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滿族的歷史
滿族的歷史
遼金以前
滿族屬於蒙古人種或黃色人種,是通古斯民族的一支。一般認為滿族是女真人的後裔,起源於現中國東北(原稱滿洲),而滿族人亦視長白山為發祥重地,對其倍加尊崇,歲時奉祀。但對於滿族的起源仍存在不同的說法,如有認為滿族是蒙古人種中的亞北極人種,與愛斯基摩人種有親緣關係,起源於西伯利亞。然而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滿族人所用的語言(即滿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與愛斯基摩人的語言所屬的語系-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大相徑庭,並無已知的親緣關係。而人種學上的具體類型則尚無定論。美國一位人類學家RichardMcCulloch說滿族人屬東北亞人種類型。 滿族的祖先在不同時期擁有不同名稱。周代至西漢時期稱肅慎,東漢至魏晉時稱為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唐朝時稱靺鞨,遼朝至明朝末年時期稱女真。
遼金時期
女真人在遼朝末年因反對契丹統治者的盤剝壓榨而崛起反抗,其中生女真的完顏部逐漸強大,建立金國,最終滅亡遼國。之後又與北宋征戰,並滅掉北宋,最終佔據中原地區。金國繼承了北宋和遼國的君主制政體,遷入中原的金國人逐漸漢化。 經過金朝的發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變得更加明確起來,但是隨著金國被蒙古帝國滅亡,女真人也再次蟄伏。中原女真人一部份在戰爭中死亡,有一部份漢化,如部份完顏部的人改為王姓(河南直到清代還有完顏部)。元朝時期,蒙古人將在中原地區已經逐漸漢化的契丹、女真後裔與渤海人,中原人統稱為漢人,將南宋後裔統稱為南人。而沒有進入中原的女真人和一些退回東北的女真人繼續在現中國東北地區聚居,亦有一些蒙古部落遷入。
明清時期
清太祖努爾哈赤
明朝在建州、野人、海西三個女真聚居地區設立三個衛所,並分設督司受明總兵節制。建州女真來源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女真各部世居於今中國東北,但亦有一種說法稱建州女真的祖先原居於西伯利亞,受哥薩克騎兵排擠之後逐漸南遷,進入朝鮮又被趕至明代奴兒干都司(孟特穆是最早的祖先)。海西四部女真之中的葉赫部傳說源自蒙古部落,戰勝原定居於此的女真部落後,佔據該地並融入女真族。野人女真與之前金朝的女真族有較近的血統關係,但有幾個部落後來被排除在滿族之外,形成了現在的錫伯族、赫哲族、鄂溫克族等。 建州女真大約在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集結到以斡木河為中心的圖們江東西一帶。經常襲掠朝鮮境內。明成祖即位後為了扼制其向北發展,騷掠朝鮮於永樂元年十一月詔設建州衛軍民指揮使司,以阿哈出為指揮使。並遣千戶王可仁等至朝鮮招撫女真。永樂二年置奴兒干衛、七年四月又置奴兒干指揮使司,先後置衛所一百八十四,凡來降者均加官,授印綬,賜耕地。1406年(永樂四年),猛哥帖木耳「入朝鮮慶源界抄掠」,被朝鮮軍擊退。明永樂八年(1410年),建洲女真斡朵里部酋長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從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寧古塔(今海林市舊街鄉)定居下來,這一支女真在歷史上被專稱為建州女真。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毛憐衛的居民。猛哥帖木兒所統斡朵里部人世與胡里改部為婚,兩部關係密切。成化三年與十五年因建州大肆抄掠,被明朝與朝鮮大掃蕩,李滿住在成化三年戰死。
清時期全圖
1616年,官拜明建州左衛督司的龍虎將軍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1635年,其繼承人皇太極因歷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曾經多次進攻漢人居住的中原地區,為消除這一名稱帶來的歷史負面影響,改「女真」為「滿洲」。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以及少數其他民族納入同一族名之下,滿族自此形成。作為滿族的主體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稱為「佛滿洲」(femanju),滿語意為舊滿洲。其他人則被稱為「依徹滿洲」(icemanju)意為新滿洲。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大清」,同時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關滅李自成,建立了覆蓋滿洲、前明關內領土及西北新領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官方改稱滿州族為「滿族」。 滿人的文化吸收能力甚強,孟森稱讚滿族「善接受他人知識之靈敏種類,其知識隨勢力而進」。滿人建國前奴隸制遺傳很重,君臣關係其實是主奴關係。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部落首領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定都於赫圖阿拉(後改稱興京,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境內)。