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接待與服務特色課 - 瀏覽教學內容

茶藝表演

[本章導讀]茶藝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是一種高尚的文化活動。放眼中華大地的茶藝表演,可謂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異彩紛呈,美不勝收。本章主要介紹了茶藝表演程序編排的要求、茶席設計與品茗意境的營造、解說詞的創作、生活型茶藝表演、舞台型茶藝表演等知識。通過本章的學習:

●了解習茶時的禮儀及基本手法

●熟悉編排茶藝表演的基本要求;

●掌握茶藝解說詞的創作、茶席設計、各類茶葉生活型茶藝表演和幾套舞台型茶藝表演。

第一節 茶藝表演基本要求

一、茶藝表演的藝術特徵

茶藝表演在我國自古有之,隨著現代茶藝的蓬勃發展,茶藝表演也逐漸成為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與一般的藝術表演相比,茶藝表演既具有一般藝術表演的共性特徵,也存在著一些個性特徵,具體包括:

1.茶之性——靜 茶樹默默生長在大自然中,稟山川之靈氣,得日月之精華,天然賦有謙謙君子之風。自然條件決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與一般飲料不同,飲後使人清醒而不過度興奮,更加安靜、冷靜、寧靜、平靜、雅靜、文靜。因此茶事活動一般都應具有靜的特點。周渝先生曾說:靜不是死板,靜是活的,要由動來達到靜,是每個人都能夠達到的。有些人心裡很煩,你要他去面壁,去思考,那更煩,更可怕。可是如果你專心把茶泡好,你自然就進去了,就「靜」了。所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入靜法門,又是很快樂的。茶藝和一般的藝術不同,它是靜的藝術,動作不宜太誇張,節奏也不宜太快,音樂不宜太激昂,燈光不宜太強烈。

2.茶之魂——和 和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也是中國茶藝的靈魂。自孔子創立儒家以來,直到後孟子、荀子等大家的豐富,和一直是中國儒家哲學的核心思想。歷代茶人在茶事活動中常會注入儒家修身養性、鍛煉人格的功利思想,同時也就將儒家的一些精髓融入茶事當中,並提出茶具有中和、高雅、和諧、和平、和樂、和緩、寬和等意義。因此無論是煮茶過程、茶具的使用,還是品飲過程、茶事禮儀的動作要領,都要不失和的風韻,選擇的主題不宜太過對立、衝突、爭鬥、尖銳。

3.茶之韻——雅 雅可與高尚、文明、美好、規範等內容,與雅一起組成的高雅、儒雅、文雅、風雅、優雅、清雅、淡雅、古雅、幽雅等等組成美好的辭彙。雅也是中國茶藝的主要特徵之一,它是在「和」、「靜」基礎上形成的神韻。在整個茶藝表演過程中,表演者應從始至終要表現出高雅、文雅、優雅的氣質,不能俗氣、俗套、俗不可耐。

茶藝表演的這三個藝術特徵,我們在整個編創過程中應緊緊遵循,從整個茶事活動中體現出來。

二、茶藝程序編排要求

1.主題思想 主題思想是茶藝表演的靈魂。無論你是取材於古代文獻記載還是現實生活,表演型茶藝都要有一個主題。如周文棠先生根據朱權《茶譜》中記載文獻編創的《公劉子朱權茶道》、南昌女子職業學校編創的《仿唐宮廷茶藝》,是根據唐代清明茶宴來反映唐代茶文化的盛況;《禪茶》則是根據佛門喝茶方式及用茶來招待客人的習慣進行的編創,以體現禪茶一味的思想;婺源的《文士茶》則是根據明清徽州地區文人雅士的品茗方式進行的編創,反映的是明清茶文化的高雅風韻;《白族三道茶》則是取材於少數民族茶俗,通過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來告誡人們人生要先吃苦後對能享受幸福。有了明確的主題後,才能根據主題來構思節目風格,編創表演程序、動作,選擇茶具、服裝、音樂等進行排練。

2.人物 根據主題要求,首先確定表演人數,一般茶藝表演的組合有一人、二人、三人和多人,如南昌女子職業學校的《仿唐宮廷茶藝》、《禪茶》表演可以多達十幾人。一人型茶藝表演多數是生活型茶藝表演,或是給客人表演沖泡技藝。二人型茶藝表演一般是一個為主泡,另一個為助泡。主泡負責泡茶,助泡負責端茶具、奉茶等,配合主泡進行泡茶。三人型的由一人擔任主泡,另外兩人為助泡,配合主泡泡茶。一般主泡位居中間,助泡分別立於左右兩旁。多人型的也一般是選擇一個為主泡,其餘的人為助泡,但分工會有所不同。多人型的還有一種表演方式,可以每個人都是主泡,如《集體工夫茶》每個人的服裝、道具、動作都完全統一,沒有主次之分。

確定了表演人數之後,接下來就要挑選演員了。茶藝是門高雅的藝術,表演者的文化修養與氣質將直接影響茶藝表演的舞台效果,因此必須仔細挑選。茶藝表演人員的形象要求除了要根據大眾的審美標準之外,還要綜合考慮演員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所以應儘可能挑選有一定文化修養又懂茶藝的演員。目前我國茶藝表演一般是以年青女性為多,但也可以根據節目的主題選擇男士或年齡較大的演員。如《仿唐宮廷茶藝》、《將進茶》中就可選用男演員參於泡茶。此外茶藝表演反映的主體與內容不同,選擇的演員形像也要有所不同。例如《仿唐宮廷茶藝》,因為唐代是以肥胖為美,故選擇的演員就應該豐滿一些;宋代是以瘦為美,故《仿宋茶藝》中的演員就應以清秀為主;《擂茶》、《新娘茶》等民俗茶藝則應選那些表情活潑的女孩。主泡和助泡相比,主泡應略高於助泡,其形象、氣質更好一些。不管主泡還是助泡,手都應該纖細、勻稱、白皙。

3.動作 主要是指表演者的肢體語言,包括眼神、表情、走(坐)姿等。總的要求是動作要輕盈、舒緩、如行雲流水般,可以運用一些舞蹈動作,但動作幅度不宜太大,也不能過於誇張以免給人做作之感。泡茶時動作要熟悉、連貫、圓潤、避免茶具碰撞,放在左邊的茶具應用左手拿,最好不要使雙手交叉。茶湯不能灑在桌上。表情要自然,既不能板著面孔,也不能嬉皮笑臉。眼神要專註、柔和不能飄移,更不能東張西望或窺視,給人以不莊重感,但也不能埋頭苦幹,要有與觀眾交流的時候。此外編排者還應注意整個程序要緊湊,有變化,要能吸引人。

4.服飾 包括服裝、髮型、頭飾和化妝。具體包括:

(1)服飾要根據主題來設計,主要以中國傳統服飾為主,一般是旗袍或對襟衫和長裙。裙子不宜太短,不能太暴露。手上不宜配帶手錶、手飾,更不能塗指甲油,也不能染髮。妝容以淡妝為好,不宜過於濃艷,以免顯得俗氣。

(2)服飾選擇方面要考慮應與歷史相符合,表演《仿唐宮廷茶藝》就應選用具有唐朝典型特點的服飾,《仿宋茶藝》就應選擇宋代服飾,一些具有特殊意思的茶服飾也應相互輝映。如《禪茶》、《道茶》中就要選擇特定的僧、道服飾。

(3)服飾選擇時最好還能與所泡的茶相符合,如泡的是綠茶,其特點是葉綠湯清,那就最好不要穿紅色、紫色等色澤太深的服飾,最好選擇白色、綠色等素雅的顏色。如杭州袁勤跡表演《龍井問茶》時身著白底鑲綠邊的旗袍,就顯得特別清新脫俗,效果非常好。

5.道具 主要是指泡茶的器具,包括茶具、桌椅、陳設等,是茶藝表演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道具的選擇主要是根據茶藝表演的題材來確定,如反映現代生活題材的就可選用紫砂、蓋碗、玻璃等多種茶具,但如果是古代題材就不能選用玻璃器具。清花瓷是在元代才出現的,那麼元代以前的茶藝表演就不能選用清花瓷,紫砂茶具是在明清時期才開始逐漸流行,那麼在宋代點茶中就不應出現紫砂壺。茶藝表演中應力戒出現明顯的敗筆。其次選用的茶具色彩還應於呼應主題,最好能與服飾色彩相互呼映,那樣效果會更好。如南昌女職學校表演的《文士茶》中,選用了青花瓷茶具、青色鑲藍邊的羅裙,這些都與所泡的綠茶相吻合,而且青花瓷又是江西景德鎮的特色,這樣使得整個茶藝表演顯得十分協調。再如《仿宋茶藝》中選用了宋代勝行的兔毫盞,還插上一枝色彩素雅的鮮花,不僅起到裝飾作用還符合了當時宋代茶人將掛畫、焚香、插花、點茶融入在一起的喜好。至於民俗茶藝則要選用當地的茶具,但也不能太土,需要適當的藝術化,以免給人一種俗氣、難登大雅之堂的感覺。

6.音樂 音樂可以營造濃郁的藝術氣氛,吸引觀眾注意力,帶引大家進入詩意的境界。茶藝表演過程中,演員不宜開口說話,更不能唱歌所以選用音樂對氛圍的營造十分重要。一般來說,民俗類的茶藝多選用當地的民間曲調。如江西的《擂茶》就選用當地名歌「斑鳩調」和「江西是個好地方」;廣西的《茉莉花茶藝》則選用民歌「茉莉花」。歷史題材的應注意時空,不要時空錯亂。如《仿唐宮廷茶藝》就要用唐代音樂,《仿宋茶藝》就要選用宋代音樂,總之要與主題相符,並能幫助營造氛圍。

我國有很多古典名曲,可供茶藝表演使用。如反映月下美景的有:《春江花月夜》、《月兒高》、《霓裳曲》、《彩雲追月》等;反映山水之音有:《流水》、《匯流》、《瀟湘水雲》、《幽谷清風》等;反映思念之情的有:《塞上曲》、《陽光三疊》、《情鄉行》、《遠方的思念》等;擬禽鳥之聲態的有:《海青拿天鵝》、《平沙落雁》、《空山鳥語》、《鷓鴣飛》等。

7.背景 表演型茶藝多在舞台上進行演出,因此要根據表演主題來進行背景布置。茶藝表演的背景不宜太過於複雜,應力求簡單、雅緻,以襯托演員的表演為主,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泡茶者身上不能喧賓奪主。如果沒有條件可選擇屏風作為背景隔開,在屏風上可掛些與主題相關的字畫。如《禪茶》表演在背景屏風上掛有「煎茶留靜者,禪心夜更閑」的書聯,既點明了主題,突出了禪意,又淡化了宗教色彩,十分巧妙。當然背景布置也可以是動態的,如杭州袁勤跡表演《日本茶道》時,讓片片楓葉從舞台上空飄落下來,意境十分美妙。

8.燈光 茶藝表演中燈光一般要求柔和,不宜太暗也不能太亮、太刺眼,太暗會看不清茶湯的顏色。更不能使用舞廳中的旋轉燈。南昌白鷺原茶藝館在表演《禪茶》時,將燈光打暗,只留下照在主泡身上的一盞聚光燈,將所有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泡茶者身上。既吸引了目光,又增加了莊嚴肅穆氛圍,達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這些都是單個茶藝節目編創中應注意的地方,但如果是整台晚會則還應考慮演出效果。由於茶藝表演普遍都偏靜,看久了會讓人坐不住,所以中間還可以加入一些活潑熱鬧的民間茶俗,來活躍大家的情緒。同時還要注意整場節目的形式、風格和色彩的調換,以免給人雷同感。

[小思考4—1]

[案例4—1] 「時空逆轉的茶藝表演」

一次國際茶會中,一場聲勢浩大的唐代宮廷茶藝表演正在進行:表演者身穿仿唐服裝,在古典音樂伴奏下,手提現代的玻璃水壺正在沖泡蓋碗茶,茶具選用的也都是青花瓷器。此次表演結束後,有專家評論說這場唐代宮廷茶藝表演是一次「時空逆轉的茶藝表演」。 結束後這是將現代的泡茶方式套到唐代去,完全違背歷史常識。

點評:茶藝表演的編創應遵循歷史。眾所周知,唐代泡茶方式是煮茶,即將茶餅碾碎過篩後放到鍋里去煮,並不是用茶葉直接沖泡。唐代不僅沒有玻璃水壺,就是青花瓷器也是在元代才開始盛行起來。因此編創茶藝節目時,應要盡量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和考古常識,以免貽笑大方。

