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期:中華文化背景中的審辯式思維

第604期:中華文化背景中的審辯式思維

謝小慶

(北京語言大學)

按:此文以《中華文化背景中的審辯式思維能力測量》為題發表於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的《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集刊第11輯。全文包含7個部分:

一 發展審辯式思維是教育的重要任務

二 審辯式思維能力測驗的開發

三 審辯式思維與分析性推理

四 審辯式思維不是「大批判思維」

五 審辯式思維植根於中國古代傳統文化

六 審辯式思維與中國的教育改革

七 審辯式思維的再發現將拓寬人類的未來道路

這裡是其中的第五、第七部分:

五、審辯式思維植根於中國古代傳統文化

確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所說,在公元前500年前後,人類歷史上曾有過一個東西方思想家相映成輝的「軸心時代(axial age)」。「軸心文明」中凝聚著人類的核心價值與精神面貌,凝聚著人類最重要的宗教與哲學思想,是人類文明的「內核」,是人類文明最深層、最根本的部分(雅斯貝爾斯,1989)。

在這個人類思想爆髮式增長的時代,東西方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西方長於形式邏輯(formal logic)和分析性推理,而東方則長於非形式邏輯(informallogic)和審辯式思維。兩千年後,東方人才逐漸地學習了西方人的分析性推理,而西方人也逐漸悟出東方人的審辯式思維。

古代東方的審辯式思維主張「博學、審問、明辨、慎思、篤行」,主張「中庸之為德至矣」,主張「過猶不及」。

古代東方的審辯式思維表現在對語言和形式邏輯局限性的認識。其典型代表是《道德經》開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種認識後來與來自印度的佛教相融合,產生了中國化的佛教支系禪宗。在禪宗的「開口錯」、「本來無一物」等思想中,也體現了對語言局限性的認識。

哈耶克是20世紀最傑出的學者之一。1988年出版的《致命的自負》是哈耶克的終結作品,出版時他已經89歲,反映了他一生思考的結果。這本書第七章的標題是「我們毒化的語言(OUR POISONED LANGUAGE)」,集中討論語言對思想的扭曲。作者將孔子的「言不順,……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作為這一章的題頭語。可以猜想,作者不熟悉《道德經》。其實,作為這一章的題頭語,更合適的是《道德經》開篇的第一句話。

古代東方的審辯式思維還表現在多進程、多元、非線性的思維方式。在老莊的「棄智」、「絕聖」中,實際上包含了價值多元的思想,包含了後來康德思想中所包含的非獨斷論的思維方式,包含了後來哥德爾在「不完全性定理」和海森堡在「測不準原理」中所體現的非獨斷論的思維方式。事實上,這種「一元獨斷」的思維方式至今在西方主導的全球文化領域中仍然具有巨大的影響,至今支撐著西方的文化霸權傾向。

七、審辯式思維的再發現將拓寬人類的未來道路

對「軸心時代」東方文化中審辯式思維的在發現,意義不僅局限於中國創新性人才的培養,不僅局限於中華文化的重建,而且可能為人類做出新的貢獻。

1922年,英國哲學家和數學家羅素在對中國進行了大半年的實地考察之後,以「北京大學羅素」的署名出版了《中國問題》一書。羅素在這本書中對中華文化有一些非常精闢的評論:

「孔子的門徒們發展了他的學說,這是一種純粹討論倫理的學說,沒有宗教性的獨斷,因此,也沒有發展出一個有權力的教會體系,也不存在對異教徒的迫害。」

「我可以說,西方文化的明顯優勢在於科學方法;中國文化的明顯優勢則是他們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我們希望二者能夠逐漸融合。」

「我不否認中國人在與西方相反的方向上走得太遠,但正為此之故,我認為東西方的接觸將使雙方均獲益。他們可以向我們學習那些為了取得實踐效率所不可缺少的東西,而我們則可以向他們學習某些深邃的智慧,那些使他們避免了諸多古老民族先後衰亡的命運而將自己的文化傳延至今的智慧。」

「我寫此書意在表明,在一定意義上,中國人強過我們。如果他們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降低到與我們一樣的水準,那麼,不論對他們還是對我們都是不幸。」

「中國追求獨立的意義並不局限於其自身,而是最終實現西方技術與中國傳統美德相融合的第一步。若不能實現這種融合,中國政治獨立的價值將大打折扣。」

讀著羅素的這些言說,一方面折服於羅素的睿智洞見,一方面感動於羅素博大的人道情懷。

1958年由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4位重量級學者連署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反映了中國學者關於普世價值的討論。《宣言》的結束語說:「18世紀前的西方曾特別推崇過中國,而19世紀前半的中國亦曾自居上國,以西方為蠻夷。19世紀的後半以至今日,西方人視東方之中國等為落後之民族,而中國人亦自視一切皆不如人。此見天道轉圜,絲毫不爽。到了現在,東方與西方到了真正以眼光平等互視對方的時候了。中國文化,現在雖表面混亂一團,過去亦曾光芒萬丈。西方文化現在雖精彩奪目,未來畢竟如何,亦尚是問題。這個時候,人類應該共通古今之變,相信人性之心同理同的精神,來共同擔負人類的艱難,苦病,缺點和過失,然後,才能開出人類的新路。」

讀到4鴻儒的這段文字,筆者感慨萬千。在中華本土文化最低迷、最迷茫的時候,4鴻儒卻表現出對中華文化如此的溫情與自信,讓人尊敬,讓人感動。在經過新中國60餘年經濟建設後的今天,在中國的經濟奇蹟使整個世界感到驚訝的今天,在人類面臨資源、環境、文化衝突、核武器威脅等一系列嚴峻挑戰的今天,在人類對自身的未來發展感到迷茫的今天,我們更有理由期待,中華傳統文化中審辯式思維的再發現將拓寬人類的未來發展道路,將增加人類在這個星球上長期存活的可能性。

*************************


推薦閱讀:

中華命理 --四柱命例剖析
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宗教語中的漢語成語
打開詩詞大門,踏入中華文化的春天
天元氣功內功速成秘法 >> 中華氣功網2
中華道藏11_1---3

TAG:文化 | 思維 | 中華 | 中華文化 | 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