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詩人是唐邊塞詩名家,寫出「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在唐代的邊塞詩人當中,高適、岑參是其中的佼佼者。不過,他們顯然並不是邊塞詩人的全部。
唐代邊塞詩很是興盛
唐代的這位邊塞詩人,我們中學時接觸的不多,但是這位詩人卻是實實在在的邊塞詩名家。而他最出名的兩句詩,就是題目中的「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位詩人,名為李益。
詩人李益
邊塞詩是唐代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題材類型,代表了當時的盛唐風貌,代表了當時的士大夫追求。不單單是岑參、高適,即便是李白杜甫也有相當數量的邊塞詩傳世。
岑參名句「千樹萬樹梨花開」
不過,邊塞詩中並不都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還有很多的表達征夫之淚的詩篇。相對於那些豪情肆意的詩篇,這些詩篇更多的關注大環境下的渺小個人,在今天看來,更有其深刻的思想價值和意義。
而其中代表性的,就是李益的這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兩句出自一首題目為《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古詩,全文如下: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峰 一作:回樂烽)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顯然,這首詩所表達的征夫思鄉之情,是有獨到心得的。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意思是,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意思是,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
不知何處吹蘆管
沙地如霜,月光下尤其顯得寒氣逼人。也正是有如此之景色,才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髮出思鄉情愫。
邊塞詩,有豪情,也有淚水
萬籟俱寂中,不知何處傳來如泣如訴的蘆笛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這笛聲哀哀怨怨,悲悲戚戚,即便是心生曠達、內心狂野的戍邊士兵,內心的思鄉溫柔情也被激起,一時間,「一夜徵人盡望鄉」。
思鄉之情,綿綿不絕
這首詩寫的思鄉,卻全詩當中沒有說思鄉,也沒有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為展現其心理,寫出了人物不盡的鄉愁,實乃邊塞七絕的絕妙之作。
征夫之淚,是邊塞詩的重要題材
所以,在後世的評論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詩法易簡錄》中就評論說:徵人望鄉,只加一「盡」字,耐征戍之苦,離鄉之久,胥包孕在內矣。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推薦閱讀:
※《全唐詩》四萬三千餘首唐詩、兩千五百唐詩詩人【上卷001——300】
※李白顯達一時,杜甫潦倒一生,同是唐朝著名詩人他憑什麼能封侯?
※《唐之韻》--邊塞詩人
※沿著詩人足跡 古代詩人帶你游安徽
※張加俞:離開故鄉,怎麼想都是一件悲從中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