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家溝無關的太極拳述列
作者:李萬斌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正像發生在民國初年的「宋書銘事件」,不是子烏虛有的杜撰,而是真實存在的武林往事一樣。不管宋書銘多麼神龍見首不見尾,他講述的歷史多麼可疑,《宋譜》的文字從文史角度有多少漏洞,但他所傳授的拳藝,卻是真實存在且確有實效的。如果這不是事實,我們實在想像不出來,當年許禹生、紀子修、吳鑒泉這些拳學大佬,有什麼理由為一個並不出名的宋書銘當「托兒」,並在以後為推行宋的主張而不遺餘力。所以說,視而不見或不予承認是不行的。爭論歸爭論,廣大實踐者不是沒有鑒別力的傻瓜。所以,我以為以宋氏太極拳為代表的眾多的源流有序、另有出處的諸家太極拳,還是應實事求是地正視為好,不能因「太極拳起源地掛牌陳家溝」而終結或停滯不前。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認識會不斷的深化、提高和更新,從而產生質的飛躍。
一、據《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宋遠橋記:「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極之功者,授自唐代於歡子許宣平。至餘十四代」。「所傳太極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云滔滔無間也。總名太極拳三十七式」。「俞氏太極功,名日先天拳,亦名長拳。得唐李道子所傳」。「緣余游江南涇縣訪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余之三十七式。太極之別名也。俞家太極功系唐時李道子所傳」。「蓮舟與余常與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相往還。後餘七人再往武當山拜李祖師未遇,於太和山玉虛宮見玉虛子張三丰。三豐蓋張松溪、張翠山師也。洪武初即在此山修鍊。餘七人在山拜求請益者月余而歸。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極功之別名也。」
宋書銘約生於1840年,清末文人,拳技絕倫,他練的太極拳取「人有三世(即天前、地後、人今三世),拳分七品(即門外、入門、階及、當堂、入室、開竅、神化七個層次)」之意,名日「三世七」。因由三十七個拳勢組成,又稱「三十七勢」。民國初年(1912年),許禹生(33歲)偕同武術界享有盛名的紀子修(67歲)、吳鑒泉(42歲)、劉恩綬、劉彩臣、姜殿臣等,與古稀之年的宋書銘(72歲)相會切磋拳技,「皆隨其所指而跌,奔騰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舉手,輒順其腕與肩,擲至後方尋丈以外(引自王新午著《太極拳闡宗》)」,獲得慘敗,遂被折服,欽佩之至,磕頭請為弟子。同時,說明宋的太極拳技不是從楊露禪那裡學來的(楊氏父子也不承認有宋書銘這個弟子),是出自家傳。宋書銘太極拳技高深莫測,技折武術名家的真實事件,至今傳頌武林,為習武人所樂道。
二、吳圖南先生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講:「北京的白雲觀,張三丰曾在那裡住過。民國初年,我到白雲觀遇見一個道士名叫胡玉璽,當時他在北京教太極拳。我問他由什麼地方學來的,他說:『自明朝以後,我們這個觀里就經常以此為功課,除去演禮、奏樂、念經之外,拿太極拳作為運動的方法。』他也重複地講:『欲大成者化功也,欲小成者武事也。』他還解釋說:『太極拳是備而不用的,不是拿它去提倡宗教,道教是以長壽為主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北京白雲觀安聲運道長稱此為原始太極拳,屬道家拳術。歷代道長視其為珍寶,秘不外傳。他是道家清微派第十五代「志」字輩傳人,時已近九十高齡。他自幼從師白雲觀崔理真道長,後又從學高虎臣道長。經二位大師的教誨,安道長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繼承了道家太極拳的真諦和絕技,為不使之失傳,安道長願將原始太極拳貢獻出來。
