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在撬動銀行股

  點擊查看>>>銀行板塊一覽

  6908億!繼上周五兩市A股成交量單日突破7000億元創歷史天量後,昨日兩市成交繼續維持在高位。以銀行為代表的高股息率大藍籌繼續成為市場交易的熱點。

  分析人士認為,在非標資產風險敞口逐漸打開的大勢下,追求較高固定回報的場外資金被迫擠入場內,追逐強債性個股,成為本輪行情中買入銀行股的主力資金。

  「舉牌大戶」安邦保險正是11月28日撬動銀行股的力量之一。昨日晚間民生銀行公告稱,安邦系旗下公司與產品由於累計持有17.02億股,首次達到公司總股本的5%。公告顯示,11月份,安邦系只通過「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傳統保險產品」賬戶購買民生銀行股票349.9977萬股,交易價格區間為7.13元—7.34元。從民生銀行11月份的股價運行區間來看,安邦系11月份加倉追漲民生銀行就發生在11月28日。

  在上周五800餘億元的銀行股成交量中,安邦系當日動作更多的或許只是象徵意義。那麼,洶湧的成交究竟從何而來,究竟誰製造了這場銀行股騷動?

  公募基金或缺席

  銀行板塊與滬指昨日沖高回落。申萬銀行業指數早盤漲幅一度達4.44%,而後逐級回落收跌0.81%。

  儘管如此,銀行板塊依然是全日交易最活躍的板塊。數據顯示,銀行板塊全天成交707億元,佔兩市當日成交總額的10.2%。在兩市創出成交天量的上周五,銀行板塊全天成交805億元,占當日成交總額的11.3%。相比上周平均水平,銀行板塊過去兩天的單日成交量成倍增長,在總成交中的佔比則提升近5個百分點。

  市場主力之一的公募基金可能並未深入參與過去兩個交易日中銀行股行情。數據統計顯示,821隻偏股型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以及靈活配置型基金)在上周五凈值加權平均增長率僅為0.57%,而滬指上周五漲幅則為1.99%。公募基金凈值明顯跑輸大盤,或可佐證其整體踏空本輪銀行股暴漲行情。

  某不願具名的機構人士坦言,去年以來的小盤股行情讓公募基金嘗足了甜頭,不少老基金都是高位重倉成長股,對於銀行等權重板塊基本都是低配。「目前,市場對銀行股的爭議很大,短期來看,銀行仍存估值修復行情,但從長期而言,銀行增速下行,並且今年以來壞賬正在持續湧現,中長期趨勢下行,機構做大類資產時避開銀行並不意外。」

  掃貨的神秘資金

  有分析人士則指出,銀行股在此時躁動,實際上是下半年以來一系列金融市場新動向水到渠成的結果。中國資本市場無風險利率的下行正迫使一股龐大的資金流出原本安逸的類固定收益理財產品,沿著標準金融產品的風險光譜逐級掃蕩。而在上周末,「風」終於吹到銀行股等高股息率的強債性品種。

  中金公司財富研究部副總經理王韌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上信託等各類融資產品通過行政手段維持剛性兌付的預期被逐漸打破。由此,非標資產風險敞口逐漸打開成為市場共識。這使得原本以信託理財收益率為標準而維持在高位的市場無風險利率,向下切換至向城投債到期收益率看齊。這一資金心態的重大變化擠出原本沉澱在各類非標資產中的實業資金,進入金融市場尋找能夠帶來類固定收益的較低風險標準資產。

  在這樣的動機驅動下,這部分資金從今年下半年開始首先進入債市「掃貨」,先後席捲了企業債、信用債乃至低評級信用債,催生了債市牛市行情。在債市收益率到達低位之後,這部分資金的目光瞄準了A股市場中股息率較高的強債性品種。這些個股估值已在中期底部,即使不考慮股價上漲,買入並持有此類個股的收益效果也與固定收益相似。在這樣的邏輯中,估值便宜、分紅率高的銀行股則成為首當其衝的目標。

  數據顯示,工商銀行、大秦鐵路、上汽集團等A股市場高股息率的代表品種下半年以來股息率節節走低,正在不斷逼近中債城投債到期收益率和銀行間企業債到期收益率。

  分析認為,正在買入銀行股的資金,其成本應以同期銀行理財收益率為準,在強債性個股股息率降至5%之前,增量資金繼續買入銀行股的邏輯就仍成立。

  進場熱情持續高漲

  個人投資者進場的熱情也在持續高漲。上證報資訊數據統計顯示,兩市上周單日融資買入規模穩定在1000億元以上,而在此前一周(11月17日至21日)則在500億元左右。同時,上周兩市融資資金日均凈流入133億元,較此前一周(11月17日至21日)平均水平增長100億元。從資金流向上看,融資資金主要流向銀行、證券等金融板塊個股。上周融資資金凈流入前20位的個股中,有7隻銀行股及7隻券商股。

