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導與練
【重點講解】
一、中國古代皇帝制度的內容、特點及其影響
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以皇權至上為核心的制度。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創立以來,經過長達兩千多年的發展,在內容上得到不斷豐富和完善。
1.皇帝制度的內容。
(1)皇帝獨尊:「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朝完成統一大業的產物,顯示了皇帝獨尊的權勢和地位。天子自稱「朕」,「命」為「制」,「令」為「詔 」,印為「璽」。以「皇帝」之稱代替「王」之號也反映了神化君權的新統治觀念的出現。從此,「皇帝」成為我國歷代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謂。
(2)皇位世襲: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希望由自己開始,子孫能夠二世、三世乃至千萬世地傳承,永掌政權。
(3)皇權至上:秦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依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如陽陵虎符。皇帝的話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場著名的宮廷辯論之後,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議事的制度。這樣,秦始皇不僅集國家權力於一身,而且真正開始說一不二了。
2.皇帝制度的特點。
(1)皇權至上,不可僭越。
在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的權力在理論上是無所不包的。在通常情況下,國家的一切行政、軍事、司法、財政、宗教大權都由皇帝總攬;對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員的任免、賞罰、生殺予奪大權,也無不取決於皇帝。另外,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但是,皇帝在行使權力的時候,由於個人的精力有限,要真正做到個人獨斷乾綱,實現「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也是不可能的。
(2)皇帝獨尊,王權神化。
皇帝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是整個國家機構的核心。秦王統一六國後,自稱「賴宗廟之靈」,進而又採用鄒衍「五德之運」的學說,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始皇帝。為了進一步強化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神聖性,適應全國實行強有力統治的需要,除把「皇帝」作為人間專制之主最崇高的名號以外,他還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名號制度,如皇帝生前有尊號,紀年有年號,死後有廟號、謚號等,以便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另外還規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稱「朕」,皇帝的命令稱「詔」或「制」,皇帝所用的玉印稱「璽」。以上稱號都屬於皇帝和皇帝的親屬專用,他人必須避諱。這一切規定的目的都在於顯示皇帝獨尊和皇權的威嚴。皇帝之上除了有一個虛無飄渺而又人格化的「天」以外,再不容許有敢於超越或干擾其權力的任何事物存在。
(3)皇位世襲,不可轉移。
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下,皇帝是法律的製造者,又是宗法制中的家長,形成「家天下」的統治,皇位僅在皇帝一家,「天下」永遠是皇帝一家所有。把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寶座,萬世一系地傳給自己的子孫,是各朝各代最高統治者共同的願望。皇位繼承一般遵循「父死子繼」和「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
總之,皇帝制度與封建專制是相輔相成的。封建專制因皇帝制度的確立而得到加強,而皇帝制度又構成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核心和具體表現,二者「形神」結合,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①積極影響:第一,皇帝制度強調集中、大一統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據性和分散性。在這一思想的主導下,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統一是歷史的主流,這對於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第二,在皇帝制度下,各項政令統一,這有利於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②消極影響:這一制度畢竟是一種剝削制度,對廣大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造成他們的極端貧困,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在明中期以後停滯不前,落在世界先進國家的後面。
二、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內容、特點及其影響
1.中央官制的設置及其職能。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個最高官職。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長,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時,王綰、李斯等先後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當於副丞相,負責掌理奏章、下達詔令和監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軍事長官,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今天的古籍中沒有記載秦始皇曾任命誰任此職,故推斷是秦始皇自掌軍權。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後世習稱「三公」。「三公」之下為「九卿」。這裡的「九」並非確數,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職能部門的主要官職。如掌管刑獄、司法的廷尉、掌管錢穀的治粟內史等。
2.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秦始皇所創建的這套中央官僚機構有兩個明顯特點: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三公九卿」分工嚴密,各司其職,但都要圍繞著皇權這一中心來設置和運轉。最高官職,如「三公」等相互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政大權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皇權不致旁落。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將作少府等官職就是為皇室專設的,是為皇帝私家服務的。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
3.評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三、全面認識郡縣制
1.歷史沿革:最早在春秋時期設置,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推行,秦統一中國後全面推行。
郡縣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以來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時期初設的郡縣,大多設立在新吞併地區或各國邊境線上,並由國君直轄。戰國時代,首先由三晉建立起以郡統縣之制,設立郡縣的區域也由邊境擴展到腹地。秦國在兼滅六國的戰爭中,在一些新攻佔的地區已設郡縣管理。秦統一後,經過兩次廷辯,秦始皇確定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國始設36郡,後增至40餘郡,郡下設縣。廢分封、立郡縣,奠定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一大進步。郡縣制的全面推行,對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2.目的: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大一統局面。
3.內容:郡縣兩級地方官僚機構的建立。
(1)郡:長官郡守:郡,為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全國劃36郡。郡級行政機關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務,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另設郡尉,負責軍務,直接領兵;郡監(也稱「監御史」),監察郡之行政,並有牽制郡守的作用。
(2)縣:長官縣長或縣令:郡下轄若干縣。縣級行政機構由縣令(不滿萬戶之縣長官稱縣長)主持政務,縣尉負責軍事和治安,縣丞負責司法。郡縣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
(3)鄉里:基層機構:縣以下是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詳見課本第11頁[歷史縱橫]欄中的材料。鄉的長官有三老、有秩、嗇夫、游繳;里的長官稱里正。
