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詞鑒賞專題講座鄒立群[三維目標]一、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1、了解中國古典詩詞體例流變。2、掌握中國古典詩詞鑒賞的常用術語。二、過程與方法1、學會選擇鑒賞詩詞的角度。2、掌握詩詞鑒賞的方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與民族文化的情感。2、使學生在古典詩詞的鑒賞中得到美的濡染。[教學設計及課時安排]一、以大量的實例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二、側重於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形成與遷移拓展。三、三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你們喜歡讀古典詩詞嗎?……那你們喜歡聽歌嗎?……其實,「詩」與「歌」有著最天然的親合力,一個不喜歡讀詩的人,是不能真正懂歌和愛歌的。尤其是中國古典詩詞,有的本身就是「歌」,如《詩經》三百首、早期的詞就是如此,可以說,中國的詩詞,原本就是起源於「歌」,所以,中國的「詩」被稱為「詩歌」,在它們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存留著「歌」的烙印,如它的押韻、它的平仄、它的結構形式、它的情感深摯的特點等,無一不是「歌」的特質的表現。因此,一直以來,樂壇上風靡著這樣一種做法,那就是為古典詩詞配樂,將它直接變成「歌」,如我們所知道的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雖然是現代詩作,但它也屬古體詩詞)。此外,還有另外一種做法,那就是改寫古體詩詞詞句或全詩作為歌曲創作。如:1、行行重行行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 2.楓橋夜泊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濤聲依舊 帶走一盞漁火讓他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疏遠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後才發覺又回到你面前
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久違的你一定保存著那張笑臉許多年以後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3、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在水一方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我願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我願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有位佳人,靠水而居。卻見依稀彷佛,她在水的中央。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4、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還珠格格》主題曲當山峰沒有稜角的時候,當河水不再流,當時間停駐日夜不分 ——《還珠格格·當》山無棱,天地合,你是我永久的天堂。喔……天蒼蒼,地茫茫,你是我永恆的陽光 ——《還珠格格·夢裡》要找出這樣的例子,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但我們學習古典詩詞的目的不是為了知道哪幾首歌是從哪幾首古詩詞而來。我們閱讀古典詩詞的目的是使我們在閱讀時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更加熱愛我們這個民族和民族的文化。但由於古典詩詞有它自己的特徵,我們的理解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今天,我們就圍繞這個目標來學習古典詩詞的鑒賞。首先我們來大致了解一下中國古典詩詞的源流與演進的過程。二、中國古典詩詞的體例流變1、中國文學現實主義的源頭——《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類。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 《詩經》在形式上是四言詩,如我們所學的《關雎》、《蒹葭》,就其語言而言,我們有很多成語就出於其中,如投桃報李、一日三秋、萬壽無疆等,我們所學的《關雎》中就有,如輾轉反側(這個內容由學生回答)。2、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源頭——楚辭「楚辭」,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楚辭》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前278年),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篇浪漫主義抒懷詩,也是「楚辭」的代表作品。由此,世人稱「楚辭」為「騷體詩」,並與《詩經》並稱「詩騷」或「風騷」。《楚辭》的句式為「七言」,近代以來,人們越來越趨向於一個共同的認識,即七言詩主要源於「楚辭」。3、漢賦漢代文人的主要詩歌形式,因為我們還沒有學到相關作品,這裡就不作具體介紹。4、《古詩十九首》——五言詩成熟的標誌《古詩十九首》的名稱最初出現在蕭統所編撰的《昭明文選》中。關於這十九首古詩的作者,向來有多種推測。但千餘年來,種種推測都因證據不充分而沒有被確認。不但這十九首古詩的作者難以確認,而且他們的寫作年代也非常模糊。最通常的說法是認為這十九首古詩「詞兼兩漢」,就是說這其中既有西漢的作品,也有東漢的作品。當今普遍看法是認為這十九首古詩都是東漢末年的作品。其實,無論它的作者是誰,作品的創作年代如何,這些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這十九首古詩不僅是文人所創作的最早,也是最成熟的五言古詩,而且在人們閱讀它們的時候,還能夠獲得感情上的同鳴。它所描寫的感情範圍大致上有三種:一是離別的傷感,比如《迢迢牽牛星》;二是失意的沮喪;三是對人生無常的恐懼。這三種感情都是人類普遍擁有的感情基調,所以,當閱讀這十九首古詩的時候,讀者不免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其中,自然就容易引起共鳴了。這也就是這十九首古詩流傳千餘年,依舊為廣大讀者所推崇的原因。如我們所學過的《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此詩寫天上一對夫婦牽牛和織女,視點卻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觀察他們夫婦的離別之苦。這首詩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疊韻詞,即「迢迢」、「皎皎」、「纖纖」、「盈盈」、「脈脈」。