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經到底是什麼?

關於易經,凡我華人幾乎無有不知其名者,然而你要問什麼是易經,則不知有幾人能說清楚,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啦。專家教授說易,術語堆砌,艱澀難懂;行業流派說易,為我所用,牽強附會;江湖術士說易,別有用心,故弄玄虛,如此咱老白姓說起易來,很玄妙啊,不是咱可以明白的!

其實,易經幷不是什麼陽春白雪,也不是什麼下里巴人。

易經是什麼?《易經》一般又稱作《周易》,在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中,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以我的認識,可稱其為華夏文化之根,世界上傳承最為完整、綿延不絕、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之所以稱其為根,我們首先要從其由來說起:

易之產生、創作、傳承與成書,歷來有「三古」「三聖」與「三易」的美妙傳說:

「三古」指的是易所歷經的上古、中古、和近古三個大的歷史時期。

上古時期是指伏羲女媧生活的新石器時代。或者說是夏以前的時代.因為上古時代沒有當時直接的文字記載.那個時候發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無法直接考證.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帶有神話色彩. 中古時期在易的發展中通常指的夏、商、周(西周)三代時期;而近古則是指春秋戰國(東周)以後距今約2500多年的時代。

「三聖」系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上古之聖為伏羲:相傳伏羲和女媧為華胥氏的兒女,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夏一詞應該就是以這位始祖母和第一個王朝夏德名字合成而來。在此時期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根據以上史書的記載,華胥氏為風姓。她在現在的古雷澤(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濟寧泗水縣華胥山華村水庫)邊感孕,生下伏羲,在山東的承注山(濟寧南四十里)生下女媧。由此,開闢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為了繼承和傳播輝煌的華胥文化,她踏遍了中華大地的山山水水,山東的濟寧、四川的閬中、甘肅的天水、陝北的延川都留下了她的足跡。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華胥氏開始。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傳說記載: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子。這些文獻典籍的記述,都清楚地說明了正是由於華胥氏生養了伏羲、女媧再由伏羲女媧結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華民族。因此,華胥氏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是華夏子孫的繁衍之根。而傳說最早畫卦是由其子而作,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方之氣,乃畫八卦,開始了人類從規律上認識大自然,因伏羲始作八卦之貢獻,被後人稱為上古之聖。

中古之聖為周文王:司馬遷在《史記》中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了西伯拘羑里城演《周易》:殷帝乙三十七年(公元前1156年),帝乙去世,帝辛即位。帝辛就是名聲壞透了的紂王。當時,西伯姬昌57歲,他在商朝上下已有很高的威望,同九侯、鄂侯並稱三公。殷紂王即位後,起初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立志做一個有為之君,但在位20多年之後,隨著國力強盛,紂王變得極端專橫殘暴。有一次,紂王聽說九侯的女兒長得好,便娶了過來。但這位女子不喜歡他的荒淫,紂王氣怒之下將她殺死,還把她的父親九侯剁成肉醬。鄂侯知道後,就向紂王提出了尖銳的意見。紂王不聽,又將鄂侯殺死,將他的肉做成肉脯。姬昌聽說這些事情後,不由得嘆了口氣。崇侯虎得知姬昌嘆氣這件事後,立即向紂王作了報告。崇侯虎說姬昌在國內積德行善,這會兒又流露出不滿的情緒,說不定會奪取殷商的天下。於是紂王便把姬昌抓來,囚禁在羑里這座國家監獄。進監獄的時候,姬昌已是82歲的老人了。據史籍記載,為斷絕姬昌與外界的聯繫,殷紂王不僅在羑里駐有重兵,還在通往羑里的道路上層層設卡。姬昌的兒子想看望父親,也沒有得到紂王的批准。如果是一個普通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不要多久,老命休矣。但對於姬昌來說,這卻是個難得的思考機會。他平常太忙了,憂國憂民,忙於政務,無暇思考。現在,身不自由,思想卻可以無遮無攔地瘋長了。在異常艱苦的監獄生活里,在不知多少個沒有日月星辰的日子中,姬昌將伏羲氏的先天八卦,與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相融合,進一步推演為六十四卦,並對每卦按照象數的內涵和有關緣由,分別配以具有吉凶利否含義的卦辭和爻辭。其後,文王的兒子周公又為三百八十四爻撰寫了爻辭,自此,卦形也便有了文字、圖文和象意參照,進而為易經的成書奠定了基礎,文王因其演卦的貢獻,被後人稱為中古之聖。

