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經》般若慧觀與准提法修證次第略講

?《心經》般若慧觀與准提法修證次第略講

2018年3月

《心經》般若慧觀

與准提法修證次第略講

首愚大和尚開示

真修實證蓮花開

般若慧觀大自在

按:戊戌之春,為紀念南公懷瑾上師百歲誕辰,首愚上師在太湖大學堂舉辦了為期三天的准提禪修。禪修主題為《心經》般若慧觀與准提法修證,眾等如飲醍醐。經首愚上師許可,現輯錄發佈,以饗同好。——慧觀書院

閉法界大關

去年南上師99歲誕辰紀念會之後,李素美居士邀請我在南上師百歲誕辰時,於太湖大學堂舉辦三天的准提禪修。因此,要特別感謝李傳洪董事長、李素美居士促成了這個因緣。

本來自前天晚上開始,我已經正式閉關了,也沒有什麼入關儀式。因為還有一些事情要處理,所以乾脆來個法界大關,以天地為關,天地都是我的關房,揮灑自如,空間大了,不把自己綁住,也比較如實。當年,南上師也曾在關期中,到台北佛光別院講授三個月「顯密圓通修證次第」,記錄出來的就是那本《如何修證佛法》;也曾專門出關,冒著酷熱,到高雄指導我閉般舟三昩關。所以,不僅是我,南上師也閉過法界大關,這也是給自己找個台階下(一笑)。

我們現在所在的禪堂,就是南老師當年主持過很多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講座的地方。講台上面的席位,包括齋堂中間的座位,永遠是給南老師留著,猶如南老師永遠與我們在一起。

傳承般若慧觀

南上師的著作,不管是佛家,還是儒家、道家的,為何總是那麼吸引人?在我個人看來,南上師對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的理解,不同於一般的文化研究學者。不同在哪裡?其本質就在於,南上師將般若慧觀貫通了中國文化儒釋道。老人家講的任何東西,都是其內心的真性流露,因此才那樣的有深度、有廣度。南上師是從禪宗開悟的,真正是一位明心見性的大善知識,以他不可思議的般若智慧來講授中國文化,當然不同於一般的研究學者了。

我們紀念南上師的百歲誕辰,就是要發揚和傳承南上師的般若慧觀。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雖然不算經題,總共才二百六十字,但它是《大般若經》精華的精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在《金剛經》,而《金剛經》的精華就在《心經》。

此次三天的准提禪修,主題就是探討如何以《心經》之般若慧觀融入准提法修證。希望對在座的道友有所幫助,能夠在見地上更加清晰、功夫上更加扎實,也懂得發起甚深甚廣的普賢行願,更加精簡地把握到准提法的核心,把握到整個佛法的中心、核心。

立志做個傳燈人

南上師一生立功、立德、立言,我們紀念南上師的百歲誕辰,也是感念他這一生為弘揚中國文化做出的巨大功德。我們感念南上師的恩德,就要好好用功,把南上師所傳的法用到自己的身心,在待人處事上做得如理如法,同時把自己的實用、受用毫不吝嗇地傳播出去。

南上師是准提法門的點燈人,在座的,不管在家、出家,都是准提法的傳燈人,不論你傳的是大燈、中燈,還是小燈。傳大燈,可以廣利有情,影響這個社會、整個時代;中燈,稍微差一點;小燈嘛,可以感染周遭的親朋好友,告訴他們這個法門的殊勝可貴,讓他們也能夠得到實用、受用。不管是傳大燈、中燈、小燈,只要你有機會、有熱心、有慈悲心去傳播弘揚,那你就是傳燈人。這就是「為往聖繼慧學」,也是「為人間建淨土」。

修行本來就是完成自己、成就自己。我們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儘管莫名其妙的來了,卻總不能糊裡糊塗的離開,而要清清楚楚地離開,這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你自己得到實用、受用,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那代表你的福德、智慧已經相當不錯了。

菩薩道要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所以,我們首先要把自己管理得歡歡喜喜的,在佛法上得到真實受用,做一個本份的修行人,再來影響周遭的有緣人,那你就是在行菩薩道,在利益這個社會。我們有緣來修習南上師傳的這個法,就要有這樣的想法、做法。這也是一個佛弟子應有的菩提心,應有的心願。

神交古聖先賢

在我們中國文化里有句名言:「神交古人」。古人,亦即古聖先賢。聖,當然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先賢,歷代有智慧的菩薩們。如何神交古聖先賢?那就是跟佛菩薩心心相印。

神交古人,密法來講即是上師相應法,跟佛菩薩、跟上師感覺上隨時在一起。什麼精神可以讓我們跟佛菩薩、上師隨時在一起?那唯有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你只要深通般若,就是與佛菩薩心心相印。

我經常說,所謂上師相應法,其實是智慧相應法。唯有深通般若,我們的身心才能隨時與佛菩薩融合在一起,正如禪宗祖師的名言:「與諸佛菩薩同一鼻孔出氣」。

南上師是大成就者,是有神通的。過去,我跟他生活在一起,是非常瞭解的。在我的經驗中,遇到身心非常疲憊的時候,南上師的電話就來了,「你下樓來吧」。來到南上師的辦公室,剛坐下,一講話,我的整個身心就空掉了,感覺在一片光明中,這即是上師相應法。所以,大家在南上師用過的禪堂里修法,要感覺上師就在法座上看著我們,他的神態、他的音聲都在我們身心的境界中。

記得2012年南老師入定之前,我因為參加法會沒有見到老人家的最後一面。一些同參道友問我,「你這次來沒見上南老師,有什麼遺憾啊?」我說,「我覺得南老師隨時跟我在一起」。的確,在我的內心中,上師片刻不離我。這就是上師相應法,這就是跟佛菩薩心心相印,這就是神交古聖先賢。我們作為佛弟子,敬佛禮佛如佛在眼前,就是要有這樣的精神。

