 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 持戒念佛臨終不顛倒   發現有些老年人有點胡塗,今將厲害關係講一講。   如果貪瞋痴重,臨終時一定顛倒,一顛倒,不得往生。   平時無貪心、瞋心、痴心,到臨命終不顛倒;如果貪瞋痴心重,年紀大一定糊塗。如果顛倒胡塗,難以提起正念念佛。如果有這情形,趕緊起恐怖心對治。最好的辦法──持戒念佛。   如果貪瞋痴心重,臨命終時一定業報現前。或者冤家現前,或者惡相現前。對治的辦法也是持戒念佛。戒律如果持得住,魔障、業障不能侵。正念持得住,念念中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大家千萬注意,不要以為自己平時貪瞋痴心重,別人不知道,如果臨命終業報現前,一定失掉正念。如果顛倒妄想,失去正念;如果不顛倒,能提佛號正念。   但是,這有兩個,一個是業,一個是願。提起正念求往生是願力,起貪瞋痴心顛倒是業力,如果業力超過願力,一定墮入六道。   這不是了解就好了,一定要修。平時持戒念佛,願求往生,堅持到底,一定消業障。如果業力增加,貪瞋痴增長,願力自然消退。   各個老人要是發現有點胡塗,要注意,就是痴心太重。不是沒有貪瞋心,是在貪瞋痴心中,痴心特別重。各人要時常觀照自己。   其實說起來,不管有沒有貪瞋痴心、顛倒,只要持戒念佛就對。如果不起心對治,臨命終時,後悔來不及。人身一失,萬劫難復!   △古德臨命終時,也苦。定慧有了,可以不失正念。如玄奘大師,命終也苦。 定慧深的人,才能預知時至。解用不上。念佛可逐漸增加定慧。 要修定慧。古德臨命終時「預知時至」,不過是定慧。定慧從那裡學?從戒。戒如何學?不起貪瞋痴,定慧增長;斷淫慾,定慧增長。定慧增長,臨命終時可以不失正念。預知時至,往生西方,從此來。 至誠懇切心,就是定慧。   △見別人命終,想到自己,保不定無惡報現前。所以,要念佛消業障修功德。   △有人病,應去看。但病者不能起依賴心,沐浴更衣要堅持著自己作,養成忍耐的 性,臨命終時才能正念現前,往生得度,有病不要忘 記念佛,不管苦到什麼程度。這樣叫了生死。 天天念佛,天天修,就是等那一剎那。臨命終時,八苦交煎。「門無過客窗無紙,爐有冷灰席有霜,老僧自有安閑法,八苦交煎也無妨。」才了生死。 臨命終時,往生西方,靠一「忍」字。 以堅決心持念佛號   平時要以堅決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求往生西方。要把此心養成金剛一般,堅不可拔,你命終時,不管一切苦,心不失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的正念。   如果平時悠悠蕩蕩,不以真誠心念佛,臨命終時一定失念。如果失念以後,你隨著異熟果報,再入六道輪迴,那就苦了。   現在有名有利,有勢力,要想皆是無常,唯求見阿彌陀佛,唯求往生西方,這個心才能堅持。如果你現在有疾病,不要只求其好,要趕緊念阿彌陀佛求往生,這是信號。如果只顧色身好,那好比是漏瓶盛水,總希望其滿,終必滴水不存。智者所不取。   所以大家注意到,你就是把佛號念到金剛一般,是否到時候臨終無障礙,是否到時候你失念不失念?那還不一定,何況你悠悠蕩蕩呢!雖然是想往生,想解脫,背道而馳,不得其果,千萬不要落入異熟果報!   感異熟果報,在意業里有兩種法,一個如意,一個不如意。如意的是貪,你有沒有?不如意的是瞋,你有沒有?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憎愛二心感異熟果報。   大家知道,如果不蒙佛接引,難逃枷鎖。所以,念念之中,至誠懇切,求佛接引! 往生西方二力法門(佛二午齋開示)   要想往生西方,把貪瞋痴慢疑惡見放舍,不放舍,被業所系,不得往生。放舍是自力,佛接引是他力,所以往生是二力法門。   有人貪心起,放不下,這人不能往生。什麼原因呢?臨終時,貪心起,引導他輪迴六道;瞋心、痴心,皆輪迴六道。這種人,佛接引他都接引不去,自己不想往生嘛!   再就是我慢心,粗淺的,某某人對不起我,某某人對我好,我怎麼放得下?這 貪瞋痴慢,平時用功,放下,還怕臨命終障礙;如果放不下,更危險。我說一個實在的故事:有一個老居士,念佛功夫很好,在世間很享受,有兩個太太。病重,要臨命終了,因為念佛功夫好,佛像現前!他自己說我看到極樂世界了,可是,臨終障礙,小太太跑去,哭著說,你命終,我和小兒子如何生活?他心動了,說,不要緊,我寫遺囑,不會不管你的。此心一動,喊:不好了,西方境界沒有了,阿彌陀佛不見了。眼前一片黑,地獄相現。……這就是臨終障礙,何況是平時貪瞋痴慢。   你們修凈土法門,疑當然少,惡見也少。可是有四項──貪瞋痴慢放不下,這是實在的,我看得很清楚,你們不知道。能否往生?很危險。你們有的人說:「我這事非這麼辦不可!」親緣眷屬放不下,怎麼往生?所以,要想往生,第一,求佛接引,第二,沒貪瞋痴慢。發個心,佛現在接我我就走,沒絲毫依戀。不可說,我回去看看我兒子……。所以,自力要放下貪瞋痴慢,二力才具足。   說點深的。貪瞋痴慢,都是妄想,沒實在的,都是虛妄想。妄想有兩種,比貪瞋痴慢細,一種是第六意識自己起,另一種第六意識和前五識同時起。如果貪瞋痴已經薄了、輕了,進一步對治這兩種妄想。   第六意識自己起有一種特徵:想過去,想未來,這使你不能往生力量百分佔八十,你們都有,自己知道能否往生。你們年輕人,差不多男眾想女眾,女眾想男眾 ,就是這種獨頭意識,你命終一定隨它去。這造成一種業,叫思業,思業起身口業,是思已業。   所以,要求臨終一心不亂。還有一種帶質妄想和前五識同時起:看見我的孩子,哭了,就是帶質妄想。   時時刻刻觀察自己,有沒有獨頭妄想?有,趕緊念阿彌陀佛,教它不想。   什麼叫獨頭妄想、帶質妄想?我再舉個淺顯的例子:你們打坐時,心裡想,那個東西很好吃。那是獨頭妄想。如果飯端上桌上,你想這飯很好吃,叫帶質妄想。   有病時,要一心想往生西方。如果想我兒子怎麼不來看我?──獨頭妄想。如果你兒子來看你了,哎呀!你可來了!──帶質妄想。這都是障你不得往生。想往生,把粗的、細的妄想不起。   如果不起貪瞋痴慢,沒有帶質妄想、獨頭妄想,還不夠,一心求佛接引。你們念佛都念佛了,有誰念佛發願阿彌陀佛來接引?發願求佛接引,那時起二力。如果不求佛接引,還是沒有用。一定念佛時發願求佛接引。善導和尚不是說,西方樂,願往生,西方樂,願往生。印光大師也說,不發願不得往生。   記住,二力。自力佛力不起貪瞋痴慢、獨頭妄想、帶質妄想,這樣才能往生。我們大家都是貪瞋痴慢不斷,最可怕的是臨命終障礙。如果把貪瞋痴慢變成業,更 危險,貪瞋痴慢要是有獨頭妄想、帶質妄想,臨命終時起心。如果有身口造業,則現境,不光心起,變境現了。你們聽說過臨命終現地獄相、餓鬼相吧?還有現美女相,一接近變成火,有時畜生變相,看見很好看的衣服,一穿變成畜生。   二力圓滿,可往生。時常用功,粗的對治貪瞋痴慢,細的對治獨頭妄想、帶質妄想!這樣用功,這才叫修行。 臨終正念   修念佛法門,最重要的,臨終正念。如果臨終提不起正念,又要歷經多劫痛苦。   臨終正念,就是念阿彌陀佛。所以有人臨命終時,只管助念,不可問他說後事如何?閑話不說。   助念的時候,聲音不可吵雜,要和雅音,使他聽得很舒服。   凡是動凡情的事情不提。尤其是不要哭泣,不要教他看見眼裡帶淚水,不要教他聽見哭泣聲,他會失掉正念,動情。   環境,愈安詳愈好。同時,不要強迫他做事情,說你要右脅而卧啦,把衣服穿起來啦。都不可以的。使他怎麼舒適怎麼好。這是最主要的。   臨命終時,難免有病苦,當事人要忍苦、念佛,以待時。心不可亂。   也不要強迫他打針吃藥,環境安詳,使他一心求往生。   眾生惡緣太多,唯恐臨命終時有惡緣來擾,念念求阿彌陀佛接引。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曾經說過,念我名者,必定往生。   所以說,念佛功夫就在臨命終時。那是最重要的時節。希望大家切實注意到。   平時不可貪戀世緣,貪戀名啦、利啦、親緣眷屬啦,皆是大障礙。希望大家注意到。 好語安慰臨命終者   佛說,在比丘病重的時候,總是安慰他,說,你一生持戒,奉行諸善,命終以後一定生到天上。比丘起歡喜心,就得以善終。   鳩摩羅什大師說,在外國有一種風俗,就是他把他每做一件善事,記下來,到他臨命終時,拿出來,叫別人讀給他聽,令他起憶念,生善心。這點,很值得我們參考。假使大家再看病人的時候,也是和他講,說,你一生念佛,修凈土,一定往生西方。   外國風俗說,有一種人,臨命終時,無善可陳,那就苦了。沒善事可說,惡事一大堆,那命終以後就苦了。所以我們知道,也應該學習。 助念存三種心   對住眾親緣眷屬助念,不見是非,不見好壞,不見信不信,不見恭不恭敬。盡其在我,度化眾生。存三種心,一、大慈悲心,為度眾生。二、柔和忍辱心,眾生不敬,不以為意。三、諸法空相心,知一切法無我,無人惱我,無人被惱,如此才是真正度眾生。參、道人心行 《一、律已省非》 道 德   你們對人家說法,要顧慮到自己的心行。換句話說,道德無虧,務必要教他言行一致,不可以光嘴巴說,不能作。   道德是出家人的根本。什麼是道?什麼是德呢?淺顯地說,嚴以律己,謂之道;厚以待人,謂之德。進一步說,自利謂之道;利人謂之德。所謂自利利人,並不是世間法的利益。自己不造十種惡業,不受惡報,稱為自利;勸一切眾生不造十惡業,可以利他。   於佛法中,談到利益,現前得利益,後世也得利益,才稱為利益。如果現前得利益,後世不得利益,不稱為利益。自利,現前有利益,後世也有利益,就是十惡業不犯。利人,也是令眾生現前得利益,後世也得利益,十惡業不犯。   再進一步說,上求佛道,謂之道;下化有情,謂之德。上求下化,是菩薩行。所以沒有道德,不能成就菩薩行。道的原則,此心不變,亘古今,照日月。德的原則,隨緣度化眾生,普度十方。   今天和大家講,從淺顯的道德,一步一步地講深。希望大家,不愧對佛,不愧對眾生,不愧對自己的良心。   △初學佛,恭敬心學,律己成人。末法時期缺乏如此。 律己,謂之功(道);成人,謂之德(德)。   △出家眾特別要知道,如果知解增進,道德不增進,應該慚愧。如果道德增進,不誇耀知解,那是出家人的本色。 應學好樣   我苦心告訴大家,大家應切記在心。有事情來,苦我最先,甘我最後,不避重就輕。苦的事情,我最先來;好的事情,大家先享受。依照著行,才能得到利益。   我和大家說過,假使利自己、自私,是業報。有利於別人的,是功德,是善事。大家要記住。   印光法師說,大家應該學好樣,不可學壞樣。別人有好樣的應該學,別人有壞 樣的地方,以此作我師,我不可犯。   大家要有個想法,同心合力,把我們西蓮凈苑,建設成一個堂堂正正、正正噹噹的道場。大家都可以在此地修行,大家都可以在此地度眾生,大家都可以在此地求往生。 以人為鏡   智能者,以人為鏡,把別人照自己。愚痴的人,以水為鏡,在水裡照自己的影子。   大家把別人為鏡。別人有優點,我們精進學習;別人有缺點,我們檢討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勉之。   對別人不要苛責,對自己不要寬容。以原諒自己的心,原諒別人。以責備別人的心,責備自己。   你們這樣時時檢討,縱然不能轉凡成聖,也可變化你的氣質,一天天地,使你的氣質升華。希望大家各自精進。 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   結夏已經過了一半,各人檢討自己,比以前是否進步?身口意三業是否清凈?深深檢討。   我們既然出家,就應該老老實實修行,與世無爭。如果世間要與我爭的話,我即退讓,不和他們爭。因為人生最大的一種樂趣,是你的心、行,清凈光明,毫無垢染,那是人生最大的樂趣。對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皆對得起,沒有比這種樂趣再大的了。希望各人檢討。   永遠記住,我們出家,老老實實,不為名,不為利,不為世間榮耀。推直向他,引曲向己。遇到事情,不管有理無理,讓別人,叫推直向他。如果有不好的事情,自己背到身上。你發心出家,不是願代一切眾生受苦嗎?   結夏過了一半了,如果你的三業還不清凈,還沒進步,愧對十方,愧對佛菩薩,要起恐懼心,起慚愧心。   大家各自檢討,要以聖人做自己榜樣,不可甘心墮在凡夫之輩。   △人爭我退讓,才是道人心。   △視一切眾生是佛、是菩薩,自己是凡夫,損減我慢。   △總教此心比日月,莫令方寸染纖塵。   △水面芙蓉水底心。芙蓉者,蓮華也;心者,根也。水面蓮華要開得好,看水底的根壯不壯? 總要心正,本此一心而修,不管別人對不對,只管自己心正。心正,在隨緣不變──隨毀謗、誤會、打、罵……之緣,而心正不變。 別人可以犯錯,我不能犯錯。任何人這樣想,天下太平。要使根不爛,開出一池蓮華。   △要帶動別人,必須自己先做,不是要求大家都做。認為難,大家都不做,我不做了,這不對。 帶動的人是走在前面。別人不做可以,我不能不做;別人不對,我不可不對;別人不慈悲,我不可不慈悲。心一轉,就容易。 「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是不管別人的缺點,不講別人怎麼不好 。 只管自己向善。今人誤解,認為他人怎樣,我不管。 改正自己缺點原諒別人缺點   一個人沒有沒缺點的,都有缺點。希望大家仔細觀照,仔細檢討自己,在這一次結夏中,把你最大的缺點找出來。把自己最大的缺點改過來,可不虛妄結夏。   有一種人,不知道自己缺點,甚而言之,不承認自己缺點。再嚴重的護自己缺點,這個要不得,這個要改過來。檢討自己缺點改過,這一夏把它改過來。當然缺點太多,這一夏,把大的改過來。世間聖人孔子,有個弟子叫顏回,不貳過,犯過錯只一次。我們修道人也應該學。   第二種人,只見別人缺點,不見自己缺點。這種人更不好,大家千萬不要有。自己檢討自己,不管別人缺點。同參道友可以善意勸之,聽者改之,不聽就算了。同參道友不比師父,師父可以責備、治罪。同參道友,是善意的勸導。   第三種人,覆護自己的缺點,攻擊別人的缺點。這種作風要不得,更不好。   我們大家互勉互勵,發現誰有缺點,善意勸他,使他能夠改過,這樣最好。   有一種轉凡成聖的道路──就是改正自己的缺點,原諒別人的缺點。大家都應該學,這是真正走上轉凡成聖的道路。如果你時時刻刻改正自己的缺點,對別人的缺點原諒的話,那正是走上轉凡成聖的路。希望大家記住這個原則,把你自己的缺點找出來,最大的把它改過來。   我知道我也有缺點,我正下這個功夫改過來,希望大家共同勉勵。如果能把你 最大的缺點改過來,不虛妄你結夏一場,這一夏才不白白空過。   時時刻刻記住──我是人天師。一切人,我為其師;一切天地、鬼神,我為其師。怎麼還可以不改自己的缺點? 常懷慚愧心不放逸不失初心   出家修道,要有慚愧心,不可放逸,這樣可以減少過錯。   什麼是慚愧心呢?自己犯了過錯,感覺羞恥,謂之慚;犯了過錯以後,羞於見人,謂之愧。   什麼是放逸呢?放逸就是放縱六根,逸於六塵。簡單說,眼根染於色塵;耳根染於聲塵;鼻根染於香塵;舌根染於味塵,或者多說話;身根染於觸塵;意根染於法塵。謂之放逸。   無慚無愧和放逸,是一切惡法的根本。佛在三法經說得很清楚,一切惡法皆從無慚無愧、放逸而來。   無慚無愧和放逸,互為表裡。如果你無慚無愧,一定放逸。如果你放逸,一定無慚無愧。所以要常懷慚愧心,不可放逸,一切善法就生了。希望大家注意到──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我告訴你們一個方便,有慚愧心、不放逸,怎麼能做到呢?你們要常懷一種心,好比到人家裡作客,謹謹慎慎,就不敢放逸了。   你們都怎麼樣?初來時,沒受戒以前,都很謹慎,不敢做錯一點事情,那是偽裝啊!時間久了以後,原形畢露。放逸、無慚無愧都來了。   所以希望大家,既然懷好心出家,要不失初心。當初怎麼發心,不教他改變。佛門中有句話──不失初心,成佛有餘。   △不失初心:每天早醒摸頭頂,作人天師。不退初心,絕對成佛。把初發心寫下來,時常看,總不失去。 至誠懇切懺悔業障   大家要至誠懇切懺悔業障。   我們業障無量無邊,絕對相信佛菩薩功德力不思議。懺悔業障最好的辦法── 念阿彌陀佛。經上說,念念中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懺悔過以後,不可再做。如果懺悔以後,不再做,功德無量。   同時,廣修功德,也是消業障的辦法。   大家要知道,業障不懺悔,經上說,縱經百千劫,業果報不失。   懺悔的功德,可以使行人清凈,也可使重報改輕報,遠報改近報,大家不可自誤,要至誠懇切懺悔。 問心無愧   你們不可以事事要求稱心如意,總要求問心無愧。問心無愧,是人生一件樂事,極大的樂事。   我大半生也是要求事事稱心如意,不知道問心無愧的道理,到晚年才體會出這種道理。過去一切過錯,唯有以慚愧之心在佛前懺悔。我深深體會出來,弘一大師自號「晚晴老人」,我現在才知道晚晴老人的苦心。   你們大家辦一切事情,要求問心無愧,不可要求稱心如意,稱心如意造諸惡業,造下惡業一定要受苦報。   我今天和你們講,或者有人不能接受,或者有人不能了解,可是你要知道,當你以後了解的時候,恐怕已經是往事不堪重回首,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如果是把後悔的心留下來,實在不如從現在開始警惕自己。   那麼,究竟怎麼樣可以作到問心無愧呢?