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太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注1][注2],改元崇德,稱帝。1644年,清軍招降原明朝將領吳三桂入關,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並遷都北京,清朝從此取代明朝成為中國的實質統治者。 至康熙帝,平三藩,並收復台灣。歷經雍正帝、乾隆帝,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新疆、西藏均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至此中國疆域歷史空前。這段歷史被後人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但此後清朝漸漸落入中國歷代世襲專制王朝的「興起─鼎盛─衰落」宿命。鴉片戰爭爆發後,列強紛紛以武力逼中國開放市場,並簽訂了割地賠款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太平天國叛亂嚴重打擊了清朝國力,19世紀末的義和團排外導致八國聯軍入侵,庚子賠款後清朝已無力再振。
近現代
20世紀初滿族婦女
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末代皇帝溥儀於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滅亡。自入關以來,清朝共歷十帝,享國祚268年。馮玉祥驅趕廢帝 辛亥革命後,各地發生了規模不等的屠殺滿族軍民事件。在回天無力情況下清皇室同意和平退位。 按照中華民國與清政府的協議,同意由政府每年支付清皇室的生活費用,皇室可繼續居住在皇宮內,並改之稱為故宮。 1924年,西北軍閥馮玉祥帶兵入京爭奪中央政權,驅趕溥儀和皇族出故宮,並且斷絕一切生活供給。溥儀後被迫流亡天津租界。 消息傳出,漢人民族主義者鼓掌歡呼;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馮玉祥撕毀協議的做法實際上為後來日本侵略者利用溥儀成立偽滿埋下伏筆。當時的政治家如段祺瑞也嚴厲批評了馮玉祥的背信棄義,段祺瑞說「清朝是和平交出政權的,民國政府答應的優待條件,全球都知道。你這樣逼迫他,背棄了當初的優待協議,怎麼還能讓天下人再相信民國政府的承諾呢?」滿洲國的建立 1932年,部分前滿清貴族與日本關東軍扶植被馮玉祥驅趕出故宮後流落在天津租界的前清遜帝愛新覺羅·溥儀為執政,幫助滿族復國,組建滿洲國,後再改為大滿洲帝國。 滿洲國範圍包括現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內蒙古東部及承德市(熱河省)。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表示滿洲國的實際權力控制在日本侵略者手中,溥儀及前清貴族只是傀儡。1945年隨日本戰敗蘇聯出兵而滅亡。滿洲國得到了包括納粹德國、維希法國、西班牙、蘇聯及其盟國共23個國家(約佔世界當時國家與政權總數的三成)承認。清代的頭等滿洲侍衛占音保滿族人民的抗日鬥爭
佟麟閣像
東北淪陷後,當地滿族人民同樣遭受了日本侵略者的壓迫與屠殺。撫順平頂山慘案遇害3000多人中就有滿族人。滿族聚居的鳳城白旗村,273戶人家被強迫出勞工200餘人,佔總勞動力的60%左右。外和睦村不足50戶,就有50多名滿、漢族青年被強迫無償勞役。高強度勞動下不少人病餓而死。 東北的滿族人民與漢族人民一道,堅決以武裝抵抗日本侵略者。打響中國抗戰第一槍的黑龍江代省長馬占山、抗聯第三軍軍長趙尚志都是滿人。(七七事變指揮者佟麟閣、八路軍第一二○師政委關嚮應、抗戰時期知名空軍飛行員高志航也是滿人)。 鄧鐵梅、苗可秀、李春潤、閻生堂等在滿族聚居的鳳城、岫岩等地組織抗日隊伍同日偽軍浴血奮戰。東北義勇軍及後來在華北等地加入抗日隊伍的滿族人眾多。他們認為滿洲國只不過是與汪精衛一樣的日本傀儡政權。滿族人鄧鐵梅發起的東北民眾自衛軍,到1932年秋已發展到1.5萬餘人,組成八個團,兩個大刀隊,其中半數以上是滿族青年。到1932年夏秋,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活動達到高潮,直接參加反抗日偽統治鬥爭的人數累計達40萬之眾,其中包括大量的滿族領袖領導的抗日隊伍,如:黃顯聲組建的「遼寧義勇軍」,唐聚五領導的「遼寧民眾自衛軍」,高玉山所領導的「國民救國軍」,白承潤領導的少年鐵血軍,等等。
滿族-起源及演變
起源
滿族歷史有悠久的淵源。其直系認為為明代女真(亦稱女直),往上可追溯到隋唐靺鞨、北朝勿吉、漢代挹婁與周代肅慎。女真的名稱出現於唐末五代,當時契丹人稱黑水靺鞨為女真。12世紀初,以完顏部為核心的女真人,在首領阿骨打領導下,起兵反抗遼朝的奴役,並建立了金國政權,不久滅遼與北宋,成為與南宋對峙的王朝。金代大量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後,接受漢族先進的經濟文化,絕大多數已融入漢族當中。到元代,這些進入中原和散居遼東一帶的女真人,與華北地區的漢族和契丹人一同被視為「漢人」。仍留住在今黑龍江省依蘭一帶的桃溫、胡里改、斡朵憐、脫斡憐、孛苦江五個軍民萬戶府的女真人,和分布於松花江兩岸、黑龍江中下游以及烏蘇里江流域、東達海岸的女真各部逐漸演化。於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努爾哈赤以建州、海西兩部女真人為主體,把這些分散於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統一而成為共同體。
