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4.凈界法師講楞嚴經

24.凈界法師講楞嚴經--第四卷F 2012-05-02 15:14閱讀:1,123

X淨業學園 64講次 講義133面這一科講到 庚二、決通疑滯。這個地方有一段的問答:阿難尊者的提問是說:我們整個修行的主導者,是我們一念心,「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所有的拜佛、念佛、持戒修善的功德,是往哪一個方向走,是那一念心來主導的,不是法門在主導的。好!我們的目標很清楚是要成佛,所謂的菩提、涅槃乃至於大圓鏡智,這個果地的功德,每一個功德都是常住不壞,都是不生不滅,我們的目標是不生滅。那麼我們的因地是在六根中修學,那六根到底是生滅,還是不生滅呢?這是一個問題,因為你追求是一個不生滅的果地,那我們的因地也應該是不生滅才對阿!我們正式看阿難尊者他提執疑疑因斷滅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佛陀您一再的提醒我們,在整個斷惡修善,返妄歸真的過程,要以六根門頭來當所觀境。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假若這個六根,見聞嗅嘗覺知,六根的功能,它的功能譬如說,眼根它的見離開了明暗,就沒有自體,耳根離開了動靜,也就沒有聞的自體,鼻根離開了通塞,也沒有齅的自體。也就是說:整個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是隨外境而生滅的,本質就是一個生滅心;比方說,前面說的「念心」第六意識的分別心,離開了五塵落謝法塵的影像,也是本無所有啊!世尊!您老人家為什麼會把離開外在塵相,本來就沒有自體的這種終究要斷滅的修因,來去追求大乘的七常住果呢?這個是不合理的啊!我們的因地是生滅變化的,但是卻要去追一個求不生不滅的果報,這個地方會有自教相違。以下就正式提出阿難尊者心中的執疑…自教相違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世尊!假設離開明暗外在的塵相,我們能見的功能就畢竟空,我們一定要有明相暗相,我們的見才能夠產生了別的作用。就如同前五塵的落謝影像法塵的作用,如果是沒有,那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麼第六意識的了別功能就消失了。所以經過我一進一退,如此輾轉微細的去推度去尋求,我本來就沒有我這一念真實的心,以及它相應的心所,因為它離塵無體,隨境生滅,所以它沒有真實性。既然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都是隨外境而生滅,都是不真實的,而我們修行也正又在六根中用功,這樣有個問題,「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將以什麼為不生滅的真因,而求果上的不生滅之覺性之果呢?而如來世尊您在前面的十番顯見當中,一再提到,身為一個見性有四種功德,它是湛然不動的,它是精純不雜的,它是周徧圓滿的,它是常住不滅的。那我們正式以見性這種湛精圓常這四種功德,來當作整個修行的真實的因才對啊!假設我們依止六根的生滅相來修學,那豈不是違越誠言,前面的經文跟後面的經文相違背,整部經變成戲論,那麼佛陀又怎麼成為一個真實語者呢?求佛開示 惟垂大慈,開我蒙悋!」希望慈悲的佛陀,能夠開導我心中的蒙昧,跟我心中的執著!255這段疑問會牽扯到後面的回答,我們把阿難尊者的疑問提出來修行在六根中用功,而六根正是一個生滅相,那你怎麼依止生滅的因,而追求不生滅的果報?阿難尊者提出這個問題,其實阿難尊者本身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的盲點在哪裡?阿難尊者他只知道六根的作用是生滅的,而不知道六根的體性是不生不滅的,見性、聞性乃至於知性,是不生不滅的;你看到六根的表層作用是生滅的,但是它的體是不生滅的。好!那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六根到底是生滅還是不生滅?