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學網-- 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三)

發布時間: 2010-10-12 09:59:33 被閱覽數: 39 次 來源: 國學網——中國經濟史論壇文字 〖大中小 〗 )2 伏、見、合與「見」有關的星象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晨見東方,一種是昏見東方。在《夏小正》的四項稱為「見」的星象中,「鞠則見」、「參則見」和「昴則見」的表述方式一致,經分析可知參見和昴見指的都是晨見,因此鞠亦應為晨見。現在有問題的是南門。十月南門見指明是在初昏,而此時南門在地平以下,對此人們提出了各種假設,有人認為這裡南門應是晨見而不是昏見,有人提出此為八月之錯簡,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該句應為「十月初昏南門伏」[3]。由於八月不論昏還是旦,南門都在地平之下,南門伏發生在五月,所以第一種假設應是最合理的,原書中「初昏」二字當為衍文。這樣《夏小正》中全部四個關於「見」的星象都應為晨見,即「偕日升」。下面是據程序2得到的計算結果。表2 公元前800年伏、見、合計算表二十四節氣之月中 s h i-r三月參則伏 28.2 -1.6 14.4四月昴則見 39.9 19.7 -39.8五月參則見 50.5 6.7 -45.6八月辰則伏(房) 23.6 2.7 23.5八月辰則伏(心) 31 4.3 30.7八月辰則伏(尾) 45.4 -3.8 41.7九月辰繫於日(房) S=7, h=-13.5, -350年離日最近為1.9度九月辰繫於日(心) S=4.6,h=-11.4, -850年離日最近為4.5度九月辰繫於日(尾) S=23.1,h=-17.3, -1650年離日最近為20.1度十月南門見 57.4 7.3 -42.3表2中列出了公元前800年各伏、見、合星象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日星距離s、恆星地平高度h和恆星與太陽的黃經差i-r。首先看三月參則伏,月中時星座中部已在地平之下,整個星座當不可見。五月中時,參之中點升到地平上6.7度,此時整個星座已大部可見(見圖2,點擊放大) [17] 。八月房心尾三宿至月中時均開始或已經沉入地下而不可見。通過對房、心、尾分別計算,可以看出不論以心宿為標誌還是取三宿之平均值,公元前八、九百年的九月中均是房心尾離日最近的月份。《夏小正》九月經文中有「內火」之句,指的就是大火靠近太陽時舉行的一種儀式 [18] 。這個結果與辰為房也不矛盾,因為九月中房宿到太陽的距離遠小於八月或十月中。十月月中時南門中點升至7.3度,應已可見。參星從昏中到晨見相隔四個月,南門隔了六個月,這是因為南門二星靠近南極,在地平以下的時間比較多的緣故。現在來看四月昴則見。昴見與參和南門見不同的是,月中地平高度達到約20度,這一點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因為在伏、見所涉及的星宿中,昴是最為暗弱的一個,它晨見時到太陽的距離應大於其它星宿。雖然表2中其它星宿的伏、見主要都是由地平高度決定,使得我們無從直接得到晨見星象的距離標準,但從房、心宿的昏伏距離可以推測,2等左右星可見的距離上限大約為30度,3、4等星的上限則應大於此值。這與上述計算結果是相符的。以上計算表明,表中六個伏見星象都與南中星象年代一致。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分析鞠星: 由於鞠星應在正月中晨見,而按歲差計算,公元前800年時春分點約在現春分點以東39度處,此時在雨水(正月中太陽所在位置)以西幾十度又曾被前人選為鞠星的有虛、臼[19]、天錢[20]、天鉤、匏瓜[16]、祿[21]、北落師門[22]和危室二宿[23] [19] 。經程序2計算,北落師門公元前800年正月中在地平之下,天鉤前幾月旦時即已可見 [20] 。其餘幾星宿中,虛最有可能是鞠星,因為 (1) 除危室二宿外,虛在幾星宿中最亮。(2) 虛是堯典四中星之一,還是二十八宿之一宿和十二次中玄枵的代表星座[25],說明它是傳統的標誌星。(3) 選虛宿二星中地平緯度低而且亮的Beta Aqr(1900年赤經緯:321.58度,-6.02度。星等3.1) [21] 計算,得公元前800年正月中s=46.3, h=25.6,i-r=-45.7。虛宿星等與昴相差不多,兩結果比較表明虛宿在正月中之前約一周可見於東方,與正月參昏中時間相近。(4) 虛、鞠音相近 [22] 。從表2的i-r欄可以看出,對《夏小正》星象而言,伏、見條件是無法以經度差值給出的。3 北斗與織女指向我們用THESKY軟體給出了六幅圖,用於驗證公元前800年各月的星座指向。