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500P】(241-261)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500P】(241-261)
9- 20 - 2009第貮佰肆拾壹尊:持善法尊者 持善法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善法,為佛教修行之大法。 佛教分五戒十善與三學六度,其中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即所謂不犯十惡,謂之十善。五戒十善之法,為在家修行的居士所受持的善法。三學為:戒學、定學、慧學,戒學以防人生惡業,定學使人性靜心澄,慧學使人觀達真理辨是非。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能。度,即渡。度,即渡。六度可使凡俗渡生死苦海,至清靜樂土。三學六度為出家僧尼受持的善法。尊者嚴格按照善法要求,居俗受持五戒十善,出家受持三學六度,循序漸進,堅持修行,終於脫離垢染,證得正果。此尊與第308尊同尊,可互參。
第貮佰肆拾貳尊:提多迦尊者 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國(一說摩突羅國)人,其姓未詳,初名為香眾。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五祖。 據《景德傳燈錄》等書載,尊者出生時,其父夢一金色太陽從屋頂穿出,照耀大地。依《阿育王傳》卷六載,尊者從優波鞠多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於初日即得須陀洹果,第一羯磨時得斯陀含果,第二羯磨時得阿那含果,第三羯磨時證得阿羅漢果,後得優婆鞠多付法。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五載,尊者具大神通、大威力,說法不倦,後行化至中印度,付法於彌遮迦說偈曰:「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說完偈語,他踴身上虛空,作十八變,人火光三味自焚其身,而入涅槃。彌遮迦和八千比丘悲感,乃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供奉之。 提多迦,又作提知迦、地底迦。意譯作有愧。
第貮佰肆拾叄尊:水潮聲尊者 水潮聲尊者,即一切海潮聲菩薩。《楞嚴經》把佛聲音譬如海潮。海潮無念,不違其時,與大慈大悲佛之聲音應時適機而說法相似。 世間的江河湖海,其名雖異,然潮音相同。世間諸佛的名稱不同,所講的經卷有異,但都是為了大眾獲得解脫。尊者學習世間諸佛的修身養性方法,傾聽世間諸佛講解經卷,親身故經受諸佛的教誨。由於尊者廣學諸佛之法,因此他脫離世俗蓋障,心性清凈如明月,通達佛性。佛興慈悲,哀憫眾生,發海潮音。尊者哀憐眾生,能應眾生的需要,應時而至,幫助他們脫離生死苦海。
第貮佰肆拾肆尊:智慧海尊者 智能海尊者,即智能菩薩。《無量壽經》說:「如來智能海,深廣無涯底。」尊者以之命名,說明他智能超群。所謂智能,即「於法觀達」、「無境不照」的精神狀態。 智能海比喻尊者智能如大海般瀚無際,涵容一切。據《新年華嚴經論》卷十七載,尊者「以智能成滿,方能隨俗善人生死」,也就是說,他並不以自己得道為滿足,而是以慈悲為懷,教化眾生,積大功德,因而獲得幸福的佛果。「入於一切眾生生死之地,同一切眾生之利而教化之,令信順入正法。」