(這個內容由學生回答)這些疊音詞使這首詩質樸、清麗,情趣盎然。特別是後兩句,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若現於紙上,意蘊深沉風格渾成,是極難得的佳句。可以說,這首詩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技巧,以使這些詩成為中國五言詩成熟的標誌。5、樂府詩在中國中古時期的漢魏兩晉南北朝時代,中央政府一直設置著管理音樂和歌曲的專門官署樂府,負責採集和編製各種樂曲,配詩演唱。這些配樂演唱的詩歌,就稱為樂府詩,也簡稱樂府。樂府原指音樂官署,後來也用以稱樂府詩。現存樂府詩數量眾多,其中有不少採錄民間歌謠,更多的是文人作品,兩方面都有不少優秀作品。大量的文人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民歌的影響。樂府詩原是配合音樂的,但後來許多文人作品,只是用樂府體寫作,並不配樂。唐代的新樂府辭更是如此。樂府詩人們一般按其地域將其分為南朝樂府和北朝樂府詩二類,南朝樂府的歌辭內容,絕大部分是抒寫男女情愛,感情熱烈而又纏綿,但顯得狹窄單調。形式大抵為五言五句(但不調平仄),語言清新自然。而北朝樂府則內容比較廣泛,涉及戰爭、行役、婚姻、愛情、人民貧苦生活等各個方面。體式也很短小,多數為每首四句。它們表情慷慨豪爽,語言剛健直率,風格與南朝樂府迥然不同。如《木蘭詩》,是一篇長篇敘事詩,它塑造了一個光輝的女性形象,藝術性也很強,因此為後代廣大讀者所喜愛。到了唐代,有不少詩人借用「樂府」舊題,創作了大量的樂府詩,也有一部分詩人另創新題,進行樂府詩的創作。因此後人把這些學習「樂府」技法、風格創作的詩歌通稱為「古風」,這類作品如李白的《將進酒》、《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6、近體詩——律詩、絕句,中國詩歌史上最艷麗的奇葩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希望同學們不要對這個名詞望文生義,認為現在的詩歌才叫近體詩。 詩歌從唐代開始分為古體和近體兩大類。唐代以前的詩都稱古體詩,近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不是指近代,這種說法已經沿用了一千多年了。古體詩與近體詩的不同點,主要在於古體詩除了必須用韻之外,不受格律的限制。寫起來比較自由。近體詩的格律始於南朝的齊、梁,形成於初唐,完備於盛唐。它可以分為絕句與律詩兩種。四句一首的稱絕句,絕句又分為五絕和七絕,五字一句的稱五絕,七字一句的稱七絕。(這個內容由學生回答)律詩是八句一首,它又分為五律和七律。五字一句的稱五律,七字一句的稱七律。八句以上的律詩稱排律或長律。律詩有以下四個特點:(1)每首的字數、句數都有規定,都是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2)押平聲韻;(3)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4)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那就是頷聯和頸聯對仗。(這個內容由學生回答,並結合下面四首詩分析。)登鸛鵲樓 赤壁王之渙 杜牧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錢塘湖春行 題破山寺後禪院白居易 常建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萬籟此俱寂,惟餘鐘磬音。(1)李白、杜甫——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李白杜甫,中國詩歌史上泰山北斗級的人物。李白被舉為「仙」,這「仙」對天下大事多有關注;杜甫被尊為「聖」,這「聖」對廊廟之外也多有牽掛。大唐古道,一詩仙,一詩聖,兩個身影,行色匆忙,一個經常向外去闖,一個經常向家中去看望。一個是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讓腳步走遍祖國的美麗山川;一個則是現實主義的代表,把目光投向民生疾苦。7、宋詞——從歌坊酒肆終登大雅之堂詞,原是配合燕樂而創作的歌辭。燕樂,是隨著隋的統一而興起的一種漢族民間音樂和少數民族以及外來音樂交融而產生的新的音樂。因此,詞在唐代文獻包括敦煌卷子中都稱之為曲或曲子。晚唐五代以後,人們或簡稱其為「曲子」,直到南宋朱熹說:「長短句,今曲子便是。」(《語類》)或簡稱其為「詞」。在唐宋詞演變的歷史進程中,「詞」逐漸脫離音樂關係,即詞的文學生命逐漸高於詞的音樂生命,從而成為韻文中與詩並列的獨特的一體。產生於民間的曲子詞,早在盛唐時便引起了詩客文士們學習創作的興趣。當歷史踏上兩宋詞壇,放眼望去,滿目青山,遍地英雄。數不盡的名家輩出,說不盡的名篇如雲;詞風多樣,流派紛呈,局勢開張,氣象恢弘,出現了空前繁榮的鼎盛局面。據《全宋詞》及《全宋詞補輯》所收,詞家達一千四百餘家,詞作逾兩萬首,詞壇上碩果累累,蔚為大觀,成就輝煌,終於像有唐一代文學代表的唐詩一樣,成為有宋一代文學的代表。唐詩宋詞,在中國韻文天地里恰如雙峰對峙,成為兩座巍峨的歷史豐碑;又似兩水分流,灌溉著後世文學的萬頃良田。在南北宋之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兩宋詞壇上、乃至整個中國詩壇上熠熠生輝。李清照前期詞抒發青春蓬勃的少女和少婦的情懷,詞風清新婉麗,筆觸細膩纏綿。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就表現了一個少婦的閨怨,哀婉動人,感人至深。但南渡後命運遭際有雲泥之別,詞風亦翕然一變;以國破家亡的大悲劇為背景,她在詞中抒寫了與時代不幸相交融的個人的不幸,風格慷慨悲涼,沉鬱凝重。她的一些作品,既寫出了詞人自己的深痛巨創,又成為那個苦難時代的縮影。恥辱的時代、苦難的歲月、不幸的遭遇,折磨了她、也玉成了她!在滄桑巨變、血風淚雨的洗禮中,完成了千古第一女詞人的塑造。詞按其思想風格,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二種,豪放派如蘇軾、辛棄疾(由學生舉出蘇軾、辛棄疾的詞例,如《水調歌頭》、《密州出獵》、《破陣子》等)、范仲淹等,而婉約派詞人則佔主流,詞人姓名更是舉不勝舉。應該說,這和詞的出身有著極大的關聯,因為詞本用於宴樂場合助興之用,這也是詞為什麼在唐代沒有發展到高峰的原因,因為在那些詩人們看來,那些作品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這些詞,有很多是語句優美、意境上凄美的。前不久看到過這樣一個報道:合肥13歲女生讀宋詞患抑鬱症。當然,這不是宋詞之過,不過,我還是希望同學們能多讀一些宋詞,它散發出來的搖曳多姿的美的確令人心醉!8、元曲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為舞台上演出的雜劇。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複雜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元曲的代表人物有二個,一個是被稱為「曲狀元」和「秋思之祖」的馬致遠(請同學回答馬致遠被稱為 「秋思之祖」的原因,並背誦《天凈沙·秋思》)。