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價撒切爾夫人:輸了親情的女強人|撒切爾|女強人|親情

媒體評價撒切爾夫人:輸了親情的女強人2013年04月16日15:03環球人物雜誌 微博 我有話說(3人參與)

《環球人物》雜誌第10期封面

  輸了親情的女強人

  她說,「家庭為我從政付出了過高的代價」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 張建魁 綜合報道

  「撒切爾是20世紀最傑出的女性之一,她證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還可以完成一些男人都無法做到的事。」這是很多國際媒體對撒切爾夫人的評價。但在英國人眼裡,撒切爾夫人卻令他們「愛恨交加」。2002年,在英國廣播公司(BBC)舉辦的「100名最偉大的英國人」評選中,撒切爾夫人名列第十六位。然而僅僅一年後,英國一家電視台進行了一次「你最痛恨的100個最壞的英國人」的民意調查,撒切爾夫人又「榮登」第三名——排在她前面的是時任首相布萊爾和艷星喬丹。

  在很多英國人眼中,撒切爾夫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多是個被政治「扭曲」的女人。

  打造「撒切爾風格」

  在牛津詞典里,有兩個英文單詞和撒切爾夫人有關,一個是名詞「撒切爾主義」(Thatcherism),一個是用作動詞、表示「猛烈抨擊」意思的「手提包」(handbag),前者自不必說,後者則體現了撒切爾夫人既不遜於男性政治家的強勢與堅定,又同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樣鍾愛時尚。

  撒切爾夫人曾一度引領上世紀80年代的時尚潮流,也影響了很多女領導人的穿著風格。但在擔任首相初期,撒切爾夫人的著裝並沒有受到好評,甚至有媒體嘲笑她的著裝太繁瑣。不過撒切爾夫人很快為自己找到了風格標籤——藍色和珍珠。在其首相第二任期伊始,她的風格又有所改變:珍珠項鏈、胸針、大圓耳環、長袖襯衫、藍色套裙、高跟鞋、黑色手提包,這些最終成就了「撒切爾著裝風格」。

  對於撒切爾夫人亮麗的形象,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曾形容說:「眼睛像卡利古拉,嘴唇像瑪麗蓮·夢露。」卡利古拉是羅馬帝國的暴君。密特朗的這句話,多少暗指「鐵娘子」有著極為矛盾的形象。一方面,她有著柔美溫婉的女性化特質;另一方面,她又在交鋒激烈的政治舞台上,展示著男人般的強硬氣概。這些也直接反映在她的造型上,她要讓一身行頭很好地為自己的政治生涯服務。

  在髮型上,撒切爾夫人始終保持一成不變的頭盔式髮型,昭示著她百折不撓的堅毅性格;服裝上,她選擇那種大寬肩的雅格獅丹套裙,折射出的是一副令人敬畏的形象;色調上,她中意藍色,因為它不僅使人顯得優雅穩重,更是保守黨的代表色;首飾上,她獨愛珍珠,因為她認為「一件普通的衣服只要配上珍珠,就能顯得氣度不凡」。這些元素的綜合形象,在男性主宰的政治環境中顯得意義非凡。

  最能顯示撒切爾夫人政治特質的配飾,當然還有她的手提包。在她的手提包里,除了女人常用的梳子和口紅,還有筆記本、公文,甚至某個專業領域的書。每當遇到政敵,它就成了攻擊對方的「武器」。在開會時,撒切爾夫人喜歡把手提包放在會議桌中央,以便隨時取出裡面的材料或數據與對手激辯。有一次,年輕的布萊爾作為反對黨議員,傲慢地問女首相,是否讀過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寫的東西,撒切爾夫人竟不慌不忙地從手提包里掏出一本凱恩斯的書,還隨口說出書中的一些內容。此後,「撒切爾夫人的手提包」成了英國的流行語,而「手提包」還被作為動詞收進牛津詞典里。它所代表的「猛烈抨擊」的含義,正是「鐵娘子」常說的一句話和常做的一件事——「控制住對手就是對他最冷酷的處罰」。