該拳內容豐富,結構嚴謹,重在實用。走架開合蓄髮,外導內引,練到一定火候,則可築基成真,內氣循任督二脈周天運行。除拳法外,還有太極針、如意、呂祖純陽劍、盤龍棍、太極八卦反手鉤等等。拳械俱備,風格獨特。
此拳相傳軒轅皇帝根據蛇鵲相鬥所創,拳譜記載:「皇帝偶行於坡前,看見蛇鵲相鬥緊相連。鵲攻尾,首來救;鵲攻首,尾相連;鵲攻中,首尾援。皇帝見到非偶然,從此留下太極拳。」後經張三丰真人及其他道長精心提煉,按飛禽走獸動靜形態,把技擊、養生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道家拳法。共分動靜快慢四部分。
三、吳圖南先生在同一書中,接著又講道:「我曾到西安、寶雞進行過調查走訪。那時候,許多老百姓的傳說和文人墨客的談論,都提到張三丰。之後有個西安人叫王宗的,號宗岳,是個讀書人,喜歡遊山玩水。他到寶雞金台觀跟一位道士學的太極拳。這位道士就是張三丰的徒弟。」故有些記載說:「三豐之後有王宗者。我到過寶雞幾次,看到那裡的道士還會練,但由什麼時候,又由哪位道士傳給王宗岳,因為道觀里沒有記載可查,至今仍是個空白,有待今後研究考證了。但確信王宗岳是一位博覽古今的飽學之士,而且對張三丰留傳下來的太極拳練得很好。」
呂樹發先生畢生酷愛武術,自1984年起,多年從事陝西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又長期工作、生活在寶雞。故從他本人掌握的有關史料和了解的情況,在《武當》2009年第3期上發表了專文《從張三丰在寶雞的蹤跡看其與太極拳的關係》。他認為,「寶雞乃張三丰的第二故鄉」,「張三丰創太極拳史有佐證」。從寶雞的史料得知,張三丰曾於1281年至1293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至三十年)在隴縣龍門洞修鍊,並留詩數篇——「長劍一杯酒,禹樓萬里心」就是其中一句。
座落在寶雞市區北坡的金台觀,系張三丰的第一修鍊道觀。此觀建於元末明初,大約應在1330年至1340年。《陝西通志》載,永樂間,三豐遇青少年時期的生員張恪(1414年明代解元)於周公廟(岐山縣)朝陽洞。由此可知,此時張三丰肯定在寶雞地區。還有,史載張三丰曾在寶雞的磨性山、釣魚台,扶鳳的景福宮,岐山的五丈原等處也留有足跡。這樣可以推斷張三丰自1281年至1400年,常在寶雞地區活動,歷時百餘年。儘管張三丰乃雲遊道人,四海為家,但可以看出他的大半生活躍在寶雞這塊熱土,難怪不少史志稱「張三丰為寶雞人」。就連明天順六年(1463年)立石,現存於寶雞金台觀的張三丰遺迹記石碑也稱「真仙陝西寶雞人」。可以說,寶雞是張三丰的第二故鄉。
張三丰乃道家的前輩,史無爭議。道家所煉的內丹,也就是吐納術、導引術,其意在修鍊健身長壽之法。從寶雞隴縣龍門洞張三丰的留詩「長劍一杯酒,禹樓萬里心」可以看出,他是會武功的。龍門洞系道教全真派創始人邱處機修鍊的道觀。現存於龍門洞的一個直徑約40厘米,重約40公斤的石球,據考系邱處機、張三丰當年練功的用具。金台觀三孔練功洞及石碑,也反映出張三丰是習練武功的。其中,以萬曆三十九年(1611),知縣朱炳然刻石詩云:「寶雞金台觀乃張三丰修真處。三豐九節杖、混元衣在焉。尋真何處覓層城,觀起金台接太清。鳩杖尚留九節在,霞衣猶見五銖輕。聞目野鶴亦自適,流水桃花空復情。歌罷懷仙一長嘯,昔陽紅照萬山明。」另有一碑為范宗鎮《仙師張三丰洞》題詠「九節蒼藤杖還在」之句。這些器具充分說明他是習練武功的。記石碑載:「見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時人已異之。」在周公廟朝陽洞,生員張恪見三豐出行踏雪無痕等,足顯武術練家卧如弓、坐如鐘、行如風的風采。