一個就是寫出《竇娥冤》的關漢卿。以上,我們對中國詩歌的發展有了一個整體性的了解,下面請同學回答兩個問題:(1)概述中國詩歌的發展歷史;(2)對「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這個說法加以評價。①歷史悠久;②體例豐富;③有大量的優秀詩作;④有眾多的優秀詩人等。第二課時[導入]上節課,我們對中國詩歌的發展有了一個明確的了解,下面的內容,就是告訴同學們怎樣閱讀古典詩歌,怎樣做詩歌鑒賞題。尤其是在做這類題目時,我們很多同學往往因答題語言的不規範而失分,當然,我們講這個內容也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其實,對詩歌形式和批評術語的理解是有助於我們對詩歌內容的把握的。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些做這類題目中可能會遇到的專門的術語。一、回顧上文所提到的一些名詞術語:⑴《詩經》⑵「楚辭」⑶「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⑷「賦」⑸《古詩十九首》⑹「樂府」⑺「古風」⑻「近體詩」⑼「律詩」、「五律」、「七律」、「首聯、頷聯、頸聯、尾聯」⑽「絕句」、「五絕」、「七絕」⑾「宋詞」、「詞牌名」⑿「豪放詞」、「婉約詞」⒀元曲二、其它重要術語名詞1、意象與意境這組術語是最難的二個,我們首先從這兩個術語開刀!意象:意象就是融注情意、體現詩人主觀情感的形象。意境:我國古典詩論中重要的理論之一。它主要是關於詩歌中的形象問題,也就是詩人主觀情感與客觀世界之間的相互融會,構成主客觀統一的形象體系問題。我們可以這樣給「意境定義:由意象構成的情與景的和諧統一。在這裡,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藝術境界。首先,我們看看意象的一種誇張的呈現方式——意象組合:意象組合把對語意表達影響不大的詞語一概省去,造成言簡義豐、辭約意繁、詩情雖藏而意脈裊裊不盡的美感效果。意象組合的詩句可以產生一種似斷實連,貌離神合的跳躍顫動的美感。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兩句寫悲涼蒼茫之景,而「小橋流水人家」則是閑適溫馨的氣氛,感情色調上成鮮明對比,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羈於行程的遊子心境。陸遊《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把戰爭中的情景烘染得歷歷在目。中間亦未使用動詞,卻有磅薄的氣勢,所傳達的,是沉雄豪壯的感覺。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狀羈旅行役,六種景物,涵蓋著聲響、色彩,其間又有遠景和近景之分,未置動詞,而人物之動態自在其中;似未抒情,然情溢於言外,時間、地點、節令亦暗含其中。如果我們對上述意象有了深入的了解,再分析它們所形成的意境就水到渠成了,下面,請同學們根據所了解的內容,分析上述三首詩中意象迭加形成的意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凈沙·秋思》)這是一首描述羈旅遊子的極品,以其意境高遠而為千百年來傳唱不朽。整篇二十八字,由十一個意象構成,看似雜亂, 實則經過精心布置排列在一 起,孤立的景物就構成有機整體,顯現出一派蕭瑟與黯淡。前三句十八字之間無任何動詞連接,前兩句寫的是眼中所見,第三句乃遊子自身描述,這三組意象組合到一起,就勾勒出旅途中的孤單與寂寥。後兩句寫遊子的心理感受,夕陽獨立,寂寞無言, 恍若日暮途窮一般。 如果說前面三句還只是烘託了一種悲傷的、蕭瑟的氛圍,那麼這兩句就把這種氛圍推到了極端。古代詩文在鋪排多種意象時有兩種寫法,一是平行,二是加倍。這首小令可謂兼而有之。從枯藤、老樹、昏鴉、古道、瘦馬,夕陽等意象的形狀、色彩來看,無不滲透著天涯浪子悲涼的心境,可謂情景交融,意境悠遠。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這首陸遊的晚年之作,抒發了作者內心慷慨激憤、報國之志難酬的抑鬱之情,激昂中透著悲愴。詩文大意是:年輕時不知道世事艱難,滿懷兵定中原之干雲豪氣。雪夜駕戰船巡視瓜州渡,秋風馭鐵馬勒韁大散關。胸中自有萬里長城,自認可以保疆衛國,恨不能仿效諸葛卧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惜白髮照鏡,國未復、民流離,壯志難酬!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商山早行》)這是一首抒發個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開頭兩句寫早行引起了對故鄉遙念。中間四句寫景,處處突現一個「早」字。末尾二句說雖然途中觀賞著景色,但頭腦中卻在回想著「鳧雁滿回塘」的「杜陵夢」境,表達了對長安的留戀之情和孤獨失意之感。「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二句,把幾個名詞排列連綴起來,構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圖景,向為傳誦的名句。後人常引此形容遊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我們再分析二首我們學過的詩:採蓮曲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這首詩描寫了一群美麗、天真、爛漫、勤勞的採蓮少女的形象。作者沒有將少女置於中心地位,卻把少女放置在荷塘中,讓她們夾雜在田田的荷葉、艷艷的荷叢之中。使採蓮少女和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創設了一種優美的意境。試想一下,在這美麗的景色和美麗的少女的形象上面,難道就折射不出作者那種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和喜愛之情嗎?楓橋夜泊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在這首詩里,「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蘊涵著詩人的感情並且富有詩意的形象(意象),已經成了古典詩歌裡面描寫失意的「秋士」和「漂泊的客子」的形象的代稱。更為絕妙的是,「夜半鐘聲」已經不是單純的詩歌意象了。因為唐初詩僧寒山曾居住於此,所以,「夜半鐘聲」這一形象,才從單純的楓橋夜景意象的水平上升到「一種靜謐幽美、富有濃郁的歷史和宗教色彩的表現孤獨失意的士人的情景交融的典型意境」了。當然了,意象與意境這二個術語,不僅可以用到古典詩詞的鑒賞中,現代詩歌中也可以得到運用。如:《雨巷》《再別康橋》二首現代詩,分析意象和意境,就可以讓我們對這二首詩得到很好的理解的把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這二首詩。