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唐詩研究
專題多媒體(1)唐詩的分期與基礎文獻
第一節 唐詩的分期
一、高棅《唐詩品彙》的四唐分期
1、按「四唐」分期的過程
2、四唐發展有自己的主導趨向:
3、需要指出兩點
二、《唐詩選》的八階段分期
1、初唐三、四十年,即唐太宗、唐高宗時期。
2、開元前五六十年,即武后時期。
3、開元到安史之亂前的四十年,即八世紀中葉。
4、安史之亂到大曆初十幾年間為杜甫的光輝所籠罩。
5、從大曆初到貞元中的二十多年處於相對停滯時期。。
6、從貞元中到大和初的三十年,元和、長慶年間。
7、從大和初到大中初約二十年間。
8、從大中以後到唐亡約六十年。
譚丕模以「現實主義」為樞紐的三期說(《中國文學史綱》);
蘇雪林的五期說(《唐詩概論》)
胡適的「四分說」(《白話中國文學史》)
陳伯海倡導「唐詩學」研究《唐詩學引論》
※唐代文學出現了兩個發展的高峰。
三、唐詩的繁榮與繁榮的原因
1、唐詩繁榮的局面。
2、唐詩繁榮的原因
3、唐代詩人狀況的重大改變
四、詩體常識:
1、古體(唐人稱作「往體」)。
包括詩經體、楚辭體、樂府雜言體、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
2、律體(唐人稱作「近體」)。
包括五言律、七言律、五言絕、七言絕、排律。
律體詩的寫作有嚴格的規定:
1、篇體句數一定;
2、平仄聲調要遵循一定的格式;
3、有對仗的要求;
4、多數情況下要求押平聲韻;
多數情況下律詩語言要求典雅。
律詩流行時代里,古詩也講格律,只是相對自由。
比如「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歷史成古今。」
古詩分作兩類:
1、以律句為主的古詩;
2、以非律句為主的古詩。
第二節 唐詩編集流傳與重要典籍
一、唐代詩歌的編集與傳播
二、有關唐詩的重要典籍
1、唐詩重要總集簡介
(1)《唐人選唐詩十種》
①佚名《唐寫本唐人選唐詩》;
②元結《篋中集》;
③殷璠《河嶽英靈集》;
④芮挺章《國秀集》;
⑤令狐楚《御覽詩》;
⑥高仲武《中興間氣集》;
⑦姚合《極玄集》;
⑧韋莊《又玄集》;
⑨韋縠《才調集》;
⑩佚名《搜玉小集》。
(2)洪邁《萬首唐人絕句》。
(3)高棅《唐詩品彙》。
(4)《全唐詩》
(5)沈德潛《唐詩別裁集》
2、常用參考書簡介
(1)宋·計有功《唐詩紀事》
(2)辛文房《唐才子傳》。
(3)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4)胡應麟《詩藪》
(5)胡震亨《唐音統鑒》
——《癸簽》
3、近二十年以來唐詩研究重要書目
(1)重要工具書目
台灣學者羅聯添《隋唐五代文學研究論著集目》正續編(五南圖書公司1996)等;
陳伯海等《唐詩論評類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羅聯添《隋唐五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 周勛初主編的《唐詩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王洪等《唐詩百科大辭典》(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
范之麟等《全唐詩典故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
馬東田等《唐詩分類大辭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張忠綱等《全唐詩大辭典》(語文出版社2000)
(2)重要研究參考書
○綜論性有:
陳貽焮《唐詩論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林庚《唐詩綜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房日晰《唐詩比較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分時段研究的有:
杜曉勤《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東方出版社1997)
尚定《走向盛唐》(中國社科出版社1994)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蔣寅《大曆詩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與《大曆詩人研究》(中華書局1995)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等
○分體論述的:
周嘯天《唐絕句史》(重慶出版社1987)
趙謙《唐七律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孫琴安《唐代律詩探索》(西南交大出版社1998)
王錫九《唐代的七言古詩》(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
○按題材及流派著眼的:
許總《唐詩體派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
○有關唐詩接受史的研究:
齊治平《唐宋詩之爭概述》(嶽麓書社1984)
黃炳輝《唐詩學史述論》(鷺江出版社1996)
蔡瑜《唐詩學探索》(台北里仁書局1997)
朱易安《唐詩學史論稿》(廣西師大出版社2000)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許總《杜詩學發微》(南京出版社1989)
○宏觀、整體把握的:
劉開揚《唐詩通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羅宗強《唐詩小史》(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