  擁有美滿婚姻

  撒切爾夫人在1979年首次當選首相時曾說:「知道如何管理一個家庭的人,將更透徹地知道如何管理一個國家。」一直以來,英國媒體也不斷追問她的丈夫丹尼斯爵士:和一位「血液里只有政治」的女強人同床共枕幾十年,你真的幸福嗎?但沒有人得到答案。因為丹尼斯一向低調,幾乎從不接受媒體採訪。不過,大多媒體仍評價稱,撒切爾夫人除了政治上的成功,還遇到了一個好丈夫。

  撒切爾夫人閨名瑪格麗特·羅伯茨,1925年生於英國的林肯郡格蘭瑟姆市,當時父母開著一家小雜貨店。瑪格麗特雖幼年家境不好,但靠著獎學金讀完牛津大學,後來在一家化學公司工作。她博聞強記且喜愛政治,很早就積极參与一些競選活動。1949年,瑪格麗特在一次政治集會上邂逅了高大英俊、彬彬有禮的丹尼斯·撒切爾。丹尼斯比瑪格麗特大10歲,曾經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榮獲過勳章,是一家油漆化學公司的常務董事,曾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他是個精明的生意人,經濟收入高,但為人低調溫和。

  丹尼斯與瑪格麗特一見鍾情,當日天色已晚,他送她回到住處。此後,丹尼斯常開著他的美洲虎牌(現在的「捷豹」)汽車帶瑪格麗特兜風。在交流中,二人發現彼此志趣相投,都喜歡讀書、聽音樂和研究經濟,很快相知並相愛。1951年12月,他們便走入了婚姻的殿堂。1953年,撒切爾夫人生了一對雙胞胎:女兒卡羅爾和兒子馬克。

  撒切爾夫人說,丈夫喜歡運動尤其是高爾夫球,她卻一點也不喜歡;他抽煙也飲酒,她不喜歡但能容忍。因為最重要的是,他們夫妻在根本問題上「從無分歧」。回憶起初為人母的日子,撒切爾夫人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時的產婦一般要在醫院住3個星期左右才能出院。但我想在醫院住兩個多星期,這樣那之後幾天,我又有時間(可以出去搞政治活動)了。我和丹尼斯商量該怎麼辦,他說無論我做出什麼決定,他都會支持我。」

  在作為保守黨領袖競選首相期間,撒切爾夫人經常早上7點起床,忙到次日深夜兩三點才休息,還馬不停蹄地到英國各地演講。對此,丹尼斯從來沒有任何抱怨,也沒有因為寂寞去拈花惹草。此外,丹尼斯有意遠離權力爭端,從不搞幕後干政。即使是對撒切爾夫人充滿敵意的媒體也不得不承認,無法從丹尼斯那裡得到任何口實和把柄,女首相的「後院」始終是清凈祥和的。

  撒切爾夫人對於丈夫的愛也曾見諸報端。「只要有時間,撒切爾夫人總是樂呵呵地為丹尼斯和寶貝兒女做可口的飯菜,甚至買熏肉也不讓秘書代勞。她一直堅持每天親自為丈夫做早餐,一直到1979年她擔任首相,實在抽不開身為止。」有媒體這樣報道。

  撒切爾夫婦的美滿愛情,直到丹尼斯去世的前一年即2002年,人們才「發現」另一層含義。那年秋天,丹尼斯接受了生命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電視採訪。當主持人問到婚姻對他意味著什麼,丹尼斯嘆了口氣,身體在椅子里蹭了蹭,然後拍拍大腿說:「幸福的生活,當然!」停頓了片刻後又補充道:「……還有戰友關係!」這番話,讓人們很快聯想到撒切爾夫人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過的話——「沒有丹尼斯,我在政治上將一無所成。」顯然,除了感情上的支持,丹尼斯的資產對撒切爾夫人的政壇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為在英國,議員的薪水非常微薄,丹尼斯是撒切爾夫人堅實的財富後盾。

  「失敗的母親」後悔從政

  從愛情上來說,撒切爾夫人算是美滿的,但在親子關係上,她確實是一個「失敗的母親」。

  2012年,由保守黨資深議員斯賓塞的日記集合而成的《斯賓塞日記》一書出版。書中披露了撒切爾夫人在1995年4月和斯賓塞談話的內容,其中撒切爾夫人坦言:「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絕不會步入政壇,因為我的家庭已經為我的從政之路付出了過高的代價。」