在統一過程中,努爾哈赤把被合併的女真各部部眾分別編入原有的以氏族、村寨為基礎的生產和軍事組織「牛錄」之中,並把這種基層組織逐步擴充成為八旗制度。初只設有黃、紅、藍、白四旗,後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各旗的固山額真和貝勒既是本旗的所有者,又是本旗的最高軍事統帥。八旗制度具有政治、軍事和生產三方面的職能,成為滿族社會的根本制度。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國號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稱金國汗。天命三年(1618)以「七恨」誓師,起兵攻明,數年間先後攻佔撫順、遼陽、瀋陽等東北重鎮。關於後金政權的性質,學術界較多的人認為是奴隸主政權,也有人認為是封建政權。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後,下令實行「計丁授田」及稍後「分屯別居」等措施,在漢族封建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後金太宗天聰九年(1635)正式改女真為滿洲。努爾哈赤去世後,其第八子皇太極繼位,於崇德元年(1636)改國號為「大清」。隨著轄屬的蒙古歸附各部與漢人俘降人眾日益增多,先後增編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和滿洲八旗共同構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進一步推動了滿族社會的進步與民族共同體的發展。軍事力量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
順治元年(1644)清軍進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從順治初年到康熙八年(1669)明令停止「圈地」,以後幾年間滿洲貴族「圈地」仍未完全停止,總計入關至康熙八年,滿洲貴族在畿輔各地強制推行3次大規模的「圈地」,圈佔漢民田地17萬多頃。與此同時,相繼推行了剃髮、易服、投充和逃人法等民族壓迫和奴役的政策,一時加劇了滿、漢之間矛盾。清聖祖玄燁親政後,進行了許多改革,如永停「圈地」,獎勵墾殖,整頓賦役,興修水利,大規模地治河治運等。推行這些政策、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獲得比以前較好的生產條件,全國的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從而使滿族在發展經濟、文化和鞏固祖國邊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演變
從康熙初開始到乾隆初年為止的80年間,僅遼寧地區滿族和漢族人民耕墾的土地面積,就增加了5倍多;吉林、黑龍江開墾的土地也日益增加,耕地面積達61萬垧之多。由於大量滿人進入中原地區和大量漢人移往東北地區,迄至清王朝被推翻以前,東北3省滿族的農耕技術水平和山海關內漢族地區日益接近或趨於一致。這就使東北地區糧食不僅能夠自給,還有餘糧供應關內,而且有大批大豆遠銷國外。其他如柞蠶、人蔘、鹿茸的產量也有增加。這些都是滿、漢各族人民共同辛勤勞動的成果。
在維護祖國統一,抗擊外國侵略方面,清朝前期的功績不可否定。從康熙初年到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通過平定「三藩」與準噶爾部貴族分裂集團,以及統一台灣等國內戰爭,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特別是通過歷次制止外國侵略的自衛戰爭,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又根據各地區不同情況,進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中經雍正一朝對西南各省進行的大規模「改土歸流」,確定了對全國各地區由中央直接派員進行管轄而又適合各地特點的地方行政制度。因而,在鴉片戰爭以前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國,不僅有明確的疆域範圍,而且有完整的穩定的地方行政制度,對鞏固和確立中國統一和領土主權,起了關鍵的作用。這是中國各民族共同樹立的偉大歷史功績,同時作為統治民族的滿族,處於組織和統帥的歷史地位,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清朝後期,並非統治者腐敗無能,而是長期收到儒家思想影響的統治階層開始封閉保守,不肯接受外來先進實物。在帝國主義侵略面前,投降賣國,激起了滿族人民和其他民族大眾的憤概和反抗。終於,1911年爆發了資產階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宣統帝遜位。1949年以後,漢語中稱滿洲族為滿族。
推薦閱讀:
※清朝歷史之滿族禮儀
※滿族的稱謂與禮儀
※滿族人的老禮兒與禁忌--胡少奎
※寧古塔地區的薩滿祭祀之富察氏
※榮祿:晚清的最後一位滿族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