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陌生到冷漠,我們離冷血還有多遠?

從陌生到冷漠,我們離冷血還有多遠? 《人民日報》近期刊文《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指出互不信任增加了社會運行的成本,我們正從傳統的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而近日發生的18個路人對被碾壓得女童「觸目驚心」的冷漠,折射出我們的社會甚至已經開始從陌生走向冷漠。挽救社會倫理,已經迫在眉睫。 為何會出現冷漠的國人歷史的封建統治與現代個人利益最大化 只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幾乎未把子民當「人」看待,百姓命賤如草,生殺予奪,遑論人格、尊嚴?缺乏必要的精神內涵,作為一個「人」,他自己都是不完整的,要他以「人」的仁義之心尊重、關心周圍的「人」,豈非緣木求魚?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社會價值、公共道德的正面倡引,使得社會精神面貌為之一新。當社會進入市場經濟階段,舊的規範、秩序悄然變更,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倫理、秩序又未能適時生成,轉型的「空窗期」,個別場合下難免出現暫時性的道德失范。可以說,社會「看客心態」的復萌,或多或少與轉型期心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有莫大關係。 缺乏適應現代社會的道德體系 我們走在現代化的路上,現代化的進程,面臨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也面臨傳統道德向現代道德轉型的問題。社會生活已經出現了變化,需要新的道德價值秩序來規範和引領。反思道德滑坡和道德被邊緣化的現實,則需要從歷史文化的延續、現代化起步的原點一步步來探尋,每個不同的時段,對道德發展的得失究竟如何,從而在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拾漏補缺,重建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和能為最大多數國民接受的道德價值體系。 道德建設並不意味著能拯救道德 加強道德建設云云,本質上就是要從道德自己身上去尋找答案,讓道德「自救」。誠然,道德不能自甘淪喪,必須自我振作,宣傳各種「優秀典型」、「道德 模範」,強調官員選拔「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提倡「誠信文化」、要求企業誠信經營,等等,都是加強道德建設的努力。這些努力,卻未能避免近年來道德底線 在一系列事件中頻頻失守,而這亦引發了國人強烈的道德焦慮。  其實,道德難以拯救道德。這不僅是因為,社會公德體系本身頻遭衝擊,時常顯得過於孱弱乏力,無法自救,更因為,在近年來一系列引發人們道德焦慮 的事件中,人們其實陷入了一個認識誤區,那就是給予了道德太重的負荷,把許多本不應該由道德承擔的責任也歸咎為道德淪喪,導致道德更加不堪重負、雪上加霜。 究竟誰應為群體冷漠負責

  • 「我」能做到多一分熱誠,一點關心嗎
  • 人們往往把社會的冷漠、人與人間的互不關心,把悲劇面前人們的無動於衷,歸咎於社會風氣的敗壞,以及法律條文和相關案例的負面作用,這些並非沒有道理,但任何社會、任何風氣,都是從一個個「我」開始構建的,倘若每個人面臨類似情況時,都能首先要求「我」多一份熱誠,多一點關心,那麼即使社會風氣不能就此得到根本扭轉,體制弊端不能因此得到根本改變,也仍然會讓遺憾和悲劇少一點。

  • 良心與信仰還能找回嗎
  • 此事也讓我想起了多年前長輩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做了沒良心的事情,會遭報應的。」千百年來,這個樸素的信念,引領著國人的道德自律。可最近幾十年來,在功利化的世界觀指導下,在極度自私的人際規範中,這個社會已經陷入了信仰淪喪、綱常失范、誠信缺失的扭曲狀態,這才是當前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

