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芝堂原創 | 清明節養生指南

>>>>

關於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獨創,它起源於黃河流域,始用於春秋時期, 成形於秦漢年間。它被確認為農業氣候曆法,成為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並沿用至今。二十四節氣歷經千年,是中華民族對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探索和總結,是歷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

在二十四節氣中,每月有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各佔十五天,每五天又為「一候」,故每個節氣有「三候」,每月便有「六候」。那麼在二十四節氣中又可劃分出「七十二候」。「候」者,等候、候物之意。

例如「立春三候」:一候東風解動,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意思是立春頭五天,春風送暖,大地解動;第二個五天,蟄居在洞中地下的昆蟲動物慢慢蘇醒;第三個五天,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兒不時游到水面,這時沒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魚托起一般浮在魚的身上。

人們為了便於記憶,把二十四節氣編成歌賦的形式,吟誦起來朗朗上口: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春雨驚喜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二十一,下半年來八、二十三。

每月二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兩天。

註:「六、二十一者」上半年每月兩個節氣在公曆的「6號」、「21號」,「八、二十三者」下半年每月兩個節氣多在公曆的「8號」、「23號」

祖國醫學對春、夏、秋、冬及二十四節氣的變化非常重視,早在春秋戰國的《黃帝內經》中就有了「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著名論段,目的是讓人們順應四時節氣的變化,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並提出了不同的節氣對人體有不同的影響。例如:初春患感冒,叫「風溫病」,夏季患感冒叫「溫熱病」,立秋到立冬患感冒叫「秋燥病」等等。中醫學所講的「三因治宜」,因人、因地、因時,其中「時」就是時令、節氣。所以「節氣」對中醫學的辨證施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

每年公曆4月4日至6日,太陽到達黃經時為15℃。

「黃經」亦稱「黃道」。我們通常把地球繞太陽旋轉的軌道稱為「黃道」,而二十四節氣正是按照太陽照射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太陽垂直照到赤道時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從此出發,每前進15°為一個節氣,依次順延,待運行一周後又回到「春分點」,此為一個回歸年,合360°,共為24個節氣。

清明時節,除東北、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升至12℃以上,天氣轉暖,雨水增多,早晚略帶涼意。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意思是一候像桐花開放,二候喜陰濕的田鼠藏到了洞穴中,三候雨後可見彩虹。

清明時節,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冰河解凍,大地回春,樹木花卉等含苞吐蕊,爭奇鬥豔,一派生生不息,萬物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們脫掉沉重的冬裝,外出郊遊踏青,同時緬懷先烈,祭奠先祖,思念親人,寄託哀思。激勵後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不可改變的傳統和習慣。

清明時節,氣溫不穩,乍暖還寒,俗有「清明過後寒十天」之說,所以要適時增減衣服,以防感冒。同時春季又是各種傳染病、心血管病、各種花粉過敏病的高發期。因此,外出活動要適度,要早卧早起,晨練散步,使肝氣舒達、氣血調暢,為夏天的生長之氣創造條件。

春季中,清明節氣的陽氣最為旺盛,春天主升發,春主木,木應肝。肝主藏血,主升發,喜調達而惡抑鬱,肝又主調暢情志,故在清明時節因思念親人而肝氣抑鬱,因情志不遂而肝氣升發太過,都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在此,為大家介紹兩個茶飲方,不妨一試:

1

肝氣抑鬱:症見情緒低落,焦慮不安,萎靡不振,不思飲食,胸脅滿悶等,可用:

合歡花5g 白梅花5g 佛手花5g 玫瑰花5g 薄荷3g 生甘草2g 石菖蒲5g 香甘松2g

2

肝氣升發太過:症見肝陽上亢、面紅目赤、煩躁易怒、胸脅作痛、口苦咽干、頭暈頭痛等,可用:

天麻片5g 菊花5g 桑葉3g 草決明5g 石斛5g 桑椹10g 夏枯草5g

上兩方如需用者,每日一劑,如沏茶法,溫後頻頻飲下。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希望各位朋友「美其食,任其服,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心情愉悅,無憂無慮的渡過一個春光明媚的清明季節。

看國醫∣就到三芝堂


推薦閱讀:

清明真是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節日
喜相逢、洗冤屈、中狀元:清明節有關的戲曲偏愛大團圓
今年,你吃清明果了嗎?什麼餡呢?
一口氣吃九款青團是怎樣一種感受?
清明,與她的約會 — 獻給賦予我生命的你

TAG:養生 | 原創 | 清明 | 清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