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紫砂開壺[談茶與養生]

談茶與養生

茶作為一種飲料從被我們的祖先發現、利用,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的起源一向有藥用說、食用說、飲用說的爭論。其實無論那一種說法,都不過表明茶的緣起是先民們滿足不同生理需求的產物,都使茶與養生結下了不解之緣。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本草經》漢魏時代,主要看重茶的藥用功能,煮茶時多要加入一些其它藥物。《茶經》中引司馬相如的《凡將篇》所羅列的桔梗、貝母、桂、椒、茱萸等藥物,就都是入茶之物。《太平御覽》引晉劉琨與兄子劉演的書信雲前得安州干茶一斤、姜一斤、桂一斤,皆所需也。吾體中煩悶,恆假真茶,汝可信致之。這位劉琨看來是頗諳茶性的,首先他飲用的茶是「真茶」。所謂真茶就是沒有摻雜任何香料,沒經過複雜加工的散茶。這種茶的藥性肯定要優於有了添加物的茶,而他正是長期飲用此茶,藉以破除體中的煩悶。唐代的《本草拾遺》里有一句話「諸葯為各病之葯,茶為萬病之葯」。可見茶在本質上就是一味葯。隨著人類對茶的認識的加強,逐漸將茶的種類豐富起來,使之更加適合不同體質的人們的需要。茶可以養生甚至可以治病,這是由茶的內含物質屬性所決定的。茶葉中主要物質成分對人體的保健功能是茶葉作為人類重要飲料的決定因素,它們對人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關於這方面的資料很多,這裡就省略了不談了,我們將重點放到應用上。

茶真正起到養心與養生的雙重作用,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則是從唐朝開始的。唐朝的茶事活動最先是從文人階層開始的,前有皎然、陸羽的倡導,後有元稹、白居易、盧仝、陸龜蒙等人的追捧,使飲茶迅速推廣開來,在這些人中我們竟然發現了大詩人李白的名字,並且他還在詩中認真地談起了茶的養顏養生功效。李白(701—762),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我國盛唐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大家都知道他愛酒,卻不知他還愛茶,我國歷史上第一首寫名茶的詩居然出自他的筆下。

李白畫像他在金陵漫遊時見到同宗的侄子,出家僧人中孚禪師。此僧亦是妙人,他不僅送給這位名滿天下的族叔數十片荊洲玉泉寺附近清溪諸山所產新茶,還寫了一首詩,並藉機要李白的答詩。於是李白不僅為此茶命了名,還寫下了一首帶序的詩,在序中他很得意地寫了這段緣由:余游金陵,見宗侄僧中孚,示余茶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音「敵」),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游金陵的時候,見到同宗的侄子現已出家為僧的中孚和尚。他拿出數十片茶讓我看,那些茶葉片重疊在一起的像人拳頭一樣,舒展開來的如同人的手掌,所以將此茶命名為「仙人掌茶」。此茶是最近才在湖北玉泉山發現的,從不曾被人認識,為此中孚特地拿來送給我,同時還送了我一首詩。他要求我答詩,於是我寫了此詩。藉此也讓將來的高僧、出色的隱士知道仙人掌茶是從中孚禪師和青蓮居士李白開始被發現和傳世的。詩中對茶的養生作用做了特別的表述「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意思是:此處的石上生長著佳茗,玉泉在下流淌不停,茶樹的根柯都被泉水滋潤著,采服此茶可以豐潤肌骨。李白還在詩序中舉寺中玉泉真公為例,說他常采而飲之,所以「年八十餘歲,顏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此茶與其它茶相比格外清香滑熟,能讓人返老還童,延年益壽,所以常飲此茶的玉泉真公八十餘歲了還臉色紅潤,艷如桃花。在李白的筆下,此茶簡直就是仙丹妙藥。真正把茶的功效講清楚的還是茶聖陸羽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茶經 • 一之源》這段話的意思是:茶的作用,因為它的性味至寒,最適合飲用。精進修行勤儉尚德之人,如果燥熱口渴、寒凝胸悶、頭腦疼痛、雙目乾澀、四肢酸懶,渾身難受、(此時)姑且喝上四五泡茶,(其功效)可與醍醐、甘露相媲美。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說它是「天之津液」。醍醐、甘露皆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養生飲品,這裡陸羽與茶比之,可見他對茶的評價。最可貴的是,茶聖不僅說明了茶的好處,還指出了飲用不好的茶會給人帶來不好的影響。他說「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知人蔘為 累,則茶累盡矣。」意思是:(如果茶葉的)採摘不按規定的季節,(茶葉的)製作不精益求精,(甚至在鮮葉中)摻雜了有毒的野草,(人們)飲用之後(不僅沒有益處)還會得病。……懂得人蔘也會給人帶來壞處(的道理),則茶的缺點也就盡知了。