三、茶席設計與意境營造

(一)茶席設計的概念

茶席設計是現代的一個新生名詞,是隨著茶藝表演的發展而逐漸出現併流行起來的。2003年起,上海市職業培訓指導中心舉辦的「高級茶藝師培訓班」上,將茶席設計作為畢業設計,2004年,在上海舉辦的「海峽兩岸茶藝交流大會」上,來自北京、浙江、台灣、安徽等各代表隊共設計了三十多個茶席設計作品,每個作品都構思巧妙、涵義深刻。一時間,茶席設計幾乎成為了茶藝表演的代名詞,也成為每個茶藝表演者的必修課。那麼究竟什麼是茶席設計?很多茶學專家都對「茶席」有一定的見解,如童啟慶教授在他的《影像中國茶藝》一書中,這樣寫到:「茶席,就是泡茶,喝茶的地方。包括泡茶的操作場所、客人的坐席以及所需氣氛的環境布置。」周文棠先生在他的《茶道》中這樣解釋到:「茶席是根據特定茶道所選擇的場所與空間,需布置與茶道類型相宜的茶席、茶座、表演台、泡茶台、奉茶處所等。茶席是沏茶、飲茶的場所,包括沏茶者的操作場所,茶道活動的必需空間、奉茶處所、賓客的座席、修飾與雅化環境氛圍的設計與布置等,是茶道中文人雅士的重要內容之一。茶席設計與布置包括茶室內的茶座、室外茶會的活動茶席、表演型的沏茶台等。」2005年喬木森先生在其出版的《茶席設計》一書中更是準確的對茶席設計進行了概括:「所謂茶席設計,就是指以茶為靈魂,以茶具為主體,在特定的空間形態中,與其它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所共同完成的一個有獨立主題的茶道藝術組合整體。茶席是靜態的,茶席演示是動態的。靜態的茶席只有通過動態的演示,動靜相融,才能更加完美地體現的魅力和茶的精神。」由此可見茶席是一種物質形態,雖在實際內容上劃分的不太清楚,但我們可以知道,茶席是指與飲茶、泡茶等有關的環境布置,具有豐富的藝術性,但又要具有實用性。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展示,又可和茶藝表演一起進行展示。

(二)茶席設計的基本要素

泡茶要遵循六要素才能泡出一壺好茶,茶席設計也是一樣,一般的茶席設計都由以下要素組成:

1.茶葉 茶席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茶的魅力、展現茶的精神。所以在茶席設計中首當其衝的就是茶葉了。茶葉可以說是茶席設計的靈魂,是茶席設計的目的。只有選定了茶葉才能更好地圍繞這個中心來選定主題、構思茶席。

2.茶具 茶具是茶席設計的重要構成部分,選擇時應注意它的藝術性和實用性。茶具的質地可以根據所選擇的茶具來定,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決定,可以特別配置也可以簡略配置,隨意性較大。但在茶席設計中一般則是根據茶葉來確定,如名優綠茶一般可以選擇透明無花紋的玻璃杯或白瓷、青瓷、青花瓷蓋碗杯;花茶一般可以使用青瓷、青花瓷、鬥彩、粉彩瓷器蓋杯或壺;普洱茶和一些半發酵及重焙火的烏龍茶可以使用紫砂壺杯具;黃茶可以使用奶白杯;紅茶可以用內壁施白釉的紫砂杯、白瓷、白底紅花瓷、紅釉瓷的壺杯具和蓋碗杯;白茶可以用白瓷壺杯具,或用反差很大的內壁施釉的黑釉,以襯托出白毫;輕發酵及重發酵的烏龍茶還可以用白瓷和白底花瓷壺杯或蓋碗來沖泡。選擇茶具時還要注意整套茶具的色彩搭配,既要避免單調,又要求統一和諧,富有藝術情趣。

3.鋪墊 指的是放在茶具下的鋪墊,可以是整體的也可以是某個局部,一般以布藝為主。鋪墊可以幫我們遮擋桌子,保持茶具的乾淨,也可以幫我們烘托主題、渲染意境。鋪墊可以選擇棉布、麻布、臘染布、化纖、印花、毛織、織綿、絲綢等布藝,也可以選用竹編、石頭、紙張、草桿編、樹葉等,或者可以什麼都有不用,直接是桌子、茶几等。在選擇鋪墊時要注意色彩的搭配,鋪墊與鋪墊之間、鋪墊與茶具之間、鋪墊與泡茶者的服飾之間都要注意到,不然鋪墊就起不到烘托主題、渲染意境的效果,反而還可能起反面作用。

4.背景 背景可以給人帶來很好的視覺效果,根據茶席的主題來定。在上一小節已對背景的設計進行了介紹,在此就不再進行討論。

5. 點綴品 主要包括插花、焚香、掛畫以及相關工藝品。

(1)插花。插花是我國文人的一大愛好,早在宋代,茶人們就將「點茶、掛畫、插花、焚香」稱為「四藝」。茶道插花不同於一般的插花,被稱為「茶室之花」或「茶會之花」(如圖5-1-1)。茶道插花不僅可以雅化環境,更可以烘托主題。茶道插花講究色彩清素,枝條屈曲有致,瓣朵疏朗高低,花器高古、質樸,意境含蓄,詩情濃郁,風貌別具。花材上多用折枝花材,注重線條美。常用的花材有松、柏、梅、蘭、菊、竹、梧桐、芭蕉、楓、柳、桂、茶、水仙等;在色彩上多用深青、蒼綠的花枝綠葉配潔白、淡雅的黃、白、紫等花朵,形成古樸沉著的格調;花器多選用蒼朴、素雅、暗色、青花或白釉、影青瓷或粗陶、老竹、銅瓶等。茶道插花的手法以單純、簡約和樸實為主,以平實的技法使花草安詳、活躍於花器上,把握花、器一體,達到應情適意、誠摯感人的目的。在意境方面突出「古、靜、健、淡」的特點。「古」並非是復古,而是一種幽邃中包含著哲思的狀態;「靜」並非寂冷無聲,而是於靜穆中包含著動力;「健」可引伸出健朗、瘦硬、高傲、壯挺、氣骨等含義;「淡」則淡雅中含蘊沉厚。茶室插茶無,固定形式,隨心意而成,以求個性更無意豪華,以求清新雋永,別闢意境。

(2)焚香。茶事活動中通過焚香可以使環境更幽雅,氣氛更肅穆。茶事活動中常見香有以下幾種形態和用途:

①枝香,也就是有香腳的香。有粗有細,細的枝香一般用於平常生活中,粗的一般是用於寺廟中;②壽香,作為神明祝壽的香,用手工做成壽字型固體篆香;

③香鍾,也就是掛香,用來計算時間,點燃時間分七天、十五天、三十天三種;排香,成排聯在一起的立香,沒有香腳。一支排香有八條或十數條並排,成一條長板狀,其上寫有「喜」字,是結婚的時候,拜天公、拜祖先時所用的香;

④線香,指的是沒有香枝、香腳的線型。用「檀香、藿香、白芷、樟腦、馬蹄香、荊皮、牡丹皮、大黃、甘松等磨成極細製成;

⑤環香,類似香鍾,具體而微,因重量輕,不用綁線,用一個撐香的金屬架頂著,放在香爐中焚燒,現這種香已幾乎不在生產;

⑥盤香;分單線型和雙線型兩種,單線成型的中心圈比較小造型優美,雙線成型的中心圈比較大,都型圓身型;

⑦沉煙香,就是在香物的中心有一條空洞,點燃之後,香煙順著洞往下流出,形成煙景。

茶席設集中在選擇香時要遵循「不奪香」的規則,即香的香味不能於茶香起衝突。香型要以淡雅型為主。配合茶葉來,濃香的茶需要焚較重的香品,幽香的茶,焚較淡的香品。配合時間來,春天、冬天焚較重的香品,夏天焚較淡的香品。空間大焚較重的香品,空間小焚較淡的香品。

(3)掛畫。在屏風上懸掛與茶藝與主題有關的字畫(以寫意的水墨畫為時尚,如果是工筆或寫實之畫作,則求賦色高古,筆墨脫俗),也可懸掛點明主題的茶聯,但要含畜,不宜直露,更不宜有太強的政治色彩,以免有說教之嫌,設色不宜過分艷麗,以免粗俗或喧賓奪主,而裱裝又以軸裝為上,屏裝次之,框裝又次之。

(4)相關工藝品。指的是茶席設計中根據主題需要而用來做擺設的物品。可以是石器、盆景,也可以是生活用品、藝術品、宗教用品等等無所不能。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符合主題,起到裝飾的作用,不然反而畫蛇添足。

(三)意境營造

「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棼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語,明窗淨几,洞房阿閣,賓主款狎,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課花則鳥,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如此優美的品茗環境是古人許次紓在《茶疏》中所營造的。茶席設計中意境的營造其實也就是品茗意境的營造,這與茶席設計的主題息息相關。一個茶席設計作品其實是就是一個藝術作品,無論大小都要有內容,並非器皿多茶席設計作品的內容就豐富,應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

首先是名稱。給藝術作品取名,就如同給人取名一樣,要想給人第一面就留下深刻的印像,就需要有一個特別的名字,茶席設計也是一樣。要想吸引人就要有一個好聽且耐人尋味的名稱。茶席設計的名稱應反覆推敲,文字既要精練簡單,又要能夠突出主題使其意味深長。如《盼》、《靜》、《清福》、《吟秋》、《貓冬茶》、《龍井問茶》、《九曲紅梅》、《家》、《澳門之夜》、《秋宴》、《山水情》、《仲夏之夢》、《跟著感覺走》、《日日是好日》、《泥兒陶藝》、《濃岩茶屋》、《梅韻》、《憶江南》、《清韻》、《野趣》、《人迷草木中》、《荷趣》、《茉莉飄香》、《井岡春色》、《雨前》、《白領麗人》、《葫蘆》、《湖韻》、《當代茶聖》、《濃岩茶屋》、《僖家賞舞》、《嶄火相傳》、《片片楓葉情》、《回味》、《上海滋味》、《香茉怡情》、《花好月圓》、《鬥茶》、《河塘月色》、《大隱於市》、《幸福的味道》等等。

其次是立意表達要含蓄。作品的主題要在茶席設計中應含蓄的表達出來,不能太露骨,要給人留下想像的餘地。如由石偉蔚設計的《靜》,作品由兩張疊鋪的紙,一缸魚,三個青瓷碗,一塊茶巾組成。沒有任何其它的東西,也沒有什麼表達「靜」的字畫,看起來一缸魚兒正在游,如何能「靜」?可是再看那青青瓷兒三隻碗,白白凈凈和一塊茶巾,卻不得不讓人靜下心來,作者巧妙地通過鋪墊的色彩和簡潔的器物把平靜如水的心靜表現的十分到位;又如房玉雯設計的《茶語禪音》,許多人想在茶席中表現出「茶禪一味」的意境,卻不能很好把握。《茶語禪音》中選用了碎紋青瓷的茶器、茶瓶,顯得質樸而寧靜。茶席採用不鋪的形式,反到使木質茶台能充分地展示出原味,旁邊插有一枝普提,雖開花但不眩目,這一切都不動聲色的將「禪」的意境表現在我們的面前,讓人慢慢體會。

四、解說詞的創作

茶藝表演時不能過多的開口說話,只是通過沖泡技藝來表現主題,觀眾不易理解。同時,茶藝表演又是新興的藝術,許多觀眾還對此還不熟悉,所以需要對表演內容進行解說,這樣可以引導觀眾如何欣賞茶藝表演,幫助觀眾理解表演的主題和相關內容,使其更好的達到藝術效果。

解說詞的內容主要包括節目的名稱、主題、藝術特色及表演者單位、姓名等內容。創作解說詞時首先應考慮的是觀看茶藝表演的群體類別。如果觀看者是屬於專業人士,解說詞就應簡明扼要,並挑要點介紹,否則就會畫蛇添足,顯得多此一舉。如果是廣大的平民百姓,解說詞就要通俗、易懂,專業術語不能太多。不然會使觀看者如墜雲霧,提不出個所以然。其次是要注意解說詞的內容。解說詞的內容應是對茶藝表演的背景、茶葉特點、人物等進行的簡單介紹,應能夠使人明白此次表演的主題和內容。如江西的《客家擂茶》在表演前有一段這樣的介紹「客家擂茶是流行於江西贛南地區客家人的飲茶習俗。客家人為了躲避戰亂,舉族遷居到南方的山區,他們保留了一種古老的飲茶習俗。就是將花生、芝麻、陳皮等原料放在特製的擂缽中擂爛,然後沖入開水調特成一種既芳香可口,又具有療效的飲料,民間稱為擂茶。」這段解說詞簡明扼要的概括了擂茶的流行的地點、流行的人物、製作的方法及療效,讓人對擂茶有了一定的了解又增添了興趣。又如《禪茶》表演前的介紹「中國的茶道早在唐代就開始盛行,這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整個表演在深沉悅耳的佛教音樂中進,表演者莊重、文靜的動作使您不知不覺進入一種空靈寂靜的意境。」這段解說詞中對禪茶的起源,盛行的原因,追求的意境都作了闡述,即使從未接觸過禪茶,通過這番介紹,也能略知一二。第三是解說詞的藝術性,茶藝表演有著非常強的藝術性,如果解說詞太過直白,就會降低整個茶藝表演的質量,顯得俗氣。江西婺源的《文士茶》在表演前這樣介紹到「文士茶是流行於江西婺源地區民間傳統品茶藝術之一。婺源自古文風鼎盛,名人輩出,文人學士講究品茶追求雅趣。因此文士茶以儒雅風流為特徵,講究三雅:飲茶人士之儒雅、飲茶環境之清雅、飲茶器具之高雅;追求三清:湯色清、氣韻清、心境清,以達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此美妙的解說詞將人們帶入了 「天人合一」的品茗境界里。話雖不多,但卻將茶藝所具有和、靜、雅的特徵一一點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當然,解說詞的藝術性並不代表在其創作中一定要用一些晦澀難懂、過於專業或過於藝術化的詞語,以免給人在聽覺上帶來錯誤。