四、《武當》雜誌2003年第8期發表了由華玄子傳授、任趙恩整理、武啟明繪圖的《先天太極拳》一文,認為先天太極拳源於老子,不過當時沒有「太極拳」這個名稱,「太極拳」的名稱是後人所定。老子《道德經》的「無為而無不為,柔弱勝強,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思想,是太極拳的指導思想,是太極拳心法之綱領。老子創立太極拳,後傳關尹喜,關尹喜傳列子,列子傳莊子,以後代有傳人。顯名者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葛洪、陶弘景,唐宋時的許宣平、李道子、呂洞賓、陳摶等。元明時期,張三丰老祖將太極拳集大成而發揚光大,開創武當派,此後太極拳漸漸普及開來,產生眾多流派。
五、1985年,武當山發現嫡傳張三丰太極拳,傳出者為武當山在廟道人朱誠德。朱是龍門派第二十四代,河南密縣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生,時年87歲。朱之師金宗成,龍門二十三代,湖北房縣人,清光緒甲申十年(1884)生。1948年羽化。朱之師爺王理陽,龍門第二十二代,山東人,清嘉靖辛未十六年(1811年)生,1943年羽化。王理陽之師為呂至正。並附有張三丰式太極拳照。
六、北京吳鑒泉老先生演練的京都獨一無二的武當派太極拳術。他的太極拳、太極劍和太極刀別具風格。吳老家境貧寒,自幼體弱多病。29歲時在濟南遊千佛山,在法源寺巧遇拳術高超的老道蘇真人,便多方懇求執弟子禮。蘇真人見他求學心誠,就同意了。從師以後,吳老學會了武當派太極拳小架子一0八式、八方太極拳門四式、龍鳳太極劍八十二式及八步轉環太極刀六十五式。
《精武》雜誌1989年第6期,發表了吳鑒泉示範、張凱整理的《武當太極實戰對練》,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較為翔實地展示了這一太極拳的風格與特點。
七、《武魂》1986年第4期發表有崇秀珍等撰寫的《稀世秘傳內家拳法武當太極》一文。其編前語寫道:「武當太極,又稱張氏太極,相傳為張三丰所創。……北京崇文煥先生習此拳悟悉較深。」
八、玄門太極拳,有位四川峨嵋山老者東遊寧波,在梅山傳授,由浙江已故陳偉良所傳。
九、《少林與太極》2000年第5期和《武魂》雜誌2007年第11期,均發表過由陽玄真人示演遲君子、寧秋離等撰文的《玄門太極拳》情況。其中講,武當山道教玄門太極拳,系武當山祖師張三丰和歷代先師在道教內秘傳玄門之功夫,是1948年湖北襄陽解放時,在谷城縣由陽玄大師之父彭興正(外號「一條」)親自傳授。曾歷經11年苦尋,天道酬勤,終於在古襄陽(今襄樊市)找到武當玄門一條道長的獨生女兒彭玉芳老人。自此,歷史悠久,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武當太極118品」,在塵封半個多世紀後,終於掀起了她神秘的蓋頭。
一條道長是武當玄門第十一代掌門,師法武當山玄門第十代傳人牛怪種。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當時有關部門的某些規定還俗,落腳於襄陽府米公祠(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故里)附近,1970年仙逝。一條道長的女兒彭玉芳老太,道號陽玄。她的母親一正道長原在四川峨嵋出家,還俗後回到襄陽府,仙逝時高齡98歲。
作者遲君子和寧秋離曾拜師一正大師學藝,一正大師仙逝後,又追隨陽玄師父多年,曾在《少林與太極》雜誌連載介紹襄樊的武當玄門太極拳。彭玉芳老人,時年75歲,養生得法,精神矍鑠,面色紅潤,現任襄樊老年大學武當太極教師。她在古稀之年,深明大義,破除門規,將世代秘不外傳的家傳玄門絕藝披露於世。
(10)《精武》雜誌2003年第8期和2004年第9期均發表過由武華彥撰文、張熙耕演練的「終南山太極拳」的情況,說終南山太極拳,全稱終南山返還太極拳。相傳它起源於陝西終南山。終南山屬秦嶺支脈,在陝西省西安市附近,有許多道教勝地,歷代的道士和隱者在此研習太極術(太極拳的前身)。元朝的道士「火龍真人」賈得升是終南山返還太極拳的始祖。元末明初的道士張三丰向「火龍真人」學習了道家拳法,又進行提煉升華,在武當山創編了獨特的拳技功法,成為終南山返還太極拳南派鼻祖。此拳又經各代道長逐步擴充,形成一套完整的修鍊體系,成為道家太極拳的主要代表之一。為了紀念道教中興之主張三丰,後人就將此拳正式定名為「武當三豐原式太極拳」。該拳具有先天返後天的功能,因此而得名。此拳分為南北兩派。北派鼻祖高虎臣,曾任清末慈禧時期的宮廷侍衛,後入終南山修道,號稱紫霞真人。
