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之光|了解十二緣起,才有斷除輪迴的方法

這是著名的六道輪迴圖,最外圈的內容就是十二緣起支,今天我們就用萌萌噠卡通形象來給大家講解每一支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精通十二緣起支是灰常重要滴 為什麼涅?十二緣起支講了在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欲界的人-你、我、他,以及其他豬狗牛羊等胎生有情,是如何經過前世→現世→後世這三個過程的。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又怎樣離開這個世界的。當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該如何去解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每個眾生,都經歷過成千上萬輪的十二緣起,至今它仍然沒有停止。我們不是自願來的,如果可以自由選擇,沒有一個眾生願意去作牛、作馬,今天,我們經常看到這些可憐的生命。如果真有自由可言,它們肯定會選擇做人間的國王,或是天堂的帝釋天王等等,而不可能選擇作牛、作馬。這充分說明了,生命來的時候不是自由、自願的,不管願不願意都得來。同樣,更不是自願走的,即使不願意也必須得走。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出自己身不由己地穿梭於六道之間的根源到底是什麼。這一切這是有因緣的,而因緣是可以改善的,因為它是有為法。以前在經歷十二緣起時,缺少面對它的方法,以至於直到今天,輪迴的循環還未停止。

我們不是自願來的,如果可以自由選擇,沒有一個眾生願意去作牛、作馬,一定都想做國王。二、什麼是十二緣起支? 緣起的意思是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而成,此理即為緣起。 任何事物都因為各種條件的相互依存而處在變化中,這是佛陀對世間現象的成住壞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十二緣起分別是指:無明支,行支,識支,名色支,入支,觸支,受支,愛支,取支,有支,生支,老死支。

三、了解緣起,就有了斷除它的方法 ●有無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識,乃至有生就有老死。前前為因,產生的後果,這就叫作緣起的流轉。若無明停止,則行自然停止,行停止則識停止,識停止則名色停止,乃至生停止則老死停止,這就叫作緣起的還滅。緣起流轉是輪迴,緣起還滅是解脫。還滅和流轉的最關鍵問題在哪裡呢?就是在第一支無明支上。只要有無明,其他的就都不可能停止。打個比方,若有火車頭,後面的車廂就會跟著走;若火車頭停下來,或是根本沒有車頭,後面的車廂就不可能走。追根究底,還是要推翻無明,斷除無明。

又如,做惡夢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和白天一樣的恐怖和痛苦,那是為什麼呢?有了睡眠就產生夢境,給我們帶來影響和痛苦的並非夢境,而是我們的執著,因為我們把夢境當成真實的了。如果不把夢境當真,雖然有夢境的現象,卻不可能導致這些恐懼和痛苦。同樣,在流轉輪迴時所有多痛苦都源自「執著」:原本是如幻如夢的東西,我們卻把它當成真實的,所以就有了那麼多痛苦。就像做惡夢時,如果知道自己在作夢,雖然夢境尚未停止,依然在夢中,但是夢裡的恐懼和痛苦就會一下子消失。在夢中了知夢境是虛幻的,所以這一切就都停下來了。現在我們正在輪迴的大夢裡,如果能從中蘇醒過來,也就是說,如果能證悟一切是空性的,那麼,後面的流轉也都會停止。

最關鍵的還是無明,無明就是愚痴,有了這樣錯亂的觀點之後,我們就會把所見、所聞都當成真實的,這種實執,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痛苦。●斷除無明的方法,簡單地講就是:第一個是出離心,第二個是菩提心,第三個最關鍵的,當然是證悟空性。證悟空性最具體的、如骨髓一般最精華的修法,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的修法,不會再有其他的。四、十二緣起支當中三個階段和兩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叫作「能引」和「所引」。所謂「引」,是指引來了後世的五蘊,也就是,若沒有前面的因緣,後面的因緣就不會產生,後面的緣起支是由它們引來的,所以叫做「能引」。「所引」是指被「能引」所引來的那些因緣,所以叫做「所引」。第二重因果是「能成」和「所成」。即如果沒有這些因,則後世的五蘊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有這些因,所以就有這些果,因叫作「能成」,果叫作「所成」。