問心無愧,佛已經講過,只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就可以問心無愧了。希望大家各自勉勵。 直心深心迴向心   為使大家品德更進步,砥礪自己,我今天再講點有關實德方面的。   一生如果沒有很大的虧心事,這是一件樂事。大家少年入道,一生所作所為,過咎不多,應該時時刻刻謹慎,慎言慎行。事情要思考過以後就去做,不用心機。總要以直心、深心、迴向心糾正自己,確定自己的方向。如果一步走錯,一生後悔。   因為現在大家正是血氣方剛、情慾熾盛的時候,更要留神,千萬不要把一生留下大污點。如果過去有不對的地方,應該至誠懺悔,再不做。唉!大家知道,如果你一生沒有虧心事,對天、對地、對一切眾生,皆對得起,是一件極大的樂事!大家深深體會,慎言慎行。   大家如果要改過,要發心,要發直心、深心、迴向心,從內心發起來。千萬不要光做樣子,做樣子叫偽君子,偽君子不如真小人,最惡了。不做假,從內心真誠發,叫直心、深心、迴向心。   如果大家從現在開始,天天砥礪自己,將來你是聖人,在佛門當中大放光明。 慎 獨   修學佛道要踏實。大家不要徒有其名而無其實。要腳踏實地去修學。   怎麼踏實呢?要慎獨。慎獨,就是自己獨處的時候,不欺自己良心。雖然獨處暗室,不欺佛,不欺眾生,不欺自己良心。這樣,修學佛道,自然踏實。   怎麼能夠慎獨?做到什麼事情呢?自己獨處的時候,不管有人知無人知,不管有人見無人見,不犯十項惡業。沒有殺盜淫,沒有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沒有貪瞋痴,這樣修學佛道就踏實了。   如果有人見的時候,表現得道貌岸然,自己獨處的時候,又是另一個面目,佛道不會成功的。   如果能做到慎獨,功不唐捐,自然和佛菩薩起感應。   希望大家「表裡一致」。希望各自努力。   △做事情,心要正正的,不要有一點偏私。時刻想:要有臉面見阿彌陀佛。我們的一行一動,佛菩薩都清楚。 持戒不犯犯能懺悔   佛門有二健兒,必解脫。一者持戒不犯,這種人一定解脫生死。二者犯能懺悔,雖犯戒能懺悔,也必解脫生死。   佛說,過去有四比丘犯重戒,於空王佛前至誠懺悔,七天七夜,罪業得清凈。現在四比丘都已成佛。東方是阿鞞佛,南方是寶相佛,西方是阿彌陀佛,北方是微妙聲佛。   所以大家要記住,如果犯戒,要懺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能懺悔,那是大善,懺悔者發露,不再犯。   你們有人在大眾僧前懺悔,很好,可是功效很小,因為你沒真心懺悔。如懺悔今天打破一個碗,這個有什麼用呢?你真犯殺盜淫妄,沒懺悔。律上說,如果犯殺盜淫妄等戒,在明相沒現前,在大眾僧面前懺悔,也可通懺悔。   我們以後採取一種方便──對佛懺悔,這個戒律上沒說。有眾中懺,對首懺、心念懺,我們對佛懺悔,僅僅是給末法時期眾生設方便。至誠懇切對佛懺悔,這個也有根據,如阿鞞佛、寶相佛、阿彌陀佛、微妙聲佛,都曾經對佛懺悔,至誠懇切。   千萬不可隱瞞覆藏過錯,覆藏過錯,它會增長,累土終成高山,有一點小小罪過,覆藏,感覺人家都不知道,那叫陰惡,最傷功德。它天天增長,小罪成了大罪。如果發露懺悔,心轉,自然「心若滅時罪亦亡」。   大家千萬不要有陰惡,有過則悔,悔則能改,世間聖人皆知不貳過、不遷怒,何況我們是出家道人?希望大家各自勉勵!   千萬不要認為我有違心之處,別人不知道,我安然自在。不是那樣。你有違心之處,早種入八識田中,業鏡台前完全現出來。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   今天講,如何和大眾、同參道友相處。引道宣律師說的一首偈──「應自謙下,如拭塵巾,推直於他,引曲向己,常省己過,不訟彼短。」給大家參考。   「如拭塵巾」,好比擦桌布一樣,每個人都做個擦桌布,把桌子擦乾淨了,布自己髒了。   「推直於他,引曲向己。」知一切對的、好的,推給別人;不對的、不好的、委屈的,自己接受。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省察自己的過錯,趕緊改,不可說別人的過。別人好的地方,引以為師,我們跟著學;別人不好的地方,引以為師,自己不要犯。這樣,有好的事情,先讓給別人;壞的事情,自己搶著來,處大眾一定和合,這樣,道場一定興隆。   你要知道,當你處眾,受三分委屈的時候,正是你種福之處。如果是你使別人受了委屈,自己滿意的時候,正是你招災之時。   這樣時時刻刻省察自己,慢慢地可轉凡成聖。這是佛傳流下來的沙門實義。 聞過則喜知過必改   中國聖人聞過則喜,知過必改,希望大家都要學習。   不可以怙惡不悛,那樣會成種。所謂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要受報的,不可不相信。等時間到了,果報臨頭,你相信已經來不及了。   種子,比種子還細的,是習氣。根據唯識宗說,習氣是種子別名,習氣就是種子。如果按照事相來說,不錯的。譬如說,世間好賭的人,秉性難移,難以改過;好嫖的人,秉性難移,難以改過;凡有所執著愛好的人,都是秉性難移。   大家要時常觀照,如果自己有這種種子習氣,趕緊改過來。不要叫他成報,業報臨頭,後悔已遲。   如果依理推尋,種子和習氣,有一點點差別。什麼是習氣呢?風吹樹搖,風止以後,樹還搖,那是習氣。種子,斷見思惑,就沒有了,不受分段了;習氣,深在無明,所以佛說,有一個比丘,已經成阿羅漢,還有喜歡照鏡子的習慣,佛說,他前生的習氣不斷。可見習氣和種子,有一點點差別,粗細不同就是了。   希望大家不要秉性難移,有情下種,因地果生的時候,後悔已遲。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千萬不要造因。 知過認過改過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修學佛道,第一要知過。有一輩人,自己有過錯不知道,可憐!   知過以後,要承認過。有的人雖然知道自己過錯,不肯承認,更可憐!   承認過以後,要改過。有的人知道過錯,也承認過錯,可是不肯改過,最可憐!   如果知過、認過、改過,修學佛道,才有增進。知過、認過、改過,佛道之道在其中。   這樣,才能知道如何修學佛道。修學佛道就是奉行眾善。如果修學佛道的人,能夠改過,能夠奉行眾善,定有成就。有一天諸過改盡,眾善圓滿,稱為成佛。   △有兩種惡德,沒有功德。什麼是惡德?一為猶豫,一為因循。 大家遇到事情,要「果決」,言出必行,講出的話,要作到。 猶豫心怎麼養成的?大家遇到事情,今天作不了,等明天,明天還有時間,這樣養成。猶豫不果決,慢慢因循。世間法,總而言之,叫不負責任。 大家規定每天拜多少佛,今天佛拜不完、念不完,不可猶豫因循。拜佛、念佛不可定太多,要逐漸增高。如:一天要拜一千拜,一定會猶豫因循。大家要量力而 為,慢慢增加。 記得,不可猶豫、因循。今天的事,要今天作好。很多人遇到事情等明天,一拖好幾年。 猶豫、因循的心,一事無成白了頭,不能有大成就。千萬要戒除此二種惡德!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不可以生害人之心。佛教講大慈大悲,慈悲為本,害人之心,最傷佛法之根本。害人正好害己,因果不爽。 防人之心,不是防眾生,是防止眾生造惡業。菩薩為度眾生故,嚴持凈戒。 當勤精進慎勿放逸   今天和大家講,當勤精進,慎勿放逸。什麼叫放逸呢?六根貪六塵,名之為放逸。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意貪法,總說不過凡情二字,大家墮於凡情,就是放逸。   楞嚴經說,純情無想,下墮風輪,純粹情念,沒有道念的話,下墮風火之間,是大地獄,眾生墮阿鼻地獄。   分別說,在世間方面,名、利、親緣眷屬、仇家,都屬於凡情,這都是地獄根。   那麼,怎麼不種這個根呢?六根不放逸。怎麼能使六根不放逸呢?六根放逸的原因,不過貪著娑婆世界。要想使六根不貪著娑婆世界,應該觀一切無常。娑婆世界,好的無常,終歸壞苦,不好的,苦苦,唯有求念佛往生,脫離娑婆。最好的辦法是念死,如果人想到自己命終,要死了,萬緣放下,什麼名利、親緣眷屬、世間榮耀,皆可放下。   所以大家時常要觀無常,無常能發生無漏智能。什麼是無漏智能呢?眼不貪色,耳不貪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意不貪法,就是無漏智能。希望大家各自努力。   如果久久觀無常,就會產生平等心,對一切人、一切事,產生平等觀。平等觀、平等心,就是清凈心,以此清凈心可以往生西方。如果心不平等,就感異熟果報,各各不同,萬種差別,等到那天就大苦臨頭,後悔莫及了。 正己隨緣不生煩惱   修道之人要注意自治自律之道。   正己隨緣不生煩惱。不要求一切環境順我意,以戒定慧糾正自己。一切環境,隨緣而過,不生煩惱。不要求環境、一切人,皆順我意。那不是修道人的心境。   正己之道在於一心,隨緣不生煩惱名之為不亂,這就是一心不亂。   如果要一切環境皆順我意,那是隨緣轉,隨緣轉就是六道輪迴。   這個皆出一心。一心正,則正己隨緣不起煩惱;一心邪,要求一切法、一切人、一切環境皆順我意。生死涅盤在一念之間。   希望注意到。尤其不要為自己的名、自己的利去爭。爭者必失;唯不爭者,天下莫能與之爭。你要爭取,一定失掉。   古人講,君子不爭,必也射乎。君子之人沒有爭,說起來爭的話,可能就是射箭比賽,因為射箭比賽他的禮節是這樣,揖讓而登上台。如果射不中,下而飲,反求自己身不正,自己技術不夠高,不怪別人。唯小人,爭不來,才怪別人,才怪環境。大家既是修道之人,應做修道之行。 《二、惜福培德》 少欲知足莫生貪求   大眾僧須要少欲知足,莫生貪求。貪名、貪利,最要不得。名利最壞道人心。   佛教比丘少欲知足。如果貪求,增長惑業苦。惑業苦又構成三種障:惑,構成煩惱障,起貪瞋痴等是;業,構成業障,五逆十惡等是;苦,構成報障,三塗惡報等是。三障,障住正道不得成就,皆由於貪求來的。所以,大眾要少欲知足。   如果少欲知足,佛道才有成就。所以,平時要有一個想法:萬般隨緣好。不可生貪求之心。   永明大師講過一句話很好,提供大家參考。他說:「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大家出家修道,就應該少欲知足。希望各自勉勵。 節身儉口莫生奢泰   出家人有出家人的道風。出家人衣服飲食不要求精美。衣要求禦寒足矣,食要 求果腹足矣。   出家人要求增上戒定慧、增上道德。   在家人走南到北做官,都不過為吃穿二字而已,有一句話,在家人多部分是飲食男女。其實這句話是罵人的話。飲食男女等於說,禽獸有知而無義。   出家人論道德,道德增上。不要求衣食精美。穿禦寒足矣,吃果腹足矣。   永嘉大師是得道高僧,他有一段話值得我們參考。「應自觀身,如毒蛇想,為治病故,受於四事,身著衣服,如裹癰瘡,口滋味,如病服藥,節身儉口,莫生奢泰,聞說少欲,深樂修行。」   應自觀身,如毒蛇想。觀察己身,好比毒蛇一樣。何止比毒蛇而已,比毒蛇還厲害,生老病死,百苦交煎,集於一身,都是這個身換來的,何止於毒蛇?   身所著衣,作裹癰瘡想。這個身體遲早要敗壞,所以說癰瘡,你遲早要受這身一場大害。臨命終時,他叫你怎麼死?你不知道。他是你的大敵人,何必要求衣食精美?   為治病故,受於四事。道人為治病,才受四事供養,衣服、飲食、卧具、湯藥。飲食滋味,如服藥想,吃飯好比是吃藥一樣,我有病不得不吃,吃為治飢餓病。   節身儉口,莫生奢泰。身上穿的,口裡吃的,不可生奢侈,莫生安逸之想。   聞說少欲,深樂修行。聽聖人說,少欲知足,佛說,少欲知足,我深樂修行。這才是道人心行。   希望大家不要只求衣食精美,那是畜生有知而無義。   △出家,十方供養,要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再用錢,要提心弔膽,不可大方用。   △古人撿野菜吃,根不捨得丟掉。今天看到菜中有菜根很高興,知道仍是有惜福的人。   △因為我們吃的、用的都是十方供養,施主辛辛苦苦換來的。我們要節省。   △施主供養來的東西,不要嫌這個不好吃,這個不好用。如果供養,你不喜歡,就默默然,無過,不受報。如果你說不好吃,不好穿,不好用,相當損你福報。 莫損福報   我們接受的是十方供養,東西一定要好好處理,不要損福報,地藏經上說,舍 一得萬報,你要知道你損一也得萬報,因果不爽!   大家用水要惜福,不可開水龍頭一直流水。古德洗臉的水用來澆花,若倒水溝,成殺水(殺生罪)。   以前叢林洗臉兩把半就好了。我們現在用水方便,不知惜福,將來墮落血湖地獄、血池地獄。   我為何如此節省?第一節省自己的福報,第二節省下來給你們用。   以前有人偷鹽,入定以後看見一堆鹽。有人喝茶,喝一些就丟了,命終地獄有一堆茶山要他吃。我用洗衣粉,一粒不敢浪費,為的節省給你們用,你們用洗衣粉,不知惜福,不是讓雨淋,就是丟得滿地。   我們慧又不足,福又沒有,如何安住徒眾?我們福慧不夠,如何安住徒眾?如此西蓮凈苑這一脈就滅在我們這裡。   你修福慧,將來眷屬興隆。無福慧,將來沒有依靠。希望你們惜福。你所浪費的東西,一粒米,一滴水,都是損你的福慧。   不要說浪費那麼多,出家人不修行,滴水難消。希望你們修福修慧。 吃點小虧正是賺大便宜   出家人要以慈悲為本,無論對任何人、任何事,要以利益眾生為懷。   世間人總喜歡賺便宜,不吃虧。他不知道,賺便宜,正是吃大虧。吃點小虧,正是賺大便宜。什麼原因呢?吃點虧用不到還債,如果賺了便宜,一定還債。   世間人處處喜歡賺便宜,結果討債的人跟在後邊,大債小債,都要還。肯吃虧的人,不需要還債,所以說,吃點小虧,正是賺大便宜。如果處處賺大便宜,正是吃大虧。   所以大眾僧要以慈悲為懷,總以利益眾生為懷,不可賺眾生的便宜。貢獻自己,利益眾生,這是出家人的本務。   不相信,大家想一想。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賺眾生的便宜。煩惱無盡誓願斷,沒有賺便宜的想法。法門無量誓願學,沒有賺便宜的想法。佛道無上誓願成,佛是大慈大悲,沒有一點賺便宜的想法。   希望大家以四弘誓願為自己的標的,提醒自己。   △得便宜處是吃大虧,吃大虧處是得便宜。你們要學吃大虧,不要佔便宜;若佔便宜,臨命終時會吃大虧。 苦我最先甘我最後   今天和大家講修福、惜福之道。多多貢獻大眾,貢獻大眾才是度化眾生,菩薩行。凡有事情,苦我最先,甘我最後,苦的事情,我最先擔下來,不要逃避;好的事情,甜的事情,大家先享受。要有這種精神,才是菩薩精神。   大家知道惜福,少吃少用,那是消極的;多貢獻,那是積極的。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比丘,眼睛看不見了,他說,我這個針,引線引不上,誰做個功德,給我引這個針?佛說,我做功德,我來引針。佛給他引針。大家就說,世尊,你功德圓滿了,怎麼還需要做功德?佛說,功德怎麼會有多的?大家知道,功德不會有多的。等到大家命終之後,你獨來獨往,那個時候,你依靠什麼呢?就是你平時所修的功德。要是平時沒有功德,那就慘了。   我說一個實在的事情給大家聽。以前有一個比丘,這個比丘好象不太聰明,苦的事情,他搶著做,誰做什麼工作,他說,我幫他忙!不管臟,不管累。大家給他取個名字叫獃子,有什麼事了,找獃子來做一做!   有一天早上吃飯了,大家說,獃子怎麼沒來啊?走,去看一看。去到他房間, 看見他披著衣,右脅而卧,在床上躺著。對他說,吃飯了!用齋了!你還躺著幹什麼?他說,我不吃了,我要走了。問他,你走了上那兒去啊?再和他講話,他不講了。過去看一看,已經斷氣了。你看,這種人值得我們修學,值得我們學習。無疾而終,一點兒病痛不受,逍遙自在!希望大家都盡量修習,盡量貢獻!千萬不要學有一般人,說,都叫我做,我吃虧!那他是大傻瓜,將來沒個人依怙。大家千萬記住──苦我最先,甘我最後。   大家不相信,你看,要是有不知道貢獻的人,太聰明的人,終究有大苦臨頭。 謙受益滿招損   大家學戒、學經,一定要會歸德行,會歸道德。沒有實德,不叫沙門。   怎麼表現出來?大家平時要謙恭和藹。易經上說,謙受益,滿招損。大家一定要謙虛。   出去講經,也是這樣。凡有人上台講經,大家一致擁護,不可存校量之心,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   菩薩都有謙虛的德行,無盡意與觀世音,同樣都是大菩薩,無盡意為推崇觀世 音,屈自己,崇別人,供養觀世音。   又如維摩詰,是十地菩薩。彌勒,是一生補佛位菩薩。彌勒為推崇維摩詰,便屈己崇人,說我不敢去問疾。其實他是一生補處菩薩,那是他的謙德。   有一句話,大家要記住──謙謙君子。君子人是謙恭和藹的,處處行動表現和藹。   謙恭和藹,要有節度,不可太過度。講「禮」,一定要有「節」。譬如說,給自己的師父寫信,或給自己的戒師父寫信,應寫上某下某法師。一般法師,稱法師就可以了。   南亭法師說過,對自己剃度師,要搭衣頂禮。其它人,可不必搭衣。如果是上一輩老和尚來,為恭敬,也可搭衣。   再一項,師父面前,不可與同輩互相頂禮。這是簡單的禮節。 培養道人心   今天和大家講,培養道人心。   末法時期,不管外面怎樣,我們不圖名、不圖利,不鬧大派頭,不圖世間榮耀 ,老老實實地持戒念佛,學佛的戒定慧,學佛的經律論。   古人說為法忘軀,我們能學法學律,於願足矣!   不要看見外面的大派頭、大榮耀,起羨慕心,不可以的。要把它看淡。我們總覺得修道人,不應該妄求。