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兆文化——歷史事件精編之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又稱英法聯軍之役。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擴大侵略特權而多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英國發動戰爭的借口是「亞羅」號事件,法國的借口是「馬神甫事件」。沙俄和英國充當了幫凶的角色。戰爭爆發於1856年10月23日英軍進攻廣州,結束於1860年10月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斷斷續續打了四年。由於清政府以主力部隊對付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壓制人民的抗敵鬥爭,使戰爭遭到失敗。先後與英、法、美、俄於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1860年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西方侵略者大大擴大了在華的特權,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遭到進一步破壞,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一步。從此,中外反動勢力公開結成反革命的軍事同盟,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

第二次鴉片戰爭

修約交涉

英、美、法等國為擴大在中國的殖民利益而進行的欺詐活動。英、美、法三國以所謂中美《望廈條約》中,有「恐有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的條款為依據(中法《黃埔條約》也有類似規定),於1854年和1856年,先後兩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要清政府接受他們提出的:開放中國全境;廢除進出口貨物的內地稅;允許在中國沿海捕魚、開礦;鴉片貿易合法化;准許掠賣華工和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條款。這完全不是什麼「稍有變通」,而是要求籤訂一個廣泛侵略中國主權的不平等條約。他們向清政府表示,只要能答應這些條款,就出兵幫助鎮壓太平天國。清政府一時不敢接受這些過於苛刻的條款,談判沒有成功。

修約交涉

「亞羅」號事件

1856年10月8日,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的中國船「亞羅」號上捕捉海盜。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文翰的指使下,借口「亞羅」號曾在香港領過登記證(這時已過期),硬說那隻船屬英國所有,捏造船上懸掛的英國旗受到中國兵勇侮辱,要求中國賠禮道歉,送回被捕人員。當中國送回被捕人犯時,又拒絕接受,蓄意挑起衝突。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亞羅」號事件

馬神甫事件

即「西林教案」。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潛入中國內地,在傳教的幌子下胡作非為,激起了群眾的極大憤慨。1856年2月被廣西西林知縣依法處死。法國拿破崙三世抓住這個事件,以保護教會為名,參加了英國巴麥尊政府發動的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馬神甫事件

粵民義師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侵佔廣州,廣州城北三元里一帶九十六村人民為了抗擊侵略者,於1858年1月,聯合南海、番禺兩縣義民,在佛山成立團練局,集義勇數萬殺敵。4月,團練局號召在港澳工作的廣東人罷工、罷市,並對廣州實行經濟封鎖。一月之內,告歸者二萬餘人,使港澳商務停頓。6月,義勇與侵略軍在黃麠塘大戰,斃敵百餘。同年在東莞榕樹頭一戰,幾乎活捉巴夏禮。廣州城外東、西、北三面,全有義勇駐紮,形成對敵人的包圍。《天津條約》簽訂後,清政府禁止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群眾不顧統治者的壓制,繼續英勇反抗,迫使侵略者不得不放棄永久佔領廣州的圖謀。

粵民義師

大沽之戰

1858年4月下旬,英、法、美、俄四國公使到達大沽口外,在與清政府代表進行談判的掩護下,英法加緊備戰。準備就緒後,終止談判,於5月26日對大沽發動突然襲擊。一部分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鬥爭,但因統兵大員逃跑和措置失當,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接著進犯天津,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1859年6月,英、法、美三國公使在強大艦隊的護送下,到北京換約。他們到大沽時,清政府通知說大沽已經設防,要求改由北塘登陸進京。英法橫蠻地加以拒絕,25日向大沽發動再次襲擊。大沽守軍奮起還擊,擊沉敵艦多艘,斃傷敵人近五百人,英國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清軍提督史榮椿等三十六人,光榮戰死。