答案就是只有一個,那就是「不一定」。這六根是很妙,六根如果跟六塵在一起它就變成生滅,六根如果迴光返照,跟真如本性在一起它就變成不生滅,就是向內跟向外。當六根向外活動的時候它就變成生滅,你永遠不可能成佛,你一輩子都不可能成佛。因為你生滅的因不可能成就不生滅的果,就像你用沙,你用沙煮一輩子還是沙。所以你在成佛的過程當中,你一天到晚向外攀緣你不可能成佛的,因為你沒有種下成佛的真因。當你的六根開始迴光返照的時候,它又變成不生滅。六根是很妙的,內外的本質不同,攀緣六塵的時候它變成生滅,它迴光返照變成不生滅。因為阿難尊者只知其一,他只知道六根向外攀緣變成生滅的,他不知道六根當它迴光返照的時候,它又變成不生滅。所以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佛陀會把六根到底是生滅還是不生滅,以下就會詳細的回答…壬二、示答 佛陀的指示跟回答(分三:癸一、斥迷許說。癸二、指事除疑。軌三、會通結示)癸一、斥迷許說。佛陀先訶責阿難尊者心中的迷惑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佛告阿難:「你是好學多聞,你廣學多聞而成就聞慧。但是沒有深入思惟它的道理而成就思慧。也就是說:我們講你這個人很有知識,但是沒有把知識轉成一種修行的概念。所以心中的思惑煩惱沒有除,你只知道顛倒所因,知道我們整個顛倒是一念迷情而有,是迷真起妄,但是真正的那一念顛倒迷情之相現前,你卻不能產生判斷。也就是說:他知道六根之所以會產生障礙是有迷情,那麼什麼是迷情,不知道!向外就是迷情,向內就是覺悟,他沒辦法做一個正確的判斷。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他只知道六根全體是妄,而不知道六根全妄是真。也就是說:他認為六根是沒有用的,六根一定要攀緣六塵。它沒有用,但是真實的功德卻是在六根當中,你不是把六根放棄,你把六根迴光返照,返聞聞自性,返見見自性,它就變成真實的。所以,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只知道六根全體是妄,而不知道六根全妄就是真。這個地方你弄清楚了,你就知道佛陀是怎麼回答。癸二、指事除疑。佛陀直接指出現前的事相,來去除阿難尊者心中的疑惑。為什麼指事呢?因為佛陀一般都是先講道理,很少講事。古德說:因為六根的體性是很深妙難以理解的,所以必須先從事相來說明,再用道理來印證,從事相來破除它的疑惑。(分二:子一、詰根塵顯迷倒。子二、就聞性示因常)子一、詰根塵顯迷倒。佛陀詰問根塵的交互作用,而使令眾生產生顛倒。六根之所以顛倒,不是六根有問題,是六根跟六塵在一起,根塵相和合在一起;如果你把六根把六塵拔掉,六根就變成功德。你六根一天到晚跟六塵在一起,六根就完了!就變成迷倒。即事除疑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恐怕你真誠的心,還不能產生真實的信伏,來調伏心中的疑惑,所以我把這種世俗的事情來做簡單的說明。因為六根到底是真實的功德,還是顛倒迷惑,這個道理太深妙了,我必須用事相做證明。」詰問根塵約根問答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這時候,如來就叫敕羅睺羅起立,去撞鐘聲撞一下,撞完以後就問阿難尊者說:「你們現在有沒有聽聞呢?當鐘聲生起的時候,有沒有聽聞的功能呢?」阿難跟大眾都說:「我們都聽到了鐘聲的聲音。」時間久了以後,鐘聲已經慢慢的歇止了,恢復到無聲的狀態,佛陀就問:「那你們現在還有沒有聽聞的功能呢?」阿難大眾都說:「我們現在都聽不到聲音了。」這個地方有問題,你可以看到,阿難尊者是答非所問,我們先講出這個消息…佛陀是問阿難尊者說:「你有沒有聽聞的功能?」是問根、問六根。阿難尊者是說:「我有聽到聽音。」阿難尊者用塵來回答。所以我們根跟塵二個都經常糾纏在一起,身為阿難都根塵分不開來。這時候羅睺羅再撞鐘一聲,佛陀又問:「你們現在有沒有聽聞的功能?」阿難大眾說:「有,我們有聽到聲音。」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如云何聞,云何不聞;你們究竟是什麼情況叫有聞,什麼情況是沒有聽聞呢?」