張步雲《唐代詩歌》(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許總《唐詩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楊世明《唐詩史》(重慶出版社1996)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知識出版社1988)
郭揚《唐詩學引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余恕誠《唐詩風貌》(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
(3)唐詩品評鑒賞類的重要成果
○品評讀物
《唐詩選》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馬茂元與趙昌平《唐詩三百首新編》(嶽麓書社1985)
富壽蓀等《干首唐人絕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霍松林等《萬首唐人絕句校注集評》(陝西教育出版社1991)
陳伯海主編的《唐詩匯評》三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鑒賞讀物:
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編(1983年版,解詩1000餘首)。
《唐詩百話》施蟄存所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唐詩藝術總結與理論性:
陳銘《唐詩美學論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王明居《唐詩風格美新探》(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
師長泰《唐詩藝術技巧》(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
李浩《唐詩美學》(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與《唐詩的美學闡釋》(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唐詩重要別集識記練習
孟浩然《孟襄陽集》。王維《王右丞集》。
高適《高常侍集》。岑參《岑嘉州集》。
李白《李翰林集》。杜甫《杜工部集》。
孟郊《孟東野集》。韓愈《昌黎先生集》。
李賀《李長吉歌詩》。劉禹錫《劉賓客集》。
張籍《張司業集》。白居易《白氏長慶集》。
元稹《元氏長慶集》。杜牧《樊川文集》。
李商隱《李義山集》。
專題(2)吟誦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一、 吟誦傳統的存在現狀
「吟誦一去不復返,神州空餘吟誦名」
二.弘揚吟誦傳統的二點現實意義和三大理由
二點現實意義
(1)讓朗誦與吟誦共繁榮。
(2)讓背誦變得更加有趣味。
三大理由:
(1)是鑒賞古典文學作品的重要手段;
(2)是寫作的入門途徑
(3)有益於身心健康
三.弘揚「絕學」的關鍵在於創新。
首先是吟誦資料與隊伍情況:
(1)趙元任。
(2)陳少松先生。
(3)秦德祥先生。
(4)吟誦創作與教學的基本隊伍。
○海外華人隊。
○常州隊:
○閩南隊,
○西北讀書調等。
○分散型的中小學隊和大學隊。
其次是吟誦藝術創新中的問題
四、吟誦的方法
○什麼是「吟誦」?
結論:
吟不同於誦,它比誦要美聽。吟是我們要重點學習和探究的方面。
○吟誦的方法
(1)近似純讀法。
「芙蓉塘外有輕雷」
母音i、e、v等音的發音嘹喨清越,例如「飛」字。代表的意義多是歡樂輕快悠閑之情感。
a、o、u等母音發音重濁陰沉,其所代表的意義則有悲壯、沉痛、暗淡、抑鬱等感情色彩。
例如《離騷》句「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詩詞語言之「響度」,「石壁銅亭窮物力,瓊樓玉宇見神功。(李寶瑞詩句《游頤和園》)
按響度排列的母音:
(1)a、口開最大。也最響。
(2)e(ye、ie耶、ve約),次之;
(3)er 再次之;
(4)o、e(惡)更次之;
(5)i、u、v(魚)
和zhi、chi、shi、zi、ci、si。開口最小,響度最小。
(2)讀中帶吟法。
如胡適之吟杜甫《登高》、趙朴初吟李煜的《浪淘沙》,錢仲聯吟吳偉業《賀新郎》,等等。
(3)近似歌唱法。
惲正平先生吟屈原《涉江》、蘇軾《水調歌頭》和《江城子》。
陳少松先生在強調「美聽」,
○「吟」與「唱」是比較難以區分的兩個概念,就字義而言,「吟」是「樂音化了的呻吟、順著字的聲調與感情的奔瀉,節奏比較自由,通常不受節拍的制約,結構比較鬆散,旋律多為下行,激昂之處也用上行,賀知章《回鄉偶書》
「唱」則如同唱歌,是「字音」(不是聲調)的「旋律化」,它注重的是音調優美、順暢,旋律可能順著字調,也可能不顧及字調,節奏通常比較規整,較多地受著節拍的制約,結構相對嚴謹,旋律進行方式也比較多樣。
(4)自由歌唱法
○吟誦教學法:
(1)三步驟:1.吟哦 2.吟誦3.吟唱 例《登高詩》
(2)對唱樂李清照《如夢令》
(3)合唱好
(4)寫起來
專題(3)結合所給的材料試述「從對面寫來」的婉曲寫法
許印芳的《律髓輯要》指出:
「少陵此等詩從《陟岵》篇化出。」
因此,《詩經·陟岵》可以視為這一寫法的源頭: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
「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
上慎旃哉,憂來無止」
柳永《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推薦閱讀:
※[轉載]【原創】金口訣次客法測彩研究
※糖尿病報導研究2
※《孔子家語·弟子行》研究
※梁啟超憲法學思想研究(二)
※董必武思想研究會網站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