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子梵梅| 幫腔地瓜燒(15.4.23)

◎ 子梵梅

到外地一開口,對方會凝視我0.5秒,先不談正事,先有以下對白:

「你是台灣人?」

「不是啦。」

「噢,廣東人。」

「不是耶。」

「咦,那麼……福建的?」

「嗯,廈門。」

這個問法的順序很有意思,咱們來揣度一下。首先,問是不是台灣人已經相當有辨識力,畢竟只一水之隔,最近海域距離才5海里,本是同根生嘛,來往密切,說的都是閩南語,這不就得了。可是不行,直接跳廣東去。這是咋回事呢?因為廣東人的普通話,它的遲和鈍,它的丘陵狀起伏,它的尾調的上揚,跟福建確實是表哥表妹。我不介意對方的猜測,只是納悶,為什麼首當其衝想到的是粵語而非閩南語?更有甚者,有人全然不記得有福建人這一茬,只說,不是廣東人嗎?那不知道了。這事直到今年春晚,福建人的普通話這塊地瓜,通過揶揄的燒烤,瞬間熟遍全球華人,在外省,人們終於能夠在短時間裡大腿一拍,「胡建人!」

以上所述,貌似有心理不平衡之嫌,其實不然。我想到的是方言的知名度。此時我正在說的福建,主要是廈門的閩南語。出門在外,最頻繁被問及的問題是,「你會唱『愛拼才會贏』嗎?」莫非這歌都成廈門市歌了?接著非得讓你唱。為了不掃人興緻,一般都會哼上兩句以便驗明正身,然後是掌聲響起來,連說好聽好聽,對了對了。唱的人尷尬在那兒,他們就又來了興緻,問「吃飯」怎麼說。「駕崩。」大家就鬨笑而倒,其樂融融。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閩南語歌曲紅遍局部大地,比如新馬泰東南亞一帶,二十一世紀後逐漸淡出歌壇語系。可是粵語卻不。你要是曆數粵語歌王和粵語名曲,那是一大串響噹噹如雷貫耳——張學友張國榮、彼岸樂隊黃家駒、海闊天空、光輝歲月……樂隊一奏起,粵語一開腔,全場沸騰。那時,你會覺得粵語好有國際范。而閩南語大概只在一定的範圍唱一唱,屬於溫暖思鄉型,居家旅行必備類。所以,就傳播力來說,閩南語不如粵語來得遼遠開闊,難怪外省只記廣東不記福建。此話倒不是在拿二者較真,只論地域語言事實。

當我談閩南話時,我是在談廈門話。來擬個定義吧——「閩南話是以廈門話為基礎方言、以唐朝官話為基礎音的語言。」唐朝官話?據說漢語的基礎音乃中古音,即隋經唐至宋時使用的普通話,從當時的詩文韻仄看,還真的並不適合現在的北方語言,而與福建廣東等地的發音很是默契。這意思也就是說,當年李白也說的閩南調嘛。難怪台灣人喜歡說他們的祖先是「唐山過台灣」。據說唐三藏翻譯天竺文字,也用的閩南語。

廈門人說普通話的先天缺陷,直接導致在各種辯論場合的噤聲和相聲界的缺席。更別提跟北方人吵架,明明理直氣壯,就因為普通話太不普通,中間不知不覺夾雜著土話,無法招架對方一溜字正腔圓的國語轟炸,常常落得個詞窮勁憋的境地。為什麼會醬紫?因為廈門人講普通話,得在腦袋裡先把方言用漢語拼音翻譯成國語,再從腦袋裡把它們使勁給倒出來,結果對方已強詞奪理而去。所以閩南人不能去當編輯,一校二校三校還被指有諸多病句錯句,言看不懂什麼意思。委屈加不服,人家把詞語順序給一調整,果然成了「北京普通話」。

哈哈,「氣死掉了」。

推薦閱讀:

紅薯有11種吃法,每種我都流口水
只做烤紅薯的地瓜,不是好地瓜
一片地瓜引發眾人淚奔,滿是人情味的《一路書香》到底有什麼魔力?
怎樣才能把拔絲地瓜做好?
地瓜冷盤吃過嗎?地瓜還能做奶黃包?地瓜竟然這麼潮?!

TAG:地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