阿難尊者就白告佛陀說:「假設鐘聲被擊發,我們就有聽到聲音,等到擊久了以後,聲音消失了,音聲跟餘音的迴響二個都斷絕,我們就聽不到聲音。」蕅益大師說:這是阿難尊者一個錯誤的回答,答非所問。佛陀以根來問,阿難尊者以塵來回答。阿難尊者為什麼把六根質疑作生滅相,因為他根跟塵經常結在一起。約塵問答如來又敕羅睺羅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這時候,佛陀又叫敕羅睺羅來撞鐘,就問阿難說:「你現在有沒有聽到聲音呢?」阿難大眾說:「有,我們都聽到聲音。」過一段時間,聲音跟音響消失以後,佛陀又問說:「那你現在有聽到聲音嗎?」阿難大眾回答:「現在已經聽不到聲音。」過了一下子,羅睺羅又主動的撞了鐘一聲,佛陀又問:「那麼你現在有聽到聲音嗎?」阿難大眾說:「有,有聽到聲音。」佛陀就問阿難說:「究竟麼情況叫有聲?什麼情況叫無聲?」阿難大眾就白告佛陀說:「假設鐘聲被擊發叫有聲,擊久了以後聲音消失了,最後的音響餘音也斷絕了,這個叫做無聲。」蕅益大師說:這一段的回答,阿難尊者是正確的回答。佛陀以塵來問,阿難尊者也以塵來回答,這一段是正確的。這二段的問答以後,佛陀要做總結了責其矯亂佛與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這時,佛陀就問阿難尊者及諸大眾說:「你現在的回答,可以說自己所說的話產生錯亂,你根本連根跟塵都分不清楚。」阿難大眾就問:「我們怎麼錯亂呢?」佛陀說:「我第一次問你有沒有聽聞,你回答或者有聞或者不聞;第二次我又問你有沒有聲音,你也回答或者有聲,或者無聲。當然第二次是對的,問題在第一次,你在第一次回答我的時候,把能聽聞的耳根聞的功能,跟外在所聽聞的聲塵,產生一種錯亂的認知,所以怎麼不是錯亂呢?」佛陀這一段所訶責的是第一次的問答,根塵不分。「塵」是完全生滅的,但是「耳根」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你看!我們撞鐘,我們不要去注意聲音,我們注意耳根。我們剛剛聽到了鐘聲,但是鐘聲消失的時候我們也聽到聲音啊!聽到一個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也是一種聲音,「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動」是有聲音,「靜」是無聲音。聽到動的時候,那是一個生滅相,聽到靜的時候也是生滅相,但是那個「聞性的體」,那個能聞的功能永遠存在,它聽到有聲聽到沒有聲,那個聲塵的「聞性」是不生滅的。所以你要向外,那又變成生滅,向內的時候又變成不生滅,所以六根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體。這個地方,佛陀道出這個道理子二、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內在體性,來指示六根之性是常住不滅的真理。我們要的是那「聞性」,不是聽聞生滅的作用。法說◎聲無聞在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自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無知,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我們現在要站在「聞」的角度來看聲音,不能站在外境的聲音來看聲音,站在聽聞的角度。佛陀說:阿難!當聲音消失的時候,乃至於餘音的迴響也消失的時候,你告訴我說沒有聽聞的功能,這個是錯誤的。因為假設連聽聞的功能也消失了,那麼聞性就滅掉了,那麼我們的聞性滅掉,這時候就沒有明了的作用,就像枯木一樣沒有明了作用,因為它整個聞性消失了,那麼鐘聲在擊發的時候,你怎麼能夠聽到聲音呢?因為聞性已經消失掉了。可見得生滅只是一時聽聞的作用,但是體性那個聞性是恆常存在的,所以它能夠知有知無,聞性能夠知道有聲知道無聲。所謂的生滅只是外在的聲音,或者有或者沒有,難道說耳根中的聞性,會有存在跟不存在的差別嗎?它恆常存在的啊!它能夠聽到有聲也能夠聽到無聲。所以「聞實無雲,誰知無者」,如果說耳根的聞性會隨聲音而消失,那麼又有誰知道聲音已經沒有呢?你說耳根已經隨聲音走掉了,現在沒有聲音了,那你怎麼知道沒有聲音,那知道沒有聲音那是誰呢?