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正在自發減少生育

陳沁:影響生育率的最重要參數是母親的教育年限發布時間:2014-06-18 13:48作者:陳沁字型大小:大中小點擊:293次

  ●即使計劃生育完全取消,中國家庭的實際生育率也不會超過1.3%,這隻比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中所報告的生育率高16%,即每年新增260萬新生兒。更何況當前「單獨二胎」政策受益年輕家庭僅僅占所有年輕家庭的25.5%,按照該比例計算,那麼每年新增的新生兒數量約為66萬人,約提高當前出生人數的4%。

  在中國的生育率降低中,女性教育的提升與兒童死亡率的下降貢獻了80%的生育率下降,而計劃生育本身的貢獻很少。因此,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即使放鬆計劃生育政策,生育率的上升也將十分有限。今天,中國家庭「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已經完全被打破,中國家庭正在自發減少生育,年輕夫婦的「理想子女數」已經低於日本。此時,即便完全放開計劃生育,每年新增的人口也不會超過260萬人。如果僅對「單獨」家庭放開二胎政策,那麼每年新增的人口數甚至僅有66萬人,出生人數僅能提高4%。單獨二胎政策的放開對於當前的超低生育率提升,已是杯水車薪。  計劃生育政策的出台與收緊  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司長毛群安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計劃生育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40多年,中國由於計劃生育累計少生了4億多人,大大減輕了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計劃生育到底有沒有讓中國成功少生4億人?一個計劃生育政策的歷史回顧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問題。  早在1955年3月1日,中共中央便已經發出了《關於控制人口問題的指示》,指出:「為了國家、家庭和新生一代的利益,我們黨是贊成適當地節制生育的。」1957年10月25日,中國公布了《1957-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其中第29條規定,「除少數民族的地區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傳和推行節制生育,提倡有計劃地生育子女。」  最初的計劃生育政策主要是宣傳性質的,焦點在於促進育齡婦女的節育、避孕與晚婚,強調自願。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將國家指導與個人自願相結合,逐步提出「晚、稀、少」的計劃生育政策。  為了在21世紀前將人口數控制在12億之內,計劃生育政策繼續收緊。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計劃生育被正式提到基本國策的高度。1979年1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提倡「一對夫婦最好只生一個,最多兩個,對不再生二胎的要給予表揚。對生三胎和三胎以上的,應在經濟上加以必要的限制」。1979年之後的計劃生育政策,一般被冠以「一胎政策」之名。在此之後,計劃生育政策僅有局部微調。據原國家人口計生委的統計資料表明,2011年之前,獨生子女政策覆蓋率大概佔到全國內地總人口的35.4%;主要針對農村人口的「一孩半」政策覆蓋53.6%的人口;針對少數民族的「二孩」或「三孩」政策覆蓋11%的人口。  從以上回顧中,我們能看到計劃生育被顯著地分為三個階段:以自願為主的第一階段,以國家指導和個人自願相結合的第二階段,以及以經濟和行政手段嚴格限制一胎的第三階段。但是,當我們將計劃生育的逐步收緊與生育率變化放在一張圖(圖1)中,卻能發現生育率的大幅度降低並沒有出現在嚴格一胎化之後,而是出現在1970年至1980年之間的「晚、稀、少」政策中。在嚴格一胎化開始後,生育率反而首先出現了反彈,整個1980年代,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幾乎沒有下降。  為何自願性質的計劃生育伴隨著快速的生育率下降,而嚴格一胎化政策實行後生育率反而下降速度變慢了呢?如果計劃生育的嚴格程度反而與生育率的下降速度成反比,我們就不得不回答這樣一個問題:計劃生育到底和生育率的下降有多少關係?  計劃生育的作用並沒有那麼大  1985年,山西臨汾地區翼城縣得到了一個二胎試點的機會。