  • 行善成本真的是最大障礙嗎
  • 究其癥結,不過是「行善有風險」,出手不得不謹慎。將道德流失歸咎於「世態使然」,是公眾一貫的邏輯轉化。你看,「彭宇案」殷鑒在前,「做好事遭惡報」,誰還敢冒險救人?理由看似鏗鏘,其實是偽命題——真正道德,理應跳出物化的代價考量。行善成本,不應是冷漠的通行證。 應如何阻止社會冷漠跌入冰點 我們應有起碼的自我反省 也許,在譴責他人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對「人性」有一個起碼的反省和拷問。每一個看到這則新聞並為之痛心、義憤的人,不妨放下報紙、走下道德審判之台,捫心自問——如果當時是我走過鮮血淋漓、慘不忍睹的小悅悅身旁,我會怎麼做?我真的不會同樣「理性」地做出與那些匆匆離開的路人們同樣的選擇嗎?我真的有勇氣像 那位值得尊敬的拾荒阿姨那樣下意識地趕快扶起重傷女童嗎……甚至於,我們還應該進一步捫心自問——如果,我是那名肇事司機,我真的一定就會義無反顧地立即 停車、採取救助措施嗎?我會不會在那電光火石的瞬間,也「理性」地做出逃逸、甚至「碾傷不如碾死」的「最優選擇」……  其實,每一個「我」,都可能成為那7分鐘里冷漠走過血泊中的小悅悅身邊的「路人」;每一個「我」,恰恰隨機性地構成了那7分鐘裡面對一個亟須救助的幼小生命卻無所作為的「看客」!

    我們都需要守候一顆平凡的良心

    自古至今,都有道德聖人在、道德楷模在。儘管他們都具有別樣的感召力,都能帶動更多的人向善,但從整個社會來說,光靠這些聖人楷模是遠遠不夠的。一個社會裡,最需要的是平凡的良心,正是無數的平凡良心共同築起了社會道德的堤壩,共同營造起一個屬於文明社會的高貴的人的溫暖世界。而人的社會所以高貴,所以溫暖,就在於無數的平凡人都有其道德,都有其良心。這個道德,正是人世間最高貴的底線。這個良心,則是評價人性最基本的尺度。  因而,我們的社會裡,最需要的就是平凡良心的建樹,就是平凡人對良心的守候。而良心、道德感的生長,或有遺傳的因子在,但更多的則是靠社會的培育,靠從零開始的長成。良心生長得有多大,道德感生長得有多高,就看這培育力有多強。  其實,每一個「我」,都可能成為那7分鐘里冷漠走過的「路人」;每一個「我」,恰恰隨機性地構成了那7分鐘裡面對一個亟須救助的幼小生命的「看客」!

    制度的補助不可或缺

    但如何才能告別冷漠呢?如果滿天下儘是南京彭宇案的不公,見義勇為的英雄們常常流血又流淚,冷漠將只能像傳染菌一樣,越傳越大,越傳越危險。因此,我們不得不既叩問內心,也叩問制度。河北聶樹斌冤死16年了,真兇早已招認,可冤魂迄今得不到正式的平反,這是司法的冷漠;大街小巷裡串列的小販們被某些暴力城管極盡毆打之能事,這是公權力的冷漠……用放大鏡去觀察冷漠,去監督冷漠,讓冷漠越來越少,這個社會才能從整體環境上越來越溫暖。而當公共服務型政府建成的時候,當人們日益增多的公共服務品需求被滿足的時候,當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病有所醫的時候,人間不僅有自發的真情,亦有制度的補助,冷漠又豈會橫行?

    法律應引導,不能再默然

    當現有的道德調整力量,已經不足以引導社會風氣從善,法律就必須介入,幫殘存的道德力量一把。社會化立法過程一 再證明這一規律。法律是上升為法律條文的道德規範。法律與道德之間固有的關聯,決定在道德淪陷時法律可以大顯身手。「小悅悅」事件已經衝破了人類所能擁有 的道德和社會底線,唯有法律介入,方可藉助法律的引導、教育、懲戒、褒貶等功能,弘揚「見義勇為」美德。  例如,在「小悅悅」事件中,佔道商鋪是否沒有對行人盡到「照顧義務」,從而侵害了行人在人行道上安全通行的權利?「小悅悅」走上車行道,市政管理機構是否沒有盡到「照顧義務」,在可預知的風險面前沒有在人行道上設置護欄?


    推薦閱讀:

    手相只一條婚姻線的人,對婚姻不重視感情冷漠
    拔劍吧
    社會冷漠(旁觀者的冷漠)是社會問題嗎?
    美文欣賞:請用冷漠埋葬我今夜的期盼
    女朋友愛玩手機但是不愛回我的信息是什麼情況?

    TAG:冷漠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