又據《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卷上載,佛陀佛身故放光明,普照十方,十方大菩薩各說偈語,尊者偈曰:「此人無慧眼,不能得見佛,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第貮佰肆拾伍尊:眾具德尊者 眾具德尊者,即隋朝著名,僧人信行(540-594)。魏郡(河南安陽)人,俗姓王。又稱三階禪尊者,為三階教之祖。 尊者少蘊悲懷,慧悟奇拔。四歲出家,博涉群經,潔身自愛,備愛尊敬,後蒙隋文帝召請,位於長安。認為佛陀之時代為正法時代;其次,正受教法之時代為像法時代;即今(隋)正值佛教衰微之時,故經典與特定之佛皆無濟於事,乃倡三階新義,稱第三階佛教,解行頗異前人。又謂當世之人成就我見、邊見,或偏學一乘、三乘,或偏念彌陀、法華,愛此僧彼,故提倡「普真普正宗」。即法不分大小,人不辨凡聖,普信普歸。捨棄具足戒,與民眾同勞動、共修行,故產生一日一食之嚴格規律。隋初,被召入長安,居真寂寺。躬自勞役,乞食度日。因其人格高潔,教義簡明,海內英傑也前來拜訪,故信徒雲集,其教大行於世。人稱「四依菩薩」。至唐朝,其弟子信義設立一庶民金庫,稱無盡藏院,以利濟民眾。然於隋開皇二十年(600)至唐開元十三年(725)間,此派系四度遭到禁令與壓迫,安史亂後,乃見銷歇。尊者於開皇十四年正月入寂,享年五十五。撰有《對根起行雜錄》《三階位別集錄》等書三十五部。後隨三階教的禁遏而湮沒。今僅存者為《三階佛法》四卷一書,其餘對根起行法等數書則僅余斷片殘篇。
第貮佰肆拾陸尊:不思議尊者 不思議尊者,即不思議菩薩。 據《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載,在佛陀於毗舍離城奈氏樹園舉行的法會上,他曾闡釋自己對菩薩慧的理解:「無為不離有為,有為不離無為,解知有為無為悉無所有,於中凈身口意,是謂菩薩慧。」又據《大寶積經》佛說決定毗尼經《大方便佛報恩經》等書載,當佛陀向眾菩薩詢問何人「能於眾末世擅改持正法」時,他說「我能堪任愍念,成就餓鬼眾生,令得解脫。」他還曾向佛祖發誓,在佛祖涅槃後,「護持正法,於十方界廣泛流布,使喚不斷絕。」佛陀曾親口告訴大眾說,以他為首的七十個大菩薩已歷經無數劫,供養過無數佛,常修梵行,心不疲倦,善擅改佛法的大菩薩。他們以慈修身,不舍大悲。眾生臨死時若稱尊者之名,虔心皈依,死後便可往生佛國凈土。
第貮佰肆拾柒尊:彌遮仙尊者 彌遮仙尊者,即彌遮迦。中印度人,八千仙人的導首。為西無二十八祖中之第六組。 據載,尊者曾是天上的仙人,由阿彌陀向他傳授仙法,因而仙術超群。他博聞多達,有大辯材。率有大仙八千,後逢付法藏第五祖提多迦尊者,遂與諸仙共發菩提心,成為提多迦之弟子。提多迦入滅時,以法藏付囑。並囑他廣傳正法,引導眾生脫離六道輪迴。後游化北印度,得婆須蜜付囑大法,入於尊者子奮迅三昧,身躍虛空,復歸本座而自焚化。眾人收其舍利,建塔供養。
第貮佰肆拾捌尊:尼陀迦尊者 尼陀迦尊者,據《賢愚經·尼揭下度緣品》載,原為除糞人,譯作因緣,屬於地位低賤的首陀羅種姓。佛陀不分貴賤,以平等心對待眾生,將他度之。尊者虔誠歸信,恪遵戒律,精勤修行,終證阿羅漢果。 尼陀迦尊者,又作尼馱迦、尼陀、尼提。
第貮佰肆拾玖尊:首正念尊者 首正念尊者 首正念書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正念,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一。正念是謂集中思想觀念書於修習佛法中去,不令離散和邪念滋生。 尊者皈依佛法,修鍊佛性追求思維境界的清凈。心性稍有馳散,偏離其如,即收心斂意,回歸法性。久而久之,將心身與法性融為一體,使法性成為自身天然之性。無論游巡於有情世間,還是身居寺院清凈剎土,其佛性都不改變,群垢不能染,眾苦不能惱,外道不能歁,磨滅不能損,種種干擾猶如浮雲,自身的佛性則如明月,他以朗朗明光施惠於天下眾生。