雨巷 再別康橋戴望舒 徐志摩 撐著油紙傘,獨自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彷徨在悠長、悠長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又寂寥的雨巷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我希望逢著 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她是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丁香一樣的顏色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雨中哀怨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哀怨又彷徨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像我一樣地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默默彳亍著寒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2、平仄與押韻: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可以概括為兩句話: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詩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詩歌的平仄總體要求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平仄」規範的要求使詩歌避免了音韻單調,產生了琅琅上口的閱讀效果。所謂押韻,將某些詩句之末尾,用上同韻的字,即稱為押韻。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中「流」與「樓」字,都為「尤」韻,稱之為押「尤」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韻母相同。押韻之作用有二: (一)將許多渙散之音,聯絡貫串,以成為完整之聲調,使詩歌之節奏更鮮明、更和諧。吟誦起來,令人覺得鏗鏘悅耳。(二)為便於成記憶,詩之有韻,使人讀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較長,亦易於完成背誦也。之所以把「平仄」與「押韻」放在一起說明,主要是因為它們的主要作用都是產生一種音律方面的效果,請同學們記住這樣一句話:「平仄」與「押韻」使詩歌的節奏更鮮明、更和諧,吟誦起來,令人覺得鏗鏘悅耳。3、對仗:對仗就是對偶,對仗中的「仗」字,來於儀仗中的「仗」字。儀仗,兩兩相對,排列整齊。詩詞中用對仗,也是要求兩兩相對,排列整齊。在近體詩產生以前,詩中的對仗,只是修辭上的需要。近體詩的對仗,不僅是修辭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規定。詞,也是根據格律規定而用對仗的。對仗,是詩詞格律的重要內容。詩詞對仗的基本要求,一是在兩句相對時,相對的字詞,其詞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兩句相對時,兩句的句子組成情況要相同或相近。在律詩中,要求頷聯和頸聯是要求對仗的。如: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活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詩詞中對仗的作用:使詩詞句句式整齊,讀起來音韻和諧,琅琅上口。4、起興興,就是起興或發端,一般處在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位置。興與詩歌情思相關時,一般會起到烘托或與詩歌意義發生某種聯繫的作用,起到起韻的作用。這個詞語對同學們來說,因為所學詩歌的例子不是太多,理解也還不深,但作為一種重要的詩歌手法,有了解的必要。對「興」的規範性的術語解釋是這樣的:先詠它物以引出所詠之物。如:《關雎》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從一個看似與主題無關的事物入手,引出心聲,抒泄胸臆,「雎」,魚鷹,雌雄有其固定的配偶,古人稱為貞鳥。在這裡,以「雎」和鳴,表達了男主人公對采荇女子的忠貞熱烈的愛情。《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這裡以秋景起興,渲染了一種凄迷感傷的藝術氛圍;《陋室銘》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以山水起興,引入正題,即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聲名遠播。5、襯托《藝概》的作者劉熙載說:「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知睹影知竿乃妙。」 「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這種寫法就是襯托。(要學生結合後一句,談談朱自清的《春》對這個手法的運用。)襯托可分為二種,一種是正襯,即渲染,一種是反襯或側面描寫,即烘托。畫家在畫畫時,很少平均使用筆墨。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著彩,使畫面的某一方面更加突出,這種加濃形象的做法就是渲染。畫家畫月時,如果孤零零地畫個月亮,就會顯得單調,至少會缺乏神采,但如果在月亮周圍勾上幾縷雲彩,以雲托月,情況就不同了,這個月亮就會格外有神,這種烘雲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先說渲染,如周密在《觀潮》開篇,採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一句先聲奪人,接著由遠而近,寫大潮到來時的情景。當潮水遠遠地從海口那兒漲起時,細如「銀線」,由於距離遠,「猶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見其大致的形貌和顏色。漸漸地就會看到「海上濤頭一線來」,有一條銀色的橫線向這邊緩緩移動,像大家閨秀,身披銀色條裙,姍姍而來。這時觀潮人都要踮起腳尖,伸長脖子,翹首眺望。後來,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嶺一樣。那潮聲如疾雷轟鳴,驚天動地;那氣勢像要吞下藍天、淋洗太陽。這就是渲染的典型應用。再如樂府詩《江南可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按說,有了「魚戲蓮葉間」一句,就已經寫出了魚在蓮葉間嬉戲的情狀,後面就不必再寫了的。但正是後文「魚戲蓮葉東」四句,濃墨鋪排,把水上採蓮的畫面和人們採蓮時歡愉的情形活靈活現地顯示在人們眼前。不是嗎?人們要看到「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就要把採蓮船從東划到西,從南划到北。《木蘭詩》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四句,也是東南西北地來了一遍,這些東西就不能在一處、二處買嗎?這就是有意渲染。加深了木蘭從軍前的緊張氣氛。「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幾句,也是這個作用,渲染了木蘭歸家時的熱鬧氣氛。