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杯外帶咖啡,為何能脫穎而出?

一杯外帶咖啡,為何能脫穎而出?2016-03-30來源:鋪鋪旺

  一杯僅供外帶的60元現烘咖啡,為何能在知名咖啡店林立的辦公商圈中脫穎而出。接下來,鋪鋪旺的小編就來告訴你為什麼。

  廣告界資歷20年的何炳霖,為打造一份平衡工作與生活的事業,選擇創辦cama cafe,他如何行銷這一間間8坪小店,創造年年翻倍的業績?

  cama cafe總管理處,位於台北都會區一棟老公寓大廈的9樓。一跨出電梯,撲鼻而來的醇厚咖啡香,自然會引導著你穿過走廊,完全不用費神確認門牌號碼。

  推開大門,室內正中央的原木大桌旁,圍繞著6名新加盟主。他們正忙於手邊的練習工作:為熱拿鐵倒入奶泡,並拉出弧線飽滿的愛心花;每一杯完成品的重量,都必須保持在350克上下。

  「只要手稍微晃動,愛心的線條就會不穩。這樣不符合Benny(何炳霖)的高標準,考試時一定得重新來過。」加盟剛滿3星期的黃俊學一邊解釋,一邊將手中熱騰騰的「失敗作品」倒掉。

  考試,是每位加盟主都得通過的「咖啡烘焙評比」,唯有符合標準,才具備獨立開業的加盟資格。

  13年前,何炳霖正擔任李奧貝納廣告的客戶群總監,是個不折不扣的餐飲業門外漢。 13年後,他卻成功帶領cama團隊,循著「專營外帶、小坪數、現烘現做」的商業模式,在一片不景氣中逆勢崛起,營業額年年以倍數竄升。

  自2010年開放加盟以來,專挑北、中、南辦公商圈設點的cama cafe,至今展店數已達49間(直營店4間,加盟店45間),2012年總營收近2.3億元,較上年度大幅成長161%。

  一杯60元左右的外帶咖啡,究竟有什麼魔力,能令選擇性眾多的上班族趨之若鶩?出身廣告業的何炳霖,又如何從零開始,在咖啡市場中異軍突起?

  尋求平衡生活,廣告總監踏上餐飲路

  「從小到大,其實我最不考慮的職業選項,就是自己開店!」採訪才一開始,何炳霖就語出驚人。

  這樣的想法,源自父母辛苦工作的身影。小時候,他的雙親經營麵包店,後來又兼賣早餐,住處1樓是店面,2樓以上就是住家,兩人幾乎從早忙到晚,一整年休不到幾天假,毫無生活品質可言。

  小小年紀的何炳霖看在眼裡,只覺得父母完全被這間店「綁死」了。這讓他下定決心,要在職場中持續往上晉陞,獲得更大自由。 「結果完全沒想到,廣告業工時更驚人,從早一路開會到晚上10點多,都是家常便飯,」他回憶。

  升任月薪10幾萬元的客戶群總監後,何炳霖的壓力更大。他察覺自己似乎悄悄步上了父母親的老路──生活完全被工作填滿,兩者比例嚴重失衡。

  2000年,在妻子許建珠的支持下,兩人開始創業。從果醋、餐點一路賣到咖啡,直到2006年,第一間專營現烘咖啡的cama cafe和平店開幕,才終於找到適合的商業模式。

  這6年過程中,由於生意起落不定,何炳霖始終身兼二職。白天是廣告業主管,深夜下班後,再繞回店裡幫忙收拾,還身兼打掃廁所的任務。

  為圓一個「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夢,反倒一頭栽進大家眼中工時最長的服務業?對此,何炳霖笑道:「所以我花了很多力氣,去改變傳統服務業沒有假日、無法輪替的做法,給員工充分時間休息。」