第貮佰伍拾尊:凈菩提尊者 凈菩提尊者,即唐代禪僧凈覺(683-750?)。俗姓韋,為唐中宗庶人之弟。心體無污染稱為凈,對境不迷稱為覺。佛,意為覺;佛之體清凈本然,故一般以凈覺為佛之異稱。又作盧舍那、凈滿。 尊者於太行山剃髮受具足戒,居某禪師之舊蘭若,猛虎舐足、毒蛇熏體、或山神獻果、天女散花,亦未嘗喜怖。曾師事北宗禪之始祖神秀。神秀寂後,聞東京有玄賾者,即承受從要受指導,律儀周密,深解經典。爾後於太行山靈泉谷撰《楞嚴師資記》,復往長安大安國寺。入寂後,荼毗於少陵原赤谷蘭若。王維撰有《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凈覺尊者塔銘》,收於《全唐文》卷三二七。尊者致力於闡明北宗禪之祖統,著有《注般若心經》,入室弟子逾七十名。 尊者諸惡滅盡,居於凈土,眾德悉備,功德圓滿,有極高的思維認識能力,能破除眾生的憂惱,使大眾皆受用廣大法樂。
第貮佰伍拾壹尊:梵音天尊者 梵音天尊者,為佛陀的侍者。梵音,又作梵聲。佛菩薩之音聲。即佛報得清凈微妙之音聲,亦即具四辯八音之妙音。 尊者為印度的創世神,梵天生於金胎梵卵,卵殼分成兩半,一半化為天,一半化為地。他創造了(三千大千世界)眾生,魔鬼與災難。佛陀從兜率天降生人世時,梵天是釋迦的侍者,手持白拂在前引導。佛祖成道後,成為佛陀的弟子。施捨出自己的宮殿,請佛祖在殿內為諸天神說法,他自己則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大梵天能發出五種聲音,聲音曲折微妙,清凈悅耳,作這樣的聲音誦經,宣揚無上正法,使聞者歡喜,易於從中領會佛教清凈奧妙的道理。據傳,佛教法會開始時,眾生詠頌如來妙色金身,讚歎佛祖的大德。使眾生聽後心神寂靜,肅然起敬,這一儀式是由大梵天延續而來的。 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名為屍棄或世王。
第貳佰伍拾貳尊:因地果尊者 因地果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因地,為果地之對稱。地者,位地、階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階位,與「因位」同義。是指修行佛道之位;果地,則指成佛之位。 《楞嚴經》卷五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又同書卷四云:「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尊者發心與成佛同在一處,這說明他本具慧眼,誠心修習大乘之行,兢兢業業,一刻也不鬆懈,終於修習到了菩薩果位。
第貳佰伍拾叄尊:覺性解尊者 覺性解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覺有二義:一為覺悟之覺,二為覺察之覺。覺是佛教中最高的思維與認識能力。佛祖悟得世間大道,為眾生指明了解脫的方法,故被稱為「覺王」、「覺皇」。他根識清凈,見聞佛法,便理解其中的道理,洞開真智,了達通悟,並能勤行精進,遠離一切迷妄,自始自終,堅持不懈,達到了既能覺己又能覺人的地步。證得羅漢果位。
第貳佰伍拾肆尊:精進山尊者 精進山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慈恩上生經疏》卷下曰:「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趨求曰進,故名。精進,謂勇猛勤勉地修持諸善法,即於修善斷惡、去除轉凈之修行過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進。 尊者勇猛精進,自強不息,從不懈怠,艱苦修習佛法,就象登山一樣。終證得阿羅漢果。