再說烘托,烘托就其實質,就是側面描寫,烘托用得好,效果比「渲染」有過之無不及。它有正襯(陪襯)和反襯二種:正襯:有「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以美襯美、以丑襯丑」等。反襯:有「以動襯靜、以靜襯動、以樂襯哀、以哀襯樂、以美襯丑、以丑襯美」等。「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意思是說,楊貴妃一笑,千嬌百媚,六宮中所有的美女都不美了。「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蟬噪」、「鳥鳴」這種聲音本是破壞山林寂靜的,可在特定條件下,這一「噪」、一「鳴」反而顯得「林逾靜」、「山更幽」了。這種例子還有「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等。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一句做菜的名言:「要想甜,加點鹽」也正是這個道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襯托的基本手法在「情」與「景」方面的作用,有如下幾個方面:(1)、用衰敗之景襯托愁苦之情。「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2)、用美好之景反襯愁苦之情。「小橋流水人家」。(3)、用衰敗之景襯託人的昂揚、欣喜之情。襯托在(2)、(3)方面的作用,《詩經》中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經??小雅?採薇》從《採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歸還時之作。(4)、用美好之景襯托欣喜之情。美好之景通常給人愉悅的感受,詩詞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來烘托美好的心情。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襯托的「渲染」和「烘托」是二個很好的藝術手法,對於加深藝術形象,突出事物特徵,使美的事物更美,丑的事物更丑,是有很好的作用的。要想提高詩詞的鑒賞能力,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這二個手法值得我們學習、研究、掌握。6、諷喻中國傳統詩歌創作的一種手法。詩人對於不合理的事物,滿懷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詞托意。《毛詩序》中所說「風,諷也」,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就詩人主觀方面來考察的。從客觀作用角度來看,諷喻,是指不用「直言」,而能使為政者知曉錯誤而改過。例如:杜牧的《江南春》、《泊秦淮》「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一句,寫「南朝時所造的四百八十座佛寺,寺院中的無數大小樓台,全籠罩掩映在那一片迷濛的花煙林雨里」。借古諷今,以「南朝佛教盛行」,諷喻晚唐統治者濫用人民血汗錢大建佛寺。「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歌女們唱什麼樂曲,由聽者品味和情趣而定,她們為了生存,是沒有決定權的。可見,作者在這裡用的是「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應是那些醉夢生死、不問國事的享樂者!《玉樹後庭花》,是亡國艷曲,可在晚唐國勢衰微,內憂外患並交的時候,有人居然不以國事為念,反而用這種靡靡艷曲尋樂。在這裡,詩人巧妙地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在婉曲輕利的風調中表現出尖辛的諷喻、深沉的悲慨和無盡的感喟,這實是有因而發。7、重章疊句朱自清先生曾說過:「歌謠以重疊為生命。」這種藝術結構的作用可見一斑。這種結構在音樂中使用最多,常見有「ABB」和「ABA」二種格式。下面我們就聽一首歌,也輕鬆一下。播放《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由學生辯別屬於哪種格式,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重章疊句的藝術結構往往對詩歌的藝術氣圍和意境起著極強的營造作用。其迴環往複的詠唱,可以加強抒情效果。如二首《詩經》中的詩——《關雎》和《蒹葭》。第三課時[導入]通過前面二節課的內容,同學們應該已經可以很好地進行詩歌的鑒賞了,這節課,我們就詩歌鑒賞的角度與方法作一些補充說明。詩歌鑒賞的角度大致由二個層面構成:一、語言技巧層面;二、內容情感層面。一、詩歌的語言及技巧王安石稱詩歌之語言為「詩家語」,就是說詩的用語和其他文體用語不同,在中考的考查中,語言層面我們需要重點分析以下幾個方面。(一)、品字:注意關鍵性的詞語。1、動詞:例一: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江中日早,殘冬立春,這本是尋常之意,但詩人講究錘鍊字句,用「生」和「入」,將景物擬人化,使景色富有生機。例二: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在鍊字上,本詩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感受,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時,「落」為「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例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例四: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蒸」、「撼」具有誇張色彩,使洞庭湖的景色氣魄宏大,氣勢壯觀。例五: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使至塞上》王維 氣象極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遠處烽煙直衝霄漢,大河上一輪落日,沒有雲翳,顯得格外圓而且大。「孤」字顯出人煙的稀少;「直」字表現初到邊塞的詩人對塞上景色的驚異,都恰到好處。「長河」的形象橫亘在畫面之中,把畫面分割為兩段,又增加了構圖的活潑感,而「落日圓」則被分割的畫面塗上統一的色調,顯出渾然一體的氣勢。例六: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此非詩句,但這一聯句所用動詞極佳,值得品味學習。)台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這是寫陋室的環境。在這裡使用的擬人的修辭手法,表明作者是放任青草蔓生,一個隱身世外不求聞達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2、修飾語: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它在詩詞鑒賞中也是關注的重點對象。