我們講《心經》的般若慧觀與准提法的修證次第,來供養南上師,供養大家。要把准提法隨時跟我們的身心融合在一起,跟《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完完全全融合在一起。

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我們准提法門的本尊是准提菩薩。南無七俱胝大佛母准提菩薩,「七俱胝」就是無量無邊的古佛皆以修習此法而成就;「大佛母」就是大般若。所以,准提法是道道地地的大般若的修習法門。

從六百卷、近五百萬字的《大般若經》,濃縮到《金剛經》,從《金剛經》又濃縮到《心經》,所以,《心經》是整個《大般若經》的總綱要,也可以說是中心、核心。大般若,全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就是大的意思,這種大,大到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內心的世界。在《楞嚴經》中提到,「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太清里」。這是用比喻的說法,虛空很大,但跟我們的心相比,心如太虛空,虛空如太虛空中的一片雲。這是形容我們的內心世界是無量無邊的。無量到什麼程度?用道家說法是,「大而無外」,大到沒有一個邊際;「小而無內」,這麼說有點糊塗了?這是什麼境界呢?當然是般若性空的境界了。

我們常講極樂世界、極樂淨土,阿彌陀佛翻譯成中國話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我們修法修到把所有的妄想都融化掉,萬年一念,一念萬年,萬年在一念中,一念呈現萬年,這正是無量壽無量光。所以,禪宗以無念為宗,無念是整個生命的心中心。到了無念,正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無邊的時間與空間。這是告訴我們生命的永恆。

生滅中有個不生也不滅的

我們身體好比宇宙,一樣有成、住、壞、空。生命從入胎形成胎兒,到生出來,身體就處在生、老、病、死中,長一歲就老一歲,垂垂老矣,四大不調,百病叢生,最後走到死亡。有生必有死,這是一定的。地球會有成、住、壞、空,星球最後也會雲消霧散。

我們的念頭是生、住、異、滅。念頭生起來,表面看住在那邊,其實是在剎那剎那的變化。異,就是變化,觀心無常,最後歸於滅。表面看它滅了,其實它變成種子一樣,儲藏在八識田中,這是生命的不可思議。

這些都是表面的,身體有生、老、病、死,念頭有生、住、異、滅,所依靠的地球有成、住、壞、空。可是,這其中有一個不生也不滅的,我們要找到它。

佛陀說法有「三法印」,第一個是「諸行無常」,透過世間的生、老、病、死和生、住、異、滅,這些剎那無間的變化現象,看到「諸法無我」,找不到一個實在的我;最後從「諸法無我」,進入生命的中心「涅槃寂靜」,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這是諸佛菩薩所修證的境界。我們修行就是要找到這個。

沒有妄想的境界,這是無量壽;整個身體四大本空,空掉之後,生起自性光明,這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不是阿彌陀佛的專利品,人人本俱,個個不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都可以回到我們的自性光明中。問題是凡夫貪嗔痴慢疑的習氣太重,被表面的名聞利養所粘縛,這是多生累劫所形成的。

《大般若經》講的是我們生命的真實相,佛陀用「三法印」來詮釋宇宙人生的真理。我們一定要透過表面的諸行無常,看到諸法無我,最後進入涅槃寂靜的解脫境界。

觀自在菩薩

《心經》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不但是《心經》的主角,同時也是《心經》的精神,裡面含攝了見地、修證、行願。這五個字告訴我們,修行之目的就是要得到大自在、大解脫。如何做到呢?要觀自在。觀,是見地、修證;菩薩,也代表行願。菩薩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是後修普賢行願海。觀,是先悟毗盧法界;菩薩,是後修普賢行願海,如此才能得到大自在。所以,觀自在菩薩,這五個字是我們修行的總綱,濃縮到五個字。

如何得到大自在?能夠「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已經不是一般的智慧了,進一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才能徹底得到大自在。

色心不二

可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一般人做不到。凡夫如何下手?下手處就在「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一段是我們修行的心中心。色,代表色法,物理世界林林總總的一切現象。空,代表心法。

我們要把整個《心經》跟准提法儀軌融合得天衣無縫。准提法最核心的部分莫過於「心月輪中現字輪」,這個地方已經接近圓滿次第。「內空心中生起八瓣蓮花,紅色無根」,紅色,代表我們的血肉之軀,核心部分莫過於心臟,即禪宗講的「肉團心」,這是整個身心轉化的總關鍵處。准提法的修持就是從我們身心的這個總關鍵處入手。《黃帝內經》中講,從心臟延伸出心經與心包經,心經主要是形而上,關係我們的意根;心包經主要是形而下,關係我們的身根。念動、氣動、心臟跳動,這是色心不二的地方。

度一切苦厄

《心經》開頭講的「度一切苦厄」,這是要我們首先觀察世間的苦諦跟集諦。准提法儀軌中「紅色無根」的「紅色」,表徵心不平氣不和,代表苦諦跟集諦。「蓮花上現一滿月輪」,月輪表徵的是心法到達最高的清淨圓滿的境界,表徵的是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代表滅諦。達到這個境界的道諦在哪裡?「月輪中現字輪」。字輪「字字光明燦爛」,念到哪個字、哪個字放光,表徵的是念清楚,代表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字輪收攝於中間的唵字」,表徵的是聲聲入耳,代表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

