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案例分析:那個嫁給初戀的人最後怎樣了

真人案例分析:那個嫁給初戀的人最後怎樣了原創2017-12-03杜瀟婷潘幸知

文/幸知在線高級情感諮詢師 杜瀟婷

我今年37歲,屬於二婚,現在的老公是我當年的初戀。我的婚姻出現變故以後,他覺得放不下,過來找我,對我關懷備至,使我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其實當時他還有婚姻,為了和他光明正大的在一起,我讓他自己選擇,他最終選擇為我離婚。

本以為可以重溫初戀的美好,卻不曾想我們並沒有過上想要的生活。由於雙方都有孩子,始終不能一心,再加上我們從小生活的方式、經歷都不一樣,所以經常出現各種矛盾。

最大的矛盾來自於和他孩子的相處,這個孩子已經10歲了,我說什麼話他都不聽,經常偷偷跑回家找他的媽媽,為此我兩經常三更半夜出去找人,並弄的彼此都十分不高興。

我也經常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不夠溫柔體貼和為他著想,我儘力改變和彌補,我也努力學做各種家務,努力變得溫柔體貼不嘮叨,甚至為了改善和繼子的關係,我也主動要求帶他出去吃飯和看電影,可是每次老公都會阻攔並說:孩子的事我來,你不用管那麼多,畢竟你是孩子的後媽。

雖然現在我們感情還在,但他始終覺得虧欠孩子,並有了離婚的念頭。我真的很受打擊,第一次離婚已經要了我半條命,我承受不住再次的打擊。最重要的是我們兩人是有感情基礎的,我不想放下這段來之不易的感情。

求老師幫幫我,我該怎麼辦?

幸知在線 - 杜瀟婷

這個搖擺不定的家庭是這樣組建的:一個一團漿糊的父親、一個被自責與狗血道理壓倒的繼母,和一個無所適從的孩子。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父親。這個父親有這麼兩個行為:

① 在新家庭中,避免孩子和繼母建立更深入的關係。

當繼母想要帶孩子去看電影、吃飯等等可以二人或三人獨處的時間時,這位父親會阻攔並且提出:孩子的事我來,你不用管那麼多,畢竟你是孩子的後媽。

可見,在這位父親的認知里, 對「後媽和孩子」的關係是有某種特定的預期或顧忌的。這種預期為新家庭不斷播放著背景音:後媽,你是外來的,你是外來的。無論孩子願不願意和繼母去看電影,在先生的頭腦里,總是認定孩子不喜歡。

這種拿自己的猜測取代孩子真實感覺的做法不但會忽視妻子當時真正的想法,也會在婚姻中創造了一個等邊三角關係:自己站在前妻和現妻中間,現妻總能在新家庭中感受到前一段婚姻的存在。

從更深的角度說,這位父親在心理上並沒有真正的完成離婚,阻礙孩子和現任妻子進行進一步的聯繫,實際上是自己內心深處對上一份婚姻的愧疚感,是希望自己還能和上段感情保留一份強烈的聯繫。

而這個內疚感,背後則是「要為對方的幸福負責」的傳統婚姻觀。在先生的心中,他無法自主選擇,不然就是對別人的不負責任。而這種越界承擔的責任,反倒讓先生總是忽略當下身邊的人,反倒造成了不負責任的局面。

② 對孩子有求必應,乃至「為了孩子」決定離婚。

當孩子發生行為問題,頻繁的離家出走,這位父親不仔細詢問和探索背後真正的原因和解決之道,而是覺得虧欠孩子,有了離婚的念頭。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而是他不願承認自己教養能力不足,把責任推到後媽和孩子身上的表現。

今後如果孩子仍然不聽話,他就有了充分的理由指責:我都為你離了婚,你還想幹嘛?原配的婚姻中,就沒有孩子離家出走嗎?假定和再婚有關,但這麼做真的會讓孩子好嗎?並不是。

這位父親的焦點在於如何平復自己的內疚感,如何讓孩子接受和認可自己——在這裡,孩子和父親的角色顛倒了,孩子(被推著)成了那個制定規則的人,而父親努力達成。

這是父親缺位的另一種形式——人在家,但職責缺位,孩子在父子關係中無法學到什麼是邊界與規則、如何調動自己適應環境。這種方式培養的孩子,在將來面對社會規則時,很大可能以非常幼稚自戀的方式應對,比如待業在家、頻繁跳槽、持續學習能力差、單身宅、不戀愛等等。

假設孩子懂事,沒有發生上述的事,也會因為「拆散」了父親的真愛而感到內疚,或者為爸爸和媽媽的婚姻不幸福而自責,在自己的婚姻家庭中重蹈覆轍。

我們再來看看求助者,在這段關係中,她也有兩個典型的行為:

① 為了讓先生接受自己,把夫妻關係排在親子、先生的前一段婚姻之後。

求助者形容先生是一個「很傳統」的人,非常強調如何照顧父母、孩子最重要、與前妻需要有過渡等等,一次次表示接受和配合。和先生遇到分歧,也認為是自己不夠溫柔。

誠然,婚姻問題雙方都有責任,但在這個問題中,妻子真正的責任是讓太多的因素插足在他們的婚姻之間!