例一: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長煙落日孤城閉)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但後一句還隱含軍情緊急之意。例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用「細」,脈脈綿綿,寫的是自然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3、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如疊詞、顏色詞等疊詞有二個作用: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例一: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這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起首三句比較形象,委婉細緻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深創巨痛後的愁苦之情。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個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一種如泣如訴的音韻效果,如徐虹亭語: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也。」 「尋尋覓覓」,是作者的動作行為,作者在經受了國破家亡、夫喪、金石丟失等一連串的打擊後,內心極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鬱悶,為了排解這一哀愁,作者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尋啊覓啊,想尋些什麼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麼茫然,或許她是想找回一些溫馨的回憶來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說「人悲物亦悲」,在一個悲傷凄涼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例二: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首詩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疊韻詞,即「迢迢」、「皎皎」、「纖纖」、「盈盈」、「脈脈」。這些疊音詞使這首詩質樸、清麗,情趣盎然,也增強了這首詩的韻律美。例三: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黃鶴樓》崔顥 寫漢陽晴川和鸚鵡洲的景緻。「歷歷」、「萋萋」描繪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極其茂盛的狀貌。例四: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例五:紅藕香殘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精秀特絕,「火紅的荷花凋謝了,只有一縷芳香殘留,如玉的竹席使人感到了涼意,使人感受到新秋」。色彩的對比更突出了秋意之濃。例六: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用得極為傳神,非常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派生機勃勃、青翠喜人的江南春色。(二)、寫法技巧值得注意的是對比、襯托的寫法或其它修辭等。例一: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餘鐘磬音。劃線句以聲襯靜,寫出了環境的清幽靜謐。例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前三句十八字之間無任何動詞連接,前兩句寫的是眼中所見,第三句乃遊子自身描述,這三組意象組合到一起,就勾勒出旅途中的孤單與寂寥。例三: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以絲喻相思,以千絲萬縷之無法剪斷,無法理出頭緒,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解。這樣,就把抽象的愁思寫得形象可感。例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此二句寫雪後美景。以春花喻冬雪,寫出了冬雪的皎潔、明麗和飛動。聯想奇特美妙,比喻新穎動人,一片銀白的世界,變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明麗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後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例五: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無題》李商隱 詩人以「春蠶」、「蠟炬」為喻,並運用諧音雙關的方法,組成了這膾炙人口的名句。此二句一說內心狀態,一說外部表情,把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現得格外真切。二、詩歌的內容情感內容情感層面主要指從內容上把握鑒賞詩詞。所以,在內容上情感我們要「會抓點」,「會術語」。(一)就內容方面而言,要注意一些哲理性的詩句。例一: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王安石 不怕浮雲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層。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涵著深刻的哲理:站得高,看得遠。例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遊《游山西村》寫出曲折多變的景色。這兩句寫出了路疑無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的境界,蘊涵著生活的哲理。例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人擺脫現實處境,展望未來風光。詩句借用自然風光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涵哲理: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例四: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此兩句用景物描寫,把詩人的感情表現得細膩生動。