「紫霞真人」高仙原名高虎臣(1816-1952),陝西西安人氏。是清末民初武林中的傳奇人物。他在故鄉學會終南山返還太極拳後,走南闖北,技藝大增,清末曾任宮廷侍衛。八國聯軍攻打京城的時候,高虎臣重歸江湖,成為雲遊道士,將終南山返還太極拳傳至北方。1911年初,他在東北軍將領許蘭洲的家中結識了八極拳名師李書文,二人成為好友。1927年,他在天津將霍殿閣、霍慶雲引薦給溥儀,為八極拳在東北的廣泛傳播起了「搭橋」的作用。為了將終南山返還太極拳和醫藥知識傳下去,有個最佳繼承人,1901年,高虎臣在遼寧的醫巫閭山收14歲的張道成為道童,讓張道成長期隨侍自己學藝。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張道成(1887—1987年)的家鄉在遼寧省新民縣。他精明能幹,很得高道長的歡心,因此學到了終南山返還太極拳的全部功法。張道成往來於醫巫閭山、千山、嶗山、太清宮等地,在瀋陽收張熙耕為關門弟子,傳給他全部武功、葯功和丹功。道教太極拳的歷史源遠流長,傳人之間大多口傳身授。其基本動作有單操手、對練手、推手(揉手)、十三式、四十八法秘技、一百單八式、劈太極、太極神撲及各類長短軟硬器械套路,輔助練習有開弓、劈板、叼球、靠樁等。另外,還有丹功修鍊和葯功調理等秘法。本拳所含功法適合不同年齡和層次的人練習,具有護身、健身和修身的作用。
(11)杭州西湖區葛嶺抱朴道院孔雲鵬在《武當》雜誌1993年第1期上發表了「玄門稀世秘傳八卦太極拳」,講杭州抱朴道院寮房王誠顯道長專擅斯技。
(12)據北京體院出版社1991年版郝心蓮編著《中華武術實用百科》308頁載:霍氏太極拳,相傳為清初順治年間,一姓霍的老道(佚名)所傳。因拳式和風格特點與太極拳不同,後來便稱為「霍氏太極拳」。由河北省南宮縣人氏侯永祥(現在太原市郵電醫院工作)自幼跟其舅父學霍氏太極拳至今。該拳架式短小,動作緊湊,快速有力,以剛濟柔,剛柔相濟,技擊性強,並結合氣功和利用氣力合一的原理,形於外力,長於內勁,以小勝大,以柔克剛。
此外,還有霍氏太極氣功、靜功、動功等功法。練功要訣為氣沉丹田、沉肩墜肘、虛領頂勁、斂神聚氣、用意不用力等。
(13)流傳於邯鄲東部的魏縣、廣平、曲周和雞澤縣的「顧式太極拳」(也有稱盧式的)。經多方考證,此拳為清初游道顧殿一所傳,顧氏傳拳於魏縣小戶村劉丙,劉丙傳鄰村楊老鳳,楊老鳳傳廣平縣盧董村陳華,陳華傳東村盧鳴金,盧嗚金的主要傳人是曲周縣白寨村張奇,張奇傳子張明芹(是為第七代),繼承張明芹衣缽者為曲周縣霍橋鄉張廠村的張斌,張斌傳雞澤縣雙塔鎮的劉登信(此傳承關係采自劉登信所著((武當顧式太極拳》一書)。此外盧式太極還有家族傳人至今。
(14)在浙江省流行的還有神功太極(32歌)、太極八式(八勢)、龍雲剛柔太極拳(一路48歌訣、二路52歌訣)、十三式太極拳(即十三個勢名)、圓式氣功太極拳(95勢)、三十六式太極拳、五行太極拳(48勢)等等。
(15)《武當》雜誌2005年第10期發表了王小龍「武當龍門太極拳譜」一文,文章說龍門太極拳又名子午太極拳,教內稱之為傅拳。是一個源出於道家的古老太極拳套路,據傳為明末清初道家龍門派第六代傳人傅山先生所創。
傅山,字青主,別號僑黃,山西省陽曲縣人。生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世壽七十九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和反清志士。傅山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工於詩文,擅長書畫,精通醫學,在內功和武術方面也有極深的造詣,可謂是博學多藝,文武全才。明亡以後,傅山隱跡道門,拜山西省壽陽縣五峰山龍池觀道士「還陽真人」郭靜中為師學道,是道家龍門派第十六代「真」字輩弟子,道名「真山」,號「朱衣道人」。交遊同道,足遍大江南北,名為訪師求道,實是依道棲身,聯絡志士,為反清復明大業而奔波。傅拳則是其隱跡道門時,以道門留傳的太極拳功為基礎,博採眾家之長,融會丹道而創立的卓然自成一體的內功拳種。