茶中珍品——太平猴魁寫到這裡,讓我想起了前兩年普洱茶熱時商家最愛用的一句廣告語——普洱越陳越值錢,其實這句話是不科學的忽悠語。真正好的陳年普洱茶至少需要五個條件:1、產地正宗,2、樹種正宗,3、按時採摘,4、製作如法,5、儲存得當。07年時北京人民醫院的一位朋友拿來一個下關沱茶讓我鑒定,我一看,此沱包裝、形狀、色澤無一不佳,當為正品。於是我說:真假不存在問題,好壞則只有開湯沖泡才可知道,但一旦開湯就不好做商品賣了。朋友笑道:我不做生意,且只此一個沱,喝了它吧。於是我解茶、洗茶,茶味一出我便笑道:此茶不動,現市價至少值兩千元,現在已是一錢不值了。友人驚問原因,我說:此茶沒有單獨存放,已有異味,且有藥味。朋友笑道,茶是他媽媽當年去雲南插隊時帶回,沒當好東西,早已忘掉,最近聽說普洱茶熱才翻出,就放在家中抽屜里,與西藥片、爽身粉等共處。一座大笑,此茶自然也就扔掉了。茶性淫,淫者,貪也,茶貪取一切味道,各種花茶就是根據茶的這一特性製作出來的。如果一旦吸取了其它不好的味道,茶的本香就不存在了,茶的價值也就不存在了。現在很多人談茶的功效只說好處,不說缺點,陸羽不愧是茶聖,非常全面的談清了茶的功效。陸羽對茶的物質屬性作了全面的總結,並第一次將茶的養生作用從正反兩個方面做了系統的表述;而他的方外忘年交皎然則深刻地揭示了茶的精神屬性,並將茶的養心作用做了最完美的描述。正是這一僧一俗共同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

