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台灣不能獨立,要麼和平統一要麼往死里打

清朝和台灣的兩次談判失敗之後,南方發生了「三藩之亂」,吳三桂造反了,另立王朝,戰火迅速燃遍了南中國。鄭經(鄭成功的兒子)立即放棄了和清政府的一切談判,乘機與吳三桂、耿精忠勾結,全力反攻大陸,不久,他們就佔領廈門與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

幾年後,吳三桂被清軍打敗,鄭經也在清軍的重重攻擊之下退了回台灣。清朝再一次主動找台灣談判。鄭經的要求是:台灣必須有琉球、高麗等附屬國一樣的待遇。康熙皇帝堅決不同意,雙方談判再次不歡而散。

不久,鄭經病逝了,他兒子鄭克接權。清廷再次開始討論如何解決台灣問題。當時贊同用武力和反對武力人爭論了很久都沒有結果,最終,康熙皇帝排除了眾多反對意見,決定採取邊談邊打的方針。

台灣遠離大陸,攻打必須要有水師,而清朝的滿族將士只善於騎馬射箭,對水上作戰一竅不通。於是,福建總督姚啟聖向康熙皇帝推薦了施琅。

施琅是福建晉江人,很早以前是鄭芝龍(鄭芝龍是鄭成功的父親)部下,後隨鄭芝龍投降清朝。為此,鄭成功將其留在福建的家人全部殺光,雙方因此結下深仇。歸降清朝後,施琅在福建與鄭成功作戰多年,他不僅了解台灣情況,而且還熟悉水上作戰。他一貫主張攻武裝收復台灣,但因為是一名投降過來的人次,一直沒有取得清政府的信任,被安排在北京閑居了十三年。

康熙起用施琅後,封他為福建水師提督,讓他放開手腳打,島上的人可以一個不留,但國土一寸不能丟,並讓福建總督姚啟聖全力為他提供後勤保障。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兩萬餘人,乘戰船二百餘艘出征。鄭克則派勇敢善戰的劉國軒守迎戰,所率兵將戰船與施琅相當。很快,兩軍便在澎湖海域展開激戰,這一戰就是時七晝夜。雙方死傷慘重,施琅也右眼負傷,最終清軍獲勝。在這一戰中,清軍擊沉敵船159艘,鄭軍死傷12000人,浮屍鋪滿海面。劉國軒僅率31艘船逃回台灣。

澎湖戰敗後,台灣一片恐慌,施琅趁機進行心理攻勢,對被俘的台灣兵將以禮相待,大加封賞,對那些傷殘人員進行醫治,然後釋放回台灣。很快,鄭氏集團的軍心就被瓦解,自感無抵抗,最終於7月27日無條件向清軍投降。康熙接受投降,並且優待了所有投降將士。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在台灣設置了台灣府,在台灣、澎湖分別駐兵1萬,台灣寶島得以統一於清朝政府之下。

相關內容已畫成《漫畫中國通史》、由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噹噹、京東及新華書店均有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


推薦閱讀:

8月25日:康熙全接觸
失敗的伊尹輔政——康熙初年輔政四大臣
康熙遺詔首曝光 證實雍正並非篡位
康熙皇帝及其時代
康熙皇帝的這位老師,從政53年,升遷28次,古來稀有!

TAG:台灣 | 獨立 | 和平 | 康熙 | 和平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