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稱他「神仙中人」,乾隆是其腦殘粉——文人畫的宗師趙孟頫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他乃宋室貴胄,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趙孟頫在書法和繪畫中有很高的成就,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趙孟頫自畫像

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見到他時,對他大為讚賞,稱其「神仙中人也」。元仁宗把他和李白蘇軾並列,說——

文學之士, 世所難得,如唐李太白,宋蘇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趙子昂,與古人何異?

他還列舉了趙孟頫七個優點,其中就有「文詞高古、書畫絕倫」。被一個皇帝如此讚賞,趙孟頫之才可見一斑。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其中「松雪」指的便是趙孟頫,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

趙孟頫提倡「古意」,他引晉唐為法鑒,批評南宋險怪霸悍和瑣細濃艷之風,一反北宋以來文人畫的墨戲態度,確立了文人畫在畫壇上成為正規畫的地位。

《人騎圖》

《人騎圖》是趙孟頫四十三歲時所作,代表了他早期人物鞍馬風格。圖中多用鐵線描及遊絲描繪出,細勁秀潤,造型生動自然,體現出濃郁的唐代遺風。作者在此圖中表現出對唐人畫法的刻意追求和對古人精華的繼承發揚。他曾經說:「宋人畫人物,不及唐人遠甚,予刻意學唐,殆欲盡去宋人筆墨。」

畫上有題跋:「吾自少年便愛畫馬,六歲得見韓干真跡三卷,乃始得其意之。」這既能說明畫家長期堅持專研,又體現其從古人身上得到精髓之「意」。

《紅衣羅漢圖卷》

《紅衣羅漢圖卷》作於1304年,描繪西域僧人跌坐之狀,深目高鼻,濃髯大耳。趙孟頫自己說曾在大都見到過西域僧人,又見到過唐人閻立本所作吐蕃僧人像,他說"余仕京師久,頗與天竺僧游,故於羅漢像自謂有得"。他評"盧愣伽羅漢最得西域人情態",而五代王齊翰"雖善畫(羅漢),要與漢僧何異?"這表明了趙孟頫重視傳真、寫實的態度。

《百尺梧桐軒圖》

《百尺梧桐軒圖》中一人便服閑坐在精雅的草頂軒堂中,堂四周高桐環繞,間以桂樹和竹林,軒堂內的窗下有一鏤空圓凳,可能暗示著主人抑或正在等待哪位客人。整幅圖筆法秀雅,設色工麗,把文人的幽居閑適之景給完美的表現了出來。

有人認為《百尺梧桐軒圖》並非趙孟頫真跡,據傅熹年推斷,此圖之作應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或其前極近的時間內。認為此圖的作者應是當時居留在平江的名畫家。

《秀石疏林圖》

《秀石疏林圖》此畫為趙孟頫「以書入畫」的代表作。趙孟頫以飛白之筆法作石,勁挺之筆寫竹,筆墨蒼勁簡逸,文人秀雅之氣蘊於筆端。卷後有趙孟頫自題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表明趙氏強調書畫同源,以「寫」代「描」。趙氏的思想開啟了元代的文人畫風。

《古木散馬圖》

《古木散馬圖》中的兩匹肥壯的馬的眼神似乎透出墨畫望出,兩棵形態迥異的枯樹透露出事冷寂的冬。畫者將兩匹駿馬眼神將其活化不拘泥,全幅以白描法為之,用筆古勁秀逸,流暢而有力,造景新奇蕭疏,具文人畫氣息。

趙孟頫的人物和鞍馬師承理工類和唐人法,畫中均以毛墨蒼潤見長。原野秋深,古木下散馬兩匹,無鞍韉之累,狀極幽閑自適。

《二羊圖》

《二羊圖》中,一羊低頭吃草,一羊昂首瞻望,周圍不著背景。畫幅左側自題:「余嘗畫馬,未嘗畫羊。因仲信求畫,余故戲為寫生,雖不能逼近古人,頗於氣韻有得。子昂。畫心上方又有乾隆皇帝於1784年御題,曰:「子昂常畫馬,仲信卻求羊。三百群辭富,一雙性具良。通靈無不妙,拔萃有誰方。跪乳畜中獨,伊人寓意長。甲辰新正月,御題。」鈐「古稀天子」、「猶日孜孜」二印。

調良圖

《調良圖》冊頁是趙孟頫所畫人馬圖中很有名的一幅。圖中所畫的一匹馬和一個牽馬的人原本是靜止的,然而卻因大風的襲來增加了畫面動感,這是畫家匠心獨具的地方。大風將馬鬃、馬尾吹飛,而馬依然穩穩地站立,那低頭凝視的從容之態,那體型圓渾飽滿、富貴雍容的氣質,張揚出一派富貴大氣的精神。

再看一邊的人物,長衫的下擺也被風吹起,他一邊揚起右手用衣袖遮住顏面,一邊迴轉身子看馬的動態,那寧靜與安然的樣子,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清逸之態。趙孟頫年輕時就勤於畫馬,明代王樨登在趙的《浴馬圖》跋語中就提到趙畫馬「嘗據床學馬滾塵狀」。


推薦閱讀:

請你吃忽必烈!
忽必烈會不會說漢語?

TAG:神仙 | 文人 | 趙孟頫 | 忽必烈 | 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