樹上枇杷樹下茶皎然名"晝』,姓謝氏,長城人(今浙江長興),居烏程縣杼山妙喜寺。他是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十世孫,初學儒,後修道,最後皈依佛門。皎然佛法精深,文章雋麗,更以詩歌與詩歌理論見長。他懂茶、愛茶,所以與陸羽一相識即結為忘年之交。由於他修習的是禪宗的「心地法門」,很講究心性的修養,故而對茶的養心作用尤為重視。他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唱到: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茶飲一碗即可滌去昏昏欲睡的感覺,心情開朗,天地之間一片光明;茶飲兩碗已如初春的細雨,輕輕壓下紛亂的思緒;茶飲三碗時道已證、集已斷,苦已滅,煩惱自是不在了,何須再苦苦尋找破除煩惱的方法。好厲害!釋迦牟尼成道之後第一次傳法講的是「四聖諦」,也就是「苦、集、滅、道」。他教誨弟子們要知人生之苦狀,尋人生之苦因,循滅苦之途徑,得滅苦之結果。而這所有的一切,皎然在三飲之中已經完成。空靈輕逸,雲開月見,皎然藉手中茶斷無明、破煩惱,將茶的養心功效發揮到極致,禪茶一味在此得到了驗證。應該說,皎然開了佛門「以茶悟禪」的先河,是「禪茶一味」的最早體悟者。西安大慈恩寺一角盧仝(約795一835年) 自號玉川子,吟詩吃茶成癖。時韓愈任河南令,常同他吟詩品茶,稱其為「茶仙」。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為他贏得了茶中「亞聖」的稱號。下面一碗至七碗的名句,完美地展示了飲茶對人之生理與精神的雙重作用過程。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只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 乘此清風欲歸去。迄今為止,這是描述以茶「雙養」最完備、最精彩的詩歌,再加上詩中為民請命的主題,盧仝被尊為「亞聖」確是當之無愧的。下面我們看看他是如何表述的:「一碗喉吻潤,」好茶。「潤」是所有好茶的共性之一。「喉吻潤」既是喝茶的第一目的,又是以茶養生的初級階段。「兩碗破孤悶。」 中醫認為,常人之病十之有九是從氣上得,氣結於胸,凝結不散,則結瘕疾。《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症,有物形曰瘕」。所以,胸中之「孤悶」實為諸病緣起。我友文兵兄,良醫也。其每為人診脈畢,多令患者平躺診床,以指按其胸腹,必有硬塊,先點按而後針之,其效倍常。我曾問文兵兄其中緣故,他答:此類患者之病多為氣鬱在先,心下、腹中必有硬結,先以指力破之,後以銀針除之,數次可痊癒。聞此語,知其果為良醫也。盧仝,唐初「四傑」詩人盧照鄰嫡系子孫。盧仝以儒家正統自命,著《春秋摘微四卷》,有濟世之才卻無濟世之命。唐憲宗元和年間,黨人弄權,朝政腐敗,盧仝對此甚為反感,決意拋棄仕途,研經賦詩。盧仝生活清貧,吟詩吃茶成癖。時韓愈任河南令,常同他吟詩品茶,稱其為「茶仙」,並給予接濟。他胸中的塊壘想必是有的,從本詩中即可找到痕迹,於是他以茶破之。他不愧是「茶仙」,「破」字當頭,既是養生的繼續,又是養心的開始。「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感慨之至,塊壘已現。學富五車卻不得其用,孤悶安得不生。病因既現,當以茶治之。此句身心並重。「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好茶,力透臟腑。「孤悶」何來?乃「平生不平事」集來。孤悶既破,自當遣去;從何而去,化為輕汗,由毛孔散去。此時由心理回到生理,身心俱得調治,渾身清爽。我同諸茶友品茶,多品到此境界為止,實際上是暗用茶力將大家生活中、工作中的些許不快隨茶化去,使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茶的恩惠。喝茶至此境界雖然不易,但只要認真用心喝上幾年茶還是可以做到的。後面的感受就不易達到了,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都是一個極高的境界。「五碗肌骨清」 ,「發輕汗」易,「肌骨清」難。道家修行的目的就是「羽化」,就是「白日飛升」,而要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就是通過包括「辟穀」在內的各種方法來使「肌骨清」。盧仝認為飲茶即可有此功效,所以,第五碗既是養生的高級階段,又是進入純精神領域的鋪墊。「六碗通仙靈。」盧仝是正統的儒家子弟,而儒家從一開始就是不談靈異神怪的,所謂「子不語亂、力、怪、神」。這裡他居然說自己通仙靈了,豈不是怪事,這個緣故直到全詩的結尾才得以揭曉。第六碗是心理感受的高級階段,尚有人間煙火的痕迹,但已為進入純精神領域徹底打通了道路。「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好茶,直令人兩腋生風,直上蓬萊。盧仝藉助第七碗茶進入純精神領域,已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七碗茶的重點有兩個:一是作者用了一個「歸」字。蓬萊山是海上仙山,盧仝自擬為暫被謫落人間的仙人,現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像中的清風,返回蓬萊,表明了詩人的孤高;二是詩人真正要表達的思想只有通過第七碗茶達到的境界才有表述出來的意義。所以,一至七碗茶是全詩的重點,卻不是全詩的靈魂。全詩的靈魂部分我們放到後面去表述。