  來自中國投資者保護基金的數據則顯示,11月17日至21日這一周,證券市場交易結算資金(保證金)凈轉入461億元,創出近三周的最高。自11月以來,證券保證金已經連續三周維持凈流入,凈流入規模累計近千億。從更長的時間看,今年10月份以來,除因為打新資金回撤的一周,證券保證金周數據全部呈現凈流入,凈流入規模累計近3000億元。另外,中登公司公布的周報顯示,11月17日至21日這一周,兩市新增股票賬戶數為23.41萬戶,連續第6周突破20萬戶。

  對於後市走向,申萬研究認為,上周儘管新股申購凍結資金量再創新高,但市場卻出現量價齊升,反映當前市場的強勢特徵。經濟下行已被普遍接受,政策寬鬆卻在被不斷印證和強化,無風險利率和風險溢價走低的邏輯更加深入人心,反映到市場上則是量能大幅放大,藍籌領漲,板塊輪動,短期之內寬鬆政策仍在加碼,多頭邏輯仍將繼續。

  推薦閱讀>>>

  大宗交易同步火爆 銀行股遭機構拋售

  1400方扎堆國君電話會 存保徵求意見機構激辯銀行股

  銀行股集體飆升揭秘 境內機構明修棧道QFII席位暗度陳倉

  數據顯示,16家上市銀行11月28日的成交額合計為770.23億元,為今年前十個月上市銀行日均合計成交額62.63億元的12.3倍

  「銀行股,有錢,任性!」

  11月28日銀行股集體「暴力拉升」,並率領A股創出「史上天量」,其單日成交規模更是12倍於今年前十個月的日均成交額。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盤後陸續披露出來的相關交易數據發現,境內機構投資者此次並沒有選擇在幕後悄然吸籌,而是大大方方地站在龍虎榜前台,宣稱「對拉升負責」,而QFII等席位則依舊通過大宗交易等平台暗自「一攬子買入」。

  8家銀行股

  擺脫破凈窘局

  11月28日,銀行股出現異動,整個板塊飆漲近8%。在滬深兩市16隻銀行股中,有6隻漲停,另有1隻幾近漲停,此外漲幅最低的工商銀行當日股價也上漲5.48%。

  數據同時顯示,16家上市銀行11月28日的成交額合計為770.23億元,為今年前十個月16家上市銀行日均合計成交額62.63億元的12.3倍。

  其中,中國銀行的表現最為驚艷,該行上周五的單日成交額為31.72億元,為前十個月其日均成交額1.03億元的30.8倍;建設銀行 、光大銀行 、南京銀行 、農業銀行 、工商銀行的成交額放大倍數也分別為22.39倍、19.21倍、17.1倍、17.05倍、15.76倍。

  經過11月28日以及此前幾個交易日的估值修復,截至上周末,16家上市銀行中有8家銀行的收盤價已經收復每股凈資產,市凈率最低的交通銀行為0.87倍,而此前的10月底,16家銀行股一度全面破凈。

  多家機構

  現身龍虎榜

  滬深交易所11月28日的龍虎榜信息顯示,當日光大銀行、交通銀行、平安銀行 、寧波銀行的漲停背後都有機構資金做主要推手。

  就光大銀行來看,當日買入席位前五名中有兩家是機構專用席位,分別買入1.68億元和1.55億元,位列買入金額的第二名和第三名。此外的三家主力買入席位則分別是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寧波解放南路證券營業部 、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溧陽路證券營業部和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環市東路證券營業部,而賣出席位前五名則無機構專用席位現身。此外,從光大銀行11月26日-11月28日累計的成交情況來看,機構專用席位排名成交額第一位,三個交易日累計買入6.23億元;累計買入金額超過1.5億元的還包括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太原迎澤西大街證券營業部(成交2.34億元)、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寧波解放南路證券營業部(成交2.07億元)、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溧陽路證券營業部(成交1.83億元)、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上海花園石橋路證券營業部(成交1.68億元).