十六字真言

剛才提到《大般若經》濃縮到《金剛經》《壇經》,再濃縮到二百六十字的《心經》,還可以再濃縮成十六字真言:「心月孤懸,氣吞萬象,光音交融,心光無量」。

1988年,那時候,我剛把台灣十方禪林的開山寮建完,就帶領一些人到大陸考察,又馬不停歇地來到香港拜見南老師。南老師一見面就說,「你怎麼把身體搞成這個樣子?送你兩句話:心月孤懸,氣吞萬象」。後來,我也沒有吃什麼藥,身體就慢慢好了起來。我從修持准提法的經驗,又對南上師的兩句話回應了兩句:「光音交融,心光無量」。

我們如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呢?准提法用的是金剛念誦,這是深者得深,淺者得淺。金剛念誦,正是南上師講的「心月孤懸,氣吞萬象」。

大家要清楚什麼境界是「心月孤懸」?心月,只是一個表法,表徵的是我們的自性光明。心月,孤零零的懸在那裡,遠離了種種的顛倒分別心。「氣吞萬象」,正是後修普賢行願海。

《心經》講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正是金剛念誦的現量境界,空、無相、無我的境界,「心月孤懸,氣吞萬象」的境界。這是金剛念誦直接跟「心月孤懸,氣吞萬象」來對接。如何做得到?關鍵點在「光音交融」,這正是「氣吞萬象」的下手處,最後到達「心光無量」,無量壽無量光的解脫境界。

這十六字真言,是《心經》的再濃縮。

各位,要好好地體會和踐行這十六字真言。心月孤懸是頓悟,氣吞萬象是漸修,交集點是光音交融,最後達到心光無量。

苦修中的歷練

記得1969年,我23歲,在當兵的第三年,看到《壇經》心生歡喜,直接點到我的內心去了,感覺找到了生命的歸宿。當我看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頓然找不到自己了。我想,禪宗難道就那麼簡單嗎?後來,我就開始自己摸索打坐。

我是一個純粹的莊稼漢。南老師曾開玩笑對我說,「你這一生,幸虧還認識幾個字。」後來,隨著校對和創辦雜誌,文筆練得還不錯(一笑)。當年在家時,一放寒暑假,就要下地勞作,挑一個重擔,一兩百斤,練得四大堅固,孔武有力。兩條腿硬梆梆的,才坐十幾分鐘,就痛得受不了。哎呀,六祖不是講「本來無一物」嘛,但是身體酸脹麻痛卻空不了。我才感覺,這裡面問題太深了。

看了《壇經》之後,我就有了強烈的出世念頭。24歲退伍,25歲就出家了。在沒有遇到南老師之前,我就已經開始行般舟了。我1971年出家,到1990年,前後19年,我有十次行般舟關的經驗。行般舟之後,身體軟化了不少,但還不夠。大家若看過我那兩本《般舟禪關日記》,就曉得下了很多功夫,吃了不少苦頭。這個法門太難了,沒有辦法大眾化、普及化。

當年,南老師教了我很多法門,如不淨觀、白骨觀、安般法門等等,我都一一試驗過。最後,於1990年廈門南普陀寺閉關後,我開始改為專修准提法,身心有了很大的變化。南老師讓我把這次閉關的心得寫出來,就是那本《道人知月勝詩家》。最近,南普陀寺準備重新印版發行。

可以說,我的修證是從實踐中、從苦修中歷練來的。

羶中穴的重要

當年,南老師經常提醒我,「你不要老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頭部,要放在羶中穴這個地方」。因為參禪和修習耳根圓通,很容易把意念集中在頭部。我尤其在耳根圓通上下了很深的功夫,當時體會不到羶中穴的重要。每次閉關都接近斷食的邊緣,由於注意力集中在頭部,後期鼻水滴滴嗒嗒的,頭頂清涼,牙齦出血,種種的後遺症,吃了不少苦頭。

後來,南老師送我兩句話:「心月孤懸,氣吞萬象」。我不斷地在體會這兩句話,經過三十幾次的閉關,直到近兩年才真正懂得了。

同時,從《黃帝內經》中受到啓發,找到了身心總關鍵的一個地方。為什麼要把注意力放在羶中穴?如何是「心月孤懸,氣吞萬象」?真是「欲知山下事,須問過來人」。我把吃過的苦頭,盡快告訴大家,希望大家不要再走冤枉路。

准提法的海納百川

「心月孤懸」,就是金剛念誦的「金剛」兩個字。金剛,即是《金剛經》的精神。金剛只是比喻,叫能斷金剛經,能夠摧毀一切堅硬的東西,不被習氣、業氣所動搖。藏密的上師稱為金剛上師,什麼是金剛上師?只有已經明心見性、深通般若的人,才有資格稱為金剛上師。我們金剛念誦,金剛,就是先悟毗盧法界;念誦,就是後修普賢行願海。悟,是頓悟;後修,是漸修。

准提法在禪宗最高的境界即是「心月孤懸」,這是空、無相、無我的境界,也是《壇經》講的三綱,「禪宗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三綱」,對一般人來講太高了,接不了地氣,用不上。要想接地氣,一定要從淨土三要下手,即信、願、行。

准提法的修持融合了淨土三要,融合了密教的三密和禪宗的三綱,還有菩薩的三聚淨戒。禪宗三綱屬於先悟毗盧法界,淨土三要、密教三密和菩薩三聚淨戒,這屬於後修普賢行願海。我們要把這個觀念理清楚。

我們准提法的修持正好融合了禪、淨、律、密,把小乘、大乘、金剛密乘、顯教密教,甚至八萬四千法門融合在一起了。准提法在密教中,是二十五部中的獨部別傳,融合了二十五部。從《楞嚴經》來講,准提法統攝了二十五圓通。

所以,准提法好比大海,可以海納百川,而百川卻不能納大海。

行淺與行深

《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一般根器的頓悟不了,行「深」不了,只能行「淺」;照見五蘊不是「皆空」,而是部分空。因此,「行深」一定是從「行淺」的漸修來的。