近古之聖為孔子: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當文王的易傳至孔子時,孔子有相見恨晚之感,他晚年,最喜愛的書也就是《周易》。他總是把《周易》放在卧席上,一有機會就拿出來閱讀,由於這樣天天翻看,以至於多次把系簡的皮繩都弄斷了。(司馬遷在《史記》里也記載了這件事。韋編三絕的成語就來自這裡。)通過研究,孔子以其智慧和心得,對卦辭和爻辭做了進一步的詮譯和發揮,撰寫了相關解讀文字,有解釋卦辭和爻辭的「彖辭傳」,「象辭傳」和文言,有闡釋易理的「繫辭傳」,有說明卦象卦理「說卦傳」,還有闡釋卦序排列的「序卦傳」和「雜卦傳」,於是,《周易》便有了新的內容。卦辭和爻辭便稱為「易經」孔子的文字便稱為「易傳」,合稱為《周易》或者《易經》,孔子也理所當然成為易之承前啟後的近古聖人。

「三易」系指《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 《連山易》:產生於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神農氏就是炎帝,他將八卦每兩卦一重,首次演繹為六十四卦,因為炎帝又號連山氏,為夏代所流行,故而有」夏道連連「之說。

「歸藏易」:產生於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表示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一切以大地為主。黃帝演繹六十四卦以坤卦為首,坤在八卦為母、為親,又為殷商時所流行,故而有「殷道親親」之說。

「周易」:產生於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文王囚羑里演六十四卦,首乾次坤,天尊地卑,天地初開,萬物始生,以未濟卦為末卦,表明一事的終末為另一事的開始,周而復始,周行不止,又因為乾卦為首、為天,天為尊,故而有「周道尊尊」之說。

因年代久遠,《連山易》、《歸藏易》已經失傳,未知其演變狀況,但失傳並非絕傳,仍然以不同形式有所反應,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一些非周易所能解釋,一些如醫學、堪輿、道術理論,實際上是三易的綜合運用,也就是說三易的象數理仍然廣佈於世,有待進一步挖掘和考證。 《易經》是華夏五千年文化成熟與發展之根