  年輕時,撒切爾夫人一直忙於國事,沒有什麼時間來陪子女。而走下英國最高權位之後,她越來越期盼家人團聚的溫暖,但有時候,女兒卡羅爾和兒子馬克連聖誕節都沒有陪在母親身邊。

  女兒卡羅爾是個記者,要東奔西跑,又經常與男友住在瑞士,不能陪伴在母親身邊。她甚至不能體諒撒切爾夫人的孤獨:「母親不應過於期待成年的子女不時回家看她。家人不在身邊的日子誰都經歷過,我們年幼時也總見不到母親。」相比之下,卡羅爾和父親丹尼斯更親近。她曾為父親寫過傳記,裡面充滿濃濃的愛。但2008年她寫另一本書《在金魚缸里游泳》時,卻記錄了證明母親患上老年痴呆症的一些「案例」,如「有時候,她需要費力地組織語言,而且連早飯吃了什麼也想不起來」。這些內容涉及隱私,連撒切爾夫人的朋友看了都有些不滿。

  顯然,撒切爾夫人也更溺愛兒子,但「慈母多敗兒」,馬克一直給她惹麻煩,也讓她在對兒子的教育方面常受到指責。馬克從小就讀的是最有名的貴族學校,成績卻奇差無比,但由於母親身份特殊,不少名牌大學還是爭著招攬他。馬克在學校稱王稱霸,包括老師也不敢惹他,幾乎每隔幾天,忙完國事的撒切爾夫人就要回家替兒子收拾「爛攤子」。

  馬克成年後,和美國富家女黛安結為夫婦。藉助母親的地位和妻子的財富,馬克在非洲、中東以及亞洲總參加一系列「冒險」活動來掙錢。1995年,生意失敗的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移居南非,2004年卻在家中被捕,罪名是參與赤道幾內亞的政變。在獲悉兒子出事後,撒切爾夫人拖著病體奔赴南非。後來,該案以「4年監禁緩期執行」和31.3萬英鎊罰金結案,還是撒切爾夫人掏腰包為兒子繳納了罰金,馬克對此卻毫不在乎。提到這個弟弟,卡羅爾非常氣憤:「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與我這個不爭氣的弟弟脫不了干係。」

  風燭殘年的苦痛與哀傷

  除了生活上的孤寂,晚年的撒切爾夫人身體狀況一直不好。2002年,她接連發生幾次輕度中風,留下了記憶力衰退的後遺症。2003年丈夫去世的打擊,使她更是雪上加霜,記憶力越來越差,甚至連丈夫不在世的事也記不清了。

  據媒體報道,撒切爾夫人晚年時在自家餐廳里掛上了丈夫的畫像。每次吃飯時,她坐在畫像的對面,和「丈夫」說話。有時候卡羅爾回家了,她就會異常高興,一邊吃飯一邊不停地說:「女兒,你父親沒有離開我們,你看到他了嗎?」 此時卡羅爾總是難過地低下頭,她握著撒切爾夫人的手,一遍遍重複一個事實:「媽媽,爸爸再也不會回來了。他做完心臟搭橋手術5個月後就去世了。是您把他送到墓地的,您記得嗎?那一年他都88歲了,所以您不要難過。」

  喪夫之痛幾乎佔據了撒切爾夫人的心靈。有一天深夜1點,她突然醒來,換上一襲盛裝,要求去墓地看望丈夫,幸好家門前的警衛不讓她離開。得知此事後,她的幾個好朋友趕來家中,勸她說:「夫人,您需要一個全職看護了。」性格剛強的撒切爾夫人吵鬧起來,堅決不認為自己需要看護。她的朋友只能讓步,為她聘請了一位曾經做過醫院護理的高級管家,以防不測。

  除了失去丈夫的痛,朋友太少也使她更加寂寞。在撒切爾夫人77歲生日那天,她只收到了4張生日卡片,這讓她心裡十分失落。4張可憐的賀卡被仔細地擺放在壁爐台上,撒切爾望著它們發獃。2005年她80歲生日前夕,撒切爾夫人坐在壁爐旁,突然有了精神,她告訴卡羅爾,去酒店訂最好的菜式,她要擺80歲壽宴。