那還是聞性嘛!所以遠離聲塵的那個東西是誰?不以一切萬法為伴侶的是誰?我們現在不要去注意跟聲音在一起那個我,在聽當中,不跟聲音在一起的;你聽到聲音,有一個是跟聲音在一起的,有一個是沒跟聲音在一起的。你要注意的是,沒有跟聲音在一起的,跟聲音在一起的那個隨聲音就消失掉了,但是有一個它不跟聲音在一起的,那個東西你要把它找出來,就是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的那是誰?根性常住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是故阿難!所以你應該知道,你從這個地方產生判斷力。外在的聲音在聽聞的過程當中是有生有滅的,聲音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但是你的聞性卻是不隨聲音而有生有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聞性並不隨聲音的有而有,也不隨聲音的無而無,它是常住不滅是恆常存在的,這個就是我們整個修行的真因。你不要老是去注意跟聲音在一起的那個六根,你要去注意那個沒有跟外塵在一起的六根,就是我們講的「聞性」。責迷戒謬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這段是佛陀對阿難尊者的訶責說:阿難!你尚且處在顛倒當中,生滅跟不生滅都分不清楚,「惑聲為聞」,把外在的聲音當做內在不生滅的聞性,難怪你遇境逢緣的時候,你都不能夠迴光返照,老是隨外境而轉,你都沒有去注意那個不隨聲音而轉的那個聞性,只是注意外在那種生滅的作用。你不應該說: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動靜」指的是外在的聲塵,動是有聲音,靜是無聲。「閉塞開通」指的是浮塵根。什麼叫「閉塞」?假設你的耳根受到傷害,說這個人是聾子,叫「閉塞」,耳根正常的人叫「開通」。也就是說:身為一個聞性,不管你外在有沒有聲音,不管你耳朵聽得到聽不到,聞性永遠是存在的,聞性就是聞性。所以我們現在在六根當中……現在佛陀越講越細了,剛開始說你要在六根中修學,然後你要把六根…到底什麼是一時的客人,什麼是主人,這個地方要講清楚了。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什麼是一時生滅的,什麼是永久不滅的東西,用作夢來做一個譬喻譬喻引夢證明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ㄉㄠˇ)練(ㄌㄧㄢˋ)舂(ㄔㄨㄥ)米(ㄇㄧˇ)。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比方說:有一個重睡之人,有一個睡覺的時候經常會熟睡的人,有一天他在自己的床枕上熟睡,睡著睡著就作夢。這時候他家有一個人就在他熟睡作夢的時候,用木槌來擣練舂米;「擣練」就是用木槌去槌布跟舂米,當然會產生很多的聲音出來。「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這個熟睡的人在作夢當中,他就聽到在夢中以外槌布聲跟舂米聲,他把它當作其他的聲音,因為它現在在作夢,他一念迷夢的夢心。他把槌布舂米的聲音當做打鼓的聲音,或者當做撞鐘的聲音。他就在睡夢昏迷當中,他還自己覺得奇怪,這個鐘聲怎麼聽起來好像木頭跟石頭的聲音呢?聽起來感覺是鐘聲,它怎麼像木頭跟石頭撞擊的聲音呢?等到他醒過來之後,很快的他就知道,哦!原來這就是用木頭去槌布舂米的聲音。他醒來以後就告訴家人說:『我剛剛在作夢的時候,以為這個舂米的聲音,是打鼓的聲音,是撞鐘的聲音。』256這段經文到底佛陀是要講什麼?這個人是在睡夢當中,他聽到了外在的聲音,產生錯誤的判斷。這個睡夢的心是生滅的,這表示六根的作用在迷惑的時候;第二個外在的聲塵也是生滅的。但是他不管是在睡夢當中或者覺醒的時候,他的聞性永遠存在。現在我們要看他裡面的東西,你看!他即便是在睡夢中、在顛倒中,聽到聲音,但是那個聞性是永遠存在的,內在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佛陀要講這個意思。