人家求名求利、求大派頭、求世間榮耀,他們去求吧!我們不夠資格。希望大家記住,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大派頭,老老實實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念佛人,默默無聞的學佛人。老老實實地念佛,老老實實地學佛,忠於佛的戒定慧、經律論為主,這叫道人心。心不可旁騖,看見外面的情景,心動了,不可以的。   我們無道無德,今天能夠疏食可以果腹,粗衣可以蔽寒,於願足矣!還求什麼呢?衣服雖然不好,也冷不著熱不著,應該知足!   各人深深體驗自己道德有幾分啊!能接受這些供養已經是登天的享受了!所以希望大家培養道人心。釋智諭著:夏雨清涼節要(3)作者:智諭法師 修道人處下不處高   希望大家持戒念佛,惜福利生。修道人處下不處高。佛說過,高者必墮。老子 也說過,修道如水,大海處下,才成其為大。   不可要求處處比人家高,要名要利,名利二者絕對要不得。我活這麼大,看得太多了,不管是大人物或小人物,都在最鼎盛時墮落下來的。   大家千萬不要處高,修道如水一樣,大海在最下、最低,才成為大海。   修道人不可要求享受,須是要求修功德,斷業障。不可要求享受,享受損大家福報。   譬如說,這次給我蓋房子,是因大家再三要求,看你們孝心,不好勉強、違背你們,但,也不敢獨住,管叫它「會議室」,會議室是什麼?就是將來我們的「羯磨堂」,作羯磨的地方。   所以房子蓋起來以後,我題為「蓮鄉」,也就是我歸故鄉的地方。會議室,要鋪地磚;佛堂,要鋪地磚。我住的地方,不要鋪地磚,就水泥地已經很好了。房間擺設,舊東西就可以,不可做新的。我用的架子,慧修釘的,就很好用了,千萬不要富麗堂皇。   大家記住,修道人要處下,不處高。   大家要發心,願一切眾生得離苦,我受疲勞。 心愈下道愈高   出家人心愈高,道愈下。心愈下,道愈高。   大家記住,心必須要下,道才能增高。如果心高的話,道低落了。印光大師說,看一切眾生皆是菩薩,唯我印光實是凡夫。所以,修道人心不可高,心要下,道才能增高。   所謂心高,是我慢。心下,是沒有我慢。你們有很多人,我慢心重,不知道這障道之法。   我慢有兩種,人我執、法我執。人我執,生煩惱障,障涅盤。法我執,生所知障,障菩提。   如果根據八個識,分別有三量,現量、比量、非量。現量,是第八識、前五識,都是現量界;比量,是第六意識;非量,是第七末那識。所以,非量無一是處,皆是邪慢。如是落入非量,就造惡業了。   佛說一切法無我、無我所,執著我、我所,皆是非量。三塗之眾生,皆是非量界的眾生。   所以大家如果產生我慢,在佛道就沒有成就了。從今以後記住,心愈下,道愈 高;道愈高,心愈下。如果心高生我慢的話,是惡道眾生。 忠厚與聰明   今天和大家講──忠厚與聰明。   忠厚為體,聰明為用。如果一個人專用聰明,很危險。專用聰明,好比一把利劍沒有劍柄,很危險。   一切事業成功,成功在忠厚,不成功在聰明。   什麼原因呢?一切事業的成功,要靠苦幹、實幹,才得成功。忠厚的人,可以苦幹、實幹;聰明的人,不會苦幹、實幹。遇到事情,觀望、取巧,是聰明的人;避重就輕,是聰明的人。所以事業的成功,在於忠厚,不在聰明。   同時聰明的人,多是不重道德。因為沒有道德的緣故,凡聰明的人,差不多前途多乖。只知道用聰明,不能利益眾生;忠厚可以護持常住,說法、利生。聰明的人,因為他取巧的緣故,沒有真誠心,所以不能護持常住,也不能說法,不能利生。縱然說法利生,皆是假的。所以只知用聰明的人,不吉祥。世間法也說過,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   所以大家要忠厚。如果是忠厚又聰明,聰明而忠厚,可以算是一位僧才。這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希望大家切實檢點,使自己的修養一天一天進步。 慈悲喜舍   謙受益,滿招損,修道人應該謙恭和藹。   別人有長處和功德,應該起隨喜心,讚歎助成。助成別人的功德,就是無量功德。千萬不可對別人的功德起觀望心,觀望其成敗。尤其不可起嫉妒心。   菩薩有慈悲喜舍,大家要知道。   如果一念嫉別人的功德,嫉別人的成就,惡報要你自己受。   希望大家檢討自己,磨鍊自己。 除我利人   遇到事情,不要考慮我,先考慮人,此為菩薩度眾生。一考慮人,有兩種心:一、慈心、二、悲心。希望大家切實修行。   人和人相處,臨頭的問題是利害,有利害則起爭執。我不起,則無事,此為菩 薩度眾生。   考慮別人,叫眾善奉行,是度人、利他、福具足;不考慮自己,叫諸惡不作,是自度、利己,慧具足。   我看你們都「我」心太重。我怕你們起「我」心,才規定不串寮。自己在寮房,起我心,還沒現行;一串寮,就起我心(懊惱或歡喜),六塵所對皆是我。   菩薩住深山,不見人,除我心。大家能有這地方修道,為什麼不好好修?這是大家的福報(大福報)。   大家都很可憐,自己找麻煩;若不自找麻煩,要怎麼清凈,就怎麼清凈,甚至可以清凈到西方極樂世界。   怎麼能享受這種清福?不起十惡業、不起貪瞋痴、不起貪、不起我就得到。   大家記住:要除我,為別人,這是菩薩度眾生的心腸。菩薩大慈大悲的心腸,如父母。要有為天下眾生父母的心腸。   △為人處世,不管在家、出家,遇到強梁之人,我們讓他三分;遇到軟弱之人,我們敬他三分。和平相處。這樣,就家庭和平、社會和平、世界和平。   △遇到事情,不要先想我,要想對方──這樣作,他過得去,過不去?   △不管別人對自己如何,自己一定對別人好,則可以改變惡的報應。   △因緣不同,不管好因緣、壞因緣,總結善緣。   △一切是因緣,離開因緣沒有一切,因緣是自己造的! 不結惡緣,是上智(不受苦);已結惡緣,要懺悔(以後再不結惡緣)。結惡緣,懺悔,可減輕。惡緣之結,在不如實知。 常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教人,不如感人(感能化故)。教用智,感化用德。 一切是是非非產生於「我」,心好就變了,一切唯心造。 眾生忍法忍   佛說修道人的性,如調柔金。忍的功德最大,初修是忍,久修成定。   忍有兩種,眾生忍、法忍。對眾生要忍讓柔和;對一切法要忍,不為其所動。眾生忍可以結善人緣;法忍可以結善法緣。善的人緣,可得無量福;善的法緣,可得無量慧。久久修習,福慧漸增,有一天福慧圓滿,成就無上佛道。   大家千萬不要起我慢心,我慢心就把福慧功德破壞了。我慢心一起,不能柔和 忍辱,生忍、法忍皆沒有,福慧不得成就,佛道不得完成。   過去所造的惡業,要至誠懺悔,對佛菩薩至誠懺悔。你們都知道,懺悔,要對僧眾懺悔,現在我們辦不到,唯有對佛菩薩至誠懺悔。懺悔過以後再不犯。如果懺悔以後再犯,惡性不改,要知道,縱經百千劫,業果報不失。大家要起戒懼心。   △要體會人生,不要求如意。不如意時,正好領略人生,享受人生,體會其中滋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餓三分,飯正好吃;冷三分,衣正好暖。最安樂時,是忙過以後,可以休息之時。大家要好好體會人生,領略人生。肆、趣解脫門 《一、脫離惑業》 修學佛法要求解脫味   修學佛法,要求解脫味。什麼是解脫味呢?沒有煩惱,是解脫味。沒有業障,是解脫味。所以大家不要妄起煩惱、妄造業障,不得解脫味。   如果廣說,凡是系縛眾生的,不得出離,不得解脫味;沒有系縛,出離生死,皆是解脫味。   貪瞋痴,不得解脫味,所以大家要斷貪瞋痴;殺盜淫,不得解脫味,大家要斷殺盜淫;妄語惡口綺語兩舌,不得解脫味,大家要斷口四過。   再說起來,得解脫味者,沒有疾病。再說深一點,得解脫味者,不老、不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解脫味。無生法忍,是解脫味。大家念阿彌陀佛,因地解脫,命終以後往生西方,果地解脫,都是解脫味。   出家學道,在家學佛,應該追求解脫味。這個解脫味,介紹大家一本經,上面講很多──大般涅盤經。   或者有人說:「古德講無縛無解,你怎麼總講得解脫味呢?不是說,沒有縛沒 有解嗎?」不錯,大家要分清楚,那是在凈法邊說。有縛有解,在染法邊說。   如果在清凈法邊,說有縛有解,壞法性;如果在染法邊,說無縛無解,壞功德。壞法性,不得智能;壞功德,沒有福報。福慧兩足,不可偏執。佛有無量功德,度無量眾生,如果沒有解脫,怎麼會獲得?佛法身常住,如果說有縛有解,怎麼能會法性?   大家記住,禪宗說無縛無解,從凈法邊說,法性上說;有縛有解,從眾生邊說,度眾生自然有縛有解。   譬如經上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呢?願一切眾生皆成佛。如果沒有解脫功德,怎麼能使眾生成佛?大家要深入佛法,不可偏執。 心清凈   不管修行什麼法門,要心清凈。佛寺門中有一樣要做,就是心清凈。如果大家心清凈,和佛法相應。不清凈,你修什麼法門都是假的。   心怎麼清凈法呢?心要沒有煩惱,自然清凈。大家有煩惱沒有?你可知道什麼是煩惱?不高興、瞋恨心是煩惱。高興、歡喜心也是煩惱。總而言之,起心動念就 是煩惱。如果你是心清凈的人,心不會動,這就是佛法。   煩惱有幾種呢?煩惱廣說,有無量無邊。略說,有十種,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貪、瞋、痴,要知道十惡業,是十種煩惱,清凈心的人、念佛的人要戒除他。   再微細講,十種煩惱從那來?他從我念來。大家我執心太重,一定生煩惱。   佛法無量無邊,下手功夫,在你自心清凈。自心清凈就是十惡不犯,十惡不犯最起碼出三界,了生死。再深的講要破我執,破了我執就破了無明,破了我執可究竟無上菩提。   我們學佛有一條路線,第一個十惡業不犯,起步了。第二個人我執、法我執戒除,可以成佛。所以說這條路一直到成佛。   記住!心清凈。清凈心產生有幾個方向。第一個對一切眾生要起大慈大悲心。順我的眾生,要起大慈大悲心。第二個對違背我的眾生,要起柔和忍辱心。第三個就深了,慢慢十惡不犯,去我執,求無上菩提。大家能記住,能做得到,保證一輩子受用無窮。千萬不可計較人我是非。如果你與人計較,你沒一天心放得開,那你天天從煩惱中過。   △修與不修,證與不證,自己知道,別人也看得出來。 煩惱輕了沒有?是非心輕了沒有?名利心輕了沒有?計較人我是非心輕了沒有?輕,自己知道進步了,別人也看得出來。 恭敬一切   大家對一切法師、一切眾生,要起恭敬心,不可生我慢心、貢高心。   什麼叫起恭敬心呢?所謂起恭敬心,並不是對善、惡不分明,那叫愚痴,不是真正恭敬。   所謂恭敬心,對善明善,對惡明惡,對是知是,對非知非,可是沒有貪瞋痴心。   不以貪心,對一切眾生、法師。不以瞋心、痴心,對待一切眾生、法師。這叫恭敬一切。成佛之道,從此上去。   雖然恭敬一切,知善知惡;雖然知善知惡,恭敬一切。希望大家堅持戒律,養自己的慧命。   什麼是慧命呢?慧命者,法身也。大家談到法身,都知道,法身者,無性為性 ,無相為相,諸法實相。對這個法,一切心不住著。對善知善,不住著;對惡知惡,不住著。   怎麼不住著呢?沒有貪瞋痴心,為不住著。雖知善,對他不起貪瞋痴心,於親平等。雖知道是惡,於惡不起貪瞋痴心,於冤平等。這叫冤親平等。   不起貪心、瞋心、痴心。不起貪心、瞋心,則冤親平等;不起痴心,則自心清凈。這是你的法身,你的慧命。命終以後,不管你到那一道,它始終跟著你。有一分法身慧命,它永遠跟著你,使你得到利益。   離開法身、慧命,叫業報身。什麼是業報身呢?起貪瞋痴心,造諸惡業,一定受業報身。業報身,叫業系苦,落入惑業苦。   如果不起貪瞋痴心,就得法身、慧命,脫離惑業苦。   大家應該時刻檢討自己。我對人是不是有不恭敬之心?有的,趕緊改過來。對自己是不是有犯戒之處?有的,趕緊改過來。 不起憎愛心   大家時刻檢討自己,是否造業。如果身口動,起造作行,叫現行業。還有微細 的業,就是起妄想,大家不要起妄想。怎麼叫不要起妄想呢?萬般隨緣過,事事不動心。怎麼叫動心呢?動心是用情不用智,不動心是用智不用情。什麼是情呢?情是憎愛二心。不叫你起妄想,不是叫你什麼事情都不想。那是愚痴法。想什麼事情,都沒有用情之處。怎麼叫用情呢?憎愛二心叫情。凡是起憎恨心、厭噁心、歡喜心、貪著心,這叫情。一天二六時,考慮自己,不要動憎愛二心。動憎愛二心,你在六道之中。不起憎愛二心,不妨你做一切事情。   對於過去的一切,不起憎愛心,叫過去心斷;對未來的一切,不起憎愛心,未來心斷;對現前的一切,不起憎愛心,叫現在心斷。如果起憎愛心,在生死之中。   如果是對一切事情起憎愛心,它的根源在第六識,只要是第六識不起憎愛心的話,逐漸逐漸變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自然不動心,前五識慢慢轉變成成所作智,第七識慢慢轉成平等性智,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這樣修行。   遇事,用智不用情,不動憎愛二心,叫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所以,大家切實知道,時時刻刻檢討自己,是否動憎愛二心,憎愛二心不是佛道,是六道輪迴生死之道。千萬小心。   一切事情可以做,一切事情可以想,沒有憎愛心。這個情形好比什麼呢?好比一面鏡子,來了美的可以照出來,來了丑的它也照出來。毫髮畢現,照得清清楚楚 ,可是它沒有憎愛心,美者沒有愛著心,丑者沒有憎恨心。大家本這目標修行。   最後提醒大家,憎愛心在那裡起?你要切實注意到。愛著心,在親緣眷屬;憎恨心,在冤家仇對。你時時刻刻要注意到。如果你修行,看到冤家好比親人一樣,你憎愛心快斷了。大乘人初修行,叫冤親平等,到後來,就是無我法了。   △冤家是從親人來的,眾生心無常,世事無常,總以平等心對待。 放下攀緣心   大家不知如何修道,了生死,虛妄起攀緣心。不知道攀緣心,實在可怕。   攀緣心就是心有所屬,講明白點,就是有我、我所心,分別心。心有所住,取著於相。   攀緣什麼東西呢?經上說有六法,色聲香味觸法。經上又說,攀緣於三界。因為三界是有法。在三界中,攀緣於有法。   三界中有四生九有。四生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九有,欲界五趣雜居是 一有,色界初禪、二禪、三禪,於四禪中,單指無想天,計為五有,加上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共為九有,你不過攀緣這九有。   攀緣相,從那兒可看出來?從怨親分別看出來。對親緣眷屬,愛著心太重,那是攀緣心;對怨家時刻放不下,那是攀緣心。對怨親放不下,皆是攀緣心。   攀緣心必受業系,受業系者,必受其苦。苦有四種,生老病死,不得出離。   大家有這個心的話,千萬遠離。要知道諸法實相,實相無相,無有分別。一切法無所有,有什麼好取相呢?希望大家時時刻刻注意,不要起攀緣心。   佛說攀緣心是生死根本。攀緣心就是無明妄想,如果斷攀緣心,就斷無明妄想,必然證入實相,會入法身。   如果攀緣心不息的話,一定落入四生九有,不得往生。為什麼不得往生呢?不是佛不接引你,而是你被業所系,不願往生。愛著心放不下,怎麼能往生西方呢?   臨命終時,念佛人,對眷屬,不可起愛著心、放不下。若起愛著心,就不得往生。對怨家,不可起厭噁心、放不下,若還放不下,你還來受苦。   攀緣心有兩項,還來落生死。那兩項?愛見煩惱。一有攀緣心,一定有愛見煩惱。愛見煩惱是什麼呢?見煩惱是見惑;愛煩惱是思惑。因為見思惑的關係,不出輪迴,不出生死。如果你不放下,往生都沒有希望。不是佛不接引你,是你不想去。   希望大家從今以後,放下你的攀緣心。好好念佛,好好持戒念佛修道。   △一念才動被雲遮。佛言眾生心如獼猴。真正有修行的人,再鬧心也不動。美女對兩種人不起作用:一為幼童,一為道人。十字街頭好參禪,看自己有沒有動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若心不攀緣,放得下,就是不退道心。   △女眾,亦要如男眾,作大丈夫。有四法作大丈夫:聞法(聽聞)、思法(思惟)、修法(修行)、證法。無此四法,有如畜生。 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有什麼放不下?   △出家人要心清凈,把一切放下。凡所要求都是苦,到一切無所求就修對了。 不動心得無上佛果   修行要領在於不動心,不動心得無上佛果,所以,佛叫無心道人。   動心,五根皆動,眼耳鼻舌身皆動,因為五識一動,有一分意識在裡頭。   五根裡頭,最動心的是耳根。什麼原因?耳根一攝,意根就攝,和其它根不同,所以大家平時,耳根不要叫它動心。   聽好話,不動心;聽壞話,不動心。甚而言之,人罵你,不動心。這樣才能往生。   如果是動心的話,有兩種業,一種是思業,在意根裡頭。一種思已業,思過了,就生煩惱,在身口。所以說,大家千萬不要因耳根,叫它動身口意,堅持不舍,臨命終時還起,不得往生。   這個思業、思已業,叫現行業。現行業,不得往生凈土。   凈土帶業往生,但,不帶現行。不過,它有兩種情形。什麼樣情形?如果,你起懺悔心,持念佛名,亦得往生。如果你不起懺悔心,堅持不舍,臨命終時,還起現行業,不得往生。   十六觀經說,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持念佛名,即得往生,那是因為懺悔的緣故、大家注意到。   