秦時,戶籍的保存與管理、賦稅徭役的徵調以及地方軍隊的基本編製都是以縣為單位的。縣級機構是秦朝實行統治最重要的一級機構。秦以後,郡制沒有保留到封建社會後期,但縣制卻長期實行。秦朝縣制機構管理的模式,對歷代封建王朝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作用: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廢分封、立郡縣,奠定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一大進步。郡縣制的全面推行,對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難點分析】
全面理解秦朝建立的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包括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兩個概念,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專制主義是指皇帝位終身制與皇位的世襲制。即帝王一旦登基便終身為帝。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利於一身,封建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是指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於中央政府。
1.歷史根源。
(1)經濟根源:春秋末年,隨著井田制的瓦解,產生了封建剝削方式。由於封建的自然經濟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安定,以保護小農經濟的生產與再生產,封建地主階級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保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鎮壓農民的反抗。因此,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出現是由封建經濟基礎決定的。
(2)社會根源: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逐漸形成。為鞏固封建國家的統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同時長期的分裂割據,也需要中央集權來鞏固統一。
(3)思想根源,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從理論上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主張,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由於這種主張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在戰國時期得到發展,被秦國所採納,到秦朝開創了這一制度。也就是說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反映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鍵。
2.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內容。
(1)皇帝制:秦王嬴政以「皇帝」作為自己的名號,規定 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2)中央官制: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官制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各項具體政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於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3)郡縣制:秦統一後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郡、縣屬於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政權機構,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完全聽命於皇帝,無獨立特權。郡縣制推行是中央集權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誌。
(4)制定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維持各級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行和更好地發揮應有效能;制定細密、嚴苛的秦法,秦法成為嬴政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的工具。
3.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徵
。
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或君主專制)。具體表現為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皇帝獨裁。秦始皇創立的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職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皇帝的命令通過中央政府官員,經由郡、縣,再通過鄉、里,可直達百姓,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下,皇帝的決策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國家的法律政策都取決於皇帝一人的意志。
4.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鞏固統一:隨著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秦朝國力增強。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平越族,疆域不斷擴大,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秦統一後,秦始皇頒布通行全國的秦法,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統一文字,修築馳道,開鑿靈渠,修築長城,移民邊疆等。這些措施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影響深遠: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3)負面影響:秦朝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秦末農民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易混知識】
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比較
兩者都屬於統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但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繫的,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其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其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中央對地方的制約關係及其地方權力的大小。
【學法導航】
1.正確分析秦朝統一的歷史條件,認識秦朝統一在中國歷史上重大進步作用,培養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情感;
2.要知道「始皇帝」的來歷,了解古代皇帝制度的創立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根本條件和重要特徵,皇權是封建專制國家的權力中心;要掌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郡縣制建立的史實;要能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異同;
3.要認識到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長時期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對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要進行一分為二的評價。掌握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並能分析其作用。認識秦亡於暴政,體現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消極一面。
4.利用人物畫像,文物圖片,歷史專題片,感知歷史表象,再造歷史形象,對歷史人物加深記憶和理解。
5.將歷史人物和事件還原到當時特定的歷史時間、空間,抓住有關的內在聯繫;注意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時代屬性、社會屬性和階級屬性;正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解決問題,聯繫史實,客觀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及事件。
【小資料】
謚號、廟號、年號
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迹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並相沿成為制度,這種制度稱為設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為謚號。周初始制謚法,至秦廢止,漢復其舊,歷代因襲,直至清朝滅亡。謚號中還有一種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土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高官司大臣、學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謚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 等。