第一個階段:前世"無明"有了無明,就產生了人我執;因為有了人我執,就希望自己能夠快樂;為了得到快樂,就需要很多能夠產生快樂的事物;在爭取這些事物的過程中,就會傷害到其他的人,所以會造業,可能造善業,也可能造惡業,這樣就產生了第二個行緣起支。

以老人代表輪迴沒有起始,眼盲是因為看不見人和事物的真相,拄著拐杖則是因為儘管無明能產生眾多痛苦,但卻沒有真實的基礎。

"行"行就是善惡的業。

陶匠取土製陶會做出新的器皿,並且一旦啟動轉輪,不需要花很多力氣轉輪自然會持續旋轉,同樣的,一旦眾生發生業行,習氣種子就橫行無阻,直至產生果報。

PS:前世階段其實也有識、名色、入、觸、受等八支,但是因為前世無明,又因無明而造業(也就是行),是其他起支的緣起,所以就只講了這兩支。後世我們轉世時,也有識、名色、入、觸、受等八支,為什麼後世只說生支、老死支,也不說這些呢?因為老和死就是生支的過患。為了讓我們了解生支的過患,所以只講了老死支。第二個階段:現世"識"現世的第一支是識支。中陰身的心識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時候,第一剎那的意識(神識)叫作識緣起支,它只有一剎那,沒有第二、第三剎那,第二、第三、第四剎那就屬於名色支了。另外一種說法是,如果建立阿賴耶識,那麼,識緣起支就是阿賴耶識。但不建立阿賴耶識的小乘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識就是心識。無論是心識也好,阿賴耶識也好,投胎第一剎那的心就叫作識。

一隻聰明好動的猴子,代表識體飄來盪去的特質,無明和行一旦完成,就會流入當時的心識,此時的心識是中性的,善惡都能瞬間依照過去世的習氣而沾染

"名色"第二支是名色,是從住胎的第二剎那開始算起的。在受精卵逐漸演變形成人體的過程初期,只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體,只可以稱作人體的一種因而已,這就叫作色支(物質)。那名是什麼呢?在《俱舍論》里講,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識相關的受、想、行(精神)。所有的意識也好,眼識等前五識也好,都不離開受、想、行,這些就叫作名。為什麼叫作名呢?譬如說,人的名字也好,物質的名字也好,都沒有像物質一樣的阻礙,一個事物可以有三、四個名字,它們相互之間是毫無質礙的。同樣的,受、想、行也是沒有阻礙(非物質)的,它們是心識的一個過程,所以叫作名。佛教中講的人住胎的五個階段,在《俱舍論》乃至大圓滿的續部里都提到過。尤其是在大圓滿的續部里,連這五個階段的細節都講得非常清楚。這些經論雖然沒有用「細胞」這個名詞,實際上卻講到了細胞組合又分裂、分裂又組合的詳細而複雜的過程。這種講法令學醫的人感到非常驚訝,因為這和現代醫學的說法相當吻合。其中從投胎的第二剎那起,直至尚未形成眼根、耳根等六根之前的這個住胎階段就叫作名色支,在此期間有一段漫長的過程。

名色由一個人乘船來表示,精神搭乘在物質之船上,基本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形態,胚胎髮育期間直到五官長成之間都屬於名色。

"入"第三支是入支,也可以說處支,在十二緣起支中用「入」字。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剛剛開始形成,雖然逐漸在發育成熟,但是眼睛還看不到東西,耳朵還聽不到聲音,六根尚無法接觸到六塵的階段,這個過程叫作入支。

六入由一間空屋的六扇窗戶表示,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依賴六根來感知外部的六境,即色生香味觸法。

