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必須要重視五加行的實修

現在修學密法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真正了知五加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如理如法修持的人卻很少。因此,我們有必要學習一下修學五加行的重要性。

  做什麼事都要循序漸進講究個次第的,如果要上十樓,就要從一樓開始然後一層一層上到十樓,不可能一步就上到了十樓,在修行上也是,不能違越修行的次第,更不能在不懂的情況下盲修瞎練,盲修瞎練不但會導致一無所獲,更重要的是耽誤了你的法身慧命。

一棵果樹要取得收穫,必須要在春天時先栽種樹苗,平時除草、澆水、施肥、修枝剪葉精心培護等,這樣到了秋天才會開花結果,其中少了哪一個環節都可能結不出好的果實,甚至結不出果實來。修行也是這樣,無論修顯宗還是密宗都要按次第修,不可以違越次第,否則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

我們知道,輪迴的根本因是無明愚痴,是我執,因此要想獲得解脫成就佛果,最要從根本處下手,那就是破除我執,這樣輪迴的根就徹底斷了。那怎樣破除呢?破除我執的唯一方法就是無我的智慧。顯宗,密宗都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修無我智慧。但是不是我們每個修行人都能一修這些方法就能生起證悟無我的智慧呢? 不能。因為,作為一個凡夫,一個在輪迴中無始流轉的眾生,如果沒有經過修持,首先,是不會自動生起厭離輪迴的心的,對於世間始終有各種各樣的貪執。因為沒有厭離心,有的只是為自己謀求各種各樣貪執對境的心,其次不會生起無有絲毫自私自利、一心為他的心,也就是菩提心。這樣,既無出離心又無菩提心,還有很多煩惱和業障,輪迴的因緣樣樣具足,無我的因緣一樣也不具足,怎麼能解脫?。

因此,正確的修行的次第是什麼呢?就是先要修出離心,然後再修菩提心,最後修無我的空性智慧。出離心菩提心兩個修法沒有修,就直接修空性的修法是修不出來的。因此如果不修加行就直接趨入密法正行修法去修無我是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實益的,就是這個道理。即使偶爾修出一點境界,也會因為沒有打好加行基礎而很快會退轉的。

如果前行的修持基礎不好,去修後面的圓滿次第高深法門,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境界。就好像冬天在結冰的河面上建房子,無論建築物多麼雄偉豪華,等太陽一出來冰一化就都毀壞了。偶爾,有人因前世的因緣在心相續中升起少許功德,也是經不起死亡的考驗的,等到那一刻來臨之時,所有境界都會因沒有放下對今生的執著而土崩瓦解,死後去往何處也不得而知了,暇滿的人身就這樣,因為自己沒有了知修行的次第而在盲修瞎練中結束。這實在令人惋惜。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五加行。

修任何一個法,無論是顯宗、密宗哪個教派,只要你想得到成就,首先必須具備最初的前導,否則,不會有趨入正行的資格。前行基礎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但有此上師顯現上不是特別重視。其實,除了個別利根依靠上師加持可速得成就以外,對大多數人來講,還是需要修前行。一切如法的言行舉止,歸根結底來源於前行的修持。前行是轉變一生的殊勝之法。歷史上是有極少數的利根者是沒有經過次第的修行成就了的,比如六祖慧能大師,米拉日巴大師等。但就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不可能的。宗喀巴大師修曼扎時,手掌磨至露出掌骨,仍堅持苦修。祖師大德精進修行的故事常常激勵著後代弟子,令他們在逆境中仍然滿懷信心,勇敢面對一切修法障礙。二十一世紀的信息時代,像如此這般苦修的修行人越來越少了。當今時代,很多人不修前行就直奔大法,如果你是這類人,奉勸你思考觀察一下自己的德行根基是否超過宗喀巴大師呢?

很明顯如今末法時代的我們,沒有跟這些前輩的高僧大德一樣的根器!前世修行也不圓滿,是不是呢?我們觀察一下自己就知道了。自己是否遠離貪、嗔、痴、慢、等的煩惱,是否放下了對世間的貪執,是否發起了菩提心,對上師三寶是否生起了無偽的信心等等,這樣觀察後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利根者了。如果不是,那就要踏踏實實按照次第修,要先修五加行然後再修其他的正行的修法。真正按照傳承上師的要求次第修持,我們一樣能很快開悟或者即身成佛。所有的前輩高僧大德成就者都是這樣修行成功的,他們修成後反過來給我們指出他們走過的路,只要我們按照他們的教導去做就一定能象他們一樣的成功。按照聖者的足跡前進吧!

加行是對於正行而言的,是為正行做準備的。正行就是修無我的修法,可分為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修法。但在修正行前要先修前行,也就是五加行。藏密無論哪個教派都非常重視五加行,每個教派都有在修正行前修五加行的傳統。對於一個密宗修行人來說,五加行是必須修的法。在漢地,雖然沒有五加行的修法,但五加行所要達到的目的──出離心,菩提心,積資凈障也是修每個法門都需要具備的條件。比如念佛法門中,是不能缺少出離心,菩提心和積資凈障這些因緣的,否則,只靠持佛名號往生是很困難的;比如禪宗,如果不具備上面的這些因緣而去參禪也是沒辦法開悟的。因此,對於修顯宗法的修行人來說修行五加行也是必要的,跟現在所修的顯宗法也沒有任何衝突。因此,作為一個修行人,一定要重視五加行的修持。

為什麼呢?比如,一塊地,要在上面種莊稼,如果這塊地雜草叢生,都是石塊瓦礫也不肥沃,這樣的條件在上面散種子,種子能不能成長結果呢?顯然是很難的。該怎麼辦呢?就要在播種前先要把地清理一下:去除雜草,鬆鬆土,施施肥等,處理成可以是種子生長的環境然後才能去播種,耕耘,這樣才能收穫莊稼。