茶藝解說詞在創作之餘,在語言的表達方面也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使用標準普通話。作為對公眾的茶藝表演解說,應採用普通話讓大家都能聽懂。若不能使用普通話,或普通話不標準,則會使人聽不懂,減少解說詞的藝術性。二是脫稿,在解說時最好不要拿稿,不然會給人留下對表演不熟悉的印象,同時,在解說當中還應與觀眾交流,拿著稿子就無法交流,也給人一種不尊敬的感覺。三是語言應帶有感情色彩,同樣的文字,不同人闡述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我們在解說時應投入感情,語氣應抑揚頓挫,注意朗誦技巧。不然既是表演再精彩,解說詞寫的再美,毫無感情的解說也會使人倒胃口。

五、習茶禮儀與基本手法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素有客來敬茶的習俗。茶是禮儀的使者,可融洽人際關係,在種種茶藝表演里,均有禮儀的規範。語言、行為表情、服飾是構成茶藝禮儀最基本的三大要素,在整個茶事活動中,禮儀應始終貫穿其中,並要有具體的落實。

(一)習茶禮儀

1.得體的著裝 泡茶過程中,服裝顏色、式樣與茶具環境要協調,這樣「品茗環境」才會優雅。茶藝師的服裝顏色不宜太鮮艷,袖口不宜過寬,否則不方便泡茶。

2.整齊的髮型 茶藝師的頭髮應梳洗乾淨,避免頭向前傾時頭髮散落,否則會擋住泡茶的視線。髮型設計要根據自己的臉型和氣質來設計。

3.乾淨的面部 在茶事活動中泡茶者可著淡妝,但不能濃裝艷抹,臉部和手部應以顯示白凈為主。指甲須剪平整,切忌塗指甲油。眉和唇可作淡淡的勾畫,做到似畫非畫較合適。切忌塗濃重的唇膏,畫粗黑的眉毛,粘貼假睫毛,勾濃黑的眼線,塗厚重的胭脂。這些裝扮都有悖於茶文化清新脫俗的韻味,且會給觀眾造成缺少文化修養的不良印象。我們只需保持清新健康的膚色。並在整個茶事活動中面部表情要平和,紿終保持微笑。

4.優雅的舉止 優雅的舉止,洒脫的風度,常常被人們稱讚,也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舉止是一種不說話的語言,但能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受教育的程度。茶事活動主要是通過泡茶者的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來完成。茶道中的每一個動作都要圓活、柔和、連貫,而動作之間又要有起伏、虛實、節奏,才能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5.正確的姿態 茶事活動中泡茶者的站姿、走姿、坐姿也十分重要。

①站姿的基本要求是:站立時直立站好,從正面看,兩腳腳跟相靠,身體重心線應在兩腳中間。雙腳併攏直立、挺胸、收腹、雙肩平正自然放鬆,女性雙手交叉,置於小腹部。雙目平視前方,嘴微閉,面帶微笑。

②正確的坐姿是:泡茶時,挺胸、收腹、頭正肩平,肩部不能因為操作動作的改變而左右傾斜。雙腿併攏。雙手不操作時,平放在操作台上,面部表情輕鬆愉悅,自始至終面帶微笑。

③跪姿:跪姿又可分跪坐、盤腿跪、單腳跪蹲。跪坐,常在日本茶道中使用。雙膝跪於座墊上,雙腳背相搭。臀部坐在雙腳上,腰挺直,雙手搭前。盤腿坐,多用於男性。將雙腿向內屈伸相盤,雙手分搭於兩膝。單腳跪蹲,右膝與著地的腳呈直角相屈,右膝蓋著地,腳尖點地。

④走姿要求:上身正直,目光平視,面帶微笑;肩部放鬆,手臂自然前後擺動,手指自然彎曲;行走時身體重心稍向前傾,腹部和臀部要向上提,由大腿帶動小腿向前邁進,行走線跡為直線。

⑤伸掌示意:在泡茶中常會用到伸掌禮,表示的意思為「請」等意。伸掌姿勢應是:四指併攏,虎口分開,手掌略向內凹,側斜之掌伸於敬奉的物品旁邊,同時欠身點頭。

6.溫柔的語言 茶室是現代文明社會中高雅的社交場所,它要求茶人在交往中要談吐文雅、語調輕柔、語氣親切、態度誠懇。使用規範的語言,對人要彬彬有禮、熱情莊重,使人感覺親切。與賓客交流時要注意技巧,與賓客對話時,要用友好的目光關注對方,表現出自己思想集中、表情專註,要認真聽取賓客的陳述,隨時察覺對方對服務的要求,以表示對賓客的尊重。無論賓客說出來的話是誤解、投拆或是無知可笑,也無論賓客說話時的語氣多麼嚴厲,都要耐心、友善、認真地聽取,不能在表情和舉止上流露出反感、藐視之意,只可婉轉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不能當面提出否定的意見。在茶事活動中要使用敬語,注意用「您」而不用「你」或「喂」,主動向賓客打招呼說「您好」。

(二)習茶基本手法

1.提壺、杯手法

(1)側提壺,大型壺:右手除拇指外其它的四指握住壺把,左手食指、中指按住壺鈕或蓋。

(2)中型壺:右手除拇指外其它的四指握住壺把。

(3)小型壺:右手拇指和中指勾住壺把。

(4)飛天壺:右手大拇指按住蓋鈕,其他四指勾住壺把。

(5)提梁壺:右手握提梁把,左手食指、中指按壺的蓋鈕。

(6)紫砂壺:右手拇指和中指握住壺把,無名指、小指頂住,食指按住壺蓋。(見圖)

2.握杯手法

(1)大茶杯,無柄杯:右手握住茶杯基部,女士用左手指尖托杯底。

(2)有柄杯:右手食指、中指勾住杯柄,女士用左手指尖輕托杯底。

(3)聞香杯:右手手指把聞香杯握在拳心,或者把聞香杯捧在兩手間。

(4)品茗杯:右手大拇指、食指握杯兩側,中指抵住杯底,無名指及小指自然彎曲。

(5)蓋碗:左手大拇指與食指扣在杯身兩側,中指托杯底。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按在蓋鈕,無名指和小指搭住碗壁。(見圖)

3.翻杯手法

(1)無柄杯:右手反手握茶杯的左側基部,左手用大拇指輕托在茶杯的右側基部;雙手翻杯成手相對捧住茶杯。

(2)有柄杯:右手反手握杯,左手手背朝上用大拇指、食指與中指輕扶茶杯右側基部;雙手同時轉動手腕,茶杯輕輕放下。(見圖)

4.溫具手法

(1)溫壺法:左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按在壺鈕上,揭開壺蓋,把壺蓋放到茶盤中。右手提壺注水,按逆時針方向低斟,先澆淋壺的外壁,再使水流順茶壺口衝進;再使水從高處沖入茶壺;等注水量為茶壺的1/2時再低斟,使開水壺及時斷水,輕輕放下。雙手取茶巾放在左手手指上,右手把茶壺放在茶巾上,雙手按逆時針方向轉動,使茶壺各部分充分接觸開水。然後把水倒入水盂中既可。(見圖)

(2)溫杯法:右手提壺逆時針轉動,使水流沿茶杯壁沖入,約容量的1/3後斷水,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玻璃杯下端,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向外,左手的中指輕托杯底,將水沿杯口藉助手腕的自然動作,旋轉一周,但必須滴水不漏。(見圖) (3)溫蓋碗法:提壺逆時針向蓋內注水,注入碗內的1/3容量時壺斷水,開水壺複位。右手取渣匙插到縫隙里,左手手背朝外護在蓋碗外,手掌輕靠碗沿;右手用渣匙從內向外撥動碗蓋,左手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把碗蓋蓋在碗上。右手大拇指和中指搭在碗身中間部位,食指抵住蓋鈕下凹處,左手托碗底,端起蓋碗,右手呈逆時針轉動,使蓋碗內各部位接觸熱水。最後右手提蓋鈕把碗蓋靠右斜蓋;端起蓋碗移到水盂上,水從蓋碗左側倒進水盂。

5.沖泡手法 一般春秋兩季採用中投法,夏季採用上投法,冬季採用下投法。

(1)上投法:先在杯中注入七成水,再從水面上將茶葉徐徐撥入。主要是用來沖泡一些著名綠茶中的早春細嫩茶芽。

(2)中投法:先在杯中注入少量水,然後投入茶葉,使茶葉舒展一下後再注入開水。

(3)下投法:用茶匙將茶葉撥入杯中,再注入開水。

6、注水手法 頭正身直、目不斜視,雙肩齊平、抬臂沉肘。如果開水壺比較沉,雙手取茶巾放在左手上,右手提壺左手托住壺底;右手使水流順著茶壺口內壁衝到茶壺(杯)里。要求茶壺嘴不能正對客人。

(1)鳳凰三點頭:提壺出水,手臂三起三落,使水流也三起三落。但要注意水流要流暢,粗細一致。不能斷斷續續,粗細不同。壺嘴三起三落像鳳凰三點頭,表示對各位來賓的再三致意。

(2)高沖手法:持壺從杯邊緣出水,再慢慢提高至手臂持平為止,並保持水流不斷,侍水到杯需裝水的4/5時再低斟並持平壺斷水。

(3)迴旋法:持壺使水沿著杯壁來迴旋轉,至水滿為止。

[補充閱讀材料4—1] 關於沖泡普洱茶時的「洗茶」

「洗茶」一詞始於北宋,原來屬於茶葉採制過程中用語,後來才延伸到飲用過程中。如前述沖泡烏龍茶時第一泡也是即刻倒掉,稱作「洗茶」。因為人們在將鮮葉從茶樹上採摘下來以後經過初制、精製,其中有多道工序如殺青、揉捻、烘焙、(曬青)篩揀等,在獲得茶葉品級的同時,也使茶葉達到了國家的衛生標準。但是難免也會有夾雜物含在其中如茶灰、塵埃。如果在沖泡時注入沸水即倒掉,可迅速去除掉。而烏龍茶中的第一泡「洗茶」,主要是進行溫潤泡,其有利於茶葉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飲用者很快感覺到茶葉香味,而並不是單純的為了洗去茶葉中不衛生的塵埃。

「洗茶「對於普洱茶來說這是不可缺少的程序。因為好的陳年普洱茶至少要儲存十年左右,所以在儲存過程中難免會帶有部分的灰塵在裡面。第一次沖泡茶葉的熱水除了可以喚醒茶葉的味道之外,還具有將茶葉中的雜質一併洗凈。所以第一次的沖泡速度要快,(即倒即出)只要能將茶葉洗凈即可,不須將它的味道浸泡出來;(一般洗二次茶)在第二次以後正式泡茶時濃淡的選擇就可依照個人喜好來決定。

就綠茶而言,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對人體健康有益,而且盡顯茶的美味。根據有關實驗,茶的香味和有益人體的成分在第一泡後3秒即開始浸出,若超過3秒鐘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會大量損失。

第二節 生活型茶藝

一、生活型茶藝的概念與特點

生活型茶藝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為客人提供泡茶品飲的茶藝方式,因為茶藝本來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所以它有別於以解渴為目的喝茶方式,具有一定的藝術韻味。生活型茶藝具有以下兩個基本特點:

1.傳統性。生活型茶藝主要是以一些民間一直流傳而且沒有經過專業人員加工整理的沖泡技藝為主。如四川和北方地區的蓋碗茶藝,以沖泡花茶為主,(也有用蓋碗沖泡綠茶的);閩粵地區的功夫茶藝,用小壺小杯專門沖泡烏龍茶;以及流行於江浙一帶用玻璃杯來沖泡名優綠茶的茶藝等等。

2.改良性。即在傳統茶藝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整理和改良提高,使之規範化、藝術化,更具有觀賞性。如現代功夫茶藝、玻璃杯茶藝(廬山雲霧茶)等。

二、綠茶茶藝

綠茶屬於不發酵茶,其特點具有干茶色澤翠綠色,茶湯色澤碧綠清澈。綠茶花色品種非常豐富,外觀形狀、品質各不相同,沖泡方法自然也不盡相同。如普通綠茶一般選用青瓷杯或青花瓷蓋碗。名優綠茶則選用無花紋玻璃杯,以便觀賞杯中的茶芽優美形態和碧綠晶瑩的茶湯,十分誘人,令人心曠神怡。綠茶茶藝常見的表現形式主要可分為玻璃杯泡法、蓋碗泡法和壺泡法三種。

(一)玻璃杯泡法

1.泡茶用具:基本茶具為無花紋玻璃杯、石英水壺、茶盤、茶罐、茶荷、茶則、茶匙、茶巾等;

2.沖泡程式:

(1)備具:根據沖泡時的先後順序將準備好的茶具合理的放置好。(見4-2-1圖)

(2)賞茶:用茶匙將茶罐中的茶葉撥出少許於茶荷中,獻給嘉賓欣賞茶葉的外形、色澤和聞其干香。(見4-2-2圖)

(3)溫杯,即將水壺中的開水注入玻璃杯中,進行燙杯。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必需至清至潔。這道

程序是當著各位嘉賓的面,把本來就是乾淨的玻璃杯再燙洗一遍,以示對嘉賓的尊敬(見4-2-3圖)。

(4)置茶:也稱投茶,將茶罐中的茶葉用茶匙撥入茶則中,投茶量為每杯2克的量計算總量,再將茶葉撥入茶杯中,若茶則一次放不下,可以分次完成。(見4-2-4圖)