兩宋在「茗戰」之風的引領下,茶品日益奢華,茶具日益精美,終於形成了以「點茶法」為核心的第二次茶文化高潮。兩宋好茶的文人極多,從丁謂、蔡襄、蘇東坡到黃庭堅、陸遊皆是品茶高手,而身為九五之尊的宋徽宗不僅愛茶,還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由於皇上親自介入茶事,使得宋代的茶風興盛而奢侈,帶有明顯的「皇家茶」特徵,茶的兩養功效也被更好地發揮出來。何須魏帝一丸藥——蘇軾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詩、詞、文、書法無一不佳。蘇軾寫茶的詩很多,他常以茶喻人,以茶寄託自己的志向,同時他更是深諳茶性,懂得以茶養生的茶道高手。禪房花木深熙寧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時,一日微恙,遂告假,游湖上凈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當晚又到孤山去拜謁惠勤禪師。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這是一首非常體現詩人才華與個性的好詩,詩中句句用典,句句自喻,瀟洒中顯示才華,飄逸中流露個性。首句中他便以維摩詰自喻,稱自己生病只是為了「示病」。維摩詰是一個與佛陀同時代的在家居士,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得聖果成就,為諸大菩薩之代表。有一天,維摩居士稱病,佛知道維摩詰菩薩只是以生病為緣,意欲廣為大眾說法,所以派去了被譽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暢論不二法門,維摩詰以默然回應,令文殊不禁嘆道「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自此之後,人們常把高僧大德患病稱為「示疾」或「示病」。鎮日西湖看不足比完居士比詩人,第二句東坡則以謝靈運自居,表現自己一天的遊山玩水。謝靈運(385~433),東晉時代著名詩人,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也是見諸史冊的一位大旅行家。謝靈運酷愛登山,他登山時常穿一雙木製的釘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齒釘,下山取掉後掌的齒釘,於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穩當,這就是著名的「謝公屐」。第三句已不是自比帝王,而是用了「何須」兩字。魏文帝曹丕,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魏國的開國皇帝。魏文帝追求長生,認為通過煉丹可以達到長生不老乃至羽化成仙。曾有詩曰:「與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蘇軾卻認為盧仝的「七碗茶」更神於這「一丸藥」。最後一句以茶中「亞聖」盧仝自喻,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結句非常清楚的表明茶的療效極佳,詩人微恙已去。豆蔻連梢煎熟水——李清照病起蕭蕭兩鬢華,卧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攤破浣溪沙》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清照以詞著名,兼工詩文,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是唯一一位可以與一流男詞人抗衡的女詞人。繁華如夢秦淮河易安愛茶,常與其夫趙明誠以茶相賭,據《李清照傳》記載:易安性強記,每飯罷,與明誠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幾卷、幾頁、幾行,以中否決勝負為飲茶之先後,中即舉杯,往往大笑,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這段話的意思是:李清照天生博聞強記,經常在飯後與丈夫趙明誠在「歸來堂」對坐烹茶。兩人指著書架、書桌上堆積如山的史書,其中一人隨便說出一件史實,對方必須道出那件事在哪本書的哪一卷,第幾頁的第幾行。若說錯了,便不能飲茶,說中即可舉杯飲茶,但猜中一方往往大笑,以至於使茶水傾覆懷中,弄一身水,反不得飲而站起來了。這一場景清代詞人納蘭容若有詞記之:「賭書潑得消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其茶趣,茶意蘊藉筆端。前面那首《攤破浣溪沙》則寫的是清照有病初愈,尚不敢喝茶的情景。「豆蔻」為植物名,種子有香氣,可入葯,性辛溫,能去寒濕。「熟水」是宋人常用飲料,以豆蔻煎熟水,表明清照得的是寒症。「莫分茶」即不飲茶,茶性寒,與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由此可知,清照不僅愛茶,還深諳茶性。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宋徽宗與唐代茶文化不同的是,北宋的茶文化帶有強烈的貴族化乃至皇家化特徵。從採摘、製作到點茶法的完備,都顯示了典雅奢侈的宮廷氣息,宋徽宗對茶事活動的參與,對茶學理論的研究,標誌著宋代茶文化皇家化特徵的完成。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我國歷史上出名的驕侈淫逸帝王,天性風流,有才氣,書、畫、詞、文、茶無一不精。揚子江心第一泉《大觀茶論》是他關於茶的專論,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也是世界上唯一一部由在位帝王撰寫的茶學專著。宋徽宗著述的《大觀茶論》極有見地。他認為:「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譯為白話:茶葉這種東西,發揮甌閩的秀氣,飽含山川的靈稟。祛除體內滯留之物,能夠使人清醒調和,那就不是凡夫俗子可以知道的……宋徽宗在此文中記錄了宋朝飲茶的濃厚風氣——天下人都用它來宴席賓客,上到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無不沐浴在茶水之中,受茶水的熏陶,推崇茶水的高雅、寧靜。宋徽宗論過茶後甚至大發感慨:「嗚呼!至治之世,豈惟人得以盡其材,而草木之靈者,亦得以盡其用矣。」意思是:「啊,治理得最好的國家,不只是讓每個人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就是草木之中象茶葉這樣有靈性的東西,也能盡到它們的作用」。可悲的是,宋徽宗由茶悟到了治國用人的道理,卻實施得不好,以致他所治理的國家最終失了抵禦外敵的能力,甚至連他自己也被金國擄去做了俘虜,造成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養生延年黃山茶——榮西禪師榮西禪師(1141~1215)日本臨濟宗的初祖。榮西為研究禪法,兩度入宋,參謁天台山萬年寺虛庵懷敞禪師,承襲臨濟宗黃龍派的法脈,而後發展成日本禪宗的主流。日本禪宗雖早於奈良時代即開始流傳,但並不興盛,真正獨立成宗,造成廣大影響者,首推榮西禪師所開創的臨濟宗。茶具有遣困、消食、娛情等功效。宋朝禪林吃茶風氣盛行,吃茶的禮儀、行法更成為禪門中重要的一環。雖早在奈良朝時期日本已將茶引入,但並不盛行。榮西在我國學走的不僅是禪,還學習了茶道。榮西由宋攜回茶種,種植於筑前背振山及博多聖福寺,又贈送高辨三粒種子栽植於栂尾,不久分植於宇治,為宇治茶園之始,漸漸地使茶更廣泛種植,榮西因此被尊為「日本的茶祖」。榮西將宋朝禪院的茶風引進日本,歸國後首度於鎌倉壽福寺、博多聖福寺、京都建仁寺等寺院,設立每日修行中吃茶的風習。建曆元年(1211年),榮西撰《吃茶養生記》一書,為其晚年最後的著作。建保二年(1215年),榮西獻上二月茶,治癒了源實朝將軍的熱病,受到將軍的嘉許和賞賜。自此,茶風更為盛行。榮西說:「肝臟喜好酸味,肺臟喜好辛味,心臟喜好苦味,脾臟喜好甘味,腎臟喜好鹹味」。他認為如服用含有苦味的茶,心臟就會變好,病氣自然消散。他對我國的黃山茶尤為推崇,在《吃茶養生記》中說:黃山茶養生之仙藥也,延年之妙術也。安徽深山茶園黃山茶及黃山周邊所產之茶在養生方面的功效超凡,這一點早就引起了古人的重視。像徽州休寧所產之松蘿茶就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古醫書中多有記載。清代名醫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卷六》記載:松蘿茶產徽州。《本經逢原》雲∶徽州松蘿,專於化食。同條引《秋燈叢話》記錄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北賈某,貿易江南,善食豬首,兼數人之量,有精於岐黃者見之,問其仆,曰「每餐如是,已十有餘年矣」。醫者曰:「病將作,凡葯不能治也」。俟其歸,尾之北上,將以為奇貨,久之無恙。復細詢前仆,曰「主人食後,必滿飲松蘿數甌」。醫爽然,曰:「此毒惟松蘿可解。悵然而返。大意是:北方有個商人到江南去做生意。他最愛吃豬頭,一個人吃幾個人的量。有一個高明的醫生見到他吃豬頭的樣子,悄悄地問這個商人的僕人,僕人說:「我的主人每頓飯都這樣吃,已經十幾年了」。醫生說:「他的病就要發作了,一般的葯是治不了的」。等到這個商人北歸的時候,這個醫生也尾隨而至,認為是奇貨可居,自己可以大賺一筆診費。誰知過了很長時間這個商人安然無恙,醫生很奇怪,又找到了那個僕人仔細詢問。僕人答道:「我主人每頓飯後,一定滿滿的喝上幾盞松蘿茶」。這個醫生恍然大悟,說道:「他中的這個肉毒唯有松蘿茶可解,」於是,這個醫生非常失落地回去了。這真是有個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從中既可見茶的消食、去膩之功能,又可見古人對茶的功效知之善用。當然,文中主人的暴食暴飲,我們是不贊成的。