(16)《武魂》1987年第5期載陳其義整理《武當太極拳古傳歌訣》(裴錫榮《武當武功》一書亦有載,並有武當太極拳八路,計一百零八式歌訣和圖解)。該拳譜為武當派名師黃百家和武當道總徐本善所傳。其武當太極古傳總歌日:武當拳,有淵源,武當道士傳在前,張松溪、黃百家、武當道總徐本善,九宮先(九宮八卦掌),修道傳藝武當山,尊道藏,立真傳,黃庭真髓是為先。武當山,有嫡傳,首稱武當內家拳。向丙丁(南2r),背壬癸(北方),水火相濟煉真元。太極拳,式十三。擁捋擠采捌,左顧右盼肘靠伴。中定體,基礎天,十三總式太極拳。
裴錫榮在其著《武當太極拳與盤手20法》之「武當太極拳之淵源」中講到:
徐本善(1860~1932)號偉樵,武當山道總。清光緒皇帝封其為「乾乙真人」。徐本善武藝高強,精通武當拳種,繼承了張三丰的「八門五手十三勢太極拳」和「武當盤手法」及「武當劍法」等拳械。
1929年杭州全國擂台賽時,中央國術館副館長李景林派副裁判長傅劍秋去武當山調查考證。當時我作為傅劍秋的門徒一同前往武當山。一路上披荊斬棘,遇匪交鋒,歷盡艱辛,到了武當山紫霄宮,受到徐本善道總熱情禮待。徐道總與傅劍秋老師談經論武,相談甚歡,二人以武會友方式,作了武藝交流,最後,傅劍秋老師拜在徐道總門下學習了武當太極拳和劍法以及盤手法等拳械。傅劍秋老師向徐道總詢及「八門」「五手」「十三勢」的涵義時,徐道總告以八門為八卦的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五手為金、水、木、火、土。十三勢為棚、捋、擠、按、采、捌、肘、靠、左顧、右盼、中定及前進、後退。所謂「八門」,即練拳時走八卦的八門方向;「五手」是練功時手法上表現五行金、水、木、火、土。在徐道總協助下,我們翻閱了武當山收藏的《雲水集》載有:「八門五手雲龍手,身背寶劍唱道歌;歸隱岩下修道業,太極陰陽奧無邊。」
我們在武當山學習武當拳械及調查考證後,帶回來一些資料,除交李景林副館長外,尚留有少數資料保存至今。當時,李景林副館長召集了楊澄甫、孫祿堂、杜心武、劉百川、高振東、黃文叔、褚桂亭、王薌齋、張兆東等武術名家作了研究,把該「武當拳」命名為「武當太極拳」。研究後拍了集體團體照片保存至今。當時,各派「太極拳」風行全國,而「武當太極拳」還是新的發現,人們對它的認識也不夠成熟,所以未能得到廣泛傳播。
(17)《武當》1986年2期載有《萬籟聲演練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圖解》。萬籟聲先生介紹說:在1982年12月10日下午,國家體委舉行「全國武術工作會議」,請到會武術同仁,作武術觀摩表演,我除表演了武當少林拳外,又表演了武當正宗的張三丰太極拳。我固非太極本門,可是這所謂太極的老架子,到是落在我的手上。經過這次表演,人們才看到原來張式太極拳的一條老根,還在人間。此原本的張式太極,傳人河北滄州六合門的劉德寬,劉傳趙鑫洲,趙傳於我。萬老還特留詞一首。詞日:
「武當武術數三豐,當之不愧是武宗;徽宗之時常出現,顯於元末又明初;說來二百五六十,這個歲數不為多;劉師爺爺與同年,修真之人天長久;煉精化熏是科學,無人指訣言馬腫;少見多怪說無人,偌大武當太和宮;千秋萬代變不了,勸爾小輩少噦嗦。」
(18)武當金蟬派猶龍太極拳,又名隱仙羽化猶龍嫡派太極拳、七星太極拳。是武當拳的流派之一。亦叫龍形太極拳。
據傳,該拳是武當山道士張三丰根據易經太極陰陽變化的理論,觀看蛇鵲之戰之後,以蛇纏鵲啄開合之機,蛇行鵲輾轉飛騰之意,而悟出此拳。
清光緒年間,武當山道人裴遠臣(道號元辰)傳清端王府司新三,司傳外甥張振之(1894—1970年)。張在東北瀋陽期間,被當地武術界老前輩曲朝祿、吳寶昌所發現。張傳張鴻逵、閻行庄、曲朝祿、周文濤、王逸樵、熊春懋。1984年5月在天津傳統武術表演賽中,王逸樵作為特邀代表,在大會上表演了該拳的一部分,這是該拳首次在公開場合露面。