第1幅是2月27日18h08m即正月中初昏的天象。顯示斗柄懸在下(圖3,點擊放大),如果時間再向前一、兩周,此圖會有更好的效果。第2幅是7月31日19h39m即6月中初昏的天象。顯示斗柄正在上。該圖並不十分理想,只有當時間再提前約兩周才可稱斗柄正在上之圖形,但因為與參昏中的提前一致,這一偏差是可以允許的。第3幅圖是8月31日4h48m即7月中旦時的天象,顯示斗柄懸在下。第4幅圖是8月31日19h12m即7月中初昏面向正北及天頂的星象,圖中織女三星靠近天頂,兩小星開口向東,顯示織女正東鄉(圖4)。第5幅是11月30日6h18m即10月中旦時面北偏東的星象,圖中織女晨見於東北方,兩小星開口略偏北。第6幅是8月31日19h12m即7月中初昏所見天頂的星象,顯示「漢案戶」。「案戶」,《夏小正傳》曰:「直戶也,言正南北也。」朱駿聲《夏小正補傳》則將「案」釋為中而且直。該圖表明銀河從東北到西南橫跨天頂,這是一年中首次初昏時可見銀河通過天頂(圖5)。至此我們已經證明了《夏小正》中全部星象的年代是一致的,它們均適宜在公元前800年前後使用。不過這一結論是在夏至與大火昏中在同一天的條件下得出的。實際上「時有養日」的測定與昏旦星象不同,它們並不一定在同一天,所以我們即可以設大火昏中在夏至日,也可設其在夏至前或後。設火昏中在夏至後,所得年代晚於公元前800年。而據前述文獻和《禮記·月令》分析,《夏小正》在公元前800年後並沒有使用很久。設火昏中在夏至前,則所得年代早於公元前800年,由此可以得出《夏小正》起源的上限。為使夏至落在(或大部分落在)五月,這一向前的天數以取火昏中早於夏至的天數小於15日,即各星象的發生不早於各月節為宜。經計算,恆星在各月節的昏中年代為:正月昏參中公元前1050年;四月初昏南門中公元前2500年 (高18.7度);五月大火中公元前2050年;七月旦參中公元前2700 年。如仍取大火與南門的平均年代(公元前2250年)檢驗其它星象,則伏、見星象出現於各月節時的高度分別為:正月鞠則見30.6度。三月參則伏-4.8度。四月昴則見20.6度。五月參則見4.7度。十月南門見14.4度。八月辰則伏、九月辰繫於日及各星座指向也基本相符。上述結果表明,《夏小正》中的星象大約在夏代時出現於24節氣之各個月初,此後這些星象沿24節氣向後移動,在周代時出現於24節氣之各個月中 [23] 。因此從天象的角度來看,它應是一部從夏到周均可使用的曆法。以往的研究之所以有兩種結論,關鍵在於是將各星象設在24節氣的月初還是月中,而單獨作出任一種假設應該說都是不夠全面的。如果《夏小正》確實起源於夏代,目前這個結論也可以解釋它為什麼會流傳至周代 [24] 。從第二節對緯度和昏旦時刻等等的討論可以看出,採用不同的假設,本節最終的計算結果會有差異,比如類同於古代的昏旦時刻,現代天文學也有關於晨昏蒙影的規定,它以太陽在地平下6度為民用昏影終或民用晨光始 [25] ,此時天空中較亮的恆星會逐漸顯現或消失。考察《夏小正》所用各星,可以發現其最主要的參、北斗及大火幾個星座多為1、2等亮星並具有醒目的形狀 [26] ,在古代的天氣條件下,應該可以於太陽在地平下6度時觀測到,所以在討論《夏小正》的起源時,可以考慮採用現代民用蒙影的條件計算,所得該歷的使用範圍也會因此向前移動約150年。雖然由於初始條件的不確定性,《夏小正》使用的年代範圍會有一定的誤差,但只要各項條件在有根據的、合理的範圍內變動,這一誤差應不出正負兩、三百年,本文的最終結論也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四 討論上節證明了《夏小正》是一部從夏代到周代都可以使用的曆法。但這只是天文計算的結果。天文計算只能提供一種可能性,要確定《夏小正》的真正使用年代,還需要有其它證據。由於《詩經》中已出現參、昴、織女、北斗、火等星名,《豳風·七月》中的「七月流火」又與《夏小正》七月星象相符,其中物侯也與《夏小正》有不少一致之處[26],加上上面提到的在文獻中首次出現的年代,《夏小正》曾在西周或春秋時使用應該說是沒有疑義的。關鍵在於《夏小正》是否確實起源於夏代,這一問題由於夏代文獻的缺乏判斷起來十分困難,我們只能尋找一些後世文獻來進行間接的驗證。目前可以見到的與此相關的材料有:1、《左傳·昭公元年》中說: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爭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故參為晉星。」這裡辰指大火星。近十幾年來, 以觀測大火紀時的「火歷」的存在已被越來越多的研究殷代曆法的學者所認同 [27] ,由此推知《左傳》中的故事確有一定根據,其中提到的主參的夏曆則有可能與以初昏參中為歲首的《夏小正》相關 [28] 。2、根據上文分析,十二月曆的使用和對一些重要星宿的認識是《夏小正》起源於夏代的兩個必要條件。