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家庭教育中不僅僅是在場,而是要在一起
朱靜遠
中國有句古語,「養不教,父之過。」簡單的6個字,道明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關鍵性。但在如今的生活中,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所佔的比重遠不如母親,甚至是缺失的。如何才能出色地扮演好父親這個角色? 這是一個所有父親和家庭教育專家都在不斷思考探索的問題。
來自美國聖克勞德州立大學的格倫·帕姆教授從事教育研究長達30多年,主要研究領域是兒童早期干預、兒童早期家庭教育。在近日舉行的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系順訪專家講座上,他說,「父親有多重要」是一個在美國家庭教育界被反覆討論的話題,長期以來的研究表明,父親參與家庭教育會影響兒童的多方面發展。那麼,如何提升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參與度,帕姆教授指出,若想要成為一個好父親,其實也並不難,「重要的不僅是父親和孩子共同度過了多少時光,而是他們在共同相處的時間內一起做了什麼事情」。
父親是孩子負面情感的緩衝劑
父親在孩子,尤其是0至3歲年幼的孩子的心智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親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會對孩子產生直接影響,父親和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會間接影響孩子,此外,父親的角色對家庭還有系統性的影響,其中包括經濟支持、家庭文化建設、社會關係影響等。
父親對孩子的直接影響,表現為孩子依戀父親這一角色所帶來的安全性。帕姆教授介紹說,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父子關係能有效地緩衝孩子的負面情感,並給予孩子更多安全感。研究人員曾做過這麼一個研究,他們提取了接受疫苗注射的孩子的唾液並加以分析,結果表明,孩子與父親之間的依戀關係能夠緩衝孩子對疫苗注射的恐懼———即使孩子們面對針筒時同樣哭鬧,但與父親有著較好互動關係的孩子,其緊張程度明顯要低。眾所周知,孩子長期處於壓力、焦慮之中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會持續終生,但若是成長過程中有了父親的積极參与,孩子的安全感上升,其緊張、焦慮的情緒能夠得到有效緩解。
和溫柔的母親相比,父親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模式有著不一樣的表現方式。母親會溫柔地將孩子抱在懷裡,父親則可能樂於抱著孩子欣賞多彩的世界,甚至將孩子拋向空中逗樂,這種不太「溫柔」的方式卻讓兒童有了學習更多情感規則的機會。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之間的互動也會間接地影響孩子。傳統觀念認為,父親僅在孩子出生的過程中起到鼓勵的作用,而母親是孩子依戀的主要對象———在玩耍時,孩子可能會尋求父親參與,但在需要安慰時,孩子還是奔向母親。但新的研究發現,父母共同承擔養育責任是家庭體系中情感發展的重要因素。
倘若母親的生理、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孩子就更不能缺少父親的關愛。有些母親患有產後抑鬱症,她們需要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來恢復正常生活,在這期間,孩子依然在成長,因此更需要由父親參與撫養來保證孩子的正常發展。
當然,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會有負面的。在美國,有不少酗酒、暴力、犯罪的「問題父親」,更多的是父親因各種原因缺席家庭生活,只有母親在撫養孩子,這些都會影響父親與孩子之間直接的依戀關係的發展,對孩子產生不利的影響。
在「超級周六」做些有趣的事
過去,我們認為男性進入父親的角色是因為新生兒的可愛、柔弱吸引了他們,但新的研究認為,新生兒的出生也會引起父親荷爾蒙的改變併產生情感上的高峰。這種生理上的「化學反應」能讓父親更有效、積極地參與孩子的撫養。
帕姆教授介紹了幾個讓父親參與陪伴、教育孩子的有效切入點。首先,是看護好孩子,對孩子的需求要有所回應。如果和孩子一起玩耍,可以挑選一些有趣的、冒險的項目,促進父子之間的聯繫。
長期從事親子關係發展項目的帕姆教授談到了他曾經推行的「超級周六」項目,這個項目讓父親和孩子一起玩耍,強化父子關係,開發孩子的各項技能,並積極推動父親進入家庭角色。