結申正義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譬喻合法)這個睡夢中的人他在昏迷當中,身為一個睡夢當中的人,他能夠憶念「靜搖」,這是有聲音,這是沒有聲音嗎?或者他會注意他的耳根,是聾子還是不是聾子,他會這樣注意嗎?因為一般在睡夢當中的人,是根塵既捨。你看!一個耳朵聾的人他睡覺的時候,他不知道他是耳聾,他也是聽到聲音。因為睡覺的時候是「根塵既捨」,他的浮塵根,他的外在的東西都捨掉了。所以睡夢當中的人,他根本就沒辦法判斷是耳根有沒有壞掉,外面是不是有聲音。他的聲形在睡夢當中,但是他耳根當中的聞性,那個了了常知,絕對不昏昧的聞性,是永遠存在的。乃至於我們的身體面臨了死亡,形體消失了,命根也隨光陰遷變謝落了。比方說,你現在是個男眾,你現在有你的感覺有想法,你整個男眾的身心世界全部消失掉了,但是在我們六根當中那個不生不滅的聞性,是絕對不會隨著我們的身形,隨命根而消失掉。我們在六根的時候要注意,六根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體,當六根跟外在的六塵接觸的時候,它轉成生滅、全部是生滅;當六根迴光返照,不迷、不取、不動,正念真如的時後它變成是真實的,六根就這麼妙。所以蕅益大師說:在這段經文,佛陀其實就在虛妄的根塵之中,衍出不生不滅的本性以為修行的正因。你要會體會的話你就知道,六根什麼情況是生滅,什麼情況是不生滅。癸三、會通結示把前面六根是生滅跟不生滅的道理,常還是無常的道理做一個總結。(子一、明迷故常即無常。子二、明悟故無常即常)六根它又是常又是無常,那麼常跟無常是怎麼判斷呢?子一、明迷故常即無常 假設你是迷真起妄向外攀緣,它全體變成無常迷真逐妄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六根的生滅相)我們一般的眾生從無始劫來,我們六根習慣循諸色聲,去追求去順從外在的聲音跟聲塵,乃至於色聲香味觸法,念念分別心隨境轉,所以逐念流轉,隨順我們攀緣的念頭,而被外物所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從來也沒有真正的開悟,而迴光返照六根當中那個常住的本性。由妄流轉 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因為六根當中,我們不去隨順於迴光返照六根當中常住的真性,而去追逐外在生滅的六塵,而造作了生死業力,由此而生生世世在六道的雜染法中而流轉不停。所以六根當它跟六塵在一起的時候,它全體變成生滅相,這是六根的第一個狀態。第二個、六根它本身又是一個不生滅的,「明悟故無常即常」,當六根迴光返照的時候,它就從生滅的法中而變成了不生滅。子二、明悟故無常即常起觀照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假設我們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就在六根門頭當中「若棄生滅,守於真常」。這個地方也是被蕅益大師點出修行的下手處。就是在六根當中,捨棄外在生滅的六塵,不要去追求六塵,你去觀照你六根當中那個真實的根性,那個不生不滅的真性,守住在真實的根性,「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 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等到你觀照久了以後,根性的功德慢慢顯發,「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這個時候產生什麼變化呢?這種生滅的六根、六塵、六識,這種生滅的作用慢慢的脫落。六根、六塵、六識,它本來就是一念迷情而有,它本來沒有實體,所以它會消失掉。六根、六塵、六識,剝落以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緣影盡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想相為塵」「想」是第六意識的想心所,就是我們的名言分別;「相」是外在的六塵之相。所以當第六意識的「想」跟六塵的「相」結合一起以後,就產生很多我們心中的我相、人相的這種分別出來。