現行業不起,可證初果。再比現行業深一點的是種子業,叫隨眠,在第八識裡頭。身口現行,叫有表,第八識是無表。   要知道,往生凈土,是帶種子業往生。如果第八識還有種子業,若起懺悔心, 可帶種子業往生,其它法門則不帶。   不過,種子不斷,不得解脫。種子斷,得四果阿羅漢,叫無學位。   種子,是思業一部份,叫思惑。二果以上逐漸斷,四果斷盡。所以種子斷,分段生死了。   習氣,是比種子還要細,太微細了,四果人斷種子業,不斷習氣。   習氣業,不受後有,不落三界。辟支佛,逐漸逐漸破習氣。阿羅漢,不破習氣。地上菩薩,破習氣,破一分習氣,證一分法性,成一分佛道,所以地上菩薩,叫分證成佛。一直到等覺最後身,習氣斷盡,轉成妙覺。   平時聽到好聽、壞聽的話,很快就過去,不動心。千萬不可叫它起思業,再起思已業,造身口意業,堅持不舍,不得往生。這點很重要。   如果要起身口意業時,趕緊懺悔放下,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經有明證,如果堅持不舍,臨終還起現行業,不得往生。   種子業,可帶業往生,習氣業,更不要說,上品上生的四五六地菩薩,仍有一部份習氣。 修清凈法身莫修業報身   出家人有三件事,誦經、念佛、作僧眾事。   成名露臉的事情,讓別人去,榮華富貴的事情讓別人去,苦的事情,我們來擔當。謹謹慎慎把一生度了,不造惡業,不犯過錯,兢兢業業,把一生度了,不希圖榮華富貴,不希圖名聞利養。   大家生病了,隨緣看病。要知道,為了修道,才看病。不可為自己的身體,消耗一切福報。愚痴人給五陰身妝扮,給它好東西吃,好衣服穿,擦胭脂抹粉,好好地享受。你沒想到,遲早要受它大害,臨命終時被刀殺、被火燒、被水淹,沒有好受的,遲早為身體受苦報,為什麼還維護它?維護冤家讎對,太划不來了。   大家千萬記住,隨緣看病,不要太執著,為修道而看病,不為它造惡業。身中享受的,口中享受的,不為它造惡業。怎麼不造惡業呢?沒有貪瞋痴。誦經、念佛、作僧眾事,不起貪瞋痴,皆是功德。   告訴大家,身體從何而來?由煩惱和業,因貪瞋痴來。煩惱簡單說,就是貪瞋痴。所以,因貪瞋痴,才受身。   你要是能把身舍掉,你是法身。所以,大家努力修自己的法身,莫修自己業報五受陰身。   大家知道,造殺盜淫,為五陰身;造惡口妄語綺語兩舌,為五陰身;造貪瞋痴 ,為五陰身。因此身,才受苦。正因造十惡業,才生死不斷,最後那一天,一定要受大苦報。所以,佛說身是怨賊。   我們過去造惡業,都是由於色身而造,所以今天知道了以後,趕緊反悔改過。   △世間如幻如化,假的,無常的,一切靠不住。怎能執著? 要對人生有深刻了解,莫生貪著,充實人生。怎麼充實法?當孝父母,則孝父母;當敬長上,則敬長上……莫生貪著。貪著心一起,則沒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充實人生,不外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不外乎不生貪著,不生貪著,才看破世間,一切如幻如化、無常。…… 出外換衣服、化妝……是假的,回家就恢複本來面目。要體會到:唯有本來面目,才真正靠得住。 有病不要煩惱   有病,有困難,不要煩惱,現在受病苦,好得多了,最怕臨命終時才受,那就 不好了。現在有病痛,可能命終減輕。   我們受病苦,都是這傢伙(指身體)害的,臨命終不知叫你怎麼死。切實認識他,他是壞東西,是我們的冤家仇對。   命終要死,怎麼死法都不好,被水淹死也不好,被火燒死也不好……,總是讓我們沒好受的。可是眾生卻認不清,把他當好人,賺錢,弄點好的給他吃,買點好的給他穿,其實他是大壞蛋!   可是不能怪它,病苦是他拖的,業還是我造的。打開報紙,天天有多少眾生為他造業,可是大家都把他認為好人。顛倒!顛倒!   有幾種重病,大家不知道。生老病死,這是重病。既然生,一定有病,業報到了,老老實實還債,安安穩穩還債。   △病苦,難免,第一念阿彌陀佛,再者,發願,願我以此病苦,令一切眾生皆免病苦。   △一切功德迴向歷劫冤親債主,不可只求自己往生。 船要開,若有繩子綁住,就開不了,冤親債主就是繩子──寫常住大眾個人歷劫 冤親債主牌位迴向。   △有病可看醫生。病的根本在業,若不知道念佛,消業障、修功德,若消耗福報會更苦。一念回心,心要轉,消業障、修功德。可災難化消,化凶為吉。   △解除病因最好的辦法是作功德、消業障。印光大師眼疾,為戒壇不斷寫東西,不但眼好了,還眼光明亮。 大家要記得: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功德不可思議。   △大家有病,要看自己有沒有老實念佛、作功德、消業障?如果有,要歡喜──病是重報改輕報,遠報改近報;如果沒有──那真的是實際上受果報了! 要消業障,不可使他發芽。有的人業障現前,不知道;有的人知道,已經遲了一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要老實念佛! 斷除淫慾   今天講修行要注意的事。招邪鬼有兩種原因。   一、起淫慾念,犯自不凈行,邪鬼便輕慢調戲。大家千萬不可犯自不凈行。如果有時犯的話,趕緊向觀音菩薩懺悔。求觀音菩薩令我斷除淫慾,因為觀音菩薩尋 聲救苦,大慈大悲 。   二、有人想得神通,想得怪異。你起這個心就把邪鬼引來了,那叫盲修瞎煉,那是外道法,千萬注意到不要那麼修。這兩樣事情注意到不要犯。   年老的人,不要認為我老了,沒有淫慾。那騙人!你沒有淫慾行不錯,但還有淫慾心。如果沒有淫慾心,應該脫離六道輪迴,成四果阿羅漢。自己再不要以那個話騙人,說年老了沒有,不可能,你不假修行,怎麼能斷?二果聖人還要到欲界來一次,何況你?三果聖人還沒出三界,唯有四果斷盡淫慾出三界。不要自誇大口,要記住這兩種情形──不犯自不凈行,不要招引邪鬼。   不犯自不凈行,邪鬼不會輕慢你。世間法也是一樣,一個正規的女人,男人不會對他起邪念的。   大家一定具足守持戒律、威儀。戒律和威儀具足,身上會有光,神鬼不敢輕慢。   經上說,無戒無威儀之人,日間無常大鬼在其身邊,夜間無常大鬼在其床前。你和無常大鬼天天在一起,怎麼會得道?甚而言之,怎麼會得平安?   和世間道理一樣,如果行為端正不可犯,邪男邪女不敢親近你。出家人也是一樣,戒儀具足,一切邪念眾生不敢侵犯你。   如果你做邪鬼奴隸,你就苦了,生死都在他手中。被人所奴役就很苦了,何況 被鬼所奴役?   △斷淫慾很重要,能斷即是聖人。乃至僅伏,眾生供養你,得百千倍福;若斷,眾生供養你,得無量福。那時候,想救歷代父母,乃至度眾生,皆可成辦。但此病不好治。 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   「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這是很深的學問,深在什麼地方?在如何消舊業,如何不造新殃。   告訴大家一個原則,造新殃,唯在一個「情」字。消業除殃,唯在一個「道」字。   各人下去以後善思惟,它的含義無量無邊,如果能思惟出來,得大受用。 大丈夫不被業系   各人檢討自己,結夏快一個月了。修行是長時期的,不是一個月的事。   如果你淫慾心重,分別心重(分別心是什麼?這個人與我好,那個人與我壞,起這個分別。)那你是被業所系。有善業,生三善道;有惡業,墮三惡道,升墮隨業。如果你至誠懇切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接引你往生西方。雖下品下生,也可遠離痛苦。   人唯有作夢的時候,騙不了自己,心裡想什麼,就有什麼夢,我們以夢來講。你不要看大家平頭正臉的,不曉得你心裡在想什麼?這在夢中,完全可以現出自己的原形。   如果你在夢中有惡夢,證明你妄想多,攀緣心重,過去惡業重,這是被業所系。   如果你在夢中,因念佛的關係,惡夢逐漸減少了,不過還是亂做夢,證明你妄想多,攀緣心重,還是被業所系。善者生三善道,惡者生三惡道。如果至誠懇切念佛,可以往生。   如果你在夢中,還夢到自己穿在家的衣服,做在家的事情,上學的上學,做工的做工,做生意的做生意,證明你凡染心重,被業所系。善者生三善道,惡者生三惡道。   如果你夢逐漸減少了,可是你做夢的時候,夢見自己不穿衣服,赤身露體,證 明你淫慾心重,妄想重,攀緣心重,還隨業道轉。善者生三善道,惡者墮三惡道。趕緊念佛,可以救度你往生西方。   甚而言之,你念佛功德增進,觀察到自己識心煩動,這個時候,還是被業所系。善者生三善道,惡者墮三惡道。觀察出你的識心煩動,你的妄想心、攀緣心,已經伏了,但,還是被業系。念佛就得往生。   所以我們要深深知道,出家是為什麼的?就是掙脫業,不被業所系。世間國王、大臣,甚而言之,天地鬼神、業道冥官,皆被業所系。   出家人的事業,要求不被業所系。不被業所系,自己力量不夠,須借阿彌陀佛的力量。這種事業,叫大丈夫事業。大家各自精進修行。   大家今生今世得到人身,又能出家,為什麼不和業奮鬥一番呢?自己力量不夠,可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接引。   我發現你們有不知道這個可怕的,還處處攀緣,處處妄想,這怎麼得了?這口氣不來,來生改什麼戲裝,不知道。不要說地獄苦不堪言,就是畜生道,也苦不堪言,大家各自努力,觀察自己。   念佛也不是痴痴地念,而是要知道他的功效。要如何念呢?增進功德。功德是什麼呢?功者自度,德者度人。怎麼能夠自度呢?定力。怎麼能夠度人呢?慧力。 念佛要知道增加自己功德,增加自己定慧,那才有用。   定慧是什麼東西呢?簡單講,定者,不被一切妄想、攀緣所動。慧者,能破一切妄想、攀緣心。希望大家各自努力。 六道生死之因相及如何用功了生死   我看大家學戒,都很精進,我非常高興。今天我講一點點觀察六道生死之因相,這是你們出家最重要的事,大家要留神聽。   我們命終之時,一生所造的善業惡業一時俱現。為什麼一時俱現?現的什麼東西呢?就是你的妄想。大家仔細觀察自己就知道了,你是否有的時候(靜坐或其它時間),突然想起很多事情,你記不起來的事情,都想起來了,不知道那一年的事情,都想起來了?如果有這種情形,那是生死根!六道輪迴就是它!再重的,有人想起來,一時放不下。想起如意的事情來,高興得放不下;不如意的事情,仇家,放不下。那就是六道生死之根。夜晚睡覺的時候,本來睡得好好,忽然想起一件事情來,睡不著,或淫慾念動的時候,睡不著,那是生死之根,佛說過嘛,一切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   各人仔細就可觀察它了,如果妄想多的話,我和大家說著法,他不知道起什麼妄想,不知道想那兒去?那都是六道生死根!   妄想從那兒起的?攀緣心。經上說,攀緣於何?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你想想你所起的妄想,不外乎色聲香味觸法,三世的色聲香味觸法,過去現在未來。你現在醒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起的時候你管不了他,臨命終時一切神識昏昧了,你怎麼管得了他?一定隨他走,墮入生死。所以末法時期,唯有凈土法門可修,仗佛力。可是淫慾念重的人,往生不了。什麼原因呢?淫慾念很重的人,他不想念佛了,這,怎麼能往生呢?所以凈土法門雖不戒正淫,也要約束自己。   所以古德說「打得妄想死,許你法身活。」生死大事未了,如喪考妣。現在有些胡塗人,說我學佛不求了生死,這簡直愚昧到家了!你們出家學佛,就是在家弟子也一樣,為了何事呢?為了求往生,不隨六道輪迴。大家知道,這個妄想心,打不死他,你是六道輪迴生死;如果他不起,漸漸伏下的話,你往生有希望。   最後我們再講,怎麼用功呢?心裡不要攀緣六塵。對一切眾生,一切人、一切事,不起太好心,不起太噁心,平等對待。   平等心怎麼產生呢?念佛念法念僧。臨命終的時候,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起了,攀緣六塵的心不起,可以往生,不墮六道輪迴。我們再講,怎麼念佛,怎麼念法 ,怎麼念僧?念佛念法念僧皆有兩項。一是恭敬,一是承事。服務、做事情,叫承事。恭敬是一,沒有分別;承事有所不同,千差萬別。   對佛恭敬是一,對佛承事,譬如禮拜啦,繞佛啦,合掌啦,供養啦,這些都是承事於佛。像你們掃掃大殿,清理佛桌,為佛服務,都是承事。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大家要知道,承事於佛,是慈悲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是未來佛。   再談到念法,念法也是恭敬承事兩項。恭敬是一;承事有多種,在法的方面,譬如說,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這是在法的方面承事。   念僧也有恭敬和承事兩項。恭敬是一;承事有多種,比方說,供養、作僧眾事,皆是承事。掃地啦,洗菜啦,洗碗啦,掃院子,作僧眾事皆是承事。   恭敬是意業,承事是身口業。對三寶要是恭敬承事,名身口意三業清凈。意業所起的叫功,身口業所起的叫德,你有這些功德,臨命終的時候,功德就現於腦海了,其它的六塵緣影不現了。   所以,要念佛念法念僧,這樣你才能了生死。   要讓過去的六塵緣影不現,有兩種法門,第一個是懺悔,第二個就是恭敬承事。懺悔使他不增長;恭敬承事,以功德力,可使過去業障消除。 掙脫生死系縛   各自努力,掙脫生死的系縛。生死系縛,不是那麼簡單掙脫的,不念念求阿彌陀佛接引,恐怕難以脫離。所以大家知道這道理以後,念念求佛接引。   大家應該萬緣放下,單提一聲佛號,你們不久久用功,辦不到的。用功久了,佛號一起,僅有一聲佛號,心中只有佛,沒有其它的妄想。   用功的方便,我屢次和大家講過,原則就是,謹謹慎慎,恐怕它跑掉,好象貓捕鼠一樣,不敢大意。恐怕大家念佛的時候,妄想隨起,這就是生死根苗。尤其是無量劫來種根最深的是淫慾念,恐怕大家隨時隨地都會起,甚而言之,你在殿堂上,佛菩薩面前還起,自己禁止不住,那不怪你不恭敬,因為它是無量劫來生死習氣,不得出離生死,就是它。不僅是男人見女人起淫慾念,女人見男人起淫慾念,男人見男人也可動念,女人見女人也可動念,所以佛在戒律上再三禁止。舉例說,比丘不可畜少年沙彌,就是這個意思。你不知道你剛剛動念那一剎那,潤生無明趁機增長,助成你無量劫來習氣不斷,還在六道生死之中。所以這一念很難斷,大家千萬不能大意,謹謹慎慎,兢兢業業。如果這一念一動的時候,你在生死之中了,多可怕啊!   要想掙脫這生死系縛,我們靠自力恐怕靠不住,大家求阿彌陀佛接引,求觀世音菩薩加被。所以,願彌陀接我,觀音菩薩助我,才能把這一念斷下去。   這一念怎麼能殺掉它呢?以戒捉,以定縛,以慧殺。慧,大智能才能殺掉它。可是這個大智能不是聞慧思慧,聞慧思慧僅僅能伏它,不能斷它。要想殺它,必須要起修慧,不實際修行,怎麼能殺掉它?所以大家千萬謹慎謹慎,能突破這一關,稱為大丈夫。 學佛了生死   有人說「學佛不求了生死」,這是他不知什麼叫生死。   殺、盜、淫,是生死。不了生死,就是應該殺、盜、淫。惡口、妄語、兩舌、綺語,是生死,沒有惡口、妄語、兩舌、綺語,是了生死。如果殺、盜、淫、惡口、妄語、兩舌、綺語沒有了,了分段生死,出三界。   貪、瞋、痴,是生死。不了生死,就不斷貪、瞋、痴。如果斷貪、瞋、痴,了變易生死。   五欲是生死,眼貪美色,如男貪女色,女貪男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 身貪觸,皆是生死。不了生死,就是五欲不斷。   五蓋是生死,如貪慾蓋、瞋恚蓋、睡眠蓋、疑蓋、掉悔蓋,是生死。不了生死,是五蓋不除。   十使是生死,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是生死。不了生死,是不斷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   其餘如九結、十纏、八萬四千煩惱,皆是生死,不了生死,就是不斷煩惱。   再講,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都是生死。若說學佛不求了生死,那就是不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是魔說,不是佛說。   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了生死。不了生死,那就是作一切惡,一切善不作,不凈其意,這完全違反佛道,希望大家慎思明辨,維護正法船。 一切心行不為後世作因緣   結夏過了一半了,各人照顧自己的佛號,不要忘記念佛。同時,開始的時候和大家講「日除一惡,日行一善」做了沒有?自己檢討,是否改過了?是否依然故我 ?檢討在轉凡成聖之道上究竟前進了多少?   智能者一切心行不為後世作因緣。愚痴人所作所行皆為後世作因緣,一定受後有,原因產生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起分別心,造諸惡業,熏阿賴耶識,一定受異熟果報。異熟果報成熟的時候,改頭換面,可是總不出六道輪迴。我們無量劫來互為父母、兄弟姊妹、冤家仇對……,沒有出去的一天!既得人身,出家修道,再不除異熟因果,那一年那一月才能出去?   異熟,有其因,因就是煩惱和業。