  交通銀行的情況更為明確。龍虎榜信息顯示,11月28日的買入前五名席位中,有四個席位是機構專用席位,買入金額分別為1.43億元、1.29億元、1.26億元、1.02億元。另一家買入席位是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江蘇路證券營業部,成交1.43億元。賣出的前五位席位中,雖然有一家來自機構專用,但是成交額僅為6700萬元。

  平安銀行的成交記錄顯示,買入前五名包括一個機構席位和國泰君安交易單元,二者分別買入1.96億元和8200萬元。此外,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世紀大道證券營業部、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慶春路證券營業部、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朱雀大街證券營業部合計買入3.59億元。

  寧波銀行的成交記錄顯示,買入前五名中有兩家為機構席位,買入金額均超過2630萬元,此外,方正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新昌人民中路證券營業部、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筍崗路證券營業部、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紅嶺中路證券營業部合計買入8900萬元。而賣出席位方面也有一家機構,賣出逾2900萬元。

  由於目前披露出來的信息有限,其餘銀行股上漲背後的主力資金並未充分暴露,但是從上述幾家銀行漲停類似的操作手法來看,機構席位無疑功不可沒。

  以四大行為例,東方財富網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中期,工商銀行共有94家機構入駐,包括88隻基金、6隻險資產品,合計持股佔比為1.83%;農業銀行則有117家機構入駐,包括114隻基金和3隻險資產品,合計持股佔比為2.73%;中國銀行吸引了86家機構,包括82隻基金、2家QFII、1隻險資產品和1家信託公司,合計持股佔比為0.45%;建設銀行A股共有82家機構入駐,包括79隻基金和2隻險資產品,合計持股佔比為1.3%。

  雖然從表面上來看,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佔四大行的流通股比較低,但是如果忽略幾乎只增持不減持的中央匯金的持股、財政部持股以及H股和限售股 ,工農中建四大行中機構投資者持股的合計持股的佔比則在15%-40%之間,其話語權顯然不容小覷。

  QFII再度

  借道大宗交易

  如果說境內機構投資者選擇了龍虎榜來高調宣布重拾銀行股,那麼QFII投資者的抄底手法則是傳統的大宗交易。

  11月28日的交易數據顯示,有「QFII大本營」之稱的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東方資財席位一口氣買入10隻銀行股,包括興業銀行 、北京銀行 、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光大銀行、建設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 、民生銀行 ,均為零折價率成交,賣方為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金融大街證券營業部席位。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買賣雙方已於11月21日發生了一攬子大宗交易,東方資財當日大面積買入八隻銀行股,累計共811.33萬股。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東方資財席位在上述兩個交易日僅花在銀行股身上的錢已經為1.32億元(該席位同時買入大量其他行業藍籌股),而且,從操作手法來看,這是一次「蓄謀已久」但又不想引人關注的倒倉,不排除未來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東方資財席位繼續分批買入銀行股的可能。(證券日報)

  銀行股AH比價逆轉:A股飆升「秒殺」H股溢價

  截至11月28日,近一年多以來原本長期呈現的7家銀行H股溢價的局面已經轉變至僅3家銀行H股估值超越A股

  「從目前滬港通的成交量來看,並不是滬股通的增量資金撐起A股銀行,但是如果說滬港通帶來投資理念的改變『秒殺』了兩地上市銀行股的H股溢價,我認為並不算過分」,資深市場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截至11月28日,由於A股銀行股價的放量飆升,9家兩地上市銀行股的AH估值形勢全面逆轉,近一年多以來原本長期呈現的7家銀行H股溢價的局面已經轉變至僅3家銀行H股估值超越A股,且溢價幅度也非常有限。

  6家銀行H股折價

  截至上周五收盤,同時在滬港兩地上市的9家銀行中,有3家銀行H股溢價,6家銀行港股折價。其中,招商銀行的溢價率最高,但也僅為5.3%;其次是工商銀行 ,溢價率為3.7%;此外,農業銀行也實現了H股溢價,但溢價率僅為2.8%。其餘6家銀行均呈現出H股折價的局面,其中,折價率最高的是中信銀行 ,折價24.8%;其次為光大銀行 ,折價率為17%;第三名是民生銀行 ,折價率為7.4%;此外,中國銀行 、交通銀行 、建設銀行的折價率分別為4.3%、4.1%、0.4%。