准提法的修持,比如念淨法界、護身咒觀想「嚂」字,配合念咒,這是行淺。淺,就是相;深,則是心性方面。觀想梵文「嚂」字,這是文字相;「觀想嚂字放光」,這是從文字般若提升到境界般若,最後融入到實相般若,「光明遍照身心,乃至遍法界」。

修准提法是念咒,修淨土是念佛,其實念佛就是念咒,念咒就是念佛。有人說,一定要念個佛的名號才叫念佛,並不如是。佛號與咒語只是個相,到「行深」之時,念佛就是念法,念咒也是念法,法法相通。

理入與行入

准提法門的修持下手處,一個是從理入,一個是從行入。觀想屬於般若慧觀,叫做「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你把握到法則原理了,這是在理入方面。比如第一個加行法,意密觀想頭頂上兩寸高的地方有個梵文「嚂」字。這個「嚂」字,只是個敲門磚,要一提便休,才是頓悟,不是要你死死抓住個「嚂」字。你老是抓它,又不能當飯吃,你抓它幹什麼?

「嚂」字觀想起來,就把所有妄想收攝起來了,叫做「萬法歸一」。任何念頭都有一個影像,凡夫的妄想很快,剎那剎那的。好比放電影一樣,每個動作就是一個影像,分解開來其實就是一幀一幀的圖像。現在心不跟著妄想走了,用一個「嚂」字統攝所有的妄想,一集中所有的影像都消融掉了。

緊跟著「嚂」字放白色光,光明一起來又把「嚂」字融化掉了。開眼見明,閉眼見暗。真正的自性光明不在明與暗,也統攝了明與暗,超越了明與暗。這時「一歸何處」,一提便休,直接進入實相無相,這才是我們觀想的終極目標,真正的般若慧觀,這是頓悟。

念咒不是頓悟了,而是後修普賢行願海。《楞嚴經》中的名言:「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並不是我們想要怎樣就能怎樣。理入是頓悟,行入是漸修,你想快是快不了。但理入是導航,理念清楚之後,對不對自己就會心知肚明,讓我們知道如何漸修。

准提法在真正用功上,就是「光音交融」,頓中有漸,漸中有頓,兩股力量擰在一起,所有的觀想最後進入到自性光明,找到我們的清淨本來,回到本地風光。

我們凡夫習氣太重,只好口密念咒,一口氣一口氣地念。頓悟,能夠讓我們心平;漸修,老實念咒能夠讓我們氣和。只要把咒語的每個字念得很清晰,念清楚,聽清楚,念清楚是修氣,聽清楚是修脈,達到念念分明,更上層樓了,那是念念本空。我們凡夫想要念念分明,不太容易,習氣隨時來干擾,身體酸脹麻痛,坐立不安,這個時候要靠忍辱波羅蜜了。

簡樸親真的道風

老實念咒,只需用簡單的咒語,就把我們的妄想單純化了。所以,我們要大力提倡禪宗的道風:簡、樸、親、真。

《道德經》中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兩句話並不矛盾。一個是理論性的,一個是實踐性的;一個是拉進來,一個是拋出去;一個是提起,一個是放下。

我們在見地上要精簡,化繁為簡;在功夫上、在打開心量上則要用減法,減之又減。一個是簡,一個是減。在見地上,越看越清楚,把它單純化;為道日損,慢慢妄想放下了,業氣化掉了,身心就松放開來。

老實持咒,簡單樸拙,樸實無華,就是把修行單純化,越來越單純。凡夫很可憐,複雜就染污;單純就清淨,純淨就化掉了雜染。所以,我們要懂得精簡,懂得減法。

什麼是親啊?咒語越念越清晰、越來越親切,跟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合在一起,已經不是冤家了,不是起初念得沒有味道,念得很生疏。我們凡夫與什麼最熟悉?貪嗔痴慢疑「五毒」與我們最熟悉,而念咒修法卻與我們很生疏。我們只要堅持不懈,慢慢很熟悉的貪嗔痴慢疑、酸脹麻痛就變得生疏了,就能「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身心就越來越松放、越空靈,跟法打成一片,就找到了真我。

禪宗有名的《牧牛圖》。牛,代表我們頑固的心性,修行要象牧牛一樣。牛是很聰明的。剛開始,放牛很辛苦,隨時要看得緊緊的,稍一疏忽,牛就會偷吃秧苗。要到這頭牛乖了,你就可以放心休息了,牛自然不會踏入苗田半步,也代表你的習氣、業氣轉化得差不多了。

頓悟與漸修內因與外緣

頓悟,是先悟毗盧法界,是來幫助我們漸修的;漸修,是後修普賢行願海,是腳踏實地用功,反過來也是襯托頓悟。

在《俱捨論》中特別提到,「理惑頓斷如破石」,理惑是見地上的困惑,一下子開竅,還是比較容易的;「事惑漸斷如藕絲」,事惑包括一個人的心胸、氣度,對感情的執著等等,想一下子解決卻很難。很多道理雖然明白,但真正實用起來,卻顛三倒四的。這就要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所以,一定要老實持咒,念清楚、聽清楚,念念分明,念念本空。

准提法的修持,同樣需要內因和外緣。老實持咒是內因,是漸修;而佛菩薩的力量是外緣,幫助我們頓悟。就像老母雞孵蛋,小雞快要出來時候,老母雞在外面幫它啄一下,小雞就會破殼而出。老母雞代表佛菩薩,老母雞是非常慈悲的,它孵蛋時不吃不喝,如醉如痴,全神貫注。

漸修與頓悟,內因與外緣,兩股力量擰在一起,達到究竟解脫。

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哪有那麼容易啊,這裡講的是頓悟,是理入,真正用功還要靠漸修。

