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物館之旅(二十一)
「博物館」一詞源於希臘文「繆斯庵」,原意為「祭祀繆斯的地方」。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科學與藝術的九位神女的通稱,她們分別掌管著歷史、天文、史詩、情詩、抒情詩、悲劇、喜劇、聖歌和舞蹈,代表著當時希臘人文活動的全部。可以說,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標題)奧地利鎧甲博物館(下)解說:作為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備歷史博物館,奧地利鎧甲博物館裡,製作精美而又華麗的鎧甲是數不勝數,其鎮館之寶雖歷經數百年依然熠熠生輝。這套戰馬用的甲胄便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這套馬用鎧甲製造於1510年,是博物館最古老的藏品之一,也是全世界僅存的8套完整馬用鎧甲之一。然而,這套豪華貴重的馬用鎧甲並沒有在戰場上使用過,而是一套中世紀騎士們比武用的護具。奧地利鎧甲博物館引以為豪的另外一件藏品是一套光彩奪目的人用鎧甲,它紋飾精美,做工精緻,工藝講究,不僅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也是這座博物館的形象代言展品。這套鎧甲重30公斤,估計製造時間為16世紀中期,1699年起保存在這座博物館內。但這套鎧甲的主人是誰,有何來歷,至今仍無人知曉。鎧甲作為戰場上的一種武器裝備,它凝聚了解剖學、物理學、化學等多門學科知識,其製作和工藝都十分講究。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有些鎧甲的構成部件竟多達170種。從這些製作精緻的鎧甲不難看出,當時的冶金與工藝製造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個高超的水準。然而到15世紀末,由於射擊火器的威力不斷增強,鎧甲的防護作用開始減弱,後來演變成軍隊的儀仗裝具。從射擊火器在歐洲戰場上得到普遍應用,大約經過了150多年,鎧甲才完全從實戰中被淘汰。作為一座由軍械庫演變而來的軍備歷史博物館,奧地利的鎧甲博物館裡,還陳列著種類繁多且數目巨大的冷兵器。據介紹,該博物館中陳列的冷兵器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部分是歷次戰役中繳獲土耳軍隊的戰利品,另外一部分則是奧地利自己生產的各種冷兵器。冷兵器通常用於白刃戰鬥,按其使用特點又分為打擊兵器,例如狼牙棒、流星錘;刺殺兵器,如長矛、長槍、劍、刺刀等;砍劈兵器,如斧、鉞、鐮;以及刺劈兵器,如軍刀、馬刀等。中世紀早、中期頻繁的戰爭使得冷兵器獲得了快速發展,但進入16世紀後,隨著射擊火器的出現和完善,冷兵器也逐漸喪失了其作為主要戰爭武器的地位,但其中一部分仍繼續保留在軍械裝備中,作為火器戰鬥能力的補充。而如今,冷兵器則更多的作為儀仗或榮譽獎賞用具,如刺刀、劍、軍刀等。火藥傳入歐洲終結了城堡時代。而火繩槍的發明則導致鎧甲的沒落。因此,在奧地利鎧甲博物館中,輕重射擊火器也是必不可少的陳列品。在博物館的二層,除幾尊火炮外,還陳列著大量的各種火槍,包括火繩槍、燧石槍等。火繩槍最早於15世紀初出現於歐洲,早期發射石彈,後來改為發射鉛彈或鐵彈。這是一種從槍口用通條裝填彈藥、再用火繩點火發射的火槍,火槍的口徑通常不超過23毫米,重8至10公斤,射程150至250米之間。燧石槍於17世紀未開始出現。它用擊打燧石的方法點燃裝葯,發射彈丸。與火繩槍相比,燧石槍的發射速度快,口徑小、重量輕,後坐力小。因此一出現便很快受到青睞。但燧石槍的核心部件是槍機,這個決定著槍支性能的關鍵部件曾是當時軍備工業的高端產品。就是現代人也不能不為它的設計與製作精巧所嘆服。當時人們已經發現,彈丸在槍膛內受力時間越長,其出膛的速度就越快,而彈丸的出速又直接決定著射程。這支架在木架子上的火槍看似一門小炮,全長206.3厘米,重35公斤,槍膛長163厘米,射出彈丸的速度能夠達到每秒530至550米,能夠將50克重的子彈射出600米遠。這在當時已經算是一件射程相當遠的射擊武器了。琳琅滿目的武器讓人目不暇接,為了讓參觀者親身體驗這些武器,博物館中的槍械陳列處特地擺上了一把仿製火手槍,供參觀者零距離接觸。除此之外,此處陳列的其他所有火器都是當時的真品。在奧地利鎧甲博物館中的展品中存在著大量的鐵製品,這些鐵製品歷經數百年卻依然熠熠生輝,難覓銹跡。同期聲:鎧甲博物館館長 穆希茨館長當年那些建造設計這座軍械庫的人就已經考慮到如何防止生鏽的問題了,這也是這座建築物用木頭建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木頭可以吸潮。鎧甲主要由鋼鐵及皮革兩種材料組成,可以很好地防鏽,但是必須用一種特殊的油質混合物來保護這些鎧甲。我們還有維修部門,由4名專職人員,專門來保護和維修這些鎧甲。至少每周要工作100小時來維護鎧甲。解說:如今,這座聞名世界的鎧甲博物館已經成為奧地利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每年可吸引來自約150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觀者。人們在這些威武雄壯的鎧甲和刀槍火劍之中來了解和認識奧地利抵禦外敵的歷史。
推薦閱讀:
※老法師:唯有生到極樂世界,才能真正利益家親眷屬(有視頻)
※七大世界蛇島:無人小島毒蛇遍布[10P]
※《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經典語錄(張皓宸)
※世界歷史上最厲害的4大黑幫, 中國有一個上榜, 幾百年無人敢惹
※秘世界上過億的八輛車,看到第一名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