  事實上,僅僅在不足半年以前,9家銀行中仍有7家銀行實現了港股溢價。其中,有6家銀行的溢價率都保持在兩位數水平,溢價幅度最高的甚至接近兩成,而兩家H股折價的銀行中,當時折價率最高也不足15%。

  招行

  重拔H股溢價率頭籌

  2012年中期至今的近兩年時間裡,港股市場對於招商銀行的態度可謂「變臉比翻書還快」。}

  從2011年8月至2012年中期,在絕大多數交易日里,由於港股投資者對中資銀行股的悲觀情緒持續發酵,銀行股一直維持多數A股較H股溢價的格局,當時的8家兩地上市的銀行中,僅有招商銀行一枝獨秀的實現了H股溢價,且溢價率超過15%;而包括四大行在內的其餘銀行未能在H股市場獲得足夠的認同,全面呈現A股溢價而H股折價的局面,由此可見招商銀行當時在H股市場投資者心中的獨特地位。

  但是,此後的相當長時間裡,招商銀行的H股溢價率呈現出了明顯下降的態勢,甚至在2013年4月不得不面對A股更貴的現實。

  隨著招商銀行平穩換帥,以及該行零售業務重心的進一步下移,招商銀行重新走進更多H股市場投資者的視野,其H股的估值修復之路也艱難前行。

  近期,招商銀行的H股溢價率更是頻頻超越四大行,重新成為H股市場投資者最歡迎的內資銀行股。

  工行農行

  港股估值穩健

  在9家兩地上市銀行中,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的H股估值表現相對最為穩定,也是一直處於H股估值溢價的局面。在招商銀行被H股市場投資者看淡的近兩年時間裡,上述兩家銀行率領的四大行的H股溢價一直排名靠前。

  不過,如果更仔細地觀察可以發現,資金屬性具有全球視野的港股市場投資者,青睞四大行的時間軌跡與中央匯金增持四大行疊加。「最大的可能是受到匯金大手筆增持四大行的鼓勵,匯金的持股成本也等於是它們的安全墊。此外,四大行股價的漲跌幅通常要小於股份制銀行,股價的安全邊際也更高」,上述資深市場人士表示。

  去年6月份,匯金啟動第五輪增持四大行。2013年6月13日,中央匯金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以買入方式增持了工農中建四大行股份,並在該次增持之日起6個月內,以自身名義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去年12月份,增持計劃已實施完畢。公告顯示,增持期間,匯金累計增持工商銀行1.75億股;累計增持農業銀行1.79億股;累計增持中國銀行A股股份1.13億股;增持建設銀行A股1.03億股。按照四大行去年6月13日至12月12日半年間的區間成交均價大致測算,中央匯金該輪用於增持四大行的資金合計約19億元。

  在匯金增持完成後,港股資金對待四大行的態度也不想過去那般熱情,轉而進入了穩定期,近半年四大行H股的整體表現也弱於A股。

  滬港通

  改變投資理念

  比較有趣的是,近半年以來,不僅H股市場投資者選擇銀行股的風格轉換,A股投資者也在經歷理念的變革。換句話說,H/A比價效應的分子分母都在經歷重大的變化。

  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通車,一直被寄予厚望的銀行股也迎來了「投資理念新常態下的首秀」。不過,或許是由於滬港通的利好已經提前被二級市場炒作,當日A股銀行股整體的表現並不令人驚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滬港通改變了A股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不願意「為藍籌抬轎」的態度。對於A股市場來說,機構投資者能夠重新評估並且認可銀行股藍籌的「財富效應」,顯然意味著新的「遊戲規則」的誕生。

  兩個市場的投資理念、制度建設、市場監管、投資者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差異,A股市場此前的優勢是估值比較低,而香港市場的優勢在於更國際化。「滬港通如今已經落地,銀行股的投資策略可能發生改變,甚至呈現出與現在兩地市場均不完全一致的新玩法,尤其是對於機構投資者等大資金來說,滬港通的意義絕對不止於估值的互相靠近」,上述市場人士分析稱,「哪個市場有『財富效應』,資金就會流入哪個市場,那麼,A股市場如果表現強勁,滬港通將表現為資金的凈注入;如果港股表現強於A股,則滬港通可能會相對於A股表現為資金的凈流出」。(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DF127)

推薦閱讀:

銀行股還能買嗎?該買什麼銀行股?
銀行股逆勢上漲原因分析
我為什麼不買銀行股?
「兩年沒換倉」的少數派周良:工行不是暴利,它是個勤奮的富二代

TAG:銀行 | 銀行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