  他選擇從兩個方向來思考問題:檢視產品特色、縮短工時。

  早在和平店開幕之初,何炳霖就擬定產品定位:平價、專營外帶、現烘現做的咖啡,目標客群為「喝咖啡的上班族」,鎖定辦公商圈周圍設點。

  因此,cama cafe的營業時間大多為早上7點半到晚上8點,比起許多咖啡店,時間大幅縮短。這樣,不僅節省成本、集中火力服務目標客群,還能讓員工享受下班生活。

  何炳霖也以身作則,盡量準時下班,每星期二、四晚上還安排了劍道課程,「養成準時下班的習慣,就會強迫自己上班時間更有效率,」他強調。

  8坪店面,用五感行銷誘惑消費者

  創業之初,擁有深厚廣告底子的何炳霖,在規畫店面時,也將個人專長展現得淋漓盡致。

  他按照以往接受的行銷訓練,逐步觀察市場、進行產品定位、設定競爭者、目標客群和獨特賣點,最後再和視覺總監──也是他過去廣告業的夥伴李勁升,共同討論出店內應有的視覺元素。

  台灣咖啡協會秘書長、金車研究室副主任吳怡玲表示,當她第一次在街道上看見cama cafe,率先浮現的想法就是:這個老闆的背景是什麼?

  「它外觀討喜,但不是那種單純賞心悅目的店,」吳怡玲強調,「除了形象鮮明,它還傳遞非常清楚的訊息:這裡賣的是現烘咖啡,而且不用等太久。」

  事實上,這確實是何炳霖精心計畫的結果。他將過去廣告提案使用的「五感行銷」: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和味覺等五大元素,納入開店規畫中。

  平均而言,cama cafe的店面都落在8坪左右。由於空間狹小,每個地方都得充分運用,所以消費者看見的每一項陳設,全都有其意義。

  比如說,當走到店門口50公尺附近,就能聞到陣陣烘豆的香氣、看見店內橘黃的暖色系燈光、聽見磨豆機轟隆隆的翻炒聲;在地上那堆袋口敞開的麻布袋中,還可以觸碰到一粒粒尚未烘製的生咖啡豆……,再再滿足上門消費者的感官體驗。

  鎖定上班族習性,用品質、速度沖高銷量

  究竟,讓cama年年業績攀升的致勝關鍵是什麼?

  記者選在平常日的下午,實際走訪cama忠孝敦化店、松仁店與敦南店。儘管周圍不乏星巴克、怡客等知名連鎖咖啡店,統一超商CITY CAF?更在步行10分鐘以內,但店內人潮始終來來去去,少有間斷。

  「這裡的咖啡便宜,喝起來不輸星巴克,店員動作又快,感覺物超所值!」已經是熟客的陳先生表示。在隨機詢問幾名排隊中的顧客後,他們也給了幾乎一模一樣的答案。

  吳怡玲分析,一杯咖啡的成本包括原料、店租、水電、人事等支出,即使是一杯100元的高價咖啡,實際利潤可能也不到3成。

  平均單價60元的cama,有何致勝之道?「我們靠的是薄利多銷,所以答案只有一個:把『量』沖高,」何炳霖表示。為達到目標,在衡量品牌優勢後,他挑選了3個關鍵特色持續補強。

  第一,是速度。由於cama鎖定上班族客群,尖峰時段多集中在上班前後與午休時間,為避免客人久候,店員必須速度快、動作精準,將不合格咖啡的杯數降到最低。

  所有cama員工都得通過的咖啡烘焙評比,重點就在測試速度和品質。必須在6分鐘內完成3杯拿鐵、做出拉花、每杯重量350克,第一口還要能同時喝到奶泡和咖啡,才算符合標準。

  第二,保持品質。 cama使用的咖啡豆,都必須先經過「人工手選」動作,去掉含有黃麴毒素、發霉、破碎或蟲蛀的壞豆,才能進行烘豆。由於太耗人力,市面上約9成的咖啡店不會額外挑豆。

  此外,由於咖啡豆烘熟後,以2~7天內的品質為最佳。因此何炳霖嚴格要求,店內備用的熟成豆數量,都必須控制在5天內,以確保新鮮。

  第三,善用品牌效益。近年來,cama開始持續開發周邊商品,包括印有「cama baby」商標的研磨器、沖煮器材、自選咖啡豆、隨沖式耳掛包等,以提升客單價。

  「提升品牌價值,是最重要的一點,」何炳霖強調,「只要消費者的信任增加,那種『認定感』出現,量沖高的速度就會加快,形成正向的循環。」

  小坪數背後故事,讓夫妻倆加強人力管理

  曾在街上留意過cama的人,一定都有個共通的印象:好小!