該派不提倡太極推手的訓練過程。張振之先生則反對推手的練習,一生中沒有練習過推手。該拳動手交戰時,出手不見手,拳到身要擁,動之不見其形,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大無外,小無內,一鋼不折,其銳無比,其轉無間,見隙而入。平常練功時,老師注重拆拳喂招、引手領招之練習。要求彼發我接,我發彼接,待懂勁之後,設假象假招引手領招。練之純熟,即無一定招式,無形無象,全體透空。完全是隨機應變,順其自然。動手交戰時,心意氣力四者無可缺一。心到則意到,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力到。一動全動,一發全發,周身一家。靜如處女,形如捕鼠之貓,行之猛虎下山,動之雷鳴閃電。行門踩步,走奇踏中。發手放勁如角弓反張,噢手管步如磁石吸鐵,一抬即纏,一發即彈。出手見紅,一抬手見高低。
(19)1933年版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載:「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曰: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舉步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
(20)《少林與太極》雜誌2005年第11期發表了游明生趙蓉二位先生的「武當秘傳松溪太極拳」一文。文中講,松溪太極拳又稱武當南派太極拳,它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內家拳術,是明代技擊高手張松溪及其傳人在繼承武當內家拳的基礎上,吸收了長江流域僧、岳、杜、趙、洪、慧、智、化八門精華編創而成的一種風格十分獨特的內家拳術。其動作古樸無華,技擊性極強,打中有拿,拿中有跌,一招一勢極重攻防。
(21)《武當》1987年第一期載有劉會峙先生《武當趙堡太極拳的源流及特點》一文,其中述及趙堡太極一支傳遞關係是,張三丰——王宗岳——蔣發——邢喜懷——張初臣——陳敬伯——張宗禹——張彥——張應昌——張汶——張金梅——張敬之——侯春秀——劉會峙等,至此共為十四代。
(22)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為清朝光緒年間由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需霖)傳給李瑞東,亦是內家拳中內容豐富的一派武當太極拳。
(23)《武當》1992年第4期發表了雲海仙先生的《武當太極拳一代宗師梁小天》一文。其講梁師小天(l893—1969),名兆瑛,字煥如,號小天。祖居山西,後遷北京,繼而定居天津,早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實業學府。梁師自幼喜愛武功和書畫。「武當正宗太極拳」為梁氏世代家傳(經王宗岳先師傳至西北),梁師小天為第四代傳人。梁家之拳及其太極推手風格與今各家截然不同,其健身與攻防訣秘有獨到之處。另有「太極樁」和十三式單練套路,器械有武當太極劍、刀、槍、棍等。梁師盡承真傳。
1953年,國家興修大夥房水庫,梁小天被中央水利部派往撫順,任顧問工程師。在撫順利用公園闊地首先開展起群眾性太極拳活動,先後有武術愛好者十數人投拜門下學文習武。自1957年到十年動亂前的歷次省市武術比賽,梁師多次被聘為太極拳裁判長、副總裁判長或總裁判長(年逾古稀參與仲裁,少有先例)。1959年,撫順市成立「武術協會」,被市體委聘為副主席。
梁小天早年在天津與周恩來相識。抗戰時期,曾以自己的身世,掩護和協助敵後工作人員,並通過他們把自己的獨生子梁方送往延安抗大投身革命。
梁師於「十年動亂」遭不幸。傳文授武被視為「反革命活動」。紅衛兵抄家,抄出收藏的書畫文物,和周恩來、劉少奇、傅作義的書信。其中,劉少奇的信竟成了致命的「罪證」受盡屈辱。盛怒之下,卧病難支,於l969年12月離開人世,終年76歲。
附梁師小天早年所談太極拳的傳與失考歷史之傳頌:「太極拳始創於老子,闡發太極拳之玄微與精妙,以為修身養性之本源,由武而術,由術而道,以達其長生,經歷有年,漸漸遺失斯拳之原質,或斷或續,走人旁門者甚多。至北宋徽宗時,有張三丰法師者,悲太極拳之遺失,堅志欲分宗抒理,廣集遺傳,截偽續真,拾整補漏,智感靈通,參悟開發,豁然精純,得其訣秘,總其大成,足跡四海,理解真偽,以傳後世,我民族之健康有所斯敕也。」