(5)浸潤泡:將水壺中的開水沿著杯壁注入杯中(開水溫度為80℃左右),水量為杯容量的1/4~1/3,溫潤的目的是浸潤茶芽,使干茶吸水舒展,便於內含物析出,為將要進行的沖泡打好基礎。時間約30秒左右。(見4-2-5圖)

(6)沖泡:溫潤的茶芽已經散發出一縷清香,這時高提水壺,讓水直瀉而下,接著利用手腕的力量,上下提拉注水,反覆三次(雅稱鳳凰三點頭,沖入杯內的水至總容量的七成左右,意為「七分茶,三分情」),使杯內的茶葉上下翻動,杯中上下茶湯濃度均勻。鳳凰三點頭不僅是泡茶本身的需要,也是為了顯示沖泡者的姿態優美,更是中國傳統禮儀的體現。三點頭像是對客人鞠躬行禮,是對客人表示敬意。(見4-2-6圖)

(7)奉茶:雙手將泡好的茶依次敬給客人,並行伸手禮(示意「請用茶」)。(見4-2-7圖)

(8)品嘗:待茶葉舒展後,請客人慢慢啜,細細品(先聞香,再觀色,後啜飲)。

(9)收具:奉茶完畢,應將所用茶具收放原位。行鞠躬禮,退至後台。

(二)壺泡法

1.泡茶用具:茶壺及品茗杯(宜選用青花瓷、白瓷或青瓷及素色花紋瓷具)、杯托、茶盤、茶匙、茶荷、茶葉罐、水壺(宜選用素色花紋瓷或石英壺)、茶巾(以白色為佳)等。

2.沖泡程式:

(1)備具(同前)

(2)溫具:將水壺中的開水倒至茶壺中,然後再將水倒入品茗杯中。(見4-2-8圖)

(3)賞茶:(同前)(見4-2-9圖)置茶:將壺蓋打開,平放於蓋置上。用茶匙將茶葉罐中的茶葉撥入茶則中,每壺投茶量為7克左右,將茶則中的茶葉撥入茶壺中。(見4-2-10圖)

(4)沖泡:將水壺中的開水(水溫為80℃左右)用迴轉沖泡法迴旋三周沖入茶壺中,再用直流沖水法沖至八成容量,最後用「鳳凰三點頭」的手法沖至滿壺。然後持壺蓋由外向內撇去表面浮沫,加蓋,靜置2分鐘左右。(見4-2-11圖)

(5)斟茶:用茶巾擦拭茶壺底部,使茶巾吸干壺底水分,然後循環斟茶,使每杯茶湯濃度均勻。(見4-2-12圖)

(6)奉茶:將品茗杯底部用茶巾擦拭,再將品茗杯放至杯托,然後用雙手將茶奉給客人。(見4-2-13圖)

(7)品嘗:(同前)

(8)收具:(同前)

[小思考4—1]

三、烏龍茶茶藝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品質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既有綠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濃醇,並具有綠葉紅鑲邊之美稱。沖泡後湯色金黃或橙黃,還含有天然的花香。十分誘人,是中國茶葉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烏龍茶即可用紫砂壺沖泡也可選用蓋碗(閩南地區稱甌杯)沖泡,主要是根據各人喜好來選擇。

(一)現代功夫茶(紫砂壺泡法)

1.泡茶用具:茶船、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杯托、水壺、茶罐、茶荷、茶道組(包括茶則、茶匙、茶漏、茶夾等)、茶巾等。

2.沖泡程式:

(1)備具迎客——將茶具備好,並依沏泡時的需要順序合理的放置好。(見4-2-14圖)

(2)清泉初沸——將泡茶用水燒開,水溫達到95℃以上,正好適合沖泡烏龍茶。(見4-2-16圖)

(3)孟臣淋霖——即用開水淋澆壺身,保持壺溫,還可起到潔具的作用。(孟臣即惠孟臣,是明代宜興制紫砂壺名家)(見4-2-17圖)

(4)仙泉浴盅——盅又名公道杯,公平杯。是用來沉澱茶渣,均勻茶湯。即將茶壺中的開水倒入公道杯中。(見4-2-18圖)

(5)傾茶入荷——用茶則將茶葉量入茶荷中。(見4-2-19圖)

(6)鑒賞佳茗——請來賓鑒賞干茶的色澤、外形以及聞茶的干香(見4-2-20圖)

(7)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紫砂壺中,投放量為壺容積的1/3左右,如果是外形較鬆散,茶葉需佔到壺的一半。(將壺比做宮殿來襯托茶葉的價值)。(見4-2-21圖)

(8)凈洗塵緣——洗茶,水滿茶葉即可,也叫溫潤泡。將開水倒入茶壺後,立即將水倒去,把茶葉表面塵污洗去,使茶葉濕潤並提高溫度,使香味能更好地發揮,寓意為洗去泡茶和喝茶人心中的雜念。(見4-2-22圖)

(9)懸壺高沖——提起水壺,對準泡茶壺,從低到高,細水長流,激蕩茶葉,激發茶性,以便泡出茶之真味。(見4-2-23圖)

(10)推泡抽眉——用壺蓋推去壺口泡沫。將壺蓋蓋好。(見4-2-24圖)

(11)重洗仙顏——將洗茶的水淋澆壺壁,使壺內外溫度保持一致,也可起到養壺的作用。(見4-2-25圖)

(12)若琛出浴——將聞香杯從品茗杯中抽出,並將品茗杯中的水倒去。(若琛是清代的制杯名家)(見4-2-26圖)

(13)玉液瓊汁——此時茶已泡好,乃茶之精華,將壺內的茶湯倒入公道杯中。(4-2-27圖)

(14)關公巡城——將公道杯中的茶湯依次巡迴多次低斟(避免香氣逸失)於緊挨著的聞香杯中,以保證茶湯濃淡均勻。只倒七分滿,留下三分為人情。(見4-2-28圖)

(15)倒轉乾坤——將品茗杯扣在聞香杯上,然後乾坤倒轉。(見4-2-29圖)

(16)敬奉佳茗——將茶湯用雙手敬奉給客人。(見4-2-30圖)

(17)喜聞幽香——將聞香杯輕輕抽出移至鼻端前後或左右徐徐移動,嗅聞茶之熱香。(見4-2-31圖)

(18)三龍護鼎——用大母指與食指輕輕扶著杯沿,用中指托住杯底,將茶杯從茶船中提起。即三龍護鼎的指法。(見4-2-32圖)

(19)鑒賞湯色——觀賞杯中茶湯的顏色和光澤。(見4-2-33圖)

(20)細品佳茗——將杯中茶湯分三口啜飲,徐徐咽下。正所謂一口為喝,二口為飲,三口才稱之為品。(見4-2-34圖)

(21)重賞餘韻——茶湯飲完後,再次拿起聞香杯,嗅聞凝附於杯底的冷香。最後將茶具收拾復原。(見4-2-35圖)

(二)潮州工夫茶 原流行在廣東潮地區,現已流傳到港台及東南亞等地區。

1.基本茶具:玉書碨、潮汕風爐、孟臣罐、若琛甌,即通常所謂的潮州四寶。

(1)玉書喂,過去多為陶制水壺,現多改為不鏽鋼壺或石英壺。

(2)潮汕風爐,泥制炭爐,現多改用電爐或酒精爐。

(3)孟臣罐,潮州習慣稱壺為罐。以宜興紫砂壺為佳,大小如一個小紅柿,壺身以扁闊為好,便於茶葉舒展,且能留香。

(4)若琛甌,即小茶杯,精美小杯,直徑不足一寸,質薄如紙,色潔如玉的白瓷杯,稱為「白玉杯」

(5)茶池,也稱雙層茶盤,其形狀如鼓,瓷質,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作為「鼓身」的圓罐構成的。盤面上有幾個小眼,泡茶之後在壺蓋上衝來加熱的水可自然流入「茶池」內。「茶池」是準備用來倒剩茶和茶渣的。

2.沖泡程式:

(1)治器——準備好泡茶器具。點燃爐子,置壺燒水。

(2)備茶——茶葉以潮州的鳳凰單叢及武夷山烏龍茶、安溪鐵觀音等為佳。取茶葉時先將茶葉罐倒置,過後才把茶葉倒在一張白紙上,這樣取茶葉時可摻上一些細碎的茶末。取其最粗者填於壺底滴口處,次用細茶末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如此工夫舊時稱為「納茶」。如果茶葉全是條狀,放入較粗的茶葉後,通過紙張將部分茶葉捏碎再放入壺中。若不入摻雜一些細碎茶末,沖泡後則後韻不夠強。(見4-2-36圖)

(3)候湯——候湯即煮水。水分三沸。一沸太嫩,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見4-2-37圖)

(4)熱罐——熱罐即溫壺。先用燒開的水注入壺中,以提高壺的溫度。(見4-2-38圖)

(5)淋杯——再將壺中的水倒入茶杯,暫勿倒掉。(見4-2-39圖)

(6)置茶——拿起盛茶的白紙,手指在紙背稍微彈幾下,使紙中茶葉輕輕抖動,這樣就可碎茶在下,條狀茶在上,再將紙張傾向壺口倒入茶葉,此時壺中的茶葉就會粗者在前(靠近壺嘴)在上,細碎者在下在後。倒入茶葉後,用手指骨節處輕叩壺身兩三下,以確實細碎茶葉滑落壺底,可避免泡茶時碎葉從壺嘴流入杯里或堵塞壺嘴。置茶量為茶壺容積的一半或七成。(見4-2-40圖)

(7)沖點——提起燒開的水壺從較高處繞著壺口邊緣衝下,使水滿至壺口,使茶葉在壺內翻滾。(見4-2-41圖)

(8)洗茶——隨即將茶壺裡的茶湯倒掉不用,以去除茶葉中所含雜質,也使茶葉受到浸潤,便於沖泡。(見4-2-42圖)

(9)高沖——再次提起開水壺從高處繞著壺口邊緣沖入開水,水壺要離茶壺較高,水要細而長,才有力(此項動作稱之為「懸壺高沖」),使茶葉受熱均勻,泡出來的茶湯才能香氣清揚,口感滑潤。(見4-2-43圖)

(10)刮沫——也稱刮頂,高沖後會有一層泡沫雜質隨著茶湯上升至壺口,用壺蓋把浮於水面的雜質泡沫抹掉,然後再蓋上壺蓋。(見4-2-44圖)

(11)淋壺——也稱淋頂,隨即用開水壺裡的開水淋澆壺蓋、壺身(但不可將水淋在蓋鈕上的氣孔),其作用一是把壺外的茶末雜質清洗,保持整潔雅觀,二是讓壺外熱度均勻,確保泡出來的茶湯更好發揮茶葉固有的韻味。(見4-2-45圖)

(12)洗杯——將第一隻茶杯里的水倒入第二杯,再以拇指托杯沿,食指托杯底,側於另一有水的杯里打轉(此動作稱之為獅子滾球),逐個清洗,一來衛生,二來可保持茶杯的熱度,以顯茶香。(見4-2-46圖)

(13)灑茶——灑茶即倒茶、分茶。洗杯之後茶已泡好,正好可以分茶。用食指輕壓壺頂蓋鈕,中指、拇指緊夾壺把手後,將茶壺提起,壺底靠著茶盤沿轉一圈,使壺底之水滴盡,以免落入茶杯中(有人稱之為「遊山玩水」)。然後進行斟茶,斟茶時壺嘴要緊貼杯麵(稱之為「低斟」,可避免茶湯易冷、衝出泡沫或濺出杯外不雅觀),而且不能斟滿一杯再斟第二杯,而是像「關公巡城」似的,把茶壺不斷在杯上畫圈,使三個杯子所受的茶,濃度大體相同。然後將茶壺裡最後存下的幾滴茶,因是精萃所在,不宜只灑在一個杯子里,而是要「機會均沾」地向每個杯子里分幾滴,以免飲者有厚薄之分(此項動作也稱之為韓信點兵)。「高沖」、「低斟」、「刮沫」、「淋頂」。是潮州工夫茶泡法的要訣,需牢記並熟練掌握。(見4-2-47圖)

(14)敬茶——端茶敬客或行手禮示意客人自己端杯品飲。(見4-2-48圖)

(15)品茶——端杯在手,先觀色,聞香再品飲。品字三個口,分三口將杯中之茶湯喝完。如用胡桃般的小杯,亦可一口飲進嘴裡,但不要囫圇吞下,需徐徐品味,慢慢下咽,並嗅聞杯底餘香。「灑茶既畢,乘熱人各一杯飲之。杯緣接唇,杯麵迎鼻,香味齊到,一啜而盡,三嗅杯底。

(三)白鷺茶藝(蓋碗杯泡法)

白鷺茶藝是由南昌女子職業學校的茶藝專業教師們共同編創的,泡茶的主要器具是白瓷蓋碗杯,蓋碗對於投茶葉、聞香氣、沖開水、倒茶渣等都非常方便。白鷺原(茶藝館)是南昌女子職業學校茶藝專業的實習基地,其裝飾格調是以白鷺和綠色植物為主,意為回歸自然。所以專業教師們在編創這套茶藝時,主題以追求人與茶、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人際關係的和諧為主。使茶人們在品飲茗茶之神韻的同時,達到精神上的崇高享受。

1.泡茶用具:白瓷(蓋碗、品茗杯、雙層茶盤)、茶道組、水壺、茶巾等。

2.沖泡程式:

(1)白鷺迎客——(解說)您好!我是這裡的小白鷺,藉助這道程序對您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同時在每晚的8:30~9:30我們白鷺原還準備了各類的茶藝表演,希望您在品茗的同時還可欣賞到高雅的藝術。