煩惱方面,最粗的是見思煩惱,你犯不犯?是否被見思煩惱所纏?如果是,一定有漏,不出三界,地獄餓鬼畜生有份。微細的,是無明煩惱,微細的業,就是無漏業,雖然不造三界六道生死,可是不見佛性,不成佛道。   所以我們要從第六意識下手,見思煩惱斷了,不為後世作因緣,這個事情辦了,可能不為後世作因緣,我才做。至於無明煩惱,那是出於第七識反熏第八識,太微細了,我們不夠資格,現在不談。   各人造了異熟果報沒有?如果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不要看今天你是比丘比丘尼,來生是牛是馬,不知道!可怕!   為什麼教大家要念佛?念佛的異熟果報在凈土。為什麼教大家日除一惡日行一 善?日除一惡,你的異熟果報再不好,不在三塗;如果行善,若不出三界,也不離人天,再高,成就佛道。   這個,不要客氣的,客氣的話,誤你法身慧命。   結夏過了一半了,希望大家努力修道。   大家不要認為你還年輕。你要知道,生死在呼吸之間,說不定你的異熟果報在今年完成,說不定在這個月完成,也說不定在今天完成。各人提高警覺! 走上聲聞乘進趣菩薩乘   我發現你們同參之間有很多人,感情獨厚,他不知道這是六道輪迴生死之根本,實可憐愍。佛說這輩人如小兒舐刀頭蜜,實可憐愍。   如果我不跟大家講,我有過,我講過以後你行不行在你,現在我把厲害講給大家聽。   出家人只論道義,沒有感情。什麼原因?感情有四種次第,最微細是「愛」,再粗的「著」,再粗的「染」,最粗的是「淫」。愛的一念就是無明。由愛產生著、染、淫。在十二個因緣,這三個稱之為取,取於惑、業之間,產生後有,後有必 落六道三塗。所以說,愛叫潤生無明,一定是六道輪迴生死。所以說,斷的時候先斷淫。大家切實注意。   如果不斷淫,四項愛著染淫不除。斷淫以後,再進一步斷染。染雖然在現行業,染有一少部分在種子了。再斷,斷著了。著大部分在種子,愛就是種子了。     有愛著染淫,心不平等,失掉法身,所以必墮六道生死。如果最後斷愛了,聲聞極果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斷淫,就是微細的愛。阿羅漢斷愛,才稱之為究竟斷淫。   凈土宗蕅益大師根據這個道理立事一心不亂,因為愛著染淫是迷事無明。這四項斷了以後,證小乘聲聞極果。所以迷事無明破盡,不受六道生死了。如果你能斷盡最後一分愛的話,可以得滅盡定。大家要努力奔向這個地方。   再往上修,從受開始斷起,那就是發業無明,根本無明,迷理無明。如果走上斷的道路,是菩薩道,斷的話叫成佛。我們不敢希望那個。蕅益大師立理一心不亂。凈土法門有勝方便,事一心、理一心。大家曉得了,執持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可得到圓滿果位。   生次第,先從愛生,然後著,然後染,然後淫。斷次第,從粗到細,先斷淫,後斷染,再斷著,最後斷愛。這樣見思惑破盡,證聲聞極果、四果。如果著手能降伏淫念的話,這樣近乎於初果了。大家怎麼可以不努力呢?   各位都是辭別雙親來出家,要知道你父母「含淚送子入空門」望的是什麼?望的是你的祖先、你的父母,能因你得道,因你解脫。「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古德之言不可不聽!   所以大家修行凈土法門,凈土是圓頓大乘,理一心、事一心,可以同時而修得,一時俱得。要是三乘次第而修的話,斷淫、斷染、斷著、斷愛,聲聞極果,你不奔這個道路嗎?順著道路往上走。   如果不斷怎麼樣啊?六道輪迴。如果你墮在六道輪迴之生死中,難免不墮三塗。怎麼說呢?地藏經說,娑婆眾生舉足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你有善果報,才感人天果報。既然娑婆眾生,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你要保住人身很難啊!   人身一失,萬劫不復,後悔莫及。大家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年輕,那不一定;生命在呼吸間,一氣不來,轉為後世。六道輪迴生死無量無邊,再修得度就難了。所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希望大家提高警覺,確實認識。佛法是踏實的,不是騙你的,你不修,得不到的。   不要認為大家研究點經、研究點戒律,你要知道,你所知道那一點半生不熟的,到了臨命終的時候,不能對治生死。你臨命終的時候用什麼對付生死呢?現在還舐刀頭蜜,實可憐愍。智能者,看破以後積極脫離,不求阿彌佛加被,還難以辦到 呢!何況大家迷迷糊糊?希望大家不要再做一個愚痴的眾生。   我們雖然修行凈土法門,求生極樂,也要知道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走上聲聞乘果位以後,進趣菩薩乘,要有這個大志向那才行啊!所以希望各位回想你當初出家的時候,你的父母含淚送子入空門,不要忘記初心啊! 《二、清凈三業》 清凈身口意從口業防起   奉勸大家持戒念阿彌陀佛,我時時刻刻、兢兢業業檢點自己,還有違犯的時候。你們四十幾個人,是我的嚴師,我唯恐自己身口意三業不正,把你們當作嚴師。   今生怎麼了法?兢兢業業,謹慎注意身口意三業,不叫它犯戒。這樣才有臉見阿彌陀佛。十業當中,唯口業難守。身犯殺盜淫,可起正意念防止。心最難防,也可起正意念防止。唯口業不得了,一言剛出口,已經追不及了。話剛出唇,已經造業了,最難防。   希望大家防三業,要從口業防起。時時刻刻,謹慎檢點自己。   你們不要僅僅看我是你們的師父,應看每人是你的師父。對每人現前都不敢有一點放逸,這樣道業才能增進,希望大家各自勉勵。 不犯口四過非佛法不說   身口意三業,最容易犯的是口業。雖然意業時常起,可是它不是每一念都有貪 ,每一念都有瞋、痴。口業,凡夫說話,一動口就是四過,所談的不外乎妄語、惡口、綺語、兩舌。   大家要知道害怕,口業可以令眾生下地獄。所以大家說話的時候,檢討自己,口四過不犯──凡是妄語不說,說就說真實語;惡口不犯,說就說柔軟語;綺語不犯,說就說正法;離間語,就是兩舌,不可說,如果說,總是讚歎別人功德。大家記住。   有一個原則,違背戒律的不說,非佛法不說。   閑談議論,說些世間法,你認為無所謂,其實犯了綺語,無利益之語。   所以,進一步,大家說功德語,說法,這樣可以避免口業少犯。   不要認為口業輕,它也可使眾生下地獄的。希望大家注意到。 不談是非   談是非,沒有一個單位待得下去;夫婦之間,談是非,一定不和順;家庭,談是非,子女一定教不好。   對父母,不談是非,則孝;對國家民族,不談是非,則忠;對一切人一切物一 切事,不談是非,則仁愛;對朋友,不談是非,則信義;對全世界人類,不談是非,則和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從此地得;談是非,四維八德一切沒有。   出家人,一概不談是非,一切稱讚。談是非,犯戒,下燒煮地獄。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談是非就是好為人師。   是非到智者耳朵,斷了,絕不會從他耳朵進去,嘴巴傳出來;到小人耳朵,即從嘴巴傳出來,聽進去一分,傳出去十分,世界大亂就這麼來的!   小人好揚己之善,好談人之過。君子以揚己之善為恥辱,以談人之過為恥辱。世間聖人都這麼教,何況佛呢!   總把自己看成君子、聖人。要感覺談是非是一種恥辱。   談是非,得果報,在家人雖然沒受戒,佛沒說,我們不知道受什麼報,但一定受苦報。   如果落入畜生道,像那市場里的豬,人家拿著刀鋸牠脖子,就沒有權利辯爭,說,你為什麼殺我?   現在是人,可以修,你不修,落入畜生,教你念佛,你不懂了。所以說畜生千生萬劫難以出離,愚痴故。   現在好比在船上,還可以上旱地,為什麼要往海里跳?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念佛都來不及,那有時間談是非?   趁現在是人身,好好持戒念佛。人身一失,萬劫難復。 慎 言   今天再和大家講──慎言。   講話不可隨便亂講,最損功德。得意時莫太快口,失意時莫太快口。因為得意失意的時候,知不正、見不明,如果快口多話,容易發生過失。所以大家記住,得意時莫太快口,失意時莫太快口。   話少說為妙。所謂多說不如多聽,多聽有益,多說有失。佛教比丘不多說話,道心自然增長。   佛在羅摩經說,比丘聚在一起坐的時候,當行二事,有兩種法可行,一者說法,二者默然。在中阿含羅摩經,大家可去看。   說法可利己利人,不但現前令人得利,後世令人得利。默然,可離過絕非。利人利己、離過絕非,道業自然增進。   所以大家記住,如果是你得意時快口、衝口而出,失意時快口,衝口而出,在 你所得到的是一個「悔」字。如果是依照佛的話去作,一者說法,二者默然,心地會清凈,希望大家各自修行。   △說話:快意時不可說;失意時不可說;心清凈時,若可說可不說,不說,功德無量。要少說話!   △說話多了,有五項壞處:一、容易起誤會,二、起摩擦,三、搬弄是非,四、退道心,五、失定力。 聖說法聖默然   大家要知道,聖弟子依兩種法修行。一者聖說法,二者聖默然。   聖說法是利他,度化眾生,別的話不說,要說就說法。默然,要你的口和你的心一致,口默然,心也默然。   你如果口默然不說話,心亂打妄想,不能算是聖默然,那是你起獨頭意識,是生死流。大家注意到,嘴不說話的時候,心也默然,那才是。所以聖默然叫禪定。   菩薩修此法,聖說法叫慧道,聖默然叫定道。如此久久修習,聖說法,可得無上菩提;聖默然,可得究竟涅盤。無上佛道,就是這麼成功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有很多人知道這句偈,不知道它的意思,今天和大家講一講。   佛教三乘人也如此教。教三乘人的時候,諸惡不作,是聲聞乘;眾善奉行,是菩薩乘;自凈其意,是無上佛乘。   教一乘人的時候,諸惡不作,就是自覺;眾善奉行,覺他;自凈其意是覺行圓滿。這是從果上說。   如果從因上說,修三種功德可以達到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就是戒定慧舍,戒定兩項,其功德可以作到諸惡不作,慧這一項,可以作到眾善奉行。舍,就是平等心、清凈心,稱之為舍。   戒為根本,無戒之定是外道,沒有佛戒的定是外道;無定之慧是狂慧,你們大家僅僅注意到名言字句,著於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皆叫狂慧,狂慧說明白一 點就是世智辯聰。定慧均等以後才能修舍,定慧不均等不可以修舍。   所以這幾項看起來,根本在戒,希望大家能堅持凈戒。堅持凈戒自然得定,由定發慧,戒定慧具足,自然達到清凈心平等心的地步了,此之謂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希望大家認清這個路線,精進修行。 思善思說善說作善作   阿含經,佛告比丘,愚痴人有三相,思惡思、說惡說、作惡作。智能人也有三相,思善思、說善說、作善作。   所謂思惡思,就是意業有貪瞋痴,思貪瞋痴。說惡說,口業說妄語惡口綺語兩舌。作惡作,身業犯殺盜淫。   所謂思善思,意業沒有貪瞋痴。說善說,口業沒有口四過。作善作,身業沒有殺盜淫。   佛這樣教比丘,不過讓比丘不造十惡業,十種惡業果報須受,大家要懺悔,再不作。所謂「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過去的惡業,要至誠懇切懺悔,現在和未來的惡業再不造。而今而後,再不造惡業。   如果已經造了惡業,難免冤家來討債,一方面廣修功德,贖其罪愆;一方面歡喜還債,不可再生煩惱,再造新的禍殃。 清凈身語意   娑婆世界無非是苦,不可貪戀。   苦,有其原因。其原因,就是惑和業。   所謂惑、業、苦。惑、業是因,苦是果。   惑,根本的是無明,粗淺的,分別說,有三種──貪瞋痴。   業,有七種──在身,是殺盜淫;在口,是妄語惡口綺語兩舌。   加上貪瞋痴,十惡業。十惡業就是苦因。   如果造十惡業,一定受苦果。所以大家要謹謹慎慎,天天檢討,不可犯十種惡業。   怎麼能不犯十惡業呢?身要清凈,不犯殺盜淫;口要清凈,不犯妄語惡口綺語 兩舌;意要清凈,不犯貪瞋痴。   怎麼能使十業清凈?持念阿彌陀佛聖號。一心念阿彌陀佛聖號,就沒有貪瞋痴,沒有殺盜淫,沒有妄語惡口綺語兩舌。   十惡業,說起來,是集諦。惑、業是集諦。一定受苦果,稱之為苦諦。苦集二諦,世間因果。所以娑婆世界無非是苦。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調,十惡業皆犯。   如果是清凈身語意,是道諦。身語意三業清凈,苦自然就滅了,稱為滅諦。   希望大家時時刻刻檢討,不犯十種惡業。時時刻刻檢討,三業清凈。   意業犯貪瞋痴,有一名稱,叫思業。身口業稱為思已業。所以惑業苦,惑和業皆可稱為業,一個是思業,一個是思已業。 三業不掉散   你們注意到,三業不可掉散。身不可掉散、口不可掉散、意不可掉散。掉,掉動;散,散亂。身口意三業不可掉動散亂。   身掉動,好遊盪;口掉動,好雜話;意掉動,好亂心,打妄想。如果三業掉散,損破你們的功德力。   身要讓他不掉散,要不好遊盪,常習宴坐。宴坐,可對治身掉散。   口要使他不掉散,閑雜話不要說,只行兩種法,一者語,二者默。語者,聖說法;默者,聖默然。聖說法、聖默然,口業不掉散了。   意業不掉散,不要打妄想,不要散亂心,常修止觀。止者,不妄想;觀者,有妄想就知道。   如果三業掉散,損破三種功德,戒功德被損破、定功德被損破、慧功德被損破。戒定慧的功德損破,不得解脫,修道不得成就。   雖然是宴坐,聖說法、聖默然,止觀,可以對治三業掉散。而我們修凈土法門最方便。身禮阿彌陀,身業清凈;口稱阿彌陀佛佛號,口業清凈;心觀想阿彌陀,意業清凈。這個須要大家實際用功,只懂得理論沒有用,要經常修行。   大家注意到,身禮阿彌陀,稱佛名號,觀想阿彌陀,就是三業不掉散。三業不掉散,自具戒定慧功德。 三業清凈光明照物   大家持戒要記住,我們是嚴持重戒善識開遮,但務實質不重形式。   持戒不可流於形式。什麼是實質呢?持戒須要三業清凈。身清凈,沒有殺盜淫;口清凈,沒有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意清凈,沒有貪瞋痴。三業清凈,光明照物,這是持戒的功德。至於其它的形式,了不起是助緣。   大家千萬不可僅重形式,小小規矩注意到了,三業不凈,不能廣度眾生,那是本末倒置。   你們有很多人把戒法實質放棄,徒有形式,學戒學得做做作作,扭扭捏捏,非道人之心。   經上又說,菩薩為憐愍利益一切有情,修習凈戒波羅蜜。我們要護持眾生的法身慧命,持戒才有實質功德。僅僅注重形式,沒有功德。   以後記住,要三業清凈,光明照物,這是持戒的功德、實質。千萬不可僅重形式,本末倒置,學得做做作作,扭扭捏捏的,不好的,大家注意到。 護根不放逸   佛在阿含經中說,不放逸是一切善法之本。不放逸於善法中,最為第一。   什麼是放逸呢?六根貪著六塵,稱為放逸。   所以不放逸就是護諸根。護諸根經上說,名為持戒。所以你們大家知道,持戒的根本精神──護根、不放逸。你們斤斤計較於小小形式,沒作到持戒的精神。   阿含經上說,持戒可以不悔。因為持戒,諸惡不作,不犯惡業,不受惡報,所以不悔。   不悔,則歡悅。因為持戒生好處,人天之報,所以起歡悅心。   歡悅則喜。對戒律、經法起歡喜心。   喜則無欲。   無欲則止,不落惡道。   止則知如實、見如實。知如實,則破思惑;見如實,則破見惑。見思惑破了,則得解脫。   得解脫以後,得解脫知見。   什麼是解脫知見呢?自己知道「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稱為解脫知見。四果就作到了。   怎麼能得四果位呢?不放逸,持戒念佛。   希望大家能夠了解。 發悲愍心三業清凈超度亡靈   和你們講過,七月度一切生靈,各人要注意三業清凈。   娑婆世界的眾生實在苦。既然出家了,要想「利濟眾生」。譬如說,每天,當我們睡得正安寧的時候,各地的屠宰場,不曉得殺多少眾生。出家人要起悲愍之心。   如果讓屠宰場不殺,辦不到。因為他們的殺業,是由貪瞋痴造成的。如果每個人都沒有貪瞋痴,殺業自然不會造成。勸大家吃素很難。如果任何人沒有貪瞋痴,自然而然地就吃素了。   所以,不要犯貪瞋痴。三業清凈,根本在意業,意業清凈,身口二業就清凈。   所以大家七月間發心,發悲愍心,超度亡靈,就要不生貪瞋痴。   如果不生貪瞋痴,有無量功德。讓任何人沒有貪瞋痴,娑婆世界就沒有罪惡,此地就是凈土。   如果你動貪瞋痴的時候,趕緊念阿彌陀佛。至誠心念阿彌陀佛,不會有貪瞋痴。   你自己沒有貪瞋痴,也勸其餘的眾生不生貪瞋痴。   自己無貪瞋痴,勸別人也不生貪瞋痴,稱為「莊嚴佛凈土」。因為這樣自然沒有殺盜淫、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此地就是凈土,所以稱為莊嚴佛凈土。   諸佛沒有貪瞋痴,你要是沒有貪瞋痴,功德和佛齊等。   希望大家發心,三業清凈,超度亡靈。 《三、作人天師》 作人天師   這次結夏,每天要想──自己要作一個人天師。   