漸修,就是《心經》那句話:「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表徵老實持咒,一口氣一口氣地念,念清楚、聽清楚。空,表徵心法。空是意密觀想,老實持咒是口密念咒,配合身密結手印,三股力量擰在一起。這裡是金剛念誦的一個交融處,裡面有好幾層意思。三密相應也可以說,意密觀想是因,口密念咒是緣,身密結手印是果。

從因地正本清源

因地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凡夫的思想太複雜了,在唯識學來講,多生累劫好的壞的種子都貯藏在八識田中,遇到外緣就會湧現出來。我們打坐時會冒出很多莫名其妙的念頭,這不是偶然的,這是種子起現行。種子也是我們自己的善業、惡業、無記業。經典中常講,「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即是三世因果。

我們起好的念頭,就會心平氣和,全身松放;起不好的念頭,就會全身糾結,神經緊張。一個人如果習氣重,起的念頭都是充滿貪嗔痴慢疑,想一下子轉變,也不是很容易。既然那麼難,怎麼辦?業不重不生娑婆。業那重,佛陀慈悲給我們開示出藥方。道?大師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講:准提法就像一副藥方,甚至佛菩薩已經幫你煎好了,只要你肯服用,病一定會好。

因此,老實持咒是快速轉化身心的一條終南捷徑。這是正本清源,從意根校正我們的因地,用咒語淨化我們的因地,不讓過去世不好的念頭再浮現出來。

南上師講,老實持咒是簡中之簡,般若慧觀是秘中之秘。如果你真懂了,秘中之秘恰恰是簡中之簡,般若慧觀其實最簡單,實相無相最單純,你用不著添油加醋、添枝加葉,告訴你妄想本空,不是你去空它。

而老實持咒看起來是簡中之簡,恰恰卻是秘中之秘。龐大的習氣會隨時來干擾你,如果你不老實持咒,根本無法戰勝它。因此,我們一定要老實持咒,把咒語的每個字念清楚、聽清楚,從意根、從因地下手,正本清源。

什麼是功夫

《心經》開頭第一句,是從最高的法則來指導我們修行用功。

上根利智的人可以做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而中下根器的人卻很難一下子做到,理入還理不清楚呢,行入更是顛顛倒倒的。一般人能夠把見地弄清楚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在事法方面,比如我們身心所交融的血肉之軀,佛學名詞叫果報體,由善業、惡業、無記業所形成的,錯綜複雜,想轉化可不是容易的事。

所以,從《心經》般若慧觀的修證來講,這是以最高標準來看,我們中下根器的,等而下之的,那就不消說了。色身要想轉化,福德、智慧資糧是少不得的。功夫,一門深入,鍥而不捨,更是少不得的。

南上師特別提到,什麼是功夫?功夫,是方法,正確的見地,加上實驗,再加上時間。實驗是很重要的因素,實驗里既包括修證,也包括待人處事的福德資糧,慈悲喜捨做得夠不夠。可見,功夫是見地、修證、行願輾轉增上的。

我們般若慧觀用在功夫修證上面,初步當然是半生不熟。所以,《心經》用的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用「異」來說明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還有種半生不熟的味道。要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間才是劃等號,那表明已經成熟了。

成熟,一定是要到念念分明,沒有雜染,煩惱習氣插不進來,業氣也轉化得差不多,這樣的身心狀況,才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

把修法放在第一位

可見,《心經》的修證功夫是很扎實的。在我們中下根器來講,除了老實持咒,還是老實持咒,要如實地鍥而不捨。懂得老實持咒的人,這是善根深厚。善根不深厚的,則信得不夠堅定,念段時間,感覺沒有什麼意思,念不下去了。為什麼?見地不清楚,沒有正知正見。他理不透,對這個法就不會尊重,就不會生起恭敬心,當然也不會全力以赴,總是可有可無,有空就念念,打幾座,把修法排在生活中的第二、第三,甚至是第五、六位。那就完蛋了,這樣的修行是上不了路的。

南上師經常說,修習佛法要擺在生命生活中的第一位。要念茲在茲,念念在法上,這樣的人沒有不成就的。否則,你要修到猴年馬月啊。這也是根器使然。

對法不恭敬的,自然對上師也不會那麼恭敬。對上師恭敬,對法自然就恭敬了,這裡頭牽涉得太多了。

我們在座的,很多是看南上師的書入門的,對南上師的智慧充滿信心和景仰,這種恭敬心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我們要相信南上師的話是真實不虛的。南上師為這個時代開創了這個法門,在那麼多的法門裡頭,對藏密講而不傳,唯傳唐密,形成中密,跟漢地的中華文化融合在一起。這個法門非常接地氣,就在我們生活中、工作中,就在我們的起心動念、待人處事中,是那樣的貼心、親切。

如來禪與祖師禪

對準提法的知見如果很正確,就會產生一股力量,讓你不斷精進;如果一知半解,你要很認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壇經》里為什麼六祖那麼重視見地,「禪宗是接引上上根機」,禪宗太高了,一般人接不上。「禪宗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禪定解脫還是講究一些修定的漸修方法,而禪宗不談這個。也因如此,禪宗興隆一兩百年就慢慢衰落下來。禪宗祖師門庭是草深三尺。到了大慧宗杲祖師時,興起參話頭,真正禪宗樸拙的精神,再也出不來了。

1974年10月,南老師到佛光山叢林大學做《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的演講,他提到「禪宗法脈命若懸絲」。當時,我聽了不以為然。後來,慢慢瞭解了,才發現的確如此。在這個時代要大大弘揚禪宗是不太可能了。但是,禪宗永遠是佛法的正法眼藏。太虛大師的名言:「禪宗得大機,密宗得大用」。大機,就是般若智慧,最有力量,問題是這樣的上根利智太少。密宗為什麼得大用?它偏向如來禪。