在滿足「晚婚、晚育、生育間隔」這三個條件的前提下,翼城市民可以生二胎。相對於臨汾地區的其他地區,翼城擁有較為寬鬆的計劃生育政策。30年過去了,今天我們再回頭看翼城的生育率變動,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與地理位置接近的6個不享受計劃生育寬鬆政策的縣城相比,翼城的生育率並沒有顯得更高。相反,翼城的生育率與其他縣城一樣經歷了迅速的下降,從1990年至2010年,翼城的生育率下降了54%,而周邊6個縣城平均下降了57%。無論是否開放二胎,生育率都大幅下降了。  許多文獻研究了計劃生育的真正作用,研究主要手段是觀察計劃生育嚴格程度不同的兩群人的生育率變化情況。一種方式是以超生的罰款力度來度量計劃生育的約束程度,McElroy和Yang(2000)的研究發現,如果完全取消農村地區的計劃生育,生育率將會上升0.33%——作為參照,農村地區的生育率在40年來下降了5%左右。Li等人(2005)則使用計劃生育較為寬鬆的少數民族作為對照組,發現計劃生育使得漢族婦女平均生育第二胎的概率下降了11%。南加州大學的王非的研究提供了更詳細的分析。他發現,在1978年以前的宣傳性質計劃生育,使得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下降了0.2%。而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的強制性一胎化政策,則使生育率下降了0.3%——一個雖然不可忽視,但也絕不算大的數字。按照這個數字計算,強制性一胎化政策使中國少生了7000萬人口,這與計生委所公布的4億人,相距甚遠。  更重要的是,強制一胎化政策即使有作用,這樣的作用也隨著時間推移已經逐漸消失,在當今的幾個大城市中,「一胎政策」對絕大部分人口已經失去了約束力。一胎政策要求婦女的生育率穩定在1以下,而上海的生育率僅有0.7。使生育率降低的,並非計劃生育政策,而是別的東西。  影響生育率的重要參數是什麼?  那麼影響生育率的重要參數是什麼?母親的教育年限,和兒童的死亡率。  1960年,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寫就了第一篇有關生育選擇的經濟學章節《生育的經濟學分析》,第一次將生育納入到經濟學研究中人類的理性行為框架中。文章將子女視為一種消費品或者投資品,最大化父母的收益。根據此框架,人們發現子女的「最優」數量是一個由多個參數所確定的值,其中最重要兩個值,分別是母親的教育年限與兒童的死亡率。  經驗研究早已發現,母親教育可謂是影響生育率的最重要變數。根據1970年的世界生育調查,在拉丁美洲與亞洲國家,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女性與教育年限至少達到七年的女性,生育率水平相差3.1至3.6,即高教育女性比低教育女性少生3個孩子以上。女性教育程度對生育的影響通過三個方面體現出來。  首先是「畢業時間延遲」效應。如果一名女性選擇在22歲生育第一個孩子,那麼晚一年畢業將使她的初育年齡推遲1.5個月。「晚一年畢業」對生育的推遲效應持續到25歲,也就是說,如果一名女性在26歲還沒有生第一個孩子,那麼晚一年畢業就不會影響她的初育年齡。  其次是「質量-數量」效應。當女性教育水平提高時,高教育女性將更重視投資子女的人力資本,以使自己的子女能夠在未來獲得更高的相對收入,因此將在給定的預算下,減少生育數量,而增加每一位子女的教育投資。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效應稱之為「機會成本」效應。每增加一年教育年限,女性的工資水平將上升8%至10%。工資水平越高,女性生育時所放棄的收入也就越多,即孩子的「機會成本」更大了。因此,高教育水平的女性往往會因為生育的代價太大而減少生育。  兒童死亡率是決定生育率的次重要變數。當兒童死亡率較高時,父母會選擇多生幾個孩子,並在每個孩子身上進行較少的投資。這樣,即使這些孩子有一些活不到成年,剩下的孩子雖然工資不高,但仍然能夠贍養父母。而當兒童死亡率較低時,父母便可以選擇生較少的孩子,並在每個孩子身上進行較多投資。  使用世界銀行1970年至2010年的數據,我們對241個國家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同樣的結果:年輕女性(20至24歲,恰為生育高峰年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生育率將下降0.36%;兒童死亡率每下降10%,生育率將下降1。在去除了每個國家的固定效應後,一個國家的年輕女性教育水平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變動,決定了該國80%的生育率變動。  