我的心、我的行,諸佛菩薩皆見:我的心、我的行,天地鬼神、一切眾生皆見。   我能否為人天師表?有無虧損為人天師表?   天天砥礪自己,每天夜晚檢討自己;我今天犯殺盜淫沒有?我今天犯惡口妄語綺語兩舌沒有?我今天犯貪瞋痴沒有?   天天檢討自己、砥礪自己、勉勵自己,使自己一天一天進步。三個月結夏以後,不再是過去的我,是一個新我、有道德的我。   希望大家各自勉勵!各自勉勵!   △大家要慢慢深入法、律,領導大眾,當個大比丘、大比丘尼。時常想,要為人天師;時常想,作人的表率。若一有過錯,痛切懺悔。作人之師,一有過錯,痛切懺悔,要想愧為人師。大家要慢慢將在家之俗皮脫去,要作聖弟子。 佛教中有一歪風,重解不重行,重智不重德。教他看經演教,他有興趣,教他拜佛念佛,他沒興趣。大家要挽救此一歪風。 我們以後佛法綱要,可以講高僧傳,蓮池會也可講。以高僧行誼來挽救歪風。鼓勵大家以後多講高僧傳。   △大家要當人天師,把在家的俗氣脫掉。要有清勁,離俗故;有窮勁,樂道故;有傻勁,至誠懇切故。要當個頂天立地的大比丘、大比丘尼。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要和合、忍讓。嚴格管理自己,不要管別人,才不會鬥爭。 出家真正的意義   今天講出家真正的意義。你要是不知道的話,空白的出家。新出家的,應該學,叫學人。   根據佛在經上說,有四種法應該學。一、經──應該以正理去學。二、戒律──依佛言教去學。三、修行──我們修行凈土法門。四、作僧眾事──應該要學, 在中國禪堂叢林特別注重這風氣。   這樣經法、戒律、修行凈土法門、作僧眾事,自己得道,叫自利。以此法告訴別人叫利人。自利利人叫菩薩行。   自己有所得、有所成就,要以此法利益眾生。如果自利得到,利人也辦到。自利謂之功,利人謂之德,那是功德稍微具足了,以此功德你可以養老。如果功沒有、德也沒有,老年來你如何養老?如果能得養老之法,可以了生死,往生西方。如果養老不知道,還是糊里胡塗,你怎麼能夠了生死往生西方?那沒得出家的真正意義,空白剃頭一場。   大家注意到:少年應該認真學;自己得到成就,進入壯年,應該弘法利生、廣修功德;等老了,以此功德自修、自證、自了生死。所以我們要建立「少有所學,壯有所用,老有所安,往生有所安排。」的道場。   經法、戒律、修行、僧眾事有個共通的要點──他可解脫生老病死。我們既然是受業報身落入生死,生此業報身就應該想辦法解脫老病死。解脫老病死的辦法,就是少有所學,壯有所用,老有所安,往生有所安排。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建設這個道場。無論我在不在,要保持這個道風,那才是出家一場真正的意義。要不然你混飯吃,很可憐!此身一失,要還債的。如果這幾項注意到了,叫了道,了道不必還 債。   這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要靠大眾僧同心合力才能完成。   最後大家要知道什麼是正法正理。我們要以正理印證一切的,此法很深。   正法者,一切法無自性。   △出家不怕苦,不怕煩惱。心清凈,身受心不受。   △剃髮、換衣,若十惡業還照犯,不是出家。剃髮、換衣,在提起出家的心。放下十惡業,才對得起這套衣服。   △出家正是修道,現在之大好機會,身披袈裟,住大好道場,都不能修,還等以後什麼機會能修?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妄想難伏,亂想難治,要下大決心。斷淫慾,至誠懇切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加被。 斷貪淫、瞋恚,才叫出家。佛說斷貪淫,叫出家;斷五欲、五蓋,叫出家。 大家要真出家。若不斷貪淫,穿袈裟,是出家之凡夫;若斷貪淫,穿袈裟,是出家之聖人。 要不緩不急,如彈琴弦,只要平心而學。   △以前有一口號:讀書是要出人頭地。你想出人頭地,我也想出人頭地,天下人皆  出人頭地,則皆是冤家──互相抵觸故。   學佛,把這個心扭轉過來,叫出家;平等心、無住心……是出家。   所有志向,出家最高。出家躲避兩樣東西:名、利;食、色。故顯得自在。   出家貢獻最大,社會的安寧、康樂之基礎建立。   △戒、定、慧是出家人之基本資格,若不知道,混一輩子。悠悠蕩蕩,不知道著急。想到自己這麼沒落,真要痛哭流涕。你們要是感覺無所事事,怎麼行?我覺得吃點心都耽誤時間。   △發菩提心。出家後:   第一,為了生死,為度眾生。   第二,作僧眾事,身累心不累。   第三,不怕煩惱,不怕苦,不起我慢。   第四,寧可自己吃虧、受苦,要以平等心和合大眾。   △四種發心:   一、看別人發心,才發心(靠不住)。   二、佛世時,見佛三十二相很好,想發心。   此二會退,攀緣故,著相故,有我故。   三、看一切眾生苦,我要犧牲自己,救度一切。   四、末法時期,發心護持正法城。   此二無我,不會退。   凡夫發心,差不多要退──為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退心有很多種,不一定還俗。心一起攀緣,就是退道心;心起煩惱,就是退道心。   △何謂道心?心無念(才一動念,被雲遮)、平等、不動、清凈。   △道心不退,在自己,有三法:   一、向上──上求佛道。   二、勇猛精進。   三、不生放逸心(應五根不放逸)。 要一心不亂。   △不一定學識高、能力強是人才;道心堅固,為人忠厚是人才。道心最要緊,忠厚能含容別人。   △出家人以修道為主,不可計較吃、穿、住的。   △出家要在苦惱中令眾生清凈;出家要作最下之人;出家寧肯自己受苦,要教眾生得度。   出家要發大道心,僧眾之中不缺少人吃飯。出家後要為大眾作苦工,作得來嗎?  大眾僧罵,不起煩惱,作得來嗎?受苦時,不嫌勞累,作得來嗎?   不可在佛門中求前途。要為佛門作龍象,先為眾生作馬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如:菩薩為度眾生墮叫喚地獄。出家,看一切眾生皆是菩薩。日久知人心,要觀察。真發心出家,沒有其它考慮;若有考慮,不是道人心。   △出家是大丈夫事,在心不在緣。若曰塵緣未了,當初釋迦牟尼佛出家,有父母、有王位、有耶輸陀羅,……何必跳牆偷著跑? 凡夫走路要扶牆,出家要找好師父(師父也要找好徒弟)。   出家是清凈。有人過清凈生活,感覺寂寞,是地獄根。慧遠大師住廬山,三十年沒出廬山一步。出家應該真心辦道,求了生死,求往生。   一氣不還,即成過世。 出家人務實不務虛   出家人,務實不務虛。什麼是實?什麼是虛?實者,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虛者,名利,世間榮耀。因為名利和世間榮耀,剎那剎那轉變;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直到成佛,成佛的時候,叫諸惡斷盡,眾善普會,清凈圓滿。   大家要注意到,雖在世間,應該行出世間事。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出世間之事。譬如說我們這餐飯,剛剛下鍋時,就已經開始變壞了,那麼,如何在這裡邊作功德呢?無論吃飯穿衣作事,行住坐卧四威儀,總教他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自己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謂之功;勸別人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謂之德。這種人叫善知識。如果這麼做,叫莊嚴佛凈土,那是佛真子。要不然,不是佛的真弟子。尤其有人因為名利、私情、世間榮耀,再起煩惱造業,終不離苦道。希望大家各自提高警覺。   我今天作了幾件「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的事情?我所作所為,是不是還在變壞法當中?時刻檢討。這樣久了以後,自然慢慢地轉凡成聖。希望大家,各自精進,各自勉勵。釋智諭著:夏雨清涼節要(4)作者:智諭法師 出家要耐飢耐寒耐熱耐苦   大家要耐飢,耐寒,耐熱,耐苦。因為我們不織而衣,不耕而食,完全是仗佛的福報。   戒律上規定,二十歲以下的童女,不許受具足戒,因他們不能耐飢,耐寒,耐熱,耐苦。比丘比丘尼就不同了。佛八十多歲,還在大太陽底下走路度化眾生。   我們現在有房子住,電扇吹,吃這麼好的飯菜。你可知道,給我們蓋房子的工人,在大熱天下抬重東西,挑水泥,不夠辛苦嗎?   古德有一句詩說農夫的辛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我們吃的飯,每粒都是農夫辛苦來的;住的房子、穿的衣服,都是眾生辛苦換來的。   我們不勞而獲,一切現成。如果再不能耐飢,耐寒,耐熱,耐苦,說不過去。   大家要知道,吃的、穿的、用的,四事供養,是眾生辛苦換來的,要感眾生恩,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情不空道空   究竟什麼是佛道?略說是定慧二道,如果約凡夫講起來,是戒定慧。   情字、淫字一生,道種不增,這是所謂的「情不空,道空。」   道種不長可看出來,首先無戒,輕浮不定,沒有智能,然後漸漸變愚痴,如果是不念佛求阿彌陀佛加被、接引,袈裟下失人身,就是這輩人。   蓮池大師七筆勾,不過是破一個情字,長一個道字。古來大德,龍象之才,皆是伏、斷情字所致,凡是情淫二字不斷的人,必然墮落,希望大家注意到。   △有三種法最壞道業:一、名,二、利,三、女色。   女色不只是男女之間的淫慾,男人與男人之間,女人與女人之間,都包括在內。不可以名迷惑眾生;不可以利誘惑眾生;不可以女色誘惑眾生。 為避世俗來出家出家豈再染世俗   結夏過了,放香兩天也過了,應該恢復正常,該進行僧教育的進行僧教育,進行一切工作照常進行。   上結夏有五個月的功德月,到十二月十五日。雖然有五個月的功德月,希望大 家當勤精進,慎勿放逸。因為佛道不是那麼容易修的,娑婆世界眾生難以得道。   大家發好心出家,應該一心辦道,不可沾染世俗。當初出家,為厭世俗來出家,為了厭離世俗才來出家;出家豈再染世俗?既然出家了,為什麼再去染世俗呢?   各位!當初你出家,發好心,那個心如何地堅固,如何地聖潔,如果你再染世俗,那真是曾幾何時初心忘記了?割愛舍親為了什麼?忘掉初心,豈不慚愧?   希望大家當勤精進,慎勿放逸。為了怕世俗,你才出家的,你還再沾染世俗一切事情──顛倒。所以修道人要盡量少出去遊盪。   遊盪有大害。你遊盪,首先,眼耳鼻舌身接觸外境,起一種妄想,這個妄想稱之為帶質妄想。第六意識裡帶著前五識妄想的影子。帶質妄想熏染你的獨頭妄想,他可以染心,不相信你可檢討,你們在外面所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久久不忘,那是染入第八識了。這個造成一種生死──變易生死。它引起的獨頭妄想,獨頭妄想純粹是過去、未來,沒有現在。這兩種妄想都是演變成變易生死,你已經落入變易生死了。   變易生死如何體會?生煩惱,喜、怒、哀、樂皆煩惱起,障你的法性身,法性不得圓現。大家出家為的是求你的法性圓現。他無量劫來,不得圓現,今生才得出家,剛有出頭之日,你又障住了,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得圓現?   各位檢討,你如果心裡的印象久久不忘,那是染第八識。第六意識不起的,第八識出來,借第六意識現。第六意識生滅無常,不存在的。這個時候,住地無明增長,如果你再發於身口造業,原來他是惑,加上業的因緣,論分段死,六道輪迴,不得出離。有惑,有業,一定有苦。   不相信各位檢討,你出去遊盪,回來是不是你心裡久久不忘?好象聽歌,這個聲音在你耳邊幾天忘不掉,看到一個男像、女像你有印象,幾天忘不掉,染入第八識了,已經生死流了,佛性不得圓現了。大家知道佛性徹底圓現,稱之為正遍知,大部分圓現是菩薩,少部分圓現是聲聞。你出家求的什麼呢?記住,時常摸摸自己頭,我是出家人,人天師表。我為什麼出家呢?為求無上佛道,度一切眾生。不可再發是非心,染世俗,不可起惑造業。   奉勸給各位兩句話,以後五個月功德月時常檢討:「為避世俗來出家,出家豈再染世俗?」希望大家各自精進。   我身體不太好,不可能時常跟大家講,希望大家要自發菩提心,上求佛道。   有事情當然要出去辦事情,到世間時,要入世間不染世間,要存這個心。如果入世間染世間,不是修道人。各自努力。   這個道理不得不跟大家講,如果不和大家講,我有罪;至於我講過,修不修在 你個人。大家看到今天中午吃這頓飯了沒有?「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能夠清清凈凈,是多少生修來的福,不要損福。 有病去看,不可停留。不得已出去,要作下地獄想。 蓮宗初祖在廬山三十年,送客不過虎溪。古時有大德,皇帝派大臣請他,不去。苦行、打坐、穿得很單薄、凍得鼻涕流到腿上。大臣再三懇請,也沒答應。可見人家的道德。 道人無親以法為親   道人無親,以法為親。你們都是割愛舍親,拋棄一切世間的愛好,來出家修道,不可以有情染之心。否則怎麼對得起你的父母?出家人如果在道場發生情感,等於是於佛法中破佛法,很不吉祥。   佛說出家人是大丈夫,大丈夫不分男女,有四種人稱為大丈夫。那四種人呢?聽聞法,第一種;思惟義,第二種;如說行,第三種;善知識,第四種。   聽聞法,聲聞弟子。我們可算是聲聞弟子;思惟義,是緣覺乘人;如說行,菩薩乘人;善知識,佛。佛是九道眾生的善知識。   聽聞法,在佛言教;思惟義,在佛義理,稱為教理;如說行,是行;善知識,是果。說起來,就是教理行果。   情染之心,障道。有四種法,從細到粗。那四種法呢?和你們講過──愛著染淫。愛最微細,可通至無明。菩薩,還有一分法愛,不是情愛。二乘人,涅盤之愛,也不是情愛。著,色界無色界天著於禪定。染以下是欲界五趣雜居。   所以染淫,犯不得。犯了淫戒,障禪定道、四禪八定;往深的說,障小乘滅盡定;往大乘說,障菩薩六度萬行;障佛果位、無上佛道。   你們出家一場,所為何事?要記住──精進佛道,上報親恩。   各人要切實提高警覺,否則對不起佛,對不起菩薩,對不起自己的父母,也對不起一切眾生。   情染和淫,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克制住了,是涅盤流;一念泛濫,是生死流。在凡夫位說,罪報福報,一念之間。凡聖說起來,生死涅盤一念就分了。   你為什麼不走涅盤路,甘心墮落呢?人身一失,萬劫不復。   大家記住,何幸我們得聞凈土法門?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尤其 得聞凈土法門。凈土法門是佛金口所說的無上言教,對末法時期眾生最有利。   凈土義理甚深,言一乘佛法。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念是言教,而無念就是義理;無念是義理,念是言教。凈土法門,二諦融通,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往生是言教,無生是義理。凈土法門,往生即無生,無生是往生。   釋迦牟尼佛傳給我們,無上妙行,生到西方,證果即是,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四土圓融。我們何幸得遇這種法門?不一心辦道,難道想墮落嗎?   所以大家記住,無論道友之間,乃至對一切眾生,只有道義之交,不可動情念。希望大家守身如玉,精進佛道,上報親恩。 精勤則道成懶惰則道敗   懶惰是惡德的根源,我今天說出來,提醒大家。   佛說,懶惰之人,在世間,世財會敗壞,家園會敗壞。子女懶惰,父母不喜;妻子懶惰,丈夫不喜;丈夫懶惰,妻子不喜;弟兄懶惰,弟兄不喜;朋友懶惰,朋友不喜。   做什麼事業,懶惰的人,一定失敗。精勤的人,一定成功。修佛道更是如此, 懶惰的人,不得成功。佛門當中,千萬忌懶惰。   有很多人,以念佛為推託,說我做事情,耽誤我念佛。這是懶人的推託詞。他不知道,忙也阿彌陀,閑也阿彌陀,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縱然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這才是真正念佛人。   不可以說,我借念佛為名目,什麼事情都不做。其實,做事情怎麼會妨礙你念佛呢?心清凈就是念佛。如果認為念佛,就什麼事情都不做了,那,佛教是要垮台的。   這個懶惰,可從幾方面表現出來。   第一方面,推託。有什麼事情,給別人去做,自己退出來。   第二種情形,因循。今天沒有時間了,明天再辦好了。   第三種,避重就輕。人家動,他不好意思不動,人家拿圓鍬,他拿掃把;人拿掃把掃地,他拿抹布。這,都是懶惰的行為。   所以,我們須精進道業,精進護持常住,精進作僧眾事,方能成就佛道。 持戒念佛作人福田消受供養   大眾僧注意持戒念佛。持戒念佛可為眾生作福田,能消受供養。   有一部經,名「分別布施功德經」,上面說,持戒可作人福田。說,如果布施病苦之人,得兩倍福。如果布施破戒之人,得百倍福。   為什麼布施破戒之人得百倍福呢?因為我們受的是別解脫戒,破一戒,其餘諸戒還有功德。