這個地方古德說,是屬於煩惱障所收攝的,我執引生的煩惱障,是比較粗顯。「識情為垢」指的是內心的一種法執的細垢,就是所知障。就是我們剛開始,會執著有一個真實的心性可得,一個真實的心性可以安住。當然這是法執,但是慢慢慢慢的,這種有所得的法執也脫落了。脫離心中對外境的想相,也脫離了對真實心性的執著,這二種都脫離,這時候法眼就現前。我們一般講「法眼」是觀俗諦,不過古德說:這個「法眼」不是觀俗諦的法眼,是觀照真理的智慧。這個法是真理,觀照真實心性的智慧現前,也就是圓教初住,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的智慧現前。成正覺 云何不成無上知覺?」如此漸漸的修學,是決定可以成就無上知覺的。」這個地方,佛陀把六根的生滅相跟不生滅相,作出一個判定的標準。向外攀緣,六根全體變成生滅,如果你棄生滅守真常,全體變成不生滅。我們一般凡夫跟聖人的判斷,其實就從你六根的生滅跟不生滅判斷。我們之前講一個公案:世間的聖賢之道。孔夫子有一天帶著弟子到匡地去遊學,結果被宋人的軍隊圍起來,這時候非常危險,這時子路很緊張,拿著刀子到處巡邏,但是他看孔夫子坐在地上弦歌不斷,在那個地方彈琴唱歌,好像沒事情發生一樣。子路就很緊張說:老師啊!現在是什麼時候,您老人家還在唱歌。孔夫子說:汝來,我於汝道。我跟你講個道理,你先坐下來。孔夫子跟子路說:我這一生,避窮久矣,我一生一再躲避這個災難,最後還是沒有躲掉。我一生求通也久矣,追求官位久久,能夠為人民做事,結果還是沒有作官。為什麼呢?因為天命如此。他說:我現在再也不向外攀緣,我守住我的天命。他說:我的天命會有什麼樣死亡,什麼時候活著,我自知我的天命是如何,外境是干擾不了我的天命,所以我不用害怕。子路聽了以後,本來還半信半疑,果然沒多久,宋人軍隊就向孔子道歉說:對不起,我們要找的是一個陽虎的人,跟孔夫子長得很像,我們認錯人了。道歉以後就離開了。也就是說:其實所有的聖賢,他心中都要有一個「道」來安住他的心。當然孔夫子的道是天命,那個不是很高,但是基本上還是有一個道來安住他的六根。我們的道是什麼?「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相妄性真」,外相是生滅的,但是真如本性是真實的。我們的道就比孔夫子的道更高。它的意思就是說:「棄生滅,守真常」,我們現在的六根好像沒有主人沒人管一樣,有人刺激你,你就跟他走,有人讚歎你,你就跟他走。所以我們的六根就像沒人管的小孩子。那怎麼辦呢?你六根當中先要有一個道,在那個地方站,然後你就想辦法往那個道走,不要向外,慢慢慢慢,「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你就是先把六根裡面的道建立起來,建立一個生命的人生觀。總而言之,「觀相元妄,觀性元真」;外在的相狀都是一時的,不要太認真,你追求的是一種永恆的功德,是你內在的心。所以你一個修行人,你一定要爭千秋,不爭一時;一個喜歡爭一時的人,你沒辦法修《楞嚴經》。守住真實恆久的東西,放棄一時的因緣。什麼是恆久的?你心中的道是恆久的,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是暫時的。你要先建立這樣的觀念,然後把那個道慢慢慢慢的增長,這時候六根就往內收,這時候能夠慢慢走進六根的家中,這個就是所謂的「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這段經文是回答阿難尊者,六根到底是生滅的,還是不生滅的?就在一念之間。 一位股市高手悟出的買賣鐵律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1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
    凈空法師:布施——生財大道;正念——消災免難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十二)下
    定弘法師:二十二年,我是這樣度化全家學佛念佛成佛--學佛網

    TAG:法師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