(24)柳州《南國今報》2006年1O月9日報道有《玉門道家太極拳簡介》,說民間秘傳玉門道家太極拳系道家秘傳拳法,歷代於道家單線承傳,幸有清末民初俗家道人玉恆寶前輩有緣得以承傳此技,才使這一寶貴遺產至今仍能完整保存下來。據傳,此拳是張三丰原傳太極十三勢派生出來的一個支派,與現今社會上傳的各式太極拳有所區別。在招式練法和要領內涵上保留著古拳風貌,勁力剛柔相濟,綿里藏針,勢有章法,形有意境,動態優美,力感傳神。本拳內煉丹田,外練五弓,拳功一體,注重實戰,分三層進境,四種練法。精熟後,八勁飽滿,彈抖爆發,勁烈剛猛,擊人可穿透筋骨,傷及五臟。演練時形神俱備,陰陽相融,身舒神安,體現出「大練如龍纏,小練如蛇行,靜練如蠕動,快練如雷霆」的獨特風格和內蘊。
(25)《武當》雜誌2000年第2期發表了由段智明傳授,雷勇、鄒帆整理的《崑崙太極拳》一文。據該文講,崑崙太極拳,傳說是由武當山張三丰所創。崑崙太極在近代的承傳中,由於複雜原因,各代傳人也未向後人告知張三丰以後歷代傳人的情況,故也無什麼依據可證實崑崙太極就是張三丰直接所傳之太極。或許只是張三丰門下弟子所創,言祖不言師,就歸在張三丰太極拳體系中而已。總之,此門真實的源頭尚待考證。
據其師鍾建華告知,崑崙太極拳最早由新疆傳到上海。在新疆烏魯木齊有一位叫堤克魯·呼圖克圖的紅教大活佛,大約在上世紀20年代雲遊至上海,與北洋軍閥吳佩孚的貼甲護衛智立禪師相遇(智立禪師當時還未出家當和尚,俗名叫王智立),二人以武會友結成相知,活佛遂將密傳的崑崙太極拳傳授給了智立禪師。
1930年,智立禪師由上海到江蘇無錫,將崑崙太極拳傳授給結義兄弟吳佩孚的又一貼甲護衛江正南和我師鍾建華(我師鍾建華,又名鍾德洋)。江正南乃新中國成立前四川奉節國術館長,鍾建華則是重慶國民黨內二警武術教官。
(26)胡紹和先生《武當太極拳概述》一文,介紹有武當三清正道正宗秘傳「三豐太極拳」。根據《武當秘鑒》作者嚴嘉康(1695—1786,清朝大臣後裔,為免殺身之禍,曾隱武當山為道)手記整理藏書八冊。其第五冊論拳經拳譜里記載有祖師張三丰創太極拳三十六式。後歷經三代弟子,武當山南極宮尚寶真人秦峰增為五十四式,五代南極宮天禮真人紀芳譜增為七十四式,六代武當山上清觀智軒真人錢強增為八十八式,七代武當山玉虛宮玄武真人陳敬儒發展為一百零八式(附有拳譜動作名稱)。1929年,武當山南岩宮豐慧道長楊再新得秘藏武當宗譜和武當秘鑒,身懷絕技,還俗下山,始將武當張三丰太極拳公諸於世。
(27)又有楊春編著,張興洲傳授之《道門秘傳武當張祖太極拳》一書介紹:武當張祖太極拳原屬道門秘練之拳法,是一支直接承傳於武當道門的太極門派。他的傳承情況是,第一代張三丰祖師,第二代邱元靖,劉古泉道人,第三代趙太斌道人,第四代元虛子道人,第五代陳玄月道人,第六代艾蓮池道人,第七代李鳳祥道人,第八代尚道明道人,第九代顧殿一,陳蔭昌道人,第十代明瞭道人,第十一代徐本善、張鶴亭道人,第十二代張其發、虛無子道人,第十三代張興洲、黃守業居士,第十四代趙峰、楊春等。
(28)更有陳占奎所著《張三丰太極拳》,道人劉嗣傳所著《武當張三丰太極拳》,以及中國書店版張通述《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等書,都有較為翔實的太極拳傳承內容。
(29)河南博愛縣唐村《李氏家譜》所載之太極拳,由明朝時期的千載寺博公道長李春茂而始,隨之,太極拳便在唐村及李氏家族世代相傳,至今,唐村、趙堡一帶也稱太極軟十三。
(30)據《華山道教》載:張三丰將他的太極拳傳於孫碧雲。孫碧云為馮翊(今陝西大荔)人,13歲入華山為道±,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太祖朱元璋召孫碧雲至南京,住朝天宮,賜衣問「三教優劣」。永樂初,住持武當山南岩宮。明成祖召孫碧雲人京並賜詩,永樂十一年(1412),敕授道籙司右正一。孫碧雲致力於弘揚教門,將太極發揚光大。