修行也是如此。當我們的心相續還不夠成熟,各種煩惱罪障都沒有清除,福慧資糧都不夠時就好象是塊荒地,這時去修正行法就好象在荒地上撒種子,結果自然不會有成果的。因此,修正行前,一定要先將心相續修練到適合修正行的條件才行。五加行的修持就是為達到調節心相續,使之適宜修正行的目的。

具體是怎樣調節的呢?也是要經過次第的。首先是要轉變心念。眾生雖然不會對三惡道有貪戀心,但對人天卻很貪執,世間的各種妙欲,享樂,圓滿受用等始終吸引著我們,一般,世間人都是把時間精力投入在追求健康、財富、地位等等上面,沒有出離心。任何的貪戀都象鉤子一樣把我們鉤在輪迴中不得解脫。因此,首先要轉變這顆貪慾心,生起出離心。現在普遍會有這樣的現象,很多人沒有任何出離心,只是為今生來世的健康,升官發財,家庭眷屬圓滿去念經,放生,做各種善事。這樣做有沒有用呢?這些善業肯定是能成熟善果,但成熟的只是當初發願要得到的健康,發財等的果而已,不會令你在輪迴中解脫,而且,這些善業也只能這樣成熟一次之後就沒有了,不會永遠不斷的產生善果。

因此,要想解脫輪迴,首先要有出離心。放下貪慾心,出離心就生起,放不下貪慾心出離心就沒辦法生起。它們兩個不可能同時存在,就象黑天與白天不能同時存在一樣。

出離心怎樣產生呢?無始以來的習氣使我們有很強的貪慾心,如果不用有效的方法對治,是不會自己消失的。方法就是需要我們對輪迴進行觀察。比如,我們對一個地方很留戀,不想離開,就要好好觀察一下這個地方。如果確實很好,不離開也可以,如果這裡一點也不好,自己自然願意馬上就想要離開了。出離心就是這個意思,通過觀察輪迴而生起。觀察的方法就是暇滿難得、人身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這四個修法。通過這四方面的觀察,確實能真正看到輪迴的本性,輪迴中確實沒有可留戀之處。在輪迴中,無論在哪裡都無不是苦的,即使有偶爾也會有一點樂,但那也只是短暫的,是經不起觀察和時間考驗的。真認識到了輪迴的本性誰還會貪戀輪迴呢,出離心自然就生起了。

出離心生起後,就會生起想要找個其他的去處的想法。輪迴不是我們的依處,解脫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然後就是五加行中五內加行的內容了:第一個是皈依。皈依三寶就依靠三寶的意思。解脫唯一只有依靠三寶,世間任何其他方法都不能幫助我得到真正的解脫,有這樣的決心和信心就是皈依。皈依是一切修法的基礎。皈依了以後,所做的一切斷惡行善、聞思修行等才能真正成為菩提之因。如果沒有皈依三寶,無論做什麼樣的善業都不能成為解脫、成佛的因。所以,五加行的第一個不共同內加行修法就是皈依。皈依使我們真正成為佛教徒,從此真正走上解脫成佛之路。這裡的皈依不是一種形式,是修行的法門。

五加行第二個修法就是發菩提心。雖然我們不能看到自己在每一生的情形,但徹證萬法實相的佛陀告訴給我們一切的真相。是什麼呢?就是每一個眾生無一不做過我們的母親,而且是無數次的做過自己的母親。當我們知道了這個事實之後會怎麼樣呢。肯定不會只想自己從輪迴苦海中解脫就可以了,肯定會想要讓所有的如母眾生都獲得解脫。這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生起就是通過五加行中的菩提心的修法生起的。

菩提心修好後還要修金剛薩垛百字明修法。無始以來我們造了很多很多罪業,要想生起證悟無我的智慧,必須要先將這些罪業懺悔清凈。比如一顆寶珠,外面有很多的泥巴包裹著,寶珠的光就發不出來,必須要把泥巴清洗掉,寶珠的光才能發出來。同樣,眾生本具有佛性的,但是罪業把佛性,把眾生本有的無我的智慧給遮障住了。通過五加行中金剛薩垛百字明修法來清凈這些罪業。

清凈完罪業,再需要的就是圓滿資糧了。資糧不足也不具備因緣證悟。就好象要去一個地方,沒帶夠食物,半路就餓倒了,到不了目的地。同樣,要生起證悟空性的智慧也需要圓滿資糧。五加行中曼扎的修法就能達到積累資糧的目的。

這些因緣都具足後,修密法還要有個重要因緣要具足,就是金剛上師的加持。密法的修持中,沒有上師的加持是沒有辦法證悟的。五加行中第五個加行就是上師瑜珈的修法,通過這個修法就能得到上師的加持。如果從人身難得一直到曼扎的修法都修圓滿了,修上師瑜珈就可能開悟的。修得好的人,可以往生到香巴拉的剎土,在那裡可以得到時輪密法的灌頂傳承繼續修密法,很快就能成就。

五加行的修法全部修行圓滿,修無我空性智慧的因緣就基本具足了。到時修時輪生起次第、圓滿六支等修法就能很容易修起來了。認真修持五加行。這樣暇滿人身才不會白白浪費,人生真正有意義。佛說:「我給你們說解脫的法,解脫依靠你們自己。」所以,祖師大德希望我們好好的學,好好的修五加行。

推薦閱讀:

靈魂,請還給我們
未來,我們為誰工作?如何工作?
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態來應對人際交往
中國:80年代百圖回顧,變化中的我們
我們發願行善為什麼沒有得到預期的好結果?

TAG: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