南上師非常有智慧,正好把如來禪、祖師禪結合在一起。准提法的生起次第,就是如來禪,有次第、有步驟;圓滿次第,就是祖師禪。真正對準提法瞭解了,見地透徹了,如來禪的當下就是祖師禪,生起次第的當下就是圓滿次第,不是離開生起次第另外還有個圓滿次第,那你是搞錯了,見地還是一知半解的。

適合忙碌時代的修行法門

這個時代,說好聽的,是物質文明、百業興盛。其實,在這個時代,無論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的,都是在忙忙碌碌,很少有人能靜下來思考。這樣忙碌的時代,如何研究浩如煙海的佛學?有幾個人能去看《大藏經》?看不下去的。准提法是簡中之簡,也是秘中之秘,正好為這個時代忙碌的人們提供一個最簡易、最便捷的修行方法。它是既簡單又有深入,這就不容易了。

南上師在1984年底到1985年初離開台灣之前,經我敦請特別舉辦了十三周的准提禪修,一再提醒我要好好記錄下來。經過30多年,我們又將講稿重新整理編輯出來,在開山30週年慶時,我把這本書起名叫《心月孤懸吞萬象》。今年,適逢南上師百歲誕辰,我們又與老古出版社共同修訂,正式對外發行,我改書名為《准提圓通》。這本書,大家要好好看,對大家修習准提法是有幫助的。

茶敘期間道友們提問

問:心月孤懸,氣吞萬象,是不是性空緣起?

師:是。

問:光音交融,心光無量,是不是緣起性空?

師:光音交融,即有性空緣起,亦含緣起性空。光,即是心光,當然是空法;音,是色法。正如《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光音交融,亦復如是,它是色空不二。

問:心月孤懸,是不是明點?

師:當然是。心月輪也是明點,只不過月亮畫的大一點。明點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真明點。

問:身心轉化的關鍵處在哪裡?

師:「心月孤懸,氣吞萬象,光音交融,心光無量」,這四句的交集點在「光音交融」,融匯在羶中穴,這關係心脈輪,是我們念動、氣動、心動的總關鍵、身心轉化的總關鍵。《黃帝內經》也沒有講明這一點。

問:光音交融是不是般若慧觀與耳根圓通的融合?

答:是。

問:有人說,般若慧觀凡夫根本做不到。閱讀南老師的《心經修證圓通法門》後,弟子理解般若慧觀也有淺有深,淺者,從緣起入手,其核心在觀「四大本空,五蘊非我」,念念分明,知幻即離,雖顛顛倒倒,但覺性不失,是如來禪;深者,直接從性空下手,念念本空,無覺無觀,是祖師禪。不知此理解對否?

師:很好,體會得不錯。

從最基本到最高深的

《心經》是佛法最高、最根本的,一般人哪能做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一定是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從我們認知上所能理解到的作為一個下手處。准提法的儀軌,也沒有離開這樣的次第,也是先從現象下手。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法。

准提法的整個修證儀軌,重點是「兩觀一念」。第一觀,是「嚂」字觀;第二觀是心月輪觀,其中當然也配合了字輪觀;一念就是金剛念誦。這是准提法的三件法寶。

第一個「嚂」字觀。文字也是一個相,是現象界的,用文字相來統攝我們的身口意。從現象到本體,佛學叫「緣起性空」,它是有次第、有步驟地進入到生命的最高點。

生命最高的境界即是清淨法身,也叫毗盧法界。我們准提法的修持,萬一你觀想不起來,可以用老實念咒。「嚂」字觀想,是從一個梵文「嚂」字開始;老實念咒,咒語也是文字相,也是從文字開始,如淨法界咒,「唵嚂」,是兩個字。在念佛方面,有持名念佛。名,其實就是文字的意思。阿彌陀佛是個名號,持名念佛,一個字一個字地念清楚。

整個觀想也好,念咒也好,都是《金剛經》的精神法則,著名的「三段論」:所謂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所謂「嚂」字,即非「嚂」字,是名「嚂」字。觀想的次第,即是從文字般若,進入到境界般若,再進入到實相般若。

所以,這也是菩提道次第,由淺而深。從持名念佛到觀想念佛,已經很有深度、廣度了;再到實相念佛,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才算是念佛到位了。念而不念就是無念。念咒語也好,念佛號也好,念到沒有妄念,所有咒語、佛號都融化掉了,叫念而無念,這是念佛三昩。

觀想,一定是從有相到無相,有念到無念,有住到無住,也就是禪宗三綱:「禪宗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樣的念、這樣的觀,有念有相,這是初步的安住,到了無念、無相,正是應無所住。

准提法不管哪一個加行法,都沒有離開最基本的。最基本的就是淨土的三要,融合了密教的三密相應,最後進入到最高深的禪宗三綱。而一路上保駕護航的,就是菩薩三聚戒。攝律儀戒,是由外而內;提升到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廣利有情。攝律儀戒相當於諸惡莫作,饒益有情戒相當於眾善奉行,攝善法戒則相當於自淨其意。這是行願方面。

緣起性空到性空緣起

准提法的修證次第,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定是從行淺到行深。一般人不可能一下子進入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現在哪有這樣的根器?所以,總要有個方便下手處。

准提法從緣起到性空,找到了一個至高點。這是准提法的第三個加行法。身密結蓮花手印,口密持誦六字大明咒,意密觀想四臂觀音,持滿108遍六字大明咒之後,觀想身心渾入虛空中,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可得,這是從緣起到性空,讓我們把握到諸法畢竟空,找到制高點,再由制高點往下。

