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化學品監管缺失和滯後是其重要原因
針對這一尷尬現實和不斷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化學品監管的缺失和滯後是其重要原因。對待化學品要一分為二,不能以「有」和「無」來論是非。
4.5萬種化學物質僅有一個條例化學品法律層面監管嚴重滯後
來自首屆全國檢驗檢疫學術報告會上數據顯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化學品有700萬種之多,而進入環境的化學物質已達10萬種。
魏復盛告訴記者,我國已生產和上市銷售的現有化學物質大約有4.5萬種,其中約有3700種屬於危險化學品,有300多種屬於劇毒化學品。作為一個化工品進出口大國,我國大約100多種化學產品世界產量第一。但與之極不相稱的卻是,我國對化學品的監管只有一部國務院關於《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對於這僅有的一部條例,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化學品安全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陳會明告訴記者,這部頒發於2002年監管條例,主要限制的還是危險化學品的生產、儲存、運輸。今年3月經過修訂後才增加了對使用、經營者的一些監管。而在歐洲,2006年至今年,連續發布的化學品監管法規就有三部。
「我國關於化學品監管在法律層面遠遠滯後,隨著我們和國際的接軌,在這一方面和全球是有距離的。」魏復盛表示。
我國缺乏完備的化學品安全測試和風險評價體系
早在2005年化工業產值就被中國趕超的歐盟,對化學品的監管像食品、藥品一樣,是並行的「三駕馬車」。據陳會明介紹,歐盟不僅有專門化學品管理機構,僅管理化學品的官員就達500人。所有的化學品進入市場前都要經過系統的安全測試和風險評價,通過風險評價確定其用途,並將數據提交給管理部門。但目前,我國並沒有這套程序。
陳會明告訴記者,我國目前對化學品的管理只有一個環保部污染防治司下屬的化學品管理處,監管重點是進出口的化工品。
在環保部官方網站上,記者看到「化學品環境管理處」主要職責包括:組織化學品環境風險評價追蹤;篩選和公布重點控制的化學品目錄;承擔化學品進出口、新化學物質登記等。
魏復盛院士也表示:「化學品上市,要使用必須得到許可。而我國目前的情況是好多都沒有批准,甚至都找不到人批准。國家批准的話就要有安全試驗數據和風險評價,然後再確定你能不能用?怎麼用?用多少?但是由於很多原因,我們現在還缺乏相應的完備體系。」
對待化學品要一分為二食品添加劑沒有「原罪」
監管的缺失讓明確不能用於食品的化學品滲透到食品領域,並引發了一個又一個食品安全事件。在不能辨別「誰是誰非」的情況下,很多公眾開始拒絕食品添加劑。浙江紹興19個知名飯店的大廚更是掀起了一場「裸烹」運動,向市民承諾,以後做菜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劑,並願意接受大家的監督。食品專家表示,添加劑並沒有「原罪」,目前市民普遍對添加劑的抵觸是一種誤解,是少數人的非法使用非食用物質和濫用讓添加劑背了黑鍋。作為食品工業不可或缺的「一員」,許多食品添加劑都有自己的獨特用途——如果不添加抗氧化劑、防腐劑,很多食物甚至過不了一天就會腐爛變質,對於現代食品工業而言,添加劑是絕對的「功臣」。魏復盛告訴記者,對化學品不要以「有」和「無」論是非,一定要一分為二,正確的使用會給人帶來好處,錯誤的使用會給人帶來災難。如果違規添加或者加入量超過了允許範圍,就會產生危害。比如三聚氰胺,作為化工原料,可用於塑料、塗料、粘合劑、食品包裝材料的生產。可能從環境、食品包裝材料等途徑進入到食品中,但其含量很低。兒童奶粉小於每公斤1毫克是合乎標準的,但是有意地加進去代替蛋白,就會危害兒童的身體健康。
對於由化學品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陳會明提出了獨到的觀點:「我們是不是可以換個角度來看食品安全事件呢?包括三聚氰胺,包括塑化劑都是非法添加物,既然是非法添加物,它跟食品就沒有關係,是化工原料監管的源頭出了問題。為什麼市場准入沒有嚴格監管起來?在西方都是通過化學品的立法把它確定下來的。你必須向監管機構上報相關數據,你必須要做風險評價,必須要確定它的用途,如果這條鏈條完整了,那麼,由此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會少很多。」
對於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兩位專家都表示,除了要從源頭上加強對化學品的監管,還應該加大非法添加者的違法成本。
延伸閱讀
美國:複雜的申請過程提高了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成本
