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國山水畫皴法演變歷程分析
皴法,作為中國山水畫技法中的一種,它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史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要研究山水畫史上同一時期的不同流派及不同時期山水畫家之間的師承關係,那對相關山水畫中的皴法展開研究則顯得尤為關鍵。
中國山水畫萌芽於晉,這在文獻資料中是不乏記載的。早期的山水畫以勾線填色為主,「筆法」僅限於勾勒自然物態的外輪廓線條,但稍有變化,「皴法」尚處於萌芽狀態。直至隋朝展子虔《游春圖》,其山石無皴,圖中亦繼承了晉朝以來只用線條勾勒輪廓、脈絡及著色的方法。到了唐代,「大小李將軍」的畫作中,勾線填色亦是如此,並無大的變化。就算被後人推為「南宋」水墨山水奠基人的王維,在他的《雪溪圖》中,亦是用勁爽的線條勾勒,加以水墨渲染,皴法仍未正式形成。
唐人山水畫以「青綠」設色為重,筆法僅限於勾勒,「皴法」尚處於萌芽狀態,其形態也尚未規範化。但五代荊浩的山水打破了隋唐以來僅有勾線而無皴法的畫法,並將線描與墨的渲染結合起來,成功地表現出山體輪廓與形體的立體凹凸感,這大大豐富了山水技法的表現形式,從而逐步確立了山水畫中的「皴法」表現樣式。
繼荊浩之後,出現了「三家山水」,代表人物是關仝、李成、范寬(還有一種說法即董源、李成、范寬)。關仝的山水在繼承荊浩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所作山水,筆墨更加雄健,構圖更加完整,氣勢更加恢弘,其皴法技法中出現了釘頭皴。山水發展到荊浩、關仝時已自成一派,畫史將「荊關」並提,傳稱為關仝的畫作有《關山行旅圖》等。
捲雲皴法的始創者為「三家山水」中的李成,他的山水畫風,在繼承「荊關」的基礎上又發展成自己的獨特面貌。構圖平遠險奇,用筆圓潤靈動,用墨清潤艷麗,其畫樹木,以「蟹爪技法」見長,對後世影響極大。
雨點皴即豆瓣皴,代表畫家是北宋初期的范寬。其技法以濃淡、乾濕、大小不同的短線條依其山體的不同結構點簇而成,表現出北方高大山壑的風骨,力顯山體的厚實與質量感。加上構圖的雄拙險峻,樹木喜作雙色夾葉,更顯雄渾勁健,氣勢恢宏的風範。
皴法從晉朝的「萌芽」時期到五代的蓬勃發展,先後凡歷七百餘年。早期的山水、人物及花鳥畫皆為單線條的畫法,「皴法」的出現則是把單線條的畫法變為一種複線條的畫法。在這種情況下,線條已不單單是勾勒所繪對象外輪廓了,而且也開始體現在畫面形體之中,這是中國繪畫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亦是一段複雜的演變歷程。
推薦閱讀:
※盤口分析要素(13):造熱誘盤的典型盤路(下)
※水瓶座的最佳配偶分析
※數字型出軌分析:出軌變奏曲之二
※空頭排列分析
※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