《尚書·胤征》中有一段文字據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記載,文中描寫的事件發生於「季秋」。如果這次日食得到確認,則說明夏代可能已有十二月曆。此外,本世紀八十年代在河南濮陽一座距今6000年的古墓中出土了一幅用蚌殼和人骨拼成的龍虎圖,有學者提出龍虎圖旁還有一幅北斗圖像,該圖的存在能夠確定龍虎圖象的星象學意義[34]。由此推測古人對大火(龍)、參(虎)和北斗的認識可能是很早的。3、李學勤先生曾利用考古學包括古文字學的新成果討論了《夏小正》經傳中的若干問題,指出其中一些物候在商代即已存在,有的還可從夏墟的考古發掘中得到印證,說明《夏小正》確有其古老的淵源[35]。上面我們給出了一些可能對求證《夏小正》產生年代有幫助的材料,但這些材料還遠遠不夠,而且有的材料本身還存在爭議,因此解決這個問題還需假以時日。概言之,我們認為《夏小正》中各星象的年代是一致的,該歷曾被用於周代,其起源最早可以推至夏代,但確認後者仍然需要更多的證據。參考文獻1 庄雅洲.夏小正研究(博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1981。2 庄雅洲.夏小正析論.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85。3 能田忠亮.夏小正星象論.中日文化,1941,第2卷第9、10期。4 中國天文學史整理研究小組.中國天文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5 趙莊愚.從星位歲差論證幾部古典著作的星象年代及成書年代.科技史文集,第10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6 羅樹元、黃道芳.論《夏小正》的天象和年代.湖南師範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85年,第4期。7 Yele University Observatory Catalogue of Bright Stars, New Haven,Connecticut,1964.8 伊世同.中國恆星對照圖表.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年。9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10 孫小淳.漢代石氏星官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994年,第13卷第2期。11 Uranographie Chinoise,1875.12 夏緯瑛、范楚玉.《夏小正》及其在農業史上的意義.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3期。13 陳美東.古歷新探.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14 徐錫祺. 新編中國三千年曆日檢索表.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5 孔廣森.《大戴禮記》補註.同治十三年淮南書局重刻本。16 朱駿聲.《夏小正》補傳.清刻本。17 顧鳳藻.《夏小正》經傳集解.叢書集成初編,1936。18 龐朴.火歷鉤沉.中國文化,1989年創刊號。19 洪震煊.《夏小正》疏義.皇清經解,道光本。20 雷學淇.介 經說.叢書集成初編。21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叢書集成續編。22 王引之.經義述聞.清嘉慶刻本。23 金履祥.《夏小正》注.清乾隆刻本。24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天文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0年。25 爾雅 釋天.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版。26 劉金沂.《詩經》中的天文學知識.科技史文集,第10輯。27 常正光.殷歷考辨.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28 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詞研究.四川省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29 鄭慧生.「殷正建未」說.史學月刊,1984年第1期。30 馮時.殷歷歲首研究.考古學報,1990年第1期。31 王暉.殷歷歲首新論.陝西省師大學報,1994年第2期。