沒文化的皇帝與茶文化的功臣——朱元璋明朝茶文化的興盛是由一個沒有文化的皇帝無意之中促成的。

朱元璋是一個真正貧民出身的皇帝,他性嗜茶。明初,進貢朝廷茶葉的製作方法仍按宋朝,即碾而揉之為大、小龍團。朱元璋認為這種製作方法太傷民力,乃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九月下旨罷造龍團。朱元璋自己都不會想到,他的一個體恤民情措施,卻引起了茶界有史以來的最大革命,由此而造成的影響貫穿明、清兩代,以致直到今天。沿用至今的撮泡法,解放了四千餘年來的泡茶思路,將泡茶下與平民更緊密結合,上同高層更加相融,真正地讓茶走進了千家萬戶。撮泡法的登堂入室使紫砂茶具大放異彩。龔春、時大彬、邵大亨等工匠成為藝術大師,揭開了茶具新篇章。炒青茶正式登上歷史舞台,由此引發出新茶類。紅茶、曬青茶相繼出現,為其它茶類的出現打下了基礎。雖然茶界引起了震動,但朱元璋本人絕不會去談茶養生或茶文化,受惠者是他的後代及文人們,比如朱權。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為寧王。「靖難之役」後被迫退出政壇,耽樂清虛。朱權多才多藝,且悉心茶道,對茶的養生特別是養心很有研究。他將飲茶經驗和體會寫成《茶譜》,並由此引發了明代文人寫茶書的熱潮。其中著名的如:田藝衡撰《煮泉小品》、許次紓撰《茶疏》、張大復撰《梅花草堂筆談》。由是,中國茶文化的理論趨於完備,此處不展開談。