  卡羅爾立即操辦。當日,650多人前來捧場,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王儲查爾斯、時任首相布萊爾,都匆匆趕來。那一天,撒切爾夫人容光煥發——要知道,伊麗莎白二世繼位後只參加過一位首相的生日宴會,那就是前首相希思1996年的80歲壽宴。當女王擁抱撒切爾夫人時,卡羅爾在母親的臉上捕捉到了難得的笑容。

  但這樣刻意製造出來的「輝煌」,畢竟是曇花一現。漫長的歲月里,撒切爾夫人時不時突發中風,後來連讀書看報都變得困難,因為她讀一句忘一句,一條新聞還沒看完就忘了開頭。這對她是莫大的痛苦,也讓她幾乎失掉了身上所有的強悍。卡羅爾曾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起這段時期的撒切爾夫人:「現在,只有當她談及唐寧街首相府的生活時,才能偶爾看到她當年的影子。」

  再後來,為離醫院更近更方便,撒切爾夫人搬了家,住進倫敦市中心。每天,風燭殘年的她坐在窗前,獃獃地注視著窗外的海德公園。哀婉憂傷的蘇格蘭風笛聲,向她傳遞著那些同時代政壇領導人一個個離世的消息:美國前總統里根,德國前總統約翰內斯·勞……撒切爾夫人也許知道,她也正一步步走近上帝。因為只有到了那時,她才能真正擺脫所有的苦痛與哀傷。多面「撒切爾夫人」

  至少有5部電影、14部電視劇以她為主角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 肖瑩 王寅佳 綜合報道

  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也有一千個撒切爾夫人。這位已故的英國前首相,早已成為藝術家們最愛挖掘的富礦之一。時至今日,至少有5部電影、14部電視劇以她為主角,其形象還出現在小說、舞台劇中。美聯社評論稱:「她是一位政治巨人,但同時也是一個文化偶像。她是喜劇演員的嘲諷對象,是文學作品的靈感源泉,也是舞台和熒幕上的明星。」本刊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去了解藝術中半虛構半真實的她。

  《鐵娘子》:衰老讓她失去「鐵性」

  一隻皮膚鬆弛、失去光澤的手,緩緩伸向貨架上的牛奶。鏡頭拉遠,手的主人—— 一位滿頭銀髮的婦人步履蹣跚地走向收銀台,身旁的顧客自顧自地採購,完全認不出她竟是退休後的撒切爾夫人。這是第八十四屆奧斯卡獲獎作品《鐵娘子》的開頭,也為全片奠定了一個基調:即便是曾經叱吒風雲的「鐵娘子」,衰老也會讓她失去「鐵性」。

  撒切爾夫人的扮演者梅麗爾·斯特里普這樣總結她塑造的前首相:「她曾被形容為一個魔鬼,但這部電影將她視作一個人。」導演勞埃德對這段「太過複雜且很多地方真假難辨」的歷史進行了壓縮,僅以回憶的方式串起撒切爾夫人競選首相、馬島戰爭等片段,更多著墨於刻畫撒切爾夫人的晚年心境,對「人頭稅」引發的騷亂等事件則一筆帶過。英國《衛報》認為,《鐵娘子》講述的是一個「不帶撒切爾主義的撒切爾」。

  雖然斯特里普的表演形神兼備,但各方對影片仍頗有微詞。英國首相卡梅倫批評這部電影「更多是關於變老和痴呆症,而不是一位偉大的首相」,在撒切爾夫人飽受老年痴呆症折磨時上映「不合時宜」。撒切爾夫人在任時的內閣成員諾曼·特比特也撰文道:「就我的經驗而言,撒切爾夫人絕不是斯特里普塑造的那個半歇斯底里、過度情緒化、裝腔作勢的女人。」英國《每日郵報》時評人摩爾卻對影片中「充斥著對撒切爾夫人的同情」表示不滿,認為這個角色始終難掩其「魔鬼」本質。

  《瑪格麗特·撒切爾:鐵娘子的政治之路》:用女性身份達到政治目的

  芬奇利位於倫敦北部,是撒切爾夫人政治生涯的起點。2008年播出的傳記式電影《瑪格麗特·撒切爾:鐵娘子的政治之路》講述的,就是她在1949年成為保守黨議員候選人後,通過10年奮鬥成為芬奇利選區議員的故事。