(2)溫盞燙杯——利用水溫提高茶具的溫度,有利於搖香。(見4-2-49圖)

(3)鷺迎佳人——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讚美茶「從來佳茗似佳人」。泡好一杯茶除了水溫非常講究外,投茶量也是十分重要的,投茶的量約佔盞容積的1/3,但也可根據個人的口味進行調整。(見4-2-50圖)

(4)扁舟搖蕩——藉助茶盞的溫度搖出茶葉的初香。(見4-2-51圖)

(5)茶香四溢——打開剛剛搖香過的茶盞,茶香四溢。(見4-2-52圖)

(6)出水芙蓉——經洗過的烏龍茶象芙蓉出水似的。(見4-2-54圖)

(7)茶逢細雨——高沖的水宛如春雨,滋潤著茶葉,使茶葉充分舒展。(見4-2-55圖)

(8)春風拂面——用盞蓋颳去盞面的泡沫及細小茶渣。(見4-2-56圖)

(9)白鷺戲水——此時品茗杯已溫好,小小的白色品茗杯宛如一隻只小白鷺在水中戲洗。(見4-2-57圖)

(10)甘露醍醐——此時茶已泡好,並將茶之精華喻為「甘露醍醐」 (見4-2-58圖)

(11)淺唱低吟——用低斟的手法分送茶湯。(見4-2-59圖)

(12)敬奉佳茗——雙手輕輕推動茶盞,右手示意各位嘉賓「請用茶」 (見4-2-60圖)

(13)靜品茶香——願這杯芬芳的茶湯能洗去您一天的辛勞和疲憊,帶給您一生的吉祥如意。(見4-2-61圖)

四、花茶茶藝

花茶是詩一般的茶葉,融茶味之美,鮮花之香於一體的茶中藝術品。沖泡花茶一般採用彩色蓋碗杯,其結構為一套三件頭(茶碗、茶蓋、茶托),敞口式茶碗,口大便於注水和觀察碗中茶景,反碟式的茶碗蓋,既可掩蓋茶湯香氣,又可用以撥動碗中浮麵茶葉、花干,不使飲入口中,茶托(又叫茶船)用於托放茶碗,使飲茶時不致燙手。特別適合於個人品茗時使用,既可品到花茶的真香本味,也是一種較為風雅得體的品茶方法。

(一) 茉莉花茶茶藝(蓋碗杯泡法)

1.泡茶用具:蓋碗杯(景德鎮青花瓷)、茶盤、茶葉罐、茶荷、茶匙、水壺、茶巾碟(內放茶巾)、水盂等。

2.沖泡程式:

(1) 備具:準備好泡茶器具,並按泡茶需要時的先後順序擺放好。(見4-2-62圖)

(2)溫碗:將開水注入蓋碗容積的1/3,然後將溫碗的水倒入水盂中,其目的在於潔凈、加溫蓋碗。(見4-2-63圖)

(3)投茶:將花茶用茶匙置於茶荷中,再將茶荷中的花茶投入蓋碗中,每碗投茶量為2克3克。(見4-2-64圖)

(4)沖泡:按同一方向將每個蓋碗注入少許開水,以浸潤碗中花茶(約10秒鐘後),然後再向碗中沖水至七八分滿,隨即加蓋,不使香氣散失。(沖泡的開水溫度為90~95℃)(見4-2-65圖)

(5)奉茶:雙手連托端起蓋碗,將泡好的茶依次送給客人,並面帶微笑以伸掌禮示意用茶。(見4-2-66圖)

(6)品飲:花茶品飲,以聞香嘗味為主。即聞香、觀色、啜飲。(見4-2-67圖)

(7)收具:泡茶完畢,將所用茶具收放原位。行鞠躬禮,退至後台。(見4-2-68圖)

[案例分析4-2]如何正確持蓋碗飲茶

蓋碗茶的品飲方法與玻璃杯的品飲方法有所不同,有其特色。持蓋碗飲茶動作要舒緩輕柔,不宜大大咧咧隨意將蓋子一揭,抄起蓋碗來牛飲。首先,右手拇指及中指夾持蓋鈕兩側,食指抵於鈕面,持蓋後轉動手腕,使蓋里呈垂直朝向自己鼻子用力吸氣,嗅聞蓋麵茶香,愈是優質的花茶則香氣愈是鮮靈、濃純。然後,持蓋碗沿里側(靠自己身體的一側)將茶湯表面撇向碗外側,共三次,目的是撇去碗面的浮葉,觀看茶湯色澤。最後,將蓋斜擱於碗面,使靠身體的一側碗面留出一條狹縫,女性應雙手端起碗托,將碗托底置於左手掌上,右手用拇指及中指夾碗沿,食指抵住蓋鈕,無名指和小指可微微上翹成蘭花指,小口從碗面狹縫中啜飲。

分析提示:男士與女士用蓋碗喝茶的手法有所不同,男士用蓋碗喝茶可用單手,左手半握拳搭在左胸前桌沿上,右手用拇指及中指夾蓋碗,食指抵住鈕面,無名指和小指自然下垂,小口從碗面狹縫中啜飲。

五、黃茶茶藝(以君山銀針為例)

黃茶是屬於輕微發酵茶類。成品黃茶多數芽葉細嫩,色澤金黃,油嫩有光。湯色橙黃,清澈明亮,香氣清高,葉底嫩黃。泡出來的茶湯微黃,湯麵沒有或很少夾混綠色環黃茶的滋味,細辨之,既不同於綠茶,也有別於紅茶、烏龍茶,濃而不澀,醇而可口,啜入口中,有圓滑醇爽之感。沖泡黃茶與綠茶相差不大。下面給大家介紹一套黃茶中最有特色的君山銀針的沖泡方式。

(一)基本茶具:玻璃杯(宜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茶盤、茶匙、茶荷、茶葉罐、水壺(宜選用素色花紋瓷或石英壺)、茶巾(以白色為佳)等。

(二)沖泡程式:

1.備具(同前)(見4-2-69圖)

2.溫具:向玻璃杯中倒入1/4的沸水,(見4-2-70圖)

3.沖泡:將水壺中的開水(水溫為80℃左右)用直流沖水法沖至八成容量,或用「鳳凰三點頭」的手法沖至七成滿。(見4-2-71圖)

4.賞茶:(同前)(見4-2-72圖)

5.置茶:用茶匙將茶葉罐中的茶葉撥入茶則中,再將茶則中的茶葉撥入玻璃杯中。每杯投茶量約為3克左右。(見4-2-73圖)

6.賞茶:約十秒鐘後杯中之茶開始上下起伏,俗稱「三起三落」。(見4-2-74圖)

7.奉茶:將玻璃杯底部用茶巾擦拭,再將玻璃杯放至托盤上,然後用雙手將茶奉給客人。(見5-2-75圖)

8.品嘗:(同前)

9.收具:(同前)

六、普洱茶茶藝

普洱茶是六大茶類之一,屬於黑茶類(後發酵茶)。是中國名茶之秀,素以獨特的風味和優異的品質享譽海內外,是我國特有的茶類。雲南普洱茶有散茶和緊壓茶之分、新茶和陳茶之分、青茶和熟茶之分;發酵茶有輕發酵、適度發酵、重發酵等,茶性各不相同。每一種普洱茶都有其獨自的個性,只有熟悉所泡茶葉的個性,再通過嫻熟的沖泡,才能展現出茶的個性美。茶性決定了茶具的選擇、投茶量多少、水溫的高低、沖泡節奏快慢,甚至於選用什麼水。茶性與沖泡方法之間有著許多微妙的關係。就雲南普洱茶的沖泡技巧而言,粗老茶不同於細嫩茶,青餅不同於熟餅,陳茶不同於新茶,輕發酵茶不同於較重發酵茶等等。沖泡普洱茶的茶具可以選用紫砂壺、瓷蓋碗、或瓷壺三種茶具。

(一)陳年普洱茶藝(紫砂壺泡法)

陳年普洱茶(陳化期在20年以上)和熟普洱茶宜使用紫砂壺沖泡,可以減少茶中令人不舒服的雜味,紫沙壺中尤以身圓(茶葉可以在均稱的空間里舒展,茶湯的表現必然更圓潤。)、壁厚(茶壺的續溫力較好,使幾泡茶湯之間的茶湯口味比較接近)、砂粗(紫砂壺內部的雙重氣孔,使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泡茶不走味,能較好地保存普洱茶的香氣和滋味。)、出水流暢者為上(茶壺如果出水不流暢,沸水沖入壺中就不能馬上倒出,就會影響口味)。

1.基本茶具:紫砂壺、茶盤、玻璃公道杯(玻璃的公道杯更容易欣賞紅濃明亮的普洱茶湯,如紅酒一般)、瓷質品茗杯(即可觀其湯色,又清秀風雅。)、茶葉罐、茶則、茶匙、茶巾等。

2.沖泡程式:

(1)備器:(同前)(見4-2-76圖)

(2)溫壺:用沸騰的開水燙壺,可以提高壺溫,便於衝出茶味。(見4-2-77圖)

(3)置茶:置茶時先放拆散的茶 再放成塊的茶。如此可以使散茶泡出味之後,塊狀的伸展鬆開才出味。(使每泡的茶湯均勻而且耐泡)。置茶量的多少可視壺的容積大小和個人口味而定(一般來說,七子餅茶,茶磚的置茶量約為壺容量的1/5;沱茶的置茶量比餅茶少一點;普洱散茶約為壺的1/4或1/3。)(見4-2-78圖)

(4)洗茶:將剛開的沸水沖入茶壺中,再搖動茶壺(是洗茶之意),但動作要迅速,不要托沓。然後將洗茶之水迅速倒出(倒水、洗茶、出水要一氣呵成。普洱茶正式沖泡前一般須洗茶2~3次,因為普洱茶長期貯放難免落上塵埃,洗茶不僅可以去其雜味,清潔茶葉,還能起到溫茶、醒茶的作用。但洗茶的速度一定要快,以免影響茶湯滋味)。(見4-2-79圖)

(5)沖泡:泡茶的水溫對普洱茶湯的香氣、滋味都有很大影響。「火煮山泉」,古人以煮水時發出松濤般的響聲來確定適宜的泡茶水溫。普洱熟茶與普洱陳茶都要求用100℃的沸水沖泡。(見4-2-80圖)

(6)出湯:沖水後立即出湯到公道杯中,首次沖泡時間在40秒左右即可將茶湯倒入公道杯中。二次到十次沖泡時間約在20秒左右。隨著沖泡次數的增加,沖泡時間可以慢慢延長,但具體沖泡時間還是要視茶湯的濃淡度靈活把握,有的普洱茶出湯慢,需泡2~3泡後才見馥郁芳香的茶湯。 (普洱茶比一般茶葉耐泡,一般可以連續10~20次以上,直到湯味很淡為止。)(見4-2-81圖)

(7)分茶:將公道杯中的茶湯分別倒入品茗杯中。(見4-2-82圖)

(8)奉茶:雙手將品茗杯中的茶湯分送給客人。(見4-2-83圖)

(9)品嘗:在品茶湯之前先欣賞誘人的普洱茶湯,好的普洱茶湯呈透明的深棗紅色,上面浮有一層霧;霧越黏,吹之不散,茶湯不酸,則是難得的好茶。(見4-2-84圖)

(10)收具:(同前)

(二)新年普洱茶藝(蓋碗杯泡法)

新年普洱茶茶性強烈,置茶時量要少,有時可在沖泡過後憑口感增減茶量。根據其茶性宜選用白瓷蓋碗沖泡(以瓷具胎壁略薄者為上),蓋碗開口大,降溫快,茶湯不至太苦澀。因為沖泡新年普洱茶的水溫為80℃度左右。而且沖泡時要做到快衝、快泡、快倒。普洱茶的刺激性應掌握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且能連續沖泡很多次。喝新年普洱茶品,可增加免疫力,這已得到了科學證明。

1.其本茶具:蓋碗杯、品茗杯、玻璃公道杯、水壺、茶盤、茶葉罐、茶則、茶匙、茶巾等。

2.沖泡程式:

(1)孔雀開屏——向客人展示布置好的茶席和茶具。(見4-2-85圖)

(2)溫盞滌器——用沸水沖洗茶具,以起到溫具和潔具的作用。(見4-2-86圖)

(3)普洱入宮——將普洱茶撮茶入碗,投茶量為茶碗容量的四分之一。(投茶量的多少可以視碗的容積大小和個人口味而定,若愛喝濃茶的可以適當多投一些。)(見4-2-87圖)

(4)祥龍行雨——將水壺之沸水快速沖入蓋碗,使茶隨水流翻滾而洗滌。然後快速將第一泡茶湯倒出。(見4-2-88圖)

(5)淋杯增溫——將第一泡洗茶之水淋洗公道壺。(見4-2-89圖)

(6)懸壺高沖——將水壺之水由低至高沖入蓋碗(可起到降溫的作用)。(見4-2-90圖)

(7)出湯入杯——首次沖泡時間為1分鐘左右,即可將碗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中。(見4-2-91圖)

(8)普降甘霖——將公道中的茶湯依次倒入品茗杯中(以七分滿為度)。(見4-2-92圖)

(9)敬奉佳茗——將品茗杯呈園狀放置於托盤中,然後用雙手向客人一一敬奉。(見4-2-93圖)