山清水秀武夷山一日無茶枉為君——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是清朝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他在位60年,享壽89歲,發揚光大了「康乾盛世」,以「十全老人」自譽。乾隆皇帝與茶的軼事趣聞多不勝數,因而又有「茶皇」的美稱。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他是「知老讓位」的。傳說在他決定讓出皇位時,一位老臣不無惋惜地勸諫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呵!」乾隆帝卻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說:「君不可一日無茶。」風趣中帶一份洒脫。與宋徽宗一樣,乾隆認為茶道中含有治國的大道理。即茶道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與徽宗不同的是,他不僅把品茗作為自己修身養性的一種途徑,同時把茶作為講德政、倡清廉、崇禮儀、示恩惠、得人心的一種政治手段。為此,他創出了「乾隆盛世」。乾隆是有文化的皇帝,所以還特地創製了「三清茶」。所謂「三清茶」,即以松實、梅花、佛手三種配茶,用雪水來烹。 松實,即松果中的籽肉,從御苑中之百年古老松樹上採集;梅花,即是臘梅;佛手,果實鮮黃色,香氣濃郁,有理氣和胃之功效,為廣東南方一帶及藩國進貢宮廷的禮品。為表明他的用心,他寫有《三清茶》一詩並留下了與群臣共品「三清茶」的聯句。《三清茶》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烹以折腳鐺,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魚蟹,鼎煙迭生滅越甌潑仙乳,氈廬適禪悅。五蘊凈大半,可悟不可說馥馥兜羅遞,活活雲漿澈。偓佺遺可餐,林逋賞時別懶舉趙州案,頗笑玉川譎。寒宵聽行漏,古月看懸玦軟飽趁幾余,敲吟興無竭。從詩中可以看出乾隆對茶事的了解。首先他闡述了選此三種原料的理由:臘梅,嬌艷而不妖冶;佛手,芬芳並且高潔;松子,味美而豐腴。此三者,品格清雅超俗。隨後,他略帶炫耀的展示自己對茶事的了解:茶器,折腳鐺;用水,雪水;候湯;細辨魚眼與蟹目;茶得如仙乳;品茶用越瓷。詩的後半首是寫對茶的享用及感受。茶女香香暖暖絲綢般光滑的玉手獻上仙酒般清澈甘美的茶湯。修行的人品三清茶可以享受禪定般的快感,五蘊之苦可去大半;可以像偓佺(古代傳說中食松子而長壽的仙人)那樣長壽,可以成為像林逋(宋代以高潔著稱的隱士)般的高潔之士,可以成為超過盧仝的茶人,甚至可以成為超過趙州古佛從諗禪師的覺悟者。應該說,茶的「兩養」功效在他的詩中表現得很具體。相傳,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過西湖茶區。他在龍井獅子峰胡公廟前飲龍井茶時,讚賞茶葉香清味醇,遂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御茶」,並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採制進貢到宮中。乾隆品茗功底不凡,堪稱行家。他寫龍井茶的製作:「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將明前龍井最佳採摘期描述的非常到位。

杭州梅家塢茶山詩中的「火前」、「火後」指的是「寒食節」。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等,在清明節前一二日。按民俗,這一天禁煙火,只吃冷食。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隱士介之推。介之推曾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迫其出,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柳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寒食期間正是採摘明前龍井的最佳日子。乾隆晚年退位後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鏡清齋內專設「焙茶塢」,悠閑品茶。他在世八十八年,為中國歷代皇帝中之壽魁,毫無疑問,喝茶是他養生方法之一。