"觸"第四支是觸,就是接觸(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經成熟,不僅是成熟,而且能夠接觸到外境的階段。為什麼叫作觸呢?例如,在這一階段中,在具備了三種緣:第一是耳根;第二是聲音;第三是耳識,並且在這三者結合以後,耳朵就可以聽到外面或母胎內的聲音,而且能夠辨別聲音的大小。能夠辨別外境的這種能力就叫作觸,這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畫面中由一男一女的接觸來表示,有了六識後,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喜愛或不喜愛的種種分別了。

"受"第五支是受。在有了接觸以後,就有了痛苦、快樂的感受,這些苦樂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指從能夠辨別苦樂感受的因開始,逐漸成長,直到造業之前的這一階段。小孩子雖然也會造業,但大體而言,像成人那樣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造業的情形,在孩提時代還是比較少的。這一期間有十幾年,這一過程叫作受緣起支。

受以一支插入人眼的箭來表示,受產生在每一個我們產生苦樂等分別併產生愛執的時候。

●前面提到了兩重因果,以上講的七個緣起支就是其中的一重:無明和行叫作「能引」,它會引起現世的識、名色、入、觸、受。什麼是「所引」呢?所引就是識、名色、入、觸、受,它是由前世的無明和行蘊引起的。這就是第一重因果。"愛"然後就是愛支,愛就是喜愛世間圓滿的貪慾心,在佛經中十二緣起支上用的就是「愛」這個字,意思就是貪慾。

愛以正在宴樂的人們的畫面做代表,指一個生命因為覺受到苦樂等分別而產生貪戀執著

"取"愛之後就是取,取是什麼意思呢?取就是為了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去做很多營生的事情,它也屬於業。因為這樣做又會造業,又在準備下一世再回來的因素。現在社會上大多數的成年人天天都在做的,就叫作取。譬如做生意,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會騙錢、打妄語、參與競爭,在競爭的時候,有意無意之間又會造成很多傷害,做這些就是在造業。

取,是對愛支更強烈的染著,由正在採摘水果的人表示

"有"接著就是有支,有可以作兩種解釋:一是輪迴;一是輪迴的因,此處解釋為輪迴的因。輪迴的因和行支是一樣的,只是用詞不同而已,實際上是一回事。行支是上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這一世的因;有是這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下一世的因。有支就是善、惡的業。因為有了愛(貪慾)以後,就會有取和有,也就是去造業。若是這樣,下一世再來輪迴的因就已經非常完整了:第一個是愛,第二個是取,第三個是有。如此一來,我們下一世肯定要輪迴了。因為,因已經全部具備,怎麼可能沒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這三支是指從能夠造作非梵行,到生命結束之間的過程。以上所講的,是這一世的八個緣起支。