(10)靜品香普——新年普洱茶品較苦澀,但苦能馬上回甘,澀能立刻生津,其茶湯清爽明亮,較老普洱茶又是另一番境界。品「普洱茶」時次序有先後,一是品其香味,即靠近杯沿用鼻由輕至深地嗅其香氣;二是品其滋味,即將茶湯少量入口,用舌尖將茶湯邊吮啜、邊打轉,以辯別滋味的濃淡、醇甜和苦澀。(見4-2-94圖)

七、紅茶茶藝

紅茶屬於全發酵茶,紅茶的品質風格與綠茶大不相同,其品質特點是色澤黑褐油潤,香氣濃郁帶甜,滋味醇厚鮮甜,湯色紅艷透黃,葉底嫩勻紅亮。紅茶收斂性差,性情溫和,廣交能容的不排它性,如酸的檸檬,辛的肉桂,甜的糖,潤的牛奶無不交互融合,相得益彰。百年來一直成為歐美民族的嗜好飲料。也許這就是紅茶最可愛之處。至於紅茶的飲用方法,是多種多樣,根據茶湯是否調味分,可分為清飲法和調飲法。根據紅茶的花色品種分,大體可分工夫飲法和速飲法兩種。根據使用的茶具不同,又可分為杯飲法和壺飲法。根據茶湯浸出方法分,又可分為沖泡法和煮飲法。以下主要介紹清飲法和調飲法兩種。

(一)工夫紅茶茶藝(壺泡清飲法)

清飲法是中國大多數地方飲用紅茶的方法,工夫飲法就屬於清飲法。即在茶湯中不加任何調味品,使茶葉發揮固有的香味。清飲時一杯好茶在手,靜品默賞,細評慢飲,最能讓人進入忘我境界,使人輕鬆、歡快。所以中國人多喜歡清飲,只有清飲才能領略其中獨特的風味,享受到飲茶的樂趣。沖泡的主要器具宜選用江西景德鎮的白瓷茶具,它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是當代茶器中之珍品;浙江龍泉青瓷茶具造型優美,古色古香,釉彩晶瑩、溫潤。廣州織金彩瓷茶具,以手繪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畫工精細,彩色鮮艷,形如織錦,風格獨特。瓷器器具的氣孔率低,吸水率小,泡茶時茶香不易被吸收。

1.基本茶具:水壺、茶壺、品茗杯(帶杯托)、茶盤、茶則、茶匙、茶葉罐、茶巾等。

2.沖泡程式:

(1)備具:(同上)(見4-2-91圖)

(2)溫具:用開水溫具並潔具(見4-2-92圖)

(3)賞茶:(同上)(見4-2-93圖)

(4)置茶:置茶於白瓷蓋杯中(約3~5克紅茶)(見4-2-94圖)

(5)沖泡:沖入沸水至碗沿,用蓋颳去泡沫,加蓋(約3分鐘)(見4-2-95圖)

(6)分茶:用茶巾吸干壺底水分,循環倒茶,使每杯茶湯濃度均勻,如第一杯倒入1/5容量,第二杯倒入2/5容量,第三杯倒入3/5容量,第四杯倒入4/5容量,第五杯倒至滿(總容量的七至八成),再依四、三、二、一順序逐杯至七成滿。(見4-2-96圖)

(7)奉茶:(同上)

(8)品茶:需要飲茶人在「品」字上下功夫,細細品啜,徐徐體味,吃出茶的醇味,領會飲茶真趣,使自已心情愉快,並獲得精神上的升華。

(9)收具:(同前)

(二)紅碎茶茶藝(壺泡調飲法)

調飲法是指在泡好的茶湯中加入調料,以佐湯味的一種方法。中國古時,團茶、餅茶都是碾碎加調味品烹煮後飲用,隨著散茶的出現,並在泡好的茶中加入糖、牛奶、芝麻、松子仁等佐料。這種方法以後逐漸傳向各少數民族地區和歐美各國。現在的調飲法,比較常見的是在紅茶茶湯中加入糖、牛奶、檸檬片、咖啡、蜂蜜或香檳酒等。所加調料的種類和數量,則隨飲用者的個人口味而定。

1.冰紅茶 配製方法是先將紅茶泡製成濃度略高的茶湯。然後,將冰塊加入杯中達八滿,徐徐加入紅茶湯。再視各人愛好加糖或蜂蜜等拌均勻,即可調製出一杯色、香、味俱全的冰紅茶。

2.紅茶果凍 茶凍是在夏天能使人涼透心肺、暑氣全消的清涼飲料。配製方法是用白砂糖170克,果膠粉7克,冷水200毫升,紅茶湯824毫升。先用開水沖泡茶葉後,過濾出茶湯備用。然後,把白砂糖和果膠粉混勻,加冷水拌和,再用文火加熱,不斷攪拌至沸騰。再把茶湯倒入果膠溶液中,混和倒入模型(用小碗或酒杯均可),冷凝後放入冰箱中,隨需隨取隨食。

3.泡沫紅茶 配製方法是用紅茶、冰塊、果醬、糖水。先用開水沖泡紅茶,過濾出茶湯備用。用調酒器放入冰塊八九分滿,加入糖水,再加紅茶湯,擰緊瓶蓋、上下用力搖晃,利用冷熱衝擊下急速冷卻的原理產生泡沫,搖至冰塊溶化即可倒出飲用。

4.生薑紅茶 配製方法是就是把生薑去皮,切成薄片,一般可放6片吧,然後放一袋紅茶,用開水泡一杯就可以喝。喝完之後,胃裡面暖暖的,熱熱的,而且手和腳都會熱起來。生薑是起暖的,這樣可加速胃動力消化.自然就會消耗脂肪的啦。

5.牛奶紅茶 先將適量紅茶放入茶壺中,茶葉用量比清飲稍多些,然後沖入熱開水,約5分鐘後,從壺嘴倒出茶湯放在咖啡杯中;如果是紅茶袋泡茶,可將一袋茶連袋放在咖啡杯中,用熱開水沖泡5分鐘,棄去茶袋。然後往茶杯中加入適量牛奶和方糖,牛奶用量以調製成的奶茶呈桔紅、黃紅色為度。奶量過多,湯色灰白,茶香味淡薄,奶量過少,失去奶茶風味,糖的用量因人而易,以適口為度。

6.相思梅紅茶 用料:上好熱紅茶一壺,情人梅或相思梅適量,蜂蜜一湯匙,第杯櫻桃二粒,玫瑰一朵。製法:將相思梅或情人梅用冷水洗凈後泡進紅茶中,等茶溫自然下降至40度以下既可取用。每杯中放入蜂蜜和二粒櫻桃,然後沖入泡製過的紅茶,杯邊點綴一朵玫瑰花。

7.金桔冰糖紅茶 用料:上好紅茶一壺,每杯金桔5個,桂花少許,冰糖適量,鮮花一朵。製法:把金桔洗凈切片,分別入進玻璃杯中,加入冰糖、桂花、沖入熱紅茶泡幾分鐘即可。金桔的桔與吉諧音,代表吉祥如意,且桂花具有順氣功效,金桔可止咳、解郁、化痰,這茶男女老少皆宜。

8.海韻 用料:上好紅茶一壺,每杯威士忌酒25毫升,竹葉青酒5毫升,檸檬汁5毫升,方糖一塊,冰紅茶35毫升,檸檬一片,冰糖適量。製法:把配料放進調酒器搖勻後,倒入雞尾酒杯中,杯沿卡上檸檬片,加入冰塊既可品飲。該茶酒香濃烈,混合液似晚霞色,檸檬片像在海上升起的月亮,很有韻味。

9.水中花 用料:胖大海、杭菊花、方糖、溫紅茶一壺、冰糖適量。製法:將杭菊花少許,胖大海一粒及適量方糖放進玻璃杯中,沖入溫紅茶到7分,放5分鐘,飲用時再加冰塊。

[補充閱讀資料4—2]泡茶的藝術要領

泡茶是門藝術也是門技術,需要不斷的練習,不斷的思索,不是單純的模仿動作,要有自己的風格,但也要遵循泡茶中的藝術要領。童啟慶老師在《習茶》中非常詳細的講述了泡茶的六個基本要領:

1.「神」是藝的生命

「神」指茶藝的精神內涵,是茶藝的生命,是貫穿於整個沏泡過程中連結線。從沏泡者的臉部所顯露的神氣、光彩、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可表現出不同的境界,對他人的感映力也就不同。

2.「美」是藝的核心

欣賞茶的沏泡技藝,應該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茶的沏泡藝術之美表現為儀錶的美與心靈的美。儀錶是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美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泡茶者的設計、動作和眼神表達出來。在整個泡茶的過程中,沏泡者始終要有條不紊地進行各種操作,雙手配合,忙閑均勻,動作優雅自如,使主客都全神貫注於茶的沏泡及品飲之中,忘卻俗務纏身的煩惱,以茶修身美性,陶冶情操。

3.「質」是藝的根本

品茶的目的是為了欣賞茶的質量,一人靜思獨飲,數人圍坐共飲,或大型茶會,人們對茶的色、香、味、形之要求都高。總希望喝到一杯好茶,泡茶者千百不可以為自己有青春容貌、華麗服飾、精巧茶具等優勢就可以成功。特別是初到一地,由他人提供境、器、水、茶,自己全然陌生,稍一大意,就會有失水準,不一定能泡出好茶來。尤其是在懂茶知茶不多的情況下,更要謙遜,向他人教求。

4.「勻」是藝的功夫

茶湯濃度均勻是沏泡技藝的功力所在。用同一種茶沖泡,要求每一杯茶湯的濃度均勻一致,就必須練就憑肉眼能準確控制茶與水落石出比例,不至於過濃或過淡。

5.「巧」是藝的水平

沏泡技藝能否巧妙運用是沏泡者的水平。初學者,常常是單純模仿他人的動作,而不能真正領悟到泡茶精髓。

(資料來源:童啟慶《習茶》)

第三節 舞台表演型茶藝

一、舞台表演型茶藝的概念

舞台表演型茶藝是指通過茶葉的沖泡和品飲等一系列形體動作,反映一定的生活現象,表達一定的主題思想,具有一定的場景和情節,講究舞台美術和音樂的配合,既使人得到熏陶和啟示,也給人以審美愉悅的一種藝術形式。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舞台表演型茶藝這種新型文藝形式已成為舞台上一個新的藝術品種,在中華大地的茶藝活動中「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各地茶文化工作者們相繼編創了許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茶藝表演,其中以江西南昌女子職業學校茶藝表演團表演和創編的最具特色。南昌女子職業學校茶藝表演團從1994年組建,由知名茶文化專家直接指導,表演人員大都是要經過兩年或四年專業學習的學生,多年來應邀到全國各地演出,並多次出訪韓國、法國、芬蘭等國家,逐漸形成了她們獨特的風格。本節所介紹的舞台表演型茶藝均為江西南昌女子職學校茶藝表演團的演齣節目。

二、清代宮廷茶藝表演

清朝時期我國的茶葉生產發達,名茶輩出,茶葉類品種齊全,綠花、黃茶、青茶、紅茶、白茶、黑茶以及花茶等各大茶類均已產生,從而改變了過去單一選用一種茶葉的現象,使各地飲茶方式更加豐富多彩。清代皇帝雖然是東北滿族人,但是他們都愛好喝茶,特別是乾隆皇帝對它更是尤為鍾情,六次南巡杭州,就有四次到過西湖茶區,並寫下許多茶詩。因此上等佳茗都要進貢皇室,皇宮上下飲茶蔚然成風。下面介紹的清代宮廷茶所反映的就是宮廷嬪妃們用蓋碗沖泡茉莉花茶的情景。

(一)表演人員:三位

(二)舞台背景:一副故宮太和殿的夜景彩照。點明地點是在清代宮廷裡面。兩旁有黃底黑字的對聯:得與天下同其樂,不可一日無此君。點明了「清宮茶藝」的主題。上聯顯示出君王的氣派,只有帝王們才能有「與天下同樂」的地位和條件。下聯更是暗含乾隆皇帝嗜茶的典故。傳說他在80高齡以後,不想再當皇帝,準備退位給太子。老臣們出來勸諫:「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卻幽默地答道:「君不可一日無茶。」選擇這一副對聯作為「清宮茶藝」點題,恰到好處。

(三)音樂:清代樂曲《十六板》

(四)服裝:清代宮廷服,精緻的綢緞旗袍、脖頸上圍有一條絲綢長圍巾,垂在胸前,頭帶「大拉翅」旗頭和穿花盆鞋。顯示出宮廷嬪妃的華貴。

(五)茶道具:茶具主要有:蓋碗杯3隻、茶罐1個、茶匙1個、茶巾1條,水盂1個、龍頭水壺1把、托盤2個。所用茶具均為華麗的具有宮廷特色的五彩瓷器,且與表演者的服裝和背景協調搭配。其他道具有:黃色綉龍桌布1、塊方桌1張、椅子1條。

(六)表演程序:

1.進場 三位表演者甩著手中的帕子踏著音樂的節奏,款款走到桌前。

2.行禮 三人同時敬禮,中間的主泡坐下。

3.備具 兩助泡退場將所有茶具用托盤端來,由主泡依次擺放在桌上。

4.溫具 兩助泡拿著退場,同時主泡溫洗茶具。

5.投茶 主泡用茶匙將茶罐中的茶葉分別均勻的投入蓋碗杯中。

6.搖香 主泡倒入漫過茶葉的水,旋轉搖杯,使茶葉吸收水份,釋放茶香。

7.正泡 主泡採用高沖的手法沖水。同時兩助泡甩著帕子進場。

8.奉茶 主泡端給助泡每人一個蓋碗杯,留一杯放在桌上,由助泡奉茶,主泡演示蓋碗杯的使用方法。

9.退場 奉完茶後,助泡回到原位。三人敬禮,然後繞著舞台前方退場 ,結束表演。

三、禪茶茶藝表演

中國的茶道早在唐代就開盛行,這與佛教的昌盛有著密切的關係。晚上僧侶們坐禪不許睡覺,只能靠茶來提神,「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茶。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因此佛門盛行喝茶,有的甚至達到「唯茶是求」的境地。寺院既用茶來供佛,也用茶來招待客人,而且還親自種茶,稱作「禪茶一味」或「佛茶一味」。禪茶一味是佛教語彙,原系宋代克勤禪師書寫的贈參學日本弟子的四字真訣,收藏於日本奈良大德寺,後成為佛教與民間流行語,意指禪味與茶味是可以相互交融。茶與禪的相通之處還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與升華。飲茶時注重平心靜氣品味,參禪則要靜心息慮體味,茶道與禪悟均著重在主體感覺,非深味之不可。平常自然,是參禪第一步。

下面介紹的禪茶是江西山區尼姑庵中用來招待客人的佛門禮俗。表演前先要用各種手式組成的手印向菩薩禱告,然後把茶葉用紗布包好放在銅壺裡煮。表演者莊重文靜的動作,您在不知不覺中彷彿進入了一種空靈靜寂的禪的意境。體現了禪宗所提倡的「一日不勞,一日不食」的刻苦、勤勞、儉樸、節約之美德,所以使用的服裝都是力求簡樸,切忌奢華,這與陸羽《茶經》中所強調的「精行儉德」精神也是相符合的。

(一)表演人員:三位,還可根據舞台效果增加為十一位。

(二)背景道具:屏風中間掛有一副「達摩祖師煮茶圖」,寥寥幾筆顯露出一絲禪意。兩邊則是從唐詩中選集出的兩句「煎茶留靜者,禪心夜更閑」,點出主題,不但有助於觀眾的理解,而且也可幫助表演者對《禪茶》主題的把握。

(三)音樂:佛門音樂《同心曲》。此曲是專業音樂者經過改編、配器、演奏和演唱,由男聲合五聲音階的五句樂句,整曲歌詞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

(四)服裝:服裝、鞋襪和佛珠和香料都是從寺院中採購,以加強真實感。其所穿的僧袍也是從現實生活中僧侶們青灰、深褐和中黃三種顏色中認真考慮的,採用中黃僧袍,舞台視覺效果較好。

(五)茶道具:茶具主要有:燒水的炭爐1個(江西農村曾經長期使用的「南豐小泥爐」),煮茶的茶壺1把(農村中常用的舊銅壺),裝茶杯的籃子1個(農家常用的普通竹籃子)。木製茶罐1個、小茶杯6隻、茶碟2個、紗布2塊、茶巾1塊、木製水盂1個、木製托盤2個、香爐1個。其他道具有:點燃紅燭的燭台4個、長桌1張、茶几1張、板凳1條、淡黃桌布3塊

(六)茶葉:這裡將茶葉單獨列出,是因為《禪茶》所用茶葉和其他茶藝表演所用茶葉有很大不同。南昌女子職業校茶藝表演團在表演時,為了增強效果,專門使用廣東曲江南華禪寺的「六祖甜茶」。六祖慧能是唐代高僧,是南禪宗的始祖,最後在南華禪寺圓寂,其肉體真身至今還保存在寺里。據說他當時將南華禪寺後山上的野茶和一些具有藥效的植物葉子混合在一起製作了甜中帶苦、苦後回甘具有保健療效的「甜茶」,至今還受到附近群眾的歡迎。這種連梗帶中的粗茶是不適合沖泡品飲的,只能是包起來烹煮,顯然是古老的茶葉子遺,因而使用「甜茶」會增強《禪茶》的禪味和歷史感。當然,其他地方在表演《禪茶》時,如沒有條件使用「甜茶」,也可以使用其他寺廟和生產的佛茶,如「金佛茶」、「趙州禪茶」、「攢林茶」等,而不宜使用一般的常見的茶葉。

(七)表演程序:

1.上供 包括頂禮膜拜和焚香禮佛等儀式,在佛事活動中一個非常莊嚴的過程,而且其時間也很長。為了避免使茶藝表演變成純粹的宗教禮儀,《禪茶》只表現了焚香禮佛部分,刪略了頂禮膜拜等一些繁瑣程序,使得表演更為精練和雅觀,更具有藝術和觀賞性。

2.手印 手印是佛門僧侶在誦經咒文時以手指構成的各種手形。據說,這樣可以更為靈驗。《禪茶》主泡做的一系列手印大多是取材於佛像的手勢和敦煌壁畫,進行藝術化,在佛教禮儀中是沒有這麼一整套連貫的手印的。雖然至今尚無人能精確解釋清楚其中的含義,但它極富感染力,有別於一般茶藝的表現手段。這些手印還得到了我國兩位著名禪宗祖庭的住持——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凈慧法師和一誠法師的指導。

3.沖泡 禪宗興盛於唐代,因此佛門禪堂中保留著唐代以前的飲茶方式,既不明點茶,也不是泡茶,而是煮茶,並且是用紗布將茶葉包紮起來後放入壺中烹煮,很有特色。曾有人戲說這是袋泡茶的祖宗。所以,《禪茶》從飲茶史的角度來審視也是具有一定認識價值的。

4.奉茶 主泡者從銅壺中的茶湯注入六隻小茶杯,留下一杯,其餘五杯茶由助泡奉獻給觀眾,然後舉杯同飲。

5.收拾茶具,謝幕退場,結束表演。

[小思考4—3]

[案例4—3]《禪茶》的重點在「茶」

2001年10月19日在河北趙縣柏林禪寺的大雄寶殿前,舉行了一場中、韓兩國禪茶表演。一場是韓國佛教界演出的《茗園八正禪茶法》,一場由江西省南昌女子職業學校茶藝表演隊演出的《禪茶》。韓國由10人出場,其中四位是真正的和尚,另外六位是信佛的居士,道具精緻,服裝嶄新,演出也極為嚴肅認真,虔誠莊重,甚至連配樂都沒有,完全是在舉行一場真正的佛教禮儀。中方《禪茶》只由三位大專女學生表演,所用的服裝道具也十分簡樸,因是在佛殿前面演出,故原來的布景和對聯都沒用,但伴有非常深沉悅耳的佛教音樂。從在場的中外觀眾(包括韓國的僧侶、居士和河北佛學院的全體學員)的反應和演出後的反映,都表明中方《禪茶》的效果更好,以致韓國客人當場邀請中方的《禪茶》去韓國進行交流演出。

為什麼由真正的佛教僧侶和居士演示的《八正禪茶法》其效果反而不如學生的表演藝的《禪茶》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八正禪茶法》照搬佛教禮儀,是佛教儀式的重演。而《禪茶》是以佛門茶事為素材而編創的茶藝,它是藝術表演,而不是宗教活動。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一個成功的藝術節目的演出效果往往是高生活的原生態。因此《禪茶》編創之時就注意到了這一點,《禪茶》的重點通過茶藝來體現「禪意」,獲得其它形式的茶藝所不能取得的藝術效果。佛門重點在禪,而《禪茶》重點在茶。前者是宗教行為,後者卻是藝術實踐,從而具有審美價值。

點評:茶藝的重點在於科學、藝術地泡好茶,禪也好,佛也好,只能作為背景來使用,而不應該當作主體來表現。更不能將藝術舞台當作宗教的道場。

四、唐代宮廷茶藝表演

唐代飲茶風氣興盛,從僧俗平民到宮廷皇帝,無不崇尚飲茶。當時茶葉生產也非常發達,開始徵收茶稅。唐朝政府在浙江吳興(今湖州)建立專門為皇宮生產茶餅的貢茶院,生產紫筍茶供皇宮使用,每年4月5日清明節,皇帝要舉行盛大的茶宴招待大臣們。每當吳興的紫筍茶在清明節前兩天必須運到首都長安,當紫筍茶運來之時,宮中的嬪妃們就忙碌起來,頭上插的牡丹花在晃動,帖在兩頰的金花箔也隨著酒窩在跳動。正如唐詩所描寫的「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 下面介紹的唐代宮廷茶藝表演是根據陸羽《茶經·五之煮》記載的煮茶程序來編排表演的,體現的就是「清明茶宴」的盛況。

(一)表演人員:五位,其中四位宮女,一位是專門為皇帝煮茶的「茶博士」。整個煮茶活動由「茶博士」負責。(表演還可根據舞台效果增加為十二位宮女。)

(二)舞台背景:一幅晚霞中唐代樓閣的背影,附有唐代詩句:「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點明了主題是反映唐代皇宮中的「清明宴」。

(三)音樂:唐代名曲《春鶯曲》

(四)服裝:四位宮女身著大紅色唐代宮廷服,帶有高髮髻。另一位茶博士身穿唐代官袍,頭帶官帽。

(五)茶具:唐代宮廷茶藝表演所用茶具是根據1987年陝西法門寺寶塔地宮出土的唐代皇帝使用過的鎏金銀茶具仿製。這套出土的唐代金銀器烹茶器具,多為唐僖宗(公元873—888年)所供奉,它表明中國在唐代時宮廷達貴飲茶風氣已十分盛行,儘管在這以前,我國已有飲茶的茶具和風俗的文字記載,但並無實物為證。這次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一整套茶具正是唐朝飲茶之風盛的有國物證,為研究我國茶具歷史和飲茶習俗提供了有國的佐證。這套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唐僖宗供奉佛祖釋迦牟尼指骨捨得系列金銀茶具,是迄今世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整、古代茶文化史料都未曾記載的珍貴茶具文物。這套完整成套的絕世珍寶,確鑿地證實了唐代皇宮、宮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是皇室宮廷茶文化的完美表現,也是唐宮廷飲茶風尚及奢華的見證。主要包括:鎏金銀茶罐、鎏金銀茶籠、鎏金銀茶碾、鎏金銀茶羅、鎏金銀龜盒、鎏金銀鹽台、琉璃茶盞。此外還有《茶經》中所說的風爐、火夾、交床、竹夾、銀夾、紙囊、木槌、木砧、拂末、瓢、茶巾、水盂、團扇各1件、、托盤4個。

(六)表演程序:

1.備具 音樂起,由宮女端著茶具出場,茶具分兩次端出置於桌上。

2.進場 宮女緩緩出場所,隨後茶博士出場

3.賞器 在煮茶前,首先要介紹一下此次差異表揚所用的茶具,依次由每位表演者進行展示:

(1)鎏金銀茶罐 這是用來盛裝茶餅的

(2)鎏金銀茶籠 烘烤後的茶餅放在茶籠中備用

(3)鎏金銀茶碾 把茶籠中的茶餅用茶碾碾碎

(4)鎏金銀茶羅 碾碎的茶餅要用茶羅篩成很細的茶粉

(5)鎏金銀龜盒 將茶粉放在龜盒中備用

(6)鎏金銀鹽台 這是用來裝鹽的器具

(7)琉璃茶盞 用來盛裝茶湯的器皿,下有托,防止燙傷

4.滌器 茶博士將琉璃茶盞溫潤一遍

5.炙茶 宮女用火夾夾起茶餅放在風爐上烘烤,另一宮女用團扇扇火,宮女將茶具依次遞給茶博士。

6.碎茶 將烘烤後的茶餅用木槌敲成碎塊

7.碾茶 將敲碎了的茶餅放到茶碾中碾成粉末

8.羅茶 將碾過的茶末放到茶羅中篩成很細的茶粉。

9.煮茶 宮女將水第一次燒開,冒出的水珠如「魚目蟹眼」一樣大小,稱為「一沸」時,此時茶博士用茶匙放入少許鹽調味;當水第二次燒開,水泡如「湧泉連珠」,稱為「二沸」,茶博士要舀出一瓢水備用,然後用竹夾在鍋中心攪打,使鍋里的水形成旋渦,再舀一勺茶粉從旋渦中心倒下出,最後當鍋中的水第三次燒開,水如「騰波鼓浪」,稱為「三沸」時,茶博士再將剛舀出的那瓢水倒回。這樣一鍋茶湯就煮好了。

10.奉茶 由宮女們將茶湯奉給貴客們品嘗,茶博士舉杯與大家共品。

11.退場 向觀眾行禮,同時退場。

五、「將進茶」茶藝表演

「天生我才心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此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而《將進茶》就是借古人豪邁詩情,抒發今日茶人滿懷壯志的情感。中國茶人在茶事活動中,以茶會友,親和禮讓,無論男女都崇尚以茶待客。《將進茶》所演示的就是男士與女士的沏茶方法,男士的陽剛大氣,結合女士的柔美、溫婉,一剛一柔,剛柔並濟,以此來表演傳統品茗方式——潮州工夫茶,從而展現國飲之風韻。古有「將進酒」,今有「將進茶」,讓我們共品「將進茶」,杯莫停。

(一)背景道具:泡茶台1張、高凳1條、茶几1張、小方凳1條、茶旗3面分別綉有和、靜、雅三字,茶室茶花。

(二)服裝:清末民初的服飾,男士身著黃色對襟馬褂、黑色長褲和黑布鞋,女士則為紅色對襟馬褂、白色百褶裙和繡花鞋。紅色和黃色均系暖色大氣之色,可體現《將進茶》「大氣」之主題。