  一眼就能「看到底」的窄小坪數,不僅是特色,在地狹人稠的都會區中,更是cama的展店優勢。但是,很少人知道,cama之所以以小坪數的方式經營,其實是誤打誤撞的結果。

  時間拉回到2004年,何炳霖和許建珠真正開出的第一間cama,是位於中華電信愛國分局內的企業咖啡廳,cama cafe愛國店。

  80坪的大空間、120個座位、兼賣餐點與咖啡,與現在的經營方式大異其趣。

  「當時我還在廣告公司上班,完全不敢辭職。因為愛國店開了3年,就賠了將近300萬元,」何炳霖回憶。

  80坪大的店面,包括許建珠在內,只有5名員工。由於體力透支且頻頻虧損,又不想放棄創業夢,兩人反覆商量,才決定大幅修改營運模式:刪減菜單、減少人力、尋找10坪內的小店做為下一個目標……,這才逐漸演變為如今熟悉的樣貌,並在2006年成立為人熟知的和平店。

  「整整晚了3年,我們才發現真相。原來並不是真的虧損,而是每天都被員工作帳!」許建珠語氣中透露當年的失望。一夜之間,4名員工盡數離職。這也讓何炳霖下定決心全心顧店,向公司遞了辭呈:「當下只有一個信念,不能讓這間店倒下去。」

  長達2年,夫妻倆硬撐起這間店,就像一場意志力的戰爭。一開始,兩人忙到連換CD的時間都沒有,一張傑克.強森(Jack Johnson)的專輯《仲夏夜之夢》,反覆重播了快一個月。 「過這麼久了,現在聽到那張CD前奏,我還會想掉眼淚,」許建珠坦承。

  過程固然痛苦,但這件事也改變了cama日後策略的制定。包括精簡人力、加強人員培訓與管理,以及最重要的──每一名加盟主,都要精通店裡包括備料、填壓、沖煮、收銀、判斷損益,甚至維修器材等各項能力。

  「只想做管理,把技術都交給別人的店長,是管理不出什麼的,」何炳霖表示。自身經歷的挫折,讓他格外看重對cama加盟主的經驗傳承。

  加盟主得有熱情,通過考試、實習才准開幕

  今年3月初,cama官網張貼出一則最新消息:本年度加盟名額已滿,謝謝大家的支持。

  之所以年初就額滿,是因為今年只釋出了25個加盟名額。在短短14天內,便湧入上百封申請書,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cama的300萬高額加盟金,相較於其他專營飲料、小坪數的品牌,又是另一道門檻。

  「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尋找擁有經營熱情、願意全心投入的夥伴,」何炳霖說。

  在cama的加盟合約里,有一條特殊規定:開業後,加盟主須親自參與店面經營最少半年。這不僅是他們的判斷基準之一,還能有效阻擋投資客。

  資深加盟主蘇愛倫,目前已擁有內湖二店、南港店、忠孝敦化店。談起當年的面試,她仍印象深刻:「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反覆確認我的學習意願和熱誠,還不忘強調做這行不可能賺大錢,」蘇愛倫笑道,「很少遇到說話完全不打官腔的總公司。」

  通過資料審查、面談、取得共識之後,這批新進加盟主,還需要接受2個月以上的嚴格訓練。課程內容包括咖啡基礎知識、沖煮器材運用、收銀、備料、填壓、打奶泡和拉花等技術。在歷經5次考試、一個月的店面實習之後,最後一關,才是何炳霖親自品嘗的咖啡烘焙評比。

  開幕才剛要滿半年的cama松仁店店長王俊德,過去任職於聯瞻電子,長期擔任中國華東地區業務主管。 「就算店裝潢好、開幕日期訂了,只要做的咖啡不合格,總公司照樣不讓你開幕,」他回憶起受訓的日子,「很嚴格,但我覺得這是必要的。餐飲業和電子業一樣,若沒有專業技術,未來就不會有發展空間,這也是我看好cama潛力的原因!」

