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你一天的修行——炯仁波切珠海隨緣開示

炯 仁 波 切 開 示這就是你一天的修行——炯仁波切珠海隨緣開示 我這次來珠海時間比較短,應大家的要求,我給大家講講生活與佛法怎麼融合,修行怎麼樣融入社會;做為一個世間人,怎樣去把握佛教的戒律。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身難得,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建立在轉世輪迴、因果不虛和緣起性空這三個基礎上。我們聽聞佛法的時候就經常聽到人身難得,我們身而為人,才有機會修持佛法,這就是我們人身的價值。

佛教講六道輪迴,六道有天道、非天道、人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六道裡面只有人道才有機會去學習佛法,所以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理解人身難得,比如說我們升到天堂有學習佛法的機會嗎?沒有,為什麼沒有學習佛法的機會呢?因為那裡是沒有痛苦,直到死亡之前都沒有痛苦,沒有痛苦你就不會追求佛法,因為有了苦難我們才去求助於佛法,像天堂沒有絲毫的痛苦,因此我們也不會求助於佛法;地獄、餓鬼道很痛苦,但是他們沒有機會去學習佛法,因為那兒沒有佛法,沒有善知識的存在,所以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就沒有學習佛法的機會。

雖然人間有以生老病死為主的無數的痛苦,但是我們有智慧,我們會學習佛法,尋求解脫的方法。釋迦摩尼佛為什麼學習佛法?因為他看到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災難、痛苦,看到了生老病死,所以他就放棄他的皇位,放棄了世間的所有,然後一心追求佛法,並最終覺悟,獲得了超越生老病死的解脫境界。不僅是釋迦摩尼佛,歷代的成就者都是如此,如果沒有這些艱苦和逆境,他們也不會去學習佛法,也不可能證得果位並超越這些痛苦,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一個修行人來說,痛苦比幸福還有價值。只有佛教的智慧才能夠利用痛苦,將痛苦轉為道用;同時我們藉由經歷各種各樣的痛苦、逆境來消罪,消除我們的從無始以來的業障,這就是人身難得。 雖然佛教的修行有很多目標,比如說成佛、解脫、往生極樂世界、投胎善趣等等,但是按我們現在的條件,作為一個世俗人,這一世我們成佛、獲得解脫的希望不大,那麼我們應該追求什麼呢?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最佳選擇;其次,下輩子最起碼要再來到人間,再得暇滿難得的人身,這個是修行人的底線,一旦我們連下輩子投胎人道的把握都沒有的話,那我們的修行都是空談。 我們現在都想往生極樂世界,下輩子投胎人道的這種追求我們幾乎不想,也許我們覺得這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從因緣的角度來看,我們下輩子獲得人身確實很難,為什麼呢?我們下輩子獲得瑕滿難得的人身要具備很多的條件,這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到,如果這麼容易,那我們時常吃的那些動物為什麼不選擇做人,不容易的,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生命,但是人為什麼這麼少?所以我們從因果的角度來推測,人身是非常難得的。

我跟大家講一下獲得人身的最基本的幾個條件,由於時間的關係,我講簡單點。第一個條件是受持十善業的戒律,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就是要心地善良,為他人著想,不要總是放不下自己,自私自利的活著,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奪走別人的利益,奪走很多眾生的生命,那就不值得了。我們的生命的價值在哪裡?我們應該好好的去考慮這個問題,心地善良、與人為善,自利利他地行持善法這是第二個條件;第三個條件是什麼呢?良好的願望,特別是我們臨終時,要有強烈的願望,希望自己下輩子投胎人道,這種的願望時時刻刻要有,因為我們臨終時,最後的心的念頭會決定我們下輩子的走向、將投胎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所以在死亡的時候要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下輩子再來人間。雖然後面的兩個條件比較容易做到,但是第一條,受持十種善業的戒律,這個比較難把握。