金剛念誦可以說是性空緣起。性空的境界正是「心月孤懸」。如何「氣吞萬象」?它是建立在「心月孤懸」上面。法本告訴我們,「空中十方起大風輪」。空中,就是金剛;十方起大風輪,是念誦。站在生命的至高點,這是「心月孤懸」,正是實相般若、清淨法身的境界。金剛念誦的體是「空、無相、無我」,南上師用「心月孤懸」來表述。「氣吞萬象」,那就是一口氣一口氣地念。

儘管我們有那麼高的般若體會,下手處還是要從老實持咒開始。金剛念誦把咒語的每個字念得清清楚楚,念念分明,同時也是念念本空。把握到這麼清晰了,身心沒有不轉化的。

金剛念誦現四加行

「風融於火」,這是「氣吞萬象」的開始。問題是,「空中」不容易把握的。我經常引用《楞嚴經》的一句話:「圓明精心」。圓,福德資糧要很圓融、圓滿、圓通無礙。明,就是見地很透徹。福德智慧開發到很精細了,自然「於中發化」,身體的業氣、心裡的習氣開始轉化。怎麼轉化?它也是有次第、有步驟。

金剛念誦,身體熱起來了,這是「風融於火」。風,一口氣一口氣地念。這裡頭有很多的寶貝。「心月孤懸」是意根開發到最極致。「空中十方起大風輪」,這是氣動、心動,一動熱起來,暖相出現,整個色身的寒涼之氣轉化掉了。「火融於水」,全身冒汗,現在名詞叫「排毒」。

凡夫因為情緒不對,因為氣候、飲食不對,引起四大不調,百病叢生,身體寒涼堵塞。水溝不通,就會發臭;氣血堵塞,就會發炎,什麼頭痛、胃痛啊,全身疼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金剛念誦身體熱起來,正好把堵塞的部分疏通了,全身才會排汗。

這個時候,火融於水,汗出來了,經絡疏通了,酸脹麻痛消融了。從暖相進一步氣血到達四肢百胲,這是「頂相」了。修證用功,身心轉化的程序必定如此。頂,不是頭頂的頂,是全身氣血通暢,達到神經末梢。此時,坐一兩個鐘頭兩腿也不覺得痛,不用痛得哎喲哎喲了,心可以安「忍」了。「與其能忍,不如能化」,化得乾乾淨淨。忍的境界,叫做定,定功現前。然後,「水融於金剛地」,整個身心空掉了,正是「世第一法」。

因此,金剛念誦是轉化身心最有力的一股推動力量,從實相般若融於境界般若,這是性空緣起,從最高的境界,轉化到身心最微細的地方。

十六字真言與《心經》的融合

前天特別提到,六百卷的《大般若經》融入到了《金剛經》,《金剛經》再融入到二百六十字的《心經》,《心經》般若慧觀的修證又可以融入到十六字真言。

南上師給我的八個字:「心月孤懸,氣吞萬象」,可以說是《心經》的總綱領。「心月孤懸」,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氣吞萬象」,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下手處就在「光音交融」,最後到達「心光無量」。

「光音交融」的過程,就是《心經》修證最核心的部分,即「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個地方講的正是「光音交融」。整個准提法法本,從前面三個加行法,到後面的本尊法,其實都沒有離開「光音交融」。「光音交融」,是生起次第;「心光無量」,是圓滿次第。

我們的見地、般若慧觀如何進入到、把握到自性光明的無相光無量光呢?它的下手處恰恰在念清楚、聽清楚。念清楚,一口氣一口氣地念,氣是音,音也是氣,念清楚本身也是聽清楚。所以,整個准提法法本的生起次第都圍繞著「光音交融」。不管淨法界咒、護身咒、六字大明咒的三個加行法,還是本尊法,都有三密相應,也都有「光音交融」的實際內涵。「光音交融」的清清楚楚,念念分明,才能夠進入到「心光無量」的圓滿次第。這是整個《心經》修證的重點,也是准提法修證次第的重點,二者完完全全融合在一起了。

三十年多前,南老師拋出了「心月孤懸,氣吞萬象」,其實我當時理念好象是瞭解了。回到台灣後,我又加上了「光音交融,心光無量」,但是我真正把握到、體會到了,還是在30年以後。各位,這個過程要經過多少歷練、多少次閉關啊。可見,後修普賢行願海,真是不容易。

《心經》後面的經文,「光音交融」產生「心光無量」後,一路空到底。「舍利子,是諸法空相」。「心月孤懸」就是「諸法空相」,它是不生也不滅,不垢也不淨,不需要增加什麼,也不沒有減少什麼。「心月孤懸」,這是為上根利智講的,只有當我們福德智慧資糧成熟了,才能夠呈現諸法空相,一般人只是道理上體會體會而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正是「心月孤懸,氣吞萬象」所呈現出的解脫境界。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五蘊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空,色身都融化掉了。「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已經不染著,這是諸佛菩薩的解脫境界,不是凡夫的。凡夫沒有不牽腸掛肚的,都在六塵境界中。眾生哪有不貪不嗔不痴的,個個傲慢的很,疑心重重,粘著在色聲香味觸法上。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每個境界都消融了。「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十二因緣也消融掉了。「無苦集滅道」,四聖諦也融化掉了。最後連空也空,「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終,大徹大悟,菩提果現前,這個不需要太多的解釋。整部《心經》的修證重點還是在「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因跟緣的交融所在。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是大神咒」,這是不可思議的。准提神咒當然是大神咒,金剛念誦當然是大神咒,是大光明的陀羅尼,再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是至高無上的咒語。「是無等等咒」,究竟平等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是與前面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前後對照。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觀自在菩薩也給我們個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就是快呀快呀,快快自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快快覺悟,快快成就,快快地得到清淨解脫,並度大家。