  在影片編劇的筆下,「政治生命高於家庭生活」是撒切爾夫人最鮮明的特點:面對愛人的求婚,她提出的條件是婚後不能干涉自己實現政治目標;面對兒女,她沒有太多時間照顧他們,每次出門總是頭也不回;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觀點,她經常出入選區的男性俱樂部;最初兩次競選嘗試失敗後,她聽從丈夫的意見,開始精心打扮自己,並將原本尖銳的嗓音變得低沉、性感,打造自己獨特的政壇形象……

  一系列情節,將撒切爾夫人塑造成一個異常自負、無比執著的政治動物。雖然影片上映後曾因「部分虛構了撒切爾夫人利用女性身份達到政治目的」的內容引發爭議,撒切爾夫人傳記的授權作者查爾斯·摩爾卻認為,影片女主角體現出的嬌媚和風情,與現實中的撒切爾夫人是吻合的。

  《酷似》:飛揚跋扈的政治暴君

  撒切爾夫人強硬的政策樹敵無數,反對者們不遺餘力地在文藝作品中對她進行嘲諷,其中最出名的,當屬英國獨立電視台自1984年起播映時間長達12年的木偶劇《酷似》。劇中,撒切爾夫人是一個穿著西裝、抽著雪茄的霸道暴君,將內閣成員稱為「植物人」。在她與內閣成員聚餐時,出現了這樣的片段:

  女侍者:「請問需要點什麼?」

  撒切爾夫人:「牛排。」

  女侍者:「請問要幾分熟?」

  撒切爾夫人:「生的。」

  女侍者:「蔬菜(和『植物人』同單詞)來點兒什麼?」

  撒切爾夫人:「他們要和我一樣的。」

  顯然,撒切爾夫人錯誤地理解了女侍者的意思,以為她是在詢問同桌的內閣成員需要點什麼,然後專斷地替他們做出了決定。有評論認為,劇中以撒切爾夫人為代表的公眾人物雖然都經過了藝術的誇張處理,卻反映了製作者對角色的看法,這些看法可能是有偏見的,但「偏見往往比現實更深入人心」。

  舞台劇、小說:對她褒貶不一

  除了影視劇作品,還有不少人希望借用其他藝術形式傳達自己對撒切爾夫人的看法。

  舞台音樂劇《比利·埃利奧特》描述的上世紀80年代礦工罷工事件,是撒切爾夫人任期內最具爭議性的事件之一。劇中,礦工們演唱了一首名為《聖誕快樂,瑪格麗特·撒切爾》的歌曲,歌詞寫道:「我們全都讚美今天,因為這是你更接近死亡的一天。」

  而幾部以20世紀80年代為背景的小說,也都涉及撒切爾夫人的形象。在拉什迪1988年出版的《撒旦詩篇》一書中,她被罵作是「酷刑夫人(與撒切爾夫人的英文發音相近)」。而在阿蘭·霍林赫斯特獲得2004年布克文學獎的小說《美的線條》中,有描寫撒切爾夫人參加一個上流階層的聚會時的情景,形容她的穿著「看上去像個鄉村女歌手」。

  藝術作品中對撒切爾夫人形象的塑造,總是免不了戲劇化的描寫與誇張的性格表現,虛構的成分不少。對於「她」或柔軟、或強硬、或嘲諷、或批判的不同表達,折射出人們對「鐵娘子」的不同看法。當然,無論人們是愛她還是恨她,撒切爾夫人在那段歷史中扮演的角色都是舉足輕重、無法忽視的。她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雖已落幕,但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編輯|肖瑩 廖楠 美編|陳思璐

  圖編|傅聰 編審|劉愛成


推薦閱讀:

為了上輩子的情人,她竟捨身搏虎——《二十四孝》十九:扼虎救父
「想當年,我上東北...」 —懷念我那走南闖北的爺爺!
夏天居然有主動引蚊子吸血的人?——《二十四孝》二十:恣蚊飽血
21歲姐姐幫19歲腦癱弟弟洗澡3年,為了親情她不嫌尷尬
所謂愛一個人

TAG:媒體 | 親情 | 女強人 | 撒切爾夫人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