所以雖然破戒,可令眾生種福田,得百倍福。   布施持戒之人,得千倍福。大家持戒,最低限度可令眾生種福田,得千倍福。   布施離染之人,染者,欲染,大家知道,欲染是什麼呢?就是你們大家所存的淫慾心。如果布施離染之人,得百千倍福。   如果布施須陀洹向,就是初果向,還沒證初果,得無量福。何況布施二果、三果、四果、辟支佛、菩薩、諸佛?得福更多。   所以,持戒可以為人作福田。   念佛也可為人作福田。經上說,往生極樂世界,縱是下品下生,最低限度也得位不退。位不退是初果須陀洹。所以,在娑婆世界修念佛法門,就是初果向。   希望大家各自用功,切實地持戒念佛,為眾生作福田,也能消受供養。   當然我們──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有破戒的。戒經上說,毀破一戒,其餘諸 戒,還是鮮潔,應該持戒更謹。   念佛認真,句句佛號入心,使心不散亂,一心住於阿彌陀佛,六根不散亂,最低限度你是須陀洹向。如果再高的話,你要是念到上品中生,初二三地,上品上生,四五六地,那功德不可思議了。   千萬不要把自己開玩笑。業報不饒人啊!切實知道,業報臨頭,苦不可言。……經上說得明明白白。不要計較其它的,你在老病死之中啊!想到死,還有什麼可計較的?   △有人供養,要歡喜收下,不可拒絕。對方起歡喜心,功德無量。如:迦葉受貧婦淘米水供養,當面喝下。後貧婦為天女,知福報是迦葉給他,故散花。 出家要給人種福田,吃飯為眾生吃飯,穿衣為眾生穿衣,修行為眾生修行。應積極修行,不可以自己福田不夠,不給人種福田。接受供養,就是佛事。   △末法時期,以戒為主。戒守住,講經再學(不能持戒,為人說法,都是邪說)。 能夠持戒、能夠弘法最好。古德云:自度第一,隨緣度眾。即戒律為主。 持戒第一,末法時期,想挽救佛法,唯有重戒律。   △記住:深深用心於戒律,使自己道德增上,不愧為人天師表。人天師表弘化一方。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律己是修道,容人為培德。由淺至深,慢慢獨立,弘化一方。   △戒為大師,增進道德。止持,諸惡莫作;作持,眾善奉行。 修行,在道德,不在解。解在清凈,清凈心是眾德本。看經要注重道德,所以,由戒開始,戒為行法。   △戒律很重要,不守戒律,學經、學論都是唐捐(空過)。三乘初業,戒為基礎,戒為大師。   不守戒律,經論是外道法,因為經、論外道也有,唯有戒是佛所說。所以,大家要特別重視持戒。   堅持凈戒,西方蓮開;不持凈戒,閻王入簿。不持凈戒,認為別人看不到,而閻羅王的簿子記得清清楚楚。持戒好象人家不知道,而西方蓮華自然增長。因是大家自己種,果是大家自己受。   提醒大家特別重視戒律!不然,佛取涅盤,怎麼不告訴比丘別的,而告訴比丘「以戒為師」?   守住戒律,一定往生。佛說若人犯小罪起大恐怖,可得阿羅漢。要嚴格持戒,若 犯罪慚愧懺悔,不墮三塗。要時時存慚愧、懺悔之心,守住凈戒。   △戒,講到那裡,作到那裡。念茲在茲,劍及履及。   念茲在茲,是心無旁騖。講到不淫,作到不淫;講到不妄語,作到不妄語。   劍及履及是身體力行。要作到才有用,沒作到,也是無戒。   △若能守住淫慾戒,等於守了一半的戒律。   △不要以為威儀具足沒有什麼,威儀具足,天神合掌。   △不可偷偷犯過,以為沒有人知道,其實天知地知,自己第八識知,閻羅王知,鬼神知。 要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還有,對得起自己的第八識,對得起閻羅王,對得起鬼神。 要不貳過,漸漸轉凡成聖。   △嚴持凈戒,若有違犯,至誠念阿彌陀佛,以求拔濟。   △開示沙彌──   求法懺悔,除體性罪在,障道罪一概皆消。   戒法很重要,末法時期,挽救佛教,唯有戒法。   培養自己道德,一切行動要注意律儀。比丘、比丘尼一定要顧慮「安詳」二字。   要端莊,不可輕浮。當笑則笑。當言則言。   引禮、引贊師責備,不可講理由──打我慢。   去戒壇,代表凈苑,要恭敬,要守規矩。   法要沒,希望我們師徒真正擔當。   求佛道,不是求學問,求學問,是增加學識。自己要修道進德,了生死。捨己為人,度眾生。遇到事情,不考慮自己,身命都要捨棄。古德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 離苦。   受戒後,希望都能作佛門之骨幹。要為佛門作龍象,先為眾生作馬牛。不求出人頭地。   如何修道?如何進德?道者,諸惡不作;德者,眾善奉行。自古以來,能夠度化眾生的,在有道德。如:廣欽老和尚,不識字,有道德,重戒律,就得成就。 受戒回來後,要切實護持常住。要發願護生,護一切眾生。如何護生?靠戒律。 以前跪沙彌、打比丘(消業障)。若戒師父責備,要恭敬。到戒壇,是求懺悔。 拜佛消業障。拜佛的好處:去戒壇受戒,一切冤家在外面看,若業障重的人,要生大病。生病要忍耐。戒和尚教人抬著去受戒。所以,要先拜佛,冤家可解。 無論如何要登壇!過去登壇拜帥,受具足戒亦登壇。   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拚老命念千萬聲佛號。你們悠悠蕩蕩,心中沒有,不得往生。要下一番苦功,才有成就。   道德為先,戒法第一。要想修行路上成就,一定要苦心。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要記住:要為佛門作龍象,先為眾生作馬牛。   以前挑石子、挑砂、挑水泥、砌磚,最危險的地方我都走過;花木差不多是我種的。   我念佛多時,作事也抽時間念,一天念五、六萬聲佛,你們念到了嗎? 道德增進,天龍鬼神尊敬。沒有神通,是大神通。修佛道,不是馬馬虎虎能成就的。   我能作你們師父,是因為我作過苦工。為什麼?為常住。挑大糞,我都作過。你們光看我現在不能動了!能動時,我作過苦工。不是輕易得來的!我出家時,一天拜佛四百拜。 持戒念佛勇猛精進   修行要持戒念佛,勇猛精進,不要怕難。菩提道上,要勇猛精進,不可有一點怯懦之心。   經上說,若生怯懦之心,魔就得其便;如果精進勇猛不怯懦,魔不得其便。   鳩摩羅什大師,講過一個故事,大家可參考。他說羅叉鬼變成一匹馬,要害一個人,這個人騎著這匹馬,絲毫沒生疑心。走到半路上,馬就說話了:「你看我這匹馬好不好?」那個人馬上拔出刀來:「你看我這口刀,好不好?」羅叉鬼就不動了!這個人始終沒被害。   所以我們修行路上,要持戒念佛,勇猛精進,不要怕老病死,不要怕一切魔障,不要怕一切困難。   什麼是怯懦心呢?攀緣心,是怯懦心;五欲五蓋心,是怯懦心;自度心,不管眾生,是怯懦心;落入二乘,是怯懦心;向外攀緣、好名、好利,皆是怯懦心。這樣在佛道上不得成就,魔一定得其便。要是魔侵入你的心,你想逃都逃不掉。   希望大家持戒念佛,勇猛精進。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有苦的,我來擔當,有樂的,大家享受。 精進佛道上報親恩   你們捨棄父母親緣,割愛舍親,前來出家修道,就應該精進佛道,上報親恩。   如何精進佛道呢?所謂精進佛道,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此法祇在一聲阿彌陀佛佛號。持念阿彌陀佛佛號,戒定慧自然具足;持念阿彌陀佛佛號,自然沒有貪瞋痴諸煩惱。   大智度論說,其餘諸三昧,有的能對治貪,不能對治瞋;有的能對治瞋,不能對治貪;唯有念佛三昧,能對治貪瞋痴一切煩惱。所以,持念佛名,就能息滅貪瞋痴。   戒定慧如果在菩薩行說起來,就是六度萬行,稱為修學佛道。布施、持戒、忍辱,戒所攝;禪定,定所攝;般若,慧所攝。精進一度,通攝六度。這一切法,雖然廣說無量,祇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沒有毀犯,就是戒具足;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沒有散亂,就是定具足;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沒有愚痴,就是慧具足。   希望大家,既然出家了,要精進佛道,上報親恩。 各自精進為報父母恩   每天晚上,檢討,十惡業犯了沒有?如果清凈,到初禪,就有無量功德,人家供養你衣,他福慧每天增長,一直到衣破,不穿為止。得福慧最大的是你的父母,父母給你身體,你以這個身體得了初禪,你的父母得無量的福慧,更何況二禪三禪四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家各自精進,為報父母恩。千萬不可動不動就犯殺盜淫,妄語惡口綺語兩舌,貪瞋痴,損你的功德,你的父母不得利益。   如果你不如法不如律,不如佛所教,不修功德,不增進道德,住在道場中造大罪,你的父母白生你一場,空空過去了。   △你們總記掛家緣!古德如何修──不記掛家緣。像紫柏大師出家十幾年,從沒回過家。你們打電話問問家裡如何,皆是障道。 前數生父母,正在受大苦,正等我們度,何止今生父母!智者應自度度一切人。 無始劫來,那個女人不是我母親?那個男人不是我父親?眾生愚痴不知。 若為度化父母而聯絡,不犯;若生愛著心,就障道。修道就是要努力修除這些心;如果不修,實可憐憫!什麼都犯,與道不相應。 自己起觀照:家人來不可起心。起心,障道!  △知恩報恩──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上報四重恩──出家眾,上報父母恩。自己上了岸,要使父母也能上岸。  △孝父母,應該修道,使父母永離塵垢。 自古以來,真正孝子,是出家人。捨棄一切,要使歷劫之父母均得利益。  △要知恩,報恩,上報四重恩。上報四重恩,佛說第一個要報父母恩。有些人認為與父母住在一起是報父母恩。如父母在苦海中,我也在一起──那是愚孝。你要報父母恩,要站在岸邊救他。 你們出家修道,好比在岸邊。你能感化父母一心向佛,尊敬三寶,也算救他,絕對不是我們也在苦海中,死在一堆是孝。 除此之外,一切眾生都要知恩報恩,受人點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自度度人自利利他   我們雖是凡夫比丘比丘尼,也應該發菩提心。云何發菩提心?心存自度度人,自利利他。   凡夫在因地,要想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可以自己持戒念佛,是自度自利;勸 別人持戒念佛,是利他利人。可以自己不犯十惡業;也勸別人不犯十惡業。自己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勸別人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可以自度度人,自利利他。   修行的時候,在菩薩位,稱之為莊嚴佛凈土。究竟果位,自己和眾生得無上大利。   諸惡不作,是諸佛的斷德;眾善奉行,是諸佛的智德。斷德滿、智德圓,稱為世尊。希望大家各自勉勵。   如果出家一場,不能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很慚愧的。   △有一微塵許之善法,與一切眾生共。若自秘資料,今生受煩惱、業報,來生受苦報、愚痴報。 修道人利人不利己   大家天天砥礪自己轉凡成聖,使你的道德更光明,真正做個頂天立地的出家人。   做工是出家人的本色。裴休送兒子去跟百丈大師出家。百丈大師要他先到大寮幫忙挑水。   出家以後,每天要挑水給四、五百人吃,廟在山頂,難免會挑累了,他是個翰林,就站在路旁說:「和尚吃水翰林挑,縱然吃了也難消。」   回去後,百丈禪師問他在山下說什麼話,他答,沒說什麼話。百丈說:「你不是說和尚吃水翰林挑,縱然吃了也不消。」我告訴你:「老僧一打坐,能消萬石糧。」看看以前的人就是這樣成就的。   現在不同了,有一種思想要不得──士大夫教育的思想。「別人該死,我出頭。」別人累死了沒關係,祇要我出人頭地。出家人不可有這種想法。   我們應該讓人出頭地,我默默地作耕耘者。為道利人,為學利己,修道利人不利己。中峰國師言:「利己者惡,利人者善。」   現在常住忙,大家把握機會,真心貢獻給常住,不要等機會一過,沒有寸尺之功貢獻於常住,自己就覺得很慚愧了。 不要怕熱應念眾生苦   今天是十三,明天是十四,十四立秋,秋後有一伏,熱天有三伏,一伏十天, 現正是中伏末,立秋還有末伏,是最熱的天。大家不要怕熱,應念眾生苦。   記得小時候,當時沒計程車,也沒三輪車,只有人力車。太陽那麼熱,客人坐在車上,拖車人在太陽下跑,熱得渾身血液沸騰,受不了,想喝涼水,喝了涼水,肚子一陣疼,死掉了,只為賺幾個錢,拿回去一家老少吃飯,竟把命喪了。   大家現在太陽曬不著,雨淋不著,應好好修道,念眾生苦,不可空消信施。如果道業不成自己生死不了,何論度眾生?   印光大師,每念自己道業不成,痛哭流涕。大家要想臨命終時,道業不成,拿什麼東西對付閻王老爺?這是很值得擔憂的事,所以大家應該精進修道。   春夏秋冬,逝如流水,一去不復回,不精進辦道,實在慚愧。希望大家努力,為度眾生故,精進道業。   天氣雖熱,修道人念到眾生苦,應把腰挺起來,不要怕熱。 以平等心迴向一切法界有情   你們晚上那支香念佛,可迴向一切法界有情。你們的父母師長有分,六道眾生也有分,那多好。父母師長對你有大恩──父母有生身之恩,師長有養你慧命之恩。   若以愛見大悲,迴向眾生,皆不得利益。有分別、有住著,皆是愛見大悲。愛見大悲,在生死流。愛大悲是思惑大悲;見大悲是見惑大悲。見思惑在生死六道之中。   記住,要以平等心、無分別心、無住心迴向。如此,一塵也遍十方。   人家供養你,是求福求慧的。要知道,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不能如法如律,如何消受信施?若能如法如律修行,最低限度,過往的神靈、附近的亡靈、各人的祖先,皆可獲益。伍、續佛慧命 《一、護法安僧》 建立正法幢   大家要好好學戒,注意諦理的深入,這樣叫護持正法。   你們出去講經,是建立正法幢。但,要自己有修,有所證得,才能教導人……按諦理入,一定建立正法幢。希望你們將來對佛教界有所貢獻。   大家出去講經,一定要講正法。什麼是正法?深深合乎諦理的,佛說,無論是菩薩說、凡夫說、天人說、化人說,都是正法。不合諦理的,凡有所說,皆虛妄。   入諦理,不是一蹴可幾的。不入,說的都是假的。這法很深,佛三大阿僧祇劫才究竟圓滿。   念佛法門就是諦理。希望你們在外面能建立正法幢、護持正法,在內部能安住大眾僧,真有成就,能領導末法時期的佛教。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些話是最聰明人說的。有些愚痴人,為 自己求安樂,他認為是對的;願眾生得離苦,他認為是錯的。其實,他才大錯呢!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是聰明人所說的話。因三塗之中,都是為自己求安樂的眾生。大家仔細善思惟,地獄、餓鬼、畜生的眾生,都是為自己求安樂的。   大家記住,願眾生離苦,犧牲自己,現在,正是修福修慧的時候。希望大家,盡量地修功德,供養常住,供養大眾僧,供養一切眾生。 發揮菩薩精神   修行要發揮菩薩的精神,不要太為自己著想。   如果大眾僧,因為我的貢獻,能安身辦道,如果一切眾生,因為我的貢獻,能於佛法得安樂,我的名利,又算得了什麼?我的榮辱,又算得了什麼?我的成敗,又算得了什麼?我的苦樂,又算得了什麼? 道德經法戒律支持佛教   大家注意到,支持佛教,不在金錢,不在名聲,不在勢力。只有三項法。那三 項法?第一個道德,第二個經法,第三個戒律。經法戒律可以不知道,道德不能不具。   道德怎麼表現出來呢?威儀錶現出來。佛說,比丘比丘尼如果威儀不存,佛法將滅不久,滅法現象。   經法戒律,不必解釋,大家學佛很久了差不多都知道。什麼是道德?道德廣說,名目無量;略說,道者,諸惡不作,德者眾善奉行;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必歸自凈其意;自凈其意後有無量功德,可以斷三惑、得三智。斷見思惑,得一切智;斷塵沙惑,得道種智;斷無明惑,得一切種智。   不過,從道德方面來講具體一點,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太寬廣了。惡有十種:殺、盜、淫、妄語、惡口、綺語、兩舌、貪、瞋、痴。如果十種不犯,就是德。所以諸惡不作就是眾善奉行。   比丘比丘尼,道德具足,經法差一點,還可支持佛教,道場常住。如果道德全無,那就不堪設想。   障道最厲害是淫慾。佛說淫慾是障道法。所以出家眾受戒,第一條是淫慾戒。   在家人障德最厲害的是殺,所以在家眾受戒,第一條是殺戒。   道德為基礎,經法、戒律可以發揮。如果這三項能夠圓滿,佛教定可支持,常 住定可興隆,希望大家各自檢討。   有一部經,名大法鼓經,有比丘坐立不正,威儀不具。阿難問大迦葉,何故這些比丘威儀不具呢?大迦葉說,這些比丘都是魔眷屬,來滅佛法的。末法時期法滅,是他們滅的。   所以,大家要注意威儀。 不要名利只為建設道場   現在結夏眼看就要圓滿了,希望你們大家解夏以後,要保養聖胎。這一夏辛辛苦苦修積一點點功德,不要解夏以後,馬上變樣子,把功德損失一點兒沒有。   少講話,少遊盪,多念佛,多拜佛。