這是用最精簡的說法,把《心經》快速地講完了。整個准提法的修證次第,完完全全跟《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融合在一起了。

整部二百六十字的《心經》,再融入十六字真言,整個用功的重心就在「光音交融」。光,是秘中之秘;音是簡中之簡。光,是般若慧觀;音,是念清楚,聽清楚。「光音交融」的境界,即是念念分明;由念念分明,進入到「心光無量」時,即是圓滿次第現前。

准提法的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

准提法真正是一個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南老師以他高超的智慧和幾十年學佛的經驗,把佛法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廈門南普陀寺那個七的標題,「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宇宙人生是個生命科學,要通過禪修實踐才能證得。

我學佛三四十年來,從看《壇經》後自己摸索,到閉般舟三昩關,到親近南老師後實驗各種法門,再到後來專修准提法,一路走來,完全用的是禪宗般若心法與《楞嚴經》耳根圓通的配合。

在我的實驗中,剛開始耳根圓通比較偏向於頭部,雖然產生一些好處,但也有不少弊端。准提法要求融入羶中穴,當時我沒有太在意。有時實驗觀想在命門這個地方,也得到一些好處,但還不是整體性、全面性。我一直在頭部、胸部、腹部命門這三個地方去實驗。

早期南老師經常提醒我,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頭部,要放在羶中穴這個地方。南老師的話我當然是要聽的,但是我都要親自實驗過。最近,才完全把握到南上師講的「心月孤懸,氣吞萬象」。經過這麼多年的整合、歷練、實驗,尤其經過今年春節後的幾個七,哦!我徹底地瞭解了,完完全全跟《心經》融合在一起了,再也沒有矛盾了。

我把我的經驗告訴各位道友,希望大家不要再走冤枉路了,注意力還是要放在羶中穴。羶中穴,但又不能抓在身體上面。法本上講的,要「內空心中升起八瓣蓮花,紅色無根」。

四個共鳴箱

准提法有四個共鳴箱。「唵」部音,以口腔為共鳴箱,口腔也含攝整個頭部,關聯上丹田;「阿」部音,以胸腔為共鳴箱,關聯中丹田;「吽」部音,以腹腔為共鳴箱,關聯下丹田。但整個重心卻在羶中穴,這屬於「阿」部音了,但同時它也是法界無相無盡的共鳴箱的中心。

這個無相的共鳴箱,正是「空中十方起大風輪」,帶動了「唵阿吽」三部音,在全身回蕩,對身心產生一股巨大的轉化力量。重點是我們的念頭要心平祥和,慢慢氣息越念越平和,心臟跳動也越來越平和,氣血沒有阻礙了,帶動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的疏通。

這個地方,關鍵要把握到《心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心經》修證核心中的核心,真正是形而上跟形而下融合在一起。形而上,是空法、心法;形而下,是色法。

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金剛念誦真正的下手處,是轉化身心的關鍵處,也是「光音交融」的交集點。

念動氣動心動

念動,是形而上,屬於心法方面的。你怎麼把握念動?怎麼把意根、意念攝好、安好?還是要從最基本的老實持咒下手,念清楚、聽清楚。念清楚,包括意根,包括氣動、心動,心臟跳動。最後,焦距越調越小,進入到生命的心中心,原來整個都是在「心月孤懸,氣吞萬象」,它已經涵蓋了無相的共鳴箱和「唵阿吽」三部音的共鳴箱,而且真正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念動,從中醫跟佛學六根來講,當然是意根了,是心經帶領了小腸經、膀胱經、腎經。腎臟開竅於耳,所以念動既關係意根,也關係耳根,在道家來講屬於先天。

氣動,肺活量一往一來,肺經引領了大腸經、胃經、脾經。肺臟開竅於鼻,脾胃也與舌頭有關係。所以,氣動關係鼻根跟舌根。

心動,心臟跳動,心臟當然是身根,心包經引領了三焦經、膽經、肝經。肝臟開竅於目,這是眼根了。所以,心動關係身根、眼根。

可見,老實念咒已經都攝六根了,五臟六腑、十二經絡通暢以後,淨念相繼,完全在清淨的境界中。

尤其對口腔來說,脾臟開竅於口,口腔內有舌頭,含攝了舌根;心臟開竅於舌,關係心經、心包經,也含攝了意根、身根;一口氣一口氣念誦,還含攝鼻根;邊念邊聽邊觀,還含攝耳根、眼根。所以,口腔也是都攝六根。從中醫來講,可以從舌苔看出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這叫「牽一髮而動全身」,生命就是那樣的奧妙。

無上甚深妙密法

本尊法前半段比較偏向佛教的信仰、佛學的探討,到了後半段,「內空心中升起八瓣蓮花,紅色無根」、「心月輪中現字輪」,這是佛學的研究跟佛法的實驗。准提法的修持,既有佛學內明,也有邏輯性的因明;既是以音聲做佛事,含攝聲明;又把中醫納進來,偏向六根、生理方面,含攝醫方明。還有工巧明,融入科技百業,為我們生命生活在開發。

可見,准提法統攝了菩薩五明,也統攝了禪淨律密、小乘、大乘、金剛密乘、顯教密教,更是《大般若經》《金剛經》《壇經》《心經》的精神體現,真正是無上甚深妙密法。

隨著對法更加深入地實驗,我們將開發得越來越精細,而且越來越深、越來越廣,希望能夠廣利這個時代,續佛慧命,淨化人心,安定社會。這也是南上師一生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無上悲願。

(內容來源:慧觀書院)


推薦閱讀:

般若正觀略講
般若講堂 -----昌臻法師:樹立正見 改變心念把握自己因果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第五百一十一卷~第五百二十卷)
什麼是般若?
大般若經綱要(七)

TAG:心經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