第貳佰伍拾伍尊:無量光尊者 無量光尊者,即甘露光菩薩,密號大明金剛,離染金剛,賢劫十六尊之一。無量光,稱讚阿彌陀佛光明之十二種名稱之一謂佛光不可勝數。 尊者精通顯教教義,熟悉各種戒律;同時通達密宗各種教法,能解釋秘密真言的含義,隨心所欲進入各級禪定。他善於摧破一切外道,邪見與魔鬼。
第貳佰伍拾陸尊:不動義尊者 不動義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不動義,性虛空十義之一,謂真如體性,常住而不變不動之意。 《摩訶止觀》卷二上曰:「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籌量,名為意。」意,即是心在對事物直觀感知的基礎上的思考。不動意,即意不動,即入於禪定,心如止水。這裡意仍指意力,即求不覺之意志、毅力,《無量壽經》凈影疏云:「求佛之心,名為意力。」 尊者求佛之心堅固不動,以禪定為修行途徑,常使意志定於一處,任何外物皆不能動
第貳佰伍拾柒尊:修善業尊者 修善業尊者,佛陀前世身。名善事,為寶鏡王長子。 據《賢愚經》卷九載,往昔古世有一寶鏡王,王有二子,長子名善事,次子名惡事。二人奉王命一起入海求寶,在回歸的路上,被其弟惡事貪圖財利而將雙目刺瞎。然積有歷代善行功德,盲目不治而愈。空手返回國內,寶鏡王聞知大怒,決意懲治惡事。尊者寬大為懷,再三請求下父王赦免了惡事的罪過。尊者後轉生為佛陀,其弟後轉生為提婆達多。佛陀滅度後升往忉利天,提婆達多因不修善業,墜入地獄。
第貳佰伍拾捌尊:阿逸多尊者 阿逸多尊者,為佛陀弟子之一。 尊者為國王時,曾為女色財氣所迷,國家大亂,因而被殺,墮入地獄。在地獄中他深刻反思、潛心修練,終於往生兜率天。他修慈最勝,慈曰與樂,遵奉阿逸多尊者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安樂。《中阿含》卷十三《說本經》及《賢愚經》卷十二載,尊者阿夷哆,於未來久無人壽為八萬歲時,願成轉輪王,名號為螺。阿氏多比丘於有而起意樂,起勝解,起欣慕,起希望,起尋求,故佛呵斥之。慈氏菩薩於有不起意樂乃至尋求,於利樂諸有情事起意樂乃至尋求,故佛讚歎之。此等皆說阿逸多與彌勒實為兩人,同為佛陀時代受佛教化之弟子。 阿逸多,又作阿氏多,阿恃多、阿嗜多、阿夷哆、意譯無勝、無三毒。依《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平等覺經》卷四等載,以阿逸多即為彌勒。
第貳佰伍拾玖尊:孫陀羅尊者 孫陀羅尊者,又名孫陀利,生於舍衛城外一村落。 尊者降生人世時,室內有泉水湧出,清香甘美,有珍寶隨水流出。尊者容貌端正,殊似天仙,令觀者驚嘆。波斯匿王以此事為奇異,將他帶到迦蘭陀竹林拜見佛祖。尊者見佛祖光明似日。伏身便拜,聽了佛祖講解四諦法,心開意解,當即出家為僧,精進勤學,證得羅漢果位,佛祖對波期匿王說:過去世有一萬八千比丘在山林中修行,一長者將眾僧邀至家中,先備香水供眾僧沐浴,又將珍寶放在水盆中施級眾僧。長者今世轉生為孫陀羅,而且容貌端正,心性靈慧,得道迅速。
第貳佰陸拾尊:聖峰慧尊者 聖峰慧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聖慧,即佛陀的智慧。 尊者以修「定」而得:「慧」。他以佛祖之智慧往來於眾生間,關心眾生疾苦,幫助他們求得精神上的永遠解脫。
標籤:500P, 五百金身羅漢, 帶注釋
Designed by web2feel.com Coded by Local Dating, Dating Tips,Sugar Daddies
推薦閱讀:
※無量義經注釋(大正藏2193部)
※齊桓晉文之事原文|翻譯|譯文|注釋
※《靈城精義》注釋6 [南唐] 何溥 撰
※史記伍子胥列傳 原文 注釋 總結
TAG: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