因果有兩種:一種是善業,一種是惡業,我們下輩子能不能做人也是要遵循因果規律,因此要清楚的它的條件。那麼善業是什麼呢?善業就是十種善業:首先是不殺生、不傷害生命。不殺動物,不殺人,不殺蚊子,不殺蟲子等等,這是獲得人身的第一個條件,還有不偷盜和不邪淫,這三條是身體的戒律。 不妄語、不挑撥離間,不綺語、不惡語這四種是語言的戒律。什麼叫綺語?就是講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有意義的,沒有意義的,說他人的過失等,也就是嘮叨;不惡語,就是不說傷害別人的話,比如我們罵人、說一些難聽的話,通過語言刺傷別人的心。 內心有三種善業:不貪,不貪求別人的錢財、地位等,我們看到別人擁有的時候就情不自禁的也想要,甚至不擇手段去搶別人的錢財;不邪見,什麼叫邪見呢?不相信善惡因果,不相信前世後世的存在,不相信佛菩薩的存在,這就是邪見;不邪見,就是相信因果,相信有前世後世,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還有就是不惡行,什麼叫惡行呢,就是想傷害眾生。 能夠受持這十善業,我們下輩子能轉世到人道,這是我們作為人下輩子獲得人身的條件。

我們經常講因果,講善業、惡業,這是源於不同的動機,比如發自內心的想殺某個人,有了這樣的想法、動機就形成了殺人的業,不需要實施殺人的行動。從因果的角度來看,心是很重要的,你有殺人的念頭時就形成了殺人的業;善業也是如此,你想救一個人,還還沒有付諸行動,僅僅是這樣的一個動機就形成了救人的善業,有動機就能造業。 動機也能引起相應的行為或言論來造業,比如說夏天蚊子叮住手,你首先動了想殺的念頭,然後這種動機引導你的手來打死這個蚊子,你打死這個蚊子以後,就累積了這個殺蚊子的惡業;或者你想殺它,但是正想殺它的時候,某個人過來,或者說有其他的事情,導致你沒有立即殺掉這個蚊子,但是這個想殺的當下已經形成了殺蚊子的惡業。 這些教導我們什麼呢?教導我們要管好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為受法律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我們心是法律管控不了的,外在的條件沒有辦法去控制我們的心,那我們怎麼才能管好自己的心呢?只有相信因果。只要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不會隨便生起惡的念頭,一旦生起了惡念,你的內心就會受到譴責,你會立即去懺悔。 那我們造下的業會不會成熟呢?佛祖釋迦摩尼佛講,業有兩種,一種是必須成熟的,無論是現世現報或者下輩子報,或者說隔幾世才報;還有一種是不確定的,確定不了它是否會成熟的,那是什麼情況呢?當你沒有任何的善念、惡念,在無意間造下殺生的業,比如說沒有真的想殺死這個蚊子,但一不小心,或者說不經意間,你殺了一個蚊子或踩死了一個蟲子,這樣形成的業一定會成熟嗎?那是不一定的,這是佛祖釋迦摩尼佛講的。 他告訴我們什麼呢?人的內心和動機決定一切,如果我們心存善意,或者是好心好意的想去幫助某個人,但是一不小心傷害到這個人,那麼這種結果是什麼呢?是善業,就是看我們的發心。大乘佛教有這樣講:你自內心發了很良善的願,打個比方,比如你想去北京救某個人,從你有了這樣發心的開始,從這走到北京的每一個腳步,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動作,都形成善業,所以發心是非常重要的。佛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諸惡莫作就是說禁止惡念,眾善奉行就是對人存好心,從內心發起善念、善願。

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生活與佛法怎麼融合?怎麼將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變成修行?答案是,只有從內心出發,用善良的心,佛教講菩提心,來對待日常生活,對待所作所為,即使你在做世間的事業,照顧家庭,這些都可以成為修行,都是讓你累積資糧、增加福報的因緣,所以我們發菩提心、發善心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說我們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首先要發願,發什麼願呢?從現在開始,無論我今天要做什麼,遭遇什麼樣的情況,一切行為都要利益眾生,幫助更多的眾生,一旦有了這樣的發心,你今天的所作所為,包括一些內心的思考和念頭都是屬於修行。然後晚上睡覺之前,你就把今天所做的這些好事,所累積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那麼這就是你一天的修行!
推薦閱讀:

【2017·廈門】藍色的珍珠海灣
我在珠海看陰宅風水
有什麼關於珠海的冷知識?
姚海鷗:在珠海裝修房子,選購瓷磚的8大訣竅(NO.5)
珠海牙齒矯正,可以看看這個

TAG:修行 | 珠海 | 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