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至德宗親十二姓淵源簡介

昔孔子盛讚吳太伯(論語稱泰伯)之盛德,其言曰:泰伯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見論語第八章)。

至德者,為德之至極無以復加者也。《至德宗親》追根溯源,實是同宗共祖,血脈相連。《至德宗親》是由吳、周、蔡、翁、曹、辛、柯、洪、江、方、龔、汪等十二姓氏組成。今據二○○六年一月十日公布的《中國姓氏統計》排名表:周姓第九位,吳姓第十位,曹姓第二十七位,蔡姓第三十四位,江姓第五十二位,汪姓第五十六位,方姓第六十三位,洪姓第九十九位,龔姓第一百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吳姓內地有三千餘萬,國外有六百八十餘萬。

至德各姓氏之淵源,始於后稷,據司馬遷《史記》所載云:啻嚳之元妃姜,踐巨人跡於野,感孕而生子,貌醜陋以為不詳,棄之不死,姜原以為神,遂復收養長之,因名曰棄。

及棄長,善家耕,播蒔百穀,建功天下,帝堯舉為農師,舜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見周本紀)。至今《至德宗親》皆後謖姬氏之裔孫也。

后稷之後至公劉,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民賴其慶。十四傳(譜載十五傳)至太王古公亶父,積德行義,國人載之,避戎狄去邠而止於歧下。民頌其德,周道自此以興。

吳姓起源:吳姓,自泰伯公始也。太王古公生三子,長泰伯,次仲雍,少季歷。季歷生子昌,有聖德。是時,商道寖衰。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泰伯、仲雍為遂父志,亡如荊蠻,以讓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其子昌,即西伯文王。泰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之義,從而歸之者千餘家,立為吳泰伯。泰伯卒,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自泰伯作吳,五世而周武王克殷,求泰伯、仲雍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見史記吳太伯世家),遂以為吳姓。

周姓起源:文王之正妃太姒子十人,伯邑考居長,次武王發,次管叔鮮,次周公旦,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鐸,次成叔武,次霍叔處,次康叔封,次冉季載。發、旦最賢,左右翼輔文王,伯邑考既前卒,故文王立發為世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武王伐紂,克殷而有天下,廣封功臣昆弟,各食采邑(見史記周本紀)。武王之十三世平王,別封其少子烈於汝州,人稱周家,遂以周為姓。

蔡姓起源:武王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封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使相紂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專王室。管、蔡疑周公之為,不利成王,政見不合,欲挾武庚以復殷,蔡叔被遷而卒。子胡賢,周公舉為魯卿士,而魯治,復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嗣,是以蔡仲,遂以蔡為姓(見史記管、蔡世家)。

曹姓起源:武王之弟振鐸,同母排行第六,為文王之第十三子,封於曹,遂以曹為姓。

柯、辛姓起源:周太王之次子仲雍隨泰伯奔荊蠻,五傳至周章,封於吳。仲雍之九世孫名柯盧之後,望出錢塘,以名氏,是為柯氏之祖,遂以柯為姓。又據《濟陽堂》志載柯姓隨後分衍出辛姓,合於同堂。

翁姓起源:周武王四世孫昭王之庶子名溢字庶仁,居鹽官,食采於翁山,賜姓翁,卒謚端明王,遂以翁為姓。

考翁氏始祖端明王之後,傳至唐代軒公,賜甲榜進士,官閩州刺史,居莆田竹嘯庄,遂以為家,為入閩始祖。後唐何公生子乾度,於後晉官至郎中,居洛陽。有子六,於宋時均高舉進士,顯赫一時。

洪姓起源:乾度長子處厚,字伯起,號敦煌,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禮部員外郎兼殿中丞上柱國,分姓洪。是為洪氏始祖。

江姓起源:乾度次子處恭,字伯度,號濟陽。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州法曹。居淮陽,分姓江,是為江氏始祖。

三子處易,字伯簡,號鹽官,居竹嘯庄。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與長兄同榜,官南劍少尉。奉令應戰胡夷,壯烈殉國。仍繼翁姓。

方姓起源:乾度四子處朴,字伯淳,號河南,居竹嘯庄。宋太祖開寶元年進士,官都曹,分姓方,是為方氏始祖。

龔姓起源:乾度五子處廉,字伯約,號武陵。宋太祖開寶元年進士,與四兄同榜,官監察御史。居馬欄,分姓龔,是為龔氏始祖。

汪姓起源:乾度六子處休,字伯容,號平陽。宋太祖雍熙二年進士,與次兄同榜,官朝散郎韶州判官。居東林,分姓汪,是為汪氏始祖。由於乾度之六子齊顯,人稱「六桂騰芳」,成千古佳話。至於六子分姓緣由,實因當時遭逢胡夷之亂,三子處易公壯烈殉國,乃避地分姓而散居,故乾度公為六桂開墓之祖。乾度公葬於福建莆田,勅封「六桂坊」。今六姓聯宗設堂為會,堂名曰「六桂堂」,其淵源本於宋也。


推薦閱讀:

武當伏羲八卦掌簡介歌訣功法獨特的地方關於伏羲八卦拳棒健身伏羲八卦武功掌法
敘利亞內戰各勢力簡介
香港立法會選舉簡介會遭搗亂三度中斷 「本土派」「泛民」內訌
1.05.2 風水 與 堪輿 簡介:地理辨正傳.2
詩仙李白生平簡介

TAG:淵源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