看《易經》的由來與發展,綜觀其對華夏五千年文明的影響,我們說《易經》是華夏文化之根毫不誇張。其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家、中醫、文字、數術、哲學、民俗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易經》是一種人工編碼系統。它由陰陽通用符號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個不同水平的系統層次,同時配以卦辭和爻辭進行文字說明,有著嚴密、完美的數理結構,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層次最強、結構最嚴密的符號系統,也是最早運用系統論的典型。《易經》系統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為後世系統論應用樹立了典範。  《易經》編碼遵循嚴密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規律,運用簡單卦符系統對宇宙萬物發展演化規律進行摹擬,找到了事物間的抽相關聯,比研究具象關聯的現代科學可謂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其中的奧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經》編碼的陰陽學說及其極變規律、先後天八卦思想對道家影響深遠,是道家學說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為「三玄之一」。  《易經》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  《易經》陰陽學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基礎。《易經》的實時定位思想、與時偕行等思想對中醫有著至為重要的影響,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療原則皆源於此。同時對子午流注、八綱辨證、風寒暑濕燥火六邪等學說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受《易經》的影響很大。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運用八卦取象的觀念,明確了中醫用藥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展為六經學說,創立了六經辨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  《易經》對軍事理論有直接影響。宋代王應麟在《通鑒答問》中稱:「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易經》64卦,適合戰爭機動戰略的選擇,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吳起、諸葛亮等,都根據《易經》原理排兵布陣。歷史上戚繼光抗倭,在創立陣法時也是參考《易經》原理。  《易經》對武術發展也有很大啟發。《易經》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辭,說「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對習武健身、防身觀念的形成有直接影響。八卦掌、太極拳等,都來自《易經》理論。  《易經》對建築學的影響主要和「風水」學說緊密相關,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築設置等都要以《易經》理論為指導,四合院就是陰陽平衡、和諧觀念建築的典型。傳統建築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從《易經》中獲得靈感,故宮角樓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 《易經》在園林、養生、環保、農業等方面都產生過巨大影響,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參考文獻。《易經》編碼獨特的實時定位系統論思想,從根本上打破了現代科學可以「重複」的神話,強調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隨著科學的發展,其深遠意義將日益被證明。  《易經》強調與時偕行的變易思想,是和諧文化、與時俱進等國學傳統思想的主要來源。  《易經》編碼的序結構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結構的典範,比現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樣的卦符,由於序結構不同而有《連山》、《歸藏》、《周易》、《邵氏易》之別。  《易經》實時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對環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易經》編碼的模糊觀念,是後世的模糊數學的先軀。《易經》編碼所依據的四論對中國文字造字、用字的「六書」有著直接影響,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經》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中找到依據。  《易經》回答了諸多哲學、天文、預測等方面問題,是真正的一分為二觀點,比馬克思學說早了幾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條件約束,沒有任何宗教色彩,通過象、數、理的推演,展示了獨特的宇宙觀,回答了物質、能量、信息、質量轉換、辯證法則(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體運動變化、人的意志等純哲學命題,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的重要意義,獨樹一幟。其辯證觀念是唯物辯證法的先軀。《易經》預測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結合點,是探討偶然和必然哲學範疇的先聲;其二元世界統一論思想,揭示了我們目前所處的宇宙空間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決一切問題的不二法門。  《易經》中常用的很多詞語至今仍在我們口頭應用,「突如其來」、「夫妻反目」、「謙謙君子」、「虎視眈眈」……等。「咥」仍是陝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詞,「與時俱進」典化於《易經》的爻辭,「和諧社會」典化於《易經》的「和諧律」,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海爾企業文化「日清/日新」、CL的合金文化等都來自《易大傳》。21世紀中國的崛起,正在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層結構。  《易經》對中國文化影響的領域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對儒家、道家、中醫、政治、軍事、文化、民俗影響深廣,是世界上傳承最為完整、綿延不絕、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我把《易經》擺在如此高的位置,那也許你要問了?到底《易經》是什麼呢?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易經》一般又稱《周易》,關於《周易》的「周」字,歷來有很多種說法:

有人認為:「周」是「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的意思。因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籠罩萬事萬物,所以卦爻的含義,自然是周延普遍的。有人認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為一般人所接受,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稱。我的認識,這個周字,應該看做是對易的一個修飾用字,而不應該看做周朝的周,因為周易之名在周時已經出現了,文王或周公是精通易理的,也是會遵循易道規矩的,把自己的王朝之名冠在一個書名字上,作為一種記載,也就意味著這個時代的過去,這是很犯忌諱的,他們絕不會這樣去做,這樣去理解,那麼捨去此說,那麼周當然就是周密、周詳、周全、周流不息、周而復始的易道規律了,這才是周易之周應該做的真正解釋。

那麼「易」又當如何理解:關於「易」字的解釋有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上日下月為易。「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陽具矣。」、「易者,日月也。」、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日月為易,剛柔相當。」《繫辭傳》「懸象莫大於日月」「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2、易就是金鳥,大日,生命。「易,飛鳥形象也。」  3、蜥蜴變化為易。「易,即蜴。蜥蜴因壞境而改變自身顏色,曰之易,取其變化之義。」  4、化繁就簡則為易。《簡易道德經》這樣說的:「簡則簡,易則易。簡則簡之易,易則易之簡,萬物皆在一簡一易中矣。"  5、《繫辭》則說:「生生之謂易」。《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6、清代的陳震著《周易淺述》,他則將「易」的定義分為兩種:  ⑴、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待是也。  ⑵、變易:春夏秋冬,循環往來是也。

7、易為卜筮。鄭玄這樣說「易者,揲蓍變易之數可占也。」  8、關於「易」,歷來就有一名含三義的說法: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認為:「易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簡易,即「易」雖包羅萬象,但有一個最簡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以裝進這個「模式」里,都可以用這個「模式」來說明。即「大道至簡是也」。變易,即「易」是講變化之道的,也就是講「辨證法」的。不易,即「易」雖講變化,但這變化之「道」卻是永恆不變的,也就是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究竟「易」為何義,下面我們就從「易」字的由來、及其形體的發展變化,來作分析和探討。 關於「易」字在我國文字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對其形體變化和其字義的理解基本有以下兩種意見和觀點: 1、第一種觀點認為:「易」字是個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就像頭朝上的一條「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就更像「蜥蜴」的樣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體,與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現代楷書的寫法和形體。