女性教育年限和兒童死亡率的變動趨勢,正與中國的生育率在上世紀70年代快速下降而在80年代停止下降的趨勢相吻合。  使用歷年人口普查數據計算可以發現,在女性教育方面,由於建國初期的初等教育普及,一個在1970年的20歲女性的平均教育年限是4.36年,而一個1980年的20歲女性的平均教育年限上升到了7.22年,比前者有著接近3年的教育年限上升。然而,一個1990年的20歲女性的教育年限僅有7.28年,10年來只上升了0.06年,兩代人之間幾乎完全沒有教育改善。兒童死亡率方面,從1970年至1980年的10年中,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111%。下降至61.3%。,下降幅度為45%;而從1980年至1990年,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僅僅下降了12%。這兩項指標雖然與計劃生育無關,但它們在上世紀70年代的快速改善以及在80年代的停滯不前,實際上真正主宰了中國生育率的變動趨勢。  「單獨二胎」能帶來多少孩子?  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的「單獨二胎」政策讓一些人看到了希望,彷彿計劃生育帶來的人口萎縮終於能夠結束了,而另一些人則開始擔心生育率出現大幅度反彈導致城市變得更加擁擠。但事實上,正如前文所述,人們由於其他原因而自發降低的生育率主導了中國的生育率降低,計劃生育本身的作用並不大。那麼,放鬆計劃生育,也不會對提升生育率產生很好的效果。  單獨二胎的最大作用在於打開了更大的機會窗口。根據CFPS數據,在2010年,符合「雙獨」政策的年輕夫妻(30歲以下)僅占所有年輕夫妻的10%,而符合「單獨」政策的年輕夫妻則達到25.5%。更多的夫婦將被更寬鬆的計劃生育政策所覆蓋。  單獨二胎政策能夠在行政和經濟上降低符合政策人群生第二個孩子的成本,但當人們的生育觀念改變,開始自發降低生育水平時,單獨二胎政策就很難對生育率的提高有所幫助。  一個度量生育觀念的指標是「理想子女數」,指的是被訪者對「如果不考慮生育政策和其他條件,您認為一般家庭有幾個孩子最理想」的回答。根據2010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新一代女性的「理想子女數」正在逐漸降低。對於60至64歲以上的已婚女性來說,一生共生育2.3個孩子比較理想,而對於年輕已婚女性而言,理想子女數已經低至1.7(圖2)。作為參照,可以看一下我們飽受老齡化困擾的鄰國,日本的情況。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長期收集的有關「生育調查」的資料,2010年日本家庭的「理想子女數」為2.42人,對於年輕夫婦來說,「理想子女數」也達到2.3人。日本年輕夫婦的「理想子女數」,比中國的年輕夫婦還要高出0.6人。  一些人認為,「理想子女數」高達1.7,已經遠超當前實際生育率。那麼計劃生育政策取消後,生育率是否會迅速攀升至「理想子女數」?不會,「理想子女數」落在實際行動上又會打折扣。2010年,日本家庭的「理想子女數」達到2.42人,而「打算生育子女數」下降到2.07人,「實際生育數」又進一步降低到1.71人,理想和現實之間相差30%。鄭真真(2010)對江蘇省的研究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如果中國的「理想子女數」和實際生育的差距與日本類似,那麼即使計劃生育完全取消,中國家庭的「實際生育數」也不會超過1.3,這隻比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中所報告生育率高16%,即每年新增260萬新生兒。更何況當前「單獨二胎」政策受益的年輕家庭僅僅占所有年輕家庭的25.5%,按照該比例計算,那麼每年新增的新生兒數量約為66萬人,約提高當前出生人數的4%。  「理想子女數」的迅速降低,說明中國家庭的「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已經完全被打破,中國家庭正在自發減少生育,甚至低於日本。可以預見的是,中國未來的老齡化情況,會比當前的日本更為嚴重。而這些並不是放開計劃生育政策所能改變的。  (作者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講師。吳英燕編輯,工作郵箱:wuyingyan@wxjt.com.cn)

來源:上海經濟評論| 來源日期:2014-06-17 | 責任編輯:萩元

推薦閱讀:

如果不考慮養老,你會選擇生孩子嗎?
生孩子那些事
如何勸說女朋友要小孩/生小孩?
活得越長,生的越少?獲得越短,生的越多?
生了第一胎後,為什麼會想要第二胎呢?

TAG:中國 | 國家 | 家庭 | 生育 | 中國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