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

□新華社記者江國成

「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城市居民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詩一般的語言,出現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新型城鎮化的要求中,讓讀者眼睛一亮,印象深刻,更道出了眾多人的期盼。新型城鎮化在生態文明和文化傳承方面究竟怎麼走?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多些自然風光少些水泥森林

近30年來,我國城鎮化突飛猛進,但許多地方砍樹、填湖、蓋樓,到處是刺眼的鋼筋水泥「森林」,綠色等自然風光難覓。

著名建築學家吳良鏞日前在談到新型城鎮化時表示,生態文明關係到城市文化的核心價值,也是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基點。必須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霧霾、江河土壤污染、生態災害等都是中國面臨的迫切問題。快速城鎮化導致房地產超高層建築層出不窮。大規模新城建設,加上國土規劃、城市規劃工作的缺陷等造成大量自然山水、鄉村田園被蠶食。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城市建設「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儘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對此,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毛其智說,這是幾十年來中央文件第一次對城鎮建設提出如此具體的描述性要求,是決策者對城鎮建設乃至生態文明認識上的一次深化。

毛其智認為,城鎮建設的目的不是要把城市的空間形態照抄照搬到農村,而是要在統籌城鄉發展進程中發揮城市和鄉村的各自優勢和積極性,實現城市和鄉村的共贏互補。如何傳承和發展宜居文化傳統,實現美好人居環境與和諧社會的共同締造,是當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命題。

留住鄉愁

在廣袤的農村,一些村莊的原始風貌也在城鎮化過程中隨著村莊的消失而無影無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民俗學家蕭放說:「在快速現代化過程中,我們已經丟失了太多歷史文化遺產,在今天的城鎮化過程中,我們應盡量減少這方面的損失。」

為傳承文化,他建議「建立古村鎮旅遊景區,發展田園型生態小鎮」,因地制宜,保護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同時,給鄉土社會文化傳統的形式與內容儘可能地預留或開闢生存空間,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城鎮建設中建立鄉土文化博物館、生活傳統體驗基地。

他說,新型城鎮應引入地方文化傳統樣式,讓鄉土文化在城鎮找到新的生存發展的土壤。在鄉民情感有了新的寄託與附著物之後,人們自然會緩解因為鄉愁所引發的精神困境。

以洋地名為時尚不可取

「加州水岸」、「普羅旺斯」、「曼哈頓」、「羅馬湖」……在國內一些城市,冠以這些洋名的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

對此,蕭放表示,如果有些都市地名願意有點洋味,滿足一些人好奇心理也無可厚非,但如果不問城市大小與社區環境,以洋名為時尚,那就有東施效顰之嫌。

「地名是一個地方標識,地方文化記憶往往附著在地名之上,地名關聯著地方的歷史與文化,是不能輕易改動的。」他說。

他說,在城市化過程中,古老有意味的地名應保留,或者可以將其遷移附著到新的地標之上,實現新舊的融合。其實饒有趣味的歷史地名比洋地名更有吸引力,比如蘇州的山塘街、成都的寬窄巷子、武漢的戶部巷,就比羅馬花園、東方曼哈頓、威尼斯風情更具文化韻味。

推薦閱讀:

心裡裝著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你我想你了,感覺得到嗎
宗薩仁波切 | 善良友好,儘力幫助他人的人,可以得到解脫嗎?
他的花鳥不精湛?!還是尚未得到應有認同?——剖析李苦禪
得到甚麽.?矢去甚麽

TAG:鄉愁 | 得到 | 得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