所謂廟號,是指古代帝王死後在大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特意起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始於商代,漢代承襲了這一制度。漢代對於追尊廟號一事是極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沒有廟號。但這一制度發展到南北朝時已不太嚴格了,從唐代開始,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無帝不「宗」了。
年號是中國古代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建元二年,依此類推。新君即位或遇軍國大事、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變年號,稱為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 再改,如漢武帝一生就用了十一個年號,女皇帝武則天也曾改元十二次。自朱元璋開始,明清兩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不論在位時間長短,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號永樂,清朝愛新覺羅·弘曆在位年號乾隆,因此往往也 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而稱廟號、謚號或年號,廟號、謚號連稱時,廟號在前,謚號在後,一同構成歿世帝王的全號。習慣稱呼中,唐代以前對歿世的帝王簡稱謚號,不稱廟號,如漢武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到了明清兩代,因為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除外),所以習慣上常稱年號,如康熙皇帝、嘉靖皇帝等。皇帝生前也可以稱其年號,如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時,人們稱他們為「康熙爺」、「乾隆爺」,但如果按他們的廟號稱呼他們為「聖祖」(康熙廟號)和 「高宗」(乾隆廟號)就不對了。
【同步訓練】
1.「陛下」本是對他人的尊稱。「陛」是台階,稱人「陛下」表示謙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階下和你說話。但秦以後,「陛下」一詞只能專稱皇帝。這體現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點
A.皇位世襲 B.皇帝獨尊
C.君權神授 D.家天下
2.關於秦朝設郡的數目,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國維《秦郡考》考證共有48郡,譚其驤《秦郡新考》推定為46郡。某學者在考證秦朝設郡的具體數目時,收集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其中最可信的應是
A.《史記》的記載 B.史家的研究論文
C.秦簡的記載 D.民間的傳說
3.《水經注? 湘水》云:「秦滅楚,立長沙郡。」 長沙郡下設湘、羅、益陽、陰山、零陵、衡山、宋、桂陽等9縣。從此,長沙開始納入全國統一的政治體制,並第一次明確地以一個行政區域載入史冊。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郡守是長沙郡最高的行政長官 B.長沙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彙報工作
C.郡守職位由皇帝直接任命 D.縣令、縣長也由皇帝直接任命
4.《漢書》記載「秦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為郡縣。」據此,可以初步得出這樣的判斷
①秦朝統治者對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趨於瓦解,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 ③秦朝統治者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 ④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員通過考試方式產生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玉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記集解》)。材料反映了
A.秦朝時期人們以金玉為印 B.皇權至上,皇帝獨尊
C.秦以前玉璽為皇帝獨有 D.皇權為民,與民共享
6.觀察以下圖片,請問以下哪條信息不能從圖片中得出
A.國家大權都集中在皇帝身上
B.御史大夫直接對皇帝負責
C.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D.太尉掌管軍事
7.中國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進言:「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歸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此大臣的主張
A.反對郡縣制 B.主張郡縣制
C.反對中央集權 D.主張中央集權
8.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的一次慶功宴上對群臣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叔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始皇為解決上述問題,「求其寧息」的措施是
A.焚書坑儒 B.推行郡縣制
C.攻打匈奴 D.修築長城
9.閱讀下列材料: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鎮)之。請立子,唯上幸許。」 ……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
請回答:
(1)概括材料中丞相綰和廷尉李斯的觀點。
(2)簡要說明這次爭論的結果。
(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二人觀點的認識?
10.材料下列閱讀
材料一:夏、商、周、漢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論》
材料三: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郡縣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讀通鑒論》
請回答:
(1)關於秦朝滅亡的原因和郡縣制的功過,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樣評述的?
(2)你認為郡縣制的推行與秦朝滅亡有無關係?(結合上述材料,應如何正確看待制度創新與王朝興衰的關係。
【提示與答案】
1. B 關鍵句「秦以後,『陛下』一詞只能專稱皇帝」。皇帝制度,皇帝地位獨尊、權力至高無上和皇位世襲。而材料只體現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地位獨尊,並未皇位世襲、君權神授、家天下。
2. C 設郡是在秦朝,秦簡的記載屬於實物史料,其它幾項帶有作者主觀意識。
3. B 秦朝郡縣制下,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需定期向丞相彙報工作,而非皇帝。
4. A 材料體現秦初認識到分封制弊端,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沒有體現科舉制,科舉考試確立於隋唐時期,排除④。
5.B 6.D 7.A
8.B 根據材料第一句「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可知秦始皇認為天下紛爭、百姓苦難的原因是因為有諸侯王國的存在,由此判斷他是反對分封制,主張推行郡縣制的。
9.(1)丞相綰:主張實行分封制,建立諸侯國。廷尉李斯:反對實行分封制,主張實行郡縣制。(2)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觀點,在全國推行郡縣制。(3)可以辨證地分析二人的觀點,也可以從某一個方面進行分析,認為他對,要有史實說明他為什麼對,體現史論結合,反之亦然。如果學生能夠答出二人都是為了鞏固秦朝的封建統治,例如:丞相綰主張實行分封制,在當時有一定的道理。從歷史上看,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邊遠地區的開發,使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更何況,在秦以後的西漢初期也曾經分封同姓諸侯,說明這種制度在秦漢時期仍有一定的合理性。李斯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他看到了西周后期分封制的弊端;他提倡的郡縣制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直接有效控制,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而且被後世廣泛採用。
10.(1)材料一認為秦朝滅亡是由於採用了郡縣制;材料二認為秦亡是由於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縣制的過失;材料三認為郡縣制的推行是歷史的必然趨勢。(2)沒有關係。制度創新能促進社會進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採用何種制度必須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
作者簡介:王笑開,畢業於井岡山大學歷史教育專業,中學歷史高級教師,從事高中歷史教學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試報》《中學生學習報》《少年智力開發報》《中學生導報》《素質教育報》《高考天地》等10多家報刊發表文章80餘篇。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秦始皇時期的公路「秦直道」?
※能還秦朝法律一個歷史真相嗎?
※除統一文字外,秦始皇對書法做的更大功績是什麼?
※秦始皇南征百越前,百越之人是什麼心態?
※為什麼古羅馬、法蘭克王國跟秦朝走了完全不同的發展路線,這能不能算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