  這種觀點認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義為「變化」。當「易」字被假借為「交換」、由「交換」又引申為「改變」之義之後,那麼當「蜥蜴」講的「易」就寫作「蜴」了。「易」字還可以當「容易」講。這就是認為《易經》中的「易」,是「蜥蜴變化為易」觀點的理論依據。  2、第二種種觀點認為:「易」字是個會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最初是左邊三點,中間一條長弧線,右是半個圓圈。或左邊是半個圓圈,中間一條長弧線,右邊三點。(在古文中,同一個字,不少是正反互寫的。)其形義解釋為:  ①、半個圓圈是半個太陽;  ②、中間的長弧線是一條擋住太陽的浮雲;  ③、旁邊的三點是從雲縫裡透射下來的陽光。(也可以說是表示多雲的「多」,因為古人以「三為數之眾,九為數之極。」)  所以就可以這樣理解,「易」字的原義是「乍晴乍陰」之意。甲骨卜辭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氣」,「不其易日」就是「天氣不好」了。「易」由其本義「乍晴乍陰」,後又引申出「變換」、「交換」、「更易」、「交易」等義。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是以甲骨文中的形體為基形發展過來的。半邊的太陽、散射的陽光都沒有變,只是把蔽日的浮雲的長弧線、變為先向左拐、後向右彎的弧線罷了。而太陽里像「鳥的眼睛」的那一點,其實就是我們所見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飛鳥之形,這也就是認為《易經》中的「易」,是金鳥,大日,生命。「易,飛鳥形象也。」觀點的理論依據和由來。)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經變成方形的「日」,弧線的下部和三點陽光已訛變為「易」下的「勿」了。  ⑷、於是「易」這個會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體、發展成為漢代的隸書之「易」和現代楷書的「易」了。  以上各種說法,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不過,這些都是學者們的事,我們也沒有什麼考究和爭論的必要,從玩易的實踐中,我個人一是比較贊成「上日下月為易」、「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陽具矣。」的說法。二是強調「簡易」「變易」與「不易」的闡述,這是因為:第一,舉頭望天,大莫大於日月,這是古人目力所見,易經作為一種占卜的記錄,關鍵是要預知風險,規避風險。對於古先人而言,自然地風險是最大的敵人,天體的運行是神秘莫測的時間,將這樣的文字記述冠以日月最為恰當不過啦。第二,如上所說,《易經》是揭示、論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發展、變化規律的經典書籍。日月舉目所見大著,舍此誰能替代;第三,日月能代表天地的運行,反應陰陽的變化,這與《易經》八卦構成和排列的規律法則,及其內涵的核心思想是相吻合的。第四,易道尚變,無論哪種說法、觀點,都不能否認「易」中「變化」的含義。日月象數蘊含交替、變化之義盡在其中。

  但無論是什麼樣的解釋,其「簡易、不易、變易」之論是需要強調的,這是《易經》這門學問的三大原則,也可以說是其最高原則,因為這三大原則是《易經》象、數、理總的概括和指導:「簡易」是易之本數,也就是說越是簡易越有變化的功能,越是複雜的變化,其法則越簡單。易經所表述的象都是宇宙萬物的現象,其所闡述的理也是宇宙萬物的變化法則,而其易數則極為簡單,在易經里只有一位數「一」,而其餘的數都是由這個數遞增而來,其計算方法只有兩個,就是加法和減法,因為萬物的變化不是增加就是減少,就數而言,加法和減法之中已經包含了乘法和除法。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其演繹出了宇宙社會和人生的無窮變化,而表現這些變化的僅僅是兩個簡單的符號「陽爻」和「陰爻」。就想今天計算機脈衝二進位「0、1」科學家用「0」和「1」兩個符號,演變出無窮的信息數據。「變易」是易之變數,變易之變,大致有四層意思:第一,六十四卦本身就是從自然現象的變化中演繹而來的。如「損卦」上卦師象徵山的艮,下卦是象徵澤的兌,山在澤中,水衝擊浸濕而消損,多麼生動的變化形象。第二,自然萬物的變化是有規則的,如六十四卦得爻位象徵意義,除爻事之初始,二爻為事之小成,三爻為事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停滯,四爻為經變革而上升至新的階段,五爻為興盛繁榮之時,六爻則為終極,趨向衰微。第三,易的變化受諸多因素影響,人的意志在易變中可以發揮作用。第四,這個變也是指六十四卦本身,六十四卦顯示了六十四種靜態現象,三百八十四爻演化了三百八十四種動態的變化,而其中的錯掛、綜卦更顯示了錯綜複雜的變化。「不易」是易之定數,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變易的本源,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但是卻有一項基本的東西存在,也就是能變出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也就是世界的本原是永恆存在的,易稱它為太極,其能變出萬有而自身不變。二是指永恆的自然法則,也就是說太極運行的系統、整合、循環、耗散、超循環等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以上所說這些正是易的概念本身,也是易學總的綱領。