無論面對兩人的分歧,還是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夫妻二人站在同一個戰壕、互為戰友和後盾,才是解決問題的格局(夫妻關係是婚姻關係中最緊密的聯盟,說千百次也不為過),其他所有站位,本質上都是推卸責任。

而這兩人思考的角度都認為是新關係「礙了事」,甚至是求助者責難自己「礙了事」,一個想解散戰隊,一個想自動退出,才讓事情顯得這麼複雜和棘手。

② 接受狗血道理的催眠,沒有捍衛自己心底的善意,也捨棄了共同利益。

求助者擔心如果對孩子管教嚴格會被帶上「狠毒後媽」的帽子,如果討論孩子與原來家庭連接太密會被先生指責「太狠心」,所以,不敢和孩子開誠布公談論這些事,也不知道和孩子保持多遠距離才合適。

態度越模糊,越無法建立一個坦誠真實的關係,孩子越容易感到不安而躲閃。越躲閃,求助者越自我懷疑,對婚姻越難以清醒認知。

其實,作為旁觀者,求助者也覺察到了其中的問題,即一味妥協和不一致的教導對孩子不利,先生離婚對兩個人是兩敗俱傷。可是,明明心裡有足夠的善意,明明兩個人的感情還想要經營,卻被這套狗血邏輯綁架而無法抗議,這是自尊與價值感不足造成的。

最後,作為目前婚姻問題最直接的原因,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孩子。什麼原因導致這個孩子在父母離婚後變化這麼大呢?也有兩個原因:

① 缺少一個一致性的、可信賴的家庭支持系統。

這是一個10歲的孩子,許多價值觀、規則方面都需要父母引導和身體力行的示範,而在許多關鍵的事情上,孩子得到的是不同的答案。

爸爸愛媽媽么?不知道。家在哪裡?一個想把孩子往進拉,一個想把孩子往外推。矛盾還不僅僅包括這些,根據這位父親的行事風格,我想孩子對於父母為什麼分開、將來怎樣照顧自己,恐怕也沒有得到過一個正面、踏實的答覆。

一切都如此未知和矛盾,孩子怎麼會對父母和家庭有信任和依賴呢?如果只能孤獨面對,離家這樣的方式也就不難理解。

② 缺少用心的關愛與感情支持。

不得不說,在這個階段,孩子的父母、繼母,都為自己的婚姻狀況自顧不暇,所做的行為目的也都在於克服自己的焦慮感——無論是繼母努力的和孩子拉近關係,還是父親一個勁的表示內疚,還是生母為了加強關係而無微不至。所有人在這個情況下,都沒有多餘的心力去體察孩子真正的感受和需求。

這種面對重大變故,害怕被親人拋棄,害怕不被新家庭接受的感覺,確實會驅動一個孩子的「孤兒感」:不如我先自己拋棄自己。而這細膩敏感的心情,估計家裡人更是看不懂。

這個案例,帶給我們的反思是什麼呢?

第一,警惕「傳統」的男人/女人。

他們常常以「別人都說」為由把分辨與選擇的責任拋給社會,以「孝道」為由把照顧父母的責任拋給另一半,以「為了孩子」為由把自己決策的責任拋給孩子,而且非常擅長用低效的行動製造自我犧牲感,引發對方內疚。

而他們對自己,本質上也相當無情——深信自己是一個滿足別人期待的工具,而不是一個有獨立人生的人。他們很可憐,但請不要被他們綁架。如果自己就是,那多想想是不是要給自己鬆鬆綁。

第二,運用對婚姻更理性的視角,從紛繁的現象里看到問題本質。

要理出頭緒,確實需要善用專業、第三方的資源(添加微信號:xingzhizaixian16預約你的專屬情感諮詢師),交流評估自己的情況。

第三,最根本的還是要進行內心建設,增加自己的價值感和自主性。

我們許多擔心和恐懼都有情可緣——群體的許多評價和社會壓力確實會造成傷害。所以,只有我們足夠強大和清醒,才能分的清楚哪些是烏合之眾的愚昧之言,哪些是有價值的提醒和借鑒,什麼時候該抱團,什麼時候要獨行。

- 本期諮詢師推薦 -

杜瀟婷| 女,幸知在線高級情感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接受多年薩提亞家庭治療體驗與技能訓練,並堅持在生活中親身實踐。能通過對當下狀態的精準感受找到來訪者的成長點。擅長方向:婚戀關係的發展與持續、個人成長、情緒、父母關係、人際關係 。


推薦閱讀:

10年10個印象深刻的失敗產品
你見過的最奇葩或最具爭議的侵權法案例有哪些?
案例分享
案例|特情介入下的販賣毒品如何認定既遂未遂
又一個奇門遁甲案例欣賞!

TAG:初戀 | 案例 | 案例分析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