時時刻刻反省自己,自己有過錯,趕緊改;如果反省沒有過錯,自己勉勵自己。要起一個心,別人可以有錯,我絕對不能有錯。這樣才是出家人。   你們都受過戒,受戒的時候規定,早晨起來摸頭,要自己提醒自己:我已經出家了,依佛出家,應該作人天師。作人天師,不是光嘴巴說的。以身作則。時時刻刻檢討。   你們為了建設道場,都很辛苦,我知道。以後不可鬆懈,再接再厲。   我們不要名不要利,只為建設道場。建設成一個什麼樣的道場呢?要記住,要建設成一個「少有所學,壯有所用,老有所安,死有所歸。」建設這麼樣的道場。我們不要名不要利,只要這四項做到。   要知道,老病死,任何人難免。既然出家了,就要為老病死作安排。   少有所學、壯有所用──修積功德;老有所安──使他們安心住在道場,各自念佛,拜佛,求往生,消業障;我們往生以後,都歸向西方凈土,所以──死有所歸。   你們記住老病死,不要計較人我是非。自古以來,任何人免不了老病死。在座的各位,不論你出家在家,任何人免不了。早作安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持戒念佛,求往生。你們都感覺自己年輕是不是?不知老之將至!病之將至!死之將至! 護持常住   大家要護持常住。常住存在,常住興隆,大家才能夠存在。   有一句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皮膚不存在,毛髮生長在那兒呢?大眾僧依止於常住,常住不存在,沒有依止處。一棵樹枝葉雖然茂盛,可是都依止於樹身,如果樹身乾枯了,枝葉自然凋零,大家確實了解這個道理。   你們出去講經,如果遇到任何出家人,不要和他們說,那個道場好,那個道場壞,那不是出家人應該說的。勸他們護持自己的常住,孝敬自己師父,與大眾僧和合一味,這樣三寶自然住持於世。。   所以大家要護持常住。護持常住,一定要和合,大眾僧和合一味,甘苦與共,疾病相扶持,這樣常住自然存在了。   現在末法時期,各個道場不興隆的原因,就是因為大家不護持常住,病根在此地,大家應該知道。   △大家應該感常住之恩,護持常住。 常住之恩,大於父母之恩。父母生你們的身體,沒有教你們,常住教你們慧命。常住對你們的恩德,勝過世間一切恩德。因為世間對你的恩德,始終使你在苦海之中;常住的恩德,把你從苦海中救到船上來,時時刻刻處處皆是為大家離苦得 樂著想,所以大家應該感常住之恩。 大家都經過剛出家的時候。你想一想,剛出家的時候多苦!如果世間不苦,你何必求三寶出家呢?常住把你從苦海中救出來,應該感常住之恩。 我們常住好比一條船,這條船假使破掉的話,一個人也逃不出。希望大家忠實於常住,息心辦道。常住的人沒有私心,多好,多和樂融融。希望大家維持這一條船的壽命,把我們接引到西方去。 希望大家以後要六和合、和合敬,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受戒回來後,切實為常住做事,護持常住。要發願度生。靠什麼度生?靠我們戒律、道德度生。   △大家一定要護持常住。常住要是永遠存在,你們可在此修道;常住要是不存在,你們就要流浪各方,可能去趕經懺了! 忍讓和合護持常住   大眾僧要忍讓和合,護持常住。大家互相忍讓和合,常住才能興隆。   常住興隆,三寶才能住持。三寶住持,佛教不亡。   常住興隆,可以住持佛寶,令一切眾生,體解無上大道,發無上菩提心。   常住興隆,可以住持法寶,令眾生聞法,得無生忍。深入經藏,智能如海。   常住興隆,可以住持僧寶,令一切眾生,皆能統理大眾。統理大眾者,統理大眾僧,一切無礙。   各位天天歸依三寶,不要忘記,歸依三寶就應該護持常住。護持常住,就必須忍讓和合。   △大家要感謝三寶──出家,免了多少苦?要知道感三寶恩。 我深感三寶恩。有福報出家,要深感三寶恩。 護持常住應有不足之心   今天講,自奉應有堪可之想,護持常住應有不足之心。   所謂自奉,就是指自己吃的、穿的、用的、享受的。對於這些,總想:可以了,差不多了,這樣很好了。   吃的方面,只求肚子飽了就可;穿的方面,不要求太華麗,能蔽體就好了。   要想到很多眾生,衣不蔽體,我們能有衣服穿,已經很不錯了。有很多眾生,吃不足,我們能有飯吃,已經很好了,已經堪可了。   不可總是要求,尤其不可學時髦、趕時代、搶風頭。我們不敢為天下之先。天下眾生假使都這麼做了,我也可這麼做。絕對不可說,天下眾生還沒這麼做,還沒享受到這個地步,我們出家人,先享受。   再說,護持常住,要始終有不足之心。總覺得:這件事情還沒做,那件事情還沒做。一定要有這個心。   假使沒有常住存在,大眾僧何處安身修道?大家都知道,身安道隆,常住不平安,身怎麼安?道怎麼隆?   如果沒有常住存在,眾生怎麼改惡行善?如果沒有常住存在,眾生怎麼能皈向三寶?怎麼能受到度化?所以我們應該要護持常住,常住第一。   我們應該保持住沙門的本色,不搶時髦,不鬧派頭,做一個老老實實的比丘比丘尼。   大家切實記住:我們要誓願保持沙門本色,誓願把釋迦牟尼佛的芳型,留給後人。 和 合   你們在外邊遇到出家人,不要談論是非,那個道場好,那個道場壞。更不要談論人的是非。總要使他們和合,各自護持自己的道場,孝敬自己的師父,和大眾僧和合,千萬不要破壞人家的和合。   出家人應該和常住和合,和師父和合,和大眾僧和合。   如果你們妄談是非,破了人家的和合,罪很重。萬一構成僧眾數,別眾羯磨,那你就犯五逆罪,千萬注意到。   總教他們和常住和合,和師父和合,和大眾僧和合,如果所有出家人都能做到,道場自然興隆。各個道場都興隆起來,就是佛教的興盛。   現在末法時期,各個道場不興隆,毛病出在不和合,個人主義太深。不能和常住和合,總喜歡個人主義;不能與師父和合,希望個人主義;不能與大眾僧和合,希望個人主義。造成末法時期各個道場的衰替景象。你們大家要注意到。 大眾和合   大眾僧一定要和合;大眾僧和合,常住才能興隆;常住興隆,才能利益眾生。   如果大眾僧不和合,常住不能存在,常住不存在,一切眾生落於冥冥之中。同時大眾僧要是和合,僧寶才能住世。如果不能和合,僧寶不能住世,僧寶不住世,則佛寶、法寶也不住世。   所以,住世三寶,不過「和合」二字而已,如果不和合,沒有住世三寶,希望大家,要彼此和合。   和合之道,人與人相處,那有不生抵觸之時?同參道友之間若有抵觸,不要祇想別人之不是,要反省,想自己不是之處,想對方可原諒之處。這樣,自然心平氣和,和合一味。 忍讓和合   在道場中,住眾要吃得虧,忍得辱。若能吃得虧、忍得辱,道業才能增進。千萬不可做一個剛強難調的眾生。三塗惡道,都是剛強難調之人。   希望大家,凡有所作為,應該注意到:凡是如法如律,對常住有利益,對大眾有利益的,盡量去做。如果不如法不如律,對常住有害,對大眾有害的,不要去做。   希望大家能夠忍讓、和合,建設道場。要知道我們道場護法安僧、弘化利生。希望大家注意到。 和合為上   大家能作同參道友,法緣甚深,不是小因緣得以成就。希望大家如兄如弟,如手如足,如水乳合,同隨佛學,和合一味。僧眾以和合為上,所以稱為和上。   要想和合,必須彼此之間,互相忍讓;要想忍讓,一定損減我慢;要損減我慢,一定要有恭敬心。   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師僧、恭敬一切眾生。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師僧,名之為上求佛道;恭敬一切眾生,名之為下化眾生。這是菩薩道、菩薩行。希望大家記住。   若人起恭敬心,一定能損減我慢;若人損減我慢,一定能忍讓;若人能忍讓,大眾僧一定和合;大眾僧和合,道場一定興隆;道場興隆,才能弘法利生。   出家人要知道,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才不愧叫和上。如果大家記住這原則,就不愧出家一場了。   和合有六種相,叫六和敬,就是身口意戒見利,身和同住;口和無諍──不抬杠、不辯論;意和同悅;戒和同修──所以大家要深入戒律;見和同解──不要起乖張之解、偏差之解、外道之解、邪見心;及利和同均。大家已經都知道,我再提醒各位。   利和同均,我們算勉強做到了。希望大家努力其餘的五和敬。 《二、承擔如來家業》 承先啟後   你們年輕人,要知道,有承先啟後的任務。要繼承佛的無上佛法,傳留後世,那是年輕人真正的作為。   平時不要好名好利。名利兩途,最壞道人心。年輕人要是走上名利兩途,就難得有所成就了。   要看破名利,好比是過眼的浮雲,剎那間就褪色。所以年輕人承先啟後,要務實不務名。   名者實之賓,沒有實在德行,僅僅有個虛名,是恥辱的。希望大家不要僅求名利,要有實在的貢獻,為佛陀貢獻,為眾生貢獻,名利兩途遠離。   要記住,年輕一代有一項大任務──承先啟後。 作佛的法將   君子有成人之美。佛說,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希望大家和合一味,有人出來 領導一項事情,千萬一致擁護。同時,負責的,要任勞任怨,愈受挫折愈堅強,常住才能存在。離開這原則,不能和合一味,常住不能存在。   希望大家各自精進,不要小瞧自己。在末法時期,你是一員法將,我們要作佛的法將,我們要以戒律、經法,挽救末法時期。每個人要自己知道是龍象之才。要不然佛法已經瀕臨危厄關頭。   要記住,凈苑能站得住腳,就靠大家,大家不站起來,佛教靠誰呢?   如果你對戒律經法一字不知,怎能維持佛教?   各自堅強起來,不可妄自菲薄,你是佛的法將,你要作中流砥柱。   原則是,誰上台,一致擁護,有隨喜之心。在台上的人任勞任怨,愈受挫拆愈堅強,常住才能興隆,佛教才能興隆。   △學習經法,以虔誠心、謙虛心,前不讓古人,才可慢慢造成佛門法將。不可有絲毫貢高我慢,要於未來世替佛門揚眉吐氣。 若大家不苦心孤詣於佛法,必被外道埋沒。佛法要滅,內部滅於邪見、經懺,外部滅於外道。大家發心把佛之正法留到後世,是無量功德。 承擔如來家業   佛囑比丘應承擔如來家業,承擔如來家業是佛真子。何謂承擔如來家業?「家業」是略說,是如來家務事業,如來家務是什麼呢?事業是什麼呢?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能弘法利生,就是承擔如來家業。   弘法是智能門,利生是慈悲門。悲智雙運,稱為菩薩,唯菩薩才能承擔如來家業。二乘不能,只顧自己;凡夫更不能,自私心太重。   承擔如來家業,智能門是上求佛道,慈悲門是下化眾生。上求下化,方能承擔如來家業,所以承擔如來家業,是菩薩,是佛真子。   不過要有注意的地方,弘法利生皆有注意之處,弘法雖是如來家務,要有正知見,怎麼能有正知見?依佛的聖言量,依佛所說,不可自己私意猜測,隨自意語,不依聖言量,可以破滅佛法。破滅佛法有兩種──邪說、邪書。   第一,依聖言量。第二,弘法人要有擇法覺分,希望大家注意到。   利生為事業,利生也應該注意到,利生是入世間、救世間、不染世間。如果染世間,也是破滅佛法的。   怎麼不染世間呢?世間最容易染污道人心的,一是貪,最粗濁的是貪淫。如果見男女色,起心動念,皆非聖人之流。滅佛法,唯此為甚。二是名利,如果心重名利,佛法滅就滅在你手上,名利滅佛法厲害,可以傷道人之皮、道人之肉、道人之骨、道人之髓。希望大家千萬注意到。   重複一遍,如來家業者,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弘法要有正知見,依聖言量、有擇法覺分。利生為事業要入世間、救世間、不染世間、不起貪淫心、不貪著名利。   希望大家各自勉勵! 能說能行能學能做   各位聽經演教,很多人也出去弘法利生,所為何事?不過要學佛行。佛行是實在之事。千萬不可嘴巴光是說,不能做。那叫嘴八式──能說不能行。大家從平常日用苦苦用功,修行自己。   法華經上說有三種行,值得我們學習。   入如來室,大慈悲心是。對一切眾生要有大慈悲心。   著如來衣,柔和忍辱是。要學常不輕菩薩,柔和忍辱。   登如來座,體法空寂理。   你們聽經演教,也出去弘法利生,要真正有修行,不要變成說書的,光說不能做。大家平時要互相忍讓。一點兒事忍不下去,那你光說不能做。要記住,大慈悲心,柔和忍辱心,體空寂之理,這樣才具實德。   修道人之心,沒有別的事,只有一佛。世俗人不會佛法,不能修道,心中好象垃圾堆一樣,身心混濁。修道人心裡,任何事情好比一陣清風就過去了,不留痕迹,叫影落寒潭,雁過長空。什麼原因呢?他體空寂之理。   所以,希望大家能說能行,能學能做,那才養成實德。要不然不具實德,人天不敬,希望大家各自砥礪自己。   我很希望大家在道場之中都做一個聖者,千萬不要在聖者之中做一凡夫。我們西蓮凈苑的比丘比丘尼出去,都是卓卓不群,可以是人天師表。如果大家不具實德,你們出去講經弘法,光能說,不能化眾。如果有實德的話,就能潛移默化,度化眾生了。 安心學講經   你們說不會講經;我也不會講經,我祇是學講經。   阿羅漢不會講經,不會大乘嘛;辟支佛不會講經,也是小乘法;信位菩薩不會講經,不會中道義;登地以後會中道,初地不究竟,十地究竟,但也還不會講經;真正會講經唯有佛一人。   非要等佛講經,佛法不滅了嗎?還要靠比丘比丘尼支持,所以你們可以安心地練習講。 上台能講經下台能做工   大家做工我很感動,出家人就是這樣,擺脫士大夫作風。不是穿著長袍大褂才是法師。   自古叢林都是這樣,不做士大夫作風。   我們要求上台能講經,下台能做工。   大家以後要提出薄以待己,厚以待人的好習慣。有好的東西供養大眾,不好的留著自己用。善導和尚,粗食自己用,好食供眾。這樣有無量功德。   今有居士在,我順便告訴你們,有的想:這東西,我放著也沒用拿到廟裡去好 了,這種情形不好。應該把最好的東西供養三寶。 放舍自身成就眾生   出家學佛要發心。發什麼心?發心做佛門龍象。   古德說:要為佛門做龍象,先為眾生做馬牛。因為我們吃十方、用十方,要報恩於十方。我們吃眾生的,用眾生的,所以不能放舍眾生,成就自身。要發一個心──放舍自身、成就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眾生得樂為我的目的地。就是,每個人要有放舍的心。   釋迦牟尼佛說過:娑婆世界,沒有一巴掌大的地方,不是他放捨生命的地方。我們要學佛,放捨身命,成就眾生。不為自求,為度眾生。   大家來出家,要放舍名利,更要放舍自身。沒有犧牲,那有服務?沒有服務,那有眾生的樂利?沒有眾生的樂利,那有佛法的價值?   末法時期,邪魔亂法。大家發心學正法。大家有不了解真正佛法的。若有了解的要堅持奉行。聽信邪魔壞法身,慧命會喪失。   平時大家一定要持戒念佛,一定要得往生。   △要準備驚濤駭浪的衝擊,為釋迦牟尼佛的法,不惜身命。   △出家後,身體不是我們的,不是父母的,是佛的!一切眾生皆是佛,所以,要為一切眾生捨身命。 內功外德   今天是結夏中最後一次講話,兩樣事情要謹記在心。我們出去講經,對居士說法,對眾生說法,不妨礙講深理,但,說理要會到事,即理而事,即事而理。要不然眾生不得利益,說法使眾生得利益最重要。不可賣弄自己多聞。   什麼是理呢?理是實相。什麼是事呢?事是諸法。諸法有十種。在法華經有說,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作、如是力、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大家說法一定要會到因果報應。   教眾生能夠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才對眾生有利。一切事相是依他起,會入理就會入圓成實,因圓成實故起依他起。千萬不可只知執著於理。   什麼是執著事?譬如見鬼,見神,都是執著於事,迷惑眾生。   第二項,大家要注意到,結夏四個月以來,功德具足否?看你斷淫慾否。希望大家用各種方法來斷淫慾。拜佛,求觀世音菩薩,求阿彌陀佛加被。   大家要知道,斷淫慾是你的內功,如法度化眾生是你的外德。內功外德具足,怎不得往生呢? 弘法利生皆以正法為基礎   大家要和合一味,捍勞忍苦,護持常住。常住存在,就是如來家業常住。   什麼是如來家業呢?所謂家是家務,業是事業。家務、事業,簡稱為家業。如來就是佛家,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   弘法,要弘揚佛的正法。   利生,不是單純地行世間法;要用世間法的方便,使眾生覺悟佛的正法。因為佛的正法利益眾生不同。眾生得益──現前得益,乃至後世得益,終至成就無上菩提。這是佛的正法利生的功德。如果單純實行世間法,縱然使眾生現前得益,後生還墮苦道,不為利益眾生。   所以,弘法利生皆以正法為基礎。   那麼,什麼是正法呢?凡有所得,非正法;無所得,為正法。你們求佛法,以有所得心,皆非正法;無所得,三輪體空,才是正法。   什麼原因呢?經上說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皆不可得。以有所得心要想得它,就非正法了。   或者有人說:「有為法不可得,無為法可得呀!」應該知道,如果無為法可得,那也是有為法。凡有所得,皆是有為法。無為法如果可得,也就稱為有為法了。   希望大家深深了解。
推薦閱讀:

宏圓法師《地藏經》講記 第二十七講
宏圓法師《地藏經》講記 第十五講
佛心慧語——慧律法師編撰
慧律法師開示錄(二)
凈空法師~ S 四依法 ~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