是非常工巧的對偶句,卻又那樣自然,彷彿是信手拈來,一點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現了詩人很高的藝術技巧,是頗有盛譽的名句。其間也蘊含深刻的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失。(二)還要注意表明作者情感態度的句子。如前面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例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潛《飲酒》此二句妙在自己無心見山,然悠悠遠望,心與物游,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例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詩人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終於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讓人們感受到詩人的倔強、自信、執著地追求理想的強大精神力量。例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此兩句運用比喻說就好比用刀切斷水流,結果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飲酒取醉的辦法去解除憂愁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酒醉後反而更能引發內心的愁苦、憤懣。例四:例四: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此兩句用景物描寫,把詩人的感情表現得細膩生動。是非常工巧的對偶句,卻又那樣自然,彷彿是信手拈來,一點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現了詩人很高的藝術技巧,是頗有盛譽的名句。其間也蘊含深刻的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失。(二)、還要注意表明作者情感態度的句子。如前面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例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潛《飲酒》此二句妙在自己無心見山,然悠悠遠望,心與物游,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例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詩人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終於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讓人們感受到詩人的倔強、自信、執著地追求理想的強大精神力量。例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此兩句運用比喻說就好比用刀切斷水流,結果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飲酒取醉的辦法去解除憂愁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酒醉後反而更能引發內心的愁苦、憤懣。例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只希望兩人平平安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此兩句可用來向離別親友表達誠摯慰問及祝願,是喚起人類普遍情感體驗的名句。像這一類的題目,往往要聯繫作者的生平經歷來品讀,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如李清照:李清照 (1084~?),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反映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於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結合她的生平,對二首詞的情感作出你的把握:例一:(一)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二)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風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杜甫,唐代詩人。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省),生於河南鞏縣。詩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唐代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20歲後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詩人李白結識。746年到長安,以無由仕進,留滯10年,生活貧困。安史之亂,叛軍陷長安,隻身逃難,為叛軍擒獲,後送往長安。旋又逃出長安,奔赴鳳翔,肅宗任為左拾遺,後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居秦州、同谷,顛沛流離,乃遠走西川,投奔當時任彭州(今四川省彭州市)刺史的詩友高適。長安收復後隨從還京,以救援房琯被貶華州司戶參軍。例二、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此詩表達了作者反對戰亂,熱愛生活,憂國傷時,思念親人的情感。詩聖杜甫由於生逢干戈不息,飽受兵禍戰亂之苦,感懷傷時和憂國憂民構成了杜甫詩的主要基調,他的詩歌則多雄渾奔放,沉鬱悲涼之作,思想深厚,境界廣闊。沉鬱頓挫的詩風造成了老杜詩苦,他的詩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感慨悲憤和「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國憂民,有《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懷傷時,也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俠肝義膽,有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失意無奈。三、訓練:(一)、說明:《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對古代詩詞賞析的考查要求是: 誦讀古代詩詞,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基本讀懂。 