由交媾的男女表現,象徵由愛著和執取所滋養的業因,已經全部轉化為一世的業因,是不可更改的結果

第三個階段:來世"生"來世,是下一世的生。 生是什麼呢?生就是前面講的識,也就是投胎的第一剎那,這兩個是一樣的,只是用詞不同而已。

十二緣起中,生指受孕的那一剎那,圖中以婦人分娩來表示

"老死"接下來是老死,前面所講的從名色到受之間的全過程都包含在老和死里。

緣起圖中老死由肩負重擔的老人代表,因為不知道可能老了先後死,也可能沒老就死,所以這兩個沒有先後,放在一起說了●以上這些就叫作十二緣起支。其中現世的愛、取、有這三個緣起支叫作「能成」,而後世的生和老死叫作「所成」,這就是第二重因果。五、區分兩重因果的意義 ●輪迴的因有遠因和近因;輪迴的果也有遠果和近果。遠因是什麼呢?遠因是前世的無明和前世造的善惡業。近因是什麼呢?近因是指現世的愛、取、有。遠果是指後世的生和老死,而近果是指現世從識到受的五個緣起支。即使有遠因,但是如果近因不具足,也是不會投胎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有了前世的因——無明和行支,但是若能在這一世中修行成就,沒有了愛緣起支,徹底地斷除了對輪迴的貪慾心,那麼,即使在往昔所造惡業尚未完全清凈的情況下,下一世也不會再投胎轉世了。阿羅漢有遠因,但是沒有近因——愛支(貪慾),因為貪慾屬於煩惱,而阿羅漢已斷盡所有的煩惱。他這一世因為前世的因緣,也會感受很多果報,在《百業經》等經書里講了很多阿羅漢受報的公案。儘管如此,下一世他卻不會再入輪迴,因為他沒有了貪慾。就是為了讓我們了解這些,所以才把十二緣起支分成兩重因果。●有人會提出質疑:那麼,很多高僧大德已經成就了,為什麼還有違緣?還有病痛呢?這有兩個可能性。一個可能性可以從十二緣起中看出,雖然高僧大德們這一生修得非常好,已經斷除了煩惱,但以前他們曾經是凡夫,不要說一般的高僧大德,連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也做過凡夫,是凡夫就一定會造業,而因果是永遠不會錯亂、不會虛誤的。所以,即使是高僧大德,只要他的遠因還沒有了結、沒有還清,那麼,這一世他也會感受很多痛苦。但是,感受這些痛苦是他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在整個生命循環當中的最後一次。我們都知道龍樹菩薩的故事。樂行國王的太子到他面前索取他的頭,龍樹菩薩說:「你自己砍斷帶走吧。」太子用寶劍無論怎麼砍他的頸部,都好象在虛空中揮舞般無法砍斷。龍樹菩薩就說:「我在五百世以前,就已完全清凈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但我曾經在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異熟果報還未清凈,所以用吉祥草可以砍斷我的頭。」太子割下一根吉祥草,用它砍斷了龍樹菩薩的頭。也就是說,即使像龍樹菩薩這麼高境界的人,也還是會受因果報應的。所以,一個可能性是,這些高僧大德、成就者們也許還有最後的一些果報尚未了結。●經書裡面講,木車有兩個車輪,若缺少了其中一個車輪,車就沒有辦法行走;同樣的,即使以前所有的這些因都存在,但若缺少了貪慾,就不能轉世了。粗大的貪慾可通過出離心來解決,細微的當然要通過人無我的修法來解決。

六、依十二緣起,反觀自省,精進修行 現在我們看看自己,十二緣起支中哪一支沒有呢?一支也不少。既然都有,那麼下一世繼續輪迴的準備就已經做得非常充分了,所以我們一定會回來的。回來的時候會回到什麼地方,那可就說不定了,得看善惡業的輕重。若是善輕惡重,則回到惡趣;若是善重惡輕,則回到天趣、人趣,但是,在短暫的利樂過去以後,終究還是會墮落的。在沒有完成了脫生死的任務之前,我們始終是不太安全的,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墮入惡趣,這並不是嚇唬人的話,而是輪迴中的實際情況。基本上,我們對於生命兩頭的認知是比較模糊的,但是現在透過十二緣起支,我們知道了自己是怎麼來的,怎麼走的,對於生命的兩頭有了比較清楚的概念:我們雖然不知道前世自己是人還是其他的什麼,但前世一定是有無明的、是有業力的;也不知道後世自己要往哪裡去,然而後世一定會有生,會有老和死,這是肯定的。如果不願意這樣下去,就要將十二緣起還滅。該怎樣去還滅呢?燒香、拜佛、念咒可以做到嗎?它們也可以成為還滅十二緣起支的一種因緣,但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麼呢?是修慈悲心?還是修不凈觀呢?它們也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根本的問題最後只有依靠證悟空性才能解決。若能證悟空性,則遠因、近因都會停下來;若遠因和近因都停下來了,則遠果和近果也都會停下來。譬如,一棟高樓若地基有問題,則整棟大樓都會倒塌;同樣的,首先我們要去破壞無明,把無明消滅之後,整個以無明為基礎的輪迴大廈也都會垮下來。
推薦閱讀:

TAG:方法 | 輪迴 | 了解 | 十二緣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