(三)茶具:「潮汕工夫四寶」兩套(紫砂和白瓷各一套):潮汕風爐、玉書煨、孟臣罐(男士用壺,女士用茶盞)、若琛甌,錫制茶罐1個、茶巾2塊,杯架、壺架各1個。

(四)茶葉:產於廣東省潮安縣的鳳凰單樅,還可用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和安溪鐵觀音為。

(五)表演程序:

1.進場 男士走前、女士在後,走至舞台中間。兩人相互敬禮,然後走到男士桌前,男士坐下,雙手打開於桌兩邊,女士站在男士身旁。

2.展示茶旗 男士展旗,女士接過,向觀從展示,依次貼於桌前:和,乃茶之魂 在茶事活動中應體現出高逸的中和美學境界,不失儒家莊、典雅的中和風韻。靜,乃茶之性 茶稟山川之靈氣,得天地之精華,天然賦有謙謙君子之風。雅,乃茶之韻 它是在和、靜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氣質,體現的一種神韻,借茶之雅來培育人志之雅,使茶性與人性相契合,使茶道與人道相交融。女士在展示完「雅」字時,貼於茶几前,然後坐下。下面開始泡茶,男士與女士的動作要求一致統一,形如一人。

3.翻杯 品茗杯,古稱若琛甌,以白瓷小杯最為普遍。工夫茶的特點為精緻,它不僅表現在器具的精美,更體現在烹製品飲過程中每個環節。

4.潔器 邊潔器邊候火,工夫茶的水溫應達到沸點

5.置茶 錫制茶罐,它可使茶葉久藏不宜變質,是最理想的存茶器。把茶葉投放於壺、蓋碗杯中

6.搖香 兩人同時上下搖動,利用壺、盞的餘溫搖出單樅天然的花香

7.初泡 第一次沖水,水漫過茶葉即可,然後立即倒出

8.正泡 第二次沖水,即沖點,高沖,且滿而不溢。

9.刮沫 提蓋颳去上浮白沫,然後蓋定。

10.洗杯 採用「獅子滾球」的洗杯手法。

11.分茶 速度均勻,快則湯淡香薄,慢則茶湯苦澀。

12.奉茶 兩人端起茶盤,起身走至舞台中間。男士向女士做一個請示動作,下台奉茶。

13.退場 兩人放下茶盤,走至舞台中間,敬禮退場。

六、惠安女茶俗

中華大地的飲茶俗異彩紛呈,每個民族因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飲茶習俗。如基諾族的涼拌茶、拉祜族烤茶、納西族的油茶、蒙古族的奶茶、藏族的酥油茶等等,所以在茶藝表演的創編中就有很多是以這些茶俗為題材的茶藝表演如江西贛南的《客家擂茶》、《白族三道茶》、傣族類《竹筒茶》、回族的《八寶迎賓茶》……,也有以茶為媒的婚茶禮俗:《新娘茶》。下面介紹的《惠安女茶俗》就是反映解放前夕福建惠安縣沿海婦女因傳統的不落夫家制度:惠安女在新婚第二天就要回娘家長住,直到生完小孩婚後才能回到丈夫身邊,若婚事未育則不能與丈夫在一起生活,只能在娘家居住。姐妹們借品茶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姑娘們相互訴苦、相互幫助的茶藝表演。這是帶有悲劇色彩的茶藝活動,因為惠安女們喝的是工夫茶,屬於工夫茶藝,故稱茶俗,而不叫做「惠安女茶藝」。茶俗同樣可以表演,因為它不但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能加深我們對中華茶藝廣博性的認識。

(一)表演人員:五位:主泡、助泡甲、乙、丙、丁。

(二)背景道具:屏風上掛有魚網,屏風前擺有一八仙桌並配有五條凳子。點明主題,是在海邊漁家。

(三)服裝:別具一格的惠安女服飾,打著赤腳。

(四)音樂:根據閩南一帶民歌《行船調》改編,配以女聲三重唱的伴唱:「海風陣陣吹,海鷗款款飛。心潮如浪涌,品茗共舉杯。茶含苦澀味,如飲心中淚。夫君隔天涯,相思人憔悴。……」優美動人的音樂增強了藝術氛圍,也深化了主題意義。

(五)茶具:一套傳統的工夫茶茶具

(六)表演過程:

1進場 解說介紹結束後,首先主泡端著工夫茶茶船,踏著音樂的節奏出場,走到桌子中間,放下茶具,再將自己的帽子取下掛在屏風上。隨後,助泡甲、乙分別手拿水壺、茶巾從屏風兩邊出場,走至舞台中間時兩人對視交叉,走到主泡兩邊(即桌子兩邊),放下茶具;然後,助泡丙、丁分別手拿茶罐、茶碟如同甲、乙一樣出場,走到甲、乙身邊放下茶具。

2行禮 五人同時向觀眾敬禮,並坐下

3泡茶 隨後主泡開始泡茶,所使用方法就是工夫茶的沖泡方法。

4品茶 當主泡沖泡好茶湯後,四位助泡依次拿杯,五人同時品飲喝完後將品茗杯放回原位

5再斟 主泡再進行第二次沖泡

6再品 四位助泡再次拿起杯,但當輪到主泡左邊的助泡拿杯時,她卻在一旁獨自哭泣,想著自己悲慘境命運,不由傷心起來。這時主泡拿著手帕為姐妹擦去眼淚,另一位助泡端起品茗杯遞給哭泣的助泡,隨後大家一同品飲

7三斟三品 主泡斟上第三杯茶,四位助泡拿杯欲飲,但剛才哭泣的助泡起身舉杯,向其他姐妹表達謝意,然後大家一同起身,舉不共飲,互表謝意。

8收具 品完茶後,主泡收好茶具,其他助泡拿起出場時各自手中的茶具。

9退場 大家走到舞台前,向觀眾謝禮,然後退場。

[補充閱讀資料4—3] 首屆全國茶道、茶藝大獎賽審評細則

一、儉

(一)愛茶

1、表演者應對所用之茶十分熟悉、愛飲、並有多次沖泡的體驗。

2、應選用最宜其茶的茶罐及茶則,不能碰損干茶。

3、應把裝茶的容器放在茶台較顯著的位置。

4、應用小罐裝茶,並以盛裝能沖泡二至三次的茶量為宜。

5、應盡量保護茶之香氣,不使干茶在無遮蓋的狀態下擱置時間超過5分鐘。

6、應掌握表演用茶的最佳投入量並能準確表達。

7、應掌握表演用茶的最佳水溫並能準確表達。

8、應掌握表演用茶的最佳浸泡時間並能準確表達。

9、應熟知表演用茶的色、香、味、形的品質特徵並能準確表達。

(二)珍具

10、所用茶具應是表演者平日倍加養護之物,具有良好的光澤。

11、表演之前,應將一部分茶具過水清洗再拭去水痕,使之有潤潔感。

12、禁止茶具之間不必要的碰撞。

13、禁止在茶台上平行拖動茶具。

14、不能使用有缺口有裂痕的茶具,有歷史意義的茶具除外。

15、表演時所有茶巾應有盡有是新洗過的。

16、應熟知所有茶具的質地、形狀、基本工藝並能準確表達。

17、表演結束後,應認真耐心地收拾茶具,運輸過程中茶具應得到很好地愛護。

(三)憐水

18、應知道表演用水的產地、泉名及水質特徵並能準確表達。

19、洗茶洗具時用水要適量

20、茶台上不撒水,如有不應有的水滴應及時揩拭。

21、沖茶應適量,不應隨意倒掉多餘的茶湯。

22、奉茶時的茶杯外側及底部不應沾有水珠。

(四)克已

23、表演者應在表演之前不食生蔥蒜及帶有強烈刺激的食物,不飲酒,保持平和心態。

24、表演者應衣著自然大方,髮型簡約,不戴手鐲戒指手錶,不擦香水,不化濃妝,不留長指甲。

25、所有行茶動作應作用於傾心泡好茶及誠心待客上,不能有為展示個人形體美或其它內容的浮誇動作。

二、美

(一)茶湯美

26、應展示表演用茶的最佳湯色————透亮均勻。

27、應展示表演用茶的最佳茶味————濃淡適宜。

28、應展示表演用茶的最佳茶香————高而持久。

29、應展示表演用茶的最佳茶形————整齊無渣。

(二)茶點美:

30、所備茶點應色澤美麗、造型精緻、軟硬適中,並能考慮到或能說明所含糖份。

31、所備茶點的味道應與所用之茶相配,使茶點助茶味。

32、提倡使用權用與時令有關的茶點或地方特產茶點。

33、所備茶點應分量合適、讓客人可以一次用完。

34、不提倡使用權用帶果殼的茶點,如使用,應備有放置果殼容器。

(三)茶具美:

35、所用茶具應造型典雅、質地優良。

36、所用茶具應光滑潤澤,手感柔和。

37、壺、杯、燒水器等的容量大小應匹配。

38、茶具色彩要調和搭配,有主有次。

39、所用茶具的花紋圖案應與茶文化有關(山川、花鳥、魚蟲在內)。

(四)行茶美

40、表演者行茶動作應謙和、流暢、準確、優美。

41、行茶動作應有張有弛,有韻律感。

42、表演開始和結束時應與客人有充分的目光交流或簡短的問候。

43、拿起茶具時,應判斷好位置,一次拿起。

44、手持茶具進,應拿緊拿穩,不能在看似要脫落之現象。

45、放置茶具時,應判斷好位置,一次放好,不應有令茶具懸空、傾斜之現象。

46、以表演者的胸口為中心,左右兩側的道具應由左右手分別拿放。

47、左右手的工作量應相對均勻。

48、單手動作時,另一隻手的停放動作應美觀。

49、沖水斟茶時,水流應均勻,不能在斷斷續續的現象。

50、應把水盂放在客人看不到或不顯眼的地方。

51、茶具擺放位置應緊湊有秩,行茶中隨時注意調整造型。

52、客人所用茶杯的上方空間不應有物呂通過。

三、和

(一)天和

53、提倡表演者使用所屬地區生產的茶葉或本地區群眾普遍飲用的茶葉。

54、提倡整理挖掘所屬地區的飲茶習俗,以貼近生活為好。

55、提倡在表演本地區飲茶習俗時,穿著有特色的服裝並配以有特色的音樂。

56、提倡在展示本地區茶葉的品質特徵時,使用本地區的名泉名水。

(二)樂和

57、茶藝表演過程中應配有音樂。

58、其音樂應具有優美、典雅的風格,或與其表演相應的風格。

59、其音樂的音量應大小適度。

60、表演者應知道其樂曲的曲名和樂曲本身所要表現的意境。

61、樂曲的始終與茶藝表演的始終相吻合。

62、採用現場器樂演奏時,演奏者位置應處於附屬地位,不能喧賓奪主。

(三)聲和

63、茶藝表演時應配有解說。

64、解說內容應豐富、全面、生動、準確。

65、解說聲音應優美流暢,應使用普通話。

66、在表演中,解說應有間歇,應給表演和音樂留出相應的空當。

67、解說詞應安排恰當,應與茶藝的進行配合默契。

68、解說時,應正確使用麥克風,控制好音量。

(四)境和

69、茶藝表演窨的環境布置應雅緻協調。

70、應擺放符合時節的瓶花或常綠植物。

71、所用花卉應肥嫩鮮活,養護狀態良好。

72、表演者應能說出其花卉的名稱及特性。

73、茶藝表演空間應掛有與茶文化有關的字畫。

74、表演者應理解並能解說其字畫的內容。

75、茶藝表演空間應有焚香或擺放相應的古玩雅飾。

四、敬

(一)心誠

76、表演者應主動詢問客人的飲茶嗜好及口味習慣情況。

77、表演者應根據客人的情況選取用茶葉,或調整茶湯的濃度。

78、表演者應根據客人的情況備用茶點,或調節器整茶點的甜度。

(二)體恭

79、端送茶、茶點時應先行禮,再上前一步,然後再遞茶或點心。

80、遞送茶、茶點時應用手勢和語言勸茶、勸點心。

81、送完茶、茶點,應後退一步再次行禮,然後離開。

82、收茶杯及點心盤時應先行禮,致謝後再上前一步收器皿。

83、拿好器皿之後應後退一步再轉身離開。

84、表演者應在表演開始前和表演結束後向客人行禮。

(三)敬客

85、表演者應把沏泡好的茶湯立既端給客人。

86、為客人送去的茶湯應溫度適中,茶量適量。

87、如為客人再次斟茶時,表演者應雙手執壺,或一手執壺一手撫巾。

(四)惜緣

88、珍惜客人的寶貴時間,上下場動作迅速,並在預定的時間性內完成表演。

89、表演者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主動迎送客人。

90、表演結束後,應不忘記客人的名字。

91、表演者為複數時,在開始和結束時應有相互的問候。

92、提倡表演者在表演結束後做茶事記錄。

(資料來源 陳文華 《農業考古》)


推薦閱讀:

八字命理教學!!來學學!
《星盤奇門》實戰教學案例大集錦——綜合預測類(下)
平板電腦教學走進成人培訓班
九宮盲派教學基礎.免費背課集:盲師.口傳

TAG:教學 | 特色 | 服務 | 內容 | 茶藝 | 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