對古代詩詞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品味古代詩詞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二)、試題特點 古詩詞賞析題近年來受到重視,逐步成為一種常見的考題。其難度不是很大。這類題就內容看,一是選材大多來自課文中學過的古詩詞。二是所考內容一般是常識記憶、名句理解、內容把握(包括中心意思、所抒感情、抒情主體、象徵意義等)、修辭手法、詩詞意境、表達技巧等。就題型看多為選擇題,近年出現了部分主觀題,如填空題、簡答題以及鼓勵學生創新的開放性題等。(三)、範例:1、閱讀下面一首詞,回答詞後問題。 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①.關於這首詞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詞的作者是唐代的辛棄疾。 B.「西江月」是詞的題目。 C.「驚」和「鳴」不是分別「鵲」和「蟬」的,而是說「鵲」「蟬」「驚」「鳴」。 D.「見」,讀jiàn,見到的意思。 ②.詞中以「__________」寫烏雲密布,這樣寫的好處是增加畫面的美感。 ③.從全詞看,是生機勃勃的農村風光和令人喜悅的__________,喚起了詞人辛棄疾的愉快心境。 [分析]這是一個古代詞鑒賞題。第1題是從基礎知識方面考查,A項考作者,錯在辛棄疾應為宋代人,不是唐代;B項中「西江月」應為詞牌名,不是詞的題目;D項「見」應讀為「xiàn」是通假字,應為「現」。正確選項是C。第2題從句子意思方面考查。做題的關鍵是結合橫線後面內容的提示而理解,這些內容包括:烏雲密布和增加畫面美感。而詞中明確寫到雨的是「兩三點雨山前」,但與提示結合不太明顯,只有「七八個星天外」,用星星的遠和少暗示烏雲的濃密而迫近。同時也增加了畫面的美感。第3題的橫線上應填「豐收景象」,正是因為看到、聞到「稻花香」,預感到「豐年」即將來臨,作者才能在暴雨即將來臨之時心中還充滿了喜悅。 [答案]:①.C ②.七八個星天外 ③.豐收景象 2、 選出對下列兩句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B )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A.詩句以梨花喻雪,新穎奇特。 B.這兩句詩寫出了春風吹拂,梨花盛開的美景。 C「千樹萬樹梨花開」讓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於大好春光之中。 D.一個「忽」字,既寫出了塞外氣候的變幻奇特,又表現了詩人見到奇麗雪景後的驚喜之情。 老師問:從這兩個題中你可以看出,這類題考查的重點在哪裡? 學生試總結。 主要有: 1、重點作家、作品、朝代及古詩詞常識。(識記積累) 2、理解古詩詞中重點詞句的含義及作用。(聯想想像) 3、體味意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詩詞內容。(背景) 4、理解詩詞的表現手法,如典故、象徵、修辭等。(體味) [提示]:對古詩詞的閱讀欣賞,考生應予以重視。因古詩詞意境豐富、語言又含蓄,而且具有跳躍性。做這類題應整體感悟,充分發揮聯想和想像,準確地欣賞古詩詞。 (四)、檢測題 1、讀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回答問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1)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全詩由述志和記夢兩部分組成,兩者之間是因果關係。 B.詩中「尚」字表現了詩人強烈而至死不渝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C.詩的後兩句都是寫夢境,與前兩句寫實相映襯。 D.全詩氣勢豪壯,感情真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2)請你對「夜闌卧聽風吹雨」—句略作賞析。 答案:(1)C (2)寫時間、環境和現實生活中的詩人形象。「風吹雨」既是現實生活,又象徵南宋王朝的命運。詩人從「風吹雨」聯想到南宋王朝搖搖欲墜的處境,把現實與夢境自然地聯想起來,使「鐵馬冰河」的夢境和「戍輪台」的平生壯志融為一體,抒發愛國之情。 2、讀蘇軾的《浣溪沙》,完成1—3題。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1).詞的上闋描寫了「蘭芽浸溪」、「沙路無泥」、「暮雨規啼」三幅畫面。請你展開想像,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呻鬲圖畫。
(2).詞的下闋由寫景轉入抒懷,請結合全詞內容,試從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點,談談你的理解。 (3).從所積累的古詩曲的名句中(課內外不限),找出與「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來,寫在下面。 解析:這道題以主觀題的形式考查古詩詞的賞析,難度有些大。第l題要求展開想像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一幅畫面,要注意描述與翻澤的區別,描述更自由,發揮空間大,但要求形象、生動,富有文采。示例:「蘭芽浸溪」,三月間,山下的蘭草剛冒出短短的嫩芽兒,芽兒浸在蘭溪里,顯得生機盎然,充滿活力。第2題要求談淡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中的一點,如句意,就是下闋的翻譯,與第1題不同,解答略;如哲理,即人可以青春長在,不必為光陰流逝、人生衰老而嘆息;如作者的情感,則要考慮詞的寫作背景:作者當時正是政治上失意處於逆境之中,本詞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豁達的胸襟。第3題考查積累和拓展的能力。示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其他詩詞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題意即可) 3、(1).選出對杜甫《春夜喜雨》一詩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A.開頭兩句,詩人運用擬人修辭手法,彷彿春雨知道農時,應時即來。 B.中間四句,詩人分別從聽覺和視覺落筆,寫了「好雨」潤物之功,詩人愛雨之心。 C.最後兩句,詩人設想雨後晨景:雨過天晴,成都城中處處落英繽紛。 D.全詩雖不露一個「喜」字,但從「潛」、「潤」、「細」、「濕」等字卻可以體會出詩人喜雨之情。 (2).(加分題,考生可做可不做,做對了加3分) 除上述寫春外,你能否再寫出夏、秋、冬景的詩句各一句,並寫出其作者? (1)夏景: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 (2)秋景: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 (3)冬景: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本題為加分題,要求從嚴,答案略。(詩、詞、曲、賦)皆可,文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