川中二百餘年老茶樹釋躁平痾、怡情悅性——袁枚袁枚(1716-1797),字子才,晚年號隨園老人,錢塘(杭州)人。是清代乾隆時期著名詩人和主要詩論家之一,也是一個地道的愛茶人。他說「七碗生風,一杯忘世,非飲用六清不可。」於是作《茶酒單》「七碗生風」指代茶,用的是盧仝的典故;「一杯忘世」指代酒,說飲酒後可以忘記世情。此兩者飲後都讓人有成仙的感覺,只是成仙的方式與感受不同。六清即六種飲品。《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飲用六清。」 鄭玄註:「六清、水、漿、醴、涼、醫、酏。」 後用以泛指飲料。袁枚所著《隨園食單》一書的「茶酒單」中,對清代的部分名茶的特色、風味、烹茶方法等均有精彩論述,書中許多形象生動的描述,是作者飲茶實踐的總結。袁枚嘗遍南北名茶,在他70歲那年,遊覽了武夷山,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他有一段記述: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痾、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這段話的意思是:我一向不喜歡武夷山所產的茶葉,(註:袁枚是江南杭州人,喝慣了淡雅的綠茶,最推崇西湖龍井,武夷岩茶味厚重,故有此說。)嫌其茶湯濃苦如飲中草藥。然而丙午年的秋天,我游武夷山,到幔亭峰、天游寺諸處,(接待我的)和尚與道士競相用武夷茶來招待我。茶杯不過胡桃大小,茶壺也只有香椽般大。一遍一遍地嘗它的味道,慢慢地咀嚼茶湯,體味其(感受)。果然覺得清香撲鼻,舌面上回甘宛然。一杯之後,再試一、兩杯,(這茶湯)竟讓人燥熱的心情緩和下來,一些小的不適已經痊癒,更令人性情愉悅。此時才覺得(家鄉)的龍井茶雖清雅卻有些味薄,陽羨茶雖然出色,韻味卻差了一些。這種品格上的差異有些像玉與水晶的差別。(同樣貴重,玉厚重而水晶飄逸)這裡我們仍然看到了茶的兩養功能。最難得的是,袁枚本是杭州人,向來推崇西湖龍井,但此次之後竟把龍井茶排到了第二位。他說:「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其次,莫如龍井。」無來去處——大覺寺袁枚生活的時代真正武夷正山茶就不多見,現在滿市場的武夷茶,正山正岩的絕不會有多少,其理可知。紫砂開壺+六種茶比較

一、紫砂壺開壺

(此為開壺後的圖片)新入手的紫砂壺,名為「壽桃壺」,原礦段泥,容量300cc。作者:張洪明,國家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紫砂工藝美術師、中國紫砂協會會員。張洪明,1966年生於陶都宜興,自幼受紫砂藝術的熏陶,酷愛紫砂陶藝。作品立意新穎,造型優雅,線條流暢,製作精良,既有傳統壺藝的神韻和魅力,又充分體現了自身個性的張揚。近年獲獎有:2009年 ,《八方提梁壺》在煙台首屆國際茶業暨紫砂工藝博覽會茶具評選中榮獲金獎;2011年《合菱壺》在第二屆廣州紫砂陶藝文化節「紫砂杯」評比中榮獲金獎;2011年《老虎石瓢》在第十三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獲得銀獎。段泥紫砂壺適泡之茶較為寬廣,可用以沖泡普洱茶系列、鐵觀音及半發酵類茶、重發酵茶類(黑茶類)、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綠茶、龍井、紅茶等。操作沖茗技巧要求不高,甚適生手使用。————開壺過程————1,把壺置於溫水中煮沸,持續15分鐘後撈出,自然冷卻。(圖略)2,把老豆腐填入壺內,置於清水中煮沸,持續15分鐘後撈出,自然冷卻。