在周六,帕姆教授讓2歲到5歲的孩子和他們的父親一起參與體育活動、日常家務等,比如照著一些簡單的食譜炒雞蛋、烤麵包,或是找一塊木板讓他們做手工活等,讓父子一起做一些日常卻有趣的事情。父親們有機會觀察、了解年幼孩子的活動,同時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能共同參與的項目。在和孩子共享這段時間裡,父親不再低頭玩手機,他們一起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周六,而母親們在很久以後也會記得那一天,因為她獨享了短暫的輕鬆時光。
「父親的參與能擴展兒童的情感範圍,如害怕、憤怒、傷心、失望等。父親要理解兒童的情感要求」,帕姆教授說,「最重要的是,父親陪伴孩子時,不是單單坐在一邊玩手機,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在場』,還要『在一起』,這樣才能扮演一個積極的父親角色。」
在做好父親的「本職工作」之外,父親還能夠通過支持孩子的母親來間接地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比如,在孩子出生前對孩子母親的照顧,在孩子出生後父母一起照顧孩子,分享家務,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對另一半的工作給予熱情和肯定。倘若父親和母親分居甚至離異,也要在照顧孩子這件事上減少敵視、降低衝突。
「父親對母親的支持,能通過母親影響孩子,還能減少母親的壓力和焦慮。」帕姆教授說,「高水平的父母合作能夠提高家長和兒童之間的感情。」
研究表明,一個家庭的撫養模式幾乎從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固定下來了。因此,若是想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父親應在孩子出生前就介入、參與對孩子的撫養。
父親才是孩子的情感教練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有一個關鍵期,即孩子出生後至幼兒期間。在這一期間內,積极參与撫養孩子的父親能夠有效促進孩子的情感發展。這也就是為什麼家庭教育專家把父親稱作為「孩子的情感教練」。
但在如今的中國社會中,大多數的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是由母親唱絕對主角,父親缺位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孩子由祖父母撫養,由母親陪讀,父親即使在家也是看看手機玩玩電腦。
帕姆教授強調,孩子成長的路上,爸爸的陪伴不可缺少。幼兒階段,需要男性角色的學習與認同。爸爸對孩子而言,代表有能力、堅強的、無所不能的,甚至就是心目中的「英雄」。如果這個階段爸爸總是缺席,對小男孩而言,對男性角色上的學習和認同會比較缺乏。
帕姆教授建議,要與那些缺席孩子教育的父親溝通,「要告訴他,作為一個父親他很重要,建立與父親之間的溝通,然後進一步開展工作。即使這位父親拒絕,也要堅持,再堅持,一定要建立良好的關係。」至於那些由於父母離異造成的父親缺位問題,主要目標是降低雙方衝突,並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
孩子也會幫助父親成長
在父親引導孩子成長的同時,孩子也會幫助、促進父親發展。帕姆教授說,成為一名父親,對男性的個人發展也有重大影響,「他們會成為更好的人」。
帕姆教授曾經訪談了40多位父親,做了1200多頁的研究分析,在和他的談話過程中,所有的父親,不論何種教育程度、年齡、婚姻狀態,都認為成為一名父親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並對他們之後的人生造成了重大影響。有一位父親談到,如果沒有孩子的話,他甚至可能已經不在人世———孩子讓他不再衝動,遇到事情會更慎重地思考,也更負責任。
「從心理發展上來說,在成為父親之後,男性的能力、角色有很大提升,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更懂得照顧別人,也能夠更好地擴展自己的能力。」帕姆教授說。
作為一個父親,當然需要作出一定的犧牲,比如犧牲一部分自由時間和夫妻共處的機會,正在求學的父親可能會不得不中斷正在接受的教育,有些人還會為了孩子放棄原有的工作和生活目標……有了孩子之後,在生活資源方面也會面臨重新分配的問題,有孩子的家庭可能需要更大的房子、更多的生活設施等。
但是,作為一名父親能收穫的更多———看到孩子的成長,得到孩子的愛是無與倫比的幸福;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難題時,孩子更會給予父親力量,讓父親克服困難繼續前行。
推薦閱讀: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博為峰中標Ping++、習友教育兩個測試服務項目
※你是如何選擇你的大學?
※幼兒園加盟到底可信嗎?什麼樣的加盟品牌才是應該選擇的?
※是否現實,你是怎麼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