  到了西漢,儒家學派將《周易》與《詩》、《書》、《禮》、《樂》、《春秋》等奉為經典,並稱「六經」。於是《周易》又被稱為《易經》。那麼「經」又是什麼?首先我們看「經」字的由來及發展變化:  「經」字原是個象形字,沒有「糹」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織布時撐線時用的「工」,上部的三條曲線就是織布的「經線」之形。  ⑵、在小篆中,為了使其「經線」的詞義更為明確,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糹」,這樣「經」字就變成了左形右聲的形聲字了。  注意:「糹」同「糸」,不能讀作(sī)而應讀(mì),由於人們誤認為「糹」同「絲」,已經習慣地將「糹」也讀成(sī)了。  「糹」字是個象形字。  a、「糹」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絲檸在一起之形。  b、「糹」字在金文中,其形體和在甲骨文中的形體大體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體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體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書的寫法。  e、「糹」是簡化字的形體。  宋朝研究《說文解字》的學者徐鍇說:「一蠶所吐為『忽』,十忽為「絲」;『糸』,五忽也。」  可見「糹」(糸)是極細小的絲(二分之一絲)。  「糹」(糸)字的本義就是「細絲」。  《說文》:「糹,細絲也。象束絲之形。」   就「經」字的詞義解釋,其本義是指織布的縱線,跟「緯」相對。  《文心雕龍﹒情采》:「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其大意是:經線正,緯線才能成;文章的內容定好了,文辭才能流暢。

  後來從「經緯」之義又引申為南北東西之義,南北謂之「經」;東西謂之「緯」。

  《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

  因為沒有「經」正,也就沒有「緯」成。所以「經」是主要的。人體氣血通路的主幹也就稱為「經」,如:「經脈」、「經絡」等。

 同理,也正因為「經」的重要,所以記載一定階級最高思想道德標準的書籍、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或宣揚宗教教義的書籍,就稱為「經典」、「經書」等。

  《唐書﹒經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為經。」也就是說,古代在圖書目錄中,以甲乙丙丁為次序,甲部的書籍均為經典。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了,「經」字在《易經》中所蘊含的意義應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⑴、通「徑」字,路徑、途徑、門徑。即辨別、反映、揭示、掌握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方法。  ⑵、事物發展變化的軌跡、規律。  ⑶、對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認識、心得體會、心經。  ⑷、論述事物發展變化之軌跡、規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論、經典。

關於易經,林林總總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大家明白易經的意思,它到底是什麼,如果按一本經書去解說,其實很好說了,這裡我沒有把一個基本概念交給大家,這就是按其表現和記錄形式老說,《易經》其實就是一本關於「卜筮」的書。又因為它是對世界最簡單、最樸實、最基本、最具有普遍意義的象、數、理概括和描述,所以它也就成了一部最偉大的「天書」。成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之根!


推薦閱讀:

周易預測的步驟與方法《易經》的哲學思維及人文觀
99%的起名老師不懂的姓名學知識,給別人起錯了名字
易經全文及譯文|六十四卦詳解 (二)
某專旺格小富貴福氣旺女命八字詳解中丨案例104八字命理44
環境與財富的辯證關係——易經風水學中的千古奧秘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