美國是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和使用大國,目前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3200餘種。美國對添加劑有著完善的監管制度,這一工作由「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完成。按規定,只有經過評價和公布的食品添加劑才能生產和應用,否則會被認定為不安全,加入了不安全添加劑的食品禁止銷售。
在美國,食品添加劑的審批十分嚴格,使用者必須提出申請。申請書包括的內容十分複雜。煩瑣的審批程序不但可確保添加劑的安全使用,而且提高了使用添加劑的成本,企業和工廠對添加劑的使用會格外小心。而且一種食品添加劑在被批准使用後,隔若干年後,安全性會被重新評價和公布。這一系列複雜的申請過程無形中提高了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成本,進而提高其使用安全性。比如氧化鐵在許多國家都可以當作食品著色劑使用,而在美國只被允許用在化妝品中。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允許限量使用的富馬酸鈣,在美國也被認為安全性未能確認而根本不允許應用於食品調味劑和香水。
英國:信息公開避免原料危害
英國食品標準局是政府機構,統一制定和管理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當對某種食品添加劑使用存在多方爭議時,英國食品標準局的處理方式非常透明,即公開介紹多個機構的不同觀點,還建立一個自願禁用某些食品添加劑的食品企業名單。食品生產者如希望避開這些添加劑可能帶來的危害,可主動選擇禁用,並將自己加入到企業名單中。當信息公開透明地公布之後,消費者就可以放心地自主選擇了。為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歐盟規定,食品標籤上必須列出所有成分,並按重量排列。不能籠統地僅標明是某一大類,還必須在包裝最顯眼的地方用粗體字標明,不得讓消費者產生誤解。此外,添加劑可能造成的過敏性反應也要在食品外包裝上標明,以提醒消費者。幾乎每款食品包裝背後會有一個過敏提示的「驚嘆號」,標有該食品含有什麼成分可能會導致過敏。另外,食品安全的違法行為處罰相當嚴厲,違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可能會受到無上限罰款和2年監禁,因此商家多數比較謹慎。
近年來部分重大化學品中毒事件
席捲全台的「塑化劑風暴」
2011年3月,台灣食品藥品管理部門一名檢測員在給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檢測時,發現了一種本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塑化劑——DEHP。DEHP是一種工業原料,普遍用於塑膠材料的塑化劑,在台灣被確認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為非食用物質,不得用於食品生產加工。
含「瘦肉精」的豬肉
2011年,央視3.15晚會曝光雙匯肉製品含有「瘦肉精」。這場食品安全事件愈演愈烈,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瘦肉精」專項整治方案》,4月12日,公安部通報共抓獲犯罪嫌疑人96名,收繳「瘦肉精」400餘公斤。國內外的相關科學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常見有噁心、頭暈、四肢無力、手顫等中毒癥狀。長期食用則有可能導致染色體畸變,會誘發惡性腫瘤。
浸泡福爾馬林的「問題銀魚」
2011年4月,青島市城陽質監局接到市民舉報,在一間民房內查獲大量浸泡福爾馬林的「問題銀魚」。福爾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正常人體接觸,輕則皮膚過敏、眼睛刺痛,重則致癌,甚至致命。另外,福爾馬林會造成細胞的變性,可能引起生物畸形。
三聚氰胺毒奶粉
2008年9月11日,一條名為《甘肅14名嬰兒疑喝「三鹿」奶粉致腎病》的新聞,使三鹿問題奶粉事件開始浮出水面。2008年9月12日,衛生部通報受污染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致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事實初步認定。三聚氰胺事件爆發。隨後,各地公安機關共立案偵查與三鹿奶粉事件相關的刑事案件47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42名,逮捕60人。三聚氰胺作為化工原料,可用於塑料、塗料、粘合劑、食品包裝材料的生產。
推薦閱讀:
※化學黨獨特的拜年方式,你能看得懂么?
※光從外觀能看出蜂蜜的真假嗎?這三點告訴你可不可以!
※北大校長寫「化學歌」 被封新一代神曲(南方都市報 2011-10-19)
※雙螺旋的動力源是四螺旋(quadruplex)?別笑!
※【元素家族——連載152】元素周期表的初次勝利