3,將白糖(因為找不到甘蔗頭,只好用白糖代替)裝入壺內,一併置於清水中,煮沸後持續15分鐘再撈出,自然冷卻。

4,把壺與祁門紅茶(打算今後專用此壺沖泡祁門紅茶)一併置於清水中,煮沸持續15分鐘再撈出,自然冷卻。

5,用冷卻後的茶葉殘渣擦拭壺身。

經過三個小時的折騰,算是開壺成功了。

附:紫砂壺開壺資料——(一)傳統開壺方法簡介1,熱身:首先將剛買回來的紫砂茶壺,用沸水內外沖洗一次,將表面塵埃除去,然後將茶壺放進沒有油漬的煲,加3倍高度的水煮兩小時,這樣茶壺的泥土味及火氣都會去掉。22,降火:將豆腐放進茶壺內,放一倍水煮1小時。豆腐所含的石膏有降火的功效,而且可以將茶壺殘餘的物質分解。33,滋潤:將買回來的甘蔗切開後,放在煲內。沒有甘蔗,可以放些糖,然後再煮1小時。甘蔗的天然糖分,能夠讓茶壺得到前所未有的滋潤。44,重生:最後便是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茶葉,放人茶壺內煮1小時。最好是龍井茶葉。這樣茶壺便不再是「了無生氣」的死物,脫胎換骨後,吸收了茶葉精華,第一泡茶已經能夠令茶人齒頰留香。(二)紫砂壺開壺步驟1,用清水、牙刷洗刷新壺表面的塵灰和壺內里的陶屑,切記不可使用任何洗滌劑和消毒劑。2,把壺放到平底鍋的溫水中,然後用小、中火把溫水煮沸,沸騰5分鐘後放入茶葉,最好是你準備這把壺喝什麼茶就用這種茶葉,可用等級差的茶葉,茶葉量1-3兩,放入茶葉等待10分鐘後就可熄火。如果壺在溫水煮開過程中你發現水面有油花或聞到異味,說明此壺可能被打過蠟、皮鞋油或壺的泥料中摻了假,這樣的壺我建議還是不用為好。3,待熄火冷卻5分鐘後可再次點小中火將此茶水煮沸,茶水沸騰15分鐘後即可熄火,用餘熱燜壺10分鐘。然後再點小中火重新煮沸茶水,待煮沸15分鐘後,將壺和茶水一起冷卻3-5個小時,再取出壺用清水沖洗,用乾淨布擦乾壺身,新壺自然晾乾後即可以正常使用了。這樣開壺的好處:可使新壺泥土味去盡,這樣做也可以去掉壺的「爐火",同時也使新壺初次受到比較徹底的滋養,可徹底打通壺身氣孔。同時也可以避免使用到有問題的壺。通過這樣開壺的新壺比沒有進行這樣開壺的壺會更加好養壺。在東北地區還可避免壺大冬天由於使用不當而出現「驚破」。提醒注意:這樣開壺後的壺,頭6天泡茶味道不怎麼好是屬正常現象,這也是我們如此開壺需要達到的效果。開壺過程一直要保持水面漫過壺且不要讓壺碰撞到鍋壁。另外無需在開壺過程額外加豆腐、甘蔗等東西。(此類東西一起煮會讓你無法判斷此壺是否有被打過蠟、皮鞋油或壺的泥料中是否摻了假,而且這些東西放在鍋中到底可以起什麼作用,為什麼要放這些東西是有何科學根據,我本人對此是百思不得其解)。二、六種茶葉沖泡效果比較1,烏龍茶:鐵觀音(安溪)和大紅袍(武夷山)①外觀不同——

(鐵觀音)

(大紅袍)②沖泡後形狀不同——

(左:鐵觀音 右:大紅袍)③茶湯呈色不同——

(左:鐵觀音 右:大紅袍)

(左:鐵觀音 右:大紅袍)2,綠茶 :碧螺春(太湖洞庭山)和龍井(西湖)①外觀不同——

(碧螺春)

(龍井)②沖泡後形狀、懸浮不同——

(左:碧螺春-上投法沖泡 右:龍井-中投法沖泡)

(左:碧螺春 右:龍井)③茶湯呈色近似而不同——

(左:碧螺春 右:龍井)

(左:碧螺春 右:龍井)3,家鄉的茶葉:祁門紅茶和黃山野茶①外觀不同——

(祁門紅茶)

(黃山野茶)②沖泡後形狀、懸浮、呈色不同——

(左:祁門紅茶 右:黃山野茶)4,大紅袍和祁門紅茶比較

(左:大紅袍 右:祁門紅茶)5,碧螺春、龍井、-鐵觀音、大紅袍之比較

(左後:碧螺春 右後:龍井 左前:鐵觀音 右前:大紅袍)


推薦閱讀:

礦標系列之黃金段【文旦】
紫砂壺:何為「一手壺」
普洱茶湯渾濁,可能是它們在作怪
做了個樹樁杯(要不要來點個贊 哈哈)
紫砂問答為你解惑(二)

TAG:養生 | 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