大沽之戰

焚毀圓明園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大肆搶劫。為了消滅罪證,於18日焚燒了圓明園。圓明園是清朝皇室的行宮,是綜合中西建築,聚古今藝術珍品而建成的壯麗宮苑,藏有各種無價珍寶,少見的典籍,著名的歷史文物。它的被毀,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巨大損失,也是世界文化的損失。

焚毀圓明園

祺祥政變

即北京宮廷政變。1861年,咸豐帝病死於熱河,年僅六歲的載淳繼位。咸豐遺囑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執掌朝政,定次年改元祺祥。載淳生母慈禧太后與有外國侵略者支持的恭親王奕沂相勾結,定計廢除大臣輔政。在得到當時領重兵駐紮北京一帶的兵部侍郎勝保的支持後,11月乘皇室回京之機發動政變,將載垣、端華、肅順等人處死,由慈安、慈禧兩太后垂簾聽政(實際上是慈禧一人掌權),奕沂為議政王,把年號「祺祥」改為「同治」,史稱祺祥政變。

祺祥政變

愛琿條約

即中俄《愛琿和約》。1858年5月28日,沙俄乘英法侵華聯軍進攻天津,威脅北京的時候,用武力迫使清政府黑龍江將軍奕山,與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愛琿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有: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共計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割讓給沙俄,但江東六十四屯地區的中國人仍在原地「永久居住」,俄國人「不得侵犯」;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的中國領土,為中俄「共管」。

愛琿條約

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1858年6月26日、27日,清政府的代表桂良、花沙納在天津與英、法分別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條,附約一條;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條,附約六條。其主要內容:一、公使駐北京;二、增開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登州(後改煙台)、牛庄(後改營口)、潮州(後改汕頭)、瓊州、台灣(台南)、淡水十處為通商口岸;三、外籍傳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四、英法兩國人得往內地遊歷、通商;五、英國和法國商船可以在長江開放各自往來,兵船可以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停泊;六、賠償英國白銀四百萬兩,法國二百萬兩;七、修改稅則;八、擴大領事裁判權。這個條約是《南京條約》的擴大,馬克思怒斥這個條約「從頭到尾都是欺詐」。在中英、中法《天津條約》訂立前,俄、美兩國分別與清政府訂立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取得了許多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條規定:「中國與俄國從前未經定明邊界,由兩國派出信任大員秉公查勘,務將邊界清理」,為沙俄準備以「勘界」手段侵佔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線。

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1860年10月24日、25日,清政府的代表奕沂在北京與英、法分別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北京條約》共九款,中法《北京條約》共十款。除承認《天津條約》完全有效外,增加了下列主要內容:一、開天津為商埠;二、准許華工出國;三、割九龍司地方給英國;四、將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資產發還(法國方面的翻譯擅自在條約中文本上加上「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五、賠償英、法兵費各增至八百萬兩。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

即《中俄續增條約》。1860年11月14日,沙俄利用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的軍事壓力,借口「調停」有功,並以「兵端不難屢興」相威脅,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共十五款。主要內容是侵佔我國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並確定中俄西段邊界劃界的原則,為它日後侵佔我國西部四十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打下了基礎。

中俄北京條約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1862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塔城討論西部邊界的具體劃分,俄方要挾清方完全按照它提出的劃界方案簽字劃押。聲稱「如不照此辦理,稍有更改」,就要「派兵強佔」,迫使清政府於1864年10月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規定中俄西段邊界,自沙賓達巴哈山口(今蘇聯境內)起,到浩罕邊界為止。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又割佔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約四十四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推薦閱讀:

其實鴉片戰爭時清軍武器並不比英軍差,卻只因這一件小兵器致清軍慘敗,中華從此淪落
鴉片戰爭里中英武器裝備各是什麼
什麼是生鴉片和熟鴉片?
鴉片戰爭的禍根在明朝時就已埋下
【人物】湯濤:造影 在迷人的「藍色鴉片」

TAG:歷史 | 戰爭 | 文化 | 歷史事件 | 鴉片戰爭 | 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