32 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33 張培瑜.甲骨文日月食與商王武丁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3期。34 馮時.中國早期星象圖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990,9(2)。35 李學勤.《夏小正》新證.農史研究,第8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年。(自然科學史研究,2000年第3期)--------------------------------------------------------------------------------[1] 筆者在寫作前後曾得到孫小淳博士的很大幫助,劉次沅先生對本文的修改提出了寶貴意見,在此深表感謝。[2] 本文恆星經緯度取自[7]。星等參考了美國Software Bisque公司的THESKY星圖軟體,下同。[3] 孫小淳指出:由於歲差導致的天北極的移動,南門二星的地平高度逐漸降低而難以觀測,這可以解釋後來南門星的變化。[4] 有學者從物候研究的角度提出《夏小正》產生於淮海地區,即杞國內遷之前國土所在地[12]。[5] 昏中時春分到秋分緯度高所得年代晚,低則早。秋分到春分反之。[6] 中國古代把一天均分為100刻。[7] 潘鼐先生在[9]第15頁中舉了一個80年代的觀測實例,並給出了相近的結論。[8] 如果認為不能肯定《夏小正》創立之初百刻制既已存在,可採用太陽在地平下8度進行計算,所得結果基本相同。[9] 0.5度引起的誤差在幾十年之內.[10] 即24節氣各月節氣和中氣。如立春為1,夏至為5.5。[11] 有研究者指出該軟體地平坐標數據有誤。但經核對,其恆星圖形基本準確。[12] 例如公元前800年時,格里曆日期加8為儒略曆日期。該年立春日的儒略曆日期為2月4日加8日,即2月12日。[13] 昏時以18h加與日落時太陽與地平西點的赤經差相應的時間再加與2.5刻相應的時間得出,旦時同理。此表略去了時差。[14] 《夏小正》記十月「時有養夜」,也即冬至。因為在12月曆中夏至與冬至相隔應為6個月,兩記載必有一誤。如改夏至為四月,則所得星象年代全部在公元後,與文獻不符。所以本文設「時有養夜」在11月,即《夏小正》為寅正。[15] 該圖為公元前900年5月29日19h39m正南方之星象。[16] 事實上這應是9月的星象。[17] 此圖為公元前800年6月29日4h10m正東之星象。[18] 參見龐朴:「火歷鉤沉」[18]。《周禮·夏官·司 》有:「季春出火,民咸從之。季秋內火,民亦如之。」《禮經會元·火禁》條有:「季秋內火,非令民內火也。火星昏伏,司 以禮而內之,猶和叔寅餞納日也」。[19] 庄雅洲先生在其兩部著作中對相關材料做了詳細的收錄(見[1][2])。[20] 各星的證認可參考[24]「中國星名」和[9]第228-237頁。兩書證認結果雖有不同,但對本文計算影響不大。[21] 虛宿另一星為Alpha Equ,座標為317.71,4.83。星等4.1。[22] 清宋書升《夏小正》釋義從文字學角度對此做了考證,參見[1]P195-196。[23] 這是對多數星象而言,少數星象,如正月初昏參中則略偏早。[24] 以上分析使用了夏至這一條件,但目前還不能確知殷商以前是否已有夏至的概念,不過即便沒有,我們也不能排除《夏小正》曾用於夏的可能性,因為它的起源在不受夏至限制的情況下可以向前推得更遠,其物候則有可能隨星象的移動和地點的變化而調整。[25] 這一時間大約相當於日落後兩刻。[26] 《夏小正》最初可能僅有關鍵的幾組亮星,後經發展完善成為我們目前所見的形式。[27] 參見[18]、[27]—[32]。龐朴先生最早提出中國古代曾行用過火歷,此後一些研究者將其與殷代曆法相聯繫,提出了火(殷)歷正月在夏曆的3、4、5、6、10月幾種說法。以火紀時,火昏見(夏曆3月)、旦見(夏曆10月)、昏中(夏曆5月)等都可以作為正月, 再考慮到氣象和農事卜辭所反映的季節,則溫少峰、袁庭棟兩位先生提出的夏曆3月說和王暉、常玉芝兩位先生證明的夏曆5月說最為引人注意(最近張培瑜先生計算了殷商時期的5次月食,8月乙酉夕月食被確定發生於公元前1182年11月25日[見33]。由此回推,該歷1月與夏曆3月相應,這用3月說和5月說都可以解釋)。 不過不論正月在夏曆幾月,我們注意到上述研究均肯定了殷商時火歷的存在。[28] 參見[18]。
推薦閱讀:

風水學研究與應用第11章 風水學派知多少
歷代易學研究概論第三輯
周六研易01:深入研究甲木選用法
易天生:女人相研究——第十一章 附:破金鎖
妹紙側目!最新研究:不愛喝酒年老更容易骨折

TAG:中國 | 國學 | 年代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