據有關資料顯示,華山華岳廟西城村孟氏第56代後裔孟希宇得自真傳,身懷絕技,將祖傳的「豐盛源」鹽店生意做得格外紅火,遍及三秦,鹽隊由鏢師押運。王小聰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鏢師,往來於晉陝之間,在承辦鹽務採購之餘,將所學太極拳傳於山西鹽行同道。
王小聰,乃華陰西王堡人,少時就在西城子學藝,師從孟貞太,藝成,以鏢師首領押運鹽為生,往來於晉陝之間,將華山太極武術傳播四方,威名遠揚。後改名王宗岳,被奉為「神拳」。其所著《太極拳譜》在清咸豐年問,由時任河南舞陽縣令的武澄清發現,作為太極拳文化的經典概括而享譽天下。由於王宗岳的引領,鄉人多有尚武之風,於太極拳術亦代有傳人。西王堡流傳至今的「血故事」,充分體現了王宗岳所秉承的尚武精神。民國時期,其後裔王連芳繼承家傳,為著名鏢師,押鏢而行,走鏢于山東、山西、陝西之間。新中國成立後,王連芳應政府所託,在岳廟中學、華山中學和敷水中學為師生傳授太極拳和推手散打,名重一時。他所說的拳理「長打短,手上軟,短打長,腳上忙」,「高捧低壓,里鉤外挎」,「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通俗易懂,實戰性強,深得師生喜愛。
岳西村旁的宗岳廟,相傳為,感謝王孟先輩拳師在武術上的卓越貢獻,其後人立碑紀念,以盡對華山太極武術前賢的虔誠之情。廟內現在仍殘留練拳、格鬥壁畫,可惜功法口訣已不復存。2005年4月,宗岳神廟碑在岳西村發掘出土,該碑為明朝天啟元年所立,鑿鑿有據,太極拳淵源紛說之謎始見端倪。
(31)除上述諸派太極之外,尚有《少林延壽法》一書所載之「少林綜合太極拳」。其介紹說,少林太極拳是宋代福仁高僧模仿其他太極門派動作,結合少林心意拳、柔拳、蓮花拳而創編的,與太極拳形態、動作相似的一個拳種。其特點是形柔內含剛,意主而潛力,靜松雙兼固。無論老少,體強體弱都可練習少林太極拳,日久能延年益壽。
其練法歌訣頭訣曰:「太極頭上懸,自然須吊頂,下頦向里收,眼隨全身走,舌卷項上齶,眉中顏面靜,從容皆自然,口合目微縫,神態仿禪仙,松靜力集中。」身訣曰:「身立穩中正,騰翻腰背功,支上半架山,下重靜中松,迴轉放兩腿,不可用力綳,身法重腰背,主宰一身靈。」手訣日:「少林太極形花手,五枚花瓣任放收,推手意先手後隨,非曲非直掌心空,移身善用十字手,變勢雙手膝上停。用意不用力,拳到似柔風,行動如抽絲,拳落像風影。」足訣曰:「抬足柔而輕,落腳不響聲,輕身腳為軸,收足活而松,足為人之根,穩固中求精。」步訣曰:「起步節要松,邁步如貓行,步步要均勻,輕靈柔而靈,獨腳負重心,虛實要分明。弓步像弓莫費力,擺腳彈腳需要輕。虛步足跟要離地,單岔就像幼貓醒。進退插跳側歇步,移變需求輕鬆靜。」一路少林太極拳古拳譜曰:「達摩傳下太極拳,一路起落勢如仙。長燈輝煌碧濁洞,招招勢勢似舞演。起勢先使括邊炮,太白金星摘心拳。輕身架雲霧中旋,幼貓上前觀金山。嫦娥挽綢兩側舞,懷抱明月光閃閃。若有妖魔來作怪,心意括邊炮震天。白鶴亮翅柔如棉,十字插手似繞線。手分上下雞獨立,白馬分鬃瞎扶船。鷂子翻身秀嬋娟,梅鹿卧枕如躺綿。霧中蘇醒靜幽幽,雙手散雲垂兩邊。彷彿夢中作一戰,靜中樂極心顏歡。」動作名稱為:括邊炮,控心掌,轉身頂雲,上步七星,單鞭,懷中抱月,當頭炮,白鶴亮翅,十字手,金雞獨立,白馬分鬃,鷂子翻身,童子抱觀音,左右供佛。
二路少林太極拳譜曰:「二路太極煉身心,仙童進山拜觀音。金砂飛掌旋乾坤,海底撈月掛龍門。白鶴亮翅觀四面,為防山患關鐵門。十字通臂左右打,雄獅張口咬惡人。偶遇猛虎閃單岔,惡虎難傷超藝君。乘機再上七星步,肩挑上鞭向前奔。緊迫白猴把牆上,雙槍一紮猿束身。再施黃忠兩支箭,左右開弓准如神。金剛搗臼擠妖魔,二郎擔山旋乾坤。仙丹雖然醫百病,不及太極練三春。」動作名稱為童子拜觀音,金砂飛掌,海底撈月,白鶴亮翅,雙關鐵門,十字通臂,雄獅張口,單岔,大七星,大單鞭,白猿上牆,雙槍手,猿猴束身,雙弓放箭,金剛搗臼,二郎擔山。
《武當》2010年第10~12期
推薦閱讀:
※武派太極連環十三刀
※從陳式太極拳的本質體悟其技擊要領
※練了十四年打不贏一個小夥子 太極宗師楊露禪也曾學過「假太極」
※探究丨皇太極如何收服明朝五大降將,實現大清一統?
※李仲安《太極拳 武事淺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