  在競爭激烈的咖啡市場中,「小而美」的cama,已經站穩了第一步。但隨著店數增加,它當年成功崛起的要素,是否會被稀釋?能否持續獲得上班族的喜愛?這些都是cama未來能否可長可久的關鍵。

  拆解cama cafe小坪數、高效益的陳列秘訣

  台制1公斤烘豆機:固定放在每一間店門口,烘豆時飄散濃濃咖啡香,是引誘客人上門的秘密武器。

  麻布袋:看起來像單純的擺飾,其實裡頭裝著cama每天的必需品:生咖啡豆,主要來源為中美洲、非洲與印尼。最上方的麻布袋口敞開,是為了讓客人觸碰到最新鮮的「原始素材」。

  紙杯山:當你靠近櫃檯,看見堆積如山的紙杯時,別太驚訝!為服務趕時間的上班族,cama習慣準備大量紙杯,並將它們高高疊起,以便快速拿取盛裝。

  玻璃罐:裡頭盛裝著烘製好的熟咖啡豆,罐上以標籤註明烘豆日期、烘豆人員姓名。平均一天下來,一間店會用掉9罐1.5公斤裝的熟咖啡豆。

  La Marzocco義式咖啡機:全手工製作、3個月才能完成一台的頂級咖啡機,單價40萬元以上。有別於多數咖啡店,cama特意選用雙鍋爐、三孔式的機型,才能有效提升沖煮咖啡的速度,加快流動率。

  模樣討喜、手捧咖啡的「cama baby」(圖左)是cama cafe代表圖像,固定會出現在店門口的板凳上,增加吸睛度。忠孝敦化店店長蘇愛倫透露,員工都習慣昵稱它為「Benny娃娃」,因為親切的模樣像極了何炳霖(圖右)。

  何炳霖小檔案

  1964年生,擁有20年以上廣告業經歷,曾任李奧貝納廣告公司客戶群總監。 2000年以果醋品牌「釀果子」開啟創業之路,目前為連鎖品牌cama cafe現烘咖啡專門店負責人,截至2013年4月,全台共49間分店。

  EMBA名師講評: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系主任林孟彥

  拓展直營店,控管加盟品質

  cama cafe最大的優勢,在於非常敏銳地切割出了咖啡的「藍海市場」。

  自從1998年星巴克進入台灣,稱霸高階咖啡市場後,怡客、丹堤搶佔中階,超商則囊括了平價咖啡。在看似完全飽和的情況下,cama選擇另闢蹊徑,去尋找一個具有足夠規模、又尚未引起注意的族群──需求量高、重視咖啡品質卻沒時間等待的上班族。以市場區隔的概念來看,是相當聰明的做法。

  就目前看來,cama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但隨著品牌規模擴大,勢必會面臨3個挑戰:

  第一,cama加盟店數(45間)遠多過直營店(4間)。當加盟店數破百,如何確保品質不變、維繫與加盟主之間的關係,是必然要面對的課題。要儘早擬定管理制度,或增加直營店比例,塑造出品牌的「火車頭」。

  第二,cama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於咖啡豆的品質。應多注意原物料的上下游供應鏈,最脆弱的部份是哪一環?假設之後需要一倍以上的量,是否依然供應無虞?

  第三,品牌知名度增加後,類型相仿的競爭者就會不斷出現。應儘快鞏固品牌形象,才能持續領先。

  像這樣的文章在鋪鋪旺微信上面還有更多,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精彩內容,諸如經營,乾貨等等,要想了解更多你可以微信搜索我們鋪鋪旺,當然。你也可以掃碼關注我們哦,還有驚喜等著你。

推薦閱讀:

數據 | 牙買加出口咖啡到中國
瑞幸向星巴克開火背後,「碰瓷營銷」只會適得其反?
我不懂咖啡